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靜思法益團隊分享
2014/05/03 晨語薰法香
懷慈忍行惡來善往
忍辱觀行身口意德
現此境界具善知識
不因譏謗而起怨親
修行必定要下功夫,我們時時要記住,心懷慈忍的行,修行的功夫,就是時時有慈悲心,同時要有忍辱行。慈悲是修菩薩道最高的境界,『四無量心;大慈無悔、大悲無怨、大喜無憂、大捨無求』,這是四無量心。四無量心再加上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樣俱足了,叫做『十波羅蜜』。十波羅蜜俱足,這即修行者最圓滿修行的典範。修行『慈』要在開頭,慈悲喜捨,六波羅蜜中最重要就是『忍辱行』。人間芸芸眾生各有不同習氣,從過去生中,累生累世中,因緣果報等等,不斷累生累世彼此交接,合成的果報,難免在今生此世,所遇到複雜的感情很多,愛恨情仇,怨親難免都有。所以我們必定要有這分『惡來善往』,不論我們遇怎樣的人,對我們不滿意,對我們毀謗等,不論如何對待我們,我們要警愓自己,他如何惡來,我們回饋他的就是善往,一句話說叫『以德報怨』。不論他給我們多少惡事,要甘願接受,用歡喜心再回饋給他,人與人間過去的惡因,用善緣去回報,自然交結的障礙,慢慢就消除了。
人生一定要修忍辱行,除了慈悲寬釋,惡來善往外,一定要有忍辱的心,要時時細思,昨天說過『慎思』,要謹慎好好思考,心時常在善思惟中,這善思惟如禪,即禪定,心很縝密,心不隨外境起動搖,不論何境界來,我們要好好觀想,觀想我們回報出去的,是何種語言去回報,我們要很謹慎,不要惡的來惡的去,不要惡對惡,這樣惡緣永遠無法結束。所以必定要惡來善往,這要看我們忍辱的行到何程度?我們要忍辱的很徹底,唯有要慎思,微細的思考,這叫觀想。你坐禪是在坐什麼?在觀想!觀想就是在一天時間好好靜下來,想想有何得失?做對的事我放心,不對的事,要趕緊自我警惕,心生懺悔,要好好思考我們自己現在的心態是什麼?這也是觀想。觀想我們的行為,在一天中,我們跟未來,過去已過去,未來我們該如何改過?如何懺悔?所以忍辱同時還要觀想我們的行為,行為不離身口意,我們要好好『身行好事、口說好話,心想好意』,這就是我們平時待人接物都用得到,是每天要用的,在忍辱中要再好好勤思惟,『挑柴運水無不是禪』,常跟大家說過,要『守在身口意三業』,三業做得好,就是積功累德,這即是功德!
因為內心有用功,時時有在觀照我們自己的心行,我們說話沒偏差,做事沒錯誤,我們心時時沒有超越了修行者的念頭,這叫修;修是功,內心要用功,外行做出去的,就是按照修行人、學佛者,聽佛的法依教奉行,從我們身上、口中、聲音等等,說話能解開人的迷惑,『有人有苦難,我們身體力行去幫助,這即是德』,這人看得到,這人的德相,取得人的信任等等,這都要經過慈忍的行,惡來善往,我們要很細思,觀照我們的心,不論說話行動等等,這都是修行,還有行處境界,我們日常對人,或我們對的境界,用種種境界,讓我們難關重重,困難的事很多,我們也要說感恩,感恩給我一層層關卡,讓我過得去。靜思語說,『人來扯我後腿,我感恩,因他在練我腳力』,有人來障礙,要感恩,因在考驗我修行的耐心!有這種境界出來,要當成我們的善知識,幫助我們,我們不懂,他用心指導,我們要感恩;我們要擔很重的責任,有人來幫忙要感恩。不論是善惡,我們都當做是善知識,善知識在順境中來支持我們,幫助我們;若是惡知識,就是在逆境中,我們也要用感恩心,因若沒惡知識,我們沒有什麼修行的境界,我們要將之當做增上緣,學佛我們時時心存感恩。
再來我們也不要起譏謗,起怨親想,若有人在背後說話或惡意重傷,或障礙我們想做的事,我們還是同樣感恩,不要說遇到這境界就停滯,我們要有不退心,才能成就道業。故在日常生活中,『第一要懷抱四無量心,第二要實行六波羅蜜』,有慈忍的行,自然這十波羅蜜能完全,『慈』是四無量心,『忍』是代表了六度,合起來是『十德』,合起來就圓滿了。惡來我們善往,以德報怨,我們時時要用很單純,且能善解、包容的心去面對,對我們有惡言惡語中傷的人,我們也要用善解、包容、感恩的心,這些都是我的善知識,我們能這樣,就不會說境界來時,就起了這我歡喜的,因他幫助我;這我不高興,因是他障礙我,我們不要有這樣的心,這些障礙我們的人,才是我們要多用功,要如何包容,如何化解怨,都是我們善知識,這叫修菩薩行,沒有怨親想。
看佛陀對待提婆達多,提婆達多是佛陀的堂兄弟,同時出家,是佛的弟子,竟然聽法後,心有所得瞭解了,但名利心很強,看大家景仰、尊重佛,就覺得說,我與祂一樣,同在皇宮,我與祂同兄弟,為何我要敬仰佛陀,佛這麼多人尊重,我們也同樣要被尊重,佛所瞭解,我也差不了多少,所以起貢高我慢的念,開始也去爭取我也能當佛。他希望能爭取一個新的僧團,新的領導者,所以他去找阿闍世王,唆使阿闍世王說,你父親何時要讓位給你?我不知何時佛陀才能讓我領導僧眾,再等下去的時間很久,不如我與你成為新王,我成為新的佛,二人意氣投合,就各人做出這逆理違道的事。
所以提婆達多處處害佛,甚至曾推大石,去傷害佛的腳,曾用醉象,要去傷害僧團;殺佛相爭有這種心態,擾僧團的事很多。但佛陀就是處處原諒,這就是過去生中,因緣果報,所以逆來順受,佛陀在世時,佛陀的僧團有這樣的事,佛的弟子中,有這樣忤逆的弟子,這也是很無奈,所以佛的德性,就是十德都已圓滿,故有這寬容的心包容一切,不只是今生此世,若說到提婆達多的因緣,佛陀引出很過去生、過去生,很多生中的對立傷害,這是因緣果報。佛陀向我們說,祂已成佛了,這種怨親恩怨,還無法解除,提婆達多還是在佛世時逼害佛,何況是我們,還是凡夫,我們怎能有辦法,所對到的人,人人都對我們如在順境,我們若遇逆境,應該要甘願接受,用何方法來歡喜回報他,所以慈悲喜捨,捨去了一切的恩怨,歡喜去回報付出,這就是修行。所以修行有很多種的方式,不過這是我們在今生此世,時時提高的警覺。下面文這樣說
經文:「是諸子等,若心決定,具足三明,及六神通,有得緣覺,不退菩蕯」
昨天已解釋過了,三明六通,這修行的過程中,三明在六通中,再提出特別讓我們瞭解。我們見解要很清楚,不要見解模糊了,我們要知與其他人,過去現在,現在如何相對,未來要如何,這是我們所要瞭解的,學佛要時時體會過去,才能夠明瞭未來,所以我們要有三明六通,要瞭解。再來「有得緣覺,不退菩薩」,我們要修行學佛,就是要經過這麼多種的方法,因眾生根機很多,所以佛陀要開很多種法門,讓我們瞭解,遇到何境界,要用何種方法,解除了心的困惑,我們的心常被困住,解不開,困難的事重重,我們就要用法,用三明六通的方式,才能通達人間種種考驗,再用堅定的心,不退菩薩。
經文:「汝舍利弗,我為眾生,以此譬喻,說一佛乘,汝等若能,信受是語,一切皆當,成得佛道」
經文簡釋:
「汝舍利弗,我為眾生」;知弟子契合佛心等,述明佛慈為眾生視如己子,應賜與平等大乘,乃至以清淨妙法引度之。
「汝舍利弗,我為眾生」,用種種方法做譬喻,這段文我們知,佛陀瞭解,體會了眾生,祂如何修行的過程,啟合佛心,從聲聞開始,聽入的法慢慢瞭解,要如何去除煩惱,同時慢慢體會佛心,所以開始發大聖心,發大悲心,這描述了佛對弟子,弟子對佛的心態,慢慢接近瞭解,這是一種的敘述。瞭解佛陀的慈悲,是為眾生,所以佛陀對舍利弗說,我為眾生,是佛的慈悲,將眾生當成是自己的孩子,應該要給孩子的,就是要很充足的財富,都要給他。世間的父親就是這樣,為了孩子要爭取很多世間財產、家業,就是要傳給孩子,這是世間的父親。但出世的慈父,就是希望將祂所體會到宙真理、天下事物,全都可讓弟子透澈瞭解,所有的法希望弟子都能接受、體會、理解,這是佛的心,不希望有大、小的分別。所以佛陀雖然要入滅前,做入滅的準備,雖然弟子根機還有差別,但佛陀最後仍用大乘法跟大家說,希望將這法留下來,將這法在佛陀的時代,能來接受,這是佛最歡喜,若還有根機不整齊,還有不能體會,至少法要留下來,留在後世。就像那時的佛陀,若沒講法華經,講出了人人可成佛的方法,現在也沒有法華經可聽,沒這大法可講。
是不是佛陀那時,在場的弟子都體悟了,都發心了,都要行菩薩道了嗎?不是!就是為未來的現在,故將法留下來,未來的眾生也同樣是祂的孩子,也是同樣祂的弟子,所以我們到現在還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娑婆世界的導師,是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們常常在唸佛,都是唸本師釋迦牟尼佛。所以祂對待弟子都平等,在當時的世界,佛陀面對祂的弟子說,你們都是我的弟子,就如我的孩子羅睺羅一樣。其實對未來的現在,還有我們現在的未來,還是一樣,佛陀就是用平等的大法,讓我們後世的眾生人人能得法,依法修行,依這修行方法而成佛,這是與佛同等,到佛同等的境界,所以祂說應賜與平等大乘,乃至以清淨妙法引度之。這用很清淨的妙法來引渡眾生,期待人人能體會真實妙法。接下來說~
經文簡釋:
「以此譬喻,說一佛乘」;佛視一切眾生,皆是佛子,父子同命脈,天性相關,所以佛已出三界火宅,又回入此宅,度子同出,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
「以此譬喻,說一佛乘」,已經做很多的譬喻,前面鴟梟鵰鷲,鳩槃荼鬼等等,不論是飛禽走獸或是很多的魑魅魍魎,佛陀就將這些動物、生物都提出來譬喻,這法在我們心中,我們人的心,煩惱無明,跟飛禽走獸,或是出沒無影,讓人很恐懼夜叉鬼神等等,這都是譬喻用在法中。所以以此譬喻,用種種方法,譬如是要讓人人體會瞭解,其實這也是一實佛乘,體會天地萬物一統,一大法一乘,所以佛是一皆眾生皆是佛子,父子同命脈,天性相關,世間的父子,不就是血統命脈一直傳下來。每一個人都是父精母血,父母的血統,現代的科學已發達到,誰是誰的孩子,只要去驗血,就能證明,可見基因,血統不會亂了序,就是這樣延續下去。
我們同樣也有法脈,佛陀的慧命法脈也是不斷傳,所以佛已出三界火宅,又回入此宅;譬如佛陀己離開這三界火宅,不用再來娑婆堪忍,佛陀再來娑婆,同樣有四季,有冷有熱,有世間很多難堪忍耐,自然法則的境界,佛陀既然來人間,與人都一樣,要忍得了這境界,在同一空間,你們熱我也很熱,你們冷我也很冷;又如蚊子很多,打擾我們,吵我們,叮下去很辛苦。看不到的蚊子,靜靜站這裡,怎一下子整個手都紅通通,這也要堪得忍耐,否則要怎樣住下來。所以說來,這是種境界,佛陀還是回歸娑婆,與眾生同樣的境界,佛陀已到達無生忍,雖然我們還是在有生忍,你們怎麼常關窗戶?打開窗,但蚊子多!蚊子多,但不打開很悶,風進不來,若是關著熱就開電扇,這是我們的時代,我們現在有電扇,佛陀的時代要怎麼辦?總之,佛陀能輕安自在,這是無生忍,到達這樣的程度。
但我們凡夫也是這樣,有自然的境界,再來說生老病死,佛陀來人間同樣要經歷生老病死,祂不一定要來人間,但是為了悲憫眾生,所以祂出三界,但是祂還是回入此宅,再來娑婆世界,度子同出,再回來引渡這些孩子,趕快帶出火宅來,就如佛陀再來人間,為我們說法,希望我們能瞭解這法,趕緊出離火宅,我們所說的火宅、三界,就是我們的心。宅就是我們的心宅,三界是我們心三界,我們一直反覆說這些話,大家應該知道,無明煩惱是火、災,在我們內心一直不斷起,很多損壞了我們的慧命,都在我們自己內心。所以佛陀來人間,用法教化,所以度子同出,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這是如來用何方式修行,用何種體會境界,這樣一一來跟我們說~
經文簡釋:
「汝等若能,信受是語」;如來出世,直欲人人信受此法,以致四十餘年,漸次調教。後至法華會上,佛初為上根之人作法說,唯身子得悟。
次為中根之人作譬喻說,唯四大弟子得悟。又次為下根之人作宿世因緣說,千二百聲聞方始得悟。
「汝等若能,信受是語」,我們大家能信受,相信、接受佛陀所說的教法,這樣如來出世間時,就是直接要人人信受這法,這是佛陀的目的,希望人人能相信,佛陀來人間的目的。就是希望人人能瞭解祂的心境,人人能接受祂的法,所以祂來人間度眾生時間是四十九年,講法華是說法四十二年後;故講法華經是七年的時間。所以四十餘年,漸次調教,祂用種種的方法,不是到四十年後,才要讓眾生去體會法,其實從初轉法輪開始,但要如何才能體會到佛的心靈境界,法華經是暢佛的本懷,將佛內心的本懷都要說出來,因再來的時間不多了,所以佛陀不管大家是否接受的到,總是這大法一定要留下來,法華經佛陀開始要講,舍利弗不斷三請,佛陀才開始開口,宣布要說法華經,五千人退席,這表示根機還未整齊,佛陀已說法四十多年了,但四十多年後,眾生根機還是不整齊,還不能接受大法的人,他們還是有貢高憍慢,這樣就退出了,沒耐心接受下去。
因法華經的開頭,佛入定,有很長時間彌勒與文殊互相對答,還有舍利弗一請、再請、三請,佛陀才開始要說,所以有的人很自大,貢高的人,以為常常在聽都差不多,所以不用聽也沒關係,就退席了!在佛世要渡眾生不簡單,更何況是現在這時代,佛陀要我們信受實語,要能信受佛陀的教法,四十多年了,用種種方法來調教,一直到法華會上,佛陀就是以最初上根的人來說法,最初上根的人是誰?就是阿若憍陳如,五比丘之一,佛陀為他們說法,說『苦集滅道』,那是四十多年前第一場開頭開始。次為中根之人作譬喻說,再下來是中根,四大弟子得悟。再下來,為下根之人作宿世因緣,開始要講『十二因緣』,很多的法,就開始慢慢漸次到『六波羅蜜』,這是佛陀講法的次序,下根機的人,要用種種因緣譬如言說,不斷不斷來渡化,所以僧團常常說千二百聲聞方始得悟。其實從『四諦法』開始,聲聞千二百人,多數都是用宿世因緣,因緣果報等等,慢慢一直度進來,上、中、下根,在這僧團中就有千二百僧團,其中也包含六群比丘,實在說來,想到就覺得很難度,眾生很難度,佛陀本身就難度他,更何況我們現在。
經文簡釋:
「一切皆當,成得佛道」;信受是語,知苦斷集,爭出火宅,至安穩處。復得大乘法直至成佛之道,是真諦實理。
「一切皆當,成得佛道」,信受,能信受這道理,佛陀所說法能信受,知苦集滅道等等的法,大家知道世間是苦,所以願意接受,大家願意離開火宅,心的三界,與身宅的火災災難,大家開始知道要爭出,這是在四十年間,這樣不斷不斷,才能得大家願意接受到安穩處。『復得大乘法直至成佛之道是真諦實理。』想看看,佛陀在世,這樣長的時間,四十多年『四諦法、十二因緣法』,同時用因緣譬如言說,到四十多年了,所以到最後老邁時,不得不開大乘法,說真諦理,不得不用這樣來說話。想起來,這時是不是大家能體會?天下無不都是理,到底能體會道理又是多少?這要看我們是不是日日有在用心,時時有沒有在體會?我們是否懷慈悲的心,有沒有修忍辱行?世間這麼多苦難與矛盾,人與人間互相對立,見解的差別很大,我們是不是有在忍辱、觀惡、善行,有或沒有?我們要時時多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