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恩静思法益團隊分享
2014/05/01 晨語薰法香
三界唯一心一真法界
心外無別法唯淨真如
心佛及眾生三無差別
天地與人間共如是法
三界唯一心,一真法界,這應該大家都清楚了,因為不斷提起這個名詞,這不是名詞,也是真理,也是我們要去追求,能夠去體會,同時從內心自性,去找出一真法界的道理,在這一心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個個都有這分,本來就有,今生有,過去有,過去無量無量劫以前,這一心真如本性,一真法界,就一直在我們內心。時間雖然是很長,到底是從什麼時候?無法去推測,所以說是無量劫,一直來到現在,從現在也要到未來未來長遠的時間,這個東西是一心真如本性,一直跟我們來來去去,到底真如本性有現前嗎?有被我們利用過嗎?其實,從源頭以前本來就是,因為我們累生累世就是一念心倒,所以無明心起,就一直在一念無明複製,複製了無量數的煩惱,這種惑業複製煩惱,煩惱深深隱埋著真如本性,很辛苦!到底要用什麼方式,讓一層一層煩惱去除,回歸了那份真如本性,讓它現前起來。
過去因為無明複製,我們不知道到底過去生中有什麼因緣遇到佛法,到底過去生中,又造多少無明,又來覆蓋我們真如本性,這都是過去我們都不知道,但是現在知道了嗎?知道了!本來人人都有本具如來真如本性,我們知道了。知道了是聽來的,有體會嗎?聲聞聽法,是不是有決定要去除煩惱?是否有想晉升到緣覺的境界?沒有!如果知道真如本性,是被無明覆蓋,我們聽要深信,要深深相信,我們才能在日常生活中,煩惱不再覆蓋。不只是預防,還要去除,到底我跟人與人之間,有人這樣誘引我生氣,如果我們自己能夠自我警愓,這個人說這樣的話,損我、傷我,我感恩,我不生氣,這是防範,不只是不能生氣,還要感恩,心存感恩!不只沒記恨,還要感恩,這念感恩心起,就能無明去除,真如本性就是去掉了一份無明,就會浮現了一分光明,如果每天可以用這樣的方式用功,人與人之間,不要被外面人事物境界影響我們的心,還要心存感恩自我警惕,因為人人都是我們的道場,不管喜怒哀樂都是我們面對的道場,面對的道場自我警惕,感恩歡喜接受。
佛陀講經時,最後大家都會歡喜信受奉行,表示法有入心,我相信了,我可以接受身體力行,這是去除煩惱,法用在我們的心,用在日常生活;無處不道場,無人不是法,如果可以這樣,三界唯一心,一真法界,無處不道場,無人不是法,全部都是法,在日常生活中接觸處都是法。所以心外無別法,除了心之外,還有什麼法可以修,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接觸以外,還有什麼法呢?所以說心外無別法,唯淨真如,內心煩惱都去除了,其實人人真如本性就能夠現前,去除一分無明,就現出一分真如光明。所以我們心、佛、眾生其實是三無差別,人人的心跟佛的心,跟一切眾生的心,其實三無差別。因為佛陀是三界導師,也是四生慈父,四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大家都要很清楚,可見佛陀大愛是包含蠢動含靈,不管大小動物都涵蓋眾生,是四生慈父,所以所看一切平等,都沒有差別。這沒有差別的四生一樣與佛同等有佛性,所以常常一句話說,蠢動含靈皆有佛性,我們要用心去體會生命的價值,原來任何生命,都含藏著他的佛性在,所以天地與人間,共如是法,都是同這個法,佛陀一直要讓大家很瞭解,眾生法不離世間法,世間法沒有離開一真法界的佛法,常常說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我們要很用心去想去聽。
佛陀在世,在賢愚經中(賢愚經卷第十三,梵志施佛納衣得受記品第五十五),有這樣一段經文,佛在世的時候,在祇樹給孤獨園,有一天,佛陀跟阿難出外托缽,托缽回來後,但是那一天,佛陀身穿的衣破掉了,這衣破了一小洞、一小洞,其中有一位婆羅門,想向佛請法,剛好來到祈園精舍外面,遇到佛陀與阿難托缽回來,婆羅門看到佛陀身穿的衣服怎麼破成這樣,從內心起了很尊敬,但是很不捨,佛陀這樣莊嚴的相貌,但是衣著這樣破爛襤褸,心中不捨。所以回去找,找到他一件毯子,這是他唯一一件毯子,所以在毯子最好的地方剪下來,這一塊向佛獻供,供養佛;並向佛說,我的能力有限,我只有一點能而已,佛陀你所穿的那件衣服,已經破掉了,將這份供佛,希望能用這塊布,來補這件衣服。佛陀歡喜接受,看到這位婆羅門這樣虔誠,這份供養的心,尊重的心是這樣殷切,所以佛陀為這位婆羅門授記,說你這念心,懇切、殷勤的獻供,我向你保證,未來你經過二大阿僧祇百劫之後可以成佛,相貌莊嚴,可以廣度眾生。這個消息開始傳出去,城中大家都傳著,為什麼這麼微小的供養,佛陀給他這麼大的讚歎,甚至授記未來也可以成佛,這到底是什麼因緣?
所以大家覺得供佛可以得到這麼歡喜,這消息就一直傳出去,不管是富有人家、長者或是大臣或是貧窮的人,大家都很歡喜要獻供,為佛彌補他的衣服,甚至供養全新的衣服,阿難看到這景像,覺得這是什麼因緣,佛陀是造什麼樣的因,可以得到這樣的福?只是一件衣服破掉,可以得到婆羅門虔誠供養,城中大家爭先恐後來供養,這是什麼因緣?所以阿難就向佛陀請法,佛陀說:阿難你真的想聽?阿難說:為大家請法,大家來聽。所以佛陀願意講,在無量劫以前,有一尊佛毘鉢尸佛,這尊佛出現世間,有一位槃頭國王,他領導國家人民很富有,這位毘鉢尸佛來到這個世間,安住在這個國家,其中有一位大臣聽到佛已經到了,就趕緊向佛請求,請求佛既然到了我們國家,應盡地主之誼,向佛陀供養,請佛給我們三個月時間,接受我的供養,當時毘鉢尸佛默然但歡喜,因為有九萬弟子,能夠有三個月安然的時間,有人可以供養,所以祂接受了。
國王也知道了,毘鉢尸佛在他的國家中,也想盡一份心,希望讓他有三個月時間供養,但是毘鉢尸佛回答他說,我已經答應你的大臣,他願意供養三個月,已經答應他在先,不能取消他的供養,來接受國王的供養。國王覺得這個機會怎麼可以沒有,這尊佛來到我的國土,怎麼可以讓大臣先供佛,所以找來大臣跟大臣商量,是不是可以先讓我供養,大臣就說國王可以答應我的條件,我就可以讓你,國王問事什麼條件?如果國王可以保證我三個月生命還在;再來三個月後佛還會住在我們國土上,且保證我們國土在三個月時間,可以平安沒有災難;國王說人生無常,我不敢保證你平安;佛是不是三個月之後能住在這裡,天地間平安沒有災難,這我也無法保證。既然沒有辦法,所以我不肯放棄。國王就說,不然你一天、我一天,我們輪流供佛吧!就這樣大臣答應了,一天一天輪流供佛,九萬僧眾可以得到安居聽聞佛法,這位大臣不只是供佛,他還供僧衣,佛陀的衣還有九萬僧眾的衣也普遍供養。
佛陀講到這裡,就跟阿難說那位大臣就是我,我生生世世就這樣這供養,不只是供養佛,還有佛弟子也這樣供養,不只是供養三寶僧眾,也為貧窮苦難人,一切苦難盡量付出救拔,這是我累生累世造來的福,才可以得到,眾生一聽到佛缺少什麼,大家踊躍供養,佛是福慧兩足尊,福要與眾生廣結福緣,智慧就是天地人間,一切萬法就是要不斷思考,所以天地與人間共如是法,天地與人間同樣這樣的法,同樣三界唯一心,同樣一真法界,天地與人間共如是法,所以我們應該要用心在日常生活中,既然這樣的法,無處不是道場,無人不是法,人與人之間互動,每個地方都是道場,每個人都是法,所以我們要用心。
經文:「雖復教詔,而不信受,於諸欲染,貪著深故」
佛陀用這麼多時間,從小教、中教、大教,不斷用心思付出,不斷教育,用盡心思,卻是這些眾生、長者的孩子、佛陀的弟子還是雖復教詔,而不信受。因為煩惱太深,而諸欲染,貪著深故,一直不斷分析,分析很多煩惱無明起惑造業,人和事無不是困擾我們的心,明明是好的事情,明明別人無心,我們卻是有意招攬來煩惱,這也很多,這也是眾生愚癡無明,所以我們才會無法信根很深,煩惱無明深,信無法這麼深,雖復教詔,而不信受,這是因為很多欲念染著我們,貪著才會這麼深,貪就是無明,一個貪涵蓋所有煩惱,從這個字開始。
下面文接著說;經文:「以是方便,為說三乘,令諸眾生,知三界苦,開示演說,出世間道」
經文簡釋:
「以是方便,為說三乘」;以智慧方便擬用適宜隨根為說三乘,歎三車希有,三轉四諦法輪。
為實施權,有方便才能令一切眾生,出離心三界,了脫生死惑業,乃至聞法者,無一不成佛。
因為眾生沈迷在欲界中,沈迷在這麼多煩惱中,無明很厚很深,不得不用種種方便法,講三乘法,這是佛陀要發揮他的智慧,雖然祂對宇宙天體、人間天地所有道理透徹明瞭,但要如何讓人人體會,人間這種無明煩惱,不斷造作複製,及慢慢接受天地人間災難禍端越來越壓逼而來,才能讓大家清醒接受。要解除煩惱,才能世間平安、和平,人若不能和平相處,人間災禍就很大,要以智慧方便,智慧運用方便,就開始擬用適宜隨根,適宜眾生根機而說三乘法,同時也讚歎三車;那就是三乘法,佛陀既已舖設起來,所以適應眾生,眾生能接受,這就是法,眾生接受後,可以覺悟、瞭解,改變他的習氣,能好好修行,這都是妙法,不論是小乘、中乘,最重要是要讓眾生去除煩惱,所以佛陀讚歎三乘,三車就是三乘,這都是很稀有的法,法要對機很不簡單,所以三轉四諦法輪,大家瞭解佛的遺教,就是要入涅槃時,重新交代僧團,四諦法輪轉,才是真正佛法在人間。要常常讓大家知道,人間苦難偏多,人間很多煩惱匯集,造成很多災秧的源頭,這要用四諦法,不斷不斷教育,才開始隨順眾生根機,應機逗教,這是佛陀用智慧,用方便來誘引,為實施權,為了真實法,但是眾生不瞭解,祂就要實施方便權教,有了方便,才能令一切眾生出離三界,心靈三界,大家要知道,我們的心充滿煩惱,心的煩惱不去除,無法脫離心靈三界,三界唯一心,所以我們要用種種方便法,才能讓眾生出離心三界,才能了脫生死惑業。
在生死中,因為有生死才會造這麼多無明惑業,如果對生死可以很清楚,看清楚生死觀,自然無明就能淡化,我們真如本性就慢慢浮現出來。所以了脫生死惑業,乃至聞法,每個人聽,因為無明去除,聽了就一聞千悟,可以瞭解就慢慢接近佛的境界。
經文簡釋:
「令諸眾生,知三界苦 」;由次知三界苦,進而斷集。
文中:「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再來說「令諸眾生,知三界苦」,所以佛最後還是補充四諦法,大家要記得,當初三轉四諦法輪,四諦法是多麼重要,大小乘都不能離開四諦、十二緣、六波羅蜜,這些是總一切法,持一切善的基礎,我們一定要用心。又是這樣知三界苦,才能夠斷滅這集,集來的種種煩惱,才能真正修行在大菩提道,所以經文過去講過了,「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這我們都說過了,經文在讀都有讀到,人生真的是苦,三界無安,在我們心靈三界,在我們身外的三界,大小乾坤,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六道都包含在三界,唯有佛已經跳脫三界,所有法都清楚,除了發心菩薩之外,新發意菩薩之外,就像現在名稱菩薩,老菩薩、小菩薩,這都是名稱菩薩,人間菩薩在人間發心付出瞭解道理,但是他願意為人間付出,這都是新發意菩薩,這都是在我們心外境界的三界,其實最重要我們要看重自己的心靈三界,心靈的三界無處不道場,無人不是法,大家要記得,不管是看到人、聽到聲音,不管是什麼要心存感恩,這就做修行。
經文簡釋:
「開示演說,出世間道」;佛由證法而開示演說教法,即在令諸眾生,知三界苦,知苦才肯修出世聖道。
「開示演說,出世間道」,佛由證法而開示演說教法,佛陀已經證悟,佛陀經過苦行,經過了訪視所有的外道教,理解九十六種外道教的修行方法,去除修行的邪知邪見,去除修行不正確的,不人性的修行方法,精粹出精密的修行方法,最後法入心中,將九十幾種修行法精鍊之後,很精密的取別人優點;其他的修行有缺點,但是也有其優點,去除所有缺點,取來最精密的修行方法,與天地自然之間好好靜思默慮,好好地想,覺悟宇宙天體萬法道理,這個真理稱為天地間的大我,這是真理,已經是證悟的法,如何讓大家一樣都可以成佛,這是佛陀證悟之後內心本懷,「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佛陀覺悟後第一個念頭,發現大地眾生接有如來清淨本性,大家都可以成佛,要把這種輕安的境界,瞭解的道理讓大家都知道,但是在思考之後,眾生的心思複雜、煩惱覆蓋,如何讓深埋在煩惱中的真如啟發出來,所以佛陀要思考,要如何用方法開啟眾生的心門,來指示我們內心有覆藏的真如本性。所以要設教,用種種教法讓大家知道有真如本性,開始開示演說教法,令諸眾生知三界苦,要讓大家知道苦呀!既然是苦,要趕緊用心受法,瞭解出離的方法,知苦才能夠願意要修行,願意修行才能夠出離三界的苦難,所以菩薩用心、耐心學佛,佛所說的教法乃是至高無上的覺道,回歸本性這樣簡單,「三界唯一心一真法界,心外無別法唯淨真如,心佛及眾生三無差別,天地與人間共如是法。」簡單吧!所以只要人人回歸真如本性,去除煩惱,一切法就是這樣單純,故人人要時時多用心。
末學國氣感恩分享合十
補充資料:
《佛說業報差別經》云:“若有眾生,奉施衣服,得十種功德:何等爲十?一者、面目端嚴;二者、肌膚細滑;三者、塵垢不著;四者、生便具足,上妙衣服;五者、微妙臥具,覆蓋其身;六者、具慚愧服;七者、見者愛敬;八者、具大財寶;九者、命終生天;十者、速證涅槃。是名奉施衣服,得十種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