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靜思法益團隊分享
20140813 晨起薰法香 如是我聞思(國氣師兄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心明神通遍十方
靜澄照物持宿命
性淨分明隨定力
無有障礙名神通
經文:「爾時,慧命須菩提、摩訶迦旃延、摩訶迦葉、摩訶目犍連,從佛所聞未曾有法」
*「摩訶目犍連」;梵語目犍連,華言胡豆。上古仙人好食此物,乃以為姓。因姓立名,故號目犍連。佛弟子中,得大神通,故稱神通第一。為古代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婆羅門種。⋯⋯
生而容貌端正,自幼即與舍利弗交情甚篤,同師闇耶外道之弟子,各領徒眾二百五十人。嘗與舍利弗互約,先得悟解脫者,必以相告遂共競精進修行。
*「馬勝」答:「諸法因緣生,諸法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舍利弗敬服,悟諸法無我之理。並告目犍連:遂率弟子一同拜見佛陀。
*「目犍連與舍利弗歸依佛陀後,共同精進修道。遂成諸弟子中之上首,目犍連亦曾代替佛陀為眾說法。」
*另據《孟蘭盆經》載,目犍連曾為救母出離餓鬼道,而於七月十五僧自恣之日供養十方大德僧眾。
*「《法華經》中,目犍連被佛授記,將來無量世間後會成佛,佛號多摩羅跋栴檀香如來。」
「心明神通」,大家是否日日時時心都很明?我們的心鏡是否天天在擦、在用功?有擦乾淨嗎?是否還有染污到塵?我們自己要反觀自照,心境有沒有清明,我們心很清,自然就是神通!為何最近看你精神不太好?我最近煩惱很多,這樣的對答,不是常聽到嗎?精神不好就是因煩惱很多,何謂精不好?因煩惱入我們心。人為何看得出?就是無精打采,一看就看得出,表示很多很多的煩惱污染我們的心,一點精神都沒有,紛紛擾擾不清楚,外面的境界;人事物無法分辨,或者做事的人心沒很明,自然跟外面接觸,有時境界或事理就分不清楚,「差毫釐失千里」,掛一漏萬。
常說跟人說話,過一會兒很懊惱,剛才差幾句話沒說,這就是心沒很清明,該做的事做不清楚,該說的話說不分明,這就是精神沒通,若我們是心明神通自然遍十方。我們也常提起一個人的名,這個人已好幾年沒見面,這名一提起我認識,這人長得很高大、很魁梧,這個人如何等等,這名字一提起,人的形就浮現;或有一天在哪地方有一場的演講,我記得某某地方!那地方有多少人,裡頭有多少人我認識,一時之間,我們的精神能跨越千山萬水,能越過好幾年時空,能夠很多人,很多認識的人都在我們內心浮現出來,這是我們精神很清楚遍十方,我們若能很清楚,「虛空法界」沒有事物不通達,所以我們必定要好好用心,將這片心鏡時時擦亮,保護好。
現在人保護東西,怕手摸過會有指紋,會一再包好,並戴著手套來拿這東西,怕手上有細菌,怕有手汗等等,污染了這物,身外物都懂得保護,我們內心清淨的本性,怎不知要好好保護?所以要好好保護我們這念心,不受外面的污濁來染心,要保護到「靜澄照物」;鏡子若很清,或東西我們常擦,連木材天天擦,它也會光滑,也能映照出人的影。總而言之東西好好保護,尤其是我們心鏡,能保護的很清淨無染污,這樣「靜澄能照物」,若能這樣「持宿命」,我們到底過去是如何?是帶何業來,我這輩子人與人之間因緣是好是壞,自己能很清楚,所以這是我們的心,心很清楚自己,也清楚別人的習氣,知道習性就好,別計較,若這樣,我們「性淨分明」,自己真如本性要相信,對外面的境界,才會很分明,再「隨定力」,我們本性能分明,自然戒定慧這力量在我們心中,心會專,做起事來清楚分明,這是一種力量,沒有障礙,這樣就叫「神通」。每次只要說「神通」,大家就想是「飛天鑽地」,其實從佛陀時代,佛陀常常也這樣鞭策,「顯疑惑眾」,雖然修行在古代有仙人、天人飄飄然,但是佛陀向人間說話,希望人人要用正思惟,我們要講究我們的心,這念心也是清明、寂靜,自然內心通達諸法,能專心一致,通達諸法最重要!
在佛陀弟子中,除上面說過,舍利弗、慧命須菩提、摩訶迦旃延、摩訶迦葉,他們是各人有各人習性,各人有各人長處、才華等等;現在來說「摩訶目犍連」,摩訶目犍連也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也是眾所皆知的人,我們從《法華經序品》開始,唸出了很多比丘名稱,都是眾所皆知,大家都知道也都認識,他們時時跟在佛陀身邊,尤其是這幾位;目犍連救母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所以在佛教中,是眾所皆知的人。「目犍連是梵語,華言若譯其意就是胡豆」,就是過去;古代古代以前,目犍連過去的古代,那就是很久以前,先人好食此物。過去修行者,是無始以來稱為仙人的人很愛吃的東西,就是胡豆。後來就變成了「姓」。因為古代的古代,在開始有人類時,這姓如何來?都有其故事來由,「胡豆」它也是,在更早無始以前,有這樣仙人的生活,喜歡吃這東西,之後就當成一種族的姓。
「目犍連」就以這樣的姓為名,所以稱目犍連。他在僧團中,受人人尊重故稱摩訶,大家知道「摩訶就是大」的意思,故尊稱他為「摩訶目犍連」,是佛弟子中得大神通,所以稱為「神通第一」。其實目犍連是一位很灑脫的人,長得很魁梧,尤其是神采很豐富,也很有智慧,他與舍利弗是好朋友,目犍連是古代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也是婆羅門種,他是一位很有才華的人,也是舍利弗的好朋友,不只是好朋友,也是好同學。二人拜同一位師父,是當時外道教(闍耶外道),是佛陀未成佛前的婆羅門教。但目犍連、舍利弗二人很好,在師父教育下,他們一直覺得,對他們而言好像還有什麼,於這個法,還有一些不滿足的缺憾。兩個人就說,將來我們兩人之間,如果能找到一位,所說的法能滿足我們的心,我如果知道一定跟你說,你若知道一定要跟我報,我們還是要「同求、同師、同精進」,這是他們的約定。他們兩人也都各自有弟子,都是二百五十人,但他們的師父年老了,最後也往生了;師父要往生時,舍利弗的心無法放下,因為師父往生之前,向舍利弗這樣說:「人生就是無法完全(瞭解)這真正的法,人生的欲念,是最害人的事情」。
他師父就講一個很短暫的故事,在金國(一個國家名),那國家國王往生時,因為夫妻兩人感情很好,國王往生之後,要將國王火化,夫人不顧自己生命投入火堆,去陪伴國王,這個消息傳到舍利弗、目犍連師父耳中,他很慨嘆;我們道理雖然知道很多,但人的情慾、執著無法解開,他師父在往生之前,向舍利弗講這樣故事,然後就斷氣了!舍利弗聽師父說,情慾難解,連他的師父這麼有學問,且年齡這麼大,還為著情慾難解,舍利弗的內心,也覺得這到底是什麼道理?一直無法解開。所以自己走在路上時,忽然間看到一位,走路很有威儀,舉止行動很端正的人,引起很多人注意的目光,看這個人舉止動作,就是跟一般人不同,很多人就注目在這位出家人身上,舍利弗也在路上走,分分秒秒想著到底人生,情跟欲是什麼?忽然間看到這位出家人,從來沒有看過這樣的穿著,這樣行動,他很好奇,眼前一亮,趕緊走到這位修行者身邊,用恭敬心問,請教你修的是什麼行?依止哪位師父?給你的是什麼教育?你為什麼舉止行動跟其他人都不同?原來這位是佛陀五比丘之一,就是馬勝比丘;他是佛陀第一次說法,三轉四大法輪,其中的一位「馬勝比丘」,舍利弗一直問,到底你師父是跟你說什麼法?
馬勝比丘開始介紹,我的師父就是,迦毗羅衛國的皇太子,他發心修行,現已成佛,我是他的弟子;「釋迦牟尼佛」的弟子。舍利弗繼續問,師父怎麼教你?傳什麼法給你?馬勝答:「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做如是說。」舍利弗聽到這幾句話,非常歡喜,並打從內心敬重,忽然間體會到「諸法無我」的道理,因緣生因緣滅,所以諸法無我。舍利弗突然間體悟了,非常歡喜的趕緊回去找目犍連,把街道上看到的情景跟目犍連一一說明,目犍連聽後也很歡喜,兩人帶著所有弟子,到佛陀座前求佛為他們剃度皈依出家;舍利弗、目犍連及五百位弟子,就進入佛的僧團中。目犍連尊者出家後,一個月就證阿羅漢果,這是目犍連入僧團的因緣。那時是佛陀成佛第二年,他們出家很早,除了五比丘之外,再來就是舍利弗、目犍連跟隨佛。目犍連皈依佛之後,兩個人很精進,因兩個人本就帶五百人進來,所以就成為僧團中的上首。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連證阿羅漢之後,一切心開意解也是神通第一,所以二人常常替佛在外面說法,佛法從那時開始,僧團人多了;舍利弗、目犍連時時替佛陀在外面說法,回來聽經;佛陀僧團的力量就這樣增加起來,而這兩位在僧團中實是功不可沒。
尤其是目犍連,跟《盂蘭盆經》很密切,就是我們常常說,七月十五日「佛自恣日」,意思是說,佛陀從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結夏安居;這段時間就是結夏,這個故事過去已講過「目連救母」,就是目犍連尊者在靜坐時想到母親,母親生平的行為讓他很擔心,雖然他自己已修行,也證羅漢果,但是這位「生身」;生他身體的母親,以她平時的行為,當兒子的他也難免會想到,也會替他母親擔心,所以在七月十五日,突然想到母親,到底母親現在在哪裡?他發現母親在餓鬼道,為了救拔母親,解除她的飢餓,趕緊用缽盛飯到母親面前,但當媽媽將東西接過去要吃時,開口噴火,整個飯都變成黑炭,無法就食。他出定後趕緊求佛,有什麼方式可以救母親?佛陀指導他,以你一人力量不可能,你母親所造之業重如須彌山,實在是不可轉,唯有用很多很多人的德行為她救拔,現在剛好是七月十五僧眾結夏,你若可以供養一切僧團,將所有僧眾的德收納會合起來,這樣母親才有救拔的機會。目犍連尊者依照佛陀教示,趕緊去準備,用很虔誠的心,於這一天供僧,在印度吃東西,拿缽盛並用手抓,所以要吃飯以前,佛陀也有衛生觀念,要先洗手,洗乾淨再來吃飯。目犍連尊者雖然領導僧眾,但他還是縮小自己,趕緊備辦了很豐富的東西,而且端著盆水,一一跪在眾僧面前,讓人人洗手,人人洗好手,他再很恭敬供僧,就是用這樣,大家會合來的功德,佛陀看了很歡喜,因這樣的力量,大家接受那份祝福,就這樣救拔了他的母親。
這個故事傳到現在的民間,變成了「普門口、普好兄弟」,故事完全變形了,大開殺戒來拜好兄弟,其實這是錯誤的,「真正要救拔地獄中的人,這叫做『救倒懸』,就是要用最虔誠的心,要齋戒;要救度眾生,需有很大的德,用這樣來祝福,這樣才是真正的德」。所以大家要戒慎虔誠,虔誠的心聲會合起來,心的聲音共振就會上達諸佛菩薩聽,也是講一念虔誠的心,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七月十五日是佛自恣日」,就是經過了三個月時間,弟子很用心聽法,大家很用功,人人去除無明,煩惱無明去盡,就是法入心,這功德的力量很大,所以目犍連尊者,依仗這功德,救了他的母親,這也是一段很有名的故事。
在《法華經》中,目犍連尊者最後也受佛授記,將來目犍連也能成佛,在未來很長久時間,成佛之後叫做「多摩羅拔栴檀香如來」。其實目犍連跟隨佛陀四十幾年的時間很長,佛陀成佛之後,第二年他就開始跟舍利弗入僧團,他將佛陀教法用心接受,然後到外面佈教,讓大家瞭解佛法,讓佛法興盛起來,目犍連跟舍利弗,付出了很大的力量。
雖然這四十幾年來,目犍連在外面弘法、回來受法,然在這弘法期間,也得罪不少外道教,他時時跟外道教對立,因為目犍連尊者是一個很有義氣的人,道理對就是對、不對就是不對;但有的外道教就是不肯接受,論輸了也不願意受降服,討論之間,就是講不贏目犍連,心中卻因此懷恨,甚至心很嫉妒,嫉妒目犍連,佛法能夠如此興盛,能將這麼多外道教吸收來信佛法,外面佈教的人,在那個時代真的是被很多人嫉妒、怨、恨和仇,目犍連為佛法奉獻一生,一直來到法華會中,我們還有誦到他的名字,目犍連尊者在法華會上還受佛授記,可見跟隨佛陀將近四十九年的時間,一直到年老都沒有休息,一樣在外面跑。
還記得琉璃王滅了釋迦族那時,目犍連一直向佛請求,應該要救救釋迦族。但是佛陀有三次坐在路中央,日頭(太陽)很大,旁邊有樹,其中有一棵樹葉子都落完,已枯萎的樹,釋迦佛坐在枯萎的樹下,太陽很烈,琉璃王起兵要滅釋迦族,那時佛陀坐在那裡,雖然琉璃王是位很兇暴的人,但看到佛陀內心仍有尊重,同樣下馬來,還是向佛陀問好,並問說為什麼你會在這裡坐?他就說,因為我心有煩惱?煩惱什麼?煩惱我的族人有危機。
琉璃王聽了受驚,趕緊撤兵而回,但越想越不甘願,釋迦族是他誓願要滅掉的,但是對佛陀還是有尊敬的心,所以遇到佛,心因生尊敬而退;第二次心再啟動,但是遠遠就看到佛陀坐在那個地方,所以還是不希望去冒犯佛陀,遠遠看到兵就撤退,第三次還是同樣看到,佛陀在那個地方,所以他再撤退。但這之後,佛陀還是很慨嘆,釋迦族難逃過這一劫,目犍連就問為什麼?琉璃王已退兵三次了,為什麼佛陀還是如此憂仇、慨嘆?佛陀說我只是為族人盡一份本分,盡一份力量,但是只盡人事,釋迦族的天命難逃。目犍連就說,是不是將釋迦族的族種移到其他地方?佛陀搖搖頭說,不可能!真的琉璃王再起兵,沒有看到佛陀在那地方坐了,就滅了釋迦族。但是那其間目犍連顯神通,他認為他有神通,釋迦族種不能完全被滅掉,就用他的缽收了五百位在缽中,要來救這五百人,明明用神通收進缽中的人,並帶離那地方,離開了那地方之後,下來一看,缽內已成為血水,請教佛陀為什麼?人人說我神通第一,為什麼我無法救?很懊惱!佛陀當然就把釋迦族過去的因緣,那種恩恩怨怨,過去過去無量劫之前,所結下的仇、怨,這又是另外一段故事;現在講目犍連有這樣的神通,跟著佛陀忠心耿耿,用他的生命保護佛法跟釋迦種,憑他的神通也沒辦法。
尤其是他自己年老時,在佛陀還沒入滅前,一天走在路上,一群外道教看到了,就說那就是目犍連,我們一直想著要如何消滅他,這樣我們的教才有辦法再興盛。所以一群人靠過來,跟著目犍連後面走,目犍連一直走到山下,坐在樹下,這群外道教就在山坡上,大家合力推落一顆大石頭,從上面推下來,目犍連因此粉身碎骨往生了。舍利弗知道了,就問佛陀,目犍連出門前向佛陀告假,佛陀你已經知道了,為什麼沒有阻止他出門?現在目犍連已經…。佛陀慨嘆說,是的我知道!舍利弗、眾弟子,大家要知道業大如須彌山,個人的因緣,最後還是要個人受,目犍連過去所造的業,多生的業報今生受完了,我們要為他祝福。因為他的身體整個粉碎,所以佛陀說,「多生罪業,一世受報」,我們要為他祝福,這就是人間。目犍連稱為神通,佛陀說我們要正知正見,那怕有神通也無法逃過他的業力。「何況所說的『神通』,是『心、神、足通遍十方』,我們的心神若能凝聚在一起,自然『精神通達』,稱為神通!」
我們的心能常常保持在靜澄,自然就可以照徹外面的形象,事物可以清楚,這樣也是精神充足,也是稱為「神通」。所想的一切通達障礙,我們的真如本性若可以分明,戒定慧修得好,我們的人力,身心的力量就會很大,可以好好統理大眾,所講的事情大家可以聽、可以服、可以合心協力,好好共同一心念利益人群,若能這樣就沒有障礙,這也叫做「神通」,我們人人都有這樣的神通,我們天天都在三皈依,「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這不就是,我們要「接受佛陀教法,心神合一,這叫做神通」。「目犍連的『神通』,就是『心神合一,通達一切』!所以他可以代替佛陀外面弘法,可以為佛盡形壽獻生命,終其一生,這是目犍連尊者」;各位菩薩,我們就要學得一心淨明,這才是真學佛者,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