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靜思法益團隊分享
20140802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智深法大 如涵大蓋亦大
覺性慧海 之智知無盡法
如來慈悲 平等一切智人
修行到底我們在修什麼?天天就是這樣說,求佛法最重要的,就是我能『體解大道,發無上心』。發了無上心,還要再『深入經藏』,體會佛法到底多深?到底多廣?深與廣,其實我們若真的透徹,無微不至;最微細,最近我們身體,與我們最親近的人,或者是日常最平常的工作,無不都是法。所以有的人就說,深入經藏,就是要每天在藏閣中,整天就是讀書,這樣才是深入經藏,不是!因為我們要體解大道,我們要身體力行,在這條康莊大道上要走出來,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人事物,無不是我們的『經』,因為眾生無量故,所以法無量。我們在眾生中、人事物中,要體會人間的道理,這樣才是真的深入經藏。在人群中的經藏有這樣多,所以要用心,我們智慧要深、法要大,就是心量要開大,在無量眾生、無量法中,我們要去體會,才有辦法深入眾生心,才能『統理大眾』,我們要自度,還要再度他人,自己的方向走得對,還要帶很多人走同樣的一條路。所以我們必定要『智深法大』,譬喻水缸若大,它的蓋就有多大;裝東西的箱有多大,它的蓋子就有多大。總之要量大,自然我們要廣度眾生,才能一切無礙,度盡一切眾生。『如涵大蓋亦大』,就是在我們的覺性,『覺性慧海』,凡夫『知其一不知其二』,凡夫所知的事很有限,我們只知在日常生活,不知生活中還含藏何種意義,我們只知生命就是這樣在生活,父母生下我們,就隨著這環境,不知覺中長大了,就隨著環境這樣在生活,讀書、成家、立業;隨外面的環境、事物,『煩我們的心,引我們的無明』,讓我們造作貪瞋癡等等業力,就這樣一輩子老病死,這就是人生,就是凡夫,凡夫只知道這些事,一輩子庸庸碌碌,到底又知道什麼呢?自己的生命價值,到底在哪裡?都不曾想過。
我們現在學佛應該知道了,人人本俱佛性,人人都有這樣的潛能,行菩薩道我們要成佛,回歸真如本性,藉佛陀這條康莊大路;那就是菩薩道,眾生無量,菩薩法無量,因為『菩薩所緣,緣苦眾生』,眾生很多的苦難,這苦難除了『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五蘊熾盛』,生離死別苦,這是大自然(法則)。還有『無常』,最近有多少無常瞬間發生,多少眾生受了苦難,不到半個月的時間,我們已經知道,天下有多少事發生,光是在空中的交通,先有馬來西亞航空墜落在烏克蘭;另外一台飛機,在非洲墜落;在台灣復興航空,從高雄起飛到澎湖,明明能降落,還是因瞬間氣流,因為颱風還沒過,就這樣瞬間墜落,聽、看多少人呼天搶地,苦不堪啊!有慈濟人的地方,有這樣的因緣,能馬上去膚慰,馬來西亞有慈濟人,家屬能受到慈濟人即時膚慰。台灣有慈濟人;不管是澎湖慈濟人,高雄(慈濟人)馬上去幫助,這樣二地會合,在澎湖一個星期時間,在那地方膚慰、陪伴,看到人生的無常,佛經中不斷提起,人生苦難偏多,人生無常,我們也常說:『是無常先到,還是明天先到?』,常說無常等不到明天!
過去曾說,閻羅王有一回開會,問大家,人生命到底有多長?有的人就說,生命(長短)要看他在人間的因緣。閻羅王覺得說,是怎樣的人才能讓他來到地獄?時間到底多長才能來到地獄?有人就說:就跟他們說,要讓世間人知道,人生造惡會來地獄。有的人就說,快跟他說,人生的時間很短暫,很快就會來到地獄。閻羅王認為這樣的說法,不能說服人間的人,這時間,他們無法警覺到時間。一位小鬼就說,『已經沒有明天了!』為什麼是沒有明天呢?有的人就說:『你只剩明天而已。』另外那一小鬼還是說,要跟他說沒有明天。『只剩明天與沒有明天』,到底差別在哪裡?沒有明天,那就無常;因是明天先到,還是無常先到,由不得你說。我明天再來做很多好事,這樣我就不用墜地獄,但明天可能沒機會了。所以是無常先到,還是明天先到?要跟他們說:『沒有明天!』因為無常隨時就到,確實『明天』等不到『無常』,原來無常是比明天先到。
不要說到明天,瞬間啦!昨天早上聽到,原來在深夜十二點,大家正好睡時,在高雄前鎮區,有很多條路;三多路、二聖路、一心路、凱旋路等等,同一時間突然間氣爆。這一聲的巨響,天這麼暗,還有很多夜歸人還在路上,(突然)氣爆,傷亡慘重!兩邊的店面,有的人突然聽到一聲,還無法回過神來,到底是打雷還是地震?還無法分辨,有的屋頂就已經崩塌,有的店門已經破壞,同一個聲音的氣爆,不管是路上的人,還是在店裡、家裡睡覺的人,同時聽到一個聲音,同時嚇到!有的人魂飛魄散;已經二十多人往生了。還有二百多人受傷輕重傷。凌晨,慈濟人得到消息,馬上動員,也有不少慈濟人在前鎮區中,有的人的房子也受到氣爆影響,幸好人人平安,但房子受影響的人也有,他們不顧一切,大家集合,投入救災關懷行列,知道有人送去醫院、有人送去殯儀館,慈濟人就馬上分組,每一間醫院、殯儀館趕緊前往,趕緊去關心,發揮他們關懷的良能,助念等等。人間無常在瞬間!不是說,等我歲數再多一點,等我這一個計畫完成後,我再來做好事,不是呀!我們要即時,生命是這麼無常,世間(無常)我們看了這麼多,佛陀向我們說的苦、集;要怎麼滅除苦?我們要瞭解集的源頭;要瞭解集的源頭,就要深入經藏去體會。因緣是怎樣集合,是苦或者是?很多啦!所以我們應該要用心,我們要好好深信佛的教法,我們如果可以深信、體會,還要及時發心立願,因為世間苦難偏多,如果發心行菩薩道,面對很多的眾生,我們就能夠即時付出,這樣我們的生命觀;生命的價值觀如果提升起來,心量就能更開闊,我們可以好好護著眾生的身和心,身受苦難,心要趕緊即時膚慰,能夠在苦難中救拔眾生。
『苦既拔已,復為說法』,我們學佛就是要學『如涵大蓋大』,因為眾生這麼多,我們要聽,要合的道要更多,其實人人本來具有,只是無明障礙了。現在人人要很努力,如何去除無明,趕緊走入菩提大直道,回歸真如本性。所以『覺性慧海』,我們人人本具的覺性,要趕緊把無明完全去除,讓智慧可以開啟,就像無邊際的大海,不管眾生有多少苦難,就有多少方法、智慧去濟拔,去拔除他的苦難。所以說『覺性慧海的智慧』,所知道的無盡法,我們若覺性慧海開啟,這『智』,分別世間一切,自然我們要知道的事就無盡,法就很多。不管世間什麼樣的事情發生,我們就可以即時啟用我們的分別智,用很微細的心,來分別一切的事項,這叫做智。我們的慧海一開,這個『智』真的細膩,很微細的智,就能在世間不同的苦難;應他的苦難去分別,去發揮他所需要的,及時所需要的,我們能普及給他,這叫做『知無盡法』,慧海的智可以分別無盡的法,『智是分別智』,曾跟大家說過,『慧是平等慧』,因為人人本具佛性,這是平等慧,智可以分別世間人事物,我們要如何去應對人事物?我們可以知無盡法,這個法是世間法,我們能夠用分別智,去透徹瞭解世間法,所以叫做無盡法。這是『如來慈悲,平等一切智人』,佛陀就是慈悲平等,一切眾生全都平等,這樣的人就是平等一切智人,就是如來,他有平等,讓我們知道人人都可成佛,還要教我們如何分別智,去分別世間事項,這是佛陀慈悲教法。所以我們必定要很用心,『智深法大』,我們每天說如何接近佛法,佛法入心,用在日常生活中。前面文不是這樣說..
經文:「復有佛子,於大眾中,以清淨心,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說法無礙,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昨天說過,『四無礙智』,應該大家知道,我們納受很多法,『法無礙智、義無礙智』,法中的道理我們應該很清楚,『詞無礙智』,還有『樂說無礙智』,我們佛法入心之後,要發揮在四無礙智中,「於大眾生」用清淨心,發揮佛陀『三藏十二分教』,用種種因緣,因為眾生根機不同,所以我們要用三藏是『經藏、律藏、論藏』,還有十二種的方法,來對機說法,這是很重要的,若能這樣,才有辦法接受這『微妙一乘實法』,就是成佛之道,必定要行菩薩道在大眾中,最後才能體會,回歸真如本性。下面的文接著說:
經文:「若有比丘,為一切智,四方求法,合掌頂受,但樂受持,大乘經典,乃至不受,餘經一偈,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經文簡釋:
「若有比丘,為一切智」;此明心樂大乘,為一切智,勤求佛法自度者,受持大乘出家菩薩,故曰:若有比丘,為一切智,亦明佛智,一切種智,故經云: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
這也就是要跟我們說,學法要專心一致,所以比丘為一切智,就是修行者,這就是表明我們的心,開始一發心就是樂大乘,我們開始一發心,就是因為能夠利益人群,所以我們起歡喜心,我們發心來修行,就是為了能利益人群,就是對我們自己生命的價值,一開始就提升我們生命的價值,是要為人群,不是為自己,這已經很明白跟我們說,『心樂大乘』,『樂』就是歡喜,『大乘法』就是自度度人,能夠自己理解之後,還能讓人人瞭解,這種自度度人就是「為一切智」,我們自己要先瞭解;探討佛法、瞭解真理、知道方向,我們開始用心體會這條康莊大路,去除了無明,心包太虛,完全明朗。這分的感受,知道用這個法,就可以開大心胸、容納一切,這叫做「一切智」。一切智就是佛智,也叫做「一切種智」,在經文中,前面說過了,「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這就是我們要追求。我們佛性本具,所以是「自然智、無師智」,只可惜凡夫就是因受無明覆蓋,我們聽聞佛法,就是用方法去除將覆蓋我們的無明,覆蓋的無明若去除,自然就能發現「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這總名叫做「一切智」;不管是「自然智、無師智、一切種智」,統名就叫「一切智!」
我們還是要勤修,雖然人人本具佛性,但是習氣還在,凡夫的習氣;『貪瞋痴』。修行者可以說我完全不貪,但是瞋,你可以說我完全不會發脾氣?我都沒有貢高我慢?有辦法嗎?如果有辦法,「自然智」就可浮現出來,「無師智」就可展現出來,因為我們還有這些無明;『貪瞋痴慢疑』,我們還有,所以還要再努力,要勤求佛法自度。佛法聽之後,受持大乘菩薩,我們發心想要自度,還想去度人,這都是受持『大乘出家眾』,出家的菩薩。我們雖然出家,不是要獨善其身,我們是要行菩薩道,所以才說「若有比丘」,這完全是指我們出家人,佛陀在世,比丘群還不知道自己可以成佛,以為『獨善其身、斷盡煩惱』這樣就好,不知道原來還要『度眾生』,直到《法華經》時才知道,原來自度還要兼利度他人,這才是真正回歸如來本性的道路,所以有這段文說,「若有比丘,為一切智」,這就是「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就是能夠回歸,(就是)必定要行菩薩道,就是求大乘法。
經文簡釋:
「四方求法,合掌頂受」;於一切內外法,能知能解,名為一切智。
即已發四弘誓願,佛道無上誓願成,法門無量誓願學,四方覓求,請益之始。
再來說,「四方求法,合掌頂受」,這是表示『精進於一切內外的法』,『向內要自修、向外要體會』人事物,我們全部要很清楚,不是光顧自己修而已,世間法、世間事、世間人,這些道理我們若都不懂,要如何通達到佛境界?所以一切內外的法能知、能解,『名為一切智』,就是佛智。能夠知道人間一切事,出世間的事情都通達,這叫作一切智,就是要發四弘誓願,要得到一切智,最根本的,就是要發四弘誓願,這大家都倒背如流了,「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你要『求得一切智』,一定要『發四弘誓願』。佛道無上誓願成,法門無量誓願學,這『四方覓求』,全都要求,不管是眾生煩惱,或者是佛道,我們全部都要好好去發心立願,佛的法門真的是很開闊,讓我們可以用心,這是『四方』;四弘誓願,也是四種的方向,也是四種的大願。因為法門無量,無量的法門在哪裡?在眾生群中,所以眾生無邊誓願度,其實法門無量誓願學,那就是在眾生群中,這個四弘誓願是發大願、是四種方法,我們必定要用心,不用很遠去求,就可以求得,這樣才可以用很虔誠的心,從初發心開始,虔誠來「合掌頂受。」
經文簡釋:
「但樂受持,大乘經典」;領受教法境相,適悅身心,名但樂受持大乘經典,信力深名受,念力固名持,又領受在心曰受,始終信念不忘曰受持。
「但樂受持,大乘經典」;大家就是要一心一志,從你的初發心;常常說『發心如初,成佛有餘。』當你發心要度眾生來修行,那念心總要一直保持著,所以叫做「但樂受持,大乘經典」,就是要從領受教法那個環境,跟種種的形相開始,我們都要常常保持歡喜心,常常一句說:『甘願就歡喜』,不管多麼辛苦甘願就歡喜。就像昨天跟高雄以視訊(會議)方式,看到這群菩薩在高雄靜思堂,已經成立了(救災協調中心),如何做關心的事情,在畫面上看到林居士,還有很多位,好幾天前剛從澎湖辛苦回來而已,才回來就繼續在高雄關懷;家家戶戶關懷,關懷受難者的家屬,還沒有休息,又再發生氣爆的事情,慈濟人再集合,開始分組、分隊,大家又再啟動救拔苦難,看到他們真的很累,我就問:很辛苦?大家還是很甘願,還是整天在那個地方,供應所需要的,整天無微不至。他們雖然很累,但很甘願,所以『適悅身心』,就是甘願。我就要這樣做,如我的願,眾生何處有苦難,就往哪裡去,『菩薩所緣,緣苦眾生』,發大乘心,所以他「但樂受持」;很甘願,很歡喜去付出,這是大乘經典的法門。所以「但樂受持,大乘經典」,這就是我們現在在做,現在就可以體會到,很甘願!為什麼可以這麼甘願,因為『信力深名受』,所以佛法我們要很深的信解,信力若深,這叫做接受佛法,堅定的心接受。『念力堅固名持』,所以『受持』意思就是『信很深、念很堅固』,這樣受持;尤其是『領受在心曰受』,或者是始終如一,這信念沒有忘記;我們初發心那個時候,這樣叫做受持,所以「但樂受持」。
各位菩薩!我們既發菩薩心,我們總是要發心如初,開始那份心,我們要時時(保持),遇到什麼樣的環境,菩薩所緣,緣苦眾生,苦難的眾生有難,是我們的心願,願意去救濟,所以適悅身心。雖然很累,但是大家很甘願,願意去做,這就是學佛,也就是『智深法大,如涵大蓋亦大』,就是我們的『覺性慧海』,我們已經瞭解人人本具真如本性,所以我們要去發揮『分別智』,人事物上有很多無量無盡,我們要如何去適應,要用『如來平等智慧』,如何去為眾生付出,因為這樣,我們人人要時時多用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