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菩提心要--20121215德光普照人間 佛陀的故事

向下 
3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10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菩提心要--20121215德光普照人間 佛陀的故事  Empty
發表主題: 菩提心要--20121215德光普照人間 佛陀的故事    菩提心要--20121215德光普照人間 佛陀的故事  Empty周日 12月 16, 2012 9:57 p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xs1qQUtB_M
回頂端 向下
hungkait
金剛勇猛心
金剛勇猛心
hungkait


文章總數 : 159
年齡 : 55
來自 : Cupertino, CA, USA
威望 : 19
注冊日期 : 2012-03-02

菩提心要--20121215德光普照人間 佛陀的故事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菩提心要--20121215德光普照人間 佛陀的故事    菩提心要--20121215德光普照人間 佛陀的故事  Empty周一 12月 17, 2012 2:29 pm


證嚴法師菩提心要12月15日播出【德光普照人間~佛陀的故事】
首播12/15 (六) 17:00
重播 12/16(日) 08:00
12/22(六) 01:00

釋迦牟尼佛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遍歷五道輪迴,捨頭目髓腦,究竟是為了什麼?


兩千五百多年前他示現八相成道,投生為淨飯王的太子悉達多,又曾歷經什麼樣的深修苦行呢?

證嚴法師開示:

佛陀生生世世,總是為一大事因緣,就是如何讓眾生能覺悟?要讓眾生能入法,領會覺悟的道理,所以他要不斷來人間「開、示」。佛陀不斷在呼喚著,可是光靠佛,無法讓聲音那麼的開闊遍布到全球。在佛陀時代的人類,只不過二億多人,那個時候佛陀就一直希望,能讓人人都踏上這樣覺悟的道路。


但是眾生業力,大如須彌山。現在已經是二千多年,人口愈來愈增加,所以我一直在想,跟不上啊!來不及讓這麼多人,同行於這一條浩瀚無邊的覺悟道路。所以各位菩薩們,佛陀的時代,他帶領著僧眾在修行,而我們在現代這個時代,慈濟宗門靜思法脈,我還是期待大家共同去人間菩薩招生。


本週證嚴法師菩提心要,帶您走入佛陀的故事,一起花開見佛。


精彩內容

一、佛的降魔成道
二、佛的說法度眾
三、佛的大般涅槃
相關關鍵字: 菩提心要
回頂端 向下
https://www.facebook.com/hungkait
賴裕鈴
無量光曜心
無量光曜心



文章總數 : 548
年齡 : 61
來自 : 高雄
威望 : 190
注冊日期 : 2009-02-14

菩提心要--20121215德光普照人間 佛陀的故事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菩提心要--20121215德光普照人間 佛陀的故事    菩提心要--20121215德光普照人間 佛陀的故事  Empty周日 2月 10, 2013 11:10 pm

捨棄了小愛,無非就是要投入大愛,愛普天下的眾生,這就是佛陀來人間的目標,人生的苦難,佛陀倒駕慈航,這不就是愛的表達嗎?我們雖然離佛二千多年,其實釋迦牟尼佛,他所修的德行,還是一樣被照到我們現在,我們每一天早上做早課,不管是拜法華經序,或是誦楞嚴咒,或是平常有時誦其他的經典,這不就是在信受佛陀的教育嗎?佛陀的智慧,佛陀的福德,我們時時都在追求,追求我們的身心能與佛同等,這樣才能真正叫做學佛。
【德光普照人間~佛陀的故事】
【旁白】釋迦牟尼佛,為了要在娑婆世界成佛,以便度化五濁惡世的剛強眾生,因此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遍歷五道的輪迴,捨頭目髓腦,國城財寶,廣行六度萬行,菩薩道上難行能行,當福德與智慧的資糧圓滿了,眾生得度的因緣也成熟了,終於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示現八相成道,投生為淨飯王的太子悉達多。
【佛的降魔成道】
【旁白】年輕的悉達多太子,看透了生老病死人生難免,對於王宮內的種種享受,毫無留戀,在夜深人靜之時,逾城出家而去。
悉達多太子的修行,五年的參訪,六年的苦行,總共幾年,(十一年),十一年,五年的參訪是很辛苦的,印度多麼遼闊,那個時候,總共有九十六種,不同的修行方法,他靠著兩隻腳到處去參訪,可見這是很辛苦的事情,五年都差不多拜訪完後,評估、思考,覺得這也不是很究竟的道理,不是他所要追求的道理,所以放下了到處參訪,所以他開始找苦行的道路,在生活物資的欠缺,大自然境界的考驗,這六年的時間,要如何把心靜下來,與外面的境界接觸,不會動搖他的心,一直到六年之後,他就想,這種參訪過來的道不究竟,六年時間的苦行,就是苦其筋骨,身體上真的是很辛苦,不過,就是這樣克服過來,這樣能成佛嗎?能覺悟天地宇宙的真理嗎?只是很疲倦,六年的時間。所以一直到有一天,他覺得體力已經很不夠,所以人一直昏沉下去,他覺得應該要換個方式來修行,所以他離開苦行林,到尼連禪河想要沐浴,當他沐浴起來後,整個身體都虛脫了,所以昏倒了,一位牧羊女,看到這位修行者躺在那裡,趕緊從她的羊群裡面,擠一杯羊奶讓他喝,結果體力慢慢回甦了,恢復了他的體力,找到一棵很適當,一棵很大的樹,在那個地方就發了誓願,我在這個位置一坐下來,若是不能開悟,我永遠就不離開這裡,發了這個願坐下來,堅定了他的心志,所以在那裡坐,不斷思考,思考天地萬物的道理,根據經典中有這樣的記載,七七,四十九日中,四十多天的時間,在那裡靜思,這段時間我們常說伏魔,伏魔,其實就是這段時間,思想在正反面,有時在正面的時候,就是這麼寧靜,寂靜清澄,有時候突然間境界,會有很可怕的境界跑出來,曾在皇宮享受的境界,這在經典裡就就是魔女現前,這也有可能,這叫做心魔,內心這種非常複雜,很可怕,這種五欲的境界不斷不斷現前,世間過去有很多引誘,和人,一個凡夫,要進入賢聖的境界,那種要入門以前心魔現前,這樣在拉扯,所以那時候他要一一降伏,降伏了財的魔境,降伏了心欲的魔境,降伏了名利地位的魔境等等,全都一一降伏,當時心境明朗,在他的心境明朗,那時他的心,和大地萬物的境界一接觸,那種輕安自在,那種「靜寂清澄 志玄虛漠」,這時候,「守之不動 億百千劫」,那念心已經永恆,就是那麼堅定,就是不受境界污染,到那時,這念心的大圓境界,心,大圓的鏡,大圓鏡的境界就現前,山來照山,樹來照樹,天空的明星照著天空的明星,什麼東西往我的心鏡照來,都是乾淨,境遷,鏡明,就沒有什麼樣的煩惱,這種的智慧現前,所以他夜睹明星,覺悟了,覺悟後他就要做三七日的思考,我想要說話給別人聽,將這麼好的道理說給別人聽,但是再思惟,這種這麼超凡的境界,若是一般的天人,還有沒辦法透徹了解的,何況人呢?這種話若說出去,凡夫聽不懂,好像「鴨子聽雷」一樣,好像耳聾的人在聽雷聲,不清楚,這樣怎麼辦,是不是,既然,既然說的話世間人聽不懂,我就取入滅,但是,又有很多天人再湧現出來,就安慰,安慰著這位覺者,請佛要住世,要向世間人好像在敲法鼓,法鼓應該要敲響起來,希望人人聞聲能開悟,有很多天人,和過去十方諸佛來安慰他,之後他覺得,也是為了天下人來修行,因為當初看到世間社會的階級,看到這麼多生老病死,貧窮老苦的人,不忍心,到底要如何,才能引導人人脫離這種苦,既然我今天能夠透徹道理,我不應該這麼早就入滅,何況諸天十方諸佛來慰問,來鼓勵,所以他決定還是要走入人間。
【旁白】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並不是每一尊佛,都會走入群眾中說法度眾,也有一些佛成佛之後,並沒有說法就取涅槃,當釋迦牟尼佛接受天人,與諸佛的勸請,決定要走入人間時,這個決定,對於我們所有的學佛者而言,非常重要而值得慶賀,因為有了佛陀願意說法,才有後來的佛法傳世,令許多眾生,因而得到無上的救護。
【佛的說法度眾】
【旁白】且說之前當悉達多太子,在五年的參訪,六年的苦修之間,淨飯王派遣了五位王族親人,追隨在他身邊,這五個人隨著太子一同修苦行,看見了太子放棄苦行,接受牧羊女的供養,心中非常不讚同,遂捨太子而去,當太子在菩提樹下,覺悟成佛之後,第一個想要度化的對象,就是這五個人,於是就來到五人修苦行的所在,鹿野苑。
這五個人看到太子又回來了,大家都說好了,他已經走投無路了,所以要再回來找我們,我們大家現在都不要理他,佛陀已經成佛了,不是泛泛之輩,這五個人就不由自己,看看這位太子自己一直走過來,很莊嚴,再看一眼,不由自己,五個人同時向著佛陀的方向,就這樣,佛陀走到了,五個人更恭敬跪拜,此時,佛陀很自然地微笑,就在樹下坐下來,這五個人就開始圍過來,佛陀開始說法,第一次的說法,苦、集、滅、道,開頭一說,第一次才有一個人理解,那就是阿若憍陳如,他是第一個體會到的,佛陀再看,你們另外四個人呢?搖搖頭,不是很清楚,佛陀的慈悲,沒關係,再跟你們說一遍,還是重新說法,這一次,又兩個人聽懂,我們都了解了,佛陀再看,你們兩個人呢?有一點了解,不過,還是很陌生,還有一點點的距離,佛陀說沒關係,再來,我再為你們說,所以第三次再說,你們想五個人,只是苦、集、滅、道,這四個字,佛陀對五個人就要說三次,所以叫做「三轉四諦法」,所以這個「三轉四諦法」,確實只有五個人而已,佛陀覺悟之後第一個道場,三寶俱足,佛寶,覺悟的覺者,法寶,就是佛所說的教法成就了,僧寶,就是這五個人已經完成了,所以三寶成就,從此開始佛陀踏上了,弘法教育的道路。
【旁白】釋迦牟尼佛成道後,在人間說法四十九年的時間,因應眾生的根機不同,為所有想要幫助自己,與他人解脫生死痛苦的人們,開演出種種博大精深的,修行指南,天臺宗將佛陀這四十九年,所說的法,依照內容重點的不同,劃分成五個時期,也就是,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
佛陀只為五比丘,就要三轉四諦法輪,何況說我們芸芸這麼多的眾生,當然就是要適應眾生的根機,佛陀已立下這個願,從無始以來,一直就是發這樣的願,就是度盡天下眾生,芸芸天下眾生,根機就是不整齊,所以必定要用耐心,所以他就「五時設教」,這樣來適應眾生的根機,所以「五時」裡有權、有實,對著根機下劣的人,就為他們說「權教」,權,就是方便法,就是適應他能接受的範圍,能夠了解的程度,所以佛陀就用權巧方便的法,方便,何謂「方便」,「方便」就是契於一切眾生機之方法,就是契眾生根機的方法,這叫做「方便」,「方」就是方正的道理,「便」是巧妙的言詞,不是說方便法就是隨便說,不是,方便法,「方」就是方正,雖然是方便法,也是很正道的正理,總是教人好,教人如何去除煩惱,教人你要如何去造福德等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將這些事情,用種種方式來解釋,來牽引眾生,所以方法,這種方法也是正,方、正的道理,就是這樣真正整齊的道理,「便」就是巧妙,便於應用,我這樣說你們聽懂嗎?聽懂會用在你身上嗎?會用在你日常生活中嗎?這叫做「便」,就是巧妙,教你教到你聽得進去,聽得進去之後,又再教你要用得出去,用出去的方法要用什麼方法,這叫做方便法,也就是巧妙的言詞,不是隨便說說而已,對種種機,來用真正整齊次序的道理,用巧妙來教他,這叫做「方便」,佛陀一生施教,從成佛開始,四十二年間循循善誘,無不都是用這種「方便」,方正巧妙的真理,對機施教,引導眾生,這叫做方便法。
【旁白】佛陀從鹿野苑開始的前十二年所說的法,主要為接引聲聞緣覺,二乘根機的人,屬於阿含時,接下來八年之中,要幫助二乘行者,捨小乘而慕大乘,因此說了大乘的《方等經》,後續二十二年,又為了破除眾人的執著,說了以空性為主的《般若經》,佛陀說法四十二年之後,看看眾人根機成熟,能夠接受真實究竟的大法,於是開始說《法華經》,闡述一切眾生皆可成佛的核心理念,教導眾人要行菩薩道而成佛。
佛陀說法到第四十二年,正直捨方便來說真實法,那就是菩薩法,所以我們大家,四十幾年來,我們已經在行菩薩道,我們自己不知道,我們在行菩薩道,我是希望讓大家,開始時,我對《法華經》感覺到就是說,何必從頭開始,就直接從《法華經》就好了,《法華經》真的很深很深,就如《無量義經》說的,無上甚深,甚深,甚深,甚深,無上真實甚深,所以既然這麼深,說到讓你們理解也很麻煩,不如做,做就對了,啟發人人很甘願去付出,這就是我們已經在行菩薩道。
【旁白】上人自1966年創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開始,即已帶領眾人直接趣入法華經菩薩道的真諦,讓大家從親身投入的實做中,體悟佛陀教法的深刻意涵。
像平常佛陀的弟子都要托缽,也就是叫做「化緣」,你們去人間菩薩招生,挨家挨戶去收善款,不也就是像佛陀時代的僧眾,挨家挨戶去托缽一樣嗎!所以這就是慈濟宗門,大家真正的要人間菩薩招生,也叫化緣,你沒有到了他的面前,沒有跟他說慈濟,他怎麼能理解呢?他要打開心門發揮愛心呢?所以各位菩薩們,我們就有在現代的這個時代,跟佛陀的時代,他帶領了僧眾在修行,慈濟宗門,靜思法脈,我還是共同期待大家,去人間菩薩招生,所以都是要,逢人都要說慈濟,讓靜思的法跟大家分享,把佛陀的智慧也要多宣導,多去接觸人間就是多化緣。
【佛的大般涅槃】
【旁白】釋迦牟尼佛示現在人間出生,成長、出家、成道、說法,最後則示現了入滅的涅槃之相。
佛陀說法四十九年,那一年是八十歲,當他在行腳的時候,感覺到他的化緣已盡,向阿難說,我人間的化緣已盡了,想要在這裡取入滅,阿難很緊張,佛陀既然這麼說,身邊只有他一個要怎麼辦呢?
趕快通知散居在其他地方的人,趕快來,所以大家很快就聚過來,大家很平靜,每一位都已經得阿羅漢果了,人人都知道大自然的法則,佛陀總是有一天會圓寂,入滅的時刻,所以既然知道了,所以人人的心自然平靜,不過,阿難就不同了,阿難在將近三十年的時間,都是在佛的身邊,佛陀生活起居等等,這分的情難捨,所以看到佛陀將要入滅了,大家這麼的平靜,只有他一個人很激動,無法控制,趕快跑到外面去,在樹下,在那裡放聲哭了,在這時候,剛好阿那律陀到達了,他看到阿難在那裡哭,那時候阿那律陀跟阿難說,阿難,你是持佛法的人,未來很需要你,要如何把法傳下去,你現在不能浪費時間,要趕快把握時間,到佛的身邊去,去請教佛陀最重要的事情。
【旁白】阿那律尊者提醒阿難,應該請教佛陀,涅槃之後弟子們如何行道,又該以誰為師,對於惡性比丘該如何相處,未來集結經典時,開頭應該用什麼話以取信大眾。
汝當問佛
佛般涅槃後
我曹云何行道
誰當作師
惡口車匿,云何共住
佛經初作何等語
如是種種未來事
應問佛
《大智度論》卷二;<初品總說如是我聞釋論第三>
阿難聽了之後,是啊,這是很重要,趕快靠近佛的身邊,一一向佛陀再提出,問佛陀,未來到底佛在世的時候,大家以佛為師,佛若是入滅之後以誰為師,佛陀回答他,我在的時候你以我為師,以佛為師,我若是滅度之後,就是以戒為師,以什麼為住呢?以四念處為住,所以常常跟大家說,四念處是我們修行者很重要,惡性的比丘,由什麼人來調伏,佛陀就向阿難說,阿難,大家要發慈悲心,好好向他們勸導,勸導不來的時候,你們只好默擯他,而且佛陀又告訴他,未來我若是滅度之後,當然你們要重新結集,我所講過的經典,但是結集的時候,要記得,每一部經的經頭,一定要以「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某處」,「與某某大眾,有多少人」,這些文字一定要放進去,這就是講經,每一部經的開頭,叫做經頭序,凡是佛的經典的開頭,都要有「如是我聞」等這些話,如果沒有這些話,那就是偽造的。
【旁白】釋迦牟尼佛八十歳入滅,只是為了度化娑婆世界的眾生,需作的一種示現,然而佛壽的短,實際上是與眾生的業緣,息息相關。
佛經裡面這樣說,佛壽長短要看眾生善業夠不夠,眾生善業若愈多,佛住世壽命就愈長,所以說叫做眾生,「眾生善業因緣出」,眾生善業若很具足,佛陀出世住世的壽命就有多長,眾生的善業才能得佛住世,八十歲就取入滅了,在這個世間來說,何其短,這也就是我們眾生的善業太少了,在阿難與迦葉之間在對答,迦業就說,阿難,你有突吉羅罪其中一項,那就是佛陀本來可以住世很長,至少在一劫以上,卻是佛陀這樣提出來說,「我將要取入滅了」,講了三次,阿難你就是沒有及時請佛住世,阿難的回答就是說,是啊,當時佛陀有這麼說,不過,我的心,好像受什麼樣的力量,把我控制住,我知道要回答,應該我要請佛住世,卻是就是沒有說出來,這就是阿難一項的過失,其實阿難為何會說不出來呢?這就是眾生的業力較重,善業不夠,就是福不夠,我們常常會聽到,有的父母說,我們就是福不夠,才會留不住,是啊,眾生若是善業聚集,佛陀住世,自然就會比較長,我們眾生善業有多少,你就能夠得佛有多長的時間,在人間,可見我們娑婆世界,眾生雖然有善業,但是沒有很厚,所以佛陀才會提早入滅,本來壽命能夠很長,所以提早入滅促為八十,這就是眾生,我們要好好造福的因緣。
【旁白】根據《法華經》,如來壽量品所述,釋迦牟尼佛成佛以來,早已經過無量數劫,如今的滅度,也只是一種示現而已,並非真的滅度,目的是要警惕眾生,把握學佛的因緣,好好精進修行。
佛將要入涅槃,這就是一種警惕,要警愓大家,人生壽命有限,所以人人要好好珍惜時間,把握因緣,要好好修行,所以不要再依賴說,佛是永遠住世,佛也是有離開,與大家分離的時候,不是永遠都住世,所以,「勿令恃佛久存」,不要依靠佛永遠都在,所以佛既然永遠都在,今天的法我沒有認真聽,沒關係,還有明天,今天還有不理解的,沒關係,還有時間能有佛來開示,若這樣就會放逸,所以還是向大家先這樣說,大家要趕快,要有這分自我警惕,人人要知道,知道佛將要入涅槃了,所以大家不可懈怠,大家要趕快精進,這就是佛陀在叮嚀大家,要趕快精進,我將要入涅槃了,你們要趕快精進,心理要有準備,心燈尚未點燃的,要趕快點,法尚未瞭解的,現在要趕快下定決心,自己的心輪趕快轉,將法趕快入心來。
【旁白】上人如今已年過七十,「眾生善業因緣生」慈濟人真要好好珍惜,把握師父還在的時候,好好將法入心來,勤加精進以報師恩。
佛陀生生世世,總是為一大事因緣,要如何讓眾生能覺悟,要讓眾生能入法,覺悟的道,所以他要不斷來人間「開示」,佛陀不斷在呼喚著,可是光靠佛,無法聲音那麼的開闊,能這樣的遍布到全球,佛陀時代的人類,也只不過二億多的人類,那個時候佛陀就一直,希望在那個時候,就能讓這樣覺悟的道路,讓人人能踏上了,這樣的覺悟的道路,但是眾生業力大如須彌山,這是佛陀說的,眾生的業力重大如須彌山,所以要轉眾生業力實在是很難,想一想那個時候才二億人口,現在已經七十億人口,不管是在時間,儘管是二千多年了,空間也已經愈來愈開闊,其實地球空間是一定的,只是在空間不斷增長人,人與人之間,因為人的生命愈來愈增加,人口增加,所以我一直在想跟不上,開拓這一條道路,鋪了這一條道路,是來不及讓這麼多的人,如何能踏上了這一條浩瀚無邊,這種覺悟的道路,佛陀在聲聲的呼喚,跟我們說人人皆有佛性,人人自性皆有三寶,人人都有佛法僧,佛法僧都在每一個人的心中,所以我期待,我們都是很期待著,我們人人都一起來聲聲呼喚,你也可以去呼喚,他也可以呼喚,我也可以呼喚,所以人人既然都是,本性都是一性圓明,和佛陀平等的佛性,我們應該現在就趕快,自我啟發出來,我們人人也可以,來幫助佛陀聲聲呼喚,因為你們都有自性三寶存在,都有佛性存在,這都是應該人人可以做。
回頂端 向下
 
菩提心要--20121215德光普照人間 佛陀的故事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菩提心要-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