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4/05/22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4/05/22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4/05/22晨語簡記   2014/05/22晨語簡記 Empty周四 五月 22, 2014 6:11 pm

感恩静思法益團隊分享
2014/05/22 晨語薰法香


常樂我淨是四德
唯諸佛心圓淨明
靜寂清澄自輕安
得大自在法導師


淨德;淨者,離垢無染,無諸惑染,湛然清淨,如大圓鏡,故明淨德


  常,人生是不是常?樂,是不不真快樂?我,是不是有永久有我?淨,是不是很真清淨?我們常常說無常,無常人間苦,真是苦!世間一切無常怎有我,觀身不淨哪有清淨,卻是在此地,我們說常樂我淨,因為人生是無常,我們才要好好找一永恆常,人生就是苦,我們才要找出真實道理的快樂,人生生命很短,我到底在哪?因為生命短,生老病死,我們就要找一永恆的我,身體就是不乾淨,不倝乾淨的身,我們為他留戀、貪著、造業,這個身體不僅是不乾淨,帶來了生生世世苦不堪,所以我們若這樣想,就要趕緊勤精進,昨天我們說過,那位年輕的病比丘,他道心堅固,雖然他過去的人生,到底是不有造何業,但他年輕時聽到佛法,一聞即立堅固心,雖然身體有病,但佛陀問他,你現在的病堪得忍嗎?有懊惱嗎?他回答,不堪忍、有懊惱!佛陀問:你有做過什麼犯戒的業嗎?沒有,自己很自信,沒有啊!從聞佛法開始,我們守清淨戒。佛說:你既沒犯戒,心該很清淨,不應該懊惱?所懊惱的就是年輕出家,身體不好,無法聽聞很多的法。


  佛陀就為他特別說出了,從眼識說起,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的道理分析,四諦、十二因緣,最後還說六度,希望他能體會道理,若能瞭解苦來自六根、六塵、六識去召感,合成一切緣,造業來受苦。能去瞭解、體悟原來人間真苦,他滅道的道理瞭解了,知道十二因緣,從一念無明開始,一念妄起,就緣著這個境界,這個業,就開始名色等等,十二因緣由不得自己,再牽往來世,瞭解了!從十二因緣,再將他度入後,要好好保持這一念心,哪怕是起這一念心,動一念心,也要心心念念在六度行,這種希望他能體會,人生苦短,大家已去過醫院,去醫院探望德澭,看她這樣人生,年紀輕卻很堅強,要去醫院的那一天,還跟師父說話,師父就說妳應該很透澈,妳應該很瞭解,自己的心要顧好,師父不用擔心,我的心已經很瞭解。最近大家都很忙,同修者就跟她說,最近很忙,妳不要選我們很忙的時間,妳要稍等一下,她也照約定,稍等一下,等所有活動結束後,昨天師父說的法說給她聽,她再次複習了十八界、四諦法、十二因緣、六度行,這些過去都有在聽,昨天再完整體會,所以沒遺憾!這種無常的人生,帶著恆常的道理,瞭解了不遷不變的真理,這就是常!


  樂德就是安穩寂滅,這叫做樂!還有需要的,那就是我;我呢!是永恆的我,我們要知道人生生老病死,永遠沒有恆住人間,所以來到人間得到法,知道所看的一切,有物質的一切,應該要很自在,沒有我所要貪的、愛的,沒有我所要留戀的,我所愛的,那就是真常的道理,這種法的身入我的心,這種法身永恆,永遠就沒有罣礙,很自在!


  再來就是淨啊!淨就是沒有垢染,沒有什麼污垢,沒有什麼煩惱再來染著心了,我們要時時把法放入心中,唯有法入我們的心,這樣我們才有辦法成就四德,四德就是『常德、樂德、我德、淨德』,淨德就是離垢無染著,我德就是自在無礙,樂德就是安穩寂滅,常德就是不遷不變。這道理若入心,這叫做四德,四種的德,這四德我們學佛者所要追求的,就是諸佛心,諸佛的心跟眾生的心無差別,因為眾生跟佛同等有真如本性,這也是時時說,無明,煩惱,惑若如果都掃除掉,回歸我們真如本性,那就是我們大圓鏡智,這大圓鏡的智慧就明朗現前,這要等這面鏡子清淨,就要有常樂我淨,得到這四德,我們才可以心與佛心回歸平等,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人人都有這塊明鏡在,只是煩惱覆蔽,將這些煩惱撥除掉,這面鏡子不就顯現出來,照景照山照海,不就很明朗嗎!


所以要鏡圓又明,需要佛心現前,佛心現前的境界就是靜寂清澄,清寂清澄,我們才可以得自輕安,我們才可以每天都很輕安,沒有粗重煩惱在心中,沒有煩惱在我們心就很輕鬆,心就很安,這就是我們的心境,已經是靜寂清澄,自然就輕安,得大自在,我們如果可以輕安自在,法就是當我們的導師,法引導我們向前走,我們得到真理,聽了佛法,身體力行,隨著正法向前前進,這正法就是我們的導師,所以我們學佛要時時自我警惕,人生苦短,我們有幸可以遇到佛法,更有幸接觸佛法,更有幸在佛法中身體力行,所以我們自己要慶幸,自慶幸更要身體力行,要好好顧好我們的身行,顧好我們的心念,不然人生苦短呀!前面法華經說:


經文:「斯法華經,為深智說,淺識聞之,迷惑不解」


  就是說這部法華經,是為深智的人所說,法講也要有知音來回應,講話若沒有知音,所講的話也是很痛苦,講話人家若聽得懂,是很歡喜的事情,佛陀到晚年開始講法華經,其實佛陀的心同樣還有罣礙,因為眾生的根基。有的人能夠體會,一知半解的人居大多數,完全沒辦法體會的人,還是不少!但時間啊,沒辦法讓佛陀留很多時間,所以就要趕緊說法華經,只是眾生根基,要能夠體會佛本懷,佛陀暢演本懷,能真實瞭解佛的心境,真的還很困難,所以在這個地方,佛陀還這樣說,「斯法華經,為深智說」,深智就是已經可以體會佛的心懷,聽得懂的人,但是「淺識聞之,迷惑不解」,這就是無法體會佛講話的內涵,這也是佛最罣礙的心,下面這樣說:


經文:「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於此經中,力所不及」


經文簡釋:
「一切聲聞,及辟支佛」;如是體一乘實證,必信佛語,智力雖弱,漸教可受大法,亦可為說。


  大家用心聽、用心去體會,我們是不是還在聲聞境界?「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於此經中,力所不及」。在佛的時代,已經說法四十二年過後,才開始講法華經,還有聲聞、緣覺力所不及,你想情何以堪,佛陀的心難免就是有罣礙,因為佛視眾生如一子,孩子如果還沒有成器,當父母的是多麼罣礙,佛陀的心也是這樣。接下來這段經文這樣說:「一切聲聞,及辟支佛」;如是體一乘實證必信佛語 智力雖弱 漸教可受大法亦可為說。因為我們前面有說,眾生根基不夠,就不要虛妄傳說,但是在這個地方,為了法華經還是要留在後世,所以佛陀再這樣勉勵,聲聞、辟支佛,如是體,假如若能夠體會;現在聽,雖然不能身體力行,但是現在聽,現在體會,體會到一乘實證,把這一乘法真的體會瞭解,從內心已經證悟,這法是真的可以成佛的法,按照這條道路走,絕對可以成佛,雖然這些聲聞、辟支佛,還沒有身體力行在菩薩道上,但他們若聽進入,體會得到,深信這條路,絕對是到佛的境界,這是實證,我們如果可以體會一乘實證,就是從內心確實瞭解,就像我們到車站,看到這台車,我們絕對沒有疑問,這台車就是我買的車票,就是要搭這班車,從花蓮到台北,我們要相信這台車就是能夠從花蓮到台北,這叫做一乘實證。我們的內心完全清楚,往這個方向走,絕對沒有偏差,絕對是沒錯誤,這樣叫做體一乘實證。如果這樣,這樣的人就是必信佛語,能夠真的體會這條路這樣走是沒有偏差,這樣的人,絕對相信佛語,佛所說的法,他絕對是相信,這些聲聞、辟支佛,一定內心接受,已經相信,雖然智力雖弱,智力雖然還是比較弱,就是根基,根還沒有很深、機還沒有很大,雖然還沒能身體力行,不過漸漸漸漸只要有正確的方向,只要有深信,將法入心,這樣漸教可受大法,慢慢教他,好好牽引,先不要棄捨。


  佛遺教經阿難問佛,比丘不受教,佛在世不聽話,佛滅度後這些比丘修行者,要如何降伏?佛陀就要跟他說,這些人根機粗劣大家要慈悲包容,要慈悲勸誡,假使累次勸誡都不聽,那就默擯之,隨他去!慧命不知道疼惜,空過時日,無法度他,但還是不能放棄,慈悲勸導,勸導得來為他歡喜,勸導不來也不埋怨,雖然無奈,也不要放棄。以下這段文,『智力雖弱,漸教可受大法』,雖然佛陀說人人可以成佛,眾生皆有佛性,何況已經入僧團,所以要包容他,他自己自損,我們慈悲勸導不要放棄他,勸導不來就不要計較,損者自損。我們無奈,但這在佛陀時代就已經有這樣六群比丘,何況末法的現在。在法華經裡,一樣沒有放棄,只要他入僧團裡,只要他在佛門中,希望他有朝一日,有朝一日說不定可以徹底覺悟,來接受大乘法也不一定,所以漸教可受大法,也可以為他說。最怕那種聽之後斷章取義,貢高憍慢那種我慢,未得謂得,這樣偏差方向去引導別人,這樣的人不我們不要跟他說,真心要聽佛法,那怕根基很弱,也要用耐心慢慢教,其他不信的,也要等待時機,也不要放棄!


經文簡釋:
「於此經中,力所不及」;假如是愚法二乘,聲聞緣覺二種之小乘,迷執於自法,而愚昧於大乘法空之妙理。或增上慢人,則無智不信,應為說乖本心故。


  「以此經中,力所不及」,譬喻假如是愚法二乘,那就是聲聞、緣覺這兩種小乘的人,這兩種小乘雖然在修行,一直就是執著,執迷不悟,迷執於自法,而愚昧於大乘。自以為得到很多,沒有真實信受教法,就是執迷用自法,以為我聽,我一聞千悟,其他都不用聽,所以我能夠來宣講大乘法,法空之妙理,以為都懂了,這叫做愚法二乘。這是愚昧、愚癡,蒙蔽自己本性,用那種驕慢、我慢,未得謂得,以為他懂很多,理解空法的道理很多,這種的人是還沒有向他們說;不只是這樣,還有增上慢人,除了未得謂得的人;如聲聞、緣覺外,還有一種是外道行的人,那種增上慢,無智不信,沒有智慧,無法體會正確的道理,所以無智不信,就像這樣的人不能信受正法,不應該為他講,這是你如果講正法給他聽,他會故意違背本心,這樣去謗法,佛陀在世的時候,其他的外道教很昌盛,故意問難,故意刁難等等,故意拿正法去邪解邪思、謗佛謗法,這種人不要跟他說,人人本具佛性,但是未來還是有因緣,這些人也可以成佛,就像提婆達多,佛陀還是為他授記,何況其他的人,我們要因人、因時、因地,既然大家都可以成佛,大家都可以來接受佛法,不過有的人就是故意不接受,有的人是聽都不曾聽過,無法接受,有的人聽到故意造作,因為眾生無明煩惱,所以這種法,別人講他心不歡喜,嫉賢妒能,這樣的人煩惱重重,現在無法接受,但是佛陀還是說,都一樣可以成佛,不過他自造作的煩惱,總是在六道輪迴中受盡苦難,但也會有因緣可以接觸佛法,所以佛陀要讓眾生有因緣,不斷迴入娑婆,很多菩薩跟佛同等心願,文殊、普賢、彌勒、觀音很多菩薩都是在助佛道場的菩薩,時時就是來回人間,這樣就是根機不成熟的眾生,還沒有受信,沒有得度,這些人在長時間劫數中,無限的空間中,不斷就是迴入娑婆中,所以佛陀繼續說:


經文:「汝舍利弗,尚於此經,以信得入,況餘聲聞,其餘聲聞,信佛語故,隨順此經。」


經文簡釋:
「汝舍利弗,尚於此經,以信得入」;以信得入佛,舍利弗汝是最上根人,尚需以信始能證入此經大乘法義。
  佛在向舍利弗說,就像你是最上根機的人,在僧團中佛稱讚舍利弗是智慧第一,佛陀時時讚嘆他智慧第一,現在佛陀再叫舍利弗,你舍利弗是僧團中最上根機的人,尚需以信始能證入此經,即你心中要有充足的信心,才能入這部經,法華會中舍利弗才開始請佛講法華經,這個時候才開始要入,因為佛陀入定,文殊、彌勒互暢,舍利弗三請,佛陀開始要說法五千人退席,但是舍利弗還是繼續請佛說法,這就是表示舍利弗在這個時候已經堅信,非常堅定的信佛,將要說的是大乘法,所以舍利弗殷勤三請,佛才開始說法,佛這裡向舍利弗說,因為你有深信,才能進入此大乘法,才可入心,入
這部經;大乘法的道理。因為你很深信,記得嗎?開始講序品的時候,要廣大深信,不斷警惕大家要有信,所以佛陀說,你舍利弗要深信才入這部經。


經文簡釋:
「況餘聲聞,其餘聲聞」;佛稱大智如舍利弗,尚且由信我語,方漸以自智證入一乘實相,圓十信滿心,況其餘不定性聲聞,非信難解。
十信覺滅相,謂菩薩修行覺了心中念念生住異滅相分齊。
十信心: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護法心、回向心、戒心、願心。


  「況餘聲聞,其餘聲聞」;何況其他的聲聞,何況未來的聲聞,這是佛陀加重語氣,你舍利弗的智慧還要依仗信根,才有辦法瞭解大乘法道理。何況大家現場同樣聽的人,還有未來不在現場聽的人,這些人更需要了。佛陀對舍利弗說,就要信我語,舍利弗的時代是佛在世,因為你還相信我說的話,才可以慢慢將自己證入一乘實相,佛在世的時候,舍利弗跟佛四十幾年智慧第一。親耳聽佛音聲,這樣才慢慢開始生出這分大乘的信根,這是佛陀向舍利弗這樣說,佛陀在世,舍利弗直接聽佛語言,才漸漸產生自己的智慧,來體會、來證入一乘實相。可見一乘實相的道理,我們要透徹瞭解,實在還離很遠;這樣圓十信滿心,況其餘不定性聲聞,非信難解的人,實在是很難。所以十信就是菩薩修行十信圓滿,才可以接受這部經。發菩薩心要身體力行,透徹瞭解心中的念,念念生住異滅,對世間瞭解,世間是成住壞空;我們要對自己心理瞭解,對心是生住異滅;我們要瞭解小乾坤的身體,是生老病死,這些事情都要很清楚。


  所以十信就是: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護法心、回向心、戒心、願心,這是十信心,我們如果心中沒有信,無法接受這法,我們的心如果沒有念念在信心中,我們無法向前精進,我們向前精進,接受了法,堅固了念心,才有辦法升起慧,智慧的心,那智慧就是平等心,產生這份智慧就有慈悲,因為眾生平等,眾生苦難偏多,所以慈悲等觀,就是智慧啦!這智慧要從定心,要有定的信心,心心行菩薩道,入人群要有堅定信心,有堅定的心,就沒有退轉的心,因為堅定的信心,我們還要護法;為佛教、為眾生,佛教要如何傳布在人間,我們要有信心投入人群中去,才有辦法,把佛教真正讓大家普遍,沒有偏差的向前走,這是護法的心。我們佛法就是救世的道理,要救濟世間,要佛法存在,要廣度眾生,回向心,回向不是有所求,一切回向回歸真實道理,受這個道理來接引我們,法是導師,接受道理要大回向,道理要回向真如本性,天下萬法統歸一統,就是無體無形的真理,就是大法。要回向心,要真正法可以入心,十信可以圓滿,那就是戒心、願心,三無漏學、信願行,除戒定慧,還要信願行。


  總而言之,學佛必定要回歸道理,與道理常在,所以叫做常樂我淨,四德為諸佛的心,可以大圓鏡智、圓滿淨明,我們要回歸到靜寂清澄自輕安的境界,不要被煩惱覆蔽,得大法的時候得大自在,要回向法導師,回向道理來引導我們,我們所做一切回歸於道理,意思就是說依道理而行,不脫軌,大回向依法而行,法入心法在行中,這是我們時時要多用心呀!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4/05/22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四年五月二十二日星期四)   2014/05/22晨語簡記 Empty周四 五月 22, 2014 10:46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四年五月二十二日星期四)

 

常樂我淨四德(by Jack Kao)


四德

定義

眾生的問題

造成的原因

要修練

四念處

常德

不遷不變

以變為常

人生短暫

修無常觀

觀心無常

樂德

安穩寂滅

以苦為樂

生老病死

修苦集觀

觀受是苦

我德

自在無礙

以假為我

四大假合

修無我觀

觀法無我

淨德

離垢無染

以垢為淨

慾念染著

修不淨觀

觀身不淨

 

四德為諸佛的心,要修四德的起點竟然是四念處,從三十七道品開始。

然後,心心念念於六度行。

 

經文:「斯法華經,為深智說,淺識聞之,迷惑不解」

 

「就是說這部法華經,是為深智的人所說,法講也要有知音來回應,講話若沒有知音,所講的話也是很痛苦,講話人家若聽得懂,是很歡喜的事情,佛陀到晚年開始講法華經,其實佛陀的心同樣還有罣礙,因為眾生的根基。有的人能夠體會,一知半解的人居大多數,完全沒辦法體會的人,還是不少!但時間啊,沒辦法讓佛陀留很多時間,所以就要趕緊說法華經,只是眾生根基,要能夠體會佛本懷,佛陀暢演本懷,能真實瞭解佛的心境,真的還很困難,所以在這個地方,佛陀還這樣說,「斯法華經,為深智說」,深智就是已經可以體會佛的心懷,聽得懂的人,但是「淺識聞之,迷惑不解」,這就是無法體會佛講話的內涵,這也是佛最罣礙的心。」

上人這一段開示時,語帶感傷,自然是感觸良多。我個人持經時,唸到這裡,就會想,那裡有深智的人。今天剛好到花蓮上課,我講了兩個例子,有兩個不同的知音在課堂與下課回應,也聽懂了,感覺真得很高興。

 

 

十信心: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護法心、回向心、戒心、願心。

佛菩提道(菩薩道)的修行總共分為五十二位階,也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及妙覺位。

 

上人開示,以信得入,信是此菩薩道的起點。

 

請參考下列說明

 

一、十信 

最初十位應修之十種心,在信位,能助成信行,全稱十信心。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賢聖名字品所列之十種,即:

信心,一心決定,樂欲成就。 

念心,常修六念,念佛、法、僧、戒、施及天。 

精進心,聞菩薩藏,精勤修習無間善業。 

定心,於事於義繫心安住,遠離一切虛偽、輕躁、憶想分別。 

慧心,聞菩薩藏,思量觀察,知一切法無我無人,自性空寂。 

戒心,受持菩薩清淨律儀,身口意淨,不犯諸過,有犯悔除。 

迴向心,所修善根,迴向菩提,不願諸有;迴施眾生,不專為己;迴求實際,不著名相。 

護法心,防護己心,不起煩惱,更修默護、念護、智護、息心護、他護等五種護行。 

捨心,不惜身財,所得能捨。 

願心,隨時修習種種淨願。

 

二、十住

初發心住,又作波藍耆兜波菩薩法住、發意住,謂上進分善根之人以真方便發起十信之心,信奉三寶,常住八萬四千般若波羅蜜,受習一切行、一切法門,常起信心,不作邪見、十重、五逆、八倒,不生難處,常值佛法,廣聞多慧,多求方便,始入空界,住於空性之位;並以空理智心習古佛之法,於心生出一切功德。

 

治地住,又作阿闍浮菩薩法住、持地住,謂常隨空心,淨八萬四千法門,其心明淨,猶如琉璃內現精金;蓋以初發之妙心,履治為地,故稱之。 

修行住,又作渝阿闍菩薩法住、應行住,謂前之發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了,故遊履十方而無障礙。 

生貴住,又作闍摩期菩薩法住,謂由前之妙行,冥契妙理,將生於佛家為法王子;即行與佛同,受佛之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陰信冥通,入如來種。 

方便具足住,又作波渝三般菩薩法住、修成住,謂習無量之善根,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無缺。

正心住,又作阿耆三般菩薩法住、行登住,謂成就第六般若,故非僅相貌,且心亦與佛同。 

不退住,又作阿惟越致菩薩法住、不退轉住,謂既入於無生畢竟空界,心常行空無相願,身心和合,日日增長。 

童真住,又作鳩摩羅浮童男菩薩法住,謂自發心起,始終不倒退,不起邪魔破菩提之心,至此,佛之十身靈相乃一時具足。 

法王子住,又作渝羅闍菩薩法住、了生住,自初發心住至第四之生貴住,稱為入聖胎;自第五之方便具足住至第八之童真住,稱為長養聖胎;而此法王子住則相形具足,於焉出胎;猶如從佛王之教中生解,乃紹隆佛位。 

灌頂住,又作阿惟顏菩薩法住、補處住,謂菩薩既為佛子,堪行佛事,故佛以智水為之灌頂;猶如剎帝利王子之受權灌頂。

 

三、十行

歡喜行,菩薩以無量如來之妙德,隨順十方。 

饒益行,善能利益一切眾生。 

無瞋恨行,修忍辱,離瞋怒,謙卑恭敬,不害自他,對怨能忍。

無盡行,又作無屈撓行。菩薩行大精進,發心度一切眾生,令至大涅槃而無鬆懈。 

離癡亂行,常住正念不散亂,於一切法無癡亂。 

善現行,知無有法,三業寂滅,無縛無著,而亦不捨教化眾生。 

無著行,歷諸塵剎供佛求法,心無厭足,而亦以寂滅觀諸法,故於一切無所著。 

尊重行,尊重善根、智慧等法,悉皆成就,由之更增修二利行。 

善法行,得四無礙陀羅尼門等法,成就種種化他之善法,以守護正法,令佛種不絕。 

真實行,成就第一義諦之語,如說能行,如行能說,語行相應,色心皆順。

 

四、十迴向

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即行六度四攝,救護一切眾生,怨親平等。

 

不壞迴向,於三寶所得不壞之信,迴向此善根,令眾生獲得善利。 

等一切佛迴向,等同三世佛所作之迴向,不著生死,不離菩提而修之。 

至一切處迴向,以由迴向力所修之善根,遍至一切三寶乃至眾生之處,以作供養利益。 

無盡功德藏迴向,隨喜一切無盡善根,迴向而作佛事,以得無盡功德善根。 

隨順平等善根迴向,即迴向所修之善根,為佛所守護,能成一切堅固善根。 

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即增長一切善根,迴向利益一切眾生。 

如相迴向,順真如相而將所成之善根迴向。 

無縛無著解脫迴向,即於一切法無取執縛著,得解脫心,以善法迴向,行普賢之行,具一切種德。 

法界無量迴向,即修習一切無盡善根,以此迴向,願求法界差別無量之功德。

 

五、十地

歡喜地,又作極喜地、喜地、悅豫地。 

離垢地,又作無垢地、淨地。 

發光地,又作明地、有光地、興光地。 

焰慧地,又作焰地、增曜地、暉曜地。 

難勝地,又作極難勝地。 

現前地,又作現在地、目見地、目前地。 

遠行地,又作深行地、深入地、深遠地、玄妙地。 

不動地。 

善慧地,又作善哉意地、善根地。 

法雲地,又作法雨地。

 

六、等覺

在內容上與佛相等,而實際上修行比佛略遜一籌者,稱為等覺。
等覺又稱等正覺(意為與正覺相等之覺)、有上士、一生補處、金剛心、鄰極。



七、妙覺 

覺行圓滿之究竟佛果,故亦為佛果之別稱。又稱妙覺地。為究極理想境地之表現;係由等覺位更斷一品之無明,而得此妙覺位。於此位能斷盡一切煩惱,智慧圓妙,覺悟涅槃之理。
 


此五十二位階,由定義可以得知其內涵,亦可檢驗自己是否已經達到。

可以請購《凡人可成佛》一書來看。

 

(高明智 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4/05/22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