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孩子傷在“聽話”上——韓國沉船事故帶來的啟示
【分享生命智慧 共創幸福生活】
4.16 韓國“歲月”號客輪沉沒事故,引發了全世界的關注。
客輪發生嚴重傾斜後,船上300多名學生中大多數仍然按照船方指示留下船艙中待命,最終與客輪一同沉沒;一些沒有聽從指示的學生反而因此獲救倖存。
一位遇難學生家長在給孩子的悼念留言中說:“讓你好好聽大人的話,是我錯了。我對不起你。”面對著撕心裂肺的悼詞,我們不禁要反思,要不要孩子無條件地聽從大人?
過於聽話,有時會讓孩子身處險境
一段由倖存者拍攝的現場視頻顯示,當時船體已嚴重傾斜,但船上學生仍平靜地坐在船艙內,船員要求學生們待在原地、不要試圖逃生。
德國有個心理學家海查曾做過一個實驗:對2至5歲時有強烈反抗傾向的100名兒童與沒有反抗傾向的100名兒童跟蹤觀察到青年期。
結果發現,在兒童期有反抗傾向的人中,有84%的人意志堅強,有主見,有獨立分析、判斷事物和做出決定的能力;而兒童期沒有反抗傾向的人中,僅有26%的人意志堅強,其餘74%的人遇事不能做決定,不能獨立承擔責任。
過於“聽話”的孩子,由於習慣順從別人,凡事絕對服從,也喜歡依賴別人為自己做的一切安排,他們做事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會受到影響。
不能獨自判斷,難以為自己負責,出現這種因為聽從大人指揮,錯過逃生機會的事件,也就不足為奇了。
“聽話”的“乖孩子”,常聽不到內心的聲音
在亞洲國家的很多家長看來,教育孩子聽話是天經地義的。只要是大人說的話,孩子就得認真聽;只要是大人提的要求,孩子就得絕對服從。
有些家長總是喜歡壓制孩子的想法,認為“孩子這麼小,就應該聽大人的”,一旦看到自己的孩子服從和聽話時,不管什麼情況,還會忍不住讚揚和獎勵孩子。但其實這個現象背後,反映著家長的耐性不足,不注意從孩子自身需要出發引導他的問題。
2歲開始,孩子就會經歷反抗期,是獨立意志的開始。如若父母與老師不注意傾聽孩子的意見,那麼孩子的自由意志很難發展出來,這樣一個順從的孩子長大後可能因為聽不到內心的聲音而隨波逐流。
長期這麼做,孩子感受到的可能就是,“只有聽爸爸媽媽的話,他們才愛我”。於是,孩子就失去了敢於質疑的勇氣和動力,就會用自己的“聽話”來換取父母之愛,強化了孩子對權威的絕對服從。久而久之,就會導致孩子缺乏主見、缺乏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
尤其是需要在改革、試誤甚至一定程度的探索與冒險中創新時,聽話的孩子卻缺乏勇氣和心理能量,亦步亦趨,創造性大打折扣。
生活的意義就是創造,創造出你的身份和本質,然後去經驗它。可想而知,缺乏了創造感受的孩子們,會失去怎樣的生活意義體驗?
“聽話”的孩子,最容易“受傷”
在幼兒階段的孩子心目中,家長和老師處於絕對權威的地位。當孩子上幼稚園以後,老師的地位更是至高無上。
在老師“聽話”的要求下,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就不敢輕易驚動老師;當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就不敢隨便麻煩老師;當孩子不開心時,就不會直接向老師傾訴。
我的女兒伊伊上小班的時候,在幼稚園裡發生過一件糗事。有一天,我剛下班回家,趁伊伊不在場,外婆急忙向我告狀:“伊伊今天在幼稚園尿褲子了。她沒有告訴老師,自己穿了幾個小時的濕褲子,等到放學以後褲子都快幹了。我去接她,在回來的路上,她才跟我說的。”
當天晚飯後,我和妻子借機跟伊伊聊起了此事。伊伊趕緊跟我們說:“爸爸媽媽,我想小便的時候,老師正在上課。因為老師跟我們說過,上課的時候要集中注意力,不要到處亂跑。所以我就沒有去廁所小便,後來實在憋不住了就尿在褲子裡了。我就更不敢跟老師說了,怕老師批評我。”
“那麼,其他小朋友知道這件事情嗎?”我接著問她。
“他們都不知道的,這是我的秘密。連最好的朋友蕾蕾,我也沒有跟她說。”伊伊覺得自己口風挺嚴,對此還頗為得意。但我也看得出,孩子得意的眼神裡還夾雜著一些擔憂、難過和疑惑。
據我所知,對於小班的孩子,老師會定時組織他們上廁所。如果不是在老師提醒上廁所的時段,伊伊通常都不敢把自己的生理需求及時告訴老師。但我們認為,這一點是需要糾正的。
最後,我們告訴她,大人的話也不一定是完全正確的,我們也會經常出錯的。如果大人做得不對,提出的要求不合理,孩子也是可以向大人提出來的,要學會自己辨別。
獨立思考,讓孩子成為生命的主人
一個從小喜歡獨立思考的人,長大以後就比較有主見,不會盲目跟風。作為家長,我們應該讓孩子敢於質疑、獨立思考、自己判斷,並且可以大膽地說出想法。
1.尊重孩子,把他看成獨立的客體。我們首先要把孩子看成需要尊重的獨立個體,而不是自己的附屬品。這樣,我們在面對孩子的挑戰、質疑和“不聽話”時,才能保持平常心。我們可以問問他:“怎麼了?你的理由可以說給我聽嗎?”引導孩子獨立思考,尋求進一步交流,更深入理解孩子的意圖。
2.鼓勵孩子多問為什麼,敢於說“不”,敢於犯錯。父母就要允許孩子質疑別人,在遇到開放式情境時,鼓勵孩子多問為什麼,即使這些問題在成人看來很無厘頭。和孩子進行“尋寶遊戲”以及“探秘大冒險”,尋找多種可能性與解決之道。
孩子自發產生的質疑,很容易引發他獨立解決問題的意願和能力。我們可以和孩子進行“頭腦風暴”,“想像力故事接龍”,讓他按照自己質疑的思路有所發展,並發現閃光點,與孩子共同經歷與體驗那個過程。
而面對孩子的錯誤,更要寬容,告訴孩子:“好壞對錯都沒有絕對的。讓我們一起看看你從這件事情中學習到什麼?”把改正的空間留給孩子。
3.讓孩子自由地思考,自主決定。我們要盡可能給孩子營造寬鬆的成長環境,在一些家庭事件上,尤其是關於孩子的事件,要多徵求孩子的意見,比如跟他說:“寶貝,告訴媽媽,你更希望報什麼樣的興趣班?你希望週末幹什麼?你來做一個選擇。”把主導權交給孩子,讓孩子明白,他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
4.安全意識第一,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危險無處不在,讓孩子有自我保護的意識和手段,是每一位父母的教子必修課。家長要提早訓練孩子安全自救技巧,例如怎樣識別危險、發生火災、地震等意外事故了怎樣逃生、和家長走失了怎麼聯繫、怎樣撥打求助電話、如何找員警或相關社會機構幫忙等等。孩子受過相關的訓練,遇到問題才會不慌張,有解決之道。
(轉自生命旅程:本文結合韓國沉船事故,改編自《陪孩子一起上幼稚園》一書,摘自付小平的博客,特此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