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4/08/06晨語簡記

向下 
3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4/08/06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4/08/06晨語簡記   2014/08/06晨語簡記 Empty周三 8月 06, 2014 6:56 pm

感恩靜思法益團隊分享
l 20140806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聞法敬信受持
思惟慎解明諦
上有補於玄理
下不失於悲願


〈序品〉:會三歸一教菩薩法
〈方便品〉:佛陀出定,告舍利弗: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
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慇懃稱歎諸佛。
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難解之法之法:舍利弗三請:會中五千人等禮佛而退。
譬喻品:舍利弗得受佛記:譬喻品舉長者、火宅、三車等多種生態示說法喻。


  學佛,我們人人都有一心願,自度同時還想要度他人,學佛若只自度,那永遠度不了自己,若只有自私的觀念,沒有他人,這不是真的學佛者,真的學佛者,聽法、學佛,學佛而聞法,要學佛什麼?學佛的慈悲、智慧,佛陀慈悲,拯救天下眾生是他的心願,修行很辛苦!但他卻沒退失道心,一心求佛聞法,無非就是要將法傳給世上的人,希望人人能受法、信受,身體力行,回歸人人本來就有的本性,這就是佛陀的慈悲。所以我們為這樣的目的,學佛的慈悲,智慧,我們發心學佛,要學佛,一定要聞法,聽不是加減聽,不是有空來聽法,若沒空就算了,其實法與時間一樣,一轉眼即逝,這樣眼睛一眨就過去了,最近跟大家說:「念無常」,要時時警愓,時間絕對不為我們留下,所以要時時警惕念無常,法句句入心,才能永恆將法入我們心中,這樣面對人事物就「有法度」,因為我們已經接受了法,法入心,面對著外面人事物就能即時應用。既然法入心,對我們的幫助是這麼大,我們要用「敬信受持」,我們要敬重法,常常這樣說要「敬佛、敬法、敬僧」,這是我們學佛者人人該有的心,我們若沒尊敬,學佛一定不成,就如一般人做生意或者是讀書,不管是士農工商,人人一定要有敬業精神,做生意要專心,要如何做生意,才有辦法得利而不傷社會人群。要如何務農,能夠五榖豐收而不傷到土地與五穀,這都要用敬業的精神。學業也是一樣,要有敬業的精神,既然是在讀書,不論你學什麼東西,都要敬業,所以這「敬」字,就是要用專心,尊重的心,不是說學加減學,「加減就是沒專心,加減就是沒尊重」。


  有人問說,你有在聽法嗎?有啦!加減聽,有空就去聽,這都是沒敬業,沒尊重,這樣「加起來,又減下去」,這叫「有漏法」;收進來又漏掉。所以我們學法,必定要有敬,有敬的信,這個信才能深入我們的心。所以敬信受持,信要信入心,信入腦,要思惟,要用心「信願行」,除了「信」,還要「發願」,還要再身體「力行」。相信後發願,我們就要真正信思,這思惟我們要用心,聽後在我們心中好好思惟。「法;出世法與處世法」,出世與處世要聽清楚,出世就是說,如何能瞭解,佛教向我們教育,脫離六道三界;「三界」我們有段時間一直說,三界也是在我們心的煩惱,要如何將這煩惱、塵沙惑去除,我們才不會懵懂造業,除了天、人以外,「修羅、地獄、餓鬼、畜生」,我們要如何謹慎,才不用在懵懂中不由自己投入惡道中,由不得我們自己,哪怕是再來人間「依報、正報」,也要讓我們有選擇的餘地。


  我們發心立願,我們的心願是什麼?若有辦法把握自己,來回人間,我的方向能篤定,這是「處世」。用出世的精神來入世志業,這都是我們聞法敬信受持。我們再「思惟慎解」,要再用心好好思惟,很謹慎瞭解法,不要偏差,「完全明諦」;要很清楚道理,「諦」就是道理。我們的生活中,不離開很明白的道理,對人事物,不論何事發生,思惟都要在很明白的道理中。不是說發生什麼事,亂啊!心就跟著亂,亂了次序,這樣不行!我們學佛,面對娑婆世界;堪忍苦難的世界,苦難偏多,人事物很複雜,學佛要學得對事「淡定」,當很複雜的事發生時,要如何冷靜我們的心?要如何讓(事的)「次序」很穩定?這就是明諦。我們在思惟信解,用很清楚的頭腦,很用心瞭解這些事情,然後在這些道理中,如何去處理人事物,這就是要靠我們「思惟、信思、明諦」,這就是在人事物中處世的道理。


  思惟就是出世的煩惱,要如何將人事物,我們在處理的事情,不讓煩惱、塵沙無明覆蓋我們的的心,這就是思惟;很清楚的心思,很謹慎的瞭解,我們還是在道理中,這就是學佛的目標。如果可以這樣,「上有補於玄理」,因為我們要上求佛道,所以我們若能有「思惟慎解明諦」,自然我們對於上求佛道,這些的道理,玄就是很懸苦,這些道理絕對是對我們有幫助,因為我們時時上求佛道。聞法敬信,我們還時時修持在我們內心,思惟慎解明諦,因為這樣我們能夠上有補於玄理,能夠開闊道理在心中,「下不失於悲願」,我們上求下化,下化就是要濟度眾生,所求的佛法清楚在我們心中,身體力行就是一個悲願,不忍眾生受苦難,因為這樣我們發心立願,要來救度眾生,這是佛的心願,也是我們的心願。佛陀有這樣的心願,我們欣慕佛陀的德,我們要追隨佛陀的慈悲智慧,所以我們學佛,永遠就要上求,永遠發願要下化眾生,佛陀向來就是這樣,我們要瞭解佛法懸遠,實在是很長,由來就很長,不是二千多年前的事情,我們從法華經開頭序品,就已經瞭解,從文殊、彌勒這樣的對答,我們就已經很清楚,佛陀過去「無央數劫」在求佛法,所以佛法不是從二千多年前才開始,只是娑婆世界這位釋迦牟尼佛,用成佛的身份現世人間,在二千多年前重新將他對佛法的體會,他親身跟天體宇宙萬物理會合起來,在他的本懷中,一直要向我們說,但眾生無明自私,為自己求利益,忽然間要跟他說,你放下一切煩惱,去除一切無明,把你的真如本性現前,來跟天地宇宙萬物會合,哪有這麼容易,困難啊!


  所以佛陀講法華經,昨天也有敘述,講無量義經後,入無量義處,然後再從離言法華開始,從無量義定中開始放光,萬八千佛土,很多很多都見到佛的光明,(但佛)遲遲還是在無量義處中,可見無量義經,佛陀已經幫我們鋪一條路,修行就是要行菩薩道,眾生苦難偏多,講了很多眾生苦難處,自然就描述了很多,菩薩修行救濟眾生的方法,在無量義經中。講完他就開始入定,變異發光,開始引起很多人的疑問,大家很好奇,佛陀今天講經的形相和過去完全不同,大家互相議論,菩薩中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他瞭解了,看到大家心有疑問,還有彌勒菩薩當來成佛,在這個娑婆世界要教化眾生的彌勒佛,也體會到了。總是要為人人釋疑,大家心在懷疑,知道佛陀他是要講大法,現在所說的法,跟過去會有一個大轉動,所以佛陀就用這種方式,鋪了一條菩薩道,然後讚歎、入定、放光!讓大家在哪裡等,啟發人人有疑才有悟。兩位菩薩,就趕緊起來如何來助顯實相義,佛陀入定,兩人出來對答,引述了這麼長久以前,前二萬日月燈明佛,互相的傳法,互相的授記,這讓大家瞭解,佛法向來就有,佛佛道同,要經過無量數劫修,無量數劫行,修是向上追求,行是身體力行。「上」的玄理;無量數道理,要去吸收。「下」,所有苦難眾生,生生世世都在度化,度化苦難眾生,結眾生緣。生生世世追求佛法,那就是累積智慧,他在無量數劫以來,像這樣悲智雙運,這就是諸佛菩薩。這是在〈序品〉中,我們已經看出佛陀四十幾年講經,直到法華經做一大轉變,純粹就是教行菩薩道,會三歸一就是教菩薩道,這是〈序品〉很重要的,大家要很清楚,用這樣簡單讓大家回顧〈序品〉。


  接下來〈方便品〉文也很長,方便品從序品入定,到方便品佛陀出定,出定後他馬上就叫舍利弗,他把舍利弗當「當機者」,因為講話要有對象,對象的根機,就是要跟這個法能體會的人,現在教菩薩法,最重要就是為他的出家弟子;大家既然發心出家,不是說光固守在自利,必定要發大心,所以用舍利弗當當機者,意思就是說,所有修行者大家要注意、要瞭解。開始佛陀用舍利弗當代表,大家提高警覺,用心來聽,佛陀開始就是讚歎,「讚歎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這是方便品開始,就讚嘆諸佛智慧甚深無量,甚至智慧門難解難入,尤其是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無法去體會到這些出家眾,雖然時時日日跟隨在佛身邊,佛的心靈境界,佛的本懷,佛的智慧甚深,這智慧門真的難解難入,那怕每天都跟在身邊,還是很難去理解,所說的智慧就是佛陀本懷,大家還無法體會到佛心,無法入佛心門來,這就是一切聲聞、辟支佛都無法知道,到底是怎樣?因為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佛陀已經在這個地方說,因為釋迦牟尼佛可以成佛,就是他在過去生中,無量數劫;生生世世、世世生生就是這樣親近百千億無數諸佛。我們凡夫,色遇佛難,為什麼?因為凡夫就是自私,就是為欲、為利在追求,利欲在心,都為私己的利欲,所以無明隨著貪念利欲,無明不斷產生,業不斷複製,哪有辦法能有清淨的心,生生世世能夠親近佛呢?


  但是釋迦佛他一開始就發心立願,就是這樣生生世世親近,沒有捨離,沒有離開,不捨佛,生生世世親近佛,千萬億無數諸佛,這份堅定的心,實在是很不簡單。我們凡夫怎麼做得到,所以佛陀一再不斷慇懃稱歎,諸佛第一方便,因為大家無法入佛的本懷,智慧門無法進來,儘管佛智慧門永遠一直開著,那怕親近佛身邊的弟子,都無法入智慧門。儘管佛的智慧門開著,但是佛的本懷,無人可以瞭解。佛陀慇懃讚歎諸佛方便,因為成佛之後,一直要把法及他的本懷,讓大家瞭解,但是考慮到人人還無法瞭解,不瞭解反過來謗法;我們也常聽到,很多人對慈濟不瞭解,同樣的道理不瞭解,怕有人起了種種不好的心,扭曲真理實相,自然就起毀謗的心,佛陀認為這樣不好,所以要設種種方便法,希望大家可以瞭解。雖然是方便法,卻是甚深微妙難解之法,方便法就是要解釋甚深微妙難解之法,這些法要用方便法,其實方便法也是很微妙,從微妙中用種種譬喻言辭等等,才會有三藏十二部經,在方便品中一直不斷稱歎,一切佛的一切智、佛智、無師智、自然智,不斷不斷一直讚歎佛的智慧。


  舍利弗終於瞭解了,開始升起欣慕的心,他開始要發大心了,所以佛陀不斷在讚歎,這個智慧!佛陀的本懷,過去、現在的諸佛,無不都是求法慇懃,後來舍利弗體會了,所以他請佛解釋,到底這微妙慇懃的法要如何入?開始舍利弗就請佛,佛陀就三止,「止、止、止,不須復說」,因為眾生心還沒瞭解,只有舍利弗能夠瞭解,其他人還沒瞭解。佛陀又再解釋,這微妙之法再深一層的讚歎,舍利弗還是再請,虔誠再請,佛陀希望能讓更多人有欣慕的心,欣慕著甚深微妙的法,來啟發道心,啟發大願的心。第二次舍利弗請,佛陀再止止不須復說,但佛陀又再深入,再稱讚佛智慧微妙,天下萬物的道理,無不都是集在智慧中,本性覺海,覺海本性,我們的真如本性很遼闊,我們若可以體會,就是智慧如大海。但是大家還無法很體會,佛陀看到人發心的量還不夠,體會的人還不夠,所以舍利弗二次請,佛陀還是止止不須復說,舍利弗再請,終於佛陀看到,大家已經真的欣慕,要求法人的心開始成熟;佛陀覺得因緣到了,把握時間,佛陀開始說,「汝已三請,豈得不說」,你已經三次提出請示,我怎麼能不說。開始要講了,要來讚歎,讓大家瞭解,甚深無量成佛之道。


  在這會中有五千人;優婆塞、優婆夷、比丘、比丘尼共有五千人,頂禮禮佛而退,仔細想一下,一個會場中,忽然間五千人起座,禮佛而退,但佛陀看到卻非常淡定,退亦佳矣!因為這些人還無法升起信心,無法能瞭解,剛剛舍利弗一直請佛陀說法,佛陀三止,就是為這些不信不解的人,現在第三次來請教佛陀,佛陀開始要說,這個期間,這些不信不解的人已離席,這些人就是增上慢人。佛陀就這樣說,退亦佳矣!這些人既然還無法信、無法解,不在場聽,離開也好,免得他不瞭解來謗佛、謗法,退亦佳矣!因為這些都是增上慢人。這是在方便品裡,大家再用心回顧方便品,這一段很重要,佛把法華經講出來,就是希望人人能信解,但是不是這麼容易就能信解?所以佛陀在譬喻品開始,用種種譬喻來加強讓大家瞭解,人世間的形相,法要如何對治世間一切的形相,那就是苦難偏多,眾生無明重重疊疊,這要如何用廣大法入人群中,佛陀以〈譬喻品〉來敘述,在方便品中舍利佛已經發心,來到譬喻品中,「佛先為舍利弗授將來成佛的記」,因為他的心已經信,已經解,願意深入瞭解,當時也願意發心,所以佛陀在僧團中,第一個授記,是為舍利弗授記,這也是讓在場出家弟子提起信心,原來舍利弗也可以授記成佛,我們大家都有希望!這是佛陀的智慧,來世再無量數千萬劫,還要很久的時間,但他已經下定決心,不斷不斷親近諸佛,將來成佛是「華光如來」,他的國土等等形相,在譬喻品說出來。


  接下來就開始舉很多的譬喻,就像長者的火宅,長者本來很富有,家庭有很大間的房子,富麗堂皇,這樣大棟的房子,但是年久失修,這間大房子裡面有很多人,有他的孩子,有他的親人等等,長者時時在外面遊化,當回來看到這大家庭,已經腐敗了,裡面的小孩失去了教養,大家光只是貪玩、貪享受,這譬喻我們世間,很長久的時間,沒有佛出世,在娑婆世界的眾生,不斷在造業煩惱,彼此之間惡業互相傷害,到現在接近了五濁惡世,這世間將要敗壞,比喻那間大房子,那間火宅很危險了,那些孩子還傻傻在裡面,還在追求,看到火覺得好玩,一點也不知道害怕。長者就要用盡辦法,如何叫這些孩子出來,所以他在門外設三車,這是描述佛陀成佛後,不忍眾生苦難,但是無法直接把大家叫出三界,脫離火宅,他只好用方便法,小乘、中乘、大乘法,適應眾生的根機,就像長者於火宅外設三車,羊車、鹿車、大白牛車,這段文也講很久。


  這就是表示眾生心態,個個不同,佛陀用三乘法示教眾生,到了現在因緣成熟,時間再也無法等了,四十二年後,佛陀開始講法華經,所以從羊車、鹿車,一直進鼓勵大家要進入大白牛車,因這台大白牛車,裡頭有多少寶物,裝簧有多美,勉勵大家要捨小就大,這就是我們過去所講過的,序品、方便品、譬喻品,講了這麼久,我現在才用幾十分鐘,縮短了他的內容,將最精要(的說出),希望大家能謹記,才能夠進入〈信解品〉。各位!學佛時間實在是很不夠用,真的是苦短!我們必定要分妙不空過,聽過的法雖已好幾年了,一直解釋,這時以這樣濃縮大綱的方式,大家真的要用心謹記,這部《法華經》品品相關,無不都是佛陀的智慧,所以大家要多用心呀!
回頂端 向下
海文
無量光曜心
無量光曜心



文章總數 : 402
來自 : 馬來西亞吉隆坡
威望 : 16
注冊日期 : 2013-10-04

2014/08/06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08/06晨語簡記   2014/08/06晨語簡記 Empty周三 8月 06, 2014 8:01 pm

6/8 晨鐘起,薰法香摘要:
聞法敬信受持    思惟慎解明諦
上有補於玄理    下不失於悲願
<聽聞佛法要敬法,信法,受教,修持。要學佛的智慧,
思索惟忖,謹慎理解,深明真諦。上求佛道理解浩瀚寬廣真理,
心生悲願下化眾生>

序品:
會三歸一教菩薩法
<將聲聞,緣覺,新發意菩薩這三乘會合幷回歸至一大乘,
即是教導眾生菩薩法>

方便品:
佛陀出定,告舍利弗: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
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 ,所以者何
<佛陀打坐後出定,告訴當機者的舍利弗,他讚歎諸佛智慧是
如此的深廣和無量無邊,要進入佛的智慧門幷不容易,
它難解難入,一切聲聞眾,辟支佛乘者的知識都不及,
所以要透過行種種的方便法來引導和修習>

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慇懃稱讚諸佛第一方便,
甚深微妙難解之法:舍利弗三請:會中五千人等禮佛而退
<佛陀之所以成佛,是因為在過去的無量數劫裡曾親近
百千萬億無數諸佛,幷且慇懃精進所致;佛陀讚歎諸佛以
方便法來教化根機不一的眾生,去理解甚為深奧,
微妙難解的道理;佛陀於靈鷲山說完無量義經後,
即安然入定,雖經過舍利弗三次請求開示,依然不為所動,
直至時機成熟,準備暢演一乘實相大法本懷之際 ,
會上有五千位弟子卻退席而去,佛陀不為所動,反而說:
退亦佳矣(都是增上慢的人,退下也好) >

譬喻品:
舍利弗得受佛記:譬喻品舉長者,火宅,三車等多種生態
示說法喻
(佛陀為智慧第一的舍利弗授記,此舉意味著弟子只要
慇懃精進,也能有授記的機會;佛陀以長者,火宅,三車為
譬喻,同時透過種種生態來開示解說,讓弟子對佛法
更深入明瞭。)

(證嚴上人今早和大家重溫過去所講解的部分法華經文,
即序品,方便品,譬喻品,讓各位更了解三品中的精髓,
接下來將開始解說「信解品」。
序品中舍利弗和彌勒佛的對答,讓我們了解佛法,非出自其
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所說, 而是續過去無量數劫
日月燈明佛後,佛來世間現相的再敘,可見佛法是如此的
恆久遠)

★ 重習佛典信深植    恆古道理依舊新
    法髓再注心法喜    來入經藏莫遲疑

(弟子任海文摘錄證嚴上人開示。
若有偏頗, 敬請不吝賜教,無限感恩)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4/08/06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08/06晨語簡記   2014/08/06晨語簡記 Empty周三 8月 06, 2014 9:57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四年八月六日星期三)
 
今天心得有三
一是聞思修,上人特別開示,聞要如何聞,思要如何思,偈的第一句第一個字是聞,第二句第一個字是思,就是教我們如何聞與如何思。最後兩句應該是修行的方向,需要學習的地方。
 
聞法敬信受持
思惟慎解明諦
上有補於玄理
下不失於悲願

 
二是「聞法敬信受持」,受持之前講過,今天重要的是敬信的「敬」。
既然法入心,對我們的幫助是這麼大,我們要用「敬信受持」,我們要敬重法,常常這樣說要「敬佛、敬法、敬僧」,這是我們學佛者人人該有的心,我們若沒尊敬,學佛一定不成,就如一般人做生意或者是讀書,不管是士農工商,人人一定要有敬業精神,做生意要專心,要如何做生意,才有辦法得利而不傷社會人群。要如何務農,能夠五榖豐收而不傷到土地與五穀,這都要用敬業的精神。學業也是一樣,要有敬業的精神,既然是在讀書,不論你學什麼東西,都要敬業,所以這「敬」字,就是要用專心,尊重的心,不是說學加減學,「加減就是沒專心,加減就是沒尊重」。
 
三是 上人很慈悲的幫我們複習法華經前三品,簡記的綱要如下。
〈序品〉:會三歸一教菩薩法
〈方便品〉:佛陀出定,告舍利弗: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慇懃稱歎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難解之法之法:舍利弗三請:會中五千人等禮佛而退。
〈譬喻品〉:舍利弗得受佛記:譬喻品舉長者、火宅、三車等多種生態示說法喻。

 
所說的智慧門就是佛陀本懷,大家還無法體會到佛心,無法入佛心門來,這就是一切聲聞、辟支佛都無法知道,到底是怎樣?因為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佛陀已經在這個地方說,因為釋迦牟尼佛可以成佛,就是他在過去生中,無量數劫;生生世世、世世生生就是這樣親近百千億無數諸佛。我們凡夫,色遇佛難,為什麼?因為凡夫就是自私,就是為欲、為利在追求,利欲在心,都為私己的利欲,所以無明隨著貪念利欲,無明不斷產生,業不斷複製,哪有辦法能有清淨的心,生生世世能夠親近佛呢?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4/08/06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