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靜思晨語--20100125誠正信實 守八正道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4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靜思晨語--20100125誠正信實 守八正道 Empty
發表主題: 靜思晨語--20100125誠正信實 守八正道   靜思晨語--20100125誠正信實 守八正道 Empty周五 1月 29, 2010 2:42 pm

我們學佛既然發心了,入了佛門來,我們要尊重三寶,恭敬,因為比丘、沙門,他就是用功、用心,他勤息,很殷勤認真在修行,所有內心的貪瞋癡,都已經去除了,所以值得我們尊重敬愛。
假使我們若是對修行者,起不恭敬心,這樣就不對了,會犯下之前所說過的輕重罪,同樣的,現在我們自己既然已經修行了,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這是我們的本本事,所以自要守規律儀,我們要守規戒,我們要好好戒律、威儀,就是在我們的行動中,我們才能弘揚佛法,傳承法脈,能夠教導、帶領在家居士,這也是我們修行者的本分。
最重要的,修行不論是在家、出家,都要修持八正法,不偏身心行,我們的心不能偏,心若偏,行為,這個身的行為就偏了,我們若要能身行正,必定要心誠實,所以心要誠、要正、要實,我們的身行才能不偏,所以見解要正思惟,凡事我們要正思惟,不論對人、對事、對物我們都要很細心,好好正確思惟,不要太過衝動,何況說要修行呢,以為修行很清閒,所以我要修行,修行我要發願,我要發心立弘願,發心立弘願都很容易,但是,是不是能夠一生都是,那個剎那的發心,成為永恆的修行呢?
這也就是要有時間,好好自我考驗,當然我們也要彼此之間,互相磨合,所以我們要精進,不要懈怠,修行,我們若一懈怠下來,就不適合我們修行者的本分,所以我們真的要勤修戒定慧,不離開修持八正法,要顧好我們的心,不偏心身的行為,見解要正思惟,精進絕對不懈怠,若如此,才是真正我們修行的目標。
修行的目標:
修持八正法
不偏心身行
見解正思惟
精進不懈怠
內修誠正信實
自要守規律儀
現在法譬如水懺文中又這樣說:
或勸他人
捨於八正
受行五法
或假託形儀
闚竊常住
如是等罪
今悉懺悔

這段文字應該我們可以了解,「或勸他人 捨於八正」,八正就是八正道,這是人人修行必定要勤修的,向來我們的生活,修行的目標,就是要修正我們的生活行為,所以我們才需要修行,想要修正他的生活行為,必定要有八正道,所以這個八正道,是我們修行者入解脫門的路。
我們要求解脫,人生,無始以來迷迷茫茫,滿心都是煩惱,生生世世都在那種錯誤的行為中,造了很多因緣果報,這些因緣果報互相糾纏,互相就是愛恨情仇,生生世世都無有了期,所以無法解脫,我們現在既然修行,不論是在家或是出家,都叫做修行,我們要修正我們的行為,所以要修正行為,不能離開八正道。
所以八正道是我們,入佛門的八種方法,要解脫的道路,所以八正法不能遠離,八正道就是:
八正道:
正見 正語 正思惟
正業 正念 正精進
正命 正定

這八種合起來,就是一條康莊的大路,我們若是能夠修正,而進入這八正道中,不論我們的見解,一定是很正確,尤其是說話,正語,我們說的話全都是,勸人不要走偏,尤其是思考,學佛無不都是要掃除了,我們內心的煩惱污穢。
常常對大家說,心像一面鏡子,這面鏡子面對著外面的境界,我們若不勤拂拭,沒有好好勤勞,去把它擦得很乾淨,外面的境界就無法很正確了,所以我們必定自己,要時時勤拂拭,絕對不要去惹上塵埃,我們既然自己要有方法,來拭掉了我們內心的煩惱垢穢,同樣我們也要叫別人也是這樣,用什麼方法來拭掉了,我們內心無明煩惱的垢穢。
所以這個思惟很重要,我們若思惟正確,當然見解就正確了,我們所說的話就不會有偏差,所以正思惟非常重要,我們從事正業,要做的事情要正正當當,過去也說過了很多從事行業,到底做什麼事情是不對的,過去我們已經解釋了很多,我們修行更需要正業,正業,有口業、身業,以及心所思惟的,所以身、口、意,這三項我們必定要照顧好,這樣我們就不會去造其他的業,若是在家人,他所做的行業就很多了,要選擇不會損害人身心的行業,若如此,八正道就不會偏差掉。
再來是正念、正精進,我們的念頭,不要一點點什麼境界現前,念頭浮上來,一念偏差,三千細節皆錯,所以我們的念頭要時時,要在這個正念中精進,還要正命,我們生活,有這個生命來到人間,我們要利用人間,稱作身為載道器,我們有這個生命,這個身體健康,我們就是要好好修行。
我們的生活中,我們的生命要如何利用,有力量的人,就承擔較重一些,若思想較敏捷的人,就承擔一些需要思考,需要用心、用腦筋,能夠好好思考,若能夠利用身體,我們有力量就做粗重些的,沒有力氣我們就做輕巧些的,生命是載道器,在修行的叢林中,互相相愛,互相分擔,我們輕重間彼此要能夠關懷,若能把握這一生,我們修行就不會去,浪費我們的時光。
所以我們要正命,要照顧們的身體,我們的行為,我們有多少力量,多少時間,能夠做多少事情,所以正命成就我們的一切,所以大家要自我肯定,自我疼惜,但是人群中彼此關懷,互相疼愛,這就是一個叢林裡面,或人群中,必定要有的,這叫做正命。
正定,定就是不容易被動搖,我們要有定力,定不只是「禪」,坐禪才叫做定,我們在生活中,不要被環境影響,這就是常常對大家說的,把握當下,對的時候我們把握,發心,一念間,正確的我們思惟好了,我們就開始發了這念心,所以發心要恆持剎那,一念發心,我們就是永遠永遠,要如此堅持下去,這就是我們的正定。
這個八正道,我們自己要很篤定它,不要受人影響,而捨離了八正道,我們若受人影響而捨離,我們一點點的偏差,就千里錯誤,一念偏差,三千雜念的錯誤,所以我們不要受人影響,對我們怎麼一說,我們就把正確的道路捨棄,若如此,我們就是耽誤了自己,我們自己不能耽誤,我們也不能去耽誤他人,所以自己不能偏差,也不能偏差他人。
再來就是「受行五法」,五法就是:
五法:
1.不受五味
2.斷肉
3.斷鹽
4.不受割截衣
5.不住聚落邊寺

其實這個五法不是正確的,這五法是當時佛在世的時候,提婆達多他反叛佛陀,他在僧團裡面去唆使人,對人說修行應該要這麼修,所以提婆達多唆使人,捨離八正道,同時自己建立五法,不受五味,就是從前佛陀就是要托缽,僧團都要托缽,人家給他什麼吃什麼,蔥、蒜等等,甚至應在家人的方便,所以那個時候,佛在世的時候,在人群中,入聚落裡面,就是去人群中再托缽的時候,就不一定要素食了,因為不方便。
五味有兩種解釋:
1. 酸、甜、苦、辣、鹹
2. 乳味、酪味、生酥味、熟酥味、醍醐味
即製造牛乳過程中
次第所成之諸味

所以就是要方便,世俗人的家庭他們怎麼吃,給我們什麼東西,我們就吃什麼東西,但是那時候的提婆達多,就是斷,不能吃,斷肉,就是不能吃肉,雖然這也很正確,但是他說也斷鹽,不能吃鹹的,這我們現在不吃鹹的也不行,現在的科學,我們人的身體缺鹽也不行,所以這些要平衡,所以我們為了讓我們的心靜,所以我們斷五味是對的,為了起慈悲心,所以我們斷食眾生肉,這也是對的,但是斷鹽就不對了,我們若是缺鈉,身體就不能平衡,所以那個時候,他就是說要斷鹽。
再來第四不受割截衣,我們若去受戒,我們就開始可以著割截衣,割截衣是佛陀在世時,就是衣服破了就要補,或是去撿人家的拿回來,這麼慢慢接,所以我們有福田衣,這個福田衣現在叫做袈裟,袈裟,所以有七條、九條、二十五條,這就要看我們的僧次,但是那時候,提婆達多就是不受割截衣。
因為提婆達多的故事,過去曾經說過,他帶了五百位出家人,脫離之後,他去討好阿闍世王,阿闍世王供養他,不論是住,不論是吃,不論是穿,讓他很豐富,所以他就能夠這樣這樣戒,甚至不受割截衣,因為他都有得穿。
再來就是不住聚落邊寺,因為他衣、食、住、行,沒有匱乏,佛陀在世時,是為了要度眾生,所以他去到哪裡,就是住在哪裡,所以這是提婆達多所建立的,提婆達多他就是要來破正法,有的對,有的部隊,所以他在他的僧團中,就是立這種五行法,這不對。
所以,「或假託形儀 闚竊常住」,就用類似,同樣也是出家人,但是在外面所做的,都是不對的事等等,總共造了很多的業,所以各位,學佛,這類似好像是在修行,但是完全不是修行,當然有很多,這就要有正思惟,好好去思考,才能去分別什麼是正法,如何才是真正修行,所以看起來都是出家人,看起來都是佛教,但是裡頭有一點點偏差,不知覺,所以我們才說要正思惟。
所以修持八正法,一定要不偏心身行,見解正思惟,精進不懈怠,內修誠正信實,自己要守規律儀,若能如此,就沒有偏差了,所以請大家時時多用心。
回頂端 向下
 
靜思晨語--20100125誠正信實 守八正道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