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法華心香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897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法華心香 Empty
發表主題: 法華心香   法華心香 Empty周六 10月 01, 2011 11:02 am

這是證嚴 上人開示DVD
讓我們每天早課 禮拜法華經序
更能了解其真實義
人身難得今已得 佛法難聞今已聞
更何況我們天天得以親炙 上人的教誨
應更精進 勤精進
月亮 感恩合十
==========================================
法華心香
慈濟法門
強調落實佛法於生活
慈濟人平日所做
涵蓋四大志業八大腳印
而其所依據的經典
是「大乘妙法蓮華經」
簡稱「法華經」

壹 中道真實法

法華心香
爐香讚
爐香乍爇 法界蒙薰
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雲
誠意方殷 諸佛現全身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南無法華會上佛菩薩(三稱)
法華經序序文
一切恭敬 一心頂禮
十方法界常住三寶
願此香華雲 遍滿十方界
供養一切佛 妙法蓮華經
菩薩聲聞眾 受用做佛事
稽首十方佛 圓滿最上乘
本跡開二門 法喻談真秘
普使諸權小 悉證佛菩提
我今誓皈依 願超生死海
一心頂禮 本師釋迦牟尼佛
一心頂禮 過去多寶佛
一心頂禮 十方分身釋迦牟尼佛
一心頂禮盡法華經中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一心頂禮
妙華蓮華經法華會上佛菩薩
妙一寶
妙字妙寶一字一拜 字字稱寶
一心頂禮盡法華經中及十方三世一切菩薩聲聞緣覺得道賢聖僧
一心頂禮普賢菩薩摩訶薩
回向發願
志心懺悔 弟子眾等 與一切眾生
從無始以來 迷失真心 流轉生死
六根罪障 無量無邊 圓妙佛乘
無以開解 一切所願 不得現前
我今禮敬 妙法蓮華經 以此善根
發露黑惡 過現未來 三業所造
無邊重罪 皆得消滅 身心清淨
惑障蠲除 福智莊嚴 淨因增長
自他行願 速得圓成 願諸如來
常在說法 所有功德 起隨喜心
回向菩提 證常樂果 命終之日
正念現前 面前彌陀 及諸聖眾
一剎那頃 生蓮華中 普願眾生
俱成佛道
懺悔發願已 歸命禮三寶
南無十方佛
南無十方法
南無十方僧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妙法蓮華經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普賢菩薩


月亮 在 周六 10月 01, 2011 11:09 am 作了第 1 次修改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897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法華心香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法華心香   法華心香 Empty周六 10月 01, 2011 11:04 am

師父一向對大家說,「做就對了」,念經,經在我們腳上,走就對了,經者道也,道者路也,既然是這條路,就是要我們雙腳去走,但是有時要共修時,就告訴你們拜法華經,為什麼要你們受持法華經呢?因為法華經是佛教的中道。
佛陀四十多年的說法,之後,他到第四十二年之後,他就向弟子說,來,跟你們說,過去的四十二年間,我所跟你們說的教法,都是方便法,我現在要正直捨方便,現在開始要很坦白跟你們說,過去那些都方便法,我現在要你們捨掉,現在要帶你們進入真實法,什麼是真實法?就是菩薩道,佛陀說,法華乃是妙法中之中道。
法之中道真空妙有
法華經的重要性

所說的中道,因為佛陀四十二年間,談空說有,談空就是說《般若經》,完全就是跟我們分析,人不要執著,因為一切到頭來,什麼都沒有,都歸零。
除了《般若經》以外,佛陀還談「有」,《般若經》是談「空」,他還談「有」,就是《阿含經》,《阿含經》完全是談人間事,佛陀也覺得說,一直講人間事,這樣也不是辦法,人間事只有計較,所以佛陀就說完全談「有」也不對,完全談「空」也會偏差,所以佛法最大的妙法就是中道,就是菩薩道。
般若經談空
阿含經談有
取其中道
即是法華經所談的
菩薩道

諸位,菩薩道就是佛陀隱藏在內心,四十二年的時間,才開始覺得說,大家已經根機成熟了,開始對弟子說人生無常,人生是苦是空,大家要知道苦的道理,這是佛陀開始說法時,他告訴大家,人就是苦空無常,大家若知道苦空無常,要去追求佛法之妙,到底要如何才能斷生死,佛陀就跟他們說「談般若」,智慧,其實沒有什麼生死可談,總是人到最後就是空,不過,這樣都不行,後來佛陀覺得說,要讓人人知道生命的價值。
生命的價值是什麼呢?生命的價值,就是我們要發揮佛清淨的覺性,清淨的覺性是活動的、活躍的,不是停滯的,有人說佛性是寂靜,沒錯,佛性是寂靜,為什麼叫做寂靜呢?就是他立志立願很穩定,沒有浮動,這是表示佛陀的心是光明的,是寂靜,是不受外境所搖動,所說的寂靜是在這裡,不是說心都沒有想什麼,不是這樣,意思完全是說,如果我們發心、立願,不管外境如何都不能動搖他,他內心是光明的是清靜,無污染的,是不受外境所誘引,我們凡夫就是隨著外境,一直被誘引走了,有時被境界拖著轉,轉入漩渦裡,自己就不由自己,自己就迷失了自己。
發心立願 志向堅定
不受外境搖動誘引
因此佛的內心
能夠光明清淨
而凡夫總是受外境牽引
好惡喜怒隨境而轉
無法堅定意志
所以輪迴六道
不由自己

所以佛陀說,一念無明生三細,三種很微細的事,這三種就是內心的煩惱,內心的煩惱不離開貪、瞋、癡,這就是「一念無明生三細」,從內心產生,內心產生就是因為,我們有身體五官,所以配合外境的五塵,然後善惡之法來薰習我們的心,所以叫做而「境界為緣長六粗」。
長就是成長的長,外面的境界為一個緣,我們的心,看到好東西我們的心就起貪念,身體就去做了,聞到香味就想去取著,我們平常就會分別,我要吃什麼吃什麼,再遠的地方,有的人開著車開到很遠,跑到哪個地方去吃什麼東西,也有啊,這都是外境來誘引我們的心,指揮我們的身體就去動作,所以叫做境界為緣,生長了六種很粗相,我們的動作就去行動、去取著。
三細
無明業相 能見相 境界相
簡言之
即是貪瞋痴
這三種微細的根本煩惱
所引發的起心動念
六粗
智相 連續相 執取相
計名字相 起業相 業繫苦相
簡言之
是由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對應外境的六塵色身香味觸法
由貪瞋痴起心動念
而造作的六種煩惱形相

但是佛陀就跟我們說,一一給它分析之後,一切都是因為四大假和,四大假和,什麼是四大呢?地、水、火、風,若要說外面的塵境,沒有一樣不是四大,譬如說你們看到花,花也是四大,你們看到那些色,這叫做地大,因為你們看得到、摸得到的東西,也是感覺得到它的硬軟,我們感覺得到的,這叫做「地大」。
花從土地長出來,但是只有土地有用嗎?有土地也要有水份,你看花的成長,它要有土要有水,有土跟水有用嗎?還不行,他還要有陽光,所以有土地還要有水分,還要有陽光,陽光就是火,就是熱氣,這樣夠嗎?不夠,因為他若沒有空氣,沒有風,風就是空氣,這株花也不會漂亮。
你看現在插在我們前面的,這個花器它也是同樣四大,這是瓷土燒的,它需要土,它需要過火,火需要空氣,它不能缺水分,這個東西也是四大,四大的東西合在一起,下面還要放水,這樣花插起來才能維持幾天,所以說這個東西不能缺一,這張桌子是木材的,木材就是樹木,樹木也同樣從地生,也同樣需要水分、陽光、空氣,一樣,而我們人呢?一樣也是四大,你看,摸到這個,這個叫做地大,這個骨頭、肉都叫做地大,我們的血液就是水大,我們的身體有溫度,這叫做火大,我們呼吸,呼吸叫做風大,所以我們也是要四大和合,四大順調我們才是身體健康,四大之一有一大不調,身體還是一樣是病痛,失去了健康。
大地呢?大地也一樣要四大,你看,地的下面還有水,以佛經來說水的下面還有風,你們有在做水電就知道,水若沒有空氣也是抽不出來,同樣的意思,所以說在整個地球,整個宇宙,一切的一切都不能離開四大,所以若一大不調,物質就是成、住、壞、空,到最後就空了,人是生、老、病、死,到最後也是沒了,就是只在我們的心理,生、住、異、滅,我們就在那裡起心動念,在計較、造業,這就是一個心理。
物質世界所有一切
皆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
假合而成
隨著因緣成住壞空
深究本質
其時空無一物
《佛說四十二章經》第二十章 推我本空
當念身中四大
各自有名 都無我者
我既都無 其如幻耳

佛陀他用很詳細來跟我們解釋,所以佛法是心理學,也是哲學,也是科學,這些法,都差不多在《般若經》裡,他從什麼都沒有就是零,零開始,本來就是無,因為我們這一念無明生出來,變成有,有之後就去動作,動作之後就變成造業,造業之後我們就有感受,所以不斷的惡性循環。
造業來自一念無明
清楚分別善惡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就能停止惡業循環
轉為善業增長

所以佛陀就用《般若經》來談,從零開始慢慢造就「有」,有一切,但是用我們的心去分析之後,你不用計較,因為到最後都歸零,還是一樣歸零,人云,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所以還是一樣歸零,這樣要怎麼辦?佛陀既然這麼說了,這該怎麼辦呢?這樣的話到最後也都沒有了,我做好有用嗎?
有啊,《法華經》裡佛陀說因緣果報,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所以佛陀就告訴我們,我們要行於菩薩道,我們不要獨善其身,佛陀他是立下了堅定的志願,他的志願,就是娑婆世界苦難的眾生,他不離娑婆,他是不離娑婆,意思就是佛陀不離世間,這就是佛陀堅定的意志,他要在這個世間,不斷來帶領眾生從迷向於覺道,這是佛陀的心願。
菩薩也是一樣,你看地藏菩薩,他的願是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這也是他們的心性堅定,光明、寂靜,所以要讓清淨的佛性,立得很堅定,這就是要行於中道。
諸位,不曉得你們裡面有人耕過田嗎?不曉得有人擔過扁擔嗎?挑擔子,一根扁擔要有兩邊的米籮,一根扁擔若只有一邊的米籮,你就沒辦法挑了,所以一根扁擔,一定要有兩邊的米籮,剛好放在肩頭中間,所以說中道,就像這隻扁擔,在擔兩邊的擔子一樣,一邊擔空,一邊擔有,「空」、「有」要在中道平衡,所以《法華經》是中道平衡,其實,《阿含經》,有《阿含經》的妙法,《般若經》,有《般若經》的優點,這都不能捨,不過我們要取一條,兩者之中的路來走,所以《法華經》,就是這兩邊中間的一條路。
所以我從出家後,一直就很喜歡《法華經》,既然我們很喜歡《法華經》,《法華經》一部,和《無量義經》合起來共有八本,真正要讀起來有九本,因為法華部,光《法華經》本身就有七卷,加上前面一本《無量義經》,後面還有一本《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合起來是九大本,那要讀起來真的讀前忘後,所以我們取其菁華,時常記著,記住我們是取法華的精神,所以我們精舍,每天都是拜「法華經序」,這《法華經序》,你們若能很徹底了解,其實每一天就是把所有的法華部,我們都瀏覽一次,每天都能體會到法華的精神,每天就是在法華的生活中。


月亮 在 周六 10月 01, 2011 11:10 am 作了第 1 次修改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897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法華心香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法華心香   法華心香 Empty周六 10月 01, 2011 11:05 am

虔誠恭敬 攝心一處
禮佛、拜佛的意義

其實,學佛有多方面,不只是磨練早起做早課,其實,每天早上起來,第一磨練我們的精神,能夠有生活的次序,早起,對我們的身體好,也可以調適我們的精神,人云,一日之計在於晨,就是早上,一大早起來,我們若能先用很虔誠的心,來禮佛,就像你們在拜法華經序,開始翻開經文,一定要具足虔誠來禮拜,禮拜當中,就是調整我們這分虔誠、敬仰,我們若能將身外的佛像,我們表示恭敬的體態,然後我們這一天開始要做事,我們就有心靈的啟發,用佛心對人,人人是佛,用佛心做事,無不是佛事,這就是清晨作課,翻開經文,所看到的每一字每一句,無不是佛對我們的叮嚀交代。
課誦對經文的每一字每一句
都是佛陀對我們的叮嚀
要當作自己每天
待人處事的準則

有的人說,我的心好就好,我心裡就有尊敬,我為什麼還要在那邊拜,還在那邊拜呢?其實禮佛、拜佛,這就是在鍛鍊我們,要如何放下身段,要如何才能表達我們心敬身禮,心要起恭敬心,身體要用那分禮拜的方式,來表達我們這份禮敬的心意,你看西藏,他們都是長年在大雪山,山是很高很大,他們都一步拜,一步一拜,不是像我們這邊三步一拜,這樣在朝山,這表示他們內心的虔誠,從身形的敬仰,所以說起來,禮佛或是禮敬三寶,就是在鍛鍊我們的心,能低聲下氣、放下身段,不只是對佛菩薩的禮敬,我們還要在人與人之間,我們對人也是一樣,要時時抱著那份恭敬的心態,所以我們進佛殿來,禮敬三寶這是平常的事,這是在鍛鍊我們要放下身段,縮小自己。
禮敬諸佛
是培養恭敬心
也鍛鍊我們
放下身段 縮小自己

當然,禮拜、敬禮不離開一念心,敬佛在、而佛在,我們敬佛如佛在我們面前,其實我們的周圍,無不是現世人間的活菩薩,所以在這個地方,從這樣開始,若能每天都是這麼精進,每天都是提早醒來,提早作課,將每一句的經文,當成是佛陀對我們今天,做事待人的教育,這樣,日日都是好日,事事都是好事。
法華盛會 諸佛現前
法華經序 經文解說
香爐輕煙裊裊
化為朵朵祥雲
雲上有一尊尊菩薩現前
如此這般
遍滿十方法界

誦經,拜經,最重要的就是把心靜下來,去體會《法華經》,走入《法華經》的境界,譬如說你們清晨,像我們早上清晨,你們就先「爐香讚」,在這爐香讚開始時我們就,「爐香乍爇 法界蒙薰」,我們在念的時候要很虔誠,因為你要走入法華世界,要有一個境的氣氛,要有一個造景,要有一個景的氣氛出來,我們在開始的時候,把心靜下來,開始維那他就起唱「爐」,大家就接誦「香乍爇」,開始一直念下去了,在唸的時候就要觀想,去觀,去觀想,觀想在香爐裡的沉香煙,裊裊一直上升,雖然只在這香爐裡,我們就觀想說這香爐裡的煙,慢慢化作祥雲般。
所以它這個地方說,法界蒙薰,法界就是遍十方的法界,我們就觀想在宇宙之間,天地之大,我們這個地方,雖然是小地方,但是這個香雲,這個香的煙,化成朵朵的祥雲,這個香雲遍滿了法界,我們就這樣去觀想。
「諸佛海會悉遙聞」,只要我們很虔誠,很虔誠的心,這個香雲它會普遍於法界,在法界中就是菩薩,菩薩在十方的法界中,會承著我們的虔誠,感應了祥雲,他能體會到我們虔誠的心,所以說「諸佛海會悉遙聞」,「遙聞」就是聞到和聽到,所以隨處結祥雲,香雲蓋到處飄飄飄,佛菩薩就乘在祥雲上面,朵朵祥雲不斷湧現,所以隨處結祥雲,當在這時候,佛菩薩他能(耳)聞,(鼻)聞,聞到這個香味,聽到虔誠的心聲,在這時候,是我們內心最虔誠的時候,所以它叫做「誠意方殷」,意思就是說,是因為我們內心,最虔誠的時候,就是佛菩薩他感應到的時刻,所以因為這樣,「諸佛現全身」,在這當中我們用很虔誠的心,我們的心跟佛心、菩薩心,互相契合,自然佛菩薩,他在這時候會現全身,這就是我們的誠意。
香爐輕煙裊裊
化為朵朵祥雲
雲上有一尊尊菩薩現前
如此這般
遍滿十方法界
隨著朵朵香雲湧現
我們虔誠的心意
與十方法界諸佛菩薩
心心相契
無量無數佛菩薩
乘雲而來
全身光芒萬丈
出現在我們的周圍

用心虔誠也要表達在行動中,早上天未亮就開始的一支香,以「爐香乍爇」,先培養一個心境的虔誠,香煙裊裊的從香爐升起,我們就用心來觀想,好像空中的雲不斷不斷,漸漸煙雲化在我們周圍的境界,這個當中,一切就像一個法界一樣,因為從我們身前、身後、身的旁邊,這都是妙法周圍,圍繞在我們的身前身後,所有的空間,都是充滿那分心境妙法,所以在爐香乍爇時,我們就要用很虔誠的心,建設我們的心理,所以他說,「爐香乍爇 法界蒙薰」,法界就是在我們周圍的地方,因為在周圍彼此之間,我們都是在學法、在護法,心虔誠、心清淨這個時候,四方八達都是佛菩薩的境界。
我們身旁周圍
都是用心學法
護法的同修
其數無量
充滿十方虛空
其上還有諸佛菩薩
形成莊嚴的法界
我們的心中
充滿虔誠恭敬
清淨無染
體現佛性
此時
就生生處佛菩薩的淨土

其實我們在這時候,所說的諸佛現全身,不是說外面有諸佛來這裡,應該是我們的佛心,我們自己清淨的佛心,在我們最虔誠的這個時候,我們本身的佛性,在這時候會顯現出來,所以師父常跟你們說念佛,念到佛心是我們的心,我們能體會到佛的心,就是這個意思,因為我們誠意方殷這個時候,我們最誠意的時候,就是常常我們自己的佛性現前時,我們最誠意那時候,就是我們佛性現前的時候。
諸佛現全身
指的不僅他方諸佛
也是指我們內心的
自性佛

所以在這當中我們還要更虔誠,所以,「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南無」,是皈命皈依的意思,這是我很虔誠的心皈命,盡形壽、獻身命來皈依諸佛。
南無 為梵語音譯
有歸命皈依的意思
盡形壽 獻身命
皈依諸佛
就叫做「南無」

我們都常說「南無阿彌陀佛」,其實是說我皈依阿彌陀佛,其實阿彌陀佛在哪裡?阿彌陀佛,叫做無量壽、無量光、無量智慧,這個無量壽、無量光、無量智慧,無量壽這是在說我們自己,因為五我們這個「識」,也可以說我們的本性,是無始無終,我們過去的過去生,我們未來還有未來生,我們的本性是無量壽,沒有起頭沒有結束的時候,只是有一生一世,不斷分段生死在輪迴,其實對我們本性來說,其實沒有間斷,這就是我們平常人說靈魂。
以佛法來說就是本性,我們的本性是無量,沒有起點的時候,也沒有結束的時候,也是我常常在跟大家說,我們若能將本性轉為慧命,我們生命有壽命,生命有長短,慧命沒有長短,慧命就是我們的智慧,就是清淨的本性,所以說無量壽佛,其實在說自己,不是說外面又有另外哪尊佛。
無量光明也是在說我們自己,我們要時時刻刻,要為皈命自己的本性,皈命於我們自己的慧命裡,所以說我們要皈命,香雲蓋菩薩摩訶薩,「南無」就是皈命的意思,我們現在用很虔誠的心,在所有香雲蓋裡的佛菩薩,我們都用虔誠的心來皈依,「皈依」就是依托的意思,其實,若用這種般若智慧去分析,這完全是說我們自己身心,要回歸自己的本性,意思就是這樣。
我們的本性
無始無終
一生一世輪迴不斷
然而與佛相同的智慧光明
始終不增不減
如果能時時皈命於
自己清淨光明的本性
也就等於皈依了十方諸佛

所以我們清早起來,開始要誦經之前,點上香爐裡的香,我們看到香煙升起,我們就開始要很虔誠的,去做這份的觀想,當你最誠意的時候,是我們的佛性全身現前之時,這樣你們了解嗎?這就是我們要拜經之前,為何要讓你們念「爐香讚」,就是要調整我們的心的虔誠,拜佛虔誠,對人也要虔誠,做事也要虔誠,「虔誠」二字,就是一心不二志,至誠的心這樣叫做「虔誠」,所以說對佛、對人、對事等等,都不能離開虔誠二字,學佛一定要學出虔誠的心。
唱「爐香讚」的用意
是要調整我們內心
對佛、對人、對事
都以至誠的心
虔誠相待

諸位,諸佛離我們不很遠,坐在你隔壁的都是諸佛,因為你心中有佛,人人都是佛,所以用虔誠的心在敬佛禮佛,我們要要以最虔誠的心,我們也要來敬現前周圍的活佛,所以我們對人,要常常抱著虔誠的心,這就是我們開始要禮佛之前,內心要先建立虔誠的心,虔誠的心,不是說回精舍開始在禮經時,才來「爐香乍爇」,才來開始說虔誠,不是只這樣而已,每一天起來,都要保持這種虔誠的心,虔誠的心若起,諸佛菩薩都在我們周圍,這叫做吉祥。


月亮 在 周六 10月 01, 2011 11:12 am 作了第 2 次修改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897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法華心香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法華心香   法華心香 Empty周六 10月 01, 2011 11:05 am

貳 照見自性三寶
慈濟宗門
所依據的經典是
「法華三部」
三部之中
有以開經的《無量義經》
及二十八品的《妙法蓮華經》
為主要深入的法藏
因此慈濟人的課誦共修
就是禮拜法華經

要如何禮拜法華經,如何虔誠、如何觀想,其實觀想這境界的莊嚴,觀想很多很多周圍的佛菩薩,圍繞在我們的前後,這境界是很美的,我以前在禮拜法華經的時候,常常進入這樣的世界,好輕安、好自在,所以我把我的心得,現在告訴大家,希望你們開始共修的時候,就用這樣的心態,有朝一日,你們也一樣可以拜得,像師父當初在小木屋,在禮法華經時,當時那種的法喜充滿,輕安自在走入法華的世界,很優美。
靈山諸佛 皆在此心
由我們心靈世界,要進入法華世界,就是要一個虔誠,用虔誠方殷時,這是我們心靈的諸佛,現全身的時刻。
禮經的開始
以虔誠恭敬之心
燃香供佛
觀想諸佛菩薩
遍佈虛空 十方法界
而自己清近無染的心念
與諸佛菩薩的心境
殷殷相契
爐香讚
爐香乍爇 法界蒙薰
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雲
誠意方殷 諸佛現全身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南無法華會上佛菩薩

我們已經對香雲蓋菩薩皈命了,接下來開始就要進入法華經序,所以我們要三稱,「南無法華會上佛菩薩」,這個意思也是一樣,就是在這中間,我要很虔誠的禮拜,我要身心皈依,在法華會上諸佛菩薩,法華會是在哪裡呢?是在印度的靈鷲山,當初佛陀在那裡講經時,人很多,菩薩是無量無數,比丘、比丘尼,佛陀四眾弟子是幾千幾萬,在法華經裡八萬四千,很多很多,我們現在既然要身心皈依,我們就要用很虔誠的心去觀想,在靈鷲山的地方四周樹木,佛陀就坐在樹下,面對著無央數的人,有出家二眾與在家二眾,還有天龍八部,還有雲來集的菩薩,很多很多在那個地方,現在我們要皈依的,不是只有一個,是整個法華會上所湧現出來,過去、現在、未來的諸佛,我們都用虔誠的心,在那個地方作禮拜恭敬,這就是要跟大家說,我們在拜經時,我們要如何訓練出,我們的心意專一,我們要如何去觀想,我們人在這裡,我們的心靈世界,能走入法華諸佛菩薩,心靈世界合一。
拜經時
訓練自己心意專一
身在此處
心靈走入法華世界
以清淨心皈依
過去、現在、未來的
一切諸佛菩薩
與他們的心靈世界
合而為一

佛教中有一偈文,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佛是選擇娑婆世界為他的國土,他沒有離開娑婆世界,現在佛陀在哪裡呢?在靈山,因為佛法四十多年的精髓,是《法華經》,《法華經》是在靈山會時說的,所以佛陀的精神,完全是在那裡發揚出來,所以我們敬佛而佛在,佛陀的精神,這個《法華經》,既然在那裡發揚出來,我們就把它當作佛陀還在人間,只要我們內心用很清淨的誠意,這時候佛的全身就湧現了,其實人人心中都有個靈山塔,這個靈山塔的意思就是說,我們人人的心中,就已經有個法華的道場在了,所以它這裡開頭是,「南無法華會上佛菩薩」,「南無」就是皈依,我皈依,我的身心皈依,皈依在法華會上的,這些諸佛菩薩我都皈依,其實我們回過頭來,還是說我們自己的靈山道場,我們要好好自己皈依,反省自己,要用虔誠的心,自性三寶自然湧現。
實行菩薩道
守住一念真誠心
法華道場
就在此心中
皈依法華會上佛菩薩
也是提醒我們
時時反省 觀照自心
用虔誠的心
自性三寶 自然湧現
一切恭敬 一心頂禮
十方法界 常住三寶

「一切恭敬」這就是維那跟大家說,大家的心不要散了,趕快把心收回來,我們要用最虔誠恭敬的心,來做這分膜拜頂禮,所以「一切恭敬、一心頂禮」,就開始了,我們開始就是,「十方法界常住三寶」,我們現在開始要恭敬,要頂禮的,是十方法界的常住三寶,三寶就是佛、法、僧,常住就是沒有離開娑婆世界,恆千古而不滅這叫做常住,佛、法、僧三寶,我們都要以最虔誠的心,來恭敬頂禮。
佛法若要流傳人間
佛法僧三寶
缺一不可
所以要恭敬頂禮
祈求三寶永住人間


月亮 在 周六 10月 01, 2011 11:13 am 作了第 1 次修改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897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法華心香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法華心香   法華心香 Empty周六 10月 01, 2011 11:07 am

敬心力行和合供養
願此香華雲 遍滿十方界
供養一切佛 妙法蓮華經
菩薩聲聞眾 受用作佛事
稽首十方佛 圓滿最上乘
本跡開二門 法喻談真祕
普使諸權小 悉證佛菩提
我今誓歸依 願超生死海

這裡開始,我們就要以供養的心,供養的心就是最虔誠的心,所以我們口念,我們的形態也要調整得很恭敬,所以這個時候就是長跪了,長跪的時候,我們平時若在做這種禮拜時,就是手捧著花,我們現在不必了,我們可用心花,用心的花,你們要拜佛經過這裡,看到這些花,你們就把這些花放在心中,開始要拜時,我們就觀想把這些花來獻給佛,這就是心花、心香的供養,其實我們的心念一動三千界,我們的心動一個念,只要你很虔誠,一動念,我們的心就能透徹三千界,所以說這種虔誠的心的力量,是很大的。
虔誠一念心
透徹三千界

「願此香華雲」,香、花,化成朵朵雲,遍滿十方界,還是觀想遍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妙法蓮華經,把這些花、雲、香的味道,我用虔誠的心來供養,來供養一切佛,除了一切佛以外,也是供養妙法蓮華經,我們也要供養,因為妙法蓮華經是教菩薩道,所以我們用很虔誠的心,來敬仰這部經典,其實每部經典我們都要很尊重,譬如我們在拿經書,要用很虔誠的心來拿經書,經書放在桌上不要放一半,放一半是沒有用心,我們要表示尊重,經書要整整齊齊放好,一定要放與桌子齊,不要這樣放,這樣就容易碰到掉落,這就是不恭敬。
對經像恭敬尊重
也是一種供養
表現在一舉一動中
拿取、擺放、搬動
都要用心
不僅是對佛法尊重
亦是對自性法的尊重

什麼叫做供養?供養有三種,一種是物質的供養,一種是敬的供養,一種叫做行的供養,捧花和香、果去供養,這是物質的供養,其實這只是莊嚴道場,佛陀說這只是一個排場而已,這不是最重要的,比這個更重要的是恭敬,比花果還重要,所以家中若無花果沒關係,我們還是要恭敬心,有一種不可以沒有的恭敬,就是行,行的恭敬,行的供養,我們身體力行是最重要的,這時佛陀在三供養中,最重視的一項就是行。
供養有三種
利供養
敬供養
行供養
利供養
以香花飲食等財物作供養
敬供養
亦誠心讚嘆恭敬作供養
最重要的是
行供養
也就身體力行
師父所教導的法

利的供養,就是有形物質的共養,佛教以需要用物質去莊嚴,佛教要帶動社會,也要有有形的建設,所以過去很多人都說建寺廟,建塔,這就是像法時代,因為你要讓他知道有佛法,就要有形象出來,所以當時像法時代,需要有形的物質去代表,象徵著佛教的形象,除了佛像以外還有寺院,不過,我們一定要跟隨時、空,時就是時間、時代,空就是空間,一定要隨時空的需要,我們現在所需要的不是寺院大,不是佛像大,我們現在所需要的是社會工作,是真正人類的生活需要,這就是落實,佛陀慈悲喜捨的精神,這是在現在這個時代,我們所需要的。
你看師父要蓋醫院,要蓋學校,很多人就發揮那分利的供養,大家都盡心盡力,若只是捐錢,這還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就是要從內心那分的敬,敬重,我們如果有那分敬重之心,我們才能朝著,這分菩薩道路去看齊,假使不用敬的心,只是拿錢去捐,他會不斷自大,但是我們佛法一定要做到,我捐錢之後,我還要很恭敬的心,我還要再縮小自己,這就是在修行,不是說付出之後,我膨脹自己,我要很大,你要如何來讚嘆我,要怎麼樣來捧著我,不是這樣,所以在利的供養,同時還要敬的供養。
看看有多少人捐錢,他們還要很虔誠頂禮,還要感恩師父,我覺得這實在是最有修行的,有時我也覺得我受之有愧,但是看到他們這種的縮小自己,那一種利的供養,同時也是敬的供養,真的是讓人從內心起著,那分又疼又愛又尊重,所以說縮小自己,同時就是穩定自己的腳步,真的實在是很難得,不只是利的供養,同時又敬的供養,又再發心發願,生生世世跟隨師父,還時要跟隨師父,走上這條菩薩道。
慈濟人的利供養
是以感恩和無所求的心
身行布施 護持志業
慈濟人的敬供養
是處處縮小自己
時時敬重他人
敬佛 敬師 敬同行同修
也敬重我們幫助的對象
慈濟人的行供養
是付出時間 精神和體力
秉持佛心師志
踏實投入慈濟志業
更願生生世世跟隨師父
力行菩薩道
證嚴上人
希望慈濟人
以「和」為供養

人說家和萬事興,慈濟這個大家庭,現在是立足台灣,是宏觀天下,大家若能有共同一個和心,再有合力,那麼我們的世間就容易得救,所以這也是行,和就是行,我們的行為,我們的心念,行為要和而諧,「合」是一個人和一個口,人人要有一心,異口要同聲,意思是說,人雖多但是聲音要一致,心要合,我們要有和氣,我們要有合心,我們要有協力,和心、合心、協力,這是我常常要的供養,這就是行,我們的行,行的供養。
諸位,我們在這裡,真的要以最虔誠的心來奉獻,去做虔誠地供養,所以這裡說,「供養一切佛 妙法蓮華經」,我們用虔誠的心,來供養一切佛,我們用最真誠的心,來行於法華的菩薩道路,這就是我們每天早上,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一定要有的心態,在這裡我們用最虔誠的心,以「菩薩聲聞眾 受用作佛事」,我們這種供養,除了供養諸佛之外,還要供養法,妙法蓮華經,我們還要供養諸菩薩,不只是菩薩,就是聲聞、緣覺,我們也用同樣平等的心,來尊重、供養,受用作佛事,這也就是說,行菩薩道來教化一切眾生,這叫做「受用作佛事」,用很虔誠的心來恭敬,所以師父常常說,菩薩離我們不遠,在你隔壁而已,你坐的前後左右隔鄰都是菩薩,其實佛不遠就在我們心中,在我們心中人人都是佛,所以我們若能,把每個人當成佛,把大家都當成菩薩來恭敬,我們大家和心合力,好好的來推動人間菩薩道,如此其實不困難,還是一樣只在一念心。
盡我們自己的力量
將佛陀慈悲喜捨的精神
化成人間志業的精神
利益一切眾生
這就是供養作佛事用
也是最好的供養


月亮 在 周六 10月 01, 2011 11:13 am 作了第 1 次修改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897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法華心香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法華心香   法華心香 Empty周六 10月 01, 2011 11:09 am

引入上乘 覺行圓滿
稽首十方佛 圓滿最上乘
本跡開二門 法喻談真祕
普使諸權小 悉證佛菩提
我今誓歸依 願超生死海

「稽首十方佛 圓滿最上乘」,這一段,稽首」就是最虔誠的意思,我們頂禮下去,頭額與地面接觸,這叫做「稽首」,用最虔誠的心來禮敬諸佛,我們所禮敬諸佛就是圓滿,佛陀的德圓滿,佛陀的智慧圓滿,佛陀所說的教法也是圓滿,這個「上乘」,就是說沒有比這個法更高的法,所以叫做「圓滿最上乘」,「圓滿最上乘」是什麼?法華經,佛陀說法四十九年,前四十二年所說的都是方便法,四十二年後,佛陀決定說法華經,法華經是圓滿最上乘,就是最好的經法,他能教別人行菩薩道。
佛陀的德行 智慧
及其所說的法
皆殊勝圓滿
佛法中
又以教導眾生行菩薩道
人人皆得成佛的法華經
為最上乘

「乘」就是運載之意,法華經裡佛度眾生,他開了方便門,有小乘、中乘、大乘,乘,就像一輛車子一樣,如果是小乘,就是車子比較小,載的人就比較少,中乘比小乘能度更多人,大乘就不一樣了,大乘就像巴士,同樣一個人開車,卻可以載五十個人,若再說更多一點,飛機,一架飛機就能載好幾百人,時間更快到達,真正的大乘,叫做「頓教大乘法」,這個「乘」字,就是度人的方法。
「十方佛」,他已經是圓滿大乘法門,完全都圓滿了,是什麼圓滿呢?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我自己自覺,我知道道理,天下宇宙之間,一切真理我透徹了,我可以從宇宙的真理,我可以深入淺出,我可以再教人,讓人人能接受也能了解,人是怎麼來的?將來要往哪裡去?在來去之間應該要怎麼做,怎樣才能做一個成功的人,怎樣才能得到輕安自在,立地解脫,這都是要方法,所以自己自覺,然後用種種方法讓人人知道,也能覺悟,這叫做覺他,自己覺悟之候,別人也能覺悟,他的覺悟和我的覺悟,是一樣的覺悟,這樣叫著圓滿,所以,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所以十方諸佛,他們已經是圓滿最上乘的法門。
度人的方法
稱為「乘」
如同以各種交通工具
運載眾生
從煩惱無明的此岸
前往解脫自在的彼岸
佛法本來沒有分別
稱呼大小乘
是依法度人的多寡
能夠自覺 覺他
最終得到覺行圓滿
就是大乘法
也被尊為「最上乘」

最上乘的法門是非常的深奧,無法將佛陀的本懷,馬上說給你們聽,你們就能了解,眾生的根機,離佛陀的智慧還是有一段,要說到讓大家了解,一定要用很多種方法,所以他要「本跡開二門」,本,就是本佛,跡,就是跡佛,本佛是人人都有,就是本性,每個人有跟佛平等的本性,這種清淨的本性就是佛,但是他要清淨,心無煩惱,充滿慈悲喜捨,人人心中就是佛,所以說本佛就是人人的本性,清淨無污染的本性。
人人皆有清淨本性
人人皆可修行成佛
這是佛陀說法的本懷
也是最高深的微妙法
成為「本佛」

跡佛呢?跡佛就是印度悉達多太子,不忍世間人的苦惱,所以他發心放棄了,他的名利富貴、地位,他去追求真理,他得了真理,再回頭來教育眾生,這叫做跡佛,在我們的空間與我們的時間,空間就是離台灣遙遠的尼泊爾,有這樣的國家,有這樣的人在那裡出生,這已經為世間留下一個足跡,所以叫做跡,跡就是痕跡的意思,他已經有留下人類歷史腳印,在世間裡,這叫做跡佛,經過他的修行,經過他的覺悟,經過他的教化,所以我們世間有這尊佛,留在人間的足跡,所以叫做本跡開二門,這尊跡佛也是以自身本佛,所發揮這股的精神理念落實的。
佛陀降生人間
以生命中各種人事
作為方便教法
引導眾生體會和實踐
這些教導
稱為「跡佛」

其實人人都有本佛,只是我們還沒有,像悉達多太子放得下,付得出,我們跟他一樣有本佛,只是痕跡還沒有到那麼成熟,不過沒關係,現在大家開始起步,我們現在如果能鍥而不捨,這條道路開好走好,我們將來同樣,會回來繼續這條菩薩道,將來我們也會留下足跡在人間,所以這個二門,二種法門,一種是人人的本性,一種是身體力行的教法,所以叫做本跡開二門。
開示本性清淨的法
輔以美善事跡的身教
是法華經裡
教導菩薩法的
本跡二門

就像我們說一步八腳印,慈濟是四大志業、八大腳印,師父常說,今天做過的就是明天的歷史,就是現在走過的,就是以後的足跡,這個「跡」就是痕的意思,足跡,「跡」就是方便方法,有的人是貧窮苦難,需要我們去救,有的人是天災人禍,需要我們去救,但是有的人去救人時,才知道自己要自救,因為你去救人你才知道有福,因為你去救人,你才知道人生無常,所以救人的生活,救自己的慧命,這都是方法,這叫做「跡」,佛陀用他的本性智慧,來開啟眾生的心門,用種種方法來引導我們,所以說「本跡開二門」,他也要開方便門,用他慈悲的本懷,來開啟了很多方便門,所以本佛就是道理,跡佛就是方便的教法,所以事理圓融。
行菩薩道
這是身體力行佛陀的教法
回歸清淨本性
留下美善足跡
達到事理圓融的境界
而終至成佛

「法喻談真祕」,法就是佛的法身,就是佛的慧命,喻就是譬喻,也可說法就是本佛,喻就是跡佛,因為喻是佛陀已經在人間,他用很多來觀機逗教,談過去的因緣果報,來普被所有的根機,像我每天早上在這裡,跟大家說話,說過去佛在世時怎樣怎樣,說現在,哪個地方有什麼好人好事,哪位慈誠怎樣的發心,哪位委員如何地投入,這些都是人間事,在說這件道理,用人的事來作譬喻,所以法華經裡也很多譬喻,用譬喻比較容易了解,所以佛陀說法,沒有離開這兩種,一種是法一種是譬喻。
佛陀所說法
不外乎兩種
一是講解道理
一事輔以譬喻
菩薩道的真實法
道理深奧難解
因此用淺近的人事
做為譬喻
引導我們深入理解
更進一步
還要能落實履踐

「普使諸權小 悉證佛菩提」,很期待將佛陀的精神及智慧,能很普遍給這些根機小的人,他一時無法發大心、立大願,他雖然有善心,但是要一步一步誘引他,讓他知道,做一些好事就能消災,能增福,說不定有的人就是需要這樣子,為自己去做好事,從這樣開始慢慢帶他,帶到他私愛的心能開闊起來,能使他無所求去付出,所以說權、權小,權就是方便,小就是根機小,就是說我們要用一種方便法,來引導,引導這些小愛,較拘束自己這種根機的人,所以說「悉證佛菩堤」,能把這些人度,給他轉化過來,感化他、教育他,讓他能了解佛陀的本懷及心意,到底是要來帶領眾生,走進什麼樣的道路。
佛陀他的本懷,就是要帶人人到菩薩道上,這就是要用一分的愛心智慧,將這些權小根機的人,慢慢帶,帶到他能體會佛菩薩的大心,能付出救人,這種覺悟之後的有情,讓他能體會,所以它這個地方說,「悉證佛菩提」,讓這些小根小智慧的人,慢慢能體會到佛菩薩的心懷。
根機大小的分別
在於能否發心發願
以及發心後能否堅持
小根機的人
只要以方法引導
假以時日
一樣能體會佛菩薩的心懷
成為大根大器之人

「我今誓皈依 願超生死海」,我們此時發這樣的願,我們發願,我們要皈依,皈依什麼呢?皈依無上法門,皈依福慧雙具的佛菩薩,除了我們自己上求之外,我們還下化,我們發這份心,就是皈依佛菩薩,同樣也能讓我們這個私心、私愛能超越過去,超越了這種生死海。
所說的超越生死海,意思就是說,要我們對生死很泰然的,看得清楚,來生要知道來生的意義,人總是有一天到達終點時,我們也不必惶恐,也可以很泰然來接受,我們若能在現在泰然接受,人生的最後,我們才能很自在,再踏上另外一段新的人生,就能知道我們的方向。
立誓發願
皈依福慧雙足的佛菩薩
皈依無上法門
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篤定生命的志向
就不會迷轉在生死中
斷除煩惱
就是解脫生死

生死海,大海茫茫,此岸是凡夫,彼岸是聖人,我們要從凡夫到聖人的境界,一定要越過煩惱千尺浪的大海,所以要有很堅定的毅力意志力,所以一定要發大願,諸位我們跟佛性,跟眾生的心是平等,絕對沒有差別,所以請諸位,自己要相信自己,將來我們也會成佛,你們一定要相信,只要你們會走菩薩道,菩薩道就是要發心發願,淨化人心,祥和社會,救濟眾生,記得一步八腳印,四大志業、八大腳印,我們要一個跟一個,真的要跟得緊,走對路。
發願皈依法華經
實行佛陀教示的菩薩法
淨化人心 救濟眾生
堅定意志 步步踏實
不受無明所繫縛
不生人我得失心
終能度過洶湧的煩惱大海
從凡夫地
到達聖人的境界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897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法華心香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法華心香   法華心香 Empty周六 10月 01, 2011 11:15 am

參 修得己心如佛心
慈濟人所作所為
是依法華經
佛陀教示的菩薩道
在娑婆世界
上求佛道 下化眾生
積功累德 斷惑證真
平時課誦共修
以最虔誠恭敬心
禮拜法華經
隨文觀想
將自身日常所行
與經文教導相互印證
懺除過錯 清心向善

佛陀的道理非常的圓滿,非常的奧妙,不只是你們,光說我,我若再用幾世所有的時間,來追究佛陀的教理,都追究不完,是非常深、非常奧妙,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珍惜佛陀的教法,佛陀這麼奧妙的道理,大家有緣有福共聚在一起,師父的責任,是要把這種最深的道理,變成很淺的教育,希望我們能心靈互相溝通,希望人人能常常有這分,向善歡喜的心,我們若能時常向善歡喜的心,去到哪裡,什麼樣的境界都會覺得很歡喜,也覺得很有福。
但願眾生
禪悅為食
法喜充滿
佛佛道同 誓度眾生
願此香華雲 遍滿十方界
供養一切佛 妙法蓮花經
菩薩聲聞眾 受用作佛事
稽首十方佛 圓滿最上乘
本跡開二門 法喻談真祕
普使諸權小 悉證佛菩提
我今誓歸依 願超生死海

「一心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開始就要一心頂禮,因為釋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大家都是佛弟子,包括我,包括你們,大家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因為我們還是在娑婆世界裡面,釋迦牟尼佛發願是不離娑婆,他是生生世世都在娑婆裡面,就是現不同的身,要來引導所有的眾生,所以釋迦牟尼佛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他是不離娑婆,所以這位娑婆世界的教主,就是釋迦牟尼佛,所以大家見面都說阿彌陀佛,我說大家若把阿彌陀佛,當成自己,那種的祝福光明、智慧,那當然是很好,我們若能說本師釋迦牟尼佛,就時常感恩釋迦牟尼佛來人間,永住人間,不捨娑婆眾生,我們應該要常唸,本師釋迦牟尼,我們的老師,我們的恩德,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在我們精舍,多數都是唸本師釋迦牟尼佛,你們在共修時還是一樣,都是唸本師釋迦牟尼佛,對不對?所以我們在頂禮時,要先對我們的本師虔誠頂禮。
娑婆
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
梵文名為「娑婆」
華譯為「堪忍」
意謂此處眾生安於十惡
忍受三毒及諸煩惱
而不肯出離
圓妙正法
釋迦牟尼佛發願
生於這樣的濁世之中
帶來深奧圓妙的正法
引導這裡的眾生
棄惡向善 自利利人
解脫
如果沒有釋迦牟尼佛
我們就沒有機會
聽聞受持佛法
而在娑婆世界中
不斷輪迴
無法真正解脫
成佛之道
所以一心虔誠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感恩佛陀不捨眾生
也衷心發願
向佛陀學習成佛之道

除了禮拜釋迦佛外,還要「一心頂禮過去多寶佛」,佛陀說法華經時,有很多弟子會懷疑,是真的佛佛道同嗎?過去、未來、現在的佛,非說法法經不可,是真的嗎?有啊,有過去佛來證明,過去的佛是哪尊佛呢?就是多寶佛,所以多寶佛為了要來證明,過去、現在、未來的諸佛,佛佛道同,其他的法可以入時代的變遷,佛陀的教化的方法不同,都可以隨個人的根機去說教,但是每一尊佛,只有一本經的名,叫做「妙法蓮華經」,這本經,不管是過去佛、現在佛,甚至未來佛,他一定要用妙法蓮華經之名,來說法,因為妙法蓮華經就是教菩薩法,不過有些人好像不是十分相信,只好多寶佛,和他的寶塔同時現前,多寶佛的寶塔湧現出來時,他就要邀請釋迦牟尼佛,來,釋迦牟尼佛進來,進來這個寶座,他就分一半座位給釋迦佛坐,你們看佛與佛要牽手合作,為了要度眾生,所以佛與佛要互讓,要恭敬、尊重,還要牽手合作來救度眾生,過去的佛是這樣的心態,未來的佛也是同樣這樣的心態,所以看到這兩尊佛,坐進寶塔裡手牽著手,你看,佛與佛是多麼和心互愛,彼此協力就是要救度眾生,多麼祥和的佛世界,所以我們要感恩,感恩多寶佛的寶塔現前,在這個道場,讓我們更有信心,來體會釋迦牟尼佛的本懷,所以我們一定要給他尊重敬禮,所以我們要,「一心頂禮過去多寶佛」。
一心一意
恭敬頂禮過去多寶佛
感恩他累劫深願
以寶塔現於法華會上
為我們證明
釋迦牟尼佛所說法華經
佛佛道同

我們還要再頂禮,頂禮「十方分身釋迦牟尼佛」,頂禮時我們要做這樣的觀想,釋迦牟尼佛他是現身娑婆世界,不只是在靈鷲山的道場,其實釋迦牟尼佛的法身,是遍虛空法界,到處都有釋迦牟尼佛的法身,法身就是道理,有釋迦牟尼佛的妙法,人說聽法就如佛在,我們聽到佛的教法,就像佛陀在我們面前一樣,我們虔誠禮拜時,我們就去觀想說無處不有,沒有一個地方沒有釋迦佛,意思是說,到處都有釋迦牟尼佛的分身佛,我們如能用很虔誠的心來觀想,處處有釋迦牟尼佛,自然釋迦牟尼佛的法身,都時時在我們的周圍,我們如能時時,有釋迦牟尼佛的法身存在,我們的智慧就開啟了,什麼時候遇到甚麼事,要說話時,句句都是道理,這是釋迦牟尼佛的法身,意思也就是人人的慧命,我們在禮拜時,一定要做這番的觀想,釋迦牟尼佛,他的法身遍虛空法界,這就是我們在禮拜時,那分的虔誠。
佛的真身
以正法為體
所以稱為「法身」
正法所在之處
就是佛所在之處

如果你們真正念出,佛是在我們的心,我們的心與佛的心是平齊,這樣的話,人人無不是釋迦牟尼佛,所以我們用虔誠的心,頂禮下去時,我們就要想有很多很多,有我們自己本性的諸佛現前,這就是自我期許,然後我們要敬重人人都是佛,人人都是釋迦牟尼佛,包括你自己。
清淨無染的慧命
就是佛的法身
虔誠心頂禮
己心與佛心相應相契
就是本性法身佛現前
以佛心看人
人人皆是佛

再來是,「一心頂禮盡法華經中」,「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我們頂禮下去時還要觀想,除了有很多很多,分身的釋迦牟尼佛,遍滿虛空十方世界之外,在法華經中,還有很多很多他方來的諸佛,我們就做這樣的觀想,如此,這個娑婆世界,不就是都是佛的世界了嗎?這是一種心靈的建設,希望我們心淨則土淨,心中有佛,人人是佛,所以世界充滿十方三世諸佛。
心淨國土淨
心安眾生安
心平天下平
若菩薩欲得淨土
當淨其心
隨其心淨 則佛土淨
《維摩詰所說經》佛國品第一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897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法華心香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法華心香   法華心香 Empty周六 10月 01, 2011 11:17 am

字裡行間 揭示妙寶
這時候我們就要一字一拜,妙法蓮華經法華會上佛菩薩,就是在剛才所觀想的境界,還是停留在我們的心境裡,這時候我們就要一字一拜,所以每一拜都是用虔誠的心,每一字無不是「妙」,無不是「寶」,所以是妙妙寶,妙法寶,上面有「妙」下有「寶」,字字皆是妙法,句句皆是寶藏,用虔誠的心,每個字的意思都會入我們的心,開啟我們的智慧,所以我們一定要用這樣的虔誠。
用心虔誠
一字一拜
每個字的深意
就能入我們的心
開啟我們的智慧
體會到字字皆妙法
句句是寶藏

我們禮拜法華經,看我們的時間有多少,一天禮三個字也沒關係,十字也沒關係,三十個字也沒關係,一百個字也沒關係,看我們的時間,只要訓練我們心的恭敬,尊重、供養,看我們的時間,能頂禮幾拜就是幾拜了,你們了解、聽得懂嗎?如果早上在禮拜法華經的話,就是看自己有多少時間,就拜多久,不要讓自己有固定的壓力,看我們的時間的長短。
一心頂禮,法華經中及十方三世一切菩薩、聲聞、緣覺、得道聖賢僧,這就是我們禮法華經,每一字一拜之後,我們要再尊重同修者,譬如說菩薩、聲聞、緣覺,這都是佛再世時佛的弟子,也是我們的師兄弟,也是我們的同修者,所以我們也一樣要很恭敬,要恭敬以前的,聲聞、緣覺、菩薩,我們更需要敬重,站在我們前後左右的,每一位我們的同修,我們還是同樣的敬重。
只要一心一意繼續修行下去,我們快要成就了,成就什麼呢?成就菩薩道,過去的已成就,未來是當成就,未成就的是他還沒有聽到佛法,還沒有走入菩薩道,還沒加入慈誠隊,還沒做慈濟事,這叫做未成就,現在我們就是要,上求已成就的人來開導我們,我們現在是當成就的,就要向下再來化度未成就的人,我們還要牽他出來,這就是十方三世,三世就是過去、現在、還有未來,所以我們這時候,我們這時候是現在,我們還有未來,現在是當成就,未來是還沒有成就,這些我們都用虔誠的心,來給予敬禮、尊重。
因為現在這些,也是菩薩、聲聞、緣覺,也是將得道的人,我們若用這種心態,就不是只有,在法華經裡當時過去的事,不是只這樣而已,因為這裡的文字非常明顯,過去、現在、未來,所以有過去已經成就得道聖賢僧,也有現在我們已經,將近得道的人,也有比我們更未來的人,所以對過去、現在、未來,我們都要用很虔誠的心來頂禮。
十方意指空間的
四面八方與上下
三世 意指時間的
過去現在與未來
所有十方三世
一切已成就 當成就
和未成就的人
都是我們要恭敬
虔誠頂禮的對象

「一心頂禮普賢菩薩摩訶薩」,因為普賢菩薩他發願,發願將來佛陀所講的法華經,要如何流傳在人間,普賢菩薩他發願,發願他要來護法,擁護法華經的法,讓法華經能流傳在人間,將來若有人願意受持法華法門,他要發心來擁護來保護,雖然菩薩道難行,但是普賢菩薩他就發願,要庇護難行能行,發心的菩薩,既然,他要來庇護修法華經法門的人,我們現在在修法華經的法門,我們就要敬愛普賢菩薩,因為他是來擁護我們,所以我們要來敬重他,這種叫感恩,他付出大愛,當然我們就要感恩敬禮。
所以後面特別,就是要禮普賢菩薩,聽得懂嗎?(有),好,這就是每天早上,你們若想要受持法華經序,就用恭敬尊重的心。
法華經所教示的菩薩道
是要在此娑婆世界
依佛經所教
修己度人
從而福慧俱足
而成正覺
相較於其他的修行道路
菩薩道實屬難行
然而卻是
最殊勝圓滿的
成佛之道
普賢菩薩
以身體力行佛法而著稱
並發願護持
所有與他同樣
力行難行道的修行者

因為普賢菩薩是行願,是實行者,普賢菩薩是實行者,所以我們稱普賢菩薩,都是稱「大行普賢菩薩」,他是身體力行者,所以法華經行菩薩道,是普賢菩薩所提倡的,法華經的全部有三部,一部是「無量義經」,「無量義經」是法華的開始,叫做開經,法華經二十八品之後,還有另外一部,叫做「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普賢菩薩的法門,就是引導人人懂得懺悔,懺悔法門就是普賢菩薩的願,為什麼要懺悔呢?因為我們人人沒有一個人,從出生到現在都沒有犯錯的人,我都常說,最大的懲罰就是後悔,人常常做後悔的事,後悔的事都常常隱藏著,一直累積,本來他也有良知,他也知道不能犯戒,不過就是凡夫這樣反反覆覆,常常知道要守戒,常常又犯戒,常常拿戒來懲罰自己,沒有勇氣漏氣自己,不肯去懺悔,懂得懺悔的人才能清淨,不會懺悔的人,不敢把他的錯誤說出來,這就是表示他還會不斷犯錯,所以法華經後面是,「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就是要引導我們勇於懺悔,懺悔即清淨,若沒有懺悔,我們內心污染的業障,會重重疊疊,所以我們要頂禮普賢菩薩,就是期待說,我們有普賢菩薩的精神,我們難免犯錯,錯了就要懺悔。
很多的委員,慈誠隊很勇敢,他們都會上來漏氣,他們說沒關係,漏氣求進步,我以前的錯要在很多人面前,向大家說我就是這樣,我過去就是這樣,但是我未來我會怎麼做,讓大家替我注意,我若有犯錯,他就會告訴我說,你不是說要怎麼做嗎?他說這樣的警惕心會強一點,所以漏氣求進步,跟我們說懺悔即清淨,意思是一樣的,所以我們最怕的,是錯而不改過,普賢的法門是不怕你錯,錯了你要趕快懺悔改過。
懺悔即清淨
無論過去有多少錯
最重要的是
現在開始
真正改過向善
喜除罪過 回向菩提

我們禮敬之後,就開始長跪對不對,長跪就開始要從內心,真誠的話說出來,真誠的話不是要用唸的,是從內心,看在眼裡,放在心裡,再從內心唸出來。
志心懺悔
弟子眾等 與一切眾生
從無始以來
迷失真心 流轉生死
六根罪障 無量無邊

「志心懺悔」,第一句就是志心懺悔,志就是發願的意思,人云,人在世間孰能無過,那一個人在世間都沒有過錯呢?不可能,人是凡夫,既然是凡夫,哪有沒有犯錯的人呢?不過,師父常常說,人不怕錯只怕不改過,人若知過必改還不晚,不過凡夫容易改也容易犯,所以我們會生生滅滅,有時當好人,有時就我稍請個假,像這樣是要到什麼時候,補補貼貼是要補到什麼時候呢?像補魚的人在補破網,這裡補、那裡破,實在是怎麼補都補不到魚。
所以我們一定要下定決心,要改就一起改,甚至要趕快改,不要慢慢改,這邊改一點,那邊犯很多,這樣不都是白費了嗎?所以我們現在在這裡,就要下定決心,要志心、要發願,從最懇切,這個志心就是最懇切的願,我們要發出最懇切的願、的心,要先來懺悔,懺悔即清淨。
有的人犯了錯都會覆藏,錯了都怕人知道,掩藏起來,這叫做覆藏過失,這樣的業會更重,因為好像一個髒東西放在甕裡,把它蓋起來,你們知道,甕裡本來有好東西,被你把髒的爛的東西,給它放進去蓋起來,其實會汙染了其他好的東西,就像我們過錯怕人知道,所以怕人知道,就會再去做一些覆藏的事,這些覆藏的事,說不定又會犯了其他的錯出來,就是完全不對的。
錯了,要趕快發露懺悔,說出來之後,第一,我們的心清淨了,很乾淨了,第二,我們說出來之後,我們自己常會自我警愓,大家知道,我過去有這些壞習氣,我已經跟很多人說,說我要改過了,自己的警愓心會很大,甚至周圍也有人會警告我們,會說,你不是說不賭博了嗎?你怎麼什麼時候,又去跟人家玩一下,我們就知道說,對、對、對,我錯了,或者是,我們既然已發露懺悔,我們會約束自己,我已經不要賭博了,我不喝酒了,我不抽菸了,我不要……,等等的事我已經都要改了,我現在都不能犯,因為我若再犯會讓人笑話。
記得北部一位慈誠隊,工作做累了,回到家後坐下來,兩腳就蹺到桌子上,他的兒子才念一年級,就說爸爸您怎麼可以這樣坐,坐沒有坐相,這個爸爸就會說,爸爸累了,這樣比較舒服,他就說,師公的眼睛在牆壁上喔,你看這孩子,這個爸爸聽到,「師公的眼睛在牆壁上」,趕快坐好,起來跟他兒子說,對不起、對不起,爸爸錯了。
諸位,這就是我們發露懺悔之後,連孩子都知道了,連孩子也是我們的護法,就是來好好雕塑我們的身形,所以說起來,這都是我們的善知識,善知識就是要從志心發願開始,所以「志心懺悔」是很重要,所以每天早上,我們都要志心懺悔。
悔過發願
後不更作
心中坦然自在
身邊的人
也成為護法善知識
幫助我們雕塑身形
已生惡 令速斷

「弟子某某人」,大家共修時,弟子眾等,這個「眾等」是維那唱的,我們自己就稱自己的名字,我們要自己呼喚自己,是我,現在發心發願懺悔,懺悔我過去的過錯,我有多少過錯,其實不只是自己,還有「與一切眾生」,凡是在六道輪迴中的眾生,沒有一個不犯錯,今天我知道要懺悔,我也期待所有的人,都用虔誠的心來懺悔,所以在這裡是「與一切眾生」,我某某人與所有的人,「從無始以來」,無始就是我們的生命無始無終,其實我們現在有這個身體,這個身體只不過是一期的壽命,我們凡夫還有分段生死,一段一段的人生,有生老病死,所以叫做無始,我們的靈魂,我們的本性,付託在一期壽命,一期一期地過,身體有開始,有終結時,但是我們真正的靈魂意識,根本就不知道從何開始,所以佛陀說,無始,很久很久以來,過去生的過去生,很久以來就迷失真心,流轉生死。
有時我唸到這段經文,就覺得很悲哀,我們已經從無始以來,就迷失了我們的本性了,我們都是在生死中流轉,都由不得自己,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只是我們的真心一失去,就開始在六道輪迴生死不斷,受盡很多苦痛,每次唸到這句,不由悲從中來,生死的罪業是如何造成的呢?六根,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叫做六根,眼睛看,看世間各形各色,有很多好的、不好的,都是我們的眼睛,去接觸到外面的境界,有了眼睛去接觸到外面的境界,就有人與人互相的比較,有了這種比較,貪心就生起,貪心一起,業門就開了,所以有一句話說:
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就是說我們跟佛陀一樣,有一念的真心,就是清淨的本性,只因為這念本性一失,我們就生死在六道中,就是因為外面境界的誘引,所以我們起了無明,才貪、瞋、癡不斷衍生出來。
無明的當下即心動
動是行業
作業自來感苦報
凡是動作 必有力量
予其他以影響
引生某一結果
果不離因
因苦 果也是苦
這一切
都從不覺妄念的妄動來
印順導師《大乘起信論講義》

我記得以前我們在蓋醫院時,我到台北講《藥師經》,當是在呼籲蓋醫院,有很多家庭婦女,也是很多我們現在的委員,當時是我們的會員,聽到我說《藥師經》,聽到我要蓋醫院,她們就很發心,把家裡保險箱裡的東西拿出來,整包拿到我面前,跟我說,師父,昨天師父說破銅爛鐵,叮叮噹噹很拖累,我回去想一想也是真的,光是為了這些破銅爛鐵,叮叮噹噹拖累得我,過去時常計較,帶著鑽戒跟先生去應酬,看到別的太太鑽戒比我的大,回家就跟先生計較,師父說為了這些破銅爛鐵,在斤斤計較,很辛苦,滿心都是粗重的煩惱,我那段時間,都是在收人家的「煩惱」,把「煩惱」收集來,你看現在我們變成了,分秒在搶救生命的功能,所以同樣一個心境,同樣這些物質我們要如何應用,所以當時我就告訴她們說,對啦,你很有智慧,大的鑽戒戴在自己手上很辛苦,不如帶在別人手上,我們有個距離來欣賞,我們又沒有拖累,所以這就是我們六根,對著外面的六塵,我們要是有無明的煩惱,就容易貪外面的六塵境界。
執著於身外之物
是因貪瞋癡而起的煩惱
捨去身外物
即是捨去煩惱
捐助建院等善事
更是化煩惱為菩提

我常常人家跟我說,師父您是怎麼教的,慈誠師兄怎麼都那麼乖,我都說沒有怎麼去教,以戒為制度,用什麼來管理,以愛為管理,誰要管誰,自己管自己,大家都會愛自己,我們要自愛,我們希望一個人要讓人恭敬,要讓人尊重,所以自己要尊重自己,要尊重自己就不要犯規矩,像剛才我說的那位小菩薩,爸爸,師公的眼睛在牆壁上,希望你們大家都不要讓孩子說,師公的眼睛在牆壁上,你們自己要想,師父時常十雙眼睛都跟著我,在看我,這就是保護自己。
說真的我們要以戒為制度,我們人生這條的道路,我們應該要好好遵守,我們要自己愛好自己,我們才能將自己的行為調整好,所以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大家都跟我說,慈誠師兄去到哪裡,看到他們都是滿面笑容,很和氣,待人很有禮節,這是我常常聽到的,在團體中是這樣,不知道回到自己家,是否也是這樣,若能回到自己的家也是這樣,我想這就是消業障,人與人的關係,這個障礙就去除了,人與人之間如果能去除障礙,那就是結好緣了,因為你結好緣,所以你一定就做好事,這樣我們就能消業,就能消除業障。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897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法華心香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法華心香   法華心香 Empty周六 10月 01, 2011 11:19 am

肆 眾生與共成佛道
慈濟菩薩道
是為淨化人心
祥和社會
祈願天下無災難
願大 志堅
卻又非常務實
因為
所有一切
都從自己做起

佛教有一句話說,「天堂沒有佛可成」,「地獄也成不了佛」,唯有人間能學佛,人間能成佛,因為人間,就是在善惡兩面的地方,我們就是要精進,我們就是要修行,我們能在惡的環境中,將它扭轉過來,變成一種善,在苦難的眾生中我們能自救,我們還能去救人,所以唯有人間能成佛,所以慈濟這個團體,師父的目標,就是淨化人心、祥和社會,才能祈求天下無災難,要淨化別人的心,就要先淨化自己,諸位,你們精進,這就是開始在淨化自己的心。
斷惡修善 棄偽證真
志心懺悔
弟子眾等 與一切眾生
無始以來
迷失真心 流轉生死
六根罪障 無量無邊
圓妙佛乘 無以開解
一切所願 不得現前

沒有污染的本性叫做真心,所以我們跟佛陀有平等,沒有污染清淨的本性,不過,我們從很久很久,無法計量的時間之前,我們已經迷失了,我們眾生的心就是迷失掉,所以叫做眾生,這種迷失就是一念,一念的無明產生,這一念的無明是什麼呢?貪、瞋、癡。
沒有污染的本性
稱為「真心」
也就是佛性
眾生的迷失真心
緣於一念無明
受貪瞋癡所雜染
而流轉生死

有了貪、瞋、癡,你眼睛看什麼你就貪什麼,耳朵聽什麼,你的心就跟著聲音的境界,起心動念。
六根罪障
無量無邊

總而言之,我們身體看得到的是五根,眼、耳、鼻、舌、身,這樣叫作五根,還有一根在哪裡呢?心,對啊,心啊,我們的心,我們若時時歡喜,時時有愛,我們的心能來領導,我們的前五根,再美的東西,我們的心也不會起貪念,不管什麼欲念,物欲在我面前,也不會引起我們心的貪念,這就是好心,不管是什麼人對我們說話,我們要用智慧去分別,不會想說今天師父說的法很好,我應該要這樣做,或是別人又跟我們說,我們的心又動了,我們若是有堅定的信心,這念信心堅定,不管我們發心發願的境界,只要我們有願、有心,不管境界如何,都搖動不了我們的心。
所以在這念心,這念心若不堅定,當然我們就會受搖動,我們的行動,就跟著搖動的方向,偏差走下去,所以這念心是很重要,所以說,前五根是由後面的意根,在影響他的方向,所以說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修心,人家說抓賊要抓賊頭,我們這麼多的煩惱都出自哪裡,都出自心,所以我們自己的心要抓好。5520
眼耳鼻舌身
都受心念轉動所影響
所以修行最重要的
就是修心
堅定的意志守好六根
不隨境界起心動念
六根罪障
無量無邊

所以這裡說「無量無邊」,我們所造的罪障,真的是無量無邊,因為我們的生命從無始以來,時間很長,時間愈長、錯得愈多,我們如果轉個念頭,我們若要發心來當菩薩,時間愈長,我們菩薩道路就愈走愈遠,所以講起來,時間看我們怎麼去用,我們的人生方向,是要往哪個方向,所以我們如果是凡夫,就是無始以來,所做的業障很多很多,無法測量。
圓妙佛乘
無以開解

「圓妙佛乘無以開解」,我們就是因為無明,隨著六根的塵境這樣在流轉,所以我們智慧的光明,一直受骯髒的污染,這種欲心的汙染,一層一層一直覆蓋,是我們的光明智慧發揮不出來,所以在這個地方,他說「圓妙佛乘無以開解」,這個「佛乘」,是這麼好,我們聽到就一知半解,儘管師父已經說得很淺了,這樣是到底有沒有瞭解,我想大家都是知道啦,知道啦,是不是真的把這個「知道」,貼在我們的心裡理解到呢?這個我就不知道了。
所以這個圓妙的佛乘,我們就是無以開解,無法真正地把佛陀的本懷,跟我們的心貼在一起,我們還沒有進入佛陀的本懷,真正你要開解,就是我們的心已經入佛的心,這個佛陀的本懷,我們若能真正的開解,一切的佛法就不困難了,不過我們都還有無明覆蔽著,所以這種圓妙的佛乘無以開解。
一切所願
不得現前

「一切所願、不得現前」,諸位,我們對佛性,若還無法很徹底了解,我們常常發願,常常再來發願,為什麼要常常發願,就是發了之後又忘了,忘了再重新來,所以我們一切的所願,所以不得現前,我們都常常半途就停下來,半途就退了,常常半途退了,半途停了,你想我們的願望怎麼能到達呢?路怎麼走得到呢?
所以沒辦法,我常一句話說,「發心容易 恆心難」,所以師父有一句話跟你們說,「把握當下」,下一句是什麼?「恆持剎那」,對啊,「恆持剎那」,這個「恆持剎那」,是多重要你們知道嗎?發心是很簡單,我好感動,我發心要做,不過,你這個發心是一下子的時間,這樣發起來的,我們要趕快好好把握住,永遠保持現在的發心,所以有一句話說,「發心如初 成佛有餘」,所以我們若能好好保握,我們現在發的這念心,不要讓它再退了,再大的辛苦,再大的負擔,我們都沒有退縮,這樣才能達到我們的所願。
發願的剎那心情
若能永恆持守
再大的辛苦負擔
也不退縮
終有成就所願的時候
回復清淨眾善奉行
我今禮敬 妙法蓮華經
以此善根 發露黑惡
過現未來 三業所造
無邊重罪 皆得消滅

我們現在開始要用很虔誠,發露懺悔的心來禮敬,禮敬妙法蓮華經,我們若很敬重這部經,才能真正培養我們的善根,我們對這個法若能真正尊重,我們的善根才有辦法培養,所以要培養善根,有一項最重要的不能不做,就是發露,發露懺悔,不論你過去多黑多惡,黑惡,不論你過去是多黑多惡的人,你也同樣要發露懺悔,我們還要發心在未來不更再做,以後絕對不會再做,所以這就是過現未來,過去我們現在來發露,來懺悔,我們更要發願,未來我們絕對不要做。
懺者 懺其前愆
從前所有惡業
愚迷憍狂嫉妒等罪
悉皆盡懺 永不復起
是名為懺
悔者 悔其後過
從今以後 所有惡業
愚迷憍狂嫉妒等罪
今已覺悟 悉皆永斷
更不復作 是名為悔
《六祖法寶壇經》懺悔品第六

「三業所造」,三業就是身、口、意三種,一切惡業都是身體所造,一切事端都是從口業開始,所以我們要常常口說好話,心要想好意,手要做好事,這很簡單、很淺,不過這麼簡單,這個身、口、意它就是有毀滅性,會毀滅我們自己的慧命,也會毀滅世間造成很多惡業,所以我們應該要好好,真的很警愓自己,身、口、意三業所造,我們過去所做的要懺悔,未來不要再做,因為身、口、意三業,它會造成無邊重罪,希望這些無邊重罪,由我們的懺悔皆得消滅,所以這段文你們要常常看,自己反省、提醒自己。
身業 口業 意業
常在我們不經意間
造成無邊重罪
所以要好好警愓
提醒自己時時記得
口說好話
身心好事
心想好意
以身口意廣造善業

「身心清淨」,將那穢濁之物現在都除掉,發露即清淨,心清淨,用我們身心的清淨,「惑障蠲除」,惑就是無明,障就是障礙,從現在我們的身心既然清淨,所有的迷惑障礙,現在都將它去除掉,這些東西去除了,那就是福智莊嚴,現在開始是身心清淨,我們的行為,我們的三業都能莊嚴我們身體,和可以提升我們的智慧,所以叫做福智莊嚴。
「淨因增長」,淨因就是清淨好的因緣,大家在一起,都用清淨覺悟的本性,大家合心互愛,沒有彼此利害得失的要求,這叫做淨因,我們用清淨的因緣來同做佛事,這叫做淨因增長,好的緣能成就我們去做菩薩,這種的好緣我們要多結,所以一句話說,未成佛前要先結人緣,所以我們也很期待,我們的淨因增長。
未成佛前
先結好人緣

過去在一個叢林裡,有寒山、捨得,寒山、捨得,傳說中,就是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兩人化身在天台的道場,他們化成跟平常人一樣,但是兩人很喜歡在廚房,他們說在那裡,可以結更多的緣,他能煮飯給大家吃,做菜給大家吃,每一個人吃到他煮的飯,吃到他做的菜,他覺得這就是叫做結緣,甚至在那當中,有很多信徒很喜歡買鹽來廚房,他說不管做什麼菜一定要放鹽,經濟不是很好,鹽較便宜,所以他們買鹽來,這個叢林中有很多修行人,他就可以結到緣,總而言之,有很多人都想用盡辦法,如何付出可以跟人有關係,結這份的好緣,所以說結緣是非常的重要,其實在慈濟這個團體,你們要跟人結緣的機會很多,普天下有很多眾生,需要我們這股力量的付出,付出一分力量,便是一分的收穫,便是種下一分的淨因,就是好因緣,所以這裡說福智莊嚴,福智增長起來,自然我們的淨因就已經種下了,他就增長了淨因。
以清淨覺悟的心
廣結善緣
每付出一分力量
就是種下一分淨因
因淨 果就淨
淨因增長
自然福智莊嚴
自他行願
速得圓成

再來「自他行願速得圓成」,所以現在的心境就不同了,現在不只是為我自己來祈禱,為我自己發願,我也為別人來祈禱來發願,我跟別人,大家所要行的願,都能很快完成,所以叫做菩薩心,現在的心境已經開闊了,為自己也要為別人。
自利利他 自度度人
以開闊的胸懷
廣為眾生祈禱發願
這就是菩薩心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897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法華心香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法華心香   法華心香 Empty周六 10月 01, 2011 11:21 am

隨喜功德 究竟常樂
願諸如來 常在說法
所有功德 起隨喜心
回向菩提 證長樂果

我們現在開始,就是用最虔誠的心來祈求,希望諸如來,就是過去、現在、未來所有的佛,能常常在世說法,才能引導很多人走進好的道路,所以我們也要有這樣的期待。
有佛住世說法
佛法才能傳佈
引導眾生向善道而行
另一方面
當我們依教奉行
佛法展現在舉止間
此時就如佛陀
藉我們身行而說法

我們要在人生道上,菩薩道上,我們也要求佛的法身常住,佛陀已經在八十歲的年齡圓寂,但是他的法身、慧命,還生活在人間,我們如果用心來依教奉行,佛的慧命就是活在我們身行,所以我常跟你們說,佛法要生活化,我們要將佛法用在日常生活中,你的日常生活若有佛陀的教法,這樣佛陀的慧命就與我們同住,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就是要這樣來發願,發願「願諸如來 常在說法」,永遠住在我們心中,永遠指導我們日常的生活方向。

諸佛常住我們心中
永遠指導我們的生活方向

我們現在所懺悔、所發願、所修行的,如果有功德,我們都起隨喜心,所有功德都起隨喜心,起了隨喜的心,別人一同修行,我們也要歡喜讚嘆,不管什麼時候,都希望人人能走入好的道路,看到人在行菩薩道,我們要起歡喜心來讚嘆,師父不是常跟你們說,讚嘆別人就是莊嚴自己,對啊,我們要常常用和的心、愛的心,來成就別人,所以我們要常起隨喜心,不要說功德,不要只貪在功德,一直分別功德是我做的,功德是我的。
菩薩所作福德
不應貪著
是故說不受福德
《金剛經》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給孤獨長者,是佛教中的大護法,他在舍衛國,要請佛來舍衛國,當時,他也期待全國人民,都能得到佛法智慧的滋潤,所以他從第一次請佛,他就發心,要到回舍衛國,想要找一塊很好的土地,後來,祇陀太子有一塊園地,很漂亮,他,就去跟祇陀太子溝通,懇請他將這塊土地讓出來,賣給他,但是祇陀太子,他最心愛的就是這塊土地,不過,給孤獨長者,是全國人民最敬愛的一位長者,祇陀太子覺得也不能得罪他,但是這塊土地他很愛,真的是捨不得。
後來他就用一個難題,給給孤獨長者,他說不然這塊土地上,你用黃金去鋪,你黃金鋪到哪裡,我那些土地就賣給你,就是用黃金鋪出來,當時,給孤獨長者,很高興,沒有出價的餘地,他就馬上答應了,可以、可以,就趕快叫他的家人,打開他的倉庫,他的金庫,所有的金都搬出來,用車載去,所有的土地,真的是用金一直舖起來,祇陀太子到了那裡,看到片地都是黃金,他實在很感動。
他覺得這位覺者,應該是一位非常非常了不起,難得的大聖人,覺得他沒有供養到,他會後悔,所以他就跟這位給孤獨長者說,這樣的話,土地平的你用金鋪起來了,這些樹鋪不到黃金,這些樹是我的,給孤獨長者聽了好著急,不然我們這樣好了,土地我來捐,樹算你捐的,這樣兩人都有捐到好嗎?祇陀太子說這還差不多,所以這塊土地,就是給孤獨長者捐的,樹就是祇陀太子捐的,就在這土地上就蓋精舍了。
睹人施道 助之歡喜
得福甚大
譬如一炬之火
數千百人
各以炬來分取
熟食除冥 此炬如故
福亦如之
《佛說四十二章經》第十章 喜施穫福

一段時間,佛陀常常來這裡,不過年久月深之後,這地方已經失修了,所以就請舍利弗來監工,孤獨長者他出資再從建,等到重建完成,那個中午要供養佛,孤獨長者親自,用一個金瓶盛水,捧到佛陀面前,要給佛陀先洗手,佛陀手伸出來,但是水卻倒不出來,孤獨長者內心很著急,佛陀知道他的起心動念,佛陀就微笑向孤獨長者說,長者,不要急,你有這份心來供養,你捨園地建精舍,你的心不要住著在你的布施,這種住著、執著的心,你把這個煩惱、執著放開吧,水自然就流出來了。
他嚇一跳,想說佛陀怎麼知道,我現在正歡喜,我一直想說是我在布施,原來這個時候的心,就是有執著,已經自己有這份的執著,就是說我有功德,我供養佛,我現在這分心是不對的,所以起了一分,知道說這樣不對了,應該把我能捨,所捨的心要放下了,用平常心來供佛,這樣,水自然就流下來了,佛陀就在那裡洗手。
同樣的意思,諸位,用平常心,沒掛礙的心,沒貪著心,這樣叫作清淨的供養,這我們這事情,我們常常付出的同時要感恩,我們都沒有想過我付出多少,但是覺得有事可做,好感恩,做得很歡喜,很感恩,大家是不是這樣呢?是啊,只有感恩心,沒有計算我自己做多少的心,我們若沒有計算我們就多少,做就對了,這就是清淨心。
付出的同時
感恩有機會積善植福
對於一同行善的人
隨喜讚嘆
進而共襄盛舉
不計算得失
無貪求 無掛礙
做就對了
所有功德
起隨喜心
回向菩提

自己做,做得很歡喜,我們看到別人做,我也看得很歡喜,這都是功德,這功德就回向菩提,所說的回向,就是做出去之後的感受,佛陀所教育我們的,我們要趕快做,身體力行,我常常一句話說,感動不如行動,聽道佛法,我們感動,只有自己感動有沒有用?,沒有用,還要身體力行,這就是修來又用出去,我們付出去,成果後看了覺得很滿意,這就是功德的回向,功,就是內能自謙,我們內心的慈悲,德,就是付出的禮讓。
總而言之,內外一致,內修外行這樣叫做功德,把佛的教法拿來我們內心修,他的教法就是叫做妙法,我們用在人群所需要的地方,我們用了之後,覺得很安心,很安心,很有成就感,這叫做法輪轉。
內能自謙即是功
外能禮讓即是德
內外修行一致
即是功德
自作教他作 見作隨喜
身體力行的法喜感受
再付出與人分享
就是功德回向
能讓法輪常轉
回向菩提
證常樂果

所以我們所做的一切,無不是功德,功德自己做,也看別人做,鼓勵別人做,我們繼續來做,這種叫做菩提,自覺,覺他,一起去付出,只要叫做覺行圓滿,所以世間就是要這樣,我自己發心,也鼓勵你發心,你我來發心,合力來完成,這就是互相輾轉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發願在菩提道,這叫做回向,「回向菩提 證常樂果」。
我們這個隨喜心,我們來回向菩提,希望人人都能得到這分的覺性,菩提就是覺的意思,菩提就是一條的道路,真理的道路就是菩提,就是人心的覺性,雖我們有這分的覺性,能走向菩薩道,菩薩道的盡頭就是常樂果,時時就是歡喜,快樂,沒有煩惱,所以說種好因一定是得好果,我們種了覺的因,我們可以得到覺、光明的樂果。
菩提
就是人心的覺性
也是真理之路
一路種下覺因
走到盡頭
就是無煩惱的
光明樂果
也就是佛果

「命終之日 正念現前 面前彌陀 及諸聖眾」,我們如果能互相勉勵,走在菩薩道上,堅固我們的道心,很自然,每一件所做的都是法喜充滿,我們的結果,所做的結果都是法喜充滿,心沒有惶恐,可以很自在,在人生道上我們沒有驚惶,因為我們走的路是該走的路,所以我們沒有走不應該走的路,我們有一個很正確的方向,人生的道路就沒有惶恐,每天的生活都是歡喜的事,這就是超生死海的意思,到了最後的那一天,還是沒有迷亂,沒有惶恐的時候,「面前彌陀」,很自然就能見到自己的本性,能知道我們的壽命是無始無終,永遠的永遠,這就是我們往生之後,還是再有人生的起點。
在人生道上
選擇正確的方向
不做不該做的事
就能心無惶恐迷亂
堅固道心歡喜付出
自然法喜充滿
臨命終時
也能輕安自在
照見
真如的光明本性
一剎那頃
生蓮華中

「一剎那頃 生蓮華中」,當然,這就是一般念佛者的期待,在那當中蓮華化身,這是要表示清淨,其實我們人人的心,若沒有污染,就像一朵蓮花一樣,雖然在生死濁惡的世間,但是我們的心不受污染,現在是這樣,未來也是一樣,我們的生命,好像在蓮花上化生,所以很清淨,沒有帶有污染的業氣,這就是表示蓮華中化生。
普願眾生
俱成佛道

最後一句就是說,「普願眾生 俱成佛道」,大家還要不斷回入娑婆,來救苦眾生,還要成就眾生的緣,我們才能成佛,所以最後還是普願眾生,俱成佛道,。
懺悔發願已
歸命禮三寶

「懺悔發願已 歸命禮三寶」,前面這段文就是懺悔,開始是懺悔,最後也是懺悔,這就是表示人生難免有錯誤,不怕有錯誤,怕不改過,怕不肯懺悔,我們要懺悔,「懺悔發願已」,我們要用身心的恭敬及供養,來禮敬三寶,因為三寶是我們的皈依處,之後,我們還是從內心,要請佛、請法、請僧,虔誠的歸命。
南無十方佛
南無十方法
南無十方僧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妙法蓮華經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普賢菩薩

最後還是皈命本師釋迦牟尼佛,還是從我們的心靈,歸入法華的世界,所以要歸命妙法蓮華經,同時要感恩文殊菩薩來啟經,因為佛陀會說出法華經,跟平常的景象不一樣,當時文殊菩薩他就開始說,過去也是有佛在說法之後,最後他要說法華經,過去不管是阿含或是般若經,到底哪一尊佛要如何說,那都是其次,最重要的,這部法華經,是過去、現在、未來諸佛,都要說一樣,可見這部經的重要,在文殊菩薩他的智慧,就預先在道場上,已經向大家展示,展示佛陀將要暢演本懷,從他內心的本懷,隱藏四十多年的法,現在要說出來,所以我們要感恩文殊菩薩,所以最後還要念,南無文殊師利菩薩,就是感恩歸命的意思。
文殊是智慧,那普賢呢?因為菩賢菩薩,這是要來擁護這部經,要讓這部經能普遍在人間,要來引導人人走入懺悔,反省的道路,所以這兩尊菩薩,也是大家應該要感恩歸命的。
佛佛道同 暢演本懷
中道真實教菩薩
文殊菩薩 普賢菩薩
成佛法華經中王

「法華經序」,這麼簡單就說完了,不過,說完之後,對你們而言不是結束,是現在你們要開始,你們要開始每天稍微看一下,當然可以的話,就是每天在佛前用念的,每天念一遍,每天在佛前頂禮一次,我想這才能常常放在心中,常常反省自己,我們才能積極向菩薩的道路走,這樣大家了解嗎?(了解),了解,我就很歡喜,希望大家要能體會佛陀的本懷,我們能走入佛的聖海,我們要跟佛心相連,我們才能超越生死,我們才能輕安自在。
《回向偈》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業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回頂端 向下
doppe02




文章總數 : 3
年齡 : 43
來自 : 慈濟越南
威望 : 2
注冊日期 : 2012-08-04

法華心香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法華心香   法華心香 Empty周六 8月 04, 2012 10:04 pm

Smile
回頂端 向下
 
法華心香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經典專區-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