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德凡師父的: 盛事因緣‧堪忍奉上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8897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德凡師父的: 盛事因緣‧堪忍奉上  Empty
發表主題: 德凡師父的: 盛事因緣‧堪忍奉上    德凡師父的: 盛事因緣‧堪忍奉上  Empty周一 10月 08, 2012 10:13 am

我聲聞中第一比丘,知時明物,
所至無疑,所憶不忘,
多聞廣遠,堪忍奉上,
所謂阿難比丘是。
〈增一阿含經.弟子品第四〉

為鞏固法脈宗門的精神理念,為後世的靜思弟子樹立可供依循的修行法則、教育規範,
在上人殷切期盼下,「靜思法脈暨慈濟宗門結集研修中心」應緣成立。針對彙編經論文
史的千秋大業,上人強調此是龐大工程,絕非單人可以完成使命,必得合眾人之力,透
過團隊集思廣益方能成就;有理想就要起於行動,若懷有宏大的理想卻沒有付諸實現,
終究如同夢幻泡影!

所有參與此盛事因緣、投注心力於其中的精舍師父與同仁,莫不皆自許以留法傳法為己
任,以弘毅之心續佛慧命,使法脈宗門源清流長。如何結集文史慧業?上人往昔談論開
示甚多,從歷年之衲履足跡堪能略見梗概----

上午,精舍的「文獻編輯小組」成員,就整理上人早期講經錄音
資料產生的疑慮與結集出版應掌握的方向,請示上人。上人對講經史
料留存的重要性,開示道:「如果有一字之差,方向也會偏差,所謂
『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所以要特別的用心。」
    
德傅師父向上人請示,有關《四十二章經》經文中,舉例到阿難
與摩登伽女的故事:「上人講經時,說到阿難遇到很危險的狀況時,
忽然覺得好像被冷水潑到,馬上驚醒,而趕回去見佛陀。在《楞嚴經
》裡,描述阿難在十分危急時,佛陀就敕文殊師利菩薩把他們帶回來
……不知介於經文與上人的詮釋,應如何選取?」
  
上人解釋:「其實,『文殊師利菩薩』、『四大菩薩』都只是一
個精神的象徵。我們應該把他們人性化,當作一則一則的故事,雖然
《楞嚴經》裡是寫文殊菩薩,但在其他的經典裡是寫舍利弗,用神通
咒語把他催回來的;不知道哪一個版本為真?何況這種神力就是顯神
惑眾,但我很少說這些,換個角度,變成很普通、很人性化的故事;
因為『佛在人間』,我們要說人間話。」
  
一位常住師姊請示上人:「如何加強大家的佛學底子?」上人言
:「現在的書很多你們可以參考,譬如想了解《四十二章經》講什麼
?你們可以去翻《四十二章經》來看,就能大略知道《四十二章經》
的內容;,比較不合世間法或較怪力亂神,我會避開;或是太過艱澀
,我會把它淡化。其實《四十二章經》應該是佛陀住世時說;如果說
經典字字都是佛所說,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但是,有人論過《四十二
章經》不是佛說,也有人認為是所佛說,不管是否佛陀所說,經過註
解,大家的註解絕對不會一樣。」
  
「不論是哪一本經,曾探討這本經的註解都不會一樣,何況我處
於現在,我一定要取用現代可接受的方式,用於現在的生活中。」
  
德凡師父請示上人:「佛經中,提到釋迦牟尼佛是從佛母的腋下
出生的;上人在《四十二章經》裡用常情合理化的解釋說,佛母是因
為難產,七天後往生;不知這『難產』是不是上人把它合理化的一種
解釋?事實上,上人對很多經文的解釋,是以一般常理可以推斷的情
形,把它講出來,讓大家能了解。」
  
上人言:「對啊!不用常理怎能讓人接受呢?七天後就往生了,
就表示生產不順。住在皇宮裡的人,營養不會不夠,如果是老百姓,
以現代的角度來看,就有可能是感染。『七天後就往生了』,這是真
實的,不是杜撰的,否則怎麼會有佛陀的阿姨扶養他長大?以前的人
為了顯示佛陀的崇高、尊貴與不凡,才說不是自然生產,而是從腋下
。」

德凡師父又請示:「第一次經藏結集時是阿難憑記憶把經誦出來
,是否阿難也會記錯,或加上他自己的思想?」

  上人言:「有可能。以佛陀住世時,大家可以直接聽聞;而佛陀
不住世,因此想結集佛陀的教法。在迦葉尊者的召集下:『大家來聚
一聚,常隨佛陀的人,到底聽到什麼?看到什麼事?根據記憶,說給
大家聽。』阿難憑記憶口述,就算都字記無誤,但在口耳相傳下,沒
有記錄,只憑大家的記憶,也會有差異。」
  
上人期勉編輯小組成員,不要對經文名相過於執著,對文章內容
[size=18]也是一樣「合理就是真理;對人──能行得通,對事──能圓融;那[/size]
就是好話、就是真理。」(1998.9.4衲履足跡秋之卷)

由精舍常住眾組成的「上人文獻編輯小組」目前正著手整理上人
早期講經的錄音帶,希望亦能以文字呈現,傳揚上人人間佛教的濟世
理念。德傅師父今呈大家所整理出來,上人在民國七十幾年所講四十
二章經內容,就其中疑問處請示上人。

關於佛經版本何者為真實?上人表示,經文流傳年代久遠,就連
一、二十年前自己所講的東西亦不復記憶,經典的內容要回頭去找真
實的部份是很困難的一件事,何況譯經的版本本來就會有所不同,取
一種說法就好,實在不用太執著那個才對,如人名的部份,音近似就
可,世間的事本來就很難說出他的真假。

上人又說,就連阿含經中所提的故事,前後出現的內容都不太一
樣,事實上也不可能一樣,因為佛陀在說法時並非現場記錄,所以只
能道理相同,不可能文字敘述也一樣,內容更不可能那麼長。佛陀滅
度後,阿難憑著記憶將佛陀所說之法誦出,其記憶是否完全無誤,又
是否絕無摻入自己的領會?何況當時尚無文字,幾經口耳相傳的結果
,就難免有錯誤發生。

後來,以文字將佛法刻在貝葉上,將這些貝葉編輯成冊,此時離
阿難的年代已久,那些貝葉是否就是真的完全為佛陀所說?應該不可
能的。又輾轉傳來中國,這其中又經過音譯,到底如何才是正確的,
也不是二千多年後的我們能解答的。所以,實不必拘泥在文字上打轉
,過於執著文字,就成所知障了。

傅師父請示上人,其中「三細六粗」一句,就辭典字面上而言有
很多名相上的解釋,但是上人的說法好像與辭典不太相同。上人約略
說明,內心起了分別煩惱,只是心態上的變化是「細」,表現於外有
動作發生是為「粗」,種種貪瞋癡上的意念會引發我們粗的行為表現
。上人進一步指出,講說佛經道理,重點在如何深入淺出,使人很容
易就明白義理,而能將心態很快轉過來,所以就是要解釋的簡單明瞭
,而不是在名相上打轉。

上人強調,讀佛經為的是要修行,而不是拿來當作學問研究,這
點是特別要分清楚的,學者是學者,可以寫出好文章,但他們不一定
要修行。以有些詩人為例,他們可以寫出很美的詩詞,但是一喝起酒
來,什麼形象都顧不得了,這只是文字上的表現,並沒有身體力行在
修身養性上。

上人又舉辭典文中一個例子而言,就像「根本無明啟動真如」一
句,什麼是「真如」?真如就是「本性」,若只是說真如,人家反而
聽不懂,本性就是很好的說明,既簡單又明瞭,很容易就能理解是人
之初、性本善。所以只是在名相上打轉沒有意義,如果我們只是講理
而沒有舉出一條道路讓人行也是沒有用的。大家只是聽道理但是做不
到也不是佛教興盛之道。(1998.9.3衲履足跡秋之卷)
回頂端 向下
 
德凡師父的: 盛事因緣‧堪忍奉上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法喜充滿 :: 衲履足跡-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