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静思法益團隊分享
2014/05/10晨語薰法香
說忍辱得離諸瞋恚
說精進得具諸功德
說禪定得息諸散亂
說智慧得捨諸煩惱
各位佛陀來人間,用種種方法來講我們聽得懂得話,來調伏我們的心,我們人人心呀!很多的無明,也是很多的煩惱,塵沙無明煩惱真的是無法計算,不過總歸納起來,用大項來說,我們就是瞋,除了貪、還有瞋,瞋就是發脾氣,動不動就是要發脾氣,不喜歡的、不歡喜的等等,不順意就會發脾氣,我們自己稍微測驗一下,我們這種的煩惱無明到底我們有多少?一天有幾次?讓我們在無明、煩惱,稍微自己測量看看,我們還有多少?所以佛陀在世,他就跟大家說降伏無明,從『貪瞋癡』三項開始,貪!就是世間一生下來人人就有,孩子一生下來就有口欲,開始哭,身體洗好,整理乾淨,開始就趕緊用黑糖水,用棉花沾,他就開始會吸,生下來第一刻的時間開始哭,然後就是要滿足他的口欲,這是我們人生來到世間就是苦呀!接著就要滿足欲,若不滿足,不然小孩子要的得不到,就用哭來表達,求不得發脾氣,所以從貪再來就是癡了,所以貪瞋癡要如何調伏,調眾生習氣,開始要說忍辱,要忍欲、忍瞋、忍癡,所以我們要好好學習,這個忍字,對我們人生修行是多麼重要,所以佛陀向我們說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裡面就有忍字,忍就是要忍一切,一切的煩惱無明。
唯有忍可以降伏很多煩惱無明,所以說忍,我們如果能夠按照忍來修行,我們就可以得到離諸瞋恚,能夠忍才能夠降服瞋,我們這念心動不動就是愛發脾氣,這念心因為忍的功夫,所以讓我們降伏下來,所庂佛陀時時教育我們,這個忍字,時時就這樣講,所以我們學佛下功夫,這個忍字要很重要!不管遇到什麼事情,我們起一念心,第一個念頭就是忍,人家說「吞忍」,我是很吞忍,就是把這個氣,要發起來的時候,吞下去、壓下去、忍下去‧能夠如此,不管是起一念欲心,忍下來,不要心欲再浮上來,心有了貪,自然就會起行動,所以這貪欲一起,用忍的功夫壓下來,能夠忍,我們就能夠離欲,不高興的事情,心再起來,趕緊再忍下去,就不會發脾氣,常常有警覺心,自然就能夠得離諸瞋恚。佛陀除了說忍之外,還說精進,功夫不只忍就好,我們還要精進,要向前前進,忍的功夫既然有了,要再向前精進,法要入心,把法度入心中,瞭解清楚了,發心立願,把法再發揮出去,能夠讓人人聽到這個法,跟我們共同分享,讓我們瞭解。
大家都能夠瞭解,『人間計較是多餘,人間爭取是造業』,不要呀!所以呢我們要精進,法一定要度入心來,我們才能夠知道,很多法道理,對的不對的,我們才會清楚。清楚是、非之後,是的對的我們要認真做,向前前進。不對的,我們要及時斷,所以叫做眾善奉行,對的我們要精進做,諸惡莫作,不對的要及時停止,若能這樣我們所做一切就沒有犯錯,不只是沒有犯錯,還能累積很多福因、福緣,人間結善因,造好緣,這不就是得諸功德。『說禪定得息諸散亂』,禪定我們要思惟修,凡是我們的心要很細膩,考慮清楚不要聞聲起舞,我們的心有時候粗心大意,聽人家怎麼說,我們就馬上很衝動,開始起無明,無明一起,動作就出來,就結怨連仇,不要呀!我們要趕緊修行,要好好很細膩的心把事情想清楚,那怕對方有惡意,我們也要用心善解,善解之後我們要包容,包容之後我們要就感恩心,讓我們現這個境界讓我們瞭解人性是這樣,增長我們一分的智慧,讓我們的心沒有起煩惱,能讓我們淡定下來,事情覺得很清淡,沒有什麼好生氣,也沒什麼能動我們的心。
日常生活要有這種思惟修,如果可以這樣,我們的心才可以息滅掉很多的煩惱,息滅了煩惱,自然我們的心就沒有散亂,所以我們要下功夫,日常生活中在人間總是要瞭解人間世事,讓我們的心對世間事情很清淡,讓我們的心很定,沒有起心動念,對的事情我們做就對了,很穩定,不對的事情禁止不做,所以我們就不會懊惱,這就是禪定。其實禪定是思惟修好好思惟,很細膩的好好細心思維,這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我們還有說智慧,佛陀呀!還是為人間時時講智慧的法,要怎樣可以得智慧?前面要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所以講智慧呀!就能夠捨諸煩惱,時時提高我們警覺,我們前面能夠常常起好心,『眾善奉行,諸惡莫作!』這樣可以讓我們的心沒有煩惱,持戒可以讓我們防非止惡,沒有做後悔的事情,我們能忍辱,可以調伏心,沒有隨境界起心動念、發脾氣,我們時時累積功德,向前前進,待人接物都是結好緣,造福人群,這樣的精進,這是我們平時要做的,自然我們的心就很細心,很細膩的心,對世間人情世事,我們就可以很清楚,沒有散亂,這樣叫做智慧啦!得到我們捨諸煩惱自然得智慧,學佛在日在常生活中,佛陀時時這樣教誡我們,希望我們人人在日常生活中,心念要照顧好,所以前面這段文這樣說:
經文:「若有菩薩,於是眾中,能一心聽,諸佛實法,諸佛世尊,雖以方便,所化眾生,皆是菩薩。」
我們昨天也說過了,我們聽法要很用心,佛陀來人間,讓人人能體會本俱佛性,讓人人佛性現前,佛性能浮現出來,唯有你除去煩惱,因為煩惱覆了我們的心,他用種種方法,隨眾生不同根機,說很多的法,莫非就是為一大乘一實事一實法,來適應我們根機,這麼多年,一直一直就是執著於每一人個體的我,只瞭解自己,只知自己的情緒,我在生氣你知道嗎,你這樣對待我我不開心,你知道嗎?用這樣來表達自己的心態,讓別人起煩惱,這就是凡夫心態就是如此,佛用種種方法讓我們有修養,有人說,這個人很有修養,人對他如何.都淡定不起煩惱,這就是有修養,這是瞭解道理的人,在眾中有聽法,法有入心,或者是,原來他對道理很清楚,所以不受人群中所影響,所以能一心聽,聽法要好好聽,聽入心,這是法度入心,若是用心聽,都是諸佛實法,用心聽句句都是法,現在釋迦佛的法,釋迦佛過去諸佛的法,佛佛道同,我們都能用心聽一心聽,包括過去諸佛的法,我們都能清楚瞭解,這即一理通,萬理澈,聽一尊佛所說,萬萬尊的佛都是一樣,諸佛世尊以方便,每一尊佛出現人間,都是用種種方便,所化眾生,皆是菩薩,因為成佛必定要經過菩薩道。
經文:「若人小智,深著愛欲,為此等故,說於苦諦。眾生心喜,得未曾有,佛說苦諦,真實無異。」
經文簡釋:
「若人小智,深著愛欲」;施教以小法,是因根機之自小智不堪受大。表明小根障重不受大法,不知愛欲榮華,不可常保,芸:深著愛欲。
佛陀過去,用方便法,施權教,用小法來教導眾生,是因為眾生根機小智,不堪受大,因為他評估這些人能受大法了嗎?若馬上說你能成佛,他能信嗎?馬上讓他知,你與我一樣有如來真如本性,他能信受嗎?不可能!所以佛陀為這些小根機的人,施權教,說方便,用譬喻,就是因眾生自己的小智,不堪受大,所以表明這是小根,因為小根機的人,自己會障礙,障礙重重,法要入他的心,很多的煩惱來障礙,障重不受大法,因為他不知愛欲榮華不是永遠,因為他以為這種愛欲榮華富貴,名利地位,我若爭取到,我有名、有地位,能賺錢很多,他不知道人生無常,他不知道這樣爭奪,得來的利少害大,因為得來名雖然某某階級的名,但是要爭得到的機會很小,很多人在爭,得到的只一人,一個人得到,知道已得罪多少人嗎?已經埋下多少的怨、恨、仇,這他們都不知道後果,只知道要爭、要奪、要取,以為這樣得到這地位,這樣的名,就得永遠的利,沒去體會人生無常,沒去體會人生很多的苦,逼迫的苦,隨著他人生的周圍,他不瞭解,所以自己重重的障礙,無法接受大法,只為不斷鑽營人間名利地位,真的辛苦啊!
有時想想,為何這樣執著名利地位,既得到了,還不斷連下去,事業做得不錯,錢也賺很多,何必還要這樣辛苦,夠就好!或者是,我已經這麼多了,讓人佔點便宜,又差到哪裡?當成布施這樣不好嗎?起歡喜心,讓人佔點便宜,當成布施,這樣有哪裡不好?但就是一口氣忍不下去,我是布施,我願意布施,但態度對我不好,所以這口氣我忍不下去,這樣不是障,礙我們自己,小根機的人,只看在眼前,沒想得遠,看不開,小機障重,這是無法受大法,跟他說你布施能得大福,這樣我能布施,布施他歡喜布施,但其它的法他不能深入,所以計較很多,布施是一回事,計較煩惱不斷覆心,這就是沒有受大法,這就是小根,他認為佈施可以積福,但是要忍辱這口氣吞不下去,大法受不到,只是小根器,所以自己的障礙也很多,所以叫深著愛欲,這種的人雖然願意佈施,卻是煩惱無法去除,這叫做小智人,所以深著愛欲,煩惱無法去除。接下來說
經文簡釋:
「為此等故,說於苦諦」;為令眾生明了苦諦,佛慈回入娑婆,唯為此著欲以苦為樂之人,將一乘實相,說為三乘苦諦。
苦諦,四諦之一,三界生死之果報,畢竟苦患,無有安樂。以眾生流轉愛欲海,是以苦受逼迫為義,諦以真實不虛。事如實事,理如實理,事理不謬,名之為諦。
「為此等故、說於苦諦」因為有這種人,所以佛陀很辛苦,不斷不斷反反覆覆,眾生凡是來講我苦呀!請佛開示‧佛陀就是會跟他說,人生原來就是苦,苦的原因就是累積這麼多的因緣,合成起來才以這樣的苦‧佛陀也很辛苦,前前後後來求佛開示,佛陀所看到的,都是智小障重的人,智慧很少,障礙很多的人,佛陀定必要反反覆覆講苦諦‧所以為令眾生明瞭苦諦,佛陀不是這輩子面對芸芸眾生,重重覆覆,佛陀不是此世,面對芸芸眾生,重重覆覆一直講苦,不光是這輩子,過去生、未來生,還是抱持這分慈悲,聽到人是不是已經去除苦的來源,那些煩惱無明有沒有去除?還有習氣在,甚至還有很多人,還沒接觸到佛,還沒有聽過法,所以佛陀為了這些人,還沒有成熟,還沒有因緣接觸的眾生,佛陀的慈悲還是要迴入娑婆,迴入娑婆為了什麼?為了這些人,這些是什麼人?就是著欲的人,貪著愛欲的人,因為貪著愛欲,就無法離開苦的煩惱,這種苦來自於著愛,貪著愛欲,貪著一時的享受,把苦當作樂,把火當作一種景觀,所以不知道那是危險的危機,所以佛陀不得不迴入娑婆,生生世世就是為眾生呀!
所以將一乘實相,說三乘法,其實是為一實相,為一乘實相,所以說三乘法,其實歸納起來就是一乘實相‧人間呀,這麼多苦,苦呢在哪裡呀?佛陀很清楚,用四諦法跟我們解釋,在三界,四諦其中,三界生死苦果畢竟苦患,讓我們知道三界最終還是苦,若沒有脫離三界,畢竟還是苦,這真的是苦,唯有我們真正接受佛法,心靈的三界完全去除,欲心、煩惱、塵沙惑要完全去除,若沒有去除,還在心靈三界中,絕對是沒有安全,沒有快樂的時候,所以我們眾生,要時時提高警覺,我們的塵沙無明慾念煩惱,如果還在,絕對沒有安樂的時候,所以因為眾生一直在流轉,流轉在愛欲海中,在欲海中「愛河千尺浪,苦海萬丈波」,就是都沈溺在愛河,沈溺在苦海、欲海中,所受的是逼迫的苦,這種流轉,就像在漩渦中團團轉,就是在苦中,所以這就是苦諦‧諦就是真理,真理是實在不虛,佛陀說苦諦,一點都不虛,因為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佛陀所說的法是真實不虛,叫做諦,就是道理,這是如實事,這是真實的事情,道理是這樣,你看人間人事呀不就是這樣,理是如實理,事理不謬,所以如事實如事理,事理是正確,紀對佛所說不謬,沒錯誤,我們要用心精進,這是苦諦。
經文簡釋:
「眾生心喜,得未曾有」;眾生心喜:稱其本習,本厭生死,自求涅槃。今聞出離,即會宿習,是故心喜,所以得未曾有。
謂數習宿世善惡氣分,感於果報。如往世修善勝故,則今世為善心眾;修惡勝故,則為惡心重,是名習氣果。
「眾生心喜,得未曾有」;佛陀所說的法我們若相信,心自然就會很歡喜,真實的歡喜心,過去雖然佛這樣說,我們知道但是沒有很體會,一直到法華會上,佛陀再次從苦集滅道的道理再次說,用多因緣譬喻言教,終於四十多年隨佛聽法,終於體會到了,所以眾生心喜,得未曾有,因為他體會到了,這就是說過去眾生本來的習氣,本來就是厭生死,本來我們就有分析過,聽到的就是要如何獨善其身,本來就知道生死是苦,因為他是聲聞,從佛的聲音聽進來,所以知道本來是苦,本來就很煩惱還在生死中,一直要厭棄生死,但是都是停滯,停滯在涅槃,獨善其身,所以現在已經透徹瞭解,不是現在才聽到,是一直一直都聽到,現在才真正體會到,現在聽來的心恍然大悟,出離煩惱,開始完全去除,獨善其身,執著自我完全去除,今聞出離,即會宿習,再回歸回來,我們瞭解,我們已經有聽過,應該瞭解我們要出離生死,因為這樣心喜,在四十多年前初初聽佛陀說苦集滅道,就下決心要修行,下決心要除煩惱,但是時間一長,就都回歸獨善其身,所以心還是在這種無明遮蓋,現在完全打開,打開了心,瞭解過去已經有分析過,現在發心如初,開始要真的下功夫,心歡喜得未曾有,不只是自己要脫離生死,連其他的人,我們也要去跟大家分享!
謂數習宿世善惡,剛才說的習氣,過去,不是只有今生此世有本習,有這習氣,過去生都有聽法,我們跟佛不知道有幾生幾世,也曾聽聞佛法,今生此世聽到佛陀再說四諦法,再啟動這念心,今生跟過去有聽過的法,有累積下來,現在此世還是一樣,再聽到,今生此世我們聽到的法,但是累劫以來我們也累積了宿世習氣,過去有善的習氣、惡的習氣,過去生中,善惡習氣不斷累積,累積到現在來,我們善的累積不一定跟佛同世過,我們也是道理都清楚,但是也累積了惡因惡緣,所以我來到今世,一樣惡的習氣還很多,善的習氣現前,所以我們可以接觸佛法,但惡的習氣還是累積,惡感於果報,這都是習氣,修行沒有什麼好修,要修習氣,改變我們的習氣,習氣若改變,這就叫修行。
宿世善惡氣分,習氣不斷在生活中,感於果報,善的人看到就很親切皆大歡喜,惡的人看到就不歡喜,結果在現在人事物中,惡的很多讓我們障礙,善的很多給我們幫助,善惡業現在的果報,都是往世修善勝,過去所修的善,所以今生可以得到很多人來讚嘆我們,來幫助我們,來支持我們,這就是過去我們跟人結的好緣,所以有善。如果過去生有惡,惡比較盛,今生遇到的障礙就重重‧明明就是好事,卻有這麼多人的習氣,讓我們覺得很煩惱,這就是善惡分明。我常常說,你們不是這樣,但怎改不過來?明明大家很認真.但習氣卻改不過來,我很煩惱,但要願惱誰?煩惱自己!煩惱自己,就是沒有跟大家結這麼好緣,每句話都能聽得進去,所以因為這樣,聽不進去,才改不過來習氣,沒有埋怨你們,埋怨自己,這是沒跟你結這樣好,透澈的緣,所以有時生悶氣,這樣對不對?這樣不對了,各人各人修,各人的行為,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
經文簡釋:
「佛說苦諦,真實無異」;以佛說苦真實無異也,無異即不假,如佛遺教經芸,佛說苦諦實苦不樂故。
「佛說苦諦,真實無異。」;現在釋迦佛所說,佛佛道同,都是真實無異,所以以佛說苦真實無異,無異就是沒有假,法真實、人真實、事真實、理真實,如是理、如是事,如是人間的苦,佛遺教經說:「佛說苦諦,實苦不樂」。真的很苦,所以我們應該要體會,就是佛陀到最後的遺教,留下來的教育我們,還是說人生很苦,所以人生這麼苦,我們有辦法脫離苦,辦法就是這樣,我們要佈施結好緣,持戒防非止惡,要精進沒有退轉的心,佛收入心,度入心來,精進度化人間,我們的心要很微細,細思維不要散亂,要有智慧,才不會說看到境界就生悶氣,表面沒有發脾氣,但自己自怨,這樣也不用。所以去除煩惱,將煩惱的心回歸回法,接受法,這樣我們的智慧就綿綿不斷,就是必定要大家自己時時多用心。明天早上一早要浴佛,明天早上的晨語要暫停一天,大家要用虔誠的心,三節合一,是慈濟日、是母親節、也是虔誠浴佛的日子,請大家要虔誠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