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靜思法益團隊分享
2014/06/08晨語薰法香
菩薩欲為眾生說法
先以善巧方便隨順
教誡眾生信樂之心
獲大利益隨順樂說
每天跟大家分享,怎麼樣可以發菩提心,發弘誓願,行菩薩道,這是很重要,修行若沒有一個目標,要怎麼修、怎麼行?『修』,就是修身養性;『行』,行就是端正行為。我們人人應該要修心,養好我們的性,眾生心就是充滿煩惱,所以起惑造業,複製很多很多惡業,才由不得自己,依報帶業來生,依著我們過去所造作煩惱業,帶著這個業來受生,人間苦阿!佛陀開始說法第一場,就說苦阿!因苦集來了很多煩惱,帶著過去由不得自己的煩惱,來到這個輩子,今生此世,又再由不得自己,於人於事起心動念,又再複製惑;那就是塵沙的惑,就像泥沙一樣,就像恆河沙一樣,就像沙漠的沙一樣,那麼的多、那麼的細,就在我們心裡,不可算計煩惱,複製在我們的心,這叫做凡夫。凡夫阿凡夫,不斷複製無明煩惱,因為這樣,釋迦牟尼佛不斷來回,生生世世發菩薩心,行菩薩道,覺悟的道路,發這分覺有情的心,覺悟入有情人群中,去度化眾生.這就是佛陀未成佛前 ,不斷來來回回眾生界,這樣的菩提心,行菩薩道,莫非就是要向大家教育,教育、說法,這種說法教化眾生,是菩薩的心願,是修行的過程。
所以我們人人要發這念心,每天跟大家說,用什麼方法可以度化眾生,這都是要隨順時代,隨順眾生的根基,所以先以善巧方便,這樣隨機、隨時教育眾生,常常教育,同時也常常警告;所教育的這個法,正確的方向你要知道,你要走;警告、警戒就是說這個事情是錯的,不要做,趕緊要改過,所以一方面是教,教育我們行正法,另一方面是警戒,不要做,做了因緣果報,用這樣的教誡,言詞譬喻等等,眾生可以慢慢體會瞭解、相信,歡喜接受,所以這是諸佛菩薩在人間,要用很大的耐心,生生世世,不斷迴入娑婆,面對著芸芸無量數的眾生,面對無量數恆河沙煩惱的眾生,所以必定要用很大的耐心,來教、來警惕,讓我們慢慢接近,『這輩子度不來,我就再等來生』,這樣生生世世隨著眾生,這樣入三途,在六道,三途六道無不都是諸佛菩薩隨順眾生的行處,總是要等到眾生相信,歡喜去接受,就像是地藏王菩薩所發的願,他就是在地獄,『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地獄的眾生,煩惱很大,惑業造罪很嚴重,所以才會共同墮落地獄,墮落地獄還要受很多很多極苦的拖磨,哪有時間可以接近佛法呢?哪有辦法接受教育?
但地藏菩薩心還是不灰心,不死心啊!對這些苦難的眾生充滿煩惱,充滿苦,就要想盡機會去度化他,何況說到地獄未空,他絕對不放棄,誓不成佛,這種大悲願力,是地藏菩薩的心願.何況說我們在人間發菩薩心,可有困難?人間苦樂參半,有苦的人生,真的很苦。這麼多天來,不斷在說,苦啊!除了生下來六根不具,或者是無常意外所遭受的殘缺,或者是病痛由不得自己,全身那分的痛苦變形等等,又再受到人間生活,多麼多不自由、不自在,真的是貧乏,或者是孤老無依,多少的苦難,這是由不得自己,與生俱來,依報、正報是這樣。卻也有不少人,人間天堂,一生下來就是這樣,這麼有福,享受阿享受!所享受的是不是在人,道,理的上面,這樣在享受呢?有的人享受到全無道理,人間道理脫軌,只有我自己,貢高憍慢,盡我所愛,盡我所欲等等,這種的人生也不少,有名、有利、有權等等地位,但是沒有依照人的道理,著重在他的財色名利,對人間造作了多少破壞山河大地,毀滅了人間的祥和,人間的道理都被毀滅掉。聽,沒有要接受法,同時還要毀謗等等,這種的人生,大家心若靜下來,這樣的人事造作很多的業,問他快樂嗎?絕對是不快樂,因為他的心不滿足,因為佔為己有的人事物太多,所以業大!這種煩惱應該是很多,很多不歡喜的事情,很多不足,很多遺憾,很多像這樣財色名利,一點都不快樂!這樣的人生苦不苦?苦啊!因為他的人生沒有道理,很空虛,只能用物資來滿足他的心,永遠也滿足不了,他的心沒有道理存在,所以很空虛,所有都是煩惱,所以諸佛菩薩要用耐心,對這種全無道理、心靈空虛、撥無因果的這種的人,他也要用盡耐心,要怎麼樣來諄諄善誘。
所以這菩薩就是用盡心,看時代、看時機、看人的根基等等,這就是菩薩在人間,要成佛的過程所要修的行,希望人人可以信樂、可以相信、可以歡喜,接受道理所得到的是大利益,不只是接受到佛法,得到了大利益,還可以從正法再隨順眾生,歡喜來說法,這就是我們要學、要接受的方向,地獄這麼苦,地藏菩薩發這樣的願,都要去接引這充滿煩惱,充滿拖磨,充滿苦難的眾生,地藏菩薩竟發這麼大的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何況在人間有多麼多善良的人,等待我們將愛的種子灑撥在他的心田中,有多麼多的因緣,等待我們去度化的人,所以常常說,我們要把握當下,才能夠學佛所說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這就是我們修行的目標,確實我們要在這因緣時機。
現在每年在我們台灣,應該說全球在這個時間,多數都在舉行畢業典禮,人生的希望就是在教育,教育叫做希望工程,我們慈濟在人間,人間菩薩大家共同一個去向,這個方向大家共同合力,來為社會蓋學校,九二一啊!十多年前,那個時候我們在中部蓋很多學校,五十一間,一九九九年到現在,將近十五年,這期間,你想一年一屆的畢業生,十多年來,那些學校已經畢業多少學生? 昨天說過,在我們的技術學院護理學系的畢業生林聖翰,他就是在我們援建的南投中興中學學生,他充滿了感恩,他說在那個地方,因為有慈濟很快復建學校,所以他能完成學業,他家庭不是很富有,他跟慈濟結緣,他願意來花蓮選擇護理系,雖然是一個男生,不過他覺得接近病人,有的病人病很重,需要用心照顧,職業不分男女,尤其照顧病人是很辛苦,他選擇最辛苦的工作,他發願走最重症,而且壓力最大;這看病,重症,壓力很大,他發願要帶著微笑,面對著壓力很大,這些急重症患者,為他們付出!聽到年紀輕輕,已經畢業,甚至他發願就是永遠在花蓮,他知道花蓮這地方,要有人來不簡單,他就是要去那個要人來不簡單的地方,這環境不是很好,面對著的是急重症的患者,他願意帶著微笑來服務急重症的患者,而且永遠發願在這個地方,這種堅定的志向,這種願意承擔責任,年紀輕輕的,有這種心願,聽到實在是歡喜,畢業了,即將要投入職場,開始要面對著最艱難的挑戰,他發這種的心願,這也是經過教育。十多年前若沒即時蓋那些學校,那些孩子到底變成甚麼樣子呢? 我們看到一顆一顆的種子,已經長成大樹,入社會去了。
昨天同樣,也是我們慈濟大學的畢業典禮,我去參加,很莊嚴!莊嚴的殿堂裡,看到這麼有次序,學生的尊師重道,這種的禮節,老師那分的教導,為他們撥穗,同時給他證書,在台上是這麼循循有禮貌,這實在是說不完,一場三個小時多的畢業典禮,是這麼莊嚴,又聽到我們有一位畢業生,那就是社工,也是一位男生,他出生的時候,就是難產,出生呼吸較慢了點,所以早產兒,而且生產較慢,所以影響到他的腦部,有一點腦性麻痺,但是父母環境不是很好,為了這個孩子,即時趕緊治療,開了七次,很不容易把他救起來,也很幸運,小兒麻痺還很輕微,因為即時治療,所以他自己很努力,什麼事情都很陽光,看很開滿心感恩,感恩父母,沒放棄他,所以他自己也沒要放棄,常常做復健,小時候就學騎腳踏車,很用功讀書很認真,自己知道身體有一點點的缺陷,但是他要用讀書來彌補,用這個很善良的心來對待,來行孝、行善,用這種的心態,很努力!所以他一路走來,選擇花蓮,他覺得社會對他很多,慈濟也幫助她很多,要回報父母的恩,他就要用他這身體去服務人群,所以他志願在社工系要服務人群,所以很用心,讀書都是名列前茅,很優秀。
昨天聽他說,很令人感動,他發願要留在花蓮投入幫助社會的工作,看到這兩位年輕人,都是發大心立大願,克服困難,面對人間的希望、製造人的希望,這實在是很不簡單,尤其是要服務人群,也是要發菩薩心,看他都一直感恩,感恩若不是社會有這麼多菩薩來成就,成就醫院、成就學校,這個時代要怎麼救度眾生?要怎麼教育眾生?要怎麼在人群中,又建設出了人間菩薩的大道場,這都是很多人。譬如學生,我們就有無量數的慈誠委員不斷陪伴,才能看到孩子們全場就是這麼莊嚴,昨晚看到新聞,也是很多學校畢業,鬧成一團,根本沒有感覺到那是儀式,只是感覺到一團一團的亂象。甚至中學畢業,所有的書拋出教室外,他們說讀過的書,就從很高的樓層,就這樣灑出去,高高的樓上,過去的課本,就這樣從教室都丟到外面廣場,讓書整個在空中一直飛,從空中降下,我就想說,有多少人沒有書可讀?辛巴威那些孩子要讀書,就是要靠老師寫黑板,他們再慢慢記錄下來,這就是他們的課本。我們台灣的孩子,現在畢業過河拆橋,過去的課本讀過之後,從高高的教室,一層一層這樣整個灑下去,看了實在心痛,這樣叫做他們的畢業典禮。
回過頭來,我們的畢業典禮是這麼莊重,因為這畢業典禮是他們的終身大事,所以昨天教育部長來也是這樣感動,他說現在要看到這樣的場面,沒有了!就是在慈濟這種教育人文,感動人的事情很多,看到印尼也是在畢業典禮,中學他們排演出來就是父母恩重難報經,從頭到尾都用中文表演出來,不僅是演出,那些孩子從排練開始,就轉變了他們的心態,過去都是隨心所欲,父母要他做甚麼都不肯,現在知道父母恩重,父母要我做什麼要趕緊去做,否則人生無常,後悔來不及,很多孩子的分享都佷感動!甚至發心立願要素食,這是在印尼,那一場畢業典禮,與我們台灣一模一樣,他們的特色是整齣的父母恩重難報經,他們只是看錄影帶,這樣一場再一場看,一次再一次學,全場的父母恩重難報經全程演出,很感動人,這就叫做教育,這種的教育,雖然他們是回教徒,接受佛教的教育,所以啟發了他們行善、行孝不能等,這也是在這個時代,在這個畢業典禮,看到我們的畢業儀式實在是很感動,也很感恩,感恩人間這一大的群菩薩,來成就四大志業,在這個世代這樣在付出,真的是所看到的都很感恩,感動人感恩的事情很多,人生在明明德,人人要記得反觀自性,我們自己心裡的道理,明明的德性,我們應該要很清楚,知天命,我們原來本具佛性,所以我們必定回歸真如本性,行菩薩道,入人群,這才是真正的鍛鍊我們的道心。
經文:「告舍利弗,謗斯經者,若說其罪,窮劫不盡,以是因緣,我故語汝,無智人中,莫說此經」
佛陀又再向舍利弗這樣說,希望我們要說法給人聽,沒辦法接受的人,我們就不要向他說這樣的法,我們要趕緊設法用其它,隨順他根基跟他說話,不要一直勉強他,會有反效果,因為反了效果,還讓他造罪,所造的罪業就很重,要說他的罪業很長,這就是謗經,撥無因果,斷人的善根,毀人的慧命,這種的罪業很重,所以我跟你說,「無智人中,莫說此經」,這是佛陀又要教育,又要跟我們警戒,雖然是良藥,也不能用太重,我們要隨量隨分,這是佛陀的慈悲與智慧.下面再看
經文:「若有利根,智慧明了,多聞強識,求佛道者,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經文簡釋:
「若有利根,智慧明了」;若有發大菩提心,及修六度行者--福慧--此二種出世善根深信大乘,故曰若有利根。
三乘人,菩薩為利根,緣覺為中根,聲聞為鈍根,若有利根,所以聞即能信、能解。具有智慧,所以能分辨是非明了,所以能不退。
來到這裡,佛陀開始要跟我們說,可以向他說話,那種合根機的人,什麼樣的人呢?「若有利根,智慧明了」的人,這種發大菩提心,願意修六度行,發菩提心,就是覺,覺有情入人群中,入人群叫做造福,造福要用什麼方法?就是要用六度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發大菩提心就是智慧,六度行就是修福,所以這兩種,全都是出世善根,這菩提根就是覺性,我們要身體力行入人群中,這就是善根,信心很深,善根很大,所以願意發大乘心,就像是剛剛說,明明知道現在醫療照顧病人很辛苦,我們的孩子願意發這樣的心,要在最艱難接受壓力很大那種急重症,他要帶著微笑來面對他的工作,你想這若沒有大信心,怎有辦法立這大宏願,這已經是對大乘法入心了,這就是利根的人,很有智慧,根機很利,一聞十悟,或者是一聞千悟,相信在工作中,他所體會到,就是他的經藏。常常說人人就是我們的一本經,何況入那最艱難,急重症眾生的人群中,每一個人那部苦難的經,叫做苦諦,他苦的道理,願意入到那地方,多了解、多吸收、多體會,瞭解苦集來的源頭,他要在那個裡面,去消滅他心中的煩惱,他要用微笑來面對,不只是救病,同時用微笑來救心,你想這不就是滅,滅掉了對方的病痛,滅掉了對方心的苦難,這要如何修行?身體力行,在這種苦難中力行,所以苦集滅道,這就是大根器,大利根,大信心的人,所發的大願,所以我們要用心,這就叫做菩薩,年輕人現在剛畢業,做得到,我們是不是也做得到呢?眾生的根機分成三種,修行的眾生有三種,就是三乘人,『菩薩為利根的人,緣覺就是中根的人,聲聞就是鈍根的人』,佛陀講說一乘實法,那就是期待利根,若有利根,所聞即能信、能解,利根就是菩薩的根基,聽到他就自然就很瞭解,自然就很相信,相信瞭解,自然他就會發願,這種的人就是已具足智慧,類似這樣的人,我們就可以跟他說法,跟她說法,說高深的法,所以要能分辨,這是對的法,我們要用心身體力行,這是不對的,我們要即時停止,三無漏學;戒定慧,都是在我們隨時懂得選擇,對的我們心要定下來,要堅定志向,要明瞭,確定就不會讓他迷失。
經文簡釋:
「多聞強識,求佛道者」;多聞強識,所以知佛智權巧方便,深信強識,以志求佛道者希大乘法。
利根智慧,決權實,多聞強識,志求佛果,親近諸佛,植眾德本,發堅固心,不為物欲動念,如是之人,方能荷擔道業,聞必信受,當為說之。
「多聞強識」就是對佛瞭解、知道佛,雖然是方便說法,權中有實,所以他瞭解佛的智慧,是用權巧方便,因人、因時、因地,怎樣來教育眾生、帶領眾生,怎樣來行菩薩道,所以他沒有懷疑,深信強識,凡是佛所說的法,他絕對深信,所以完全入他的八識田中,不只是八識田中,還入第九識,回歸真如本性,這叫做強識。以志求佛道,求大乘法的人,希望所要追求的是大乘法,這種的人叫做利根智慧,利根智慧聽到法,馬上就能確定瞭解、知道,這是過程中的權,瞭解權中有實的法,所以他多聞強識,所以這樣他志求佛果,他絕對沒有懷疑,一定要到佛的境界,沒有要停滯在聲聞,沒有要停滯在緣覺,自利利他,自覺覺他,這是他的心願,志求佛果,親近諸佛,又再植眾德本,植眾德本就是要入人群中,去為人群付出,就像在灑種子,耕心地,灑種子,一把的種子灑下去,粒粒種子發芽,粒粒種子成就,粒粒種子的大樹,再又再累累的果實,這種植種德本,植就是種,種很多德的因,這是我們要修行,常常跟大家說,要跟人家結好緣,要造好業,這就是植種德本,我們要種很多的福因福業,不為物欲動念,不受外面的欲將我們牽引,讓我們起心動念,不會!我們已經戒定慧具足,外面的環境沒辦法來誘引我們已定,決定的心,所以方能荷擔,就是像這樣的人心沒有動搖,決定方向這樣的人才可以負擔如來的家業,荷擔道業,就是大菩提道這志業,就是要有利根多聞強識的人,這樣的人才能夠承擔如來的家業,這菩提道業,這樣他聞必信受,要有這樣的根基,不會受他人影響,這種的人聽法絕對是信受,這樣的人可以說,我們可以為他們說。
經文簡釋:
「如是之人,乃可為說」;如是六德-一自在、二熾盛、三端嚴、四名稱、五吉祥、六尊貴;而修智度,乃可為說此經。
「如此之人,乃可為說」;這要具足六德,什麼叫做六德?
第一是自在,這種大根機的人才能常常輕安自在,面對人間芸芸苦難眾生,有的人愚鈍,自己沒辦法體會,還在常常跟人唆使,影響他人的道心,若道心堅固的人,接受正確的道;一乘實法,我們已經很自在,道心堅定,所以我們輕安自在,不受周圍的煩惱來搖動我們的道心,所以這叫做自在德。
第二就是熾盛,我們的道心,不會讓他冷掉,我們日子在過,道業不斷增長,不斷堅定,我們的慧命不斷成長,這個法應該要時時保持這樣的熱度,不斷讓她成長起來。
第三是端嚴,我們不要輕浮我們要很莊重,要如何度人,自己要很莊重,內心有智慧,外表也不可以輕浮,我們對人很親切,但是我們要讓人尊重,不要有輕浮,所以要端嚴。
第四就是名稱,過去常常有人說,師父都不愛名,我就會跟他說,愛啊!我很愛名,因為我很擔心被損壞,慈濟志業我很擔心慈濟志業被損壞,所以我要顧好名稱,不管是靜思法脈,一定要脈脈相傳,這個法脈要顧好,慈濟宗門這個門要開正,要接引眾生,我們的門風,古時候的人都說,門風要顧好,就是這名稱,我們不要損失,一點的閃失,沒有注意若稍微偏差,差毫里、失千里,所以我們要設很多種,你要進慈濟要守十戒,一年的見習,一年的培訓,瞭解慈濟的一切才能受證,這也叫做名稱,你要做委員,要做慈誠,你一定要有這樣的品行,要有這樣的端嚴,讓人聽到慈濟人絕對是可信任的,這就是名稱。
第五是吉祥,若我們能自在,常常是這樣旺的氣,還能端嚴,名稱,名副其實,這樣不就很吉祥嗎? 社會都是好人,都是修行者。
第六是尊貴,我們要好好顧好我們自己,我們的門風要做好,引人入宗門來,人人守好規則,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的結善緣,真正的造福業,真正的菩提道,修六度行,這就是要有這六項的具足,才能夠福慧雙修,像這樣的人,我們才可以跟他講,無上大乘妙華蓮華經。佛陀教導我們,要如何面對人間?要如何教育眾生?他的根基什麼程度,我們可以為他說甚麼法,所以說修行的過程就是行菩薩道,終究要到佛的果位,所以不能離開菩薩道,所以菩薩欲為眾生說法,善巧方便隨順根基,我們要教,我們要跟他提醒,這叫做教誡。信樂;讓眾生可以相信,可以歡喜接受這樣的法,讓人人得到法,總是可以獲利益,可以得到大利益,心中有道理,所做的事情,六德,六種的尊貴,我們要好好修持,這是我們接受佛法最重要,諄諄樂說,怎麼樣的人我們可以常常跟她說真理,說談心話,這我們要好好多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