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靜思晨語--20100128修六和敬 得自在力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4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靜思晨語--20100128修六和敬 得自在力 Empty
發表主題: 靜思晨語--20100128修六和敬 得自在力   靜思晨語--20100128修六和敬 得自在力 Empty周一 2月 01, 2010 4:01 pm

我們人要互相尊重,我們若能是敬重別人的人,這個人一定是永遠被尊重的人,時時我們的心態,若抱著感恩尊重,這樣的人就是自愛敬他的人,想想我們若人人懂得自愛,這個人必定懂得敬重他人,這就是因為我們心中,有感恩心,才會去尊重他人。
其實尊重他人,實在是尊重自己,人生本來就是要,互相尊重、互相愛了:
能敬重他人的人
則是被人尊重的人
心存感恩自愛敬他
則人人互愛互敬

所以我們常常說,口要說好話,意要發好願,身行要做好事,我們的心要開闊,尊重他人,感恩心,這就是常常慈濟人,用在日常生活。
我們知道在十二月二十五日,這個時間,天主教、基督教在這個時候,都在報佳音,慈濟人不分宗教,幾年來我們的慈濟人都去到,南加州一所教堂幫助修女,如何在他們那個村莊報佳音,去幫助他們送禮物,尤其有兩位修女年紀大了,都八十幾歲了,他們無法到家家戶戶,去勸募耶誕節的禮物,慈濟人就馬上扮演聖誕老公公,我們就搬一些禮物去,由修女陪同聖誕老公公,一戶一戶去送禮物報佳音,總共有二百戶,在那個村莊裡。
看,這就是心胸開闊,慈濟人,當然大家知道我們都是佛教徒,但是我們沒有分別,你是基督教,他是天主教,我是佛教,他是回敎,沒有,我們沒有分別,同樣哪一個地方有需要,那個地方我們就投入,去幫助、去陪伴、去付出,這也是敬重他人,所以像這樣無私的愛,不斷付出、敬重,你想,這樣的人,難道不會被人尊重敬愛嗎?
人生本來就是要互相感恩尊重,自愛敬他,若能如此,這個世間就人人互愛互敬了,所以我們學佛,就只是要學一樣,把心開闊,還要再增加這分時時感恩,對人人尊重,這就是我們要學的地方,所以接下來這段懺文,就這麼跟我們說:
於眾僧中 修六和敬
得自在力 興隆三寶
上弘佛道 下化眾生

我們在僧眾中,我們在大眾中,我們既然修行,也是入寺門中,在叢林裡修行,我們更要以身作則,我們要修六和敬,我們若能夠修六和敬,我們才能夠自己得真自在,人生,我們的心起起落落,歡喜時發心修行,叢林、伽藍聖地,不會分別什麼樣的人,只要他起好心、立好願,想要修行,人人都能來修行,佛陀在世時就是如此,何況現在。
但是既然發心來了,我們就要很自在,若是在人群中自己不得自在,那就很辛苦了,如何才能自在,就是要與人和、與人敬,不是叫別人來尊重我們,叫別人來和我們,不是,我們先要去和別人,敬重別人,自然人家就敬重你,自然人家就和你,這樣就能夠自在了,自在就是去除了掛礙的心,我們就是要心中沒有掛礙,不論遇到什麼事情,我們要能夠很自在,過去就好了,我們要善解、要包容,我們要很知足,若能夠如此,就能得自在力。
三寶,在佛法中我們也是三寶之一,我們要如何弘揚佛法,佛陀的典範,我們要時時去學他,佛陀的教育,我們要用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自己自莊嚴身心,我們的身行,我們的行為,身口意三業,我們若不好好自我把心建立得很好,我們的行為就會偏差,行為若偏差,讓人看到的,感覺到出家也不過如此,在叢林裡也不和,在修行中也互相計較,他也無法善解、無法包容,你想,這樣的佛法,要如何推動到社會上呢?
所以我們若要「與隆三寶」,還要「上弘佛道 下化眾生」,若不先建立好自己,要如何去引渡他人,所以我們必定要在僧眾中,修六和敬:
六和敬:
1.身和同住 2.口和無諍
3.意和同悅 4.戒和同修
5.見和同解 6.利和同均

這應該大家都看得懂,身若不和,身就是在做事,叢林中大家分配職事,我們既然分到職事,我們的動作一定要和,所以我常常說,合心人家看不到,和氣就在動作中,彼此之間身和,不論是我們的表情,我們的動作等等,就是在我們身上,所以身和才能人人恭敬,互相尊重。
你若和人家不和,行為也與人不和,做事也與人不和,如何能住在一起呢?所以要住在一起,就是要讓人看得到的都很和氣,看不到的則要很合心,所以合心和氣,這樣才能同住。
而且「口和無諍」,我們說話要很小心,不要很隨性,我想要說什麼就說什麼,這就是我的習氣,是的,修行就是要修掉你的習氣,說話要很小心,開口動舌,在十惡業中,口業就佔四分了,所以我們修行,哪能不用心在口說話呢?我們若能互相尊重,說話就不會起爭執,所以這種互愛尊重,哪會說話爭執呢?就不會了。
「意合同悅」,我們的心意同一個方向,沒有別的,就是開闊心胸,我們大家都要修行,我們的目標就是去掉小我,而要完成大我,所以叫做,「上弘佛道 下化眾生」,佛陀的教法我們要弘揚,因為眾生苦難,世間在爭執,社會如此動亂不安,就是從心意,所以我們已經得到佛陀的教法了,得到法雨甘露的滋潤了,我們心中這念好的種子,還不斷不斷茂盛,我們應該要有這分佛法的收穫,我們能通達道理、通情達理,既然我們通情達理了,我們就要從情與理來教化眾生,所以向上就是要弘法,佛陀的教法。
慈青不是這樣說嗎?向上承擔、向下傳承,就是這個意思,我們上弘佛法、下化眾生,上弘佛法就是承擔,我們要擔起如來的家業,這要去掉私心,我們要就於大愛,所以我們要有開闊的心,所以意和同悅。
看,我們慈濟宗門已開,浩蕩長的隊伍,這麼多人用心投入,普遍在地球上,幾十個國家都有慈濟人,去發揮愛的良能,剛才說過,不分別宗教,看看,這就是和別人也同樣要和,只要是宗教,我們都要尊重,好的宗教,我們不只是尊重,我們還要去付出,還要去幫他提倡,所以這就是好事,我們看了以後,不是也起歡喜心嗎?若我,我是很歡喜,這就是意和同悅。
再來「戒和同修」,我們的叢林就是,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這就是我們的靜思法脈,到底要如何讓我們裡頭每個人,都可以生起六和敬呢?人人若有戒,戒和同修,這就是建立制度,人人要照這個制度實行,我們的叢林有我們的制度,大家若是能夠,守戒、守規、守禮節,這叫做戒和同修。
「見和同解」,見就是見解,到底我們既然是同一心志,發心立志願,選擇這個道場的生活,我們的生活本來就是這樣,自力更生,我們的道場,本來就是天下慈濟人的家庭,這就是我們的制度,所以我們應該要有共同的見解,打開寬大的心,擁抱著世界所有一切的眾生,要有共同這樣的見解,自然見和,見和,我們要同來修行,就很好修了,所以見和同解,大家要了解,了解我們的道場就是如此。
所以對這種打開心門,擁抱蒼生,這是需要大家共同理解,何況我們要時時感恩,人間菩薩散播在全球,回到我們精舍,我們都要用恭敬的心,因為他們是人間菩薩,因為他們將愛的種子,已經散播在地球上每一個角落,他們是真正走入人間去做農夫,去撒播愛的種子。
想想看,這些人間菩薩,福田的農夫,回到我們的家庭,我們怎能不向他們問安尊重呢?所以我們見和同解,大家應該要肯定、要認知,這些人間菩薩是世間之寶。
再來,「利和同均」,我們的生活,本來就是同修同作,也是我們不分你我,反正這就是我們的家庭,有事情大家一起來做,有的人就是做弘揚宗門的工作,所以我們有清修士,他們有的人各有他們的才華,要如何走入社會去,來領導社會群眾,他們也是一樣去掉小愛,割愛辭親,入這個大家庭的宗門來,所以,雖然他們沒有在常住分擔工作,不過他在宗門中付出。
當然在一個大家庭中,外面的工作若是有空,還應該也要投入這個小家庭,這是家庭的親,是外弘內作,外面要好好去弘揚我們的宗門,裡面要好好修行、工作,這就是我們有內外,所以我們要有這種利和同均,意思就是,彼此之間盡個人的職位去付出,不要計較,這全都是為了這個大家庭,常住醫療志工早出晚歸,他們是為這個宗門。
四大志業中,醫療志業守護生命守護愛,所以平時他們在外忙碌,同樣我們也愛,他就是我們的親人,所以我們要「利和同均」,個人站在個人的崗位,共修同作,所以外面裡面都一樣,我們就是一個家庭,是天下的大家庭,這稱作「六和敬」,這也是我們的制度,所以,戒和同修,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在我們的叢林裡,大家若能清楚這兩句話,「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自然這六和敬就很完整了。
若能如此,我們就是做到,「興隆三寶」,「上弘佛道」「下化眾生」,所以必定要在,眾僧中修六和敬,如此我們心才能時時自在,我們才能真正達到修行的目標,希望人人時時要多用心。
回頂端 向下
 
靜思晨語--20100128修六和敬 得自在力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法譬如水-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