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在生命道路上覺醒--從一個醫學生的疑惑談起

向下 
3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0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在生命道路上覺醒--從一個醫學生的疑惑談起 Empty
發表主題: 在生命道路上覺醒--從一個醫學生的疑惑談起   在生命道路上覺醒--從一個醫學生的疑惑談起 Empty周五 2月 05, 2010 8:46 pm

撰文.靜淇(慈濟大學兼任講師)
教育在開啟學生「內在之光」,對社會、自然與生命的種種現象,認識與覺醒。
當生命活得好,自然會有能力分享,愛與分享是生命能量的自然散發,不必刻意、不靠努力,而是「水到渠成」。

擔任慈濟大學「生命教育」與「慈濟人文」課程教師五年了,不少新生對「慈濟人文」這門課感到疑惑;曾經有位醫學系學生寫信給我,如此大哉:「宗教的最大功能,就是在人的心靈上給予寄託、在思想上給予基底。像近代歐洲,很多人喜歡討論科學與宗教的關係,因為他們認為宗教可以涵蓋任何事情。佛教,應該也有相同的功能;慈濟貫徹了佛教助人的精神,但缺乏了給予人意義的功能—或許人活著就是為了幫助別人,那當沒有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又是什麼?⋯⋯
這位學生提及的,正是人類自古以來一直在追求的「出路」。
曾經看過一則新聞,某位大學新生跳樓身亡,留下這樣的遺言:「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對我而言,人一生下來就是在準備自己的死亡。每當想像自己的未來時,總是黑茫茫的一片;我決定不再浪費社會資源,至少我做了這世上我唯一能掌控的一件事⋯⋯」當生命的範疇只局限在自己身上時,實在令人欷噓。知識、教育、學習,所為何事?我試著從學理與經驗來分享個人的體悟。
對於現代德國教育有相當貢獻的哲學家費希特指出,教育最重要、最優先的目標,不在實用性,也不在於傳授知識與技術,而是「喚醒」學生的力量—培養他們自我學習的主動性、歸納力、理解力,以便在無法預料的未來局勢中,做出有意義的自我選擇。

換句話說,重點在培養「人」。當代科技發展讓人類物質進步、生活便利,不過也需要同時提升人文素養,讓人的價值受到相對的重視。
趨勢專家奈思比(J.Naisbitt)在一九八二年的暢銷書『大趨勢』中,曾預測將改變人類生活的十個新方向,其中「高科技‧高思維」的看法尤其知名;意思是科技愈尖端,人類的感情愈微妙,人文接觸的需求將會回應高科技,使後工業時代的生活更趨平衡。十五年後,奈思比直接以『高科技‧高思維』為名出書,不過態度逆轉—對於尖端科技反而憂心忡忡;他指出,年輕一代在網路科技發展之下,無從珍惜人際接觸與人文價值的可貴。
一八二八年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們為了維護古典文雅學科,發表了著名的
「The YaleReport of 1828」。報告中強調,大學的目的在於提供「心靈的訓練和教養」—「訓練」是指擴展心的力量,「教養」則強調要充實具有知識的心靈。耶魯教授們認為,耶魯大學不應該像其他大學那樣開授「廣受歡迎和流行」的科目;共同學科的廣博學習,才是學生未來從事任何行業所必須且最重要的。
次年A. S. Packard在North American Review中發文支持「耶魯報告」,並用「General Education」兩字申論共同科目學習的必要性—這是「通識教育」一詞最早在美國大學出現(轉引自黃坤錦,1995)。
慈濟大學開設人文課程,符合當代教育思潮;不過為何課程名稱定為「慈濟人文」呢?慈悲濟世,讓內在神性「覺醒」
慈濟大學的創校精神在於「慈濟」—慈即是「compas -sion」,濟即是「relief」,也就是慈悲濟世。
慈濟的「人文」理念與慈濟四大志業發展的脈絡息息相關—溯源於濟貧予樂的慈善,推展至醫病拔苦的醫療工作,再延伸到作育英才的教育,最後由大眾傳播將慈濟的「人文」理念傳到全世界證嚴上人認為,小學階段強調生活教育;中學階段要讓學生了解人生方向;大學教育要懂得盡本分、為人付出回饋社會。因此不論大中小學的校訓皆是「慈悲喜捨」,都注重「感恩、尊重、愛」的精神培養。
有形的教育在學校,無形的教育在社區,因此「以人為本」、「尊重生命」的教育理念,全面推展到四大志業八大法印。
我追隨證嚴上人三十多年,這期間不斷喚醒自我內心深處的神性品質— 祂原本就在,只是睡了幾千年、幾萬年;藏在我內心深處的神性,就這樣被喚醒了。
從事慈濟志業就是這種「覺醒」的狀態。我發現我更能寧靜、更能付出、更能充滿法喜,我找到了豐富的內在資源。原來,我給別人的,都回過頭來增長自己的內在資源,讓自己豐富、滿足。
我終於發現,真正的財富不是外在有形的東西,而是內心的知足、感恩、喜樂。
上人說:「慈善是拔苦工程、醫療是生命工程、教育是慧命工程、人文是心靈工程。每項志業的推展都很艱鉅,也都是內在的心靈建設工程。」所以,「人文」就是人人心靈皆美。
生命活得好,自然有能力分享
回到那位同學的問題—「或許人活著就是為了幫助別人。那當沒有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又是什麼?」
其實照顧自性、保持自我的完整,是佛教的基本信念;慈濟的宗旨亦然,照顧自己,是最基本的品德。
任何存在,都會極力維持自己的存在。例如花草樹木,儘可能讓自己活得好。正如唐代張九齡「感遇」詩:「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丹橘經歷風霜仍然活力充沛,主要力量來自它自己想活的意志;宇宙萬物也因此優雅地存在著。
當生命活得好,自然會有能力分享。愛與分享是生命能量的自然散發,不必刻意、不靠努力,正所謂「水到渠成」。
教育在開啟學生「內在之光」,那是一種求知的好奇、反省與批判的態度,也是實踐的勇氣。那內在資源包含著好奇、熱望、寧靜、和平、愛、勇氣、智慧等。
就學習而言,「學,然後知不足」—你知道愈多,就會發現你還有更多未知的。所以,教育不只要學生博學多聞,也要啟蒙學生的內在品質,讓學生能夠對社會、自然與生命的種種現象,認識與醒覺。
「慈濟人文」課程的目標,可以這麼說:是要讓學生「在生命的道路上醒過來」。
一個已經醒過來的人,是一位在他與生活世界,或與存在之間沒有障礙的人。一位全面清醒的人,不一定是懂很多知識的人,知識有時候是一種障礙,讓你與存在分割、保持分離,讓你變得「傲慢與偏見」。
慈濟人發心實踐愛,都是基於自願、自發性的。參加慈濟團隊,不是「一定要」隨時有濟助他人的行動;當我們不必為自身的事情煩惱時,其實自然會有意願協助周遭的人解除他們的煩惱。正如史懷哲所說:「當我們為別人而活時,生活會很辛苦,但心靈卻會更豐富、更快樂。」這正是我身為慈濟人數十年的真實感受;這不是理論,而是身體力行的實踐。
「慈濟人文」是人格健全發展、意識全面提升的核心歷程。這個課程讓學生能夠充分照顧自己的生命、活得精彩,然後基於自由意願,發心照顧受苦者的生命。
激發毛毛蟲,轉化成翩然蝴蝶
我在慈濟人文課程是採取體驗式教學(Experiential Teaching)。
體驗式學習著重個人的體驗與反思,學生會被要求思考及運用自己的體驗,作為自我了解與成長的基礎。
我認為,老師不只是教導者,更要是催化者、引導者。知識的本質多半是不確定的,它只指出事實的可能性而非絕對性。
因,知識的發展,是透過相互的理解,而非單向的「傳遞」過程。換句話說,專家與非專家間、教師與學生間,必須對話(dialogue)或對談(conversation)。
此外,教師要有覺知—知道學生的狀況,知道知識如何轉化成行動,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用毛毛蟲來比喻,毛毛蟲不知道自己能成為蝴蝶,但老師知道。
老師在教育過程中,不是告訴毛毛蟲說:「蝴蝶是如何如何」,或「你該如何才能脫胎換骨」。老師要引導學生去體驗、跟蝴蝶溝通—去看蝴蝶如何在風中、在陽光中飛翔,看蝴蝶升空、看蝴蝶從花叢的一株花移動到另一株,欣賞蝴蝶的美,他們亮麗的顏色;能讓毛毛蟲在內心深處起了一個震撼,有強烈動機、熱望想要轉化成蝴蝶。「我也能夠成為那樣嗎?」就在這一刻,毛毛蟲醒了,一個生命的強大動力啟動了!
老師就是蝴蝶、學生就是毛毛蟲,師生關係就是蝴蝶與毛毛蟲的關係。蝴蝶無法證明毛毛蟲一定能夠轉變成蝴蝶,但可以肯定的是,蝴蝶可以激發毛毛蟲一個強大的熱望。
因此,剛開始有同學會質疑為什麼要上「慈濟人文」,但是透過體驗與對話教學活動的實施,多方面、多軌道的對話,同學有新的體驗,而能將慈悲喜捨、尊重生命等慈濟精神內化。
對內探索心靈,對外分享愛與溫暖
我也設計一些活動讓學生體驗,如:
遊戲:設計一些有趣的活動,讓學生開啟赤子之心。
團體動力:讓學生在有趣的活動中相互認識,並啟動協調合作的團隊精神。
讓身體放鬆:一起發出mm聲音三至五分鐘,放鬆。
體會真如本性:播放鐘聲音樂、靜坐音樂二至三分鐘,放空,觀照。
釋放慈悲:跟自己內在神性對話,感覺自己的尊貴;祈禱音樂八至十分鐘。
讓愛傳出去:祝福,擁抱、相互勉勵。
分享活動:自己找夥伴三至五人一組,分享個人慈濟經驗、感動,提出願景。找幾個人到大團體分享。
以下是醫學系學生提出的上課心得筆記:
‧ 我對「慈濟人文」四個字有了不同的想法—它不是傳教,而是一種信念;在這龐大的信念下,它結合了人們的心,使彼此之間的距離拉近、放下心防,坦誠以對;使這個世界更和諧、更圓融。身為一個醫學生,我們要學的不但是醫病,更是醫心。慈濟人文就是這樣一種觀念上的良師,引領我們走入自我的內心,豐富自己的內涵,告訴自己要用「心」來對待他人。
‧ 慈濟人文課是慈濟大學固有特色,讓我們對生命有更深層的了解、有更大的使命感。行孝、樂活、把握當下、做自己的主人,還有更多更多等著我們去探索實踐。
‧ 人文課不是刻板的教我們做什麼,而是透過各式各樣的方式,引導我們走入慈濟這個溫暖、有禮、充滿人情的大家庭。尤其是慈濟人那分溫暖,在不知不覺中,一點一滴改變我們。
‧ 在醫院做志工的過程中,我體會到病患們需要的,往往不只是身體上或生理上的治療,更重要的是,需要更多我們精神上與心理上的關懷。慈濟的醫學教育要訓練我們的,絕對不是成為一位名醫,而是要成為一位良醫,一位有著「人文精神」的良醫!
‧ 上了這麼多節的慈濟人文課後,我很期待接下來的課程。因為每一堂課都是一次新的心靈探索,帶給我心靈的成長,一種全新的體驗。原來慈濟人文是一門傳遞溫暖、分享愛的課程!
何卓越的大學學府都有其特色課程,以及呈現在大學生身上的獨特人文精神。「慈濟人文」是慈濟大學的特色課程,這種特色,不只在課程中出現,也在校園建築、一草一木、每位師生身上展現。
當你在慈濟大學的校園中,除了用科學的眼睛觀看,也可以放鬆而寧靜地打開心靈的、意識的眼睛觀看;你將對生命的豐足有一番不一樣的感受,你的心將不再徬徨,生命裡充滿了喜樂!
==============================================================================
不同的說詞,但相同的意涵,探索教育不也是促動自覺嗎?
月亮 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58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2
注冊日期 : 2008-12-22

在生命道路上覺醒--從一個醫學生的疑惑談起 Empty
發表主題: 談生老病死與慧命成長   在生命道路上覺醒--從一個醫學生的疑惑談起 Empty周一 2月 15, 2010 5:02 pm



許多人對於人生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有所疑惑,這是很自然的。特別是年輕人,有兩種常見的類型,一種是懵懵懂懂,順著社會、家人安排好的路,一路走下去;另一種會思考自己的未來、現在、過去,尋求理解與答案,但往往找不到答案。這兩種人都有可能在生涯的路上遇到疑惑與迷失,輕則走一些冤枉路,遇到一些挫折;嚴重者徬徨歧路,甚至尋求自我了短斷,這都是缺乏對生命正確的認知所致。這裡提供一些生涯的智慧,給有年輕人作為生涯規劃的參考。

最近,在一篇文章中發現有一位年輕的醫學院學生提問:「如果人活著是為了幫助別人,那當沒有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又是什麼?」另外一個年輕人提問:「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對我而言,人一生下來就是在準備自己的死亡。每當想像自己的未來時,總是黑茫茫的一片;我決定不再浪費社會資源,至少我做了這世上我唯一能掌控的一件事……」針對這兩個問題,我提供正確的答案,正確的思考,可以讓我們有所依循。

佛陀在妙法蓮華經當中開示,真正的佛法也是唯一的清淨大法,叫做一乘法。就是人生的真實之路,也就是「行菩薩道」。所謂菩薩就是「自覺」然後能夠「覺他」的人叫做菩薩,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是覺,薩埵是眾生。佛陀告訴我們做人要先照顧好自己,自己照顧好自己,能夠自覺,能夠得清安自在,能夠沒有煩惱,這就是發菩提心。有了這些自覺以後,認識到除了自己好,也應該要幫助別人,這就是菩薩。如果真正付出行動去幫助他人,他人也真正受到你的照顧與影響,走上正道,這樣就是覺性圓滿的人,也就是成功地做到一個大菩薩。自己好就是「自覺」,去幫助別人就是「覺他」,完成幫助別人的工作就是「覺性圓滿」。所以,人生的課題先是自覺,再來是覺他,接下來是覺性圓滿。

用上面的觀點對照一開始年輕學生的問題,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他的思考少了三個面向。第一,就是付出之前要先照顧好自己,去幫助別人之前要先自覺,這樣已經基本肯定自我的價值,這種人至少不會造成社會的負擔與困擾。第二,幫助別人要做到有成果為止,這樣的人是更有價值的,可以減輕社會的負擔,幫助的人愈多,價值愈高。第三,會不會沒有人可以幫助?答案是不會的。我們熟知的地藏王菩薩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因為他發願要度盡地獄的苦難眾生才要成佛。我們在人間,一樣有許多苦難的人需要幫忙。要認識到娑婆世界是苦樂參半,有一半以上的眾生是需要幫忙的。如果有一天,眾生都脫離苦難,我們還是可以互相幫忙,所以幫助別人可以是生生世世永遠的功課。重點是要從現在開始,去付出、去行動,做到覺性圓滿,累積到無窮無盡為止。當每個人都發心立願做這件事情的時候,這個世界會變得不一樣,變得更美好。

德國大文豪赫曼赫塞說:「人生有沒有意義不是我的責任,但如何規劃此生卻是我的責任。」換句話說,人活在這世界上,重要的不是去探討什麼是生命的意義,重要的是發揮自己生命的良知良能,活出生命的價值。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如果你能夠真正了解娑婆世界的本質是苦樂參半,人的一生會有生老病死,所以每個人會有喜怒哀樂,憂悲苦惱,端看你如何看待所發生的這些事情。一旦你能夠理解這個本來的面貌,第一,自己可以得清淨,第二,你可以度化他人。在度人的過程中,要了解到眾生都有貪瞋癡慢疑,這也是人生苦難偏多的源頭。每個人的貪瞋癡慢疑叫做「無明」,無明遮蔽了自性智慧的光明,所以叫做無明。無明也很像心田中的雜草,讓心田荒蕪,而且草根深蒂固,拔除後春風吹又生,除非連根拔起,連種子都燒盡。所以就像農人不會無草可除,娑婆世界也不會無人可度。現在的社會這麼混亂,也肇因於此,要看你的願有多大,力就有多大。度人的在過程中,你可以得到清安自在,法喜充滿,你可以一直做,直到永遠。

哲學家說:「一個人毫無選擇地來到這個世界上,但他可以選擇他要做什麼。」一個人生出來,表面上是毫無選擇地來到這世間,其實,從佛家的觀點是有因緣果報的。前世做惡,這一輩子可能出生在畜生道。這輩子享福,可能是前輩子種的善因。如果這輩子揮霍無度,把福享盡了,可能得現世報,或者下輩子就會墮入地獄、餓鬼、畜生道。所以,做人一定要相信因果,這是最基本的生涯觀念。

另外要理解到,從出生到死亡中間,還有老的過程與病痛的過程。如何接受人的衰老是一種自然的現象,如何面對身體的病痛,與病痛和諧相處,都是我們要學習的功課。如果這些功課做的好,生活會比較輕安,面對生老病死也會比較自在。更透徹地講,這一生只是從無始以來,分段生死的一小段。我們有累世積累下來的功德與業力,這一世如果好好修行,可以累積與改變自己的功德與智慧力。這樣在生死循環當中,你就有機會得到解脫,出離生死。

世俗的生涯規劃如果放大放遠來看,要用佛家十法界的觀點,才能做到最佳的生涯規劃與慧命成長。十法界包括我們常說的六道輪迴,就是地獄、餓鬼、畜生、天、人、阿修羅,這都有生死輪迴的。另外,往上有聲聞、緣覺、菩薩、佛。一個人如果懂得修行,修清淨心,行菩薩道,日日精進,就有機會脫離生死輪迴,自我超越進入聲聞、緣覺、菩薩與佛的境界。簡單的說,一個人要能夠知福、惜福,再造福。當自己能夠滿意自己,身心清淨的時候,還會去付出幫助別人,就是一個人間菩薩。

(作者:高明智,奈普敦學習顧問公司總經理)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明善女
金剛勇猛心
金剛勇猛心



文章總數 : 199
威望 : 49
注冊日期 : 2009-02-08

在生命道路上覺醒--從一個醫學生的疑惑談起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在生命道路上覺醒--從一個醫學生的疑惑談起   在生命道路上覺醒--從一個醫學生的疑惑談起 Empty周六 3月 06, 2010 10:11 pm

這篇文章,在信箱中收過,今日再看,加上高老師的解疑,更清楚,佛教講:一切唯心造,心是空間,也是方向,照顧好自己的心,實踐的路就是慧命成長之路! 明善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在生命道路上覺醒--從一個醫學生的疑惑談起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精選佳文 :: 智慧修行與德性修養-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