佛的第五個煩惱記載於《佛說興起行經‧佛說骨節煩疼因緣經》。這個煩惱很大,是琉璃王覆滅釋迦族。悉達多太子雖然求道成佛了,但在他的族人面臨消滅的時刻,又怎能不煩惱呢?
為何琉璃王要消滅釋迦族?此事要從悉達多成佛不久時說起。在悉達多太子成佛,並四遊化說法之後,許多人都承認佛所覺悟的真理。當時的印度是以城立王稱國,每個國家的國王都對釋迦佛心存敬重。
那時有一個的新王登基,就是波斯匿王。波斯匿王很敬仰迦毘羅衛國出了這樣一位聖人覺者,他想:「若能和迦毘羅衛國的皇放結親,以後生下來的孩子一定和悉達多太子一樣智慧。」遂派人到迦毘羅衛國提親。
但是迦毘羅衛國看不起這個小國,他們認為釋迦族高高在上,怎麼能把尊貴的王族女嫁過去!但是又不願得罪波斯匿王,於是想了一個辦法,由淨飯王的堂兄弟摩訶男,選取家中才藝雙全的婢女末利收為義女,權充王室女嫁給波斯匿王。末利夫人嫁過去後,得到波斯匿王的寵愛,不久就生下了王子,取名琉璃。
琉璃王子八歲,已屆入學年齡,波斯匿王又將他送到迦毘羅衛國受教育,期待他能在釋迦族的教育下成長智慧。琉璃王子在迦毘羅衛國期間,正逢國家大興土木,建築一座大講堂,準備迎接佛陀回國弘法。講堂即將完工,開始內部擺設,工人們在講堂中央安置了一張豪華莊嚴的座椅,這也是為佛陀預備的。
琉璃王子和其他孩子在裡面玩,看到這張座椅十分氣派,很自然就坐上去了。釋迦族人發現此事非常生氣,拽了琉璃王子的脖子,硬生生把他從座椅上拉下來,並且開口惡言,罵他:「你這個婢女生的賤種,膽敢上尊貴的佛陀準備的子。」
儘管琉璃王子年紀尚幼,卻知道自己受辱,就對就對身邊名喚「好苦」的侍者說:「有朝一日我登上王位,你一定要提醒我今日受辱之事。此恨此仇必報:」時間不斷過去,侍者好苦不只記得這件事,還每天三次提醒琉璃王子。琉璃王子不斷累積怨恨,待他登基時,第一件事果然就是出兵消滅釋迦族。
釋迦佛接到這個消息時,覺得非非常苦惱,想盡辦法要消除這場災難。在琉璃王起兵的日子,釋迦佛帶著弟子來到迦毘羅衛國邊境,等待琉璃王。琉璃王對釋迦佛很尊重,遠遠看到了佛就趕緊下馬來,上前向佛頂禮,佛陀只是默然。琉璃王頂禮之後翻身上馬,向後一指,大軍即頭回朝。
第一次的攻打雖然化解,但是琉璃王心中的怨恨難消,經過一段時間後再度興兵。佛陀又坐在同樣的地方等侍,琉璃王也一樣下馬來向佛頂禮後,又率兵回去了。
第三次,弟子稟告佛陀:「琉璃王又要起兵攻城了。」佛這時搖搖頭說:「沒辦法了,我已經盡了心力。既造的業,一定要受報。」
當時目犍連尊者不忍心,不聽佛勸阻,現神通將迦毘羅衛國五十名壯丁放在他的缽中,帶他們飛出,城外。沒想到,出城後往缽內一看,五十個人都化成血水,一個都救不了,即使神通也難敵業力。
究竟是什麼樣的罪使得釋迦族盡數滅亡?佛開始講述此事因緣。很久以前,當時在羅閱祇城有一個村莊,居民全以捕魚為業。當時正鬧著饑荒,大家遂更依賴捕魚過活,擾得池中魚類不得安寧。
有一天,一個孩童站在池邊看人捕魚,有的魚捕上來時還活著,在岸邊蹦跳掙扎。孩童看著有趣,就拿著一支小棍子往魚頭上敲,魚一跳一跳的,樂得孩童邊敲邊拍手,活生生打死了兩條魚,兩條魚,一名為麩,一名多舌,臨死時痛苦掙扎,帶著瞋恚,一起發誓來生必報此仇。
佛陀說「過去生羅閱祇城的捕魚人就是現在的釋迦族。當時被打死的兩條魚,其中之一是今日的琉璃王,另一個就是待者好苦,而打死魚的孩童正是我前身。」
業力現前,連釋迦佛也無可奈何,所以說因果可怕。
即使已經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佛,都曾經遇過出外托缽時,全村沒有一戶人家願意供養的情況,這就是佛九惱中的第六個煩惱----「乞食空缽」。
佛陀雖然成佛了,但有一回他在托缽時,由於整個村莊都是婆羅門教徒,他們對佛教很反感,因此佛陀空缽而回,只能挨餓。佛陀自己說,這是他過去生為人慳吝,捨不得布施。因為這一念慳吝的因,造成此生「求不得」的苦,即使只是要求一點點冷菜剩飯都不容易。
所以布施很重要。布施、利行、愛語、同事,此稱為「四攝法」。即使是一點點的付出,也是布施;即使對人有一點點的幫助、利益,也是利行;說一句好話,就是愛語;人與人之間相處,互相影響,此謂同事。「四攝法」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盡力去實行。
連佛陀也有過餓肚子的時候,也有過沒有人供養的時候,何況我們只是德行不足的凡夫。人難免落難,所以見人有難,若能及時付出,立時可以結一分好緣。
在《佛說興起行經‧佛說婆羅門女栴沙謗佛緣經》,提到佛陀的第七個煩惱是「栴沙女謗」。
每回佛陀講經,不論是外道人士來聽法,或是為比丘眾講話、為王臣開示,常有一位多舌童女栴沙來擾亂。有一天,栴沙女在腹部綁上瓜瓢假裝懷孕,來到佛陀的精舍外大聲哭鬧:「釋迦佛不清淨,一邊向外宣揚教法,教人消滅煩惱愛欲,其實都是假的。我臨盆在即,這是瞿曇所為,起初對我親愛,現在卻狠心遺棄不理睬我。」
佛陀默然不回應,僧團中引起小小騷動,有些人偷偷交頭接耳起來。正當此時,好似發狂一般的栴沙女,捶胸頓足又哭又叫,綁在肚子上的繩子一下子鬆脫了,瓜瓢掉出來,謊言不攻自破。
佛陀這時才說起箇中因緣。無數劫之前有佛出世,名為盡勝如來。這位佛帶領僧團說法度眾,僧團中有一位無勝比丘,很有修行,已盡諸漏。另外一位比丘名常歡,則是結使未除,心中還有很多煩惱,尤其貪求利養,無論信眾給予多麼豐盛的供養,他始終覺得不足,總認為太薄太少了。
信眾中有一位女護法善幻,家境優渥,深信佛法,經常誠心供養佛僧。常歡比丘每每覺得善幻供養無勝比丘時特別恭敬,心生嫉妒,因此起了不淨念,向外毀謗善幻與無勝比丘有染。無中生有的言語,引發了一段困擾是非。
這就是起因。佛陀說:「當時的常歡比丘就是現在的我,而善幻女護法是現在的栴沙女。過去我毀謗她和無歡比丘有染,所以現在的果報就是她來毀謗我。一切都是因緣果報。」過去因,現在果,苦困苦報成熟,確實苦惱!
一般人總是追求快樂,快樂的條件需要內心開闊,心若被煩惱所縛,一定不會感到快樂。修行,要修得心時時調和,不要有一絲一毫不規則的波動。無論看什麼都很法喜,也懂得用智慧靜觀萬物的道理,內心歡喜泉湧,這才是真正的開心。
然而,凡夫心總是受束縛,被煩惱綑綁,心不開,無明就起。引取之心名為貪,眾生在色身香味觸五塵中,見境還色心生歡喜,喜歡塵世的虛幻浮華;因貪而希冀佔有,而想要佔有而產生對立。因而起諸惑業,做錯了事還不自覺,許多迷惑、惡緣纏縛糾結,心像被土石活埋,難以掙脫出來。
這就是凡夫,凡夫仍處在迷的境界。但是佛也是從凡夫修成,尚未覺悟之前,也曾有迷惑犯過的時候。所以佛陀示現出人生中的九種煩惱,讓我知道,無論在哪一世因為迷惑而造業,業力延續,直到受報完盡方能消除。
佛的第八個煩惱,是提婆多推石傷佛足的事!有一次,在耆闍崛山經行時,提婆達多從山上推下一顆巨石,一路往陀頂上滾。幸虧山神將石頭撥開,救了佛陀一命,但是碎裂飛迸的石片擊中佛陀腳趾,佛足受傷流血。
為什麼會發生此事?佛陀說往昔在羅閱祇城,有長者名須壇,家境十分富裕。長者娶有二妻,正房太太所生之子名須摩提,二太太所生子名修耶舍。
長者年老臨終之際,將兩個兒子喚到面前:「我留下許多財產給你們。須摩提是長子,應該疼惜弟弟,將來兄弟分家時,你要公平均分家產。」語畢,長者往生了。
雖然父親如此交代,但是產業龐大利益驚人,大兒子須摩提不願意將家產分給弟弟。有一天,他帶弟弟出外遊山玩水牽著弟弟的手,兩人看起來感情很好。到了山上後,他趁弟弟不注意,一把將弟弟推下山崖,同時隨手將山石推下去。弟弟被推落山下,同時遭大石壓頂,當場往生。
當時的須壇長者,是後來釋迦佛的父親淨飯王,長者的大兒子須摩提即釋迦佛前身,弟弟修耶舍則轉生為提婆達多。因為佛陀在過去生中造下了貪財殺生罪業,因此提婆達多生生世世不放過他,一直糾纏報應,即使佛陀修行圓滿了,但前業還在,因此有「調達推山」的餘報。
所以在生活中,舉手投足、起心動念都要很小心。我們應該每天發願,希望人人心中日日都充滿法喜,如春天一般生機茂盛。每天法喜從何而來?法喜就從生活中來。在生活中,有人有事有物,在人事物中,我們要善解、知足、感恩,最重要的是要多包容。若能時時有此四法在心,心地即如春天一般萬物逢生。不論遇到什麼事、什麼物、什麼人,自己的心中都能很歡喜。
相反的,心念常計較,則容易起煩惱,煩惱無明即造業,造業後又不得不受報。造業受報,即使是佛陀也是一樣,雖然已經成佛了,但業報依然跟隨。
佛的第九個煩惱是「寒風索衣」。印度地處熱帶,但是佛陀雲遊教化時,也曾遭遇寒冬。當時,佛陀遊化至阿羅波伽林,那一年的冬天特別寒冷,低溫持續八個晝夜,冷澈心髓。佛陀無法忍受如此寒冷,阿難尊者想盡辦法去討來三件衣服,全都蓋在佛陀身上,才讓佛陀得以抵禦嚴寒。
佛在世間,不但畏寒,熱的時候又復患熱,有一回還發高燒,待者阿難費盡心思照顧,好不容易才退燒。所以佛陀和我們一樣是人,冷的時候要加衣服取暖,四大不調時也會頭痛耳熱。
佛所示現的「九惱」,是要教育我們真實的因果觀。無論過去、過去、未來,都要將心照顧好;一念心若沒顧好,過去、現在、未來的業,會牽連一起、糾結一團,因緣果報將如影隨形。唯有善解、知足、感恩、包容,才能讓內心如春天,不論什麼事到了心裡,都能化煩惱為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