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菩提心要--20140621無忮無求得自在 - 八大人覺經淺釋(四)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62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菩提心要--20140621無忮無求得自在 - 八大人覺經淺釋(四) Empty
發表主題: 菩提心要--20140621無忮無求得自在 - 八大人覺經淺釋(四)   菩提心要--20140621無忮無求得自在 - 八大人覺經淺釋(四) Empty周二 6月 24, 2014 8:52 am

證嚴法師菩提心要6月21日播出 無忮無求得自在-八大人覺經淺釋(四) 
首播06/21(六)17:00 
重播06/22(日)08:00、06/28(六) 01:00 

快樂,是每個人一生的願望,而為了要達到快樂,大家所用的方法各不相同,執著的程度也因人而異,認定的快樂更是大相逕庭。那麼,什麼樣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呢? 

證嚴法師開示: 
經常在想,吃飯的時候,一隻手只能端起一個碗、拿一雙筷子,碗裡面盛的飯,一碗應該就飽了,桌上有多少菜色?能吃多少?其實肚子吃不了多少。睡覺,一個身體要睡多大的地方?一張床三尺寬、六尺長,應該就能睡得很安穩了;身上穿的衣服,要幾尺布呢?不用多少啊!這樣吃得飽、睡得穩、穿得暖,這不就是我們人生根本的生活?不是多麼的富有,我們就叫做快樂了。其實富有是在於內心,心若不滿足,永遠不富有。 

人生總是為了欲念而活,貪玩、貪吃、貪之無窮。不只放縱自己的心,更散漫自己的生活,糟蹋自己的身體。其實這都是在造業,當業力累積多了,身體的地、水、火、風自然就會不調,就會生病,就像大地山河變色一樣。所以佛陀教導我們要少欲,因為不管是身體裡的小乾坤,或是外在的大乾坤,所發生的大小災難,其實都是從貪欲而起。 

證嚴法師開示: 
「少欲無為,身心自在」,我們來的時候,是帶著什麼福來,我們要安分守己。所以有的時候,我們要付出;沒有的時候,不要有非分的貪念,這樣我們就會平安、快樂了。各位,學佛最重要就是要學得心念少欲,時時刻刻要警惕自己,將心顧好,不要開啟我們心的欲門,所以大家要時時多用心啊! 

本周證嚴法師菩提心要,讓八大人覺經告訴您,「無忮無求得自在」。
回頂端 向下
hungkait
金剛勇猛心
金剛勇猛心
hungkait


文章總數 : 159
年齡 : 55
來自 : Cupertino, CA, USA
威望 : 19
注冊日期 : 2012-03-02

菩提心要--20140621無忮無求得自在 - 八大人覺經淺釋(四)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菩提心要--20140621無忮無求得自在 - 八大人覺經淺釋(四)   菩提心要--20140621無忮無求得自在 - 八大人覺經淺釋(四) Empty周二 6月 24, 2014 10:34 am

回頂端 向下
https://www.facebook.com/hungkait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62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菩提心要--20140621無忮無求得自在 - 八大人覺經淺釋(四)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菩提心要--20140621無忮無求得自在 - 八大人覺經淺釋(四)   菩提心要--20140621無忮無求得自在 - 八大人覺經淺釋(四) Empty周日 11月 02, 2014 5:06 pm

20140621《菩提心要》無忮無求得自在-八大人覺經淺釋(四)

【2010年10月10高雄慈濟人聯誼證嚴上人開示】
「多欲苦為」,人生就是因為欲念,為何會四大不調和呢?我常常都說眾生共業,眾生共業都是從欲念,內心的欲念,這樣求無止盡,錢賺得再多又有什麼用呢?天下四大如果不調和,我們想要做再多再大的事業,都沒有用,應該我們要虔誠祈求,天下無災難,因為普天之下,這種的生滅變異,實在是太多了,無法隨心如意。

大家都知道,師父有三求、三不求,第一,不求身體健康,我求我要健康,難道我真的會健康嗎?那是不可能的;既然求就是求不得,何必求呢?不過,我要求的是精神敏睿,不求健康,求精神敏睿。

我也不求事事如意,世間有什麼,能讓我們事事如意呢?人人求,卻求也不得,那也是苦;求得不如意,那當然是苦,我不求事事如意,我只求毅力勇氣,我們真的要求的,是毅力勇氣。

看看我們發心,要承擔天下苦難的眾生,我們能沒有毅力嗎?我們一定要有毅力,一定要有勇氣。

我也不求責任減輕,我只求力量增加,我們來到人間,應該都要有為人間負責任,所以我不會求說讓責任減輕些,不怕擔責任,我只要求力量要增加。

我們有這麼一大群的慈濟人,可以從臺灣為起點,在每一個國度,只要有一粒種子,他就可以不斷地撤播,不斷地生長,所以不怕責任重,只求可以人再增加,多人多力量,力量增加,這都是我們的期待。

無忮無求得自在
八大人覺經淺釋(四)


【2002年11月27日晨語證嚴上人開示】
有這樣的媒體報導,有一些大學生,他們要去體驗清貧,他們在一星期中,固定花費不超過四百元,有的人就懂得節儉,不敢買太好的東西或菜來吃,他們會去菜市場撿拾菜的頭尾,將人家丟掉的菜葉撿回來吃;在這樣的生活中體驗一星期,接受訪問,像這樣刻苦的生活,感覺如何?這些大學生他們就說,感覺很心安,感覺這種惜福的體驗,感覺很好,我們就知道,一切的快樂不在於物質的享受,真正的快樂,就是在那分心安自在。

所以聽聽這群大學生,他們在生活體驗中,我們能夠知道,「少欲知足」就是快樂。

多欲為苦

【2002年11月27日晨語證嚴上人開示】
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諸位,雖然這篇文字很短,不過我們若做得到,真的是海闊天空,我們的心就能很自在、很輕安,當然這對一般人來說,好像不是很容易,不過,對修行者來說,是非常重要。

第二覺知 多欲為苦
生死疲勞 從貪欲起
少欲無為 身心自在
《佛說八大人覺經》


【2009年3月3日志工早會證嚴上人開示】
我們應該要覺悟,多欲為苦,人生總是因為一個欲念,這個欲是多向的,因為我們的六根,緣著外面的六種境界,我們耳朵聽到的,眼睛看到的,無不都是很容易,被聲音引出去了,被外面的境界、色相,所動搖了心,這都是六根跟外面的六塵,這樣互相地接觸,動搖了我們的心、意、識。

五塵:色、聲、香、味、觸
五根:眼、耳、鼻、舌、身

第六意識 分別
第七意識 雜染
第八意識 藏識 識田


【2008年5月18日志工早會證嚴上人開示】
貪玩、貪吃、貪欲念,貪之無窮,那樣的放縱自己的心,散漫了自己的生活,的確這都是,都是造業的。

大家造惡了、造罪了,這個罪惡累積得太多了,自然就會造成了,水、火、風的不調,就如我們身體,人人不照顧自己的身體,吃、喝、玩、樂,造成了自己的身體,都已經自我破壞,自己內臟器官,一旦它一病發出來的時候,那就是要治療就難了。

人的身體只是一個小乾坤,我們人人共住的地方,就是大乾坤,假如一旦發生什麼事情,就如大地震一樣,山河大地不就是,像我們體內的器官嗎?哪一個器官有敗壞了,就山河變色,河像我們的血液,看,不管是肉體、骨頭,或是我們的肉、血,這都是如山河大地一樣,看,這樣的大地一變,河川也改道了,而且萬一,這樣的湖泊又潰堤了以後,就如我們整個身體的血,都完全失散,這個時候,到底我們要如何能活下去呢?

普天之下,我們要時時刻刻提高警覺,這種,人都是在多欲為苦。

所以《八大人覺經》,佛陀這麼說,「多欲為苦,生死疲勞」,這為什麼呢?從貪欲起,所以佛陀教導我們要少欲,少欲一些,守本分一些,能這樣子才會身心自在。

現在為什麼災難這麼多?就是因為人點點滴滴,所累積起來。

知足才能常樂

【2002年11月27日晨語證嚴上人開示】
在現在的社會,我們看起來、聽起來,有很多大企業家,企業很大,他就是向銀行貸款很多,有時候那些財產,抵不上貸款的金額,經濟好的時候,覺得名聲很大、財產很多,但是,平時就是不斷不在繳利息;有的人一個月,要繳的利息是幾千萬,景氣一不好的時候,這幾千萬的利息就繳不起,這樣再一直拖下去,就變成所有的產業,都要交給銀行,銀行就開始拍賣。

什麼叫做財產?其實都像是水上泡一樣,一場的名與利,名與利,到底對人有什麼實質的應用?經常在想,吃飯的時候,一隻手只能端起一個碗,拿一雙筷子,碗裡面盛的飯,一碗應該就會飽了,桌上有多少菜色,能吃多少?其實肚子吃不了多少。

睡覺,一個身體要睡多大的地方,一張床三尺寬、六尺長,應該就能睡得很安穩了。一身能穿的衣服要幾丈布呢?不用多少,這樣吃得飽、睡得穩、穿得暖,這不就是我們人生根本的生活,不是多麼富有,我們就叫做快樂。

其實富有是在於內心,心若不滿足,永遠不富有,所以,我們學佛要學會如何來理家,真的,我們有的時候,我們要懂得如何使用,沒有的時候不要去計較,我們如果學會如何使用,不會計較,這樣的人生,就是幸福的好人生。

生死疲勞

這段經文就是說,「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其實我們在生死中輪迴,世間只不過是一條輪迴路而已,是這樣走過而已,為什麼就要這麼辛苦呢?為了欲念,走了這條路,不只是這輩子辛苦,其實來生來世,真的也是苦不堪言,所以在六道輪迴中很辛苦。

六道輪迴不休
關鍵在於心


【2007年5月11日晨語證嚴上人開示】
修行,大家都說如何才能脫離六道,其實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心應該要超越,要不然,不論是天道、人道,我們的心還是沒有離開,修羅、餓鬼、地獄、畜生,所以六道完全在於我們的心境。

迷於幻化短暫的人生
所以起惑造業


【2008年9月30日晨語證嚴上人開示】
人生實在是很短暫,這麼短暫的人生也是很幻化,三界眾生都是不了解五蘊,人人都是受,「色、受、想、行、識」,這樣迷惑了我們的心,因為外面的境界,引出了我們內心的感受,那種貪、瞋、癡、慢、疑,這種的心,這種的感受,就是因為外界的一切,所以使得我們的心不得平衡,那就是因為我們的思想,已經迷失了,所以心被相迷惑了,所以因為如此,就會採取了很多的行動,造了很多的業力,這一切都是從一念心。

從那念心,就是隱藏在我們的意識中,這個意識若是迷了,所造作的業,同樣又歸回來於意,我們這業種又再延續,生生世世不斷,意識迷於外,所做的一切,都是歸納於我們自己,這種業的種子,不斷不斷在繁殖、在複製,所以無明就會不斷產生。

不斷複製惑業種子
是因為缺少正知見
不懂得思惟觀察


【2007年5月11日晨語證嚴上人開示】
無明是如何來的?就是不善思惟,無正觀力,不識其過,意思就是說,我們就是會無明,會糊裡糊塗,就是因為我們欠缺思惟,我們平時的習氣,全都是和外面的境界一直緣,一直緣到外面去,像個流浪兒一樣,非常貪愛玩樂,一直貪到外面去,很少能找回來本家。

我們的本家在哪裡?是那念清淨的本性,我們從自己清淨的本性,脫離出去了,不只是聽到聲音,沒有經過思惟就發脾氣,連看到外面的色,我們也沒有經過思惟,就開始起貪念,這都是不善思惟。

我們若懂得時時訓練出,我們在聽或是看,我們若能經過腦力再思考一下,這樣就比較沒有犯錯的機會,所以無明會造業,就是因為不善思惟。

我們之前,在《三十七助道品》中,都已經對我們說得很清楚,要如何來幫助我們的心,能夠真正自在回歸,我們清淨的本性,正知正見也很重要,不論是八正道,或者是七覺支,或是五根五力,這都是有思考正確的根與力。

仔細思惟觀察
無明生死從何而來
應該選擇造什麼業才對


【2010年2月9日志工早會證嚴上人開示】
生死都有因緣,過去生我們造的是什麼因而來,這一生所得到的,什麼樣的果的感受,當然過去生有什麼樣的緣而來,這一生會遇在一起,是歡喜的、或者是冤家的,歡喜的,卿卿我我,都是很歡喜,但是在歡喜中,也會在那一分當離去時的悲苦,所以人生,這麼短暫的一生中,是要歡喜呢?或者是怨、恨?怨與恨,這一生中會又結下了不好的因,又會牽連到未來不好的緣。

過去的有好的因,這一生來感受,但是所見的,所會聚在一起的都是好緣,好緣又是這樣牽牽綿綿地,又是再牽掛下去,等到分離那個時候,又是牽連,就是苦悲不堪,這都是人生。

所以才會叫做六道輪迴,不斷在六道中循環輪迴不休,應該要知道,我們最重要的就是生著,生活著的時候,我們活著的時候,我們到底,我們要來鋪設什麼樣的道路。

其實我們人人來生,都是過去所預設好,不過,我們這一生,要自我來預設未來,未來的道路,方向要如何鋪,寸寸道路都是自己鋪設過來的。

所以請大家要記得,把握當下的因緣,心,分寸都不能有少許的偏差,還是方向要正確,不要因一時的親、緣來牽絆著,怨、恨來牽連著,都不要,要把心情要照顧好。

以四諦六度十二緣
度生死瀑流


【2011年10月14日晨語證嚴上人開示】
生死瀑流是如何造成的,是來自於我們的苦,集了很多的煩惱,所以有生死瀑流,所以我們就要滅,滅除煩惱,我們才能夠跳脫出來,我們要知道,生死的因果,就是不斷和人一直結因、造果,這種的因緣果報,所以由不得自身,一直在生死中,和這一對父母有緣,和那個人有緣,夫妻,或者是子女,或者是…,牽牽扯扯的緣很多。

所以,我們若知道四諦、十二因緣,再加上用六度,六種器具來造這艘船,要度過四諦,也要衝過十二因緣,那一種生死瀑流,我們能夠安然渡過,這叫做涅槃,這叫做滅度。

愛河千尺浪
苦海萬重波

【2007年5月11日晨語證嚴上人開示】
既然我們的心境,整天都在六道中打轉,真的是很疲勞,這在六道,心在六道中打轉,就是因為貪欲而起,所以我們最好修行,就是「少欲無為,我們要學習如何少欲一些,我們若少欲,我們的心就不會作為,身就不會造業,所以我們要少欲,不只是少欲,我們還要知足,我們若能少欲知足,自然「身心自在」,所以這是在《八大人覺經》,其中的第二覺。

少欲無為
身心自在


【2002年11月27日晨語證嚴上人開示】
「少欲無為、身心自在」,我們就要自在,本來面對著我們的環境,面對著現實,我們就要安分守己,我們來的時候,是帶著什麼福來,我們要安分守己,所以有的時候,我們要去付出,沒有的時候,不要有非分的貪念,若這樣,我們就平安,我們就快樂。

各位,學佛最重要,就是要學得心念少欲,時時刻刻要警愓自己,將心顧好,不要開啟我們心的欲門,所以大家時時要多用心。

心無厭足 增長罪惡

【2002年11月28日晨語證嚴上人開示】
我們的心,心永遠都是無厭足,我們常常,既然知道多欲為苦,但是這個心是永遠無厭足,所以,都是不斷在追求,這就是第三覺知。

我們就是不斷在追求,所追求的都是「增長罪惡」,我們到底在求什麼?愈求這個罪惡就愈多,這就是凡夫,心總是無止境的貪欲,愈貪愈多、愈求愈多,因為這樣所以會增長罪惡,菩薩就不是這樣了,菩薩是「常念知足、安貧守道」,這就是菩薩的行為。

第三覺知 心無厭足
惟得多求 增長罪惡
菩薩不爾 常念知足
安貧守道 惟慧是業
《佛說八大人覺經》


有一則國際新聞,奈及利亞要選美,引發了很大的暴動,只是在媒體,報紙寫了不當的語言,引起了民心,或者是宗教激進分子不滿,所以,去燒毀那個報社;又有另外一派不滿,所以就這樣起了衝突,死傷不少,已經有二百多人往生,六百多人受傷,有一萬兩千多人為了這波暴動,社會動亂,就只是為了要舉行這樣的選美,引起那個國家真正很大的損失。

看,世界最美的,可有哪個女人是世界最美的嗎?有一句話說,情人眼中出西施,哪一個最美?愛的那個人最美,沒有一個是固定的。

尤其是世界,世界哪一個人,能夠永遠保持她的美,因為無常遷變,人的身體也是新陳代謝,也會老去,能怎麼美呢?何況人生是無常的,能夠保持多美?所以我們應該要能了解,人生不要有貪欲,人生若有貪欲,這就是增長罪惡。

【2011年2月9日志工早會證嚴上人開示】
有這樣的一個人,本來他有一個安定的事業,那就是開計程車,但是讓他中彩券了,就是得到了二千多萬元,扣稅以後一千八百多萬元,從此開始吃喝玩樂、昏天暗地,所以就在兩年多的時間花光光,花光了,家,妻離子散了。

這樣的人生一身落魄,還是在迷,還花了六年的時間,天天花在這樣的買彩券,看能不能僥倖地又中獎。後來就是他的姊姊一直勸,用心地拉拔,終於勸他去工作了,回復正常。第一個月領到了薪水,雖然很辛苦、很辛苦,可是,拿到了這一分辛苦賺來的錢,那就是很踏實了,現在再回頭可能,也許還是回歸正常的人生。

總而言之,人生我們要能懂得,要如何去少欲知足,我們要如何來成就,人生的正確方向?學佛要學菩薩道,學佛第一步驟要先能理解,理解這種多欲為苦,很多的欲念打開,這種的人生快樂嗎?

【2002年11月28日晨語證嚴上人開示】
菩薩不會如此,菩薩是「常樂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我們所以追求的是智慧,不是欲,菩薩所追求的是智慧,去透徹了解人性,人性清淨,人性是善良的,隨著清淨、善良的道路,向前前進,這就是利己利人。

很多人間的菩薩,確實是無所求,所要追求的惟有智慧,這在我們慈濟的大團體中,比比皆是。

安貧守道 惟慧是業

【2010年3月6日志工早會證嚴上人開示】
在遙遠的地方,就有一群膚色跟我們都不一樣的人,那就是南非;看到了南非祖魯族的菩薩們,看,常常提起他們來,我都感覺到那種的感動,不是語言可以形容的。

的確,他們的生活,是一個字「窮」,但是他們的窮是物資的缺乏,所以窮。可是,據我所了解他們,他們非常的富有,那是內在的,那是無形的,那是無量數的,是心,他們的心富有,的確,在在都很令人佩服。

我們常常會聽到,我自己,等到我穩定下來的時候,等到我把這些困難都克服後時,他們不是,他們把握當下,做就對了,人生無常,他們很快就是使命必達,他們要把握當下,已經覺悟了,了解了,知道人生之苦,還有比他更苦的人,所以,他們要去付出,所以接受慈濟,就開始行慈濟道,怎麼教,他就怎麼學,而且誠心地付出。

愛滋病人多,他們走入愛滋病的家庭,看,多麼勇猛,那一分愛心,我們在臺灣看到,慈濟人常常為老人家洗澡,整理儀容,其實他們也是一樣,他們應該就是說,每個星期都有固定的時間,到了這樣的山上。看,很多人都被遺棄掉的愛滋病人,他們會去幫忙,不管是男女老幼,他們都是去付出、去服務,幫他們洗、幫他們按摩、幫他們清理等等,還會陪著他們,走出了陰霾的家庭,把他們扶啊、背著、抱著等等,就是到外面曬曬陽光。

看,這種的愛,怎麼叫我不感動呢?這一群菩薩,長期以來所生活的,是那樣的坎坷、窮困,可是他得到了一分的道理,他們拳拳服膺,他們可以,能「常念知足、安貧守道」,他們雖然是貧,他們能守道,所以「惟慧是業」,他唯有智慧,是他們終身要追求的,這就是菩薩。

所以我們人總是在迷與悟,就是窮困人,他覺悟了以後他能安貧樂道,或者是安貧守道,在人生的軌道上,不只是自愛還會去愛人,真的很令人感動,而且他們還要發願,每天一定要抽出時間,所有的他們的志工,互相勉勵,每天一定要抽出一段時間,去講慈濟、宣導慈濟,還要虔誠祈禱,為天下,為海地祈禱,他們就說發這樣的願。

而且他還要當師父的腳、師父的手,去照顧我走不到的地方,照顧不到的地方,他們都願意去做,他們的精進,各位菩薩!不亞於我們現在,看看他們的生活,可是他們能這樣做,把握當下做,這實在很是不簡單。

所以《八大人覺經》的,第三覺知,就是我們凡夫,就是「心無厭足,惟得多求」,所以「增長罪惡」,「菩薩不爾」,菩薩不會這樣,菩薩就是「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唯有智慧,就是我們所要精進的方向,所以能安才能定,定才能靜,靜才能慮,細細地考慮人生的方向,應該在哪裡。

各位菩薩,我們真的要用心。
回頂端 向下
 
菩提心要--20140621無忮無求得自在 - 八大人覺經淺釋(四)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菩提心要-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