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
相冊
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
登入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20130912《靜思妙蓮華》 微妙的心靈道場
3 posters
發表人
內容
月亮
版主
文章總數
:
29800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主題: 20130912《靜思妙蓮華》 微妙的心靈道場
周四 9月 12, 2013 2:29 pm
Like
Dislike
Jack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主題: 回復: 20130912《靜思妙蓮華》 微妙的心靈道場
周四 9月 12, 2013 4:34 pm
心,每天都對大家開頭一句,就是「心」。心靈意識就是我們的道場,我們的道場是不是有每天好好清掃清淨,去除污染否?請大家將自己的內心道場,時時要莊嚴。
前面我們說,如何才能讓我們的心清淨,而且去掉種種的煩惱,斷除種種的苦難。六道輪迴,人間一切的疾苦,要如何去除?佛陀已經很明確向我們開示,只要你有「四聖諦」入心,這是對聲聞所說的法。根機若更高,佛陀就會對機說法,說十二因緣法,那就是要如何讓我們更徹底知道生命的來去。
這一生中,帶著過去生的業而來,一直到一輩子老死,這當中我們若知道的要趕快去除,這就是在除我們內心道場的髒污。我們要趕快自我莊嚴,讓我們的內心乾乾淨淨,沒有一點污
染,沒有一點煩惱。這才是佛陀來人間為大眾說法的目的,希望人人能夠了解,法入心,這樣叫做開悟,這叫做悟入。
《無量義經》也是這樣說,「次降甚深十二因緣」。又開始,佛陀所說的「十二因緣」,就是「用灑無明老病死等,猛熱熾盛,苦聚日光。」
⊙
「次降甚深十二因緣,用灑無明老病死等,猛熱熾盛,苦聚日光。」
《
無量義經德行品第一
》
讓我們了解了「十二因緣」之後,我們就能夠將我們的心洗清淨了,因為心的污染來自無明。每天都在講「無明」,無明就是煩惱。我們不要帶著無明煩惱,直到老病死。因為人人都會老,人人都會病,人人都會死,卻不是這一世老病死就結束了,我們還有帶著那分善惡業緣,又是再造做於來生來世,這種牽引,這種牽絆著,真的是苦不堪!
像這樣再帶去來世的,「猛熱熾盛,苦聚日光」,這種的煩惱因緣,結束了這一世,還是同樣牽引到來世。即使不必說到來世,就說我們今生此世,煩惱若未除,聽到這個法,「十二因緣法」我們了解,我們現在就要趕緊解除,才不會再有這種「猛熱熾盛」,這些煩惱在我們的心。
佛陀的用心,給我們「四諦法」,給我們「十二因緣法」,我們能夠不下功夫嗎?我們能夠不殷勤精進,好好清理我們的內心嗎?所以佛陀在世時,他的僧團裡面同樣有這樣的出家人,各形各色都有。有一位名稱為長老比丘,他一天到晚就是覺得要獨住,要獨行、獨立,常常讚歎獨住、讚歎獨行。像這樣,在人群中都結了很不好的緣,很孤僻。
比丘就來向佛陀說,有這麼難相處的一位比丘,而且到處說,修行就要自己獨住、獨行,造成僧團團體的困擾。佛陀就跟他說:「來,你叫他來。」真的長老比丘來到佛的面前,佛陀就問:「聽說你一直都是在讚歎、提倡要獨住、獨行、獨處。是不是這樣呢?」「是啊!我認為修行就要了脫一切,知道因緣的牽絆,攀緣很辛苦,我為了要解脫,所以我要獨住、獨行。「佛陀就說:來,我還有一個比你的獨住、獨行的法更妙。什麼叫做獨住、獨行呢?就是說「欲本乾竭,來欲不起,現欲不生,無我我所,斷於疑結。」
⊙
佛復告言:更有獨住,勝汝獨住。何等是耶?欲本乾竭,來欲不起,現欲不生,是名婆羅門,無我我所,斷於疑結。
《
雜阿含經卷第一
》
這就是修行最重要的,本來我們的心就是很清淨,「欲本乾竭」,本來就沒有染污,只要你記得過去所修行的,所有的愛欲皆乾竭掉了,不再有愛欲的水,我們都已經把愛去除。欲念在我們的面前就是陷阱,我們不會受欲誘引,所以「來欲不起」,就是欲念的境界在面前,在我們的心也不會起念,這就是你修行的功夫。
再者,「現欲不生」。來欲不起,現欲也不生。我們的內心,每一個時刻都不會生起非分之念。「無我我所」,我們的一切都是在自然中生活,沒有我們特別要去追求的東西,這才是真正我們的道心。在人群中,我們彼此要斷掉疑,懷疑。我們要處眾入群,不要懷疑。所以要遠離這些自己要獨處、獨行、離開人群的念頭不要有,最好要滅除內心的無明。
所以各位菩薩,我們若要修行就是要這樣修。我們懂得選擇在人群中,是一個修行的好人群,要互相勉勵。處眾入群,我們所要遠離的是欲念。所有的欲在我們的面前,引誘我們的內心,每一個時刻都欲念叢生,若離開這些欲念的人群,深入清淨的群眾,這才是我們的真實道場,所以莊嚴內心的道場很重要。
在《法華經》裡面,接下來的這段(經)文就這麼說:「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這就是莊嚴道場。
日月燈明佛講經之後,「離言法華」,講完《無量義經》之後,入在定中時,那時候的道場。很莊嚴,「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陀羅華」,就是「適意的花」。
⊙
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意指大小適意華。
這個花從天降落,讓我們的心很適意,心不起煩惱。這也是一種形容,其實這是在說「法」,法很適意。「適意」就是讓我們的心很清淨、很恰恰好,不冷、不熱,讓我們在這個環境中感覺很歡喜,沒有起煩惱,叫做「適意」。
⊙
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意指大小柔軟華。
「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叫做「柔軟花」。不只是讓我們的心適意、恰恰好,內心沒有煩惱,又再讓我們感覺到的是很溫暖,而且很歡喜那種柔軟的花。這就是大花和小花,「適意」及「柔軟」的形容,也是形容這個道場。看到「適意花」與「柔軟花」大大小小從空而墜,散在佛上,不只是在佛的範圍,還在大眾中,這讓大家將心、佛、眾生已經同一個境界了,容納在那個境界中,甚至六種震動。
⊙
「而散佛上及諸大眾,普佛世界,六種震動。」
《
法華經序品第一
》
「六種震動」,也是解釋我們的心意。就是我們的心踴動,會搖,讓我們的心能夠將過去的煩惱整個很抖擻地震掉。「六種震動」,以前有解釋過了,現在另外用一種比喻,在我們心中的煩惱完全要趕快解除,我們應該聞法要感動、要震撼,這才是我們真正聞法有所得。心要很適意,感覺很柔軟,過去有的煩惱要趕快抖擻去除,這才是我們聞法的目標。
⊙
「六種震動」為依器世間威儀成就,悉與今日釋迦如來說法時同。
「六種震動」就是器世間的威儀成就,悉與今日釋迦如來說法時同。其實這「六種」,以前已經用很長的時間解釋了,現在我們就知道,這個器世間,就是有形有物的東西完全會動。但是,我認為是我們的內心要動起來,不要再沉睡著。若聽法還是不覺醒,不覺醒就是還在睡,所以應該要覺悟,要震撼起來。這是內心的世界,不只是器世間的威儀。
器世間的威儀,就是你們在這裡坐著,大家很有威儀,我在這裡坐著,彼此之間就是說法、聽法,這個道場的器世間,這樣說者說得很認真,聽者聽得很入神,這叫做器世間。你看得到、我看得到,你感覺得到、我感覺得到,這種世間一切有形可感覺的,這叫做器世間。這是威儀成就,在這個道場的威儀都很成就,就是佛準備要說法的因緣一直一直成就起來。
「悉與今日釋迦如來說法時同」。現在所說的,還是文殊菩薩在形容日月燈明佛的道場,所以日月燈明佛那個道場和現在釋迦佛的道場同樣,那個次序,六種震動也是六成就的次序,都是同樣。
再說,「爾時會中」,除了「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還有「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及諸小王、轉輪聖王等」。
佛陀對機來人間一大事因緣,無非就是開示眾生,期待眾生能夠悟入。這是一個很殊勝的道場,除了人間四眾弟子——出家與在家四眾弟子以外,還有在人間雖然還沒有皈依,但是也是來隨喜聽法的眾,還有護法,有人間的護法,有天龍八部的護法,諸天護法全部到齊。所以這些大眾,「是諸大眾得未曾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
所有這些,不論是諸天、龍王八部,或者是人間所有的人,大家所得到的歡喜,未曾有。到底在歡喜什麼?只是在那個道場中,大家坐整齊,看到人人用功精進,大家共同等待,在這個地方要聽佛說法,整個道場的歡喜,大家很虔誠,「歡喜合掌,一心觀佛」。大家的心很和齊,心無雜念,去除了一切的心欲,很自然與人群合一,這就是最微妙的道場,也是最微妙的心靈的道場。
我們要知道心靈的道場,就是「前欲不生,後欲不起」,這樣內心一片寧靜,這比我要隔絕人群更重要。隔絕人群,很孤僻,這也是一種執著。所以我們要去除執著,無我我所,要沒有執著,這才是真修行者。請大家內心的道場要好好清理,法不要漏掉,煩惱不要留存。請大家時時多用心。
Like
Dislike
月亮
版主
文章總數
:
29800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主題: 回復: 20130912《靜思妙蓮華》 微妙的心靈道場
周四 9月 12, 2013 11:34 pm
【證嚴上人開示】
心,每天都對大家開頭一句,就是「心」。心靈意識就是我們的道場,我們的道場是不是有每天好好清掃清淨,去除汙染嗎?請大家將自己的內心道場,時時要莊嚴。
所以前面我們說,
如何才能
讓我們的心清淨,而且
去掉種種的煩惱,斷除種種的苦難
。六道輪迴,人間一切的疾苦,要如何去除?佛陀已經很明確向我們開示,只要你有
「四聖諦」入心
,這是
對聲聞
所說的法。根機若更高,佛陀就會對機說法,
說十二因緣法
,那就是要如何,讓我們更徹底知道生命的來去。
這一生中,帶著過去生的業而來,一直到一輩子老死,這當中我們若知道的,要趕快去除,這就是在除我們內心道場的髒污。我們要趕快自我莊嚴,讓我們的內心乾乾淨淨,沒有一點污染,沒有一點煩惱。這才是佛陀來人間,為大眾說法的目的,希望人人能夠了解,法入心,這樣叫做開悟,這叫做悟入。
《無量義經》也是這樣說:「次降甚深十二因緣」。又開始,佛陀所說的「十二因緣」,就是「用灑無明老病死等,猛熱熾盛,苦聚日光。」
《
無量義經德行品第一
》
次降甚深
十二因緣
用灑無明老病死等
猛熱熾盛
苦聚日光
讓我們了解了「十二因緣」之後,我們就能夠將我們的心洗清淨了,因為心的污染來自無明。每天都在講「無明」,無明就是煩惱。我們
不要帶著無明煩惱,直到老病
死。因為人人都會老,人人都會病,人人都會死,卻不是這一世老病死就結束了,我們還有帶著那分善惡業緣,又是再造做於來生來世,這種牽引,這種牽絆著,真的是苦不堪!
像這樣再帶去來世的,「猛熱熾盛,苦聚日光」,這種的
煩惱因緣,結束了這一世,還是同樣牽引到來世
。即使不必說到來世,就說我們今生此世,煩惱若未除,聽到這個法,「十二因緣法」我們了解,我們現在就要趕緊解除,才不會再有這種「猛熱熾盛」,這些煩惱在我們的心。
佛陀的用心,給我們「四諦法」,給我們「十二因緣法」,我們能夠不下功夫嗎?我們能夠不殷勤精進,好好清理我們的內心嗎?所以佛陀在世時,他的僧團裡面同樣有這樣的出家人,各形各色都有。有一位名稱為長老比丘,他一天到晚就是覺得要獨住,要獨行、獨立,常常讚歎獨住、讚歎獨行。像這樣,在人群中都結了很不好的緣,很孤僻。
比丘就來向佛陀說,有這麼難相處的一位比丘,而且到處說,修行就要自己獨住、獨行,造成僧團團體的困擾。
佛陀就跟他說:「來,你叫他來。」
真的長老比丘來到佛的面前,佛陀就問:「聽說你一直都是在讚歎、提倡,要獨住、獨行、獨處。是不是這樣呢?」
「是啊!我認為修行就要了脫一切,知道因緣的牽絆,攀緣很辛苦,我為了要解脫,所以我要獨住、獨行。」
佛陀就說:「來,我還有一個,比你的獨住、獨行的法更妙。」
什麼叫做「獨住、獨行」呢?就是說「欲本乾竭,來欲不起,現欲不生,無我我所,斷於疑結。」
佛復告言
更有獨住
勝汝獨住
何等是耶
欲本乾竭
來欲不起
現欲不生
是名婆羅門
無我我所
斷於疑結
《雜阿含經卷第一》
這就是修行最重要的,本來我們的心就是很清淨,「欲本乾竭」,本來就沒有染污,只要你記得過去所修行的,所有的愛欲皆乾竭掉了,不再有愛欲的水,我們都已經把愛去除。欲念在我們的面前就是陷阱,我們不會受欲誘引,所以「來欲不起」,就是欲念的境界在面前,在我們的心也不會起念,這就是你修行的功夫。
再者,「現欲不生」。來欲不起,現欲也不生。我們的內心,每一個時刻,都不會生起非分之念。「無我我所」,我們的一切都是在自然中生活,沒有我們特別要去追求的東西,這才是真正我們的道心。在人群中,我們彼此要斷掉疑、懷疑。我們要處眾入群,不要懷疑。所以要遠離,遠離這些自己要獨處、獨行,要離開人群這種的念頭不要有,最好要滅除內心的無明。
所以各位菩薩,我們若要修行就是要這樣修。我們懂得選擇在人群中,是一個修行的好人群,要互相勉勵。處眾入群,我們所要遠離的是欲念。所有的欲在我們的面前,引誘我們的內心,每一個時刻都欲念叢生,若離開這些欲念的人群,深入清淨的群眾,這才是我們的真實道場,所以莊嚴內心的道場很重要。
在《法華經》裡面,接下來的這段(經)文,就這麼說:「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
是時天雨曼陀羅華
摩訶曼陀羅華
曼殊沙華
摩訶曼殊沙華
這就是莊嚴道場,日月燈明佛講經之後,「離言法華」,講完之後,入在定中時,那時候的道場很莊嚴,「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陀羅華」,就是「適意的花」。
曼陀羅華
摩訶曼陀羅華
意指大小適意華
這個花從天降落,讓我們的心很適意,心不起煩惱。這也是一種形容,其實這是在說法,法很適意。「適意」就是讓我們的心很清淨、很恰恰好,不冷、不熱,讓我們在這個環境中感覺很歡喜,沒有起煩惱,叫做「適意」。
曼殊沙華
摩訶曼殊沙華
意指大小柔軟華
不只是讓我們的心適意、恰恰好,內心沒有煩惱,又再讓我們感覺到的,是很溫暖,而且很歡喜那種柔軟的花。這就是大花和小花,「適意」及「柔軟」的形容,也是形容這個道場。
看到「適意花」與「柔軟花」大大小小從空而墜,散在佛上,不只是在佛的範圍,還在大眾中,這讓大家將心、佛、眾生已經同一個境界了,容納在那個境界中,甚至六種震動。
《
法華經序品第一
》經文
而散佛上及諸大眾
普佛世界
六種震動
「六種震動」,也是解釋我們的心意、就是我們的心踴動,會搖,讓我們的心能夠將過去的煩惱整個很抖擻地震掉。「六種震動」,以前有解釋過了,現在另外用一種比喻,在我們心中的煩惱,完全要趕快解除,我們應該聞法要感動、要震撼,這才是我們真正聞法有所得。心要很適意,感覺很柔軟,過去有的煩惱要趕快抖擻去除,這才是我們聞法的目標。
六種震動
為依器世間
威儀成就
悉與今日釋迦如來說法時同
「六種震動」就是器世間的威儀成就,悉與今日釋迦如來說法時同。
其實這「六種」,以前已經用很長的時間解釋了,現在我們就知道,這個器世間,就是有形有物的東西,完全會動;但是,我認為是,我們的內心要動起來,不要再沉睡著。
那聽法還是不覺醒,不覺醒就是還在睡,所以應該要覺悟,要震撼起來,這是內心的世界,不只是器世間的威儀。
器世間的威儀,就是你們在這裡坐著,大家很有威儀,我在這裡坐著,彼此之間就是說法、聽法,這個道場的器世間,這樣說的說得很認真,聽的聽得很入神,這叫做器世間。
你看得到、我看得到,你感覺得到、我感覺得到,這種世間一切有形可感覺的,這叫做器世間。
這是威儀成就,在這個道場的威儀都很成就,就是佛準備要說法的因緣一直一直成就起來。
「悉與今日釋迦如來說法時同」。現在所說的,還是文殊菩薩,在形容日月燈明佛的道場,所以日月燈明佛那個道場和現在釋迦佛的道場同樣,那個次序,六種震動也是六成就的次序,都是同樣。
再說:「爾時會中」,除了「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還有「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及諸小王、轉輪聖王等」。
《
法華經序品第一
》經文
爾時會中
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優婆夷
天、龍、夜叉
乾闥婆、阿修羅
迦樓羅、緊那羅
摩睺羅伽、人非人
及諸小王
轉輪聖王等
佛陀對機來人間一大事因緣,無非就是開示眾生,期待眾生能夠悟入。這是一個很殊勝的道場,除了人間四眾弟子:出家與在家四眾弟子以外,還有在人間雖然還沒有皈依,但是也是來隨喜聽法的眾,還有護法,有人間的護法,有天龍八部的護法,諸天護法全部到齊。
所以這些大眾,「是諸大眾得未曾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
《
法華經序品第一
》經文
是諸大眾得未曾有
歡喜合掌
一心觀佛
所有這些,不論是諸天、龍王八部,或者是人間所有的人,大家所得到的歡喜,未曾有。到底在歡喜什麼?只是在那個道場中,大家坐整齊,看到人人用功精進,大家共同等待,在這個地方要聽佛說法,整個道場的歡喜,大家很虔誠,「歡喜合掌,一心觀佛」。
大家的心很和齊,心無雜念,去除了一切的心欲
,很自然
與人群合一
,
這就是最微妙的道場,也是最微妙的心靈的道場。
我們要知道心靈的道場,就是「
前欲不生,後欲不起
」,這樣內心一片寧靜,這比我要隔絕人群更重要。隔絕人群,很孤僻,這也是一種執著。
所以我們要去除執著,無我我所,要沒有執著,這才是真修行者。請大家內心的道場要好好清理,法不要漏掉,煩惱不要留存。請大家時時多用心。
Like
Dislike
月亮
版主
文章總數
:
29800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主題: 回復: 20130912《靜思妙蓮華》 微妙的心靈道場
周四 9月 12, 2013 11:34 pm
《
靜思妙蓮華
》
微妙的心靈道場
上
證
下
嚴法師
20130912
開示重點
整理者:陳映月
去煩惱 斷苦難之妙法
•
應根機
•
聲聞:四諦法
•
緣覺:十二因緣法
•
菩薩:六度波羅蜜
•
我們不要帶著無明煩惱,直到老病死。
•
「猛熱熾盛,苦聚日光」,這種的煩惱因緣,結束了這一世,還是同樣牽引到來世。
十二因緣
•
無明、行、識
•
名色、六入、觸
•
受、愛、取
•
有、生、老死
錯謬的「獨住、獨行」觀
•
有一位名稱為長老比丘,常常讚歎獨住、讚歎獨行。
•
佛陀開示:「還有一個,比獨住、獨行的法更妙。」
•
欲本乾竭
來欲不起
現欲不生
無我我所
斷於疑結
欲本乾竭 來欲不起 現欲不生
•
「欲本乾竭」,本來的心很清淨,過去所修行的,所有的愛欲皆去除、乾竭了。
•
「來欲不起」,欲念就是陷阱,欲念的境界在面前,我們的心也不會起念,這就是你修行的功夫。
•
「現欲不生」,我們內心,每一個時刻,都不會生起非分之念。
無我我所 斷於疑結
•
「無我我所」,我們真正的道心,我們都是在自然中生活,沒有特別要去追求的東西。
•
「斷於疑結」,要處眾入群,彼此要斷掉疑、懷疑。
道場柔軟 適意
•
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形容「適意」,在這個環境中感覺心很清淨、很歡喜,沒有起煩惱。
•
曼殊沙花、摩訶曼殊沙花,形容「柔軟」,感覺到的,是很溫暖、歡喜。
•
「適意花」與「柔軟花」從空而墜,散在佛上,還在大眾中;心、佛、眾生已經同一個境界了。
六種震動
•
「六種震動」就是器世間的威儀成就。
•
我們的心意,能將過去的煩惱整個很抖擻地震掉;聞法要感動、要震撼,才是真正聞法有所得。
•
我們的內心要動起來,不要再沉睡著。
歡喜合掌 一心觀佛
•
大家的心很和齊,心無雜念,去除了一切的心欲,很自然與人群合一,這就是最微妙的心靈的道場。
•
「前欲不生,後欲不起」,內心一片寧靜。
我們要去除執著,無我我所,要沒有執著,這才是真修行者。
Like
Dislike
海文
無量光曜心
文章總數
:
402
來自
:
馬來西亞吉隆坡
威望 :
16
注冊日期 :
2013-10-04
主題: 回復: 20130912《靜思妙蓮華》 微妙的心靈道場
周二 10月 08, 2013 6:34 pm
(馬)濟勖心得分享:
來欲不起現不生
無我我所斷疑結
修行,是不讓慾念升起,不生非份之想,不追求我執,
不獨行、獨住、獨處,而要處眾入群(深入群眾),斷除所有疑結。
心靈意識是道場,除了要莊嚴,還得時刻清淨無染,遇法不漏,有惱不存。
人群合一,更是微妙的心靈道場。
闻法修行, 不要只流于境界, 内心要被感动, 受震撼, 进而将烦恼给抖擞掉。
Like
Dislike
20130912《靜思妙蓮華》 微妙的心靈道場
第
1
頁(共
1
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
您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
選擇一個版面
|
|--閒聊與交流
| |--公告區
| |--閒話家常
| | |--節慶與祝賀
| | |--感動與感性
| | |--生活小常識
| | |--雜談與閒聊
| |
| |--自我介紹
| | |--介紹自己
| | |--介紹伙伴
| |
| |--論壇問題建議區
| |--生活禪話
| |--惟禪思惟(Meditation Sway)
| |--明智心語圖文版(Jack's Reflection)
| |--論壇教學區
|
|--菩提法水
| |--人間菩提
| | |--早期人間菩提
| |
| |--靜思晨語
| |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
| | |--靜思晨語--法華經2011
| | |--靜思晨語--法華經HD
|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 |
| |--菩提心要
| |--證嚴上人開示
| |--經典專區
| |--法喜充滿
| | |--衲履足跡
| | |--手語印記
| | |--回眸來時路
| | |--點滴法水
| | |--證嚴法師說故事
| | |--人生吶 療癒果實
| |
| |--The Superme Wisdom on Earth
|
|--傳法網--我們共創一個讓人人可以自覺與歡喜的傳法平台
| |--馬鳴講堂
| |--對話錄
| |--探索學苑
| |--探索遊戲
| |--奈普敦週刊
|
|--探索教育
| |--探索教育團隊公佈欄
| |--探索教育問題
| |--探索教育遊戲
| |--探索課後心得
| |--探索教育研究
| |--探索任務協調
| |--探索課程規劃
|
|--問題與討論
| |--生涯規劃問題
| |--人資管理問題
| |--學校教育問題
| |--領導修練問題
| |--人際關係問題
| |--壓力調適問題
|
|--讀書會
| |--佛遺教經(遵佛遺教)
| |--妙法蓮華經(靜思妙蓮華)
| |--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三十七助道品
| |--無量義經
| |--人有二十難
| |--原來素食最健康(齋戒素食的好處,一起來勸素)
| |--佛學名辭釋疑
|
|--精選佳文
| |--健康管理與壓力調適
| | |--調心 (如何心安理得)
| | |--調身 (如何活動筋骨)
| | |--調食 (如何吃的正確)
| | |--調眠 (如何睡眠安穩)
| | |--調息 (如何悠遊自在)
| | |--醫學常識
| | |--健康管理
| |
| |--家庭親子與情感幸福
| |--生涯規劃與個人成長
| |--人際溝通與朋友情誼
| |--智慧修行與德性修養
| |--環境保護與綠色生活
| |--好書推薦與讀書心得
|
|--優質影音
| |--環境保護
| | |--草根菩提
| |
| |--宗教心靈
| |--健康生活
| |--文化藝術
| |--管理領導
| |--教育發展
| |--探索教育
|
|--專業講師
| |--課程規劃
| |--需求調查
| |--活動帶領
| |--班級帶領
| |--表達技巧
| |--專業知識
| |--資源分享
| |--教學檔案
| |--網路資源
|
|--資源與分享
|--心得分享
|--會員專屬分享區
|--相關網站分享
|--優質影音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