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靜思法益團隊分享
· 2014/05/04 晨語薰法香
攝一切行教理行證
知四諦法斷苦集滅
修道了脫斷塵沙惑
持戒定慧行最上供
偈文簡釋:『教理行證,萬行廣散,攝持不易。』
行者行於一法,而遍行一切法。攝一切行,而總持於一行。約之不出四種法門,謂教理行證四者是也。
各位,學佛在日常生活中,天天在生活,開口動舌,舉手投足,無不在生活中,一切都是法,但是我們學佛能認清這是法,人與環境中要如何體會教理行證,就是萬法廣散,我們在天地萬物間,如何認定何是法,擴大到宇宙間大小,大如如星球、小如塵沙,中間一切的有形物等等,無不都是宇宙之間所有一切,若是擴大來講無不都是,若要將這些事都受攝,讓大家都清楚瞭解,真的很不不容易。所以佛陀教法妙在此,他能一動心念,就能萬行廣散,所有事都包含在智慧腦海中,這是佛陀的智慧,萬法能開闊這樣大,所瞭解是這樣透澈,要將這些法合起來,說的清楚,讓人人能瞭解,真的很困難。我們在修行的人,這事我要知,那事我要學,累生世還是算不完、學不盡,所以佛陀才需要無量數劫,不斷不斷修行。這空間,佛陀是不斷來生,在任何一空間適應因緣,不斷的時間,來又去、去又來,用長時間,廣大的空間,無量劫以來就是這樣,來回學修,修學覺悟之道。所以佛陀的智慧是遍學一切法,無不都是接觸過,體會過。但凡夫的範圍多大,凡夫的範圍,一輩子幾十年?從幼、少、壯、中年,就是營營樂樂(為『汲汲營營』義)為著人間煩惱,隨著人間生活,這樣平凡過一生,凡夫從來不去想,人間如何苦,苦是從何來?平時的凡夫,遇到苦不如意,就是煩惱,煩惱就開始惑,開始造業,這就是凡夫的一輩子,到老病死,再帶業來生,這就是凡夫。
但諸佛菩薩就不是這樣,他修行,累劫覺悟了,修了,再體會,再修再體會,一直不斷!時間是廣長時間,很長很長的時間;空間是無邊際,遍行一切法,都有接觸到,都有體會到,才能有辦法攝一切行。學佛要習得如何攝一切行,其實擴大出去很大很廣,無法用語言形容,大到宇宙空間這樣大,小如塵沙這樣微小,所包含過來,有這麼多,多底我們接受佛陀的教育、道理,到底能瞭解有多少?佛陀用盡心機,希望將這法,能在凡夫這世;他面對的就是凡夫,這些弟子能聽進嗎?能瞭解嗎?能體會嗎?聽入、瞭解、體會,能身體力行嗎?若能如此,就如他初發心時,也是一樣聽來、體會來、瞭解了,身體力行,堅定了道心,才能說(法)。歷劫、廣劫,很長很長的時間,來來回回諸佛道場修行,接觸到空間很大,接觸到事務很多,體悟到這事物道理很大,我們能體會,能身體力行,能去接觸,就能道心堅固,生生世世不失道心,這是讓我們透澈道理,我們若能總持一切行,瞭解了道理,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我們都清楚,道理明白了,明白了道理我們去行,過去說過,總一切法,持一切善。我們學佛就是要入總持門,總一切法,持一切善,這就是行教理行,有接觸到我們才能證,總持一切行,這就是我們的法門,教理行證這是我們的法門。
法門的第一步就是知四諦法,斷苦集滅,一直不斷反覆,一直在說,就是期待大家記憶清楚些,常常警愓我們自己,這是佛陀開始要讓大家瞭解法,開始要對眾生施教,開始將道理舖在大家面前,讓大家照這道路走,這是佛陀的用心,苦集滅道應該讓我們知,我們才知要斷苦集滅,四諦法我們能知,就知要斷苦的源頭,我們一切的造作,日常的生活,我們要如何與人人結好緣,在人世間如何把握機會去做好事,造福人間,我們就能預防,不跟人結怨連仇,沒結怨連九,就不會再惹來下輩子怨憎會苦,但是也要斷愛別離苦,同樣要斷,所以修道了脫斷塵沙惑,我們要好好下定決心,要修道,菩提道路是要我們自己開出來,舖平了人間道,然後就來接菩提道,菩提道要好好舖好,要知斷除塵沙無明,大的我們看得到,粗的我們能斷;說不計較,好啦不計較!讓人了,心是否輕安自在?這事既然讓你了,但心甘願了嗎?甘願有將它忘記嗎?不只甘願,一切都沒有,這樣微小的煩惱,要從內心掃除,所以斷塵沙惑,這樣很微細的也要斷除!所以持戒定慧行最上供,我們要好好持戒定慧,我們修行就是要好好堅持,戒定慧,戒讓我們防非止惡,不要再惹來煩惱,做錯事倩,我們一定要戒,受戒後瞭解道理,心一定要定下來,我們瞭解前面這一條道路,不讓我們懷疑,所以我們心要定,心定下來,我們才能是非分別清楚,是道我們要行,是煩惱我們要斷,這就是智慧,用這樣來回饋佛陀,這是最大的供養。我們常說禮拝是供養嗎?是的!這是敬的供養。或者是需要財物的供養嗎?不用啦!但禮拜雖然是供養,但我們的行,我們的身行,是否有好心好行,好心、好行才是真供養,這就是我們應該要學。
經文:「汝舍利弗,我為眾生,以此譬喻,說一佛乘,汝等若能,信受是語,一切皆當,成得佛道」
昨天我們已說過了,佛陀向舍利弗再清楚的表達,佛陀自己這樣說,我為眾生,為了讓眾生人能體會佛法,用講的聽不懂,我就用種種方法來譬喻,用因緣譬喻等等的方法,不厭其煩,一次再一次重重覆覆,就是為了說一佛乘,用這麼多方法來教育,就是希望人人能體會佛乘的境界,如何去救人?救得很歡喜,接觸到這道理苦.苦從集來,如何體會苦的源頭,如何能解開這苦集的方法,這要從人間中去體會、接觸,堅定道心,一佛乘就是開啟了菩薩道,大家才能體會佛的真理,所以佛陀就說,舍利弗汝等若能,信受是語;大家能相信,這四十多年來所說的法,不論是用譬喻,或人間事或出世間法,大家若能相信,這樣一切皆當,成得佛道。這已經涵蓋了,現在跟你說,未來這法要傳下去,人人若相信,人人都能成就佛道。不知大家能不能相信?當初佛陀就是這樣加強語氣,這樣講你們相信嗎?相信啦!(回答都是這樣講);有體會到嗎?慢慢來啦!(這都是這樣);做得到嗎?儘量啦!凡夫這時代就是這樣,沒關係種子播在心中了,心中有了這粒種子,希望我們能用功,回歸回來做心地農夫,要好好耕耘這片的心地,今年下種,好好耕耘,來年的來年,大樹就成了,菩提樹就結果累累,希望這輩子開始起步,來世再來世,還是有辦法不斷;如佛陀用長時間,開闊的空間,人與人之間不斷接觸,不斷體會,不斷覺悟,累積來總一切法,持一切善,這都要累積時間。
經文:「是乘微妙,清淨第一,於諸世間,為無有上,佛所悅可,一切眾生,所應稱讚,供養禮拜」
經文簡釋:
「是乘微妙,清淨第一」;是乘:一乘車體,即一切種智具四德為體。心境不二。事理雙融,曰微妙第一。
再來看,「是乘微妙,清淨第一」;是乘,就是佛乘!成佛這道路是非常微妙,若能到佛的境界,那種靜寂清澄,那種感覺實在是很微妙,且不是短暫的感覺,是廣大無邊,永恆的微妙境界,那就是清淨第一,完全無染的境界了。是乘,大家要用心聽,『是乘』是一乘,就比喻車體,三車(羊車、鹿車、大白牛車);大白牛車這車中很豐富,有很多很多的法都譬喻在這台車,所有的裝潢,所有豐富的財物都在裡面,就是一切種智。修行真的要俱足一切種智,包天下萬物,一切一切行識種種的智慧,無不通達,這一切種智,如剛才說的,大如大到天體宇宙,大到如地球,細到如微塵,這中間所包含的一切道理、物理,完全的透澈,所以稱一切種智,包括人的生理、心理都含蓋。
再具體來講,具四德為體;四德就是『常樂我淨』,心境不二,外面的境界,內在的心境都包含這四德。事理雙融,不論是事或理都能互通,常說做人要能做到圓滿,人若圓,事就圓,理就圓,一切能圓滿、圓融,這就是人做的,我們人做事做理都要圓融,同樣的,佛陀教育我們成佛,要先教育我們會做人,事理要圓融。真的是很微妙,這種圓融的事理,我們人說,很圓滿我很歡喜,這是我們凡夫做事圓滿,圓滿就好,皆大歡喜!佛陀所說的,除了人能做到圓滿,圓滿就好、歡喜了!再給我們升等,不只做人圓滿,我們要再通澈宇宙萬物的真理,及人對事的道理,與我們心理接觸到天體宇宙的道理,這是佛陀要教育我們。
四德:
一、常德:常寂之體,恒不變,而無生滅,常而不遷不變,名之為常。性體虛融,湛然常住,歷三世而不遷,混萬法而不變,名之為常。
二、樂德:涅槃之體,寂滅永安,名之為樂,又運用自在,所為適心,名之為樂。
三、我德:
「我」有二種:
(一)就體自實名為我。
(二)就用自在名為我。
四、淨德:
涅槃之體,解脫一切之垢染,名之為淨,又隨化處緣而不污,名之為淨。
具有四德不僅為諸佛所歡悅,亦為九法界一切眾生三業所皈依。
四德;『第一是常德』,常是要讓我們知是常寂之體,宇宙永遠就是這樣寂靜,不論天體間的星球有物質、有壽命;包括地球也有壽命,它同樣有變異,但是這天體宇宙本身是常寂,跟我們真如本性一樣,永遠都存在,真如本性,還是常寂真體,因為他恆不變,永遠永遠都不變,有人說海會枯,石會爛,有可能!但是天體永恆就是不變,恆不變,因為它不變,所以無生滅,只是在天體中物質在生滅,它的大空間是無生滅,宇宙是無生滅的。常而不遷不變,地球、星球、太陽,雖然有公轉、自轉,但是這空間還是如如不動,這就是我們應該知道。所以不遷不變,名之為常,這即整個大環境叫常。性體虛融,他的性就是很大,能包容一切,這是宇宙天體湛然常住,永遠永遠就是這樣寂靜、清淨,所『以歷三世而不遷,混萬法而不變』,這就是常,永遠永遠不變,天體是這樣,我們的真如本性也這樣。
『第二樂德』,就是涅槃。涅槃也是寂靜,寂光也叫涅槃,永遠就是光明,為何光明?不受無明遮蓋,所以稱涅槃,將無明都掃除,回歸真如本體,寂滅永安,永遠就是這樣輕安自在,名之為樂,運用自在,能運用,雖寂靜但能用,真諦無體,它無影無相,常說是因用種種法來合成,這二天一直在說,無為法是無形無體,但充滿了道理,所有東西都有它的性,但在共同一虛空,每樣東西都有它每樣東西所合成起來。所以是這樣的樹種,這樹如松柏類的,在大自然中能長很大,但若用一盆栽,植在盆栽中,慢慢去雕,限制在這空間中,他變成盆景,在盆中就只長這樣大而已,再十年、再二十年,甚至聽人說,這棵已種多久知道嗎?有五十年了!從孩子時代開始,從父親那時就放這裡,就這樣一直雕塑,經我的手,我再繼續照顧,五十年了,他還是這樣,甚至還有更長的。總而言之,這就是合成來,限制他,將他限制在這範圍,所以就只能長到這樣,變成是盆景,這叫做合成。所以說來,法能應用大自然的境界,你讓他自然在這空間,這樣依他性讓他自己長大,但若用環境將他限制,限制就成這樣。總而言之,一切法都是有為,真正的真理是無為法,就是很多的道理去會合,變成了形形色色種種有色的東西,所以說來要運用也能自在,佛陀要將他心境說出,讓我們知道也沒辦法,他就要用因緣果報,譬喻言詞等等,合成起來的法讓我們瞭解。這是樂德;佛陀應用自如,用種種的法應用自如,讓眾生體會瞭解,眾生聽高興接受,轉煩惱為菩提,這種轉苦為樂,這也是佛陀用種種法來合成,所以『運用自在,所為適心』,所要做的事,都是佛陀他自己本身,對這根機要用何法,能隨心應法,應機來逗教,這樣叫樂。
『第三我德』;「我」有二種,一是『就體自實名為我』。人的體,就是實;其實法體是真如,是真實,真如本性是永恆,你說虛空,虛空什麼都沒有,它有名,它虛空,但虛空的色,就是虛而空,這也是實,大自然的大我實,大自然的真理實,這就是就體自實名為我。第二『就用自在名為我』,法能運用自如,這釋迦牟尼佛的法能夠流傳在後世,也是能讓我們後代的人,一理通萬理澈,將這法,通澈的法再應用下去,這也是我!所以常常說:『佛陀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不是佛陀自己自大的我,是天地萬物的真理,那真理的我,是無處不在的大我,無處不在有真理。
『第四淨德』,淨也是涅槃,涅槃也是寂靜為體,所以解脫一切垢穢,我們要去除這麼多煩惱、習氣等等垢穢都能去除,是淨,很清淨,沒有煩惱垢穢,我們才有辦法回歸如來本性,這就是隨化處,我們來人間,在地球上、娑婆世界中,是佛陀的化土,來教化的地方,佛陀是乘真如法,而來人間度化眾生,因為這樣,他不是帶業來,所以叫淨,很清淨。過去生的修行,讓他很清淨來去自如,乘真如法而來人間,所以叫做如來。這就是佛陀具足了常樂我淨四德,這我們要去學,我們要下的功夫,所以「是乘微妙,清淨第一」,真的很微妙,因為四德具足,這四德不只諸佛歡悅,亦為九法界一切眾生三業所皈依,佛陀用四德來人間教化,除了佛外,菩薩、緣覺、聲聞及六道眾生,這叫九教所皈依處,應該人人能通澈這道理,向這道理去修行。再來
經文簡釋:
「於諸世間,為無有上,佛所悅可,一切眾生」:超三種世間之上,為十方諸佛所尊,妙契佛心,適悅聖意。故云佛所悅可。
經文簡釋:
「所應稱讚,供養禮拜」:車體具四德,為聖所稱讚。稱讚即口業,供養即意業,禮拜即身業。
「於諸世間,為無有上,佛所悅可,一切眾生」;一切眾生,也是所應稱讚,大家都應該稱讚,這是超越了三種世間之上,這是十方諸佛所尊的妙契佛心,適悅聖意。大家若能瞭解,這三眾世界,有佛的世界,菩薩及六道眾生,這實在是很微妙,這些法應人人來尊重,所以學佛要用心。所應稱讚,所應供養,就像車體,具足了四德,四德就是常樂我淨。這四德我們能透澈膫解,不只聖人、賢人讚歎,人人都應讚歎,不只是讚歎,還要供養,供養禮拜,這供養禮拜,就是要有稱讚,就是口的禮拜,我們要讚佛、讚法、讚僧,要稱讚。
還要再供養,意業的供養;口要不斷稱讚,人與人間互相稱讚,人間才會和平。修行的叢林,僧讚僧佛法才會興,所以人人都互相來讚歎,稱讚僧、稱讚法、稱讚佛,這就是用口,用說話來稱讚,要從我們內心起恭敬讚歎的心,不只口說而已,還要從內心的敬重,從身體禮拜,所以這叫身業,每天早上要做早課,是否用虔誠心來念誦,是否用虔誠的意來禮拜,若能如此,一早起就用這樣的心情,一整天時間應該也是這樣的心情,開頭就說,『攝一切行教理行證』,知苦斷苦集,苦集滅道,我們都要去瞭解,我們要很清楚,我們能如此,除了教理行證,我們還『知四諦法斷苦集滅』,還要再『修道了脫,斷塵沙惑』,若能如此,這即是我們最上供,我們的行為就是向佛最敬仰的供養,佛陀他對眾生的期待,就是人人依教奉行,能體會佛法,能到達與佛同等,與天體合一,這是佛陀最期待,我們若能做到這樣,就是最上供養,我們時時要多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