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靜思晨語--秉佛心 行師志 報親恩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10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靜思晨語--秉佛心 行師志 報親恩 Empty
發表主題: 靜思晨語--秉佛心 行師志 報親恩   靜思晨語--秉佛心 行師志 報親恩 Empty周四 11月 05, 2009 8:53 pm

記得媽媽常說「打虎捉賊親兄弟」,就是要讓兄弟姊妹合心,也因此,我們家兄弟姊妹心很合。
我們要情濃,大家都有天下如親的胸懷,無計較心、無怨恨心、不跟人結仇,這樣家庭定和睦,社會必祥和,天下無災難。
以下是上人開示
===============================================
生在天地之間,乘天地覆載之恩,我們還要感恩父母的恩情重,敬愛六親眷屬的緣,這是我們做人應該要感恩,感天地覆載之恩。
若不是這片土地來養育萬物,供給我們的生活,我們哪能人人,每天都在這麼自由的空間中,何況有這個身體,是來自於「父母」,父精母血構成我們的身體,我們出生,離開母親的胞胎,生下來之後,父母餵養我們,養育之恩,這分情很重,多少父母為了孩子在拖磨,為了孩子在打拚,你們想,父母的恩情多麼大,以山來比、以海來比,其實比山高、比海深,這時我們對父母養育的恩情。
我們要常常記住,不要讓父母操心,將父母給我們的身體,用在人群有助益,這就是功德回向給父母,這就是報父母恩。
人世間能覺得很溫馨,人類很奇妙,除了和父母的親緣之外,還有「六親眷屬」,父親的兄弟,我們稱呼伯父、叔父,伯父、叔父所生的兒子,是堂兄、堂弟,母親也有兄弟姊妹,兄弟姊妹生的下一代,稱呼表兄、表弟、表姊,表妹,這些人倫親戚,一類一類分得很清楚,血緣或是非血緣,直接的或是間接的,天地間的人類人倫,真的我們要惜這分緣,即使不是我們父母,生的兄弟姊妹,即使姑姨伯叔,他們所生的也是一樣,無論使直屬血親,或是姑表親戚等等,這都是緣,所以我們都要敬愛,「六親眷屬」這分緣。
除了和我們息息相關,有親有緣,當然我們對大地眾生之恩,還是一樣有緣,我們生活在這大空間裡,生活中行、住、穿著,使用的一切,也都是整個社會人類,不同的行業,所以他們製造,他們生產,他們貿易等等,我們才能有這麼豐富的物質,提供我們生命中的生活,所以我們對所有萬物都要感恩,對所有眾生我們都要感恩。
我們若好好想一想,我們一輩子若能人人互相感恩,在天地間,我們時時都在報恩,感恩報恩,你想,這片土地人人的生活,這種和睦相處,是多麼溫馨、多麼幸福,這不就是人間淨土嗎?
所以在法譬如水,處處都在教育我們,教育我們要養好我們的心,我們的慈悲心,教育我們要能體會眾生的苦,教育我們如何保護眾生命,不要殺生,不要去傷害牠,這是在法譬如水,時時都在教育我們,就如我們的生命不能缺水,我們學佛不能欠缺法,做人不能欠缺倫理規矩等等,所以我們應該也聽了很多,了解了很多,了解後這樣夠了嗎?還不夠,接下來再說:
又復無始以來
至於今日
或作周旋朋友
師僧同學
「周旋」的意思,很親善的來往,我們無論對什麼人,我們在朋友之間,或是我們認識的、不認識的,反正在人與人之間,我們都要和人親善往還,雖說禮尚往來,人與人之間互相以禮儀對待,互相親切往來,這就是和人的關係,何況是「師」,除了父母、親戚之外,老師或是同學,我們出家,我們能夠有緣,在同一個道場中修行,這也是同學。
做六親眷屬,做親兄弟姊妹,還不一定來生來世能在一起,也無法同師同道同志願,我們大家能在同一個道場,同師同道同志願,同霑法乳,能夠成長慧命,當然生生世世,一樣是在這個道場中,所以我們法親法眷,我們更應該互相感恩,互相疼惜,接下來的文字更明顯地說,除了道場之外,一般世俗,他還是在:
父母兄弟 六親眷屬
共住同止
百一所須 更相欺罔
這意思就是告訴我們,在人人生下來,本來就有這些六親眷屬,本來都應該很親,有的人兄弟姊妹,或是大家庭,還沒有分家之前,都是「共住同止」,進進出出同在一個家庭中,從前的人生孩子都生很多,所以妯娌就很多,大家輪流煮飯,有時也會計較,計較之後,好吧,不然就在同一個正堂橫屋裡,大家分灶,但是要共同生活,開始正堂橫屋分灶,父母還健在,同樣要跟農作務,同樣在同一片土地上耕作耕耘,開始東西到底誰用得多,誰得的少,就開始會計較了,怎麼樣我才會得到更多,就開始心會起分別,就開始會「更相欺罔」,這念心就慢慢生起了,慢慢就分家了
所以從前整個村子,都是自己的親戚,六親眷屬在整個村,從前是這樣的,王家莊,這個村莊都是姓王的,或是李家莊、張家莊,張三、李四,就慢慢形成整個村莊,都是我們的親戚,所以既然是我們的親戚,這就表示有幾十戶同一口井,慢慢就分,(幾十戶)用你的那口井,我幾十戶用這口井,人愈來愈多,愈分愈細,所以人的心,就會愈分愈多,所以變成「百一所須」,就是愈來愈多,愈需要愈多,愈分愈廣,就變成「更相欺罔」,若到此時,人的是或非就慢慢有欺騙,慢慢的欺騙的心若生起,親就變疏,疏就變成陌生人,所以變成整個社會互相破壞,接下來再說:
或於鄉鄰比近
移籬拓牆 侵他地宅
改標易相 虜掠資財
包佔田園
這樣你們想想看,原本很親,一家親,整個村子都是親人,但是一直疏遠了,就變成分鄉了,你的鄉,本來是村,再來是鄉,愈來愈廣,人口愈來愈多,我們現在不只是鄉,又有鎮、有縣、有城、省,就一直分下去了,愈來愈廣,從村莊開始,人愈多,就有鄉、鄰、隔壁鄉,到哪裡有個地界,這是鄉的地界,再來是村的地界,開始會圍起來,再來是房屋的地界,就開始圍出地界,圍得要讓它更分明,就圍籬笆,有的人籬笆還不夠,疊磚頭、建造起牆,這樣一步一步封閉自己,就是不希望讓人,侵佔我們的土地,所以愈來愈分愈明,侵佔,害怕人侵佔我們,但是有時候我們也會計較,侵佔別人,所以互相侵佔土地,有的兄弟要分家,一間房子而已,要分給兩個兄弟,你不讓我也不讓,要怎麼辦呢?
過去就有這一則很有趣的故事,父母不在了,舅公最大,舅公來為我們分,要怎麼分呢?如何才公平,妯娌都不相讓,兄弟也不相讓,不然你們到底有多少東西,都拿出來,東西清點一下,這件給他好嗎?不好,這件我用得很習慣,不然這件分他好嗎?不好,這件我也應該有份,這位舅公就說,不然大家同一樣東西都有份,有份該怎麼辦?
例如一個盤子拿來,就敲成兩半,來,你有份,你也有份,碗盤都把它分成兩份,都剖成兩半,這樣大家都有份,其他的條凳、椅子、桌子,同樣都剖成兩半,這樣你也有份,他也有份。
父母留下來的衣服呢?衣服我也要、我也要,好吧,割成兩半,你想,到了這個地步,當然房子也是分成兩半,到這個時候,屋子的土地上面割開,到底界限在哪裡?是屬於你的,還是屬於我的,應該是密不可分的,東西可以分得開,心能分得開嗎?但是我們偏偏都是人先分心,所以就會變成打破親情,就很苦了。
情若淡薄,恨就起,情變成恨,恨變成怨,怨變成仇,你想,世間哪能和睦呢?師父開頭說得那麼親和,人間的淨土變成了人間的污穢,像這樣在計較,在接下來如何呢?
因公託私
奪人邸店 及以村野
如是等罪 今悉懺悔
我們過去可能有過,除了和自己計較以外,不認識的人,我們去搶奪等等,很微細的,說不定我們都做過,或是「因公託私」,就是為了一個貪字,佔有的欲念,或是「奪人邸店」,人家的房子或和人家的店面,甚至更大的,去佔領人家的鄉村,等等這些罪,實在是說不完,我們今天應該都懂得道理了。
我們大家同在一個道場中,尤其慈濟,現在慈濟人已經在全球,同樣一個法脈,也同樣一個宗們,人人都要共同一個佛心,心不可分,若分開了佛心,就變凡夫心了,凡夫心就多計較,佛心是大慈悲心,所以我們的法脈,我們的宗門,人人都要同一個佛心,同一法。所以日常生活行中有法,法中有禪,就是一念定心,我們守在我們的軌道上,我們要使天地無災難,要使社會很想和,要教令家家都能和睦,當然要先教育人人的心,要合而為一,那就是佛心了。
各位,我們要時時用心,用在這念時時是佛心,用在這分行中有法,行師志,這就叫法親,所以請大家,要人人在法中多用心。
回頂端 向下
 
靜思晨語--秉佛心 行師志 報親恩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