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靜思法益團隊分享
2014/05/21晨語薰法香
深廣大智明一切法
慈悲大慧持一切善
法炬高照渡達彼岸
深智方便開顯法藏
深廣大智明一切法,我們凡夫到底這深廣大智,要如何才能達到?其實是很渺茫,這渺茫是代表沒希望嗎?不昰!我們要好好用心,這種深遠的道理我們要有信心,方向對準,千里道路是從初步開始,初步開始跨出方向沒偏差,一步步向前走,對準方向,進步不斷向前,哪怕路還是很遠,還是同樣走得到。佛來人間設種種方便來引度眾生,甚至時間要很長,佛陀在法華經中有化城譬喻,這站認真走,走累了休息一下,到了休息一下,但是休息的差不多,體力差不多了,還差一點,看差沒多遠,再努力前行,這叫做化城。佛陀慈悲來人間,要對我們開示是深廣大智,要讓我們瞭解是一切法,不是偏空,不是偏有,能走在中道,希望我們能生生世世,這輩子若是走不到,只要我們這顆種子入心,深入我們心地,自然這輩子最終休息一下,化城一站,下輩子這種子再浮出來,發芽就地生根再向上茂盛,這樣這顆種子不斷延續下去,就如我們下輩子一樣,這條道路還有這樣的因緣再接下去,所以不要怕路遠,不要怕這輩子時短,只要我們用心好好把握因緣,善種子要好好入心。
所以我們說深廣大智,這不是一輩子時間累積,要生生世世,這幾天不是說,見過去佛,我們現在有聽這部經,聽了有興趣,聽懂了,這就是表示你過去生有見過佛、聽過法這緣,所以既然我們過去生有聽過法,也同樣是這道理這樣過來,這輩子再來分析,將這個道理,再一次在我們內心度入心來,菩提道看清楚我們要再繼續走,這樣來累積深廣大智,一輩子一輩子不斷不斷累積,也就像昨天、今天、明天,人生無常是不是還有明天?但是我們今天就聽,準備明天還能夠繼續聽下去,總是要發這樣的深心,就像這輩子聽要認真,這輩子不要空過,下輩子準備下輩子,我們能夠善根更深更廣伸得更長,菩提種子能夠更茂盛,這就是我們要有深廣大智,不斷累積,自然累積來就可以更明瞭,真的很清楚、很明瞭,前面的道路,前面的風光,我們可以看很清楚。
這輩子接受到法,要趕緊培養慈悲大慧,持一切善,我們這輩子不只聽到法,我們一定要身體力行,能夠到慈悲平等觀,那就是慈悲智慧了,『慧就是平等慧,智就是分別智』,我們可以很深很廣,可以分辨一切道理,是是、是非,是的法,對的法,我們要當下把握;是錯誤的不對的,我們要及時預防。三無漏學常常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我們還要在人群中培養慈悲,在人群中成長我們的平等智慧,這必定要堅持一切善,這就是我們要學的。自然內心的無明,這種覆蓋的無明,我們只要有『深廣大智、慈悲大慧』,自然法炬,因為無明遮蓋本性,有深廣大智慈悲大慧,自然就像法已經發亮起來,那覆蓋的無明已經掃除,法的光明智慧自然高照,不只是照徹了我們內心明白一切的道理,也照徹了外境,一切人的心路。這到達彼岸,讓大家有一條準確的道路可以走,讓人人從煩惱的此岸,有工具能到清靜、真理的彼岸去,這總是我們要用功自度度人,我們智慧方便開顯法藏,我們要在人間群中用很深的智慧,用方便我們就是學佛陀,方便入人群中教化眾生,在人群中開顯出了法藏,讓大家可以清楚明白,人人本具佛性,人人就是含藏無量數的法在我們心中,所以佛陀用心在人間,我們要用心好好把握,時間,人間壽命是苦短,不過我們要好好把握。
佛陀的時代,有一回佛陀帶著弟子遊化,已經再回到舍衛國,住入了衹樹給孤獨園,在這個期間,有一天,比丘在外面托缽,發現在聚落邊緣有一位年輕的比丘,這個比丘已經病很重了,年紀很輕,卻是病很重,自己一個人住在聚落邊緣的一間房子裡。比丘發現了回來向佛陀說,有這位孤單,單獨一個比丘,住在那個地方病很重,描述了他生病的情形。過了之後,佛陀也出去在聚落的地方,佛陀就說來,那位孤單的比丘到底住在哪裡?隨佛的比丘趕緊把佛陀帶到那位孤單單獨的病僧的地方去,那位病僧已經病很重了,看到佛陀已經在門口,趕緊想起來,佛陀趕緊踏出一步,跟他說你不用起來,好好聽我說話。這位比丘就躺在床上
佛陀問他:你生病多久了?
比丘回答:很久了!
佛陀:是不是還可以堪得忍耐?
比丘:說實在很痛苦。
佛陀就說你內心有懊惱沒有?
病僧回答:我的心確實很懊惱。
佛陀就問:你是不是有犯過清規戒律?
這位病僧回答:沒有!我從出家以來就是堅持戒律,深受佛陀教法,我不敢犯戒。
佛陀就說:你既然沒有犯戒?你為什麼心有懊惱?
比丘回說:因為我少年,因為我出家沒有很久,佛陀所說的法,我還沒有聽很多,所認識的不多,這是我唯一的懊惱。
佛陀就問他說:來你用心聽,我譬喻你好好聽,你有眼睛是不是可以看到很多東西?
比丘:是呀佛陀!眼根可以接觸到外面的境界。
佛陀就說:眼根接觸外面境界,是因為你有眼識,如果沒有眼識、沒有這眼根,怎會有眼識?
比丘:沒有眼根自然就不為有眼識。
佛陀:因為眼識接觸外塵,心起了那分歡喜或是煩惱,苦樂的感受,是不是這樣?
病僧就說:是呀!就是因為眼根,接觸外面境界,有了眼識之後,這心才有苦樂的感受。
佛陀就開始用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來分析六識跟外面六塵,這樣合成結合起來,產生很多苦樂的感受,問病僧是不是有很深的感受?這位病僧聽佛陀細細分析,說佛陀我感受到了,我瞭解一切都是意識。佛陀開始說,苦集滅道,佛陀開示,為他解釋苦集滅道,苦集滅道所以如果可以了解,可以體會十二因緣,如何來生,依、正二報等等,佛陀從十二因緣再清楚分析,然後佛陀就說人生來去隨著造作的業力,所以到人間,所以在人間就要行六度,要廣結眾生的緣,要入人間為人間付出,這樣才可以真實度入涅槃。
過後,這位比丘非常歡喜,佛陀講完之後,他就是心開意解!佛陀就離開了,看到心開意解佛陀也安心離開了,佛陀離開沒有很久,這位比丘就心情愉悅,非常歡喜就輕安入滅往生了。所以這就是比丘他臨終的時候,有因緣接受佛陀教法,所以他契機入理,佛陀這樣諄諄從眼識開始,一直到六根六塵六識,讓他瞭解苦集滅道,讓他知道生死去來十二因緣,還指導他將來就是要發心立願,入大乘法、行六度,這就是佛陀的教育,所以這位比丘實在很有福,臨終聞法,剛好有這樣的因緣可以受教,剛好佛陀遊化到舍衛國,有這樣的因緣,有這樣的根機可接受,最後輕安入滅,這是佛陀跟比丘有這樣的緣,所以我們說學佛要根機契合,前面這段文這樣說:
經文:「恭敬供養,亦聞是法。若人有能,信汝所說,則為見我,亦見於汝、及比丘僧、並諸菩薩。」
我們這幾天就這樣說,我們法要好好接受進來,我們若要跟大家說,要很謹慎,我們講的法要很正確,佛陀所說法真理入心,我們才可以再傳說給別人,再傳說給別人,我們也要很用心,過去若沒有好好恭敬供養,法沒有辦法真正句句入心,法是在人間,常常說日常生活中無不是法,我們常常說,人生的典範,因為他法、道理入心,他的行為一切,無不都是無言的說法,這也是呀!所以人生,剛剛說的那位比丘,年紀輕輕,但佛陀問他,有沒有犯過清規戒律?沒有!我是依教奉行、守戒清靜,那你煩惱什麼?煩惱我還很年輕,我法聽不多,還沒有很深的瞭解,就知道這位比丘用心恭敬供養,所以他守戒清靜,聽法雖然不多,但是他法入心,雖然生命很短,但是他有這樣的大因緣,於臨終的時候,佛陀能親身為他說法,這不就是大因緣嗎?當然這時佛陀離我們現在二千多年,我們現在可以從佛陀的法句句入心,身體力行,自然我們跟見到過去佛一樣,所以要行在菩薩道中,種子就不會流失,菩薩道那就是菩提道,我們這輩子開始聽法之後,我們必定要行在菩薩道上,我們來生來世不會失去這條路,所以我們要用心!下面再說:
經文:「斯法華經,為深智說,淺識聞之,迷惑不解,」
經文簡釋:
「斯法華經,為深智說」;斯法華經為深智者說,因是法大,以機小難信,是故能信此經者即當體解,佛道,因此人具,深智慧,乃可為說,此一乘大法,唯具深智,方能信受,凡夫小識,知見淺薄,迷自心思,惑聖教,經無數劫,聞此法者,亦復難也。
這部法華經,是為深智的人說,我們要講話,就要看這個人的根機可以說法,因人,我要跟他說大乘法;因時,是不是在這個時間,要跟這個人說時間對不對?在這種環境說這樣的話適合嗎?尤其是在這個場合,因地,要跟他說這個話,這個地點適當嗎?所以說我們要跟人家說話要因時因地因人。一樣的道理,要講法華經要等待時機,要看這些人的根機成熟了沒有。所以說斯法華經,為深智者說,就是要根機成熟的人,才有辦法接受。因是法大,以機小難信,因為這個法很大,是大乘法,小根機無法接受,無法深信。就像那位比丘,年紀小但根深機大,雖然他命短,但是他深信佛陀道理,所以他都沒有再犯錯,佛陀即時向他開講四諦、十二緣、六波羅蜜的法,能夠輕安入滅。這要看人的根機,根機若小,向他講法華經,根本聽不懂。機小難信,這部法華經,是能信此經者,若是能夠深信這部經,就是他的根機已經成熟,這樣的人,就能夠同體佛道,可以了解佛的道理。這是大乘法,法華經是暢演佛本懷的經典,佛陀隨所欲說,是隨佛陀的意,他的本意想說的就這樣說,不是為眾生的根機,因為這個時候要普及把這部經講出來,暢演本懷而說法,這是法華經,佛陀很暢通這個法跟大家說話,所以在這個地方聽法,應該都可以體解佛道,可以了解道理,因為此人具深智慧,像這樣的人我們就可以向他講,已經智慧開通了,也願意發大心,方向沒有偏差,這樣的人,我們可以為他講法華經。也可以為他講深廣的道理,因為這部經是一乘大法,根機小的人,無法聽、無法信、無法解,所以這大乘法就要向大根機的人,願意發大心的人講的話,所以為具深智,方能信受,唯有很深智慧的人才可以接受這部經。
凡夫小識知見淺薄,迷自心思,凡夫因為我們的智識很淺薄,何況智慧很淺,所以大家都是迷,還在人間道上還在迷,迷在自己的心,迷在自己的思想,所以這見思惑,自己的見解、思想無不都是在迷惑中。這種小根機、小智識智的人,這還無法接受,還要再經過多久?我們要諄諄善誘,不放棄!我們要好好引導,諄諄善誘,要多久的時間?經無數劫,還要很久。可見不是一生一世可以完全透徹,佛陀說,小根機智識的人,無辦法接受大法,還是佛陀用慈悲心不斷迴入娑婆,這樣來接引,就要耐心,不斷來跟他們引導,要多久的時間?無數劫!前幾天跟大家說過劫,長時間,光是一增一減(劫),就很難去算數的時間,所以佛陀不得不來回講法,雖然慈父一樣開三乘法,最後還是同樣講法華經,但是最後講法華經,是不是人人接受開悟瞭解,還沒辦法!但不得不說,經一定要傳下去,佛佛道同,佛陀在法華會中,還是有三種根機的人,有的人很深信接受,開始發大心;有的人還是一知半解;有的人還是在停滯在見思、迷惑中,還有這樣的人,佛陀在這裡還是讓大家了解,小根機、中根機的人還沒有很透徹,我們要耐心,相信佛陀、諸菩薩迴入娑婆,要這樣長久的時間,無數劫,不是一生一世就結束,還要經過無數劫,因為眾生淺識無知,迷惑不解。
經文簡釋:
「淺識聞之,迷惑不解」若是小智,迷惑不解,不可非時而說,愚痴凡夫,淺識無智,不能了解,非機莫為說。
所以這種小智迷惑不解,我們要很用心,我們自己是不是也是淺識?我們現在聽是不是很清楚?我們現在習氣有沒有改?我們現在煩惱有沒有減輕?這就要自己問自己。我們自己煩惱減輕了,習氣改了,我們就要繼續認真,因為人生苦短,我們若沒有把握在現在,這個迷惑再帶業去,我們瞭解的那個種子,到底有多少在心中?無明若較多,把我們牽引過去,再複製的無明,我們的清靜智慧的種子,來生來生就再被埋下去了,我們要盡這輩子、盡形壽,這輩子我們要好好習氣要改,煩惱要除,佛法要吸收,增長智慧的種子,減輕習氣見解無明,我們要在這輩子盡形壽、獻身命,我們也要把佛法好好吸收入意識中,在我們藏識,我們不只是藏入第八識(阿賴耶識),希望我們要回歸到第九識(阿摩羅識),我們的庫藏不要囤積髒的東西,我們要趕緊清理庫藏,這倉庫要清理乾乾淨淨,轉識成智,轉第八識回歸第九識,那就是真如本性進來,若可以這樣,來世才不會受業牽引,自然我們可以依報、正報,隨我們心願.要如何去利益人群,法繼續在人群中吸收了法,這就是我們要努力的。所以說若是小智,迷惑不解,不是非時而說;所以說來大乘法要跟大家說,一樣要用善巧方便,不能不信起毀謗,要用善巧方便,佛陀對我們都善巧方便,何況我們要對其他人,最重要我們要好好吸收,然後我們才有法,善巧方便的法去度人。否則這種小智迷惑,無法理解的人,不可非時而說,根機、時間還沒有成熟,我們就不要說,要說怎麼勸解用方便法、用世間法,還沒有成熟出世間的時候,用世間法跟他互動,這就是要說法的權巧方便法。
接下來說愚癡凡夫,淺識無智,不能了解,非機莫為說。凡夫,在愚癡的凡夫,很淺的智識,沒有智慧,不用跟他辯解,一句話這樣講,不要再講了!因為越講越複雜,因為他聽不懂,聽不懂就越複雜,有時候我也會聽不懂,講這麼多我怎會越聽越複雜,我聽不懂,真的有些事我也會聽不懂,講他的專業,反正就講很多聽不懂的話,你是不是簡單說一句就好,讓我聽得懂。隔行如隔山,凡夫跟聖人的境界好像隔著四重山,重重的山隔住了,你要跟他說聖人的境界,佛陀的心態當然是講不到,跟他說你要喜捨,一次要他捨多少,他聽到很害怕,你能五毛錢、一塊錢,小小點點滴滴,這樣我們做的到,但要更多我做不到,就像這樣也很多。有時候說,你聽得懂嗎?人生貪的心,有一還缺九,你聽得懂嗎?譬喻給他聽,這樣我聽的懂,你若聽懂,如果你有十,要你捨一,你願意捨嗎?我本來一元都沒沒有,現在有十塊,一塊可以佈施。如果一百塊捐十塊可以嗎?這樣還合算,若是一千捐一百要考慮一下,若一萬捐一千,再想一下,如果再上去再上去,如果有一億、一千萬,十億、億那就不要聽了,這種數字凡夫算的很清楚,知道這數字的量。
但是聖人的清楚,是你若有十億,捐一億,你還有九億,你若沒九億,連十元都沒有,你難送不能十億捐一億,這是聖人認為要喜捨,原來你就沒有,有了十億的因緣,付出去,其實有形的數字付出,是無形的數字收入,叫做功德無量!付出無所求,也沒有數量的計較,這樣願意付出這就是功德無量。如果斤斤計較在數字,那就是小根小智,要他付出絕對做不出來,就像這樣的人,就不要跟他講這樣的話。
總而言之,慈悲喜捨,有辦法達這種境界的人,我們可以為他講,講出了付出無所求,回收回來是無量數的功德,這可能就要對大根機的人說,不過現在看到很多付出無所求,當時還說感恩,就像這樣的人,這都是在法華會中的人,過去聽過法,也接受過法華經大乘法,這輩子帶著種子來,藉著眾生因緣,體會道理,行在菩薩道中,三輪體空付出無所求,這樣的人跟他說大乘法他會很歡喜,就像在復習,聽到的法清楚瞭解,就像那位比丘,佛陀跟他講之後,就能殷勤精進,得到無畏,輕安自在,這無畏大法,都不用煩惱,煩惱放下了,一切都是無畏接受著法,這就是無畏施,佛陀即時讓他不用怕、不用煩惱、不用懊惱,因為你沒有犯戒,因為你有這樣的根機,一樣的道理,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今日佛典故事,出自《雜阿含經‧卷三十七》
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衹樹給孤獨園弘法時,有一位新出家的年少比丘獨自一人在外行化,因為沒有施主的供養,暫時住在聚落外的客僧房中,卻不幸生了重病。
眾多比丘知道此事後,紛紛到佛陀那裡報告此事:「世尊,有一位新出家的年少比丘生了重病,暫住在聚落外的客僧房中,他可能來日無多,懇請世尊慈悲前往探視。」佛陀默然同意,當日下午打坐出定後,即前往探視病比丘。
此時,病比丘遠遠地看見佛陀來了,立刻扶著床沿欲起身恭迎。佛陀制止他說:「你躺著就好,不用起身。」又關心地問:「病苦還忍得住嗎?」於是,比丘敘述了自己的情況,表示痛苦隨著時間有增無減。
佛陀問病比丘說:「你心中有懊悔嗎?」
病比丘回答:「我心中實在非常懊悔。」
佛陀又問:「你有沒有犯淨戒呢?」
「世尊,我實在沒有違犯淨戒。」
「既然你沒有違犯淨戒,為何心生懊悔?」
病比丘說:「世尊,我年少出家未久,對於佛法的殊勝妙義還未能通達,而今又病重。我思惟著:『不知命終之後會往何去?』因而心生懊悔。」
佛陀對病比丘說:「我問你一些問題,你依自己的意思回答。」「比丘,是不是因為有眼睛所以才有眼識呢?」病比丘回答:「是的,世尊!」
佛陀又問:「因為有眼識所以有眼觸,而眼觸接受種種外緣而生了種種感受,如: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是嗎?」比丘回答:「是的,世尊。」佛陀再問:「如果沒有了眼,是否就無眼識呢?」病比丘回答:「是的,世尊。」
接著,佛陀又問:「比丘,是否沒有了眼識,就沒有眼觸?沒有了眼觸,就沒有因緣生種種感受了呢?」比丘仍恭敬地回答:「是的,世尊。」
接著,佛陀繼續以耳、鼻、舌、身、意為例,開示相同的道理。
「所以,你應該善加思惟這些道理,不僅此生能夠善終,來生也能夠趣向善道。」同時佛陀還為比丘開示了種種法要,病比丘依教奉行,心中非常法喜,而後佛陀便離開了。
佛陀離去後不久,病比丘即命終。臨命終時,諸根喜悅、氣色和潤。於是,眾多的比丘再度到佛陀那裡報告此事:「世尊,那位患重病的年少比丘已經往生了。但是為什麼他命終時,諸根喜悅、氣色和潤呢?請問世尊,這位年少比丘往生何處?未來世如何呢?」
佛陀告訴大眾:「這位往生的病比丘,是真正的法器,他聽聞佛的教法,能夠明白信受,對殊勝的妙法能夠勤求無畏,因此已契入涅槃境界。你們應當起塔供養他的舍利。」
同時,世尊也為這位比丘授記將來當成就佛果。在場的眾多比丘聽聞後都生起歡喜、恭敬之心,依教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