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4/08/04晨語簡記

向下 
3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52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4/08/04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4/08/04晨語簡記   2014/08/04晨語簡記 Empty周一 8月 04, 2014 9:44 pm

感恩靜思法益團隊分享
20140804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覺性慧海法無邊際
時空漫長瞬息三世
菩提覺道守護一念
信解如初根深道堅


常常跟大家這樣說,「覺性慧海,法無邊際」,這句話好像怎樣都很難體會,確實覺性慧海人人本具,只是凡夫反覆所想的事情很多,就是凡夫心在想,一下子在台灣,起一念心,就想到非洲最貧窮的地方,有很多人膚色不同,苦難人也多。轉一個念到歐洲,歐洲景色美,建築物豪華,很有文化、很古典,光是這樣轉一個念,我在這裡跟大家說,非洲最貧窮,大家的腦中應該就會想到,是啊!那裡的人住的地方,真的很貧窮。轉一個念而已,這麼遠的境界,馬上就可會合,那裡的人皮膚顏色和我們不同,很多面孔(就會浮現)在我們面前。若跟你們說,歐洲、美洲、澳洲等等,你們就這樣轉過去,那是富有文明的國家,膚色不同、臉孔不同。我們心念轉變是不是很快?想到哪裡去,覺性就到哪裡去;凡夫隨著境界,隨著聲音,只這樣跟我們說一下,就隨著境界想像那個地方,這都是我們人人本具,凡夫只是用印象連結過去而已。如果是真如本性,透過了真如本性這個覺,我們會知道,天地之間地球這麼遼闊,所生的地方不同,苦樂不同,我們講過了「依報」,他們的依報生在那裡?「因緣果報」,他的因跟緣生在哪裡?生在貧窮苦難的地方,生在人禍頻傳的地方,生在文明富有國家平安的地方,這都是因緣果報!


  佛陀這樣跟我們說,分析很多很多因緣,這就是覺者,已經覺悟的人,能夠跟我們分享很多法,這就是慧海,他的智慧闊如大海無邊際。所以法就是道理,慧海就是大空間一切的法,因緣果報觀會合實在很多,時空;很漫長的時間,空間很大,宇宙天體的空間實在是很大。那時間呢?跟空間一樣無始無終;「時」叫做「劫波,長時間」,這麼恆常的時間,跟這空間是一樣的,漫長;很長的時間。在凡夫卻是「瞬息三世」,這個時候的瞬間;過去、現在、未來,我們在瞬間就有過去、現在、未來。如跟你們說話,每一個字已經「過去」了,但是講的那時是「現在」,不過現在(之前的)瞬間又是未來。我們每一天八萬六千四百秒中,「秒秒不斷『過去』,秒秒就是『現在』,秒秒也都是『未來』」。看看長時間是這樣的長,「劫波;就是無量數劫」,但我們的生活,都是在瞬息間,過去、現在、未來,講都來不及呀!過去、現在、未來的快速,雖然是這樣快速的時間,最近我們的體會應該很多,在瞬間發生那麼多無常、苦難在人間。這實在是佛陀的智慧,他的「覺性慧海」,二千多年前,已經這樣跟我們說,法隨著時空漫長,在瞬息間不斷過去。二千多年來我們仍可以體會佛陀在那個時代,為什麼有辦法體會這麼多,講出了與我們現代周圍環境很切身,我們看得到、聽得到、做的到這麼多法,時間、人間全部都離不開法。所以「菩提覺道,守護一念」,我們如果要有跟佛一樣的智慧,既然接觸了菩提道,方向一定要對準菩提覺道,菩提覺道在我們內心,大菩提道直,就是一條路,一心一志自度度人,能夠體會到很多的法。


  剛剛看到一段(文章),我們在豐原有一個林學辰小菩薩,今年才十一歲,從三歲開始,跟著媽媽到書軒,從那時開始,就一直要去書軒,跟那些大姊姊、師姑師伯打成一片!從三歲的時候,那怕去幼稚園,下課也要去,那怕現在在讀小學也是一樣,星期六、星期日或是有假期;暑假、寒假,他就是要到豐原書軒、在那裡可以體會很多,大人說的話他聽進去,大姊姊跟他分享因緣果報,他很清楚,他能從書軒看過的小故事,聽過的話,跟同學分享因緣果報,同學有一些小脾氣,他會去輔導。學辰很特殊,媽媽跑其它道場,但他就是不要,甚至媽媽就跟他說:你有分別心。他說:我不是分別心,因為書軒是適合我的道場。(真的好像大人!)如果去其它道場,在那裡坐禪,要有很多次小悟,打坐要很多很多次小悟,才能夠瞭解佛法道理,但在靜思(書軒)我可以每天瞭解道理。他跟媽媽分享,有一回聽到師公這樣講,一群師伯回精舍出坡,師公說這叫做「小佛七」,而且師伯跟師公分享,就說有益的草挖起來埋在土裡,可變成肥料,若是壞的草,就要連根拔起,才不會在土地長雜草。我聽到,也自己感覺到,好的草放在地上可以當肥料,壞的念頭在心中,會做壞事;他這樣跟媽媽分享。甚至我在書軒,每做一件利益他人的事,這叫做菩薩;看到別人好的要及時去學,我在這裡學很多,若看到很有師姑師伯,話一次又一次「較雜念」(台語),我就要警愓,不能批評人家不對。


  孩子從三歲到現在十一歲,道心堅定,甚至這次去台中(行腳)的時候,青兒就去把台中豐原的小志工帶到台中,聽他們說薰法香心得,學辰拿一本很大的本子,裡面寫的密密麻麻,字寫得很工整,其中還有插圖,很有(自己的)構想。他還要讓師公隨堂考,但其實很忙,只能拿來掀開看一下。這小朋友很不容易,這樣小;從三歲到十一歲已八年了,在這八年中薰習,守護一念,媽媽愛跑道場,他都不願意,媽媽說他分別心,他說這不是分別心,這是他學佛的道場。甚至那一次來,他就說,本來在想如果到其它道場他可以出家,但現在他可以做清修士。他在書軒可以學到很多,將來長大可以為人群、為社會即時付出,這不就是「菩提覺道,守護一念」,孩子這麼小都有辦法,我們呢?


  「信解如初,根深道堅」,我們有辦法嗎?「信解如初,開始發心的時候,那念心還在嗎?我們那時想要精進,那時抱持的願力,現在還在嗎?」我們自己要檢討,如果還在,根深道堅呀!孩子做得到,我們大人做得到嗎?時間在過這麼快,時空雖然漫長,那是無量數,我們不知道過了多久...無法算計的生命,在六道中輪迴,不知道輪迴多久?在這漫長的時空,我們的生活,卻在瞬息的時間中,過去、現在、未來,我到底過了多少三世?我們人人都一樣,凡夫呀!可以雜念的念頭很多,同樣轉一個念,遍虛空法界全都可以去,全球可以走透透。佛陀覺性;覺悟天地萬物真理,到底人間苦難如何起?因緣果報呀!這就是我們要學習。凡夫的無明,每天對著境界收不回來,佛是守護一心一志,他有與天體萬物會合在一起的覺性慧海。所以我們凡夫跟佛,只是差別在這裡,想到凡夫可以一念間走這麼遠,我們就可證明,我們真如本性,那就是覺性全部都還在,所以我們要用心,轉凡夫為菩薩,這也不困難。前面的文這樣說:


經文:「如人至心,求佛舍利,如是求經,得已頂受,其人不復,志求餘經,亦未曾念,外道典籍,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學佛一定要「至心」,所以「如人至心,求佛舍利」;昨天說過「舍利」,大家應該清楚,有法的地方,就是佛「法身」存在的地方,「佛陀雖說已圓寂,佛法昌盛的地方,就是佛的法身還存在」,這叫做佛智慧,佛的舍利、佛的智慧還存在。「如是求經,得已頂受」,用這樣的心,有法的地方,我們就要趕緊去求。孔夫子這樣說,「擇不處仁,焉得智」,我們選擇的地方,若不知選擇「仁德」很昌盛的地方,這樣是沒智慧的人。我們要學佛,也要選擇佛法很昌盛的道場,「這裡」就是我們要選擇修行的地方。所以「如是求經」,用這樣的智慧來求,「得已頂受」,既然求得的地方,我們要好好接受,就像那位小菩薩,他所選擇的,這樣堅定的心,因為他說「那地方就是他的道場」。「得已頂受,其人不復,志求餘經」,媽媽愛跑道場,說他分別心,他說「我不是分別心,這是我的道場」,這就是「其人不復,志求餘經」,我就是堅定在這個地方,就是不會想去其它(道場)。「亦未曾念,外道典籍」,也不想去求其它的法,就是一心一志,「如是之人,乃可為說」,我們知道要一心一志,才有辦法得到大乘微妙法。


經文:「告舍利弗,我說是相,求佛道者,窮劫不盡,如是等人,則能信解,汝當為說,妙法華經。」


經文簡釋:
「告舍利弗,我說是相」;提醒敬法守慎,教戒故告舍利弗我說是相:即上來所說十種出世善人之相。


《十種》出世善人法:善即順理之義,謂行此十法,皆順理之善法。


《有二種:一者止,二者行。》
止:則止息己惡,不惱於他。
行:則修行勝德,利安一切。


  佛陀再次提醒大家,所以叫「舍利弗呀!我說是相」,三藏十二部經,在這四十多年來,隨眾生的根機,這樣一直說過來,所以這全部都是佛陀所說的「性相法」,這法性、法相都包含在三藏十二部經中,這是提醒人人聽經、聽法,要用「敬法」,要守規戒,要「守慎」;我們要很謹慎,過去凡夫的時候,說不定我們什麼都不知錯,所以錯誤的事情什麼都做,現在學佛之後,要「敬法,要守規戒,要很謹慎」,所以說「告舍利弗,我說是相」,就是佛陀講法華經之前,所說的法很多,這麼多法中沒離開「十種出世善人之相」,都在教導眾生,沒離開出世善人法,即要怎樣做一個「好人」,這很重要,你要成佛,無法做好人,如何能成佛呢?十種出世善人的法,「善就是順理之義」,能夠順著人倫道理,這都叫做善法;「謂行此十法,皆順理之善法。」若能順著這十種的法,所有道理就都會順,做人順理就是善人。這樣善的人有兩種,「一者止、二者行。」


  第一是止:止是止什麼?則「止息己惡,不惱於他。」記得嗎?戒是防非止惡;止就是戒,防非止惡。我們修行一定要「守持戒法」,學佛的人若不會守持戒法,讓你聽再多的法,同樣也會漏失,一方面聽善法、一方面造惡業,這樣要怎麼辦呢?所以學佛一定要守戒,守戒就是防非止惡,預防不對的事不要接近我們,若「心起一惡念要趕緊停止,不要去造作,所以叫做『止』,就是『止息』不只是停止,還要熄滅了我們的心念,」所以「息己惡」,自己已生的惡要趕緊止息,這樣才不會去傷害擾亂別人;


  第二就是「行」,就是修行,我們要趕緊修行,既然止了惡,要很精進去行善。「勝德就是殊勝的德行」,我們一定要把握殊勝的因緣,做好應該做的事情,「內能自修、外能行善」,這樣才能「利安一切」,利己利人,安自己,也能安人群,就是有這兩種,而這兩種要如何可以保持十善?


《所謂十善者》
一、不殺生:即是止殺之意,既不殺已,當行放生之善。
二、不偷盜:即是止盜之意,既不盜已,當行布施之善。
三、不邪淫:即是止淫之善,既不邪淫,當行清凈梵行之善。
四、不妄語:不妄語者,不起虛言,即是止妄語之善,行實語之善。
五、不兩舌:不向兩邊說是談非,令他鬥諍,即是止兩舌之意,當行和合利益之善。
六、不惡口:謂不發麤獷惡言,即是止惡口之善,當行柔和軟語之善。
七、不綺語:謂不莊飾華麗之言,既不綺語,當行質直正言之善。
八、不貪欲:即是止貪之善,既不貪欲,當行清淨梵行之善。
九、不瞋恚:即是止瞋之善,既不瞋恚,當行慈忍之善。
十、不邪見:即是止邪見之善,既不邪見,當行正信正見之善。


  「第一是不殺生」,就是十善業。不殺生就是「止殺」,所以一直提倡人人茹素,現在要愛護地球,要好好淨化人心,那就要從「身業」開始,殺是這身體去造作,要「止殺的意思,既不殺已當行放生之善」;我們不傷去害生靈,看到生靈應該要放生。過去常常說「放生」,其實放生就是讓動物能平安。他們的生活有他們的世界,不是故意說,我初一、十五要放生,叫抓魚的人去抓五十公斤,魚離水就像人隔絕空氣一樣,苦不堪!魚有魚族,從這個地方抓起來,等於讓牠的魚族分離,就像現在哪個國家有人禍災難,造成很多人離鄉背井,離開他的群族,跟這樣道理一樣,為了我們要放生,叫人去抓魚,牠們本來生活好好的,就去抓,讓牠們的族群分離,再換到其它地方,讓牠隔離了水,(不斷)掙札,魚也擠來擠去,(這過程)不知道死了多少?還要做儀式,並在大太陽下曬,再從很高的地方倒下去,一些魚早就「翻白肚」(往生)了,這樣是真放生嗎?不對!絕對不要這樣做,「放生應該是護生」,我們要保護所有生靈,讓牠們生活環境平安,這才是真正不殺生的道理。


  「第二是不偷盜」,也是身體所造之業,就是「止盜之意」;有的人會去偷、去搶,去劫,好好的生活不去做,不隨我們的本分去賺錢,有的人會去做這種劫,或是偷或是盜,這千萬不可,這是止盜之意,要停止下來,這也叫做善,「既不盜已,當行布施之善」,不只是不倫盜,不去貪別人還要「布施」。


  「第三就是不邪淫」,這也是身體,我們人欲身、欲念,男女的欲造成很多社會問題,古代的人說,有的國王「不愛江山愛美人」,不顧一個國家,為了一個女人,顛倒人生,人就是這樣。男女淫欲也造很多惡,所以要止,止淫也是一個善,「既不邪淫,當行清淨梵行」,我們要保持心的清淨,這可以讓社會很平安,上面是「身三;殺、盜、淫」,惡的都要即時停止,善的我們身體力行,這是身的三善業;止掉了惡,就是行善。


  「第四是不妄語」,(以下)開始就是口業,「不妄語者不起虛言,即是止妄語之善」,我們不說謊話,講話要老實說話,「妄語讓我們失了人格」,講話要講真實語,行實語之善,不要無中生有,產生很多是非,這是不對的,所以我們必定要身體力行,行實語之善。


  「第五是不兩舌」;不兩舌就是「不學話」(台語);東家長、西家短,向這邊說那邊的壞話,向那邊說這邊壞話,讓他們互相爭鬥,這種談是說非,作弄了人家感情,離間了人家的友誼,完全是不對的事情。「令他鬥諍」;世間小的是人與人,互相鬥諍,明明是一件好事大家去做就好,為什麼同樣做好事,你就排斥我、我排斥你,何必呢?要彼此感恩,常常說好事大家做,所以我們日日要「感恩、尊重、愛」,但是凡夫就是這樣,「嫉妒別人做得比我好」,同樣好的事我這樣做,我要讓別人說,我做的比他好,若他比我做的好,我就排斥,這樣不對!或者是讓人與人之間去爭、去鬥;「小的事情是在人群中搬弄是非,大的事情是在社會散播謠言,再更大的事就是讓國家家破人亡」,這都是惡業所造成,若有這樣要趕緊停止,「當行和合利益之善」;要勸人合,不要勸人離,不要作弄人。


  「第六是不惡口」,就是不發麤獷惡言,講話要有氣質一點,不要講很麤的話,說話要很優雅,粗獷的話口不擇言,講出去的話很粗,如開口罵人。問說:你為什麼常常要罵人?我沒有惡意,這是我的口氣,這樣對還是不對?靜思語不是這樣說:「脾氣嘴巴不好,心地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所以我們不要惡口,要「行柔和軟語之善」,要用真實語,勸人和的話,用柔和語言,優雅來跟人家說話,說話也是一種藝術,所以要用心。


  「第七是不綺語」,講好話,柔和善順不是很好嗎?「綺語」是一種裝飾,內心沒有誠意,但是人前講好話,後面卻是在罵我,這種人不是沒有,所以這種「綺語是裝飾起來華麗的話」,聽起來好像是真的。過去很多國王為什麼會「昏君無道」,就是因為聽佞臣的話,那些佞臣就是只說好聽的話,隱瞞了國家的實相,在皇帝面前所講都很好聽,所以讓一國之主,迷了真實的民情,無法去施行,卻暴力對待人民,過去故事很多,都是這種壞事都隱瞞,講很多好聽的話,這都不對,真實話、真實講,不要去裝飾一些很好聽的話。幾天前也講過,「損友和益友」,我們要親近善友,善友就是有益我們,我們若有哪裡不對,他會循循善導,會引導我們向對的路走,若是壞的朋友,就只想在我們身上得到利益,就會對我們講很多裝飾的話,不是真實語,這對我們有損害,讓我們走錯路,做不對的事情,這叫做綺語。


  學佛要不綺語,不說裝飾華麗之言,沒有的事情,講的像真的一樣,講得很好聽,不是這樣!「既不綺語,當行質直正言之善」,我們要很質直,事情、事項就是這樣,我真實說出,絕對沒有惡意。「這事這樣發生,真實是這樣,要怎樣補救,要怎樣做得對,這叫做『質直語』;很優質的語言、真實的話,這是很正的語言。」不是說我就「直言直講」,沒有一點用心,有時候「講直語」也會傷到人,要講「真實語」,不是只說直話。如要拿一根棍子進門,門就這樣寬,你的棍子比門寬,你偏偏要拿橫的進去,這樣也不對!同樣是這棍子,要讓它進去,同樣的門,我們改拿直的,這樣就能進去了,這就是要能「善順」。語言是質直,但我們不要綺語,要柔和善順。


  「第八是不貪欲」,那就是沒有貪欲、沒有貪念,就是止貪之善。我們若起貪欲之心,要趕緊即時止下來,要趕緊止貪,這也是善,這就是沒貪欲;「既無貪欲,當行清淨梵行之善。」


  「第九是不瞋恚」,我們沒瞋恚,即是止瞋之善,我們若要發脾氣趕緊停止下來,停止瞋的善,要當行慈忍之善,人與人之間難免聽到很多不如意的話,我們應該要忍、要停止。


  「第十是不邪見」,見解要正確,既不邪見,當行正信正見之善。


  這都是我們平時的身口意業,身有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有四:「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意有三:「貪、瞋、痴」,這身口意三業,我們可轉十惡為十善,所以我們「止跟行」在這身口意,日常生活中真的要好好提高警覺,因為時間雖然是很漫長,但是時間也是「瞬間三世」,在這個瞬間,說不定我們十惡同時升起,惡的要趕緊停止;我們行善要即時,「時空漫長,瞬息三世」就是在一念間。時間過得很快,瞬息間就這樣過去,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62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2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4/08/04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08/04晨語簡記   2014/08/04晨語簡記 Empty周二 8月 05, 2014 4:03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四年八月四日星期日)

 

以往了解的十善,是最左邊的不殺生到不邪見,是相對於十惡業,所以採負面表列,不可以如何如何,屬於止的層次。今天學到了還有行的層次,如右黑體字。

 

十善:《十種》出世善人法:善即順理之義,謂行此十法,皆順理之善法。




 

十善

止:則止息己惡,不惱於他

行:則修行勝德,利安一切

1

不殺生

即是止殺之意

既不殺已,當行放生之善

2

不偷盜

即是止盜之意

既不盜已,當行布施之善

3

不邪淫

即是止淫之善

既不邪淫,當行清凈梵行之善

4

不妄語

不起虛言,即是止妄語之善

實語之善

5

不兩舌

不向兩邊說是談非,令他鬥諍,即是止兩舌之意

當行和合利益之善

6

不惡口

謂不發麤獷惡言,即是止惡口之善

當行柔和軟語之善

7

不綺語

謂不莊飾華麗之言

既不綺語,當行質直正言之善

8

不貪欲

即是止貪之善

既不貪欲,當行清淨梵行之善

9

不瞋恚

即是止瞋之善

既不瞋恚,當行慈忍之善。

10

不邪見

即是止邪見之善

既不邪見,當行正信正見之善
 

 (高明智 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海文
無量光曜心
無量光曜心



文章總數 : 402
來自 : 馬來西亞吉隆坡
威望 : 16
注冊日期 : 2013-10-04

2014/08/04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08/04晨語簡記   2014/08/04晨語簡記 Empty周二 8月 05, 2014 6:43 pm

4/8 晨鐘起,薰法香摘要:
覺性慧海法無邊際    時空漫長瞬息三世
菩提覺道守護一念    信解如初根深道堅
(佛陀以透徹宇宙萬法的覺性,和浩瀚如海的智慧,告訴大家佛法是如此寬廣無邊無際。凡夫雖有覺性的心念,但只能用表面印象來體會 ,更會隨音聲和境界所牽引;雖說世間和空間是如此的漫長,然而我們還是可以透過現在的瞬息間,體會到過去,現在,未來這三世;要 行走於菩提大直道,就要一心一志,守護著我們的一念心;對佛法的深信體解,就要不斷檢討當初所發心立願,如此信根才得以深植,道心才能堅固)

● 告舍利弗    我說是相
○ 提醒<弟子> <尊>敬 <佛>法 守<持> <謹>慎教<義> 戒<律>,故告<因此告訴> 舍利弗, 我<佛陀> 說是 <實>相,即上來所說 (的法離不開) 十種出世<間> 善人之 <實>相

○ 十種出世<間>善人法:善即<依>順<倫>理之義,謂行此十法,皆順理之善法。

○ 有二種:一者止,二者行。
  止:則止息己惡,不惱於他
  <透過戒律來終止幷熄滅自己的惡行,不惱怒於他人。防非止惡>
  行:則修行勝德,利安一切
  <透過修行殊勝的德行,利樂安養於一切>

所謂十善者:
一,不殺生:
即是止殺之意,既不殺已,當行放生之善
<即停止造殺業,既然已經不殺害生靈,就要行放生的善舉。放生 = 護生。確保生靈回歸原地平安生存,非初一十五向漁夫買海產放生,此舉要不得>

二,不偷盜:
即是止盜之意,既不盜已,當行布施之善
<即停止偷盜, 既然已經不犯偷盜,就要行布施的善舉>

三,不邪淫:
即是止淫之意,既不邪淫,當行清淨梵行之善
<即停止淫欲,既然不再淫欲,就要行清淨修持的善舉>

四,不妄語:
不妄語者,不起虛言,即是止妄語之善,當行實語之善
<不打妄語,不作虛假言論,即是不打妄語, 就要行實不虛言的善舉>

五,不兩舌:
不向兩邊說是談非,令他鬥諍,即是止兩舌之意,當行和合利益之善
<不搬弄是非左右逢源,導致他人起爭執,即是停止兩舌,就要行和合利益的善舉>

六,不惡口:
謂不發麤*獷惡言,即是止惡口之善,當行柔和軟語之善
<表示不做出粗俗狂妄自大的惡言,即是停止惡口,就要行語調柔和,語句柔軟的善舉>
麤=粗

七,不綺語:
謂不莊飾華麗之言,既不綺語,當行質直正言之善
<表示不刻意裝飾華麗的言辭,既然不再綺語 ,就要行實質耿直正言的善舉,而非心直口快>

八,不貪欲:
即是止貪之善,既不貪欲,當行清淨梵行之善
<即是停止心生貪念的善舉,既然不貪欲,就要行清淨修持的善舉>

九,不瞋恚:
即是止瞋之善,既不瞋恚,當行慈忍之善
<即是停止瞋恚的善舉,既然不再瞋恚,就要行慈悲忍辱的善舉>

十,不邪見:
即是止邪見之善,既不邪見,當行正信正見之善
<即是停止邪見的善舉,既然不再邪見,就要行正信正見的善舉>

● 求佛道者    窮劫不盡    如是等人    則能信解    
汝當為說    妙法華經  
  <明日待解>

★ 佛陀一念覺真理    凡夫因業障覺知
     敬法慎戒常警惕    十種善相順理義

(弟子任海文摘錄證嚴上人開示。若有偏差, 敬請指正)
回頂端 向下
 
2014/08/04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