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人有二十難之十五──不說是非難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8897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人有二十難之十五──不說是非難 Empty
發表主題: 人有二十難之十五──不說是非難   人有二十難之十五──不說是非難 Empty周日 1月 24, 2010 2:58 pm

清早的氣氛讓人覺得精神清朗,小鳥的叫聲讓人越發感受到大地的靜謐,但一陣火車經過的隆隆之聲,卻破壞了這寧靜自然的氣氛。「聲」是日常生活中必然會接觸的境界,如自然界的微風細雨、鳥叫蟲鳴的聲音,它是優美的;而機械噪音和人們開口動舌的雜音,則是人為的音響。
修養在言行舉止間
日常生活中,有兩種表達感受的方式,那就是「聲」和「色」,「聲」是指言語聲音,「色」是表現於外的舉止形態。言行舉止能人起歡喜心,就表示這個人修養好;相反的,若令人不悅,則表示這個人的修養還不夠好。
以談話而言,我們要把音量控制得宜,以彼此的距離來衡量音量的大小,通常以讓對方正好聽的清楚為最恰當,若聲音太小,使對方無法聽清楚,這是不尊重;如果彼此相距不遠,可是你說話的聲音太大,不只是失禮,也會吵到別人,這就是沒有修養。想想,連講話的音量控制,都有這麼多學問,何況還有其他的動作習氣要改呀。
人們總習慣以自己的好惡之心待人,若對某人有好感便讚嘆他,即使他有缺點也會幫著掩護,只說好的一面;若對某人沒有好感,那麼即使他有很好的才幹,也會被埋沒!若要他有一點點缺失,就緊抓住這個機會來毀謗他,這就是我們的口業----隨著內心歡喜或厭嫌所表現於外的言談。口舌是傳達人們思想心念的關卡,而一般人開口動舌,都是在討論是非,不可不慎!
真理非語言能說盡
佛陀說:「不說是非難。」凡夫不談是便說非,要人們不說是非實在很難!佛陀又說:「大道無言說。」真正的道理,也是無法用言語來詮釋。就如我平時講給大眾聽的道理,是不是最正確的呢?若想想這句話──「大道無言說」,那麼我平時講的也不是最究竟的呀!
不過話又說回來,有很多事情還是要用語言來表達,如果沒有語言的溝通,如何傳達彼此的感情呢?修行就是要修到言談之間,能使每個人「氣和」、「心定」;達到這樣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學道。
《莊子》一書中,有一則小故事----有位名「泰清」的人,去訪問「無窮」,無窮是位有道之士,泰清問無窮:「聽說你的道行高深,既懂天文,也懂地理。我想請問您----天之大道,您曉得嗎?」無窮回答:「我不知道」。
泰清不惜路途沼遙來訪,所得到的回答卻是「不知道」,因此他很失望。後來又有人向他推介「無為」這個人,他也請問無為:「天之大道,你是否瞭解?」無為很快地回答說:「知道呀!可貴可賤,可大可小謂之道。」這幾句話,他仍覺得不太滿意。
於是,他又再去找一位叫「無始」的人。泰清告訴無始自己的訪道過程,並且請教無始說:「他們一個說『不知』、一個說『知』,到底哪一個對呢?」無始回答:「知與不知,知是淺顯的道,不知才是深遠的的道;因為真正的道,不是用言語所能宣說的。天地宇宙的真理,能說的只是其中的一點點範圍而已,實在無法說盡天下的至理。」
由此可見,有道者對於聽和說並不刻意去表現,他無所求,因為並不是光靠音聲與言語能道斷(盡)一切。平時講話若無法傳達透徹的道理,不如不講的好。
公平待人不存偏見
人與人之間的言談交流,必定要格外小心,注意自己對人是否有平等心,如果心有所偏,那麼,好的可能被說成壞的,壞的也會被說成好的;這種偏見之言,會導致別人對被批評的人產生誤解。所以,我們對人的看法要很公平,不可隨著自己的好惡來議論。
另外,如果是自己所不知的卻偏要說知道,那就是不量己智,這不但會讓人嘲笑,而且常會說錯話。日常生活中要多用心,不要以為開動口舌很簡單,心想:「我又沒罵人,隨便說說有什麼關係呢?」有關係,因為道在口中呀!
佛陀在「二十難」中說:「不說是非難」,而我們要在此「難」中把它轉為「不難」,像前面提到的,有時候要說也不對,不說也不對,那要如何呢?這就要多用心了!
回頂端 向下
 
人有二十難之十五──不說是非難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經典專區-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