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靜思晨語--20100115禮敬佛像 淨心奉法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4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靜思晨語--20100115禮敬佛像 淨心奉法 Empty
發表主題: 靜思晨語--20100115禮敬佛像 淨心奉法   靜思晨語--20100115禮敬佛像 淨心奉法 Empty周六 1月 16, 2010 8:34 pm

我們平時說四大調和,大地上我們所看到,我們所用的,都在一個種子,或是我們的事,也一樣要有一個因,人、事、物,種子就是因,所以事事起自一個因果觀念,我們不要疏忽掉,需要水,但要剛好適當的水,需要陽光,也是適當的陽光,需要風,也要很適當,總而言之,剛剛好,四大調和,這就是最豐足圓滿的人生。
我們和人事物也一樣,我們學佛,更需要心靈的四大調和,心靈的四大,除了自己的自心性之外,要有外面的助緣,佛、法、僧,我們若是沒有佛法,哪有你和我在這裡坐呢?沒有佛陀在二千多年前,從那一念心起,不忍眾生的苦難,為了眾生,要去探討人間的奧秘,所以他修行了,修行也是經過了一段辛苦,有的人說佛修行六年,有人說是十一年,十一年就是要有五年的參訪,六年的苦行。
因為他要先去瞭解,雖然有很多宗教師,來到皇宮教育他,但是他一定要身體力行,去探討這些宗教師如何修行,所以印度很大,靠著兩條腿走路,要走過很多九十六種婆羅門,外道教的修行,他要去瞭解,有的人修火行,有的人修水行,有的人修垃圾行,就是所吃的都是不乾淨的東西,有的是祼身祼體的行等等,無奇不有,佛陀他要走過這麼多地方去看,他才真能體會到,這些宗教形色狀態。
所以我相信,佛陀應該是在十九歲,因為印度人早熟,很早就成熟,他十九歲結婚,耶輸陀羅才剛懷孕而已,他就離開了,所以應該是在十九歲出家,三十一歲那年成佛,八十歲這一年他就圓寂了,在四十九年的說法,應該要再回溯前面的十一年,想想看,四十九歲,十一年的時間,花了多少的時間投入,為佛教、為眾生,他要開闢一個對人間,能說出很清楚的道理。
所以他毅然放棄皇宮的生活,他以他的身體去體會,外面苦難者的生活,他每到哪個地方參訪,就和人家混在裡面去體會,多辛苦,所以我們對佛陀要心生敬仰,若不是佛陀這一生走過來的路,我們哪有今天的佛法可聽,所以我們見佛像、經典,我們都要起虔誠的心,我們之前不是這樣說過嗎?
是的,無論是見佛像,我們要恭敬尊重禮拜,看到經典,我們也要等於佛的法身在,所以我們要時時虔誠在心,對經和佛像,我們所面對的要虔誠,虔誠就要表達在形象上,所以恭敬於形,要不然你說虔誠,虔誠是什麼形呢?就是我們要用身體表態出來,那種恭敬禮拜,表達出那分虔誠在心。
虔誠在心 恭敬於形
禮敬佛像 淨心奉法

這應該大家能了解,我們要以清淨的心,來敬奉佛法,我們若拿到經,要捧得高高的,而且要放在桌上,還要把經和桌緣對齊,這就是表示我們的恭敬,不要經放下來隨便放,不整齊,或是一半在外面,一部份在桌上,這樣就不恭敬了,對經典我們要很細心恭敬,這才是真正表達那分虔誠,來,聽聽這段文:
又復無始以來
至於今日
或於法間
以不淨手
把捉經卷
或臨經書 非法俗語
或安置床頭 坐起不敬
或開閉箱篋 蟲蠹朽爛

這段文字我們應該很清楚,我們要知道,我們從無始以來,我們對經和像,我們到底是用什麼方式,經就是法,在法中,我們到底是不是尊重,說不定我們過去不懂得尊重,說不定我們握持經典,以不敬的心,或是用不清淨的手,既然經典等於是佛的法身在,我們能用不乾淨的手嗎?所以我們的身心,手若是不乾淨,最好不要觸摸經典,這就是表示尊敬。
或是我們的經書,放在不適當的地方這也不對,或是在經書置放的地方,我們在說話,都說一些很世俗或是很粗氣的話,不雅的語言等等,這也不對,因為見法如見佛,何況有的人把經典打開,不虔誠恭敬地禮誦,反而在那裡,說一些很不雅的俗語,或是很粗魯的話,這就表示不敬了。
還有的人隨便亂丟,有的人就放在床頭,「坐起不敬」,有的人躺著讀經,這也不對,或是坐,不坐得很端正,就隨便坐著,就開始讀,這樣也不對,或是放了經書的地方,你不端正,身的型態不端正,這樣也不行。
甚至「或開閉箱篋」,從前都是放在木箱裡,我們放好,若很久不看,裡面就要好好放防蟲的東西,從前的人都用礬,如果有哪個味道,有的蟲、蛀蟲就不敢靠近,就是收藏得很好,不只是收好,還要常常拿出來,去整理一下,不要讓它在箱子裡,蟲蛀腐爛掉,這樣也是不恭敬。
所以在經典中,也有這樣的一段文:
一切諸佛
及諸佛正等正覺
皆從此經出

所說的此經,無論那一本經都是經典,因為經典都是在教育我們,不只是佛經,即使在我們中國,很多賢人,過去中國,比如老子、莊子、孔子、孟子等等,詩與經都是很好的東西,能開啟我們的智慧,同樣能提升我們的見識,這都是很好的智慧的泉源,所以我們應該要恭敬。
所以諸佛正等正覺,就是開啟佛陀過去的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思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從諸佛經典中來,我們若是要了解,我們若是要開啟智慧,就是要恭敬,諸佛所留下來的經典。
你們大家會認為,經就是釋迦佛說的,其實釋迦佛的過去生,也有過去的古佛,看看他也有和提婆達多,共同修行的時刻,也和彌勒菩薩,也是同時在佛的座下修行,所以佛是無始以來,所以我們在佛的經典中,有千佛萬佛,每一年年初,都是禮千佛,禮萬佛,可見諸佛是從無始以來,就存在了。
經典是原來的道理,只是我們凡夫迷失了,在我們平時的空間,人與人之間,大地宇宙之間,本來就含藏著道理存在,只是凡夫這個道理不通,有智慧的人,他懂得探討,他能體會,所以他能更上一層樓,能了解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這是因為在世代交替,所以我們要不斷有佛,出現在人間。
現在我們不要以為,二千五百多年前,時間那麼久了,過去的過去到底有多久呢?其實在人間,二千多年很久,四天王天,他們一天我們五十年,忉利天,他們一天我們就一百年了,在忉利天才過二十五天多,我們已經二千多年了,在上去,他們的一天,我們的五百年,想想看,這是不是迷信呢?不是,看到我們的大宇宙間,太陽系的星球在運轉,各個星球運轉,什麼時候是一天,和我們的地球不同。
所以說來,雖然在人間過了二千多年,在佛的境界,這只是剎那或是極短的時間中,所以說來,佛的境界,他的過去生,現在人間是八十年,其實在他的世間,實在時間很短暫,他能把一天延伸到一劫,或是將一劫的時間收縮起來,縮得剩一天,這是在佛陀的心靈世界。
劫:
從梵語kalpa翻譯而來
是一個最大的時間單位

《法華經》中就有這樣的文字,在佛的心靈世界,他可以很長,也可以很多,所以常對大家說,把握當下,恆持剎那,所以我們起一念心,那念最好的心,其實這是在剎那間,這個剎那間能延伸到永恆,所以我們一定要對佛的教法,我們若去深入,時間不必那麼執著,但是要很珍惜時間,所以可見我們若能得到經典,是佛之母,每一部經都是產生我們的覺性,所以是佛之母,又是諸佛法身,也是諸佛的法身,所以我們應該對經如對佛,絕對不要以不淨的手,不恭敬的心態,去對佛像和經。
所以總而言之,我們要好好用心,面對著佛像、經典,如對佛的法身,好比敬佛如佛在這樣的虔誠,所以我們大家要時時用心,虔誠恭敬在行,禮敬佛像,我們要淨心奉法,所以要時時多用心。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4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靜思晨語--20100115禮敬佛像 淨心奉法 Empty
發表主題: 證嚴上人靜思語   靜思晨語--20100115禮敬佛像 淨心奉法 Empty周六 1月 16, 2010 8:48 pm

教育最重要的本質是:將愛與感恩心,代代傳承。

上人解釋宗教是人生的宗旨,生活的教育,所以佛教也是一種教育
而佛陀是累生累劫,將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代代相傳
傳什麼呢?看到 上人的這句靜思語
以簡單的方式,讓我們明白,是傳愛與感恩
有了大愛、感恩,就可以普天三無,就可以尊重萬事萬物,就有了平等慧
皈依佛法僧,我們就有了分別智

再加上老實修行,心門開、智慧開,人人都可讓自性佛更透澈、更清淨。
自然人人都可成佛,祝福大家!

月亮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靜思晨語--20100115禮敬佛像 淨心奉法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