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靜思法益團隊分享
20140801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法無礙智:是通達諸法之諦理分別無滯
義無礙智:是了知一切法之理通達無礙
詞無礙智:是通曉各種言語能隨意演說
樂說無礙:是說法義圓融無滯樂說自在
我們都常聽「四無礙智」,我們學佛以後,法已經入心,入心後還要跟大家分享,要跟大家分享,要有四無礙智。昨天說過四無礙智。
第一就是「法無礙智」,法入心,道理都通達一切諸法,聽後我們應該都能通,甚至所有真諦道理,我們要分門別類,何種人的根機,用何種法向他講解,這是法無礙智。
第二是「義無礙智」,那就是所有的道理後,一切法我們要完全通達,不只是依文解義,不是文字拿來面前再來解釋,我們應該法入心要很深入,不是只說瞭解知道了,義理要入心,通達無礙。
第三是「辭無礙智」,就是要達通各種的語言,並通其中的意義,要如何去演說。現在要通達各種語言很難,用台語說話,很多人聽不懂,但我只能用一種語言,所以說法能有多種語言應該會很好,如最近放暑假,美國小牛回來了,台灣也有幾位如小牛一樣,這樣小的孩子有心來薰法香。有天說了一故事,我跟這些孩子說,早上說的故事,你們再講一次給師公聽。當然他們要說的順理成章,還差了一點,就跟他們說,你們三人好好研究,同一故事去發揮,三人再分別說給我聽,過了一、二天;我自己也很沒時間。
上人:準備好嗎?
小菩薩:好了!
上人:好待會兒說給我聽,我自己的時間又過了。再隔一天。
上人:準備好了嗎?
小菩薩:好了。
上人:準備待會兒說給我聽,時間又很快就過了。到第三天,我就說,給你們三天了,來說給師父聽。
第一個用台語說,他自己還加些「另外」的言詞,語言當然還是用台語,說的也還不錯,但是道理要如何組織好,讓故事很生動;第一個台語說得不錯。第二個再來,他的台語更好,連我們的俚語,那種從前的人說的話他都能用得上,法是這樣,道理是這樣,要用何方法、語言來描述這故事。第三個是小牛,他是用國語,故事原理結構很對,但每個人表達就不太相同,這種各種言詞、言語分別,道理與事項編織一故事,要如何很生動,也要有自己的天份。但三位童子說法,這樣用心聽;同樣用台語聽,他們有辦法將故事聽入心,再講出來,實在是不簡單。
第四是「樂說無礙」,即說法的道理都能很圓融,不論你怎麼說,能瞭解的話,說得透徹、圓融,有時道理很好,但怎麼說就不能很貼切、圓融,這樣說法真的是較困難,但我們必定要很有耐心,這回說不好沒關係,下次再來、再來不斷鍛練,自然我們能說的義理圓融,無有障礙。「無滯」就是沒有障礙,常常樂說自在,就如師父的小牛(常被)隨堂考,來!此時師公要考你,起來跟大家分享你的心得。好!他馬上就起身,將剛才所聽到的,馬上把心得說給大家聽,這就是「樂說無礙」。聽進去的道理,再來說自己心得,很自在,這叫做樂說無礙。這就是四無礙智,我們常常求,開我的智慧,我們所要的,就是能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自然智、四無礙智,這都在方便品中,佛陀的智慧就是俱足這些智,所以我們學佛、聽法要時時用心。我們前面的經文,不是這樣說
經文:「復有佛子,於大眾中,以清淨心,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說法無礙,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種種因緣譬喻者,是謂通達三藏十二分教,能說法無礙,具有四無礙辯。』
『三藏』:經律論此三者,各含藏文義無量,故名三藏。經說定學,律說戒學,論說慧學。因之而通三藏達三學者,稱為三藏。
要能夠接受大乘的真實法,能入心,這必定是佛子,那就是從佛口生,舍利弗就是這樣說,我們都很精進,大家跟著佛,隨佛教法,從佛口說出來的話,句句都能成長我們的慧命,所以大家都是佛的孩子,因為用佛的法;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佛法成長我們的慧命,這都可以稱為佛子。所以「於大眾中」,大家聽法就是大眾中,大家修行都是用清淨心,聽法心若不清淨,法無法入心來,或者是心若不清淨,就容易偏見、邪見,所以我們一定要保持心的清淨。「種種因緣,譬喻言辭」,這都要四無礙智,尤其是種種因緣;種種因緣就是說,佛法中從佛口生,他已經包含了三藏十二分教,因為佛陀說法後,後代的人再將佛法分門別類,編輯了三藏十二部經,其實三藏十二部,就是十二分教,這就是種種因緣,譬喻言辭,這就是包含在三藏十二分教裡頭,這就叫通達,我們已經聽法,在經典裡面含藏著,含藏著這十二分教。
三藏待會我們會解釋,除了我們了解之後,還可以說法無礙,聽進去,自覺,我們還要覺他;自度我們還要度他;我們自己慧命成長,也希望人人慧命成長。佛在兩千多年前,我們是在兩千多年後的現在,我們有幸能接受到佛法,也希望佛法可以再延續到未來,甚至希望佛法不只是從印度傳到中國,我們也再期待,佛法普遍於全球人間。所以我們必定要將佛法,更加用心說法無礙,用四無礙智,各種的語言,真實的道理,我們都納受進來,用各種的語言傳播到全球。佛法能夠救世,印度的語言,就能夠從印度文、梵文一直傳,經過了翻譯成為中文,從中文又可以用閔南語來解釋,還能夠用英文來說話,當然天天看他們在翻譯,每一次走過,看兩、三個人在翻譯;因為看到很多人從國外回來,他們也在薰法香,他們就說,從大愛台播出,我們都聽得懂、看得懂,我們是用「眼睛聽,用耳朵看」,因為經過了翻譯,有英文字幕在上面,中文也已很普遍了。大家可以了解法,法可以入心,每回看到他們很用心翻譯,我就打從內心(升起)那分感恩,一種語言能普潤全球的人,看得到,聽得懂,這實在是很不簡單。
三藏,三藏就是「經、律、論」,這三項不管是叫做「經」,或者是「律」,或者「論」,它裡面都含藏著無量數的道理,這都是佛說的法。後來的人把它分門別類,分成了「經藏、律藏、論藏」,所以稱為三藏。他裡面含著無量的法及義理存在,因為這樣稱為三藏。
經藏:「經」所說就是「定學」,因為眾生無明散亂,佛陀就講經,去除我們的無明,將我們散亂的心,向著同一條路,眾生叉路很多,聽佛說法,大家回歸到菩提道上,心要專、要定,「經」所說的無不是要我們心能專,了解人生的方向,在這條的道路專心精進。
律藏:「律」就是說「戒學」,我們若是去戒場受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戒師解釋這戒法,只是蜻蜓點水而已,佛陀的時代,面對芸芸眾生,僧團裡(的人)來自各方,個人的習氣不同,個人的生活規則不同,尤其是四姓階級,(這些人)佛陀都收,(因要)平等呀!有的人受高的教育,有的人沒有受教育,沒有受教育的人很守本份修行,有受教育的人,習氣貢高我慢全都有。佛就隨著他們生活規則,犯了規戒,就馬上為那個人講戒,應該不能犯這樣的事情,應該要改善,這樣就又立了一個戒。所以我們知道人的習氣不同,有多少?那怕是佛陀到最後要入滅,六群比丘還是存在,阿難等等很煩惱,僧團要怎樣帶動下去?要如何讓僧團的規矩可以守好,路要走的對,不是像現在,車開著就要出去,摩托車騎著就要出去了,這都是犯規戒。但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的勸誡,是不是就有遵照規矩?若沒有,這就如六群比丘,這就是沒守規戒的人,這只是舉個例。現在人的生活,人人都會開車,人人都會騎摩托車,人人的行動好像很自由,這樣就會失掉了規矩,若是要制戒,自己要能守戒法,所以說戒有很多種,東西要怎麼拿,要怎麼歸回原來的地方,這也是一種戒,這是規矩,規矩也是規律,規律叫做戒律,「律」就是講「戒」,就是「戒學」。
論藏:「論」就是「慧學」,我知道的事情,大家來分享,就像現在讀書會,我今天聽的,所了解的就是這樣;或我瞭解的是另外一種解釋,(其實)道理沒有分、沒有差,但是所舉例、譬喻的個案都很好,這叫做論。有很多法,可以從日常生活中聽來,籨人事物體會,法要用在甚麼地方,這樣互相討論,或者是(法)用過之後的心得,這都可以討論,因為這樣叫做通達三藏,達三學者稱為三藏。
『三藏』:經律論十二分教:一切經教的內容分為十二類,叫做十二部經,也叫做十二分教。
一、長行,以經文直說諸法相,不限定文句字數,因行類長,故稱長行。
二、重頌,既宣說於前,更以偈頌結之於後,有重宣之意,故名重頌。
三、孤起,不依前面長行文的意義,單獨發起的偈頌。
四、因緣,述說見佛聞法,或佛說法教化的因緣。
五、本事,是記載佛說各弟子過去世因緣的經文。
六、本生,是載佛說其自身過去世因緣的經文。
七、未曾有,記佛現種種神力不思議事的經文。
八、譬喻,佛說種種譬喻以令眾生容易開悟的經文。
九、論議,指以法理論議問答的經文。
十、無問自說大乘義章,優陀那經,阿彌陀經等。係無人發問而佛自說的。
十一、方廣,謂佛說方正廣大之真理的經文。
十二、記別或授記,是記佛為菩薩或聲聞授成佛時名號的記別。
此品佛授舍利弗記:「汝於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奉持正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當得作佛,號曰華光如來。」
十二分教:一切經教的內容分為十二類,叫做十二部經,也叫做十二分教。
第一叫做『長行』,我們若讀經,開始經打開,『如是我聞』等等,這經文就是這樣下去。所以『經文直說諸法相』,佛陀開始講經,不限定文句字數,這樣一直下去,不管是什麼樣的法,就是包含在經的裡面,沒有限定句與字數,都是長行一直下去,我們所讀的經,普遍都是這樣。
第二就是『重頌,』;就是宣說,前面長行文,在無量義經或法華經裡,我們若是頌一段長行文,後面一定會有重頌的文,用偈文再重頌過,就是補充前面的文,前面的文很重要,所以就要再重訟,補充前面說不清楚,期待人人可以知道,這段文很重要,要謹記。所以除了長行文,重頌就如偈文一樣。
第三就是『孤起』,孤起就是不按照前面的文,長行文所講的意義,是自己另外成立的文,前面所頌過去的.既不是偈文,但他可以再獨立,單獨再發起的偈頌,跟前面的文無關,它可以單獨,再起另外的偈文。就像我每天早上,還沒有講經之前,我自己就列一段偈文在那個地方,這跟經文裡面是不是有關聯?跟經文裡面沒很有關聯,但跟這經文我想要說的意很契合,這就叫『孤起』,我自己想現在這時代,這段經文所要說的含意,自己就孤立起了『偈文;偈頌的文』出來,這就是孤起。
第四就是『因緣』:述說見佛聞法,或者是佛說法教化的因緣。佛陀要說每一部經都有它的因緣,就像講法華經,就是因佛陀要暢演本懷,他從覺悟之後,那份歡喜的心,那種從我們的本性,與宇宙天體會合在一起,這種微妙的覺悟,一直想跟大家分享,只是眾生因緣不夠,所以佛陀就用種種方法,引導我們,一直到他『化緣將盡』;這一生的因緣差不多要盡了,佛陀得趕緊把握因緣說法華經,所以法華經對我們是多麼重要。『敘說』,就是暢演佛的本懷,佛陀所說的教法,都有其起因的緣,這都是大乘經,譬如說華嚴經,佛陀覺悟之後,他完全敘述內心的境界,這是大乘的因緣;而法華經是佛即將入滅,這法沒流傳下來不行的這個因緣。
第五是『本事』,因為佛陀講的法,有的人聽不清楚,所以佛陀適時就引用了,佛與其弟子在『過去世,現在生』等等的因緣,就像剛剛說三位童子來聽法,我就用那天說的故事,交託給他們三人好好合作,將這個法及故事講出來,像這樣就是現在的人,現在這麼小的孩子來聽法,且用經與故事的方法,讓他們去揣摩、去研究,要怎麼來說話。這就是現在的事情,剛剛還提出來說,這就是本事。這是現在,也可以說是過去,這個孩子(小牛)還很小的時候,他就很聰明、有愛心、有智慧,怎麼樣從美國來到台灣,這輩子在過去的幾年間,這也是本事。若要再說得更長遠,過去生中,也常常看到孩子還這麼小,就可以體會道理,慈濟人就會問他說,你是幾號來?表示過去生有薰陶這個法,所以這輩子來到這裡,聽到慈濟事、看到慈濟人就有親切感。佛陀在那個時候就會講,他跟弟子的過去, 佛跟弟子種種的因緣,這就是過去的因緣,經文說現在,佛陀也常常說現在的事,這都是佛跟弟子互動,經過生活種種的事情,這都叫做本事。有時候我常說,哪個地方的慈濟人很認真做什麼事情,這都叫做本事。
第六是『本生』,這是記載佛說自身過去世的因緣,佛陀他也會說自己的過去,來教育我們,過去親近了多少的佛,什麼佛教導他什麼,種種的因緣。
第七是『未曾有』,這是記載佛現種種神力不思議事的經文。佛陀有時也會有很多不可思議的神通變化,甚至佛陀也曾說,他走過的腳印,或者是他坐下來的身影,種種不可思議,對眾生有利益,記得嗎?曾說過,佛陀走過的足跡,坐下的身影,那隻鳥就一直追隨著佛的身影。當佛陀閃開,舍利弗走到那個位子時,那隻鳥心很不安;但佛陀坐下來,這隻鳥一直要在佛的影(子)中,牠就很安心,佛陀說,這隻島就是害怕,所以在佛的身影中,牠的心會很安,就說了過去的因緣,當然今天沒這個時間。總而言之,佛陀時時用他自己本身,現在跟眾生;不管是人、物等等,就回想了過去的因緣,這就就是『未曾有』。大家聽了之後覺不可思議,這過去不曾聽過,現在聽到了,佛與眾生的因緣。
第八是『譬如』,佛說種種譬喻,希望可以令眾生容易開悟經的道理,我們在譬如品所說過,不管是火宅的譬喻,或者是用很多動物來譬喻這個法,那段時間不管是火宅、不管是大白牛車,不管是其牠的動物,我認為很難的經文.反過來卻有很多小菩薩,因為這樣的譬喻很有興趣,體會很高,聽、寫文字,還畫圖,所以這種譬喻,讓大家更加能瞭解,所以譬如言教是一種很重要的教法。
第九是『論義』,指以法理論議問答等等,這種的經文就是論義,有問、有答、有解釋等等,這都叫做論義。
第十是『無問自說』:就如「大乘義章」,或者是「優陀那經」,或者是「阿彌陀經」,看眾生的根基。若眾生的根機就是你的心要時時念佛,他就用阿彌陀經,阿彌陀經裡面的含義,就是要他常常念佛、念法,因能常常念佛,就是佛在心中。阿彌陀就是『無量』,甚麼無量呢?就是『慧無量、智無量、慈無量』等等,一切一切無量,覺悟在內心中,但是希望人人不起煩惱,就是一心,從很多的法含融在『無量法、無量智、無量慈』,都含融在裡面。這『無問自說』,因為眾生的根機,跟你說很多無量的法你聽不懂,不如就給你一句,你就是一直念就對了,能這樣就『功德無量,光明無量,智慧無量』,但是沒怎樣去解釋,只是用那個環境很美、很美,將來就會生到那個地方去,這就是善巧方便法,這善巧方便也是一種度眾生入大乘的法,『大乘義章』裡面就會有很多含意,要讓大家更加透徹瞭解這大乘法的涵義,『優陀那經』也是一樣,這叫做無問自說;就是無人發問,佛陀自己說。
第十一是『方廣』,佛說方正廣大之真理的經文,『大方廣佛華嚴經』等很多,這種大方廣的法很多,其實這些法在哪裡呢?在佛的心中,覺悟之後真如本性與宇宙天體萬法,所接觸到的心靈境界,佛陀用善巧方便,依照眾生根基,這樣數數為說。
十二是『記別』,就是授記,就像在譬喻品,佛陀為舍利弗授記,舍利弗將來成佛,名為『華光如來』。大家應該都還記得,這叫做記別。佛陀為這些聲聞弟子受記,這在法華經裡面,再下去授記品就為很多人授記,連提婆達多也在授記裡。佛為舍利弗授記,大家也覺得不可思議,授菩薩的記這比較平常,授聲聞弟子的記,大家就覺得不可思議,所以那時佛陀為舍利弗,這是在經文裡,「汝於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就是要很長久的時間,「奉持正法」,要用很長久的時間,來依教奉行,這個正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未來還有很久時間,這個菩薩道要繼續走下去,那時候「當得作佛」;你要行菩薩道,要用很長久,未來世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這麼長的時間,行菩薩,這樣未來可以成佛,「號曰華光如來」。
各位!在這個時間我們就知道,學佛種種因緣,種種言辭,無不都是對佛法要瞭解入心,入心之後我們還要自度、度人,我們必定要俱足『四無礙智』,同時要通徹『三藏十二分教』,其實這十二分教在三藏裡面,三藏也就是後來的人將之分門別類,若是要持戒律的人,就專心去看『戒』,你若要聽法,就專心看『經』,若要論你就去看『論』,其實道理沒有兩條.合起來就是一條,只要我們時時用心聞法,法入心,天地萬物宇宙真理會合,入我們真如本性,哪有什麼可以分這麼多,不過學佛慧命要成長,請大家要時時要多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