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第四週導讀 無量義經-德行品(3)

向下 
發表人內容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58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2
注冊日期 : 2008-12-22

第四週導讀  無量義經-德行品(3) Empty
發表主題: 第四週導讀 無量義經-德行品(3)   第四週導讀  無量義經-德行品(3) Empty周一 8月 05, 2013 10:11 am



 無量義經-德行品(3) 作者  慈濟基金會


第四週導讀  無量義經-德行品(3) 010

【第四週導讀】
◎經文 進度頁數:p.55~60
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
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

◎偈頌 進度頁數:p.61-69
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
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




漢文讀誦






※本次導讀內容說明

壹、眾生法,佛法,不離三理四相
貳、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
參、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
肆、「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是靜思法脈、慈濟宗門的精神旨要。
伍、歡喜做菩薩

壹、眾生法,佛法,不離三理四相
〈無量義經偈頌P.61〉法者略而言之,眾生法,佛法,物理、生理、心理法也。
眾生法─天地萬事萬物無不在法中。
佛法─法本是理,佛法就是佛的道理。
無論佛法還是眾生法,都不離物理、生理、心理法。

一、三理四相
● 「物理」四相─成住壞空。所以世間沒有一樣東西是永恆常住的。
● 「生理」四相─生老病死。人的身體變化稱作「生理」,一樣是分秒變遷。
● 「心理」四相─生住異滅。一念好心生起,很快的念頭又斷了;一分感恩心起,很快又轉移了,這就是心念的變化。《救世救心八大人覺經》

【思‧想一想】
我們存在「成住壞空」循環不息的宇宙間,隨著生理「生老病死」的變化,心理也不斷在「生住異滅」中輪迴,說來危機四伏、苦難偏多。
上人經常說的『三理四相』,雖如老生常談,但能否在看到相關文字時對這些道理有深入的思考?《二0一0年秋之卷 衲履足跡》

● 〈無量義經偈頌〉P.61~62—凡夫往往希望道理現前,其實生活中處處不離道理,只是我們的心未能體會。
● 為什麼?因為凡夫雖知道法,卻未跟隨法,常明知故犯……
● 佛法說「 一切唯心」,成佛之路漫長,無論是過去、現在、未來,唯有用對「法」,讓正法入心,理才能貼近心,才不會產生錯誤的心理。
● 若能法入心,知道人人的心與佛本相同,能夠……沒有煩惱或污染在心中,自然走入「靜寂清澄」的境界。

貳、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

一、「靜寂清澄」是何種境界?
● 〈無量義經〉P.55—「靜寂」即心不動念,心靜,意志即清淨。…好比一面明鏡,自然能清楚地映照外境,猶如清淨的湖水可以映照明月。
● 〈無量義經偈頌〉P.63—清晨時刻,鳥聲格外清楚,為何能聽得這樣清楚?因為心靜加上靜坐,還能聽到微小的蟲鳴聲;更靜定,甚至能聽到土地呼吸的聲音。心「靜」下來時,才能清楚地感受到周遭的境界,即使是蟲鳴鳥叫,無不都是說法。
● 當外境的聲音與我們的呼吸聲,搭配出調和的韻律,再深入那呼吸,就好像自己已與大地宇宙合而為一,這叫做「清澄」。心很清澈明淨,那種境界真美。
● 〈無量義經偈頌〉P.64—心境若「靜」,能真正透徹天地萬物中的物理、生理、心理,便能與天地萬物合為一體,體會「志玄虛漠」的境界。
● 〈無量義經〉P.55—(若要常保有靜寂清澄的心境…)我們平時就要加以訓練,心能平靜,智慧就會明朗,判斷力也會增強。

放下煩惱智慧生──〈無量義經〉P.56
曾有人問上人:「師父,我要如何開啟智慧呢?」
上人說:「只要您放掉煩惱,心無雜念,自然就會啟發智慧。」
他又說:「我就是無法去除心中的煩惱,想不煩惱都不行呢!」
上人說:「已經告訴你方法,您要試著去做,否則,只一味地求師父給您智慧,這真是一項奢求。莫忘智慧是可以訓練的,首先就要依法觀照、放下煩惱,智慧才能顯現。」

就如生病的人去看醫生,跟醫生述說種種病痛,醫師也開了藥方。領藥回來之後,卻沒有照著醫師的藥方服藥或是復健,這樣儘管醫師開的藥方再好,或是再去看多次醫師,對病痛的恢復都無濟無事。

補充:《慈悲濟世無量義──慈濟精神的原點《無量義經》慈濟月刊 348 期‧1995/11》人生為什麼有煩惱呢?人生為什麼會有錯誤呢?就是因為欠缺「靜寂清澄」的心。心志動搖不定,就像是一湖濁水,如果再丟石頭下去,攪動了濁水,就會「一念差,萬念錯」了。

心靜下來,智慧才能顯現。所謂,「大圓鏡智」,是指──顧好心念,運用「知足、感恩、善解、包容」,在分秒中隨時丟掉煩惱,一點都不讓煩惱擾亂自己的心;如果能有這樣的的功夫,心就如一面圓而清澈的鏡子,山來照山,水來照水,智慧心光明明朗朗照耀人間。

大菩薩和凡夫的不同─〈無量義經〉P.56~57
● 大菩薩─精神清淨明朗,可以很正確地判斷是非,因為它們心境寬闊,志玄虛漠,毫無貪求。
● 凡夫─一般的凡夫皆以狹窄的眼光在判斷事物。
● 大菩薩─心胸開闊,一件事在行動之初,他就能預測後果;凡事只要有利於大眾,即使犧牲自己也在所不惜。
● 大菩薩─對事情的看法深入且透徹,絕對不是表面功夫。
● 凡夫─ 任何事物我們都必須仔細去觀察,才能發掘出美好的一面。而粗心大意的人,往往只看表面而忽略了美好的內在。

補充:《一九九五隨師行記 千江有水千江月》1995/07/28上人為教師幹訓營學員開示:「無量義經中說:『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心靜下來,才能看清一切境界:心不靜,再好的境界也無法體會。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只要虛空雲散月明,不管江水有多少,都能照映其中。」

「清淨不是把門窗關起來,耳聽不到、眼看不到。心不受外界動轉,常保清明自在,才是清淨。要藉著人事的考驗,將心靈鍛鍊得安詳澄靜,不要發生一點事就心煩意躁。」

二、志玄虛漠─守志、持戒
● 〈無量義經偈頌〉P.64--「志玄虛漠」就是形容我們的志,能如天地宇宙般深遠遼闊,即使天地間充滿山水萬物,也能將萬物全歸於一法中。
● 若能通達這一法─萬物歸於一的道理,則我們的心就不會有這麼多高低深淺的分別,任憑滄海桑田、世間萬物不斷地變動,心志也能守於「一」,這就是「心包太虛」的境界。
● 〈無量義經偈頌〉P.65~66—「志」─道理都在「一心」這個法。
● 在「靜寂清澄」之中,佛菩薩的心能如此廣闊,也是始於「一志」。


三、守之不動,億百千劫─精進、忍辱、禪定
● 慈濟人都知道「佛心師志」,但是這只是起點,意思是我們有志一同,一心一志走入康莊的菩薩道。
第四週導讀  無量義經-德行品(3) 014
臺湾九二一地震

● 走入菩薩道必須開闊心胸,投入人群,甘願為利他而付出,才能有所成就。
● 凡夫─發心容易,卻難恆持;利己心重,利人心微,所以在利害得失中容易起煩惱,總是反覆斟酌於己有何好處或功德,產生顛倒亂想。

舉例:從九二一地震,到莫拉克風災災後援建。

一、九二一地震─大愛屋(組合屋)援建
● (慈濟道侶332期1版19991116)上人表示,這段期間他有三種心情:悲痛、感恩與無限希望。「九二一之後,心好像碎了、空了,不知如何補缺?九月二十三日就已抵達中部,實在不忍心看到災民住在悶熱、狹窄、潮濕的帳棚!」
● 災民只是一時的落難,而不是一世的,所以慈濟把他們當作自己的親友般好好地安置,讓住的人感到溫馨並受到尊重。在九二一震災後,慈濟動員超過十八萬人次志工,投入大愛屋的搶建工作,希望讓災民早日安身。──「全球慈濟志工讓一棟棟大愛屋湧地而生,讓災民可以脫離餐風露宿的生活,我真是感恩又安心。」上人在大愛村啟用典禮中也表示,感謝地方政府提供土地興建大愛屋,否則慈濟無法空中造樓閣。「大愛屋坪數雖然不大,但裏裏外外聚集了人間愛:每一戶的流理台、抽油煙機、衛浴設施等基本用品,都是社會人士滿滿的付出。」看著居民笑意盎然地遷入戶戶小而美、社區大幅綠化的大愛村中,「這樣的歡喜就是希望,這分希望來自大愛,有希望就不怕苦。」上人表示。

理念:《二00九年‧秋之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上人詳談理念:「九二一大地震之後,本來政府方面向慈濟要求帳棚讓災民棲身。但是我認為臺中、南投的受災民眾大多居住在市區,許多家庭有積蓄、有工作,只是一時房屋倒毀,沒有安居處,所以要先讓他們有能夠安穩起居的家;若是等待家園重建的二、三年間都住在帳棚裡,起居不便,容易失意喪志。所以為了照顧、安頓其心,行腳時忽然想到志業體工程進行時,工程人員迅速地在慈濟醫院、靜思堂旁邊搭蓋起工務所,用的就是組合屋。」


第四週導讀  無量義經-德行品(3) 011
2009年莫拉克風災,嚴重影響的地區多為山區。
● 九二一過後的三年時光,足以讓中部災民安頓身心,而此次水患(莫拉克風災)與當年的地震有很大的不同,受水災嚴重影響的地區多為山區,房屋、土地全被大水沖走,若是堅持在山上重建家園,唯有在未開發的山地再興土木,傷痕纍纍的山體實難以負荷。因此,為讓山林休養生息,上人希望將山上住民遷居下山,於平地安身立命,且不會在暫居組合屋的兩三年後又要為住處煩憂,故決意援建永久住宅。

二、莫拉克風災後,永久屋援建

● 2009年8月7日中颱莫拉克登陸臺灣,東部、南部及中部南投地區受災嚴重。

為長期安頓照顧災民生活,慈濟啟動中長期賑災專案,推動「安身、安心、安居、安學、安生、山林安養生息」六安計畫,與政府、相關民間單位合作,為有意願遷居山下的災民,建立永久的安身立命,可住三代人以上的家園。一來可讓災民安住,二來也可以讓受傷的山林休養生息。

2010.02.10慈濟基金會首座為八八災民建構永久家園--「慈濟高雄縣杉林鄉大愛園區」,是日舉行第一批永久住宅入厝啟用典禮。
第四週導讀  無量義經-德行品(3) 012
高雄杉林慈濟大愛園區,小朋友開心的在住家前的生態溝玩耍。


補充:《二00九年‧秋之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無論別人有沒有看到慈濟人的付出,至少我們自己看到了,且是清楚地用『心眼』看到,幸好有慈濟這個團體,及時助人、發揮帶動的力量。其他的慈善團體願意援建,大家是為善競爭,並非為名利而爭;只要人人都用無私的心為人群付出,這是好事。聽到民眾信任慈濟、願意登記慈濟援建的永久住宅,我都很感恩。」

● 〈無量義經〉P.55—菩薩的志願要如青松一般(無出眾的外表,卻能屹立不搖),經得起風雨的考驗;更要有堅強的魄力,勇於接受磨練。

君子的志願廣大,見解力強,凡事皆以大眾的利益為先,此為「靜寂清澄,志玄虛漠」。



● 〈無量義經偈頌〉P.65—以智慧觀照,透徹天地萬物之理實為「一」─一能生百千萬法,百千萬法回歸即是一的道理,就能了解道理都在「一」這個法,也就是「志」。

補充:《慈悲濟世無量義──慈濟精神的原點《無量義經》慈濟月刊 348 期‧1995/11》志玄虛漠─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既得人身,就要把握此生度此身,好好地發大願,立大志。願大、志大,就是「志玄虛漠」──「玄」是玄遠微妙、廣無邊際的意思;也就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將大愛奉獻給普天下的眾生──發大悲心,立大志願。

補充:《慈悲濟世無量義──慈濟精神的原點《無量義經》慈濟月刊 348 期‧1995/11》守之不動,億百千劫—但是發心容易,恆心難。凡夫心反反覆覆,「發心」很快,「變心」也很快──開始時很感動,生起一念喜捨心,過沒多久就後悔,覺得自己太衝動,愈想愈「捨不得」。所以,發願立志要有「真喜捨」的心,不論遇到何種境界,都要經得起考驗,這個志願要能經歷「億百千劫」也不動搖。


第四週導讀  無量義經-德行品(3) 013
2013年中正紀念堂浴佛盛典
「靜寂清澄、志玄虛漠」是「意念」(心)的境界;「守之不動,億百千劫」代表「毅力」。只要做到這十六個字,成佛就不難!

事理印證:2013年浴佛典禮前,天天聽到的都是滴滴答答的雨聲;天天從媒體所見,都是慈濟人在雨中彩排、籌備,這一年一度的三節合一,氣象預報卻是-不能輕忽,絕對會下大雨或是豪大雨。

《2013年全球慈濟日─上人致全球慈濟仁者函》……最擔心的是晚上中正紀念堂的浴佛盛典,彩排中陣陣大雨、小雨,考驗眾人體力、耐力與誠心。浴佛中雨勢加大,然人人守之不動,領受法水清涼。司儀一聲號令,藍白相間象徵三千大千世界的圖案,才一眨眼工夫瞬間變色,跳躍出彷如放光的立體琉璃同心圓及飛天圖案。只能說,這場雨來得巧妙!考驗慈濟人點滴累積的至心虔誠,合心一念,值得傳頌、讚嘆!

慈濟菩薩…群策群力化荒煙漫草、泥濘粗礫為福田,搶晴天戰雨天,做好天衣無縫的安全措施。個個發揮智慧、相互補位,尤其面對一片灰茫茫的天空,下一分鐘要放晴或是大雨?若不是合心和氣常存於心,怎能互愛協力顯於行動中,通過各種考驗!



● 福嚴精舍長叡法師參加中正紀念堂浴佛典禮後,以文章分享:法會後,筆者坐著公車離開會場,偶然聽到車上有慈濟人說鄰居有位喜歡做環保的老菩薩,經常來問她:「今天要不要去環保站」,問得讓她不敢懈怠……。我想,正是這種來自於在地草根、普羅大眾,點點滴滴、日積月累的「福慧能量」,才能成就今天這場莊嚴盛大的浴佛大典。

一年一度的浴佛大典只有幾個小時就圓滿了,而法會所需要的「功夫」,是慈濟人在三百六十五天平凡的日子裡,用六度萬行累積起來的、不平凡的「福慧能量」。事後我才理解到:浴佛大典一開始為何要唱那首莊嚴隆重、震撼人心的〈開經偈〉,因為其所要「開啟」的「經典」,正是這一部《慈濟大藏經》!

● 中正紀念堂浴佛典禮總策劃 慈悅師姊則說:以前常常唱「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也不真知道什麼意思,這次知道了。這一場雨,簡直是 上人對弟子修行的驗收。



參、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


一、無量法門,悉現在前
● 〈無量義經〉P.58—「守之不動,億百千劫;無量法門,悉現在前」,菩薩的心是以為眾生服務為目的,這種志願並非短暫的,而是從初發心開始,經過億百千劫都不會退轉。
● 得一善而拳拳服膺,生生世世都守著為眾生服務的志節,沒有絲毫自私的心,這就是菩薩廣大的心胸及堅強志願。
● 如此,無量法門就會顯現在前。

● 〈無量義經偈頌〉P.66—(境界好高,感覺好難?)對自己有信心,下功夫內修誠正信實,好好把握這念信心「守之不動」,即使須歷經「億百千劫」這麼長久的時間,但是只要有守志不動的耐心,真正做到心中有佛、行中有法,在人群中自然「無量法門,悉現在前」。
● 古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每個人都是一部經,每個人的形色也都是教育。……(有些人)可作為我們學習的對象;……(有些人)可供我們引以為戒,自我警惕。
● (重要是)我們要學習如何守住那份愛與耐心。

舉例:臺南善化鎮-陳師姊--當初只聽上人說一句:「人人對大地要有責任。」便立志做環保,風雨無阻投入,更影響社區。
舉例:阿嬤級的志工王師姊─車禍而昏迷,清醒後罹患失憶症,病中腦海裡唯一記得的只有環保。一位慈誠師兄每天自願載阿嬤去做環保,風雨不缺席。王師姐已經慢慢復原,說話也有條不紊…。

二、得大智慧,通達諸法
● 〈無量義經偈頌〉P.67~68—物有物的道理,人有人的道理。

人的道理—他們都有「守志不動」的心,內心靜寂清澄,沒有其他雜念,一心只想疼惜大地萬物。……(故而)一法生諸法,故「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

物的道理─環保這一法,道理很深,垃圾堆中自有道理,回收的東西無量無數,如何分類、還原、再利用,無不都是法。

● 〈無量義經〉P.59—「大智慧」也是人人本具,有的人顯發於外,而惡業重的人則掩埋在深處。
● 學佛的人有了「智」之後,必須要有純良的「慧」,才能運用智力於善處。
● 「智」能分別世間的事項,「慧」則可以了解出世間的真理。菩薩的智慧具足,他們不但可以分別世間的事項,更能了解出世間的真理。

【思‧想一想】
● 〈無量義經偈頌〉P.69—回歸本性本應是平常、容易的事,怎麼會如此困難?
● 眾生知見受到污染,若要深入佛的知見,必須經過很長時間的努力,才能去除煩惱習氣,感受佛陀所走過的心靈風光。
● 要走上這條康莊大道一定要有耐心,既然想學道,就一定要用法,有法才「有法度」─依法得度。

肆、「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是靜思法脈、慈濟宗門的精神旨要。
● 《2012年冬之卷‧衲履足跡》2012/09/02臺灣宜花東慈誠委員精進日在精舍感恩堂進行,上人對眾開示時,全臺各地慈誠委員精進日亦同時連線。─上人教眾謹記「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無量義經》這段偈文是「靜思法脈」與「慈濟宗門」的精神旨要。……
● 「靜寂清澄」的心境並非難以體會,只要想想當初見聞慈濟、聽聞佛法,受到啟發與感動,起歡喜心、發心立願投入慈濟的那一念(初發心);將這一念發心「守之不動,億百千劫」,信念正確,才能走入人群行菩薩道,自覺覺他。
● 《慈悲濟世無量義──慈濟精神的原點《無量義經》慈濟月刊 348 期‧1995/11》「公信」源於「自信」。

慈濟最重要的,就是必須具備「公信力」。公信力從何而來?來自團體中每個人的「自信」和「自我要求」。我們對自己要有信心──相信自己具有和佛一樣的大智慧和大慈悲;進而自我要求、自我磨鍊,開顯本具的佛性。

自信從「心」起,一定要把自己的心照顧得「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但是守持與否,要看你們自己。力量就在你們心裡,不能輕視自己哦!
● 《1996年夏之卷‧衲履足跡》1996/05/08——「《無量義經》有段經文:『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靜寂清澄』是說心念清淨、無雜念,表示清淨的大愛,也比喻無染的本性。若問:『學佛的最高目標為何?』我的觀念是:『回歸清淨、無污染的本性。』這就是修行的目標。佛陀告訴我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意思就是說『心、佛、眾生』雖是三個名稱,其實都是以『心』為本體。」
● 「修行就是要修心。凡夫心是污染的心,佛心是清淨的心;佛心和凡夫心,其實是一體兩面。……
● 「慈濟的情是長情、慈濟的愛是大愛,這分開闊的心胸和大願,即是『志玄虛漠』。佛陀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慈濟人不怕苦,總是發大願、立大志,愈是有苦難眾生的地方,我們愈是要去幫忙;別人不去,我們要去。就如地藏菩薩所發的大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一般。」
● 「除了『志玄虛漠』,還要『守之不動』。你們不只此生此世才跟著師父,而是過去生就已經和師父結下好緣。有很多人從前沒見過師父,可是一聽到我的名字,一想到慈濟的事,就會生起一分愛心、慈悲心,都有一分認同肯定的心。……
● 「佛陀在《地藏經》中說到,地藏菩薩度化無數眾生,需要長久的時間,其中有已度、當度、未度,有已成就、當成就、未成就;緣就是這樣累生累世結下來的。以前我們都結了很多的緣,所以現在大家遍布世間各角落,秉持同樣的志業精神,發揮愛的良能。」……
● 「《無量義經》中說,我們的心志要守持億百千劫,這時間有多長?無法計算!但慈濟人必須守住這分志願。《法華經》中佛陀也說,菩薩能把剎那的時間拉長為一劫,也可把一劫的時間縮短為一日,這個意義何在?」
● 「我常常說,要把握當下,把握住剎那的時間。只要能把握住剎那,當下就是永恆!」「你們這次回來是為了參加慈濟三十周年盛會,其實這三十年的時間,是成就於三十年前我看到『地上一灘血』的那一『剎那』。我把握住當時一『剎那』的心念,而且在每一天、每一刻的剎那間,也恒持這個心念,因此成就了今日的慈濟。」
● 「慈濟世界就是在這一剎那間化為永恆。總之,只要我們好好地做,心念守之不動,剎那的時間即可延長至億百千劫。」
● 《2012冬之卷‧衲履足跡》09/02——既入人群,即見「無量法門」──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每一個人的身上都有一部值得學習或警惕的經典。上人說,在慈濟這個大團體裡,慈濟人以彼此的人生經歷與發心立願,相互啟發與勉勵,且共同走入群眾中救拔苦難、見苦知福。只要用心觀察與體會,每一個時刻都在學習、增長慧命。



透過剛剛的分享,我們看到《2012年冬之卷‧衲履足跡》中上人嘗言:「『靜寂清澄』的心境並非難以體會,只要想想當初見聞慈濟、聽聞佛法,受到啟發與感動。這份初發的熱忱,彷如「靜寂清澄」的心境。」

伍、歡喜做菩薩
〈歡喜做菩薩〉,邀請您找回「初發心」!還記得剛剛認識慈濟、加入志工的那份歡喜與勇猛心嗎?這感覺多久沒有出現在生活中了?閉上眼睛,回想一下當時最深刻的感受。

邀請您分享初發的精進心,分享為何這心消失了。在這一周,試著找回初發心,用初發心的熱忱過生活,做志工,對待身邊的一切!
期待您下周的分享。
別忘了!您的心得體會,還可以投稿在「菩薩廣行無量義」的網站上,與全球分享學習「歡喜做菩薩」的點點滴滴。
網址:http://meanings.tzuchi-org.tw/
也可以輸入中文網址:菩薩廣行無量義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第四週導讀 無量義經-德行品(3)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讀書會 :: 無量義經-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