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4/08/12晨語簡記

向下 
3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4/08/12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4/08/12晨語簡記   2014/08/12晨語簡記 Empty周二 8月 12, 2014 6:54 pm

感恩靜思法益團隊分享
20140812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發希有心 修頭陀行
能堪苦行 安住無生
見性妙有 入佛知見
信得自心 傳佛法人


經文:
「爾時,慧命須菩提、摩訶迦旃延、摩訶迦葉、摩訶目犍連,從佛所聞未曾有法」


修行真的是要下定決定,「發希有心」,用我們普通凡夫心來修行,是很無奈的人生,既要修行我們要發大心,是希有心,不是一般人的心;「修陀頭行,頭陀就是苦行」,要堪得了吃苦,要能「堪得苦行」,且要「安住無生」,「無生就是無貪無著,已經斷除一切煩惱」,一定要有甘願吃苦的人,才能到達那分無貪著,沒有煩惱在心,這是修行人必定的條件。若能如此,「見性妙有,入佛知見」,我們最近不就是一直說,要信解,是啊!要信解。信解佛所說的法,認真信受深解,自然我們就能見性,回歸我們的清淨本性,「清淨本性的妙用,這是入佛的智慧」,是與佛同等,以天地宇宙萬物這大生命合一。天地萬有的道理,跟我們真如本性的真理會合為一。入佛知見,信得自心,人人是否相信我們自己有真如本性,我們若能真的相信自己有真如本性,經過了信解而妙有來見性,與佛同等,入佛知見,我們若這樣,就是信得自心,我們的心與佛同等,自然能夠不只是聞法,還能再傳佛法。


其實佛陀的弟子中有很多,在僧團中人很多,但特別的,我們人人所知、最認識,就是十大弟子,看看佛的弟子這麼多,竟然能真正體佛本懷,見習佛性理,解佛道理的人,真的不多,我們學佛要用心,前面的經文,已說過了「慧命須菩提他是解空第一」,將佛陀所說的道理中,他最有心得就是「空」,一切萬有,若分析到來就是簡單一字「空」,這就是慧命須菩提,瞭解佛陀所說道理,所以他「解空第一」。若是摩訶迦旃延他體會佛陀為大眾說法,這是人間一大事,他很用心將佛陀所說法,普遍傳達給世間人,也擁護、保護佛法,常常與外道教來辯論,所以他是「論議第一」。這是各弟子都各有所長,各有他的優點。


*「摩訶迦葉」:華言大飲光。
謂其修持滅盡定:滅盡意根不攀緣外境,雖滅意根,而能了知一切諸法。


*「摩訶」:言大者,若約名相,或因智大、德大,故稱大迦葉。
又因於佛弟子中多名迦葉,如十力三迦葉等,於同姓中簡別為是最尊最長者,故標大,以簡別之摩訶:迦葉,摩訶迦葉,行頭陀,能堪苦。


*「摩訶迦葉」:苦行第一於佛成道後第三年為佛弟子,八日後即證入阿羅漢境地,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


  現在再說「摩訶迦葉;摩訶迦葉,那就是『發希有心,修頭陀行』的人。他就是『堪忍苦行,安住無生』,這就是摩訶迦葉。」他在弟子群中是修苦行者,平時身上所穿的.就是「糞掃衣」;即別人不要丟掉,就撿回來穿上去,他是一位長年修苦行的人。摩訶迦葉的背景是什麼?他也旺族的子弟,婆羅門教的種族,家庭很富有,父母疼愛之子,後來也是同樣出家修行.只是選擇苦行。「摩訶迦葉;華言大飲光」,這位尊者的身體很特殊,就是很光亮,不論是日月的光,他走出去像會吸收光一樣,所以他稱為「大飲光」,他能吸收很多光在他身上,平常暗的地方見到他,還是有點光的感覺。「摩訶」那就是「大」,待會會解釋為何他會稱「大迦葉」。這位尊者入僧團後,他有很多的特殊,他「修持滅盡定,滅盡意根不攀緣外境」,這就是他的特殊,他認為人生苦短,六道輪迴可怕,所以他瞭解佛法後,儘量不再跟眾生攀緣,目標就是要「斷盡煩惱」,不要攀眾生緣,所以要滅盡了來生的因緣,包括六道。


  他以為這這樣就不用再來人間、六道,受世間種種苦集等等,所以他很用功在「滅盡意根」,就是心很專,不攀緣外面的境界,雖是滅意根,滅盡了意根,將自己的意根守的很好,六根外面的境界,何種景色就是不引動他的心,心還是很定,外面何種聲音,也不會打擾他的心等等。六根的緣,他能完全斷滅,不要緣外境,「而能了知一切諸法」,因為所有外面的境界,他能夠「止」;停止外面的境界入他的心,這樣的方法,普通的人哪有辦法。我就是聽到聲音,現在認真聽話,外面怎有很吵的聲音?一方面在這裡聽,另外外面聲音跑進來;有鳥叫聲,雖然周圍很寧靜,雖然聽到一人在說話,但外面的鳥叫聲我們也會聽到,若是飛機飛在上方,我們也會覺得說,飛機怎會在上面吵!但是摩訶迦葉他就把耳根全心貫注在這個人說話的聲,其它的聲音,他有辦法隔離,若是我們就沒辦法,在聲中還有擾動人的聲音來困擾,因我們還沒辦法滅掉,「根與塵相牽連」。但迦葉尊者他就是修這行,六根的外緣他都斷,所以我們還有修行的空間,要如何斷除六根來攀緣,我們要如何斷去?


  「摩訶」,大家都知道了!摩訶迦葉,其實他本名迦葉,迦葉是他的姓,入佛門後再加上「摩訶」,就是「大」的意思,故稱大迦葉。用名相來講就是「智大」,或者是「德大」,或者是「名大」,這種智大,就是他的智慧很高,他有辦法將六根塵完全斷除,這若不是大智慧者不可能,可見他智大;而且他斷除了貪欲,還再「專心修苦行」,他生活的東西完全無染著,甚至吃最不好,穿最不好,也不願住建築物中,他住在墓邊,或曠野中,就是在大自然的境界中生活,這就是修行;沒有一物可染著他,這叫「德大」。「名大」因他是很出名的佛弟子,且是貴族出生,同時智慧很高,他願意刻苦修行,這是人人所讚歎,人人認識的人,所以名也大,故稱為「大迦葉」。


  在佛的弟子中稱為「迦葉」的人很多,比如說十力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總而言之很多迦葉。要如何分別?故「稱這位尊者為『大迦葉』,能顯示他『智大、德大、名大』以外,就是『簡別』了他與其他『迦葉』不同,所以他稱為『摩訶迦葉』,迦葉這是一個姓,簡別他是「大」,這是他讓人覺得是人人最尊重的人,也是在僧團中位最長」,雖然佛說人人平等,但是修行的德行就有高有低,大迦葉修行就是在眾人之上,所以他稱為大迦葉。他很用心,很認真,他再修頭陀,就是行苦行者。迦葉他年輕時,其實很聰明,很有智慧,思想很超越世俗,他從小就有一個心願,要如何能出家能修行,能離開這世俗生活,他從小時候,一直到青年時代,就保持清淨,對人間欲念完全沒有,但他父母就是掛念孩子尚未取妻,所以不斷逼婚,希望他趕緊找對象成家。但他累次累次都拒絕,後來被父母逼煩了,剛好家中古董很多,有一尊用金雕刻的金身,刻得細緻而美;他就隨手將這個,用黃金精緻雕出來的東西,拿起來說,你們要選擇我的對象,若有辦法找到,如這金身藝術品一樣的姜女,一模一樣的人,能找到這人我就娶她。父母聽後說,只要你想娶,就沒問題!於是用再去鑄造這金身,讓大家四處去找,有沒有跟這金身一樣的女孩子,總算皇天不負苦心人,父母這番苦心,終於在隔壁國,毗鄰的城裡面,有一大長者,這大長者也很富有,也同樣只有一女,同樣煩惱這女兒不肯結婚,尤其是她很喜愛去寺院裡聽法,父母很煩惱。但是現在剛好「門當戶對」,這長者對她女兒施以強烈的手腕,非她趕緊嫁不可,他說她若不嫁,父親就用生命威脅,於是只好嫁了。


  結婚頭一天,二人都很煩惱,到底要如何「相對」,要怎麼辦?看來雙方都很不快樂,後來迦葉打破沈默問說,妳為何來我家很不高興?她就說,為何你要娶我?是不是因你家的財產很多,用你們的財產、名望,逼得我父親,讓我非嫁你不可?(迦葉問),你嫁我有何不好?嫁誰都不好!我無心要結婚.我很期待能修行。迦葉聽了很歡嘉,我也不想娶妳,也是一心想修行,既然妳想要修行,我也想要修心,我們共同用這分清淨的心,分床而眠,只做一名義上的夫妻,以後若有機會,我們可一同去修行,這是很好的事。就這樣他們同房分床,這事讓迦葉的父母知道了,很生氣!一定要撤走一張床,讓夫妻非同床不可,但兩人修行的心非常堅定,他們就想出了,一張床,一人睡上半夜,一人睡下半夜;意思就是一人睡「暗頭」(台語音),另一人睡「半暝」(台語音);就這樣相安事,過了十二年,大迦葉父母先後往生,現在兩人責任已經完成,可以不用在家奉養父母,父母已經往生,現在趕快想辦法,迦葉就說,我先出去,到處探訪,到底能讓我們身心依止修行的人是誰?等到我找到了,會趕緊回來接你,一同去修行。很好啊!他就這樣開始。


  所以佛陀在王舍城,迦葉每天去聽佛講經,每天去聽每天都很歡喜,有一天晚上,在精舍外面走的時候,看到精舍裡的樹下,有人在那裡靜坐,他看清楚原來是佛陀,不由自己愈走愈近,直到佛陀面前,他全身撲地膜拜,求佛陀可以為他說法,佛陀就為他說「四諦、十二因緣法」,這樣他徹底「解悟」,是啊!人生苦來自因緣,很多因緣所聚集來的苦,造成無量數煩惱,所以入六道輪迴。從那時開始,求佛皈依,然後出家,這是在佛陀成佛後第三年,迦葉來跟隨佛陀出家,而出家的第八天,他證阿羅漢果,因為他聽的「苦集滅道」、「十二因緣法」,讓他一直在思考,要如何能「斷滅」這人生因緣所集合的「苦」?因為這樣,他修「頭陀行」,既然得了佛法深奧的道理,他就趕緊去接引他的太太「妙賢」,趕緊去接引這位有名無實的太太,來到比丘尼僧團,讓她也能在比丘尼僧團中修行,所以來她時用大供養,因為家中很富有,做最富有的供養;用「僧伽黎」來供養,即用了最好的衣物,來供養比丘、比丘尼團僧眾,自己則接受佛陀很平常的「僧服」,甚至迦葉所穿的是「糞掃衣」,就是很歡喜穿這種,重重疊疊再補過的東西,著「糞掃衣」,這是迦葉他修行的特色,摩訶迦葉他是在僧團中苦行第一。


  在佛成道三年後,他皈依成為佛弟子,八天後就證阿羅漢果,所以他對生活很淡薄,甚至舍利弗與目建連來勸導他,過這樣的生活,怎不來與僧團一起生活?為何就是要脫離僧團,雖然一起聽法,但生活就是不與僧團一樣。他不住建築物中,就是愛在外面,不管是樹下、草地、或者是墓地。


舍利弗問他,為何你要這樣?
迦葉說:人生苦難偏多,一切都是因緣會合。有了因緣,就如被繩子綁住一樣,永遠沒有解脫的日子,我想要回歸大自然,所以我願意受盡苦行,斷絕了人間的因緣。
舍利弗又問說,你住的可以在大自然中,是否一定要在墓地?
迦葉:在墓地中,我可常看到人的往生,我可常看到一堆一堆的白骨,這種人生短暫,那人活著未往生之前,在人間是怎樣造業,在貪欲中,「貪瞋痴」非常風光氣盛,一旦無常來時,那個人往生了,同樣扛到墓地這地方來,印度那時代就是天葬,任由鳥來吃、蟲來鑽,他可以在那裡,看到一個人往生後,軀體的下場就是腐爛,鳥來吃、蟲來鑽,原來是一堆那麼不乾淨的物質,人死後最後就是一堆的白骨,這堆白骨,可啟發我的道心,從那人死,一直看到他變成一堆一堆白骨,可以助長我的道心,這是我的道場。總是,他的看法、想法都跟別人不同。


  尤其是他「托缽的對象」,有錢人的地方他不去,他總是向著最最貧窮的人托缽,有些出家人就這樣想,這樣的人就已經很辛苦了,為何還要分他們吃的東西?就是他與迦旃延不同,迦旃延悲憫苦難的眾生,所以貧困的他方,他都不去,他向富有的人化緣,但迦葉就是極端的相反,富有的地方他不去,他要去最貧窮的地方。就如有一回,一位老婆婆實在是老又病,又沒地方可住,常常蹲在別人家屋外角落,而這地方是在人家的廚房外,若廚房裡面有洗米的水,或者是油湯從裡面倒出來,她坐在那地方,若有這樣的水;不管是油湯、米餿水,她就趕緊用破掉的碗,在外面盛起來,若是在地上就舀起來,用這樣來維持她的生命。有一回迦葉走過這地方,看到這老婆婆,可憐呀!就跟老婆婆說,你今天接下來的米餿水可以布施給我嗎?這位老婆婆看到迦葉尊者,心生敬重。就說,我是一個很貧賤的人,我手中的東西是臭掉,是從地上拿來不淨的東西,我怎有辦法供養你呢?但是迦葉尊者就說,我歡喜你手中這破碗所盛,雖然已臭掉,但對我來說,它還是一份最珍貴的飲食,所以他還是將缽移靠近,這位婆婆將破碗中所盛的倒過去,迦葉拿到時,先向老婆婆祝福,然後就將這碗臭掉的餿水,在老婆婆面前喝下去。這位老婆婆很高興,用很恭敬的心,向摩訶迦葉尊者跪拜感恩,讓我有機會供養大德高僧,很高興啊!而這很微弱的身體就斷氣了,老婆婆往生了,升到天堂。升天後她心存感恩,我是什麼樣的福?我何德、何福,可以生在天上,自己知道是因為供養迦葉尊者,乘著這福所以我升天,我應該回報,所以來到迦葉靜坐的地方,向著迦葉散天花,來表達感恩恭敬的心。


  這就是迦葉尊者生活和別人不同,還有一回,迦葉和迦旃延會合時,一些僧團看到兩人會合,迦旃延就說,你何苦要這樣?迦葉就責備迦旃延,你為何貪口欲,就要向富有的家庭托缽!迦旃延也責備他,貧困的人已夠貧困,你還去分食他的飲食。這兩人彼此互相爭論,佛陀聽到了,其他弟子向佛陀說,到底這二位生活方式,那一個對?那一個不對?佛陀就將這兩人叫來說,「要隨緣」啊!我們生活莫非就是化緣人間,什麼眾生能跟我們接觸到,就是跟我們有緣,你就是隨緣。迦旃延聽後,他很聽佛陀的話;昨天不是說過,就是「說一不二,信受奉行」,再也不執著向富有的人托缽,貧困的人也要化緣教育,迦旃延接受了。但迦葉不肯接受,他認為我好不容易已可以斷掉「塵境、根緣」,我現在修行在大自然的境界中,接觸著貧困人的生活,我逍遙自在,何必在人間攀這份緣,迦葉還是很堅持。


  佛陀也是很欣賞他分這樣堅持的心,所以有一回,佛陀在靈山會上拈花,開始要講話,大家靜下來時,釋迦佛隨手拿起一朵花來,大家不知佛陀這舉動是什麼意思,都默然不動,這時佛陀這樣看過去,看到迦葉在微笑,所以佛陀會心一笑,心印心!佛陀知道,迦葉瞭解佛陀的心意,這個公案,在禪宗是人人口口相傳的公案,佛陀就將「正法」,囑託給迦葉,這是禪宗如此傳說著。佛滅度之後,迦葉是人人尊為上座,由迦葉尊者來召集僧眾集結經典,因為唯有迦葉,才受人人尊重,佛陀一直讚歎迦葉尊者,一心沒二志,很堅定能修得苦行,所以受佛讚歎。所以我們學佛最重要要「發希有心,修頭陀行」,但不要誤會,我就學迦葉,就是這樣回歸,就住墓園,去看白骨。不是!因緣不同,時代不同。佛陀也曾鞭策過他,你不應該這樣;目鍵連尊者也勸導過他,但他就是很執著,只是佛陀欣賞他,他的心與世俗斷絕了種種的攀緣,這是佛陀時時說的苦集滅道,所有的苦來自因緣會集,這是佛陀為他讚歎,但並沒有肯定他說,一定要用這樣的修行方法,不過這樣他說他心無掛罣,很逍遙自在,這就是他的個性。後來他傳佛法衣缺,守在「雞足山」,要等待六十七億年後,彌勒成佛,將這衣缽傳給他,這是禪宗這樣說,不過我們要相信,迦葉尊者那分守志奉道的心很堅徹,所以我們修行最重要,還是要多用心!


※「糞掃衣」:是指撿拾被棄置在垃圾堆中的破舊衣,裁製成袈裟。佛陀規定弟子們著糞掃衣,能遠離貪著,讓道心增長。比丘戒中有所謂授四依法,即依糞掃衣、乞食、依樹下坐、依腐爛藥。《摩訶僧祇律》卷十六雲︰「糞掃衣者,里巷中棄弊故衣,取淨浣補染受持,是名糞掃衣。」比丘得衣服,加以浣染作袈裟色,方可使用。


※「僧伽黎」:比丘三衣之一。見三衣條。
「三衣:安陀會、鬱多羅僧、僧伽黎。」
「安陀會」華譯為中著衣,五條製成;是平常起臥時著的;
「鬱多羅僧」華譯為上衣,七條製成,是作法事入眾時所披的;
「僧伽黎」華譯為眾聚時衣,又稱為大衣,由九條至二十五條製成,是做大法會,或是見國家元首重臣時所穿的。
回頂端 向下
海文
無量光曜心
無量光曜心



文章總數 : 402
來自 : 馬來西亞吉隆坡
威望 : 16
注冊日期 : 2013-10-04

2014/08/12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08/12晨語簡記   2014/08/12晨語簡記 Empty周二 8月 12, 2014 9:12 pm

12/8 晨鐘起,薰法香摘要:
發希有心修頭陀行*  能堪苦行安住無生
見性妙有入佛知見    信得自心傳佛法人
(發心立願,要發不俗的希有心,修迦葉尊者般的頭陀苦行,能堪忍一切苦,斷除一切煩惱 ,無貪無著,身心安住,不生任何欲念。明心見性,體悟真空妙有之道,得以修習佛的智慧而入佛知見,深信自己內心具有真如本性,且立志成為傳承佛法的人。)

* 頭陀行=心甘情願自我偏苦,吃苦的修行方式

○ 摩訶迦葉:華<文>言<說> 大飲光^。謂<指> 其修持滅盡 (所有的) 意<念>:滅盡(了)意根 <塵> ,不 (和眾生) 攀緣外境。雖滅<盡>意根, <然>而<還>能<明>了知<曉>一切諸法。
^身體會吸光而發亮

○ 摩訶:言<說> 大者,若<是>約<略> (分析出) 名相,或<許>因<為> 智<慧> 大,德<行> 大, 故<所以> 稱<為> 大迦葉。

○ 又因<由>於弟子中多<人>名<叫>迦葉,如十力迦葉等,於<在>同姓中,簡<略><分>別為是最尊最長者,故<所以>標<示>大,以簡別之摩訶:迦葉
○ 摩訶迦葉,行頭陀,能堪苦。

○ 苦行第一,於<在>佛<陀>成道後第三年<成> 為佛弟子,八日後即證入阿羅漢境地,為佛陀十大弟子。

出生自摩竭陀王舍城望族子弟的摩訶迦葉,自小思想超越世俗,一心想修行,對物質也沒欲望。長大後,父母要他成家,他拿家裡金雕美女來刁難父母,非要找到美如雕像的女生才甘願迎娶,結果找到鄰國財主的女兒妙賢,妙賢自小愛到寺院修習,也無意嫁人,只是被迫成親。成婚當晚,兩人得知各自修行心意,決定當有名無實夫妻,即使分床而睡遭家人識破。 十二年後,迦葉雙親相續往生,迦葉決定出外求師,幷答應妻子,悟道後讓她出家…
摩訶迦葉修行方式有別僧團比丘,他穿糞掃衣 ,露宿路邊,樹林,甚至墳地,從觀人往生後遺體被鳥蟲噬食至留下一堆白骨來啟發和助長道心。其托缽化緣對象,都是貧病潦倒者,希望這些苦難人也能有機會造福,其中他接受一位病苦無依的老太太供養從人家廚房流出的餿水,讓老太太藉著這個功德而升忉利天,往生的老太太變成仙女,在摩訶迦葉打坐時撒下鮮花,以表感激…
佛陀對摩訶迦葉的苦行很敬佩,入滅前要弟子們以他為榜樣。摩訶迦葉在佛陀入滅後,承接統理大眾的重擔,幷結集佛陀聖典。

★學佛,要發和俗人不一樣的希有心,學習摩訶迦葉修苦行的堪忍,所以要對正法深信不疑。

(弟子任海文<濟勖>摘錄及註解證嚴上人 12/8/2014 薰法香開示。若有偏頗,敬請不吝賜教,無限感恩)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4/08/12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08/12晨語簡記   2014/08/12晨語簡記 Empty周二 8月 12, 2014 9:43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四年八月十二日星期二)
 
今天講摩訶迦葉,佛陀十大弟子的頭陀第一,頭陀就是苦行,常見的有十二種。關於穿衣服的有兩種,食的方面有五種,住的有五種。
衣:「糞掃衣」,「但三衣」,
食:「常乞食」,「次第乞食」,「日中一食」,「節量食」,「過午不飲漿」,
住:「阿蘭若住」,「樹下宿」,「露地坐」,「塚間坐」,「常坐不臥」。
 
關於佛陀十大弟子,我在多年前就讀過佛陀十大弟子傳,之前也上網找到一些資料,而今天薰法香時,對於摩訶迦葉的一生,聽來特別清楚。
對照於其他版本的說法,你會發現有一些地方不盡相同,而上人總是選擇合情合理的說法,聽起來容易理解,好記,非常有親切感與真實感。
其實,不管是什麼版本的開示,有時候因為時間長短關係,或對象不同,開示者會有所取捨。有時候,講的不盡完整或不盡相同,但道理是相同的,是一致的。不要執著於一些枝微細節,而是要掌握法的本質,真理只有一個。
有時間與因緣可以多看幾個版本,否則,建議以上人的版本為中心思想,聞思修,信願行,聞要有解,行要有證。這樣就夠了。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4/08/12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