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4/08/23晨語簡記

向下 
3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42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4/08/23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4/08/23晨語簡記   2014/08/23晨語簡記 Empty周六 8月 23, 2014 1:55 pm

感恩靜思法益團隊分享
20140823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得解之由 常聞法數十年
是故慶幸 獲大善解大道
由是近聞 譬喻希有之法
解佛心懷 獲開悟之善利


  還是要「解」,要「信」要「解」。我們如果能「深心信解」,能這樣不間斷,時時悠遊在法中,因為我們可以常常聽法,人生到底有多久?可以在數十年間聽法,是何其慶幸的事。我們若可以常常聽法,自己要「自我慶幸」!自然我們對法會很珍惜,不敢放棄、不敢怠慢,自然日日有法水滋潤,浸潤我們的心地,漸漸可以吸收法,在我們的心,就能瞭解大道。就因這樣,不管是過去聽不很瞭解,說不定在任何一時間、一件事用、一種譬喻的法,這種譬喻的法,啟動我們的心,原來過去聽的意思沒有很瞭解,現在經過了,看到人,這事情用這樣譬喻,道理原來是這樣,瞭解了,可以體會了,才知道原來佛法就是要生活化,佛法原來在人間,沒離開我們身邊,菩薩原來也在人間。彼此之間,用佛心來對每一個人,看人人生命中都是一本經,每一個人都是我們的老師,每一個人的故事,都是我們讀過的一本經典,我們所得應該滿滿的,我們若用這心情在佛法中,我們哪一天沒有在接受佛法。


  最近吉祥月,今天已經是農曆七月二十八日了,再過幾天後,就要迎接中秋,從七月初開始,很感恩亞芬劇團的發心,從彰化開始,演出五場佛遺教經,新竹也是五場,這幾天則是在台北板橋,已經演出三場了,台北共要演出七場,這樣十幾場下來,可能會將近十幾萬人接觸到佛遺教經,佛陀一生,一大事因緣來人間,他的目的就是「現相在人間」,從「降兜率,下皇宮,此胎出生、修行、苦行」的過程,一直到「成佛」,開始「弘法」,四十九年的時間,哪一天不是在說法,從開頭的「苦集滅道」,一直到人間的人事物,「人生的生老病死」,人的煩惱造作;從「心理的生住異滅」,從我們住的大環境土地,整個物質「成住壞空」,這種「三理四相」,已經用四十九年時間,很用心分析,讓人人很清楚,「因緣果報」,因緣果報就是從「開口動舌、起心動念、舉手投足」等等,「所造作一切的業力」,這無不都是從「心起」。


  佛陀在《阿含經》中,就是這樣跟我們分析,再到《方等》,經過了《般若》,從「有」分析到「完全空」;五蘊皆空,遠離顛倒妄想,能得究竟解脫。但我們就是「偏執」,到達「空」,到「偏空為止」。所以對人世間,救世入人群沒起興趣,只想獨善其身,所以數十年間聽法,就這樣停滯。煩惱既已斷盡,道理既已經透徹,應該用解脫的這念心,「所染、無所著,在人群中付出無所求,這樣才是菩薩道,才是佛陀來人間的大道理」。但佛陀的時代,修行人就是自我停滯,佛法如何能再流傳,淨化更多人?難道(佛法)就只是來度佛世時的長隨佛眾?難道只是要度那些人而已嗎?不是!佛陀難得來人間,人間得佛那是幾劫?是無數劫,如現在從佛經的傳說,還要再六十七億年,彌勒菩薩才能來人間成佛,釋迦佛與彌勒佛的時間是離那麼長,一尊佛現相人間是那麼不簡單,其實釋迦佛兩千年前離開,是不是真離開了?沒有!他現那些相,是來教育我們,修行就是從這樣開始,人世間佛法就是這樣,大家要懂得珍惜,這麼長久的時間,難得一尊佛出世,所以人人要珍惜佛法,要尊重僧團,僧團要很堅固。


  我們在《佛遺教經》中,讓佛陀「最擔心」的,那就是「僧團無法很合和」,這是佛陀在佛遺教經中一直放不下,這幾天吉祥月不管是彰化五場、新竹五場,或者是在板橋,每一場連線回來,我還是不斷重覆看,確實,這就是法!但我們要知道,這法要成就,要用這樣的方式來入人的心,要動員多少人?只說最近在板橋,四、五天的時間,我們的慈誠、委員動員了幾百人,在這道場的前前後後,內內外外,一直整理,(為盼)能讓更多人有機會,來瞭解佛法,來體會佛陀施教,他這輩子的辛苦,要讓更多人有機會(知道),所以他們用兩個場地,一個是原來的講堂(佛堂),另一個是講堂後面的一大片的停車場,他們將停車場完全重新布置,很浩大的工程,看慈誠菩薩,在這樣熱的天,汗流浹背,要如何把周遭這樣亮的光線遮住?讓大銀幕(上的畫面),能從裡面的舞台,傳到外面來?很高很高,有五、六層樓高的停車場,因為需從最上面放下來,所以他們用黑網,能通風又能遮光,很大的工程。


  地上呢?就慢慢舖,用環保回收的毯子,整理得的很清潔,第二現場的椅子有五、六千張,都要全部排滿。開始演出,兩個場地,人都很多,那種在鬧市中,人人這樣安靜專心觀看,板橋這七場下來,最少有三萬多人,可接受到佛陀一生施教,佛這一生施教是多麼辛苦。這實在讓我很感恩,這就是人間菩薩,用什麼方法,可以讓一般人攝受更多,用種種方法,讓他有機會用眼看是歌仔戲,耳聽也是用唱的,但是「用心」;用眼睛、用耳朵,「身口意」看那螢幕,字字句句無不都是真佛法,那些文字入心,耳根聽來是如此優雅的韻調,眼睛所看是如此莊嚴,好像是回歸到佛陀的時代。


  佛陀將要入滅,那種師徒的感情,看到遙遠地方的弟子,日夜兼程也趕回來了,佛陀到最後一口你,還是度了一位一百二十歲的老比丘,最後再問,大家心還有懷疑嗎?要問就趕緊提出來問,希望大家身心,還是要在「四攝法、八正道、六度行」等等,期待大家「修行的基礎不要看輕」,不要想說,成佛就是一乘實法,這樣就能成佛,「若沒有從開頭開始,若沒從《阿含》瞭解『因緣果報』,因緣果報是來自『起心動念,開口動舌,舉手投足』,去造成一切的『業』,若不是這樣,世間怎會有這樣多的『苦』,這就是要讓大家很重視因緣果報,因緣果報來自我們每一個人的起心動念,一直分析到整個宇宙的『空』,『空』如何去合成變成了『有』,『有的苦』造成世間等等,這是佛法。」


  所以慈濟已經這麼多年了,同樣也是接近四十九年,數十年間不只是「聽法」,大家是「先身體力行」,開始就是從慈善、醫療、教育、人文,人文這時候,就是科技發達時,這個法現在在這裡說,普遍到全球,同在這時候沒時差,就如分身,聲音被帶到每一個空間去,這是從慈濟四十九年前,那時的因緣,這樣一路走過來,我們要珍惜,現在一定要「解」。


  「得解之由」,常聞;要常常聽法,不管你們從何時進來,在這數十年間,我們要很慶幸,菩薩道大家問自己,我已經投入多久?我已經在人群間付出多少?這要問自己,菩薩道我們這樣走過來,現在「法來印證我們現在所做,沒有違背佛所教的法,所以我們應該是得到很多的善利」,因為我們造福人群,眾生得法,就是我們最歡喜,這就是法喜。「眾生能得到法,就是我們最高興,這樣叫做『真法喜』,若只是『我知道,我懂很多了,我很歡喜,這叫法喜,不對!』是要去『付出』,眾生瞭解,『苦既拔已,復為說法』,他瞭解了我們歡喜,這就是『善利』,這就是我們舖一條的大路。」常常說人間路要舖好,才能走入菩提道,所以「由時近聞」,最近我們聽《法華經》,從<序品>而<方便品>而到<譬喻品>,現在應該要深心<信解>的候時,應該要去體會佛陀「一大事因緣在人間」,我們應該由這樣「獲開悟之善利」,要很感恩,每天我都在感恩中,感恩人間菩薩,想盡辦法要如何讓眾生、讓人人有各種的機會來接觸,聽說在板橋這場,場地中還布置了「六度」(展示區),人來就讓他看,什麼是布施,就要「無漏施」,無漏掉的善,他們就用竹子當瓢,竹子還挖五個洞,舀水起來就漏掉了,水就漏掉了,在導覽時做這樣的引導,就是要跟他們說,「做善事不要漏,口說好話、手做好事、心想好意」等等,慢慢用盡方法,這種的智慧,集思廣益合起來,從開始入場就這樣的教導,進到裡面「聽、看」感覺這是方法,希望這法能入人人的心,所以「獲開悟之善利」,希望我們人人用心。前面的經文


經文:「又今我等年已朽邁,於佛教化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樂之心。」


  天天都在反覆,提出很多次,須菩提尊者等,他們的內心懺悔,告白他們內心過去為何對菩薩道不起歡喜心,發心立願,為什麼?這是開始因為體會到了,從<方便品>開始,讚歎佛的智慧,佛慧甚深甚深,經過了<譬喻品>火宅、大白牛車等等,他們總是透徹瞭解,但是年紀已大了,身體衰邁,除了懺悔,還有後悔的心,但佛陀慈悲,還來得及,現在發心還來得及,其實「慧命是永恆,法是無始終的」,佛陀還是慢慢跟他們開導。


經文:「我等今於佛前、聞授聲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甚歡喜,得未曾有。」


  過去是沒起歡喜心,現在歡喜了,為什麼歡喜?因為佛已經「聞授聲聞能夠成佛」,聲聞也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無上正等正覺」這就是佛智,佛智雖然甚深甚深無上甚深,但是聲聞也是一樣能和佛智同等,能夠到達無上正等正覺,那就是成佛。舍利弗已得佛授記,所以大家對自己有信心了。「心甚歡喜得未曾有」,過去不曾這麼歡喜過,現在實在是很歡喜,得未曾有。下面好好瞭解,意思就是說,聲聞得授佛之記,已從須菩提等領悟佛陀說法,瞭解佛陀所說法。從成佛的境界當然大家還體會不到,但從《阿含經》時代,大家開始法能接受了,十二年間法慢慢接受後,開始佛陀進一步,讓大家不要執著,每樣都是「有」,開始入《方等》,開闊大家的心胸,看得很開闊,然後入《般若》;《方等》的八年;《般若》的二十二年,完全就是分析了天地萬物之間,到最後完全歸「空」。因為所有的物質,從地球開始,成住壞空在宇宙間,所有的世界,星球都有「成住壞空」,何況人間住的地球呢,還是有「成住壞空」,一切都會空掉。何況人生下來,就會有「生老病死」,一切都是空;出在那裡,人間這麼多的苦,大地受破壞,天空受污染,加速了它「成住壞空」的破壞;人的身體,就是現在科技發達,人禍偏多,殺傷力很大,所以加強了人類生死的問題就很大,再加上人的心態,這種「生住異滅」,一念好心起,很快就又再「恢復了煩惱心」,所以說我們用盡辦法要如何來度眾生。


  實在說,這幾十年來,若問說:你們慈濟人都在堆廣素食,所有的慈濟人,是不是每個人都素食?也要很坦白,「我們還是不很方便」,一句話打發過去,不是那麼簡單。若說我們去推廣素食、呼籲齋戒,這些人一樣會進來,一些會去參加推廣。但是也有一部分的人說:「你們在推廣齋戒,你呢?」「我現在不方便,能方便的人先做。」能方便的人先,不方便的人在後面,「難道我們能知道是什麼時候?我們能留多少的時間,是我們的方便,能夠齋戒,能夠疼惜生命。」眾生平等,我們能有辦法嗎?這就是說我們過去的習慣,要真正透徹領悟,有時候也沒那麼簡單。


  但是在此時這樣說,幾十年來一直聽佛(說法),從因緣果報觀,一直到鼓勵人人擴大心胸,一直分析到一切皆空,這我們都知道,所以我們不希望再來六道輪迴,到此為止。不過現在我們的年紀都大了,聽到這法,起歡喜心,有領悟了,領悟如來說法,必定是「應機」,就是隨緣說法,隨眾生的根機,要投眾生能接受的根機說法,我們現在也該能領悟了。所以經過了「四時說教」,四時說教就是「阿含」、「方等」、「般若」,現在是「法華」,在已經開始了這樣一週。我們應該要將「華嚴」也納入為「五時」,現在的「法華」才開始進入,所以「四時說法」到「法華」來剛好一週,就是一輪,佛陀要轉法輪就是這樣(五時說教)。從覺悟那時的境界不是眾生能體悟,只好應機投教,從《阿含》、《方等》、《般若》進來到《法華》,這樣「開權顯實」,「現在、過去方便法已經慢慢打開了,讓大家看見真實法,這就是開始將這門打開,來指示我們,真正裡面法是什麼?我們就要好好來領悟,原來佛陀有這樣豐富的法,就是隨機逗教,用這麼多的時間、用這麼多的方法,無非就是要如何來拯救眾生。」眾生已在世間受盡苦難,眾生還在迷茫在內心的煩惱中,還無法解脫出來,所以佛陀就要對外受苦的眾生一定要解救,對內心無明煩惱應該要趕緊盡去除,所以「法譬如水」,希望人人能接受到法水,要自己能自我洗滌。


經文簡釋: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智名,華譯為無上正等正覺,即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
「無上正覺」:即佛果。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開權顯實之後,才要讓我們看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陀開啟佛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佛智」,從梵文翻譯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大家知道,就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我們應該要「真平等」,這叫做「慈悲等觀」。過去也常跟大家說,我們「慈悲的極點就是眾生平等」,既然眾生平等,你還再殺害眾生、吞食眾生的肉,這就是「迷」,就是「煩惱」,只為了一字「欲」,尤其是「口欲」,為了這味道,一口欲,「對眾生不平等」。佛陀的慈悲就是要人人到達「佛智」,佛智就是悲智雙運,要有慈悲啟發我們的智慧。「慈悲智慧的極點,就是眾生平等,這是真正的平等」,才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一切真理是無上的智慧,這種無上的正覺,就是「佛的果位」。


  我們若要問:要到何時才能證果?就是要到達真正的佛智,「佛智就是眾生平等的時候」。我們有辦法到眾生平等嗎?我們都還有,「這個人說話我較中意聽,這個人態度我不喜歡,還是有這樣的分別心。要到何時,才能人人都共同一片的平等心?做事很困難,就是這樣說,你就要這樣與人人平等,你們人人要合和,彼此間要同一念心。」偏偏還是一樣,「某人做事他就是有『自私』的心,就是有『排斥別人』的心,有那分『自大』的心等等,像這樣,要如何把他當作他是『很平等』的心呢?所以這實在很『困難』,所以我們要『修行』。人人修行,人人才能得到『慈悲等觀』,做事情大公無私,希望人人都是平等,我們若能這樣才有辦法。」但我們現在,雖說「哪個人很能幹、有魄力等等,其實這些都還是凡夫。


*「凡夫無智,迷而不覺;外道邪智,非是正覺,二乘偏空智,正覺而未至正等覺。」


  『凡夫無智,迷而不覺』,還沒真正透徹佛的真理,憑著他的聰明、憑著他懂得利用關係去鋪他的路,這不是真的智慧,也不是真的『德』。『功德我們要內心先自修,要懂謙虛,外能禮讓』,待人處世心的內外都一樣,這樣才是真智慧。」所以很慨嘆,我們全部都還是凡夫。外道的智不是很正確,外道修行方法偏差,前面<譬喻品>時佛陀也一直說,「若偏差、邪知邪見不能為他說《法華經》」,所以佛陀還是很防範這種偏差的智識。這不是真正覺?二乘偏空的智,二乘偏空就是停滯在獨善其身,這也「未至正等覺」,因他還沒到人人平等、眾生平等,我得道,眾生也要得道。二乘只想著自己得道就好,沒想到還要去度他人,所以這叫做偏空的智,還沒到正等正覺得的程度。


經文簡釋:
「心甚歡喜」;菩薩中道智,雖正等覺,但未得大圓,唯佛一人;超於九法界眾生之上,堪稱無上正等正覺,故云:心甚歡喜。


  所以眾生的心何時才能真正淨化,若是「菩薩的智,就是中道的智」,雖然他已有很正確的菩薩智,自己要修,也要度眾生,自己就是在中間。「上求佛道」,我們還要縮小自己,上面還有佛道,我們要繼續求佛道;我們要把握時間,要「下化眾生」,這叫做「菩薩中道智」。雖有是這樣有正等覺,但「未得大圓」;還沒到大圓鏡智,過去一段時間,一直跟大家說大圓鏡智,那就是真正很圓滿,心很清淨,心鏡非常清淨,山河大地、宇宙萬物都完全攝受入心,這唯有佛一人,超於九法界眾生之上,過去常跟大家說「十法界」就是四聖六凡,這樣叫十法界,四聖是「佛、菩薩,聲聞、緣覺」,「六凡」就是「地獄、餓鬼、畜生、人、天、阿修羅」,佛陀一人超越了九界,就是在四聖之上,何況六凡,唯有佛陀能超脫過去,堪稱無上正等正覺。這些須菩提等大家都瞭解了,所以心生歡喜,因為瞭解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唯有佛能到達。其實人人都可以和佛平等,因為已經都受佛智了,所以他們會很歡喜!


經文簡釋:
「得未曾有」;若有求而得,則不為希有,今無求而得,出過於自心之所希望,故曰:得未曾有。


  「得未曾有」;若有求而得,則不為希有,他原來就有,我只是去求就好,這樣還不算希有;「今無求而得,出於意外,這認為我們不可能得到,但得到了,這就是「得未曾有」,本來不敢希望,本來不敢想的,現在竟然我也有分,實在是不可思議,原來我也能成佛,所以跟過去相比心很歡喜,過去所沒有,現在已經有了,這種的歡喜心。


  各位,學佛我們真的要用心,用在日常生活中,聽法聽多久,也要好好用心。佛法是生活化,菩薩是人間化,人人若發揮菩薩心,用盡方法,讓眾生都有機會接觸到,這就是在布善種子,這善種子,人人都有辦法做心地農夫,大家都做得到,只要發心,所以人人要時時多用心。


【參考】:
四聖六凡:四聖指聲聞、緣覺、菩薩、佛四聖。四聖乃十界中上四界之聖者,彼等已離煩惱,斷輪迴之苦。其餘迷於地獄等六道之眾生,則稱六凡。二者合稱六凡四聖。
回頂端 向下
在線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62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2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4/08/23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08/23晨語簡記   2014/08/23晨語簡記 Empty周六 8月 23, 2014 8:25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四年八月二十三日星期五)

 

上人繼續開示須菩提等弟子心情的轉折,繼續講信解,也舉了吉祥月的活動之一,亞芬的遵佛遺教活動過程及內容為開示。心想,本來排好昨天下午去看,那今天感觸肯定更多。但是,因為某些因素與因緣,改成明天晚上看最後一場。我還是相信只要心存善念,一切都是好因緣。

 

今天薰法非常的法喜,因為,上人開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而且我聽懂了,難以形容的法喜。

長期持經,深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是法華經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因為要「轉小為大」,差別在此。像須菩提他們,小乘的最高果位就是「阿羅漢」,而大乘的最高果位就是「佛」,而經中一再強調就是要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就能成佛了。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從很久以前我就會背是無上正等正覺的意思,可是一直沒有深入去思考與理解。

 

上人的解釋如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智名,華譯為無上正等正覺,即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
「無上正覺」:即佛果。

 

凡夫無智,迷而不覺外道邪智,非是正覺二乘偏空智,正覺而未至。」

這一句說明凡夫不覺,外道不是正覺,小乘已經是正覺,但還沒有到正等覺。只差一個等字,這個等就是平等,就是平等大慧,這就要入人群才能得到的平等大慧。明白了,太高興了。

 

「心甚歡喜」;菩薩中道智,雖正等覺,但未得大圓唯佛一人;超於九法界眾生之上,堪稱無上正等正覺,故云:心甚歡喜。

這一句,繼續解釋,菩薩是正等覺,但還沒有到無上正等正覺。只有佛才有,唯佛一人。懂了,但要深刻記住,人人可以成佛,這也是法華經的重要思想。

 

 


覺的境界

修行狀態

簡要說明

不覺

凡夫

凡夫無智,迷而不覺

非正覺

外道

外道邪智,非是正覺

正覺

二乘

二乘偏空智,正覺而未至

正等覺

菩薩

菩薩中道智,雖正等覺,但未得大圓

無上正等正覺



唯佛一人;超於九法界眾生之上,堪稱無上正等正覺

 

 

相關開示原文如下:

 

經文:「我等今於佛前、聞授聲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甚歡喜,得未曾有。」

 

經文簡釋: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智名,華譯為無上正等正覺,即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
「無上正覺」:即佛果。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開權顯實之後,才要讓我們看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陀開啟佛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佛智」,從梵文翻譯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大家知道,就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我們應該要「真平等」,這叫做「慈悲等觀」。過去也常跟大家說,我們「慈悲的極點就是眾生平等」,既然眾生平等,你還再殺害眾生、吞食眾生的肉,這就是「迷」,就是「煩惱」,只為了一字「欲」,尤其是「口欲」,為了這味道,一口欲,「對眾生不平等」。佛陀的慈悲就是要人人到達「佛智」,佛智就是悲智雙運,要有慈悲啟發我們的智慧。「慈悲智慧的極點,就是眾生平等,這是真正的平等」,才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一切真理是無上的智慧,這種無上的正覺,就是「佛的果位」。

  我們若要問:要到何時才能證果?就是要到達真正的佛智,「佛智就是眾生平等的時候」。我們有辦法到眾生平等嗎?我們都還有,「這個人說話我較中意聽,這個人態度我不喜歡,還是有這樣的分別心。要到何時,才能人人都共同一片的平等心?做事很困難,就是這樣說,你就要這樣與人人平等,你們人人要合和,彼此間要同一念心。」偏偏還是一樣,「某人做事他就是有『自私』的心,就是有『排斥別人』的心,有那分『自大』的心等等,像這樣,要如何把他當作他是『很平等』的心呢?所以這實在很『困難』,所以我們要『修行』。人人修行,人人才能得到『慈悲等觀』,做事情大公無私,希望人人都是平等,我們若能這樣才有辦法。」但我們現在,雖說「哪個人很能幹、有魄力等等,其實這些都還是凡夫。

*「凡夫無智,迷而不覺;外道邪智,非是正覺,二乘偏空智,正覺而未至正等覺。」

  『凡夫無智,迷而不覺』,還沒真正透徹佛的真理,憑著他的聰明、憑著他懂得利用關係去鋪他的路,這不是真的智慧,也不是真的『德』。『功德我們要內心先自修,要懂謙虛,外能禮讓』,待人處世心的內外都一樣,這樣才是真智慧。」所以很慨嘆,我們全部都還是凡夫。外道的智不是很正確,外道修行方法偏差,前面<譬喻品>時佛陀也一直說,「若偏差、邪知邪見不能為他說《法華經》」,所以佛陀還是很防範這種偏差的智識。這不是真正覺?二乘偏空的智,二乘偏空就是停滯在獨善其身,這也「未至正等覺」,因他還沒到人人平等、眾生平等,我得道,眾生也要得道。二乘只想著自己得道就好,沒想到還要去度他人,所以這叫做偏空的智,還沒到正等正覺得的程度。

經文簡釋:
「心甚歡喜」;菩薩中道智,雖正等覺,但未得大圓,唯佛一人;超於九法界眾生之上,堪稱無上正等正覺,故云:心甚歡喜。

  所以眾生的心何時才能真正淨化,若是「菩薩的智,就是中道的智」,雖然他已有很正確的菩薩智,自己要修,也要度眾生,自己就是在中間。「上求佛道」,我們還要縮小自己,上面還有佛道,我們要繼續求佛道;我們要把握時間,要「下化眾生」,這叫做「菩薩中道智」。雖有是這樣有正等覺,但「未得大圓」;還沒到大圓鏡智,過去一段時間,一直跟大家說大圓鏡智,那就是真正很圓滿,心很清淨,心鏡非常清淨,山河大地、宇宙萬物都完全攝受入心,這唯有佛一人,超於九法界眾生之上,過去常跟大家說「十法界」就是四聖六凡,這樣叫十法界,四聖是「佛、菩薩,聲聞、緣覺」,「六凡」就是「地獄、餓鬼、畜生、人、天、阿修羅」,佛陀一人超越了九界,就是在四聖之上,何況六凡,唯有佛陀能超脫過去,堪稱無上正等正覺。這些須菩提等大家都瞭解了,所以心生歡喜,因為瞭解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唯有佛能到達。其實人人都可以和佛平等,因為已經都受佛智了,所以他們會很歡喜!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在線
海文
無量光曜心
無量光曜心



文章總數 : 402
來自 : 馬來西亞吉隆坡
威望 : 16
注冊日期 : 2013-10-04

2014/08/23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08/23晨語簡記   2014/08/23晨語簡記 Empty周二 8月 26, 2014 12:32 am

23/8晨鐘起、薰法香摘要:
得解之由    常聞法數十年   
是故慶幸    獲大善解大道   
由是近聞    譬喻希有之法
解佛心懷    獲開悟之善利
(要深信理解佛法,在有生之年得以聞法,是何其慶幸,不應懈怠。即使聽不懂佛法,也可以透過生活的體驗去印證,而佛陀在說法四十九年裡說了三理四相,之後才說一乘大法,以方便品,譬喻品的希有之法,來暢演佛陀的本懷,更讓聲聞者得以開悟)

● 我等今於佛前    聞授聲聞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 心甚歡喜    得未曾有
○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智<慧>名,華<文> <翻>譯為無上正等正覺,即是真正平等覺知 ,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

○ 無上正覺,即佛果<位>。

○ 凡夫無<沒有>智<慧>,<沉>迷而不覺<悟>; 外道邪<惡>智<慧>,<并>非是<為>正覺;二乘<聲聞與緣覺>偏<向>空<無>智<慧>,(雖有)正覺<然>而<還>未<達>至正等覺。

○ 菩薩(持)中道智<慧>,雖(有)正等覺,但未得大圓<鏡智>(,而)唯<有>佛一人;超<越>於九法界<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 、 畜生、餓鬼、地獄>眾生之上。堪稱<可說是> 無上正等正覺,故<因此>云<說>:心甚<為>歡喜。

○ 得未曾有:若<是>有求而得,則不<視>為希<稀>有,<如>今無求而得,(並且)<超>出過於自心之所希望,故<因此>曰<說>:得<到了 >未曾有。

★上人對慈濟人以 「不方便」來回應不持素的做法,深表可惜,想知道他們幾時才「方便」,有沒想到瞬間無常?

(弟子任海文<濟勖> 虔心摘錄註解證嚴上人 23/08/14 於薰法香開示。若有偏頗,歡迎不吝指教。無限感恩)
回頂端 向下
 
2014/08/23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