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25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深心即是道場 增長功德
佛智深遠志心 勤求等覺
求法之心深重 願向佛乘
深種菩提因德 獲清淨緣
學佛就是需要深心,深心就是根要深入,我們常常說,信要深信,願要深願,才能根機深入,學佛者深心很重要,我們的內心只要深信正法,法入我們的心,根機深而堅固,這才真正是我們的道場,若能有深心的道場,自然就增長功德;『功是內修,德是外行』,我們內心要時時不離法,我們的行為,一切法在行中,這就是深心堅固的心靈道場,不管是內修外行,無不都是『增長功德』。所以我們要時時用心,而所要用的心,就是要能求得佛智,『佛智深遠』,就要靠我們的志心,志心也就是發大願,堅固的心。我們有這志願,志願求佛法的心很堅固,那就是深心。深心的志願,所要追求的就是到達佛智;『一切種智』,但是我們常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人人本具真如本性,這本性其實在我們自己內心,那為什要還要說深遠呢?雖然說人人本具,但我們流浪於『凡夫』不知道已多久了?我們一直說,開始發心修行,要生生世世,然釋迦牟尼佛求法的心是多麼殷切,學佛行法是累生累世、生生世世,無量劫而來,這念心是這麼深切,是從久遠久遠劫修行而來,生生世世無不都是,『心不離法,行不離願』,所以深切心願,無不都是為求佛智,這是釋迦佛他的修行過程。
釋迦佛乃是三界導師,也是四生慈父,他現相人間,從出生一直到體悟人間道理,這念心,從他的本懷,要來與眾生分享,讓人人都能體會眾生平等,不只是人類平等,是眾生平等,眾生就是種種的生靈,不同的身體、型態,其實生命都是平等 ,有生命就有一樣的真如本性,我們常常說『蠢動含靈皆有佛性』,是阿!眾生平等全都有佛性,這是佛陀覺悟後,希望讓人人瞭解,先對眾生的愛,我們要開闊這個愛。既然眾生平等,為什麼要『強來凌弱』呢?既然眾生在六道輪迴,為什麼要來相殺呢?微弱的生命,是強的人類在吃牠們,這是很殘忍的事。佛陀要讓我們覺悟、瞭解眾生都是平等,所以我們應該要多來瞭解,我們要增加功德,就要內修外行,瞭解佛法的道理、目標,而要到達佛的智慧,法要深入,所發的心要很長,常說『拉長情,擴大愛』,這叫做『覺有情』。法華經一直要我們行菩薩道,要人人都做菩薩,人人都成為菩薩;我們第一個覺,就是覺有情,要用很長久的時間來度眾生,不只是度人而已,是要渡眾生,就是要救眾生,既然要救,怎可以殺害牠們,吞食牠們?不可以!我們要培養菩薩心,救度眾生這念心要很深且要很長,菩薩道很長遠,很長很遠,所以我們要多結眾生緣,救度眾生是我們的心願,用這樣的心來『勤、求』等等的覺悟,這『等』字是『無上正等正覺』的等(因等與頂的台語發音相近),因為佛智是一切智,他能透徹瞭解道理,這是我們『要勤、要求』的覺,所以求法之心深重;求法的心要很重視,這念心一定要很深入、很強調,大家這份發心很深入、很注重、很深重,這樣『願向佛乘』。
我們要很重視這深遠心,我們的目標就是『願』,發四弘誓願,發四無量心,發要度盡一切眾生,學盡一切佛法,並以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入人群,這就是我們的弘誓願『願向佛乘』。學佛我們的目標就是要成佛,所以願向佛乘,既然要向佛乘,到佛的目的地,我們就要『深種菩提因德』,要時時好好種菩提因,且這因要種的深,它的根才能夠拓得開、札得深,等樹慢慢長大,根深蒂固,樹梢自然茂盛,相同的道理,我們要深種菩提因的德,要修這個德,才能『獲清淨緣』。
各位,修學非常重要,昨天跟大家說要重視因果,佛陀時時就是用過去、現在、未來的因緣果報來教誨我們。在佛陀時代,佛陀在舍衛國的祗園精舍,在舍衛城中有一大長者,家中生了個孩子,這孩子長得很端莊可愛,孩子生下來也很聰明、有智慧,因他才生下不久,還只是嬰兒就會說話,且話說得很清楚。他所說話的第一句話是問:佛陀現在還在世間嗎?一個還很幼小的嬰兒,竟然突然間問,佛陀還在人間嗎?父母回答他,在啊!這孩子再繼續問:舍利弗、阿難、目犍連等等,這些人也都還在嗎?有啊!佛陀的僧團還是一樣,現在仍在祗園精舍。這對父母覺得很奇怪,這個孩子還這麼小,為什麼會說話?而且第一句就問佛陀還在嗎? 因此起了害怕又奇怪的心。於是這對夫妻趕緊來到祗園精舍,虔誠請教佛陀,這孩子生下來不到一年,為什麼會說話?還問佛陀在嗎?這孩子是否會帶來不祥?佛陀回說,這個孩子不僅沒有不祥,還有大福、大根機!父母聽後才放心回去。
之後,這孩子又向父母說,佛陀還在要不要供佛、供僧?父親回答說,要供佛、供僧,不是說要供佛就有辦法供養,還要做準備。這孩子說,很簡單,用虔誠的心,將周圍清掃乾淨,再備一些上等的食物,以此最誠懇的心,我們若能這樣準備,佛陀自然就會來。之後準備過程,孩子又再提出要求,要求設三個高起來的座位,父母就問他,僧團這麼多人,你為什麼只設三個高座呢?這個孩子說,一個高座當然是請佛陀上座,第二個高坐與第三個高座,因我過去生的母親現在還在世,她住在波羅奈國,我要請求現在的父母,可讓我供養過去生親生的母親?是不是可以請人到波羅奈國,請我過去生的母親來,也讓我盡一份心供養。另外一個高座,是我今生此世,親生的母親。這對父母覺得有這樣的事情嗎? 父親答應派人派車隊到波羅奈國,果然依照他說的地點,找到這位母親,並請這位母親來,一切準備就緒,果然佛陀帶著僧團來到。於是他請波羅奈國的母親上高座,現在的母親也請上高座,這樣開始供佛及僧,佛陀跟所有的僧團,還有這個家庭上上下下的人說法,大家感到不可思議,皆大歡喜,這場的供僧真的很圓滿,更加特殊,過去的母親與現在的母親同樣上高座,真的很特殊。
這件事情過後,孩子慢慢長大,清淨的智慧也隨著他長大,他的心深心在佛法中。孩子長大後,跟父母要求出家,入僧團聽聞佛法,並得到初果(證得阿羅漢果)。這麼多的僧團,對這位青少年入僧團,又對佛法領悟這樣敏銳,大家覺得很奇怪,幾個月的孩子就會說話,就知道他前世的母親在波羅奈國,現在出家對佛法那分深信、領悟,大家覺得不可思議,所以由阿難來請問佛陀,到底這位年少比丘,過去是何因緣,怎麼會這麼特殊?佛陀就開始這麼說,這個因緣,就是在沒多久以前,波羅奈國有一望族,是一位長者的家庭,這家庭本來很富有,一直到這長者年邁要往生前,這家庭的財產慢慢減少,到他往生後,家庭一落千丈,家境困難。這孩子從小到大,因看見那時候波羅奈國佛法僧很盛行,所以常看到人在供僧,但等他長大想要供僧,卻沒能力,於是他下了一個決心,去到另外一長者家中,殷勤懇求,就對這長者說,一年的時間,我的身體給你應用,你要叫我做什麼事情,不管是何事,哪怕是捨掉生命我都願意做,但我要求,這一年時間要一千兩的錢。這長者看這少年長得這樣清秀、聰明,還願意用一年時間,拚生命為我做事情,於是答應了一千兩的要求!就這樣定下來,一年過後他要領這一年的薪水,這位長者就問他,你是為了要娶妻嗎?不是!或者是要去做大事業嗎?也不是!要不然你要做什麼? 我就是一個心願,我想要供佛、供僧。這位長者一聽就說,你有這心願真好,我給你錢,你還可以在我家中即刻來辦,完成你供佛、供僧的心願。這年輕人很歡喜的接受了,在這個家庭用他自己賺來的錢供佛、供僧,他完成了心願,但過沒多久,這位青年就往生了,往生之後,這位長者的夫人就懷孕,十月懷胎完成,孩子出世。
佛陀說到這裡,就問,你們知道嗎?現在僧團這位青少年,就是那位長者一生下來不久就會說話,還會報上輩子母親的恩,及這輩子母親的恩的這個人。這因緣果報,就在這一、二十年的時間,而過去那位青少年,就是現在僧團這位出家人,他智慧真的很敏銳,一聞佛法就可以悟一切,這就是因緣。上輩子,這輩子我們已知道,那下輩子呢?我們可以體會,所以我們要深信因果,最近常常看到小孩子薰法香,他們聽到法可以這麼深心堅固,就像馬來西亞那位敬陽,七歲以前就在檳城人文學校的幼兒園上課,她常聽老師說,念善的心就已存在,到了她七歲,我從去年開始,就慢慢一直要大家好好聽法,心要入法,法要入心,因母親發心,她就跟著母親來聽法,現在八歲多還未九歲,從去年七歲開始薰法,今年回到精舍,你看她對佛法領悟力很強,很能體會,不只會寫.同時也會畫圖,從她的體悟,從他這麼清靜的內心,吸收了佛法,將佛法表達在她的行為裡,再來是素食,連母親也跟她一起素食,知道眾生皆有佛性,所以以覺有情的心態疼惜眾生。這跟剛剛那個故事,看看孩子幼年時,就會開口說法,就會供佛及僧,這因緣真是不可思議,所以我們必定要相信!前面我們所說的那一段文
經文:「若人曾見,億百千佛,植諸善本,深心堅固,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要真正能聽這本經,體會此法,就要有這樣的人;已經歷億百千佛,這表示很深遠,法很深信入心,以修行很長久的時間,都一直在種善因,所以植諸善本,像這樣的人都是深信堅固,要這樣的人,才能夠接受法華經的教法。下面再說~
經文:「若人精進,常修慈心,不惜身命,乃可為說」
經文簡釋:
「若人精進,常修慈心」;如是已發大乘心修精進度,行菩薩道,若人精進,常修慈心。
前面說的那個故事,那個年輕人,願意獻一年生命的時間,所做的就是為了供佛僧,不惜生命所做,只為了供佛僧,下定了這麼大的決心,這難道不是真精進,難道不是很長遠常修慈心,為了要體悟佛法,所以他要供佛僧,要供佛僧不惜生命,像這樣的人乃可為說。若人精進,如是已發大乘心,修精進度,行菩薩道,這就是精進的人,這就是既發心就誓願堅固,立四弘誓願,發四無量心,所以這叫做『發大乘心,修精進度,有進無退』,修學佛法必定要向前精進,不要進一步退兩步,我們應該要殷勤,『時日已過,命亦隨減!』我們要時時反觀自省,想想自己的習氣除了多少?掃除多少?每天聽的佛法入我們的心剩下多少?漏掉了多少?要不然怎有辦法常修慈心呢?「若人精進,常修慈心」,這個人也必定要發這分心,要發大乘心,修精進度,不是只度自己而已,還要度別人,我們要自他兼度,這種的行菩薩道,才是真正常修慈心的人。
經文簡釋:
「不惜身命,乃可為說」;從初發心,精進不退,喜捨財物而布,為重法故,不惜身命,及餘種種,難行苦行,如是一切,願皆隨學。
從初發心,不可說劫捨身,命而為布施,為重法故,不惜身命,及餘種種困難,如是一切,難行能行,誓願隨學。
如是精進菩薩,乃可為說此經,常修慈心,不為自身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口意業,無有疲厭。
從初發心開始精進不退,不惜生命,像這樣的人才能夠為他說;要知道從初發心開始精進不退,請大家自問自己,當初我們怎麼會發心出家?我們怎麼會選擇這樣的道場?我們的心有住在這道場嗎?我們有好好守規戒嗎?戒有沒有定下來?我們在人事物處理,待人接物上是用常識?或者是用知識?或者是用智慧?常識是我們平時學來的功能,知識是聰明巧辯,但智慧是從內心的真如本性發起,這種清淨無染,不只是常識,也不只是知識,常識是學來的,知識就是聰明,這都是短暫的,有污染的,我們需要的是智慧。所以我們到底是用什麼心來發心立願?來修行呢?到底過去的習氣去掉多少?每天聽的法漏失多少?是不是我們要時時反省,有反省才不會在精進中退步,我們若在精進中退步,實在是很冤枉。
所以我們所修一定要喜捨,除了喜捨身外財物,身外享受去布施外,最重要就是重法,所以不惜生命。修行若只顧自己,而不顧整個叢林的規矩,也沒想說要好好立一典範的道場,能夠接引大眾入道場、發道心,若沒這樣,我們跟平常的凡夫有不一樣嗎?所以我們學法,要喜捨財物,過去的我們都捨掉,從現在開始要『重法』,重法自度還要度人,『不要惜手腳,也不要惜生命,最重要是要惜慧命!』你再怎麼惜,過一天生命就流逝掉一天,過一天是減一天,但一天我們好好把握,聽來的法用在日常生活中,這樣是慧命增長。所以及『餘種種,難行苦行』,我們都要做得到,如是一切,願皆隨學,若能如此,我們既然發願,就隨這環境,修行的環境,好好隨時來學,我們要從初發心開始,很久很久的劫以來,我們已經是發心捨生命為布施,『布施』就是四弘誓願,為度一切眾生捨去一切,我們是求法,所以用身心來布施,這就是重法,就是不惜身命,及餘種種困難,像這樣如是一切,難行能行,這樣的誓願隨時要學,如是精進菩薩乃可為說,他才能接受這本經。
常修慈心這樣的人,『不為自身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這樣的人念念相續,前念後念絕對向前精進,這念心念沒有間斷,就是自度度人,就是法用在當下。我們自己可以體會,可以自度,還可以度他人,所以在身口意業沒有疲厭,我們要隨時學,隨時獻生命,就是要重佛法,將佛法納入心中,日日為法向前精進,要時時多用心!
【波羅奈人身貧供養品《賢愚經》卷第一:長者子的供養】
如是我聞: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國中有大長者,生一男兒,面首端政,既生數日,復能言語,問其父母:「世尊在不?」答曰:「故在。」復更問曰:「尊者舍利弗、阿難等,悉為在不?」答言:「悉在。」父母見子生便能言,謂其非人,深怪所以,便往問佛。
佛言:「此兒有福,不足疑也。」父母歡喜,還歸其家,兒又啟曰:「唯願二親,為我請 佛及比丘僧。」父母告曰:「請 佛及僧,當須供具,非卒可辦。」兒又啟曰:「但掃灑堂舍,莊嚴床席,施三高座;百味飲食,當自然至。又我先身之母,今猶存在,居波羅奈國,為我喚之。」父母隨語,使人乘象,馳奔召來。所以作三高座者:一為 如來,二為本生母,三為今身母。 佛與眾僧,既入其舍,次第坐定,甘?美味,自在豐足! 佛為說法,父及二母,合家大小,聞法歡喜,盡得初果。此兒轉長,便辭出家,精懃正業,獲致羅漢。
阿難白佛:「此沙門者,宿種何德?生於豪貴,小而能言;又復學道,逮得神通?」 佛告阿難:「此人前身,生波羅奈,為長者子。父亡沒後,家業衰耗,漸致貧窮。雖值佛世,無以供養,念此不悅,情不自釋。便捨豪姓,求為客作;終竟一歲,索金千兩。豪姓問曰:『卿欲娶妻耶?』答曰:『不也。』豪姓又問:『用金何為?』答曰:『欲用飯 佛及於聖僧。』豪姓告曰:『若欲請 佛,吾當與金;并為經營,會於我舍。』貧者唯諾,便設餚?,請佛及僧。由此因緣,命終之後,生在長者家,今復請佛,聞法得道。」
佛告阿難:「往昔貧人者,今長者子沙門是也。」 佛說此時,一切眾會,莫不歡喜,頂戴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