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4/08/22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62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2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4/08/22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4/08/22晨語簡記   2014/08/22晨語簡記 Empty周六 8月 23, 2014 5:58 pm

20140822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實諦理觀忘情執
長情大愛菩提道
法度一切弭苦厄
慈悲等觀正道行

  應該每天看這些字,差不多能瞭解,「實諦理觀」,「實諦」就是一乘大法。真實的道理,我們要用心去深入,細細觀想,人都是因為情,迷了道理,這個時候知道了道理,在平常,什麼都沒有,現在一切的感受,就是會集了一切煩惱,構成了我們現在的人生;現在的人生,所過的日子,在家有在家人的辛苦煩惱、在家人的事業、在家人的家庭、感情。歡喜的;那就是夫妻情愛,親子之間父慈子孝,這是人間順理的感情,是世間法。但是不是人人都能這樣順,家庭的順裡,結合成這樣的家庭?十之八九都不如意,無法像這樣的家庭,十個家庭,真的找不出一個家庭,四代同堂、五代同堂,父慈子孝,這樣的家庭,可能已很少了。何況現在都是小家庭,有的人結婚的一個條件就是,不要跟你們家的人住,我們要搬出去,自己買房子、租房子都甘願,就是不肯跟老人家住在一起,在這個時代來說,順理成章,都是這樣!老人家無奈,孤老無依偏多,所以現在的人就說,「現代社會最大的問題就是老人問題」,確實老人問題偏多,因為這些老人不是沒有小孩,以前的人很會生,年輕時會生,到老時就是孤單一人,或是二老無依。小孩呢?離鄉背景,有各種的理由,就沒跟老人家住一起,老來,這種照顧問題就大了,生老病死;老年身體病痛多,生活起居很麻煩,萬一有病,或者是在生死的關頭,小孩住很遠,有些父母慈悲心,不讓孩子知道,不要讓他擔心,想他要回來一趟也不簡單;但有的,思念子孫能回來看看,通知、一再要求,回來一趟吧!遙遠的地方(傳來)我很忙!有話用電話講就好了。
母親:「你父親生病了」
孩子:「帶去看醫生啊!」
母親:「回來看他吧!」
孩子:「沒那麼快死,快死了再跟我說!」

  常常聽到有這樣的家庭,親子的情,要論說他這個時候哪有辦法回來!他在遙遠的地方,事業發達、學業成就,在那地方會說我很忙;很忙的意思是事業很成功,很多事業可以做。或是學業很成就,在那個地方已有些地位,應酬多等等的理由,為什麼他可以在那地方這樣風光?因為小時候,父母生、父母養,父母不計一切,不管有多少小孩,他就是個個撫養得很有成就,讀了大學,讓他出國留學,這都是父母給他們的。
  但是到了他功成名就,有了自己的家庭,人在他鄉外里,忘記了他出生的源頭,長大的過程,受父母的疼惜,這段情忘記了。要他一趟回來,就要等到,真的是人生最後那時刻,才要回來,這樣的比比皆是,問情何物呀?人間有這樣的情。而更絕情的也還有很多,明明住在附近,一個小家庭常常開車出去旅遊,生活過得很好,卻留孤單的父母,不管是父親或是母親,單獨一個人,住在舊家中,起居很不方便,家裡頭很骯髒,三餐沒有人料理,所以慈濟人看到了。
慈濟人:「阿嬤孩子住多遠?」
阿嬤:「不要說了!」
慈濟人:「不要緊妳跟我們說,在美國嗎?還是在澳洲?」
阿嬤:「都不是啦!」
慈濟人:「不然在多遠的地方?」

  經過一段時間跟她培養感情,再問她?阿嬤妳還沒說過,妳的孩子住在哪裡?聽說妳有三、四個小孩,還有女兒已嫁出去?到底兒子、女兒都在哪裡?阿嬤開始就哭了,牽著委員的手,貼在心上就說,師姊我撫養幾十年的小孩,住在離我不遠處,不過他們都不曾來看我,你跟我無緣無故,你們這一群,還有師兄,常常來看我,替我打掃家裡,其實我很感恩,不過我心裡很難過;看到你們來幫忙打掃我感恩,但是心裡難過,怎會我的兒子、女兒都不想回來看我,為什麼?開始說起了她的故事。
  這樣的家庭,老先生年輕時很風光,就是風光在外面應酬等等,家庭都是太太在照顧,想到先生在外風光,家業、事業都是她在做,所以先生若回來,就很生氣,我生氣先生就發脾氣,兩個人就吵架,那時跟先生吵架後,就會把氣發在孩子身上,不過平時我也很疼他們,但就是這樣累積下來,孩子都說自己很倒楣,才會生在這樣的家庭,父親不關心小孩,母親常常拿小孩出氣,這群小孩常常說,以後我成家,不會回來看妳,要出嫁的女兒也是同樣這樣說,現在他們每個人有自己家庭,住的不遠,我現在年紀大了,不過我沒有要去求他們,所以你們問我,「我有孩子嗎?」有孩子也當作沒有孩子。慈濟人就說:「阿嬤那是這麼久的事情…。」
阿嬤:「就是那麼久以前,那時候我還是中年的時候,我想說靠自己就好,他們跟我說氣話,我也跟他們說氣話,所以說你們不用回來看我,我就是老了、病了、死了,也不用你們來理我,說的這樣絕,所以我自己記得,我自己知道,我就不希望他們回來看我。」
慈濟人問她說:「阿嬤妳心裡會想他們嗎?」
阿嬤:「師姊,說不想騙人的,我也不知道我有幾個孫。」

  真的很淒涼,這種人生在現代的家庭,不知道還有多少?所以常常聽到老人問題,住熱鬧的地方,家裡堆很多垃圾,旁邊鄰居覺得很可憐,整間(屋子)都是垃圾,雖鄰居說可憐,到底誰可以去照顧?也是一樣,跟他無親無故,沒有關係,不認識的,也不是鄰居,發現了這個案,(一路)找來,一開頭要打開阿嬤心門,連她的房門要叫她開都不簡單,何況要打開阿嬤心門。現能跟她說這樣多的話,可見你們就知道,那是跟她培養多久的感情,這是一回又一回,幫她清掃家裡,溝通再溝通,這樣慢慢來,才可能「整間房子」幫她打掃,才可以打動鄰居的心,看到跟他沒有關係,又住這麼遠的地方,還願意一群再一群,常常來看,還幫她打掃,家裡的東西,整個搬出來到大門口,這些鄰居慢慢接近,之後跟慈濟人說,我們當她鄰居這麼多年了?不曾聽她說過小孩,也不曾看過,沒有聽說過她有小孩,不過沒關係,她的小孩若不願意回來看她,師兄師姊放心,你們不用這樣常來,我們會過去跟他坐坐,三餐我們也可輪流端給她吃。這就是誠意的感情,這種誠意的感情,慈濟人「覺有情」,跟他不認識、住得這樣遠,我們漸進漸打開她的家門,再進去裡面打開她的心門,還可以清掃家裡環境,接著還可以清除阿嬤心中的煩惱垃圾,然後可以感動鄰居願意輪流來照顧,這若不是人間菩薩,怎能救拔眾生的苦,怎能度化人心、啟發人的愛心,這就是人間菩薩!

  「人間菩薩」,就是已瞭解道理,「真諦理觀」,已經瞭解人生;老人的苦難,就是他從少年開始,言語、表情及與夫妻因緣感情等等,這樣的因緣、感情與造作的業,所以落得現在,有子孫卻斷了情,類似這種(家庭),慈濟人看多了。在人間這樣的人生,這「實諦理觀」,我們若能用心觀察,細細觀察,就能「忘情執」,就可以不要執著了,不要執著我的家庭,你的家庭,你跟我的關係。我們都會執著你與我的關係,就像那位阿嬤年輕時,她與先生,你、我的關係,你是我的先生,你怎麼可以出去外面這樣風流、風光,怎可以放我這樣,讓我自己擔,這就是你我的感情,你我感情二個人的問題,就會造成下一代,因這種不歡喜。吵架的感情,變成恨與怨。如果是瞭解道理的人,「就是忘情,把你我的情,完全平等觀」。

  佛陀說,眾生人人具有佛性,佛陀教我們,因緣果報;「因緣果報不要計較,自然就沒有這些情」,愛恨情仇,這樣的執著,就沒有!我們修行者,已經懂道理之後,沒有這些愛恨情仇,我們還要去除煩惱,所以忘情執,我們如果瞭解道理之後,細細思考,「要出家的時候,辭親割愛,我們已將最親的愛割斷,但是我們開闊心胸,一切眾生都是平等,我們的至親至愛,跟其他人都是平等。」我也常常跟教聯會(老師)說,你要用你的「父母心愛你的學生,用菩薩心來看待自己小孩」,我們若是用這樣的心,交換一下,菩薩度化眾生,就是沒有執著的心,只有用愛去付出,付出無所求,這叫做菩薩心。對待自己的小孩、至親的人,也是用這樣的心,盡我的本分、盡我的力量,就是付出,我無所求,自然就沒有愛恨情仇,那種的心態這麼辛苦,所以用愛心,就像是在疼自己親生小孩一樣,來看待眾生。佛陀說,「視眾生如一子」,看待所有眾生如羅睺羅,他用這樣的心來愛眾生,但他也是用對一切眾生的心,來看待至親族人,這就是「平等心」。如果可以這樣,那就是「實諦理觀忘情執」,這「情」才可以打得很開,「愛」才能展開的很大,「心包太虛」,不然我們只是執著在,少少幾個人的情,就會很辛苦!

  菩薩的心要有「長情大愛」,要「拉長情、擴大愛」,就是菩提大直道,這樣路才走的長、走的遠,菩薩修行是累生累世,覺悟的道路很長久,最近一直跟大家說,我們要信解、要信解過去佛陀修行的過程,也要信解入我們的心,「現在的發心,也要立願長久的情,與開闊的愛,入菩薩道路,上求下化,不斷上求下化,不斷下化眾生,這是長情大愛,這樣走入菩薩道。」法度一切,度得一切眾生,希望眾生能夠「消弭苦厄」,想到天下四大不調,大小三災難重覆不斷發生,若想到這樣,覺得我們要把握時間,一直都是來不及,心很急,要趕緊用法來度一切,才有辦法消弭掉苦厄。要如何消解災厄?唯有用佛法淨化人心,要啟發人人愛心,每一個人都把人人當成自己親人一樣,我們願意去付出,就像是鄰居,願意跟師兄師姊說,你們的愛我們很感動,你們不用常來,平時我們可以照顧,如果每個地方都有這樣的人,鄰居互相疼惜,互相照顧,這是啟發人的愛心,這是我們的目標。
  所以「慈悲等觀正道行」,這是我們要走的路,也是我們的方向,我們聽經,或者師父講法,按照佛陀的時代,佛陀在那樣單純的時代,他能講出未來;我們現在人間這樣複雜,人心險惡等等,所以造成天下大小三災,若想到佛陀的智慧,由不得我不趕緊講,一定要趕緊講,要講時間來不及,只是依照經文,但是現在的社會,真的就是佛陀那個時候的心懷,「他的本意就是要講出未來社會的生態」,所以我們照經文來瞭解現在人的心理,道理是亙古不變,道理到現在這個社會中,是最好的解釋,用這樣長久的時間,來解釋現在的道理,所以經典是亙古不變,這叫做真理亙古不變。我們什麼時候都可以接受,培養我們的慈悲心,培養我們對人人的平等觀,這才是真實道,一乘大法真實道,所以我們要用心,每天的開始,跟大家講這麼多話,希望人人能對佛法,對佛陀二千多前年的本懷是什麼,希望大家能更瞭解,不要等到如須菩提等一樣。
  須菩提解空第一,他竟然在佛陀身邊四十多年,法也聽很多,在那個時代很單純,他沒有辦法一下子體會到,這麼多芸芸眾生,苦難偏多,需要救拔。佛陀時代人口少,難怪他聽很深的法,理解了!但沒有起那分度眾生的心,因為大家的生活這樣安逸、簡單,也難怪,用這樣的心情來分析,慧命須菩提、摩訶迦旃延、摩訶迦葉、摩訶目犍連這四位的心情,只是一直聽法,一直聽法,但是行菩薩道,入人群中,這他們沒有興趣,只想趕緊斷生死,不要再來六道輪迴,這樣的心情不是沒道理,因為那時候行菩薩道,你是要度什麼人?人數這麼少,這麼大的印度,那個時候印度才幾百萬人,頂多是幾千萬人而已,這麼大的土地,能夠看到多少人?哪有多少人,能有多複雜?那個時候用單純的心修行,深入道理,瞭解了!但沒有表達出來,「我要發心立願,我將來要行菩薩道」,就是缺這一段,現在四位(長者)出來了,向佛陀懺悔告白,告白他們的心態。

經文:「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心不喜樂,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於三界,得涅槃證」

  對「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心不喜樂」,雖然聽經四十幾年了,也很坦白說,很深的經典我們都聽,也聽的很累了!但是「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心不喜樂,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於三界,得涅槃證。」一直很強調,我們就要好好修行斷煩惱,要我們出離三界,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大家都知道,要斷除塵沙惑、斷除煩惱惑,斷除人間貪瞋痴慢疑等等,跟眾生攀緣,這種煩惱一定要除,這樣才可以出離三界,不再造因緣來人間受苦難,來人間都是帶業來,把這些業都要斷除,才可以取得涅槃,我們也很努力就是往這個方向,要得涅槃證,一定要到達涅槃境界!
經文:「又今我等年已朽邁,於佛教化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樂之心。」

經文簡釋:
「又今我等年已朽邁」;以朽邁故,以佛所說大乘法為教化菩薩與己無關故,此所以不起希求之意。

  現在這段文這樣講,過去四十幾年間,就是一直修行,想斷煩惱,對行菩薩道沒有起歡喜心,因為我們已經是老了,佛陀所教化行菩薩道,應該是年輕一點的人,或者是發心的人,因為這樣,我們就沒起了這分發大心、立大願的心,這是因為這樣,我們的心態不好樂,沒有很熱情想接受,行菩薩道的心,因為我們也老了。一再表達老,在這段經文中一再表達,「年已朽邁」,可見人若到老時,就比較消極,覺得日子剩下沒多少,為什麼還要學這麼多?可是「我們要記得,生命沒有長短分別,人生本來就無常」,佛陀就是這樣告訴我們,我們不知道生命多久,我們要開闊生命的範圍,要有深度的生命價值,所以不知道長短,但是自己要開闊生命的寬度,要對人群,「在現代這個時代,要趕緊『結善緣』,準備要度眾生的『道糧』,這樣我們『再來生』,看到就是『歡喜』,現在的好緣,未來的歡喜緣,就是歡喜的臉,我們把握現在,趕緊做就對了!」深度呢?法一定要聽,要深心信解,不然年已朽邁,越來歲數越多,一切就越來越消極,我們不要消極,只要我們現在做得到、結得到的好緣,就趕緊做。信解!現在聽,要培養我們很深的信心。
  所以現在說「年已朽邁,以佛所說大乘法,為教化菩薩與已無關故」,這是佛陀在教菩薩,教那些較年輕的人,他們現在還要學菩薩道,他們要發心,這是佛陀教化的對機,這跟我們沒關係,所以「不起希求」,覺得佛陀說的菩薩道跟我沒關係,在教別人,是不是這樣呢?我們在聽經是不是都這樣想?「師父講人的『貪瞋痴』,這不是在說我,一定裡頭不知誰有貪瞋癡,這不是我!人都是這樣,師父在誇獎發大心立大願,對人很親切,那一定說我,我們都自己去選擇好壞的法,自己對號入座。」但我們要知道,我們通通要攝受下來,聽到好的要趕緊深度接受,聽到不好的要即時去除,這樣才對,人生生命要很開闊,要及時與人廣結善緣,我們「對佛法要深入,也要好好信解」,佛所說的法,就像雨露,露水或是雨水,土地有乾旱,雨水一下下來,每一處的土地,都接受到雨水的濕氣,裡頭的種子自然就可發芽,我們心要像一片土地,受法就像雨露那樣普遍,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
*「何況我等四人須菩提等;今已老朽衰邁,於佛教化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對於佛所說大乘法。教化菩薩如何修六度萬行,上求下化,事非我所能,亦非我所願,是故不起希求,無一好樂之心。」

  何況「我等四人」,我等是須菩薩代替,除了他們四個人(慧命須菩提、摩訶迦旃延、摩訶迦葉、摩訶目犍連)來求法,懺悔以外,他是當場這些人的代表,所以稱為「我等」。除了我須菩提還有這麼多人,都一樣年齡都大了,今已老朽,體力也衰邁,年輕人站出來、老人也站出來,來你們來說,哪一位是年輕人?大家看背後也知道誰是年輕人;因為老人的體態與年輕人的體態不同;看他們走路,看背後,在走路那個好像是位老人,光看走路也知是老人,這種老朽衰邁,已經體力衰退,走路也不同,體態也變了,這是須菩提在描述他們身體的情形。

  「於佛教化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所說的大乘法,這樣的教化,要怎樣我們可以接受呢?因為菩薩法要修「六度萬行」,我們若要接受佛陀所教育的菩薩法,若「要接受菩薩法,一定要行修六度萬行」,六度大家都知道「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前面這些布施、持戒、忍辱這我們都知道,但布施廣結善緣我就沒有辦法,像這樣萬行,你就要走入人群中,我們前日說過六度、四攝法,我們要走向人群中,如何「布施、利行、愛語、同事」,要走入人群芸芸眾生中,這實在很難,還要「上求下化」,要不斷精進,要不斷接觸眾生。「非我所能」,這不是我有辦法的,要不斷接觸眾生,這我沒辦法,亦非我所願。那時候佛陀所說,行菩薩道要行六度萬行,還要上求下化,入人群中,這不是我所願,也不是我做得到,所以「不起希求」,就是沒有那希望,就是不想求精進,所以「無一好樂之心」,一點也沒起了那分,我想去接受,入人群度眾生,我一點都不想要,不生一念好樂之心。

  我們學佛一定要用心,看看現在的社會,不只是聽經而已,我們聽經就是要適應現代社會,現在社會人間,看災難頻傳,大小三災重疊(出現),社會人群生活形態,已沒有家庭倫理,你們想,現在是不是要很用心,用佛教法來入人間,普遍讓人人能體會,讓人人能知道,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希望我們能多看現在,跟我們生活很接近,我們接受佛陀的教化之後,這法要如何入人群度化眾生,適應現代,佛法是亙古不變,所以我們可接受這個法用於現在,人人時時要多用心呀!

末學國氣感恩分享合十
(感恩世明師兄;鳳嘉、淑貞、宛琪師姊提供筆記草稿;加靜師姊提供經文內容)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在線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62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2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4/08/22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08/22晨語簡記   2014/08/22晨語簡記 Empty周六 8月 23, 2014 6:38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四年八月二十二日星期四)
 
實諦理觀忘情執
長情大愛菩提道
法度一切弭苦厄
慈悲等觀正道行


實諦就是一乘法
忘情執,理解一乘法,用平等大慧就可以忘情執。
菩提道,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就是菩提道。
法度一切弭苦厄,這個法就是佛法,消災解厄要從淨化人心開始。
菩薩行的就是慈悲等觀的正道(具足八正道,也可說是菩提道,菩薩道,也就是一乘法)。
 
今天抄筆記特別輕鬆,因為上人講故事,講慈濟人如何做的真實例子。偈文我一下子就抓到重點記下,很法喜。
 
對於故事也聽,但想說,這訪視的故事聽了很多,說坦白的,沒有很用心聽,只有一點點用心聽。但沒想到當天早上到人文志業上課,講到主管如何要如何打開部屬的心門,心中突然想到上人的開示,就叫大家要來看。故事有點長,前面要博感情,有耐心,一次再一次,取得信任等等,有很多養分。原來關鍵是,是。我節取最後上人說的一段話:佛陀說,「視眾生如一子」,看待所有眾生如羅睺羅,他用這樣的心來愛眾生,但他也是用對一切眾生的心,來看待至親族人,這就是「平等心」。如果可以這樣,那就是「實諦理觀忘情執」,這「情」才可以打得很開,「愛」才能展開的很大,「心包太虛」,不然我們只是執著在,少少幾個人的情,就會很辛苦!
  菩薩的心要有「長情大愛」,要「拉長情、擴大愛」,就是菩提大直道,這樣路才走的長、走的遠,菩薩修行是累生累世,覺悟的道路很長久,最近一直跟大家說,我們要信解、要信解過去佛陀修行的過程,也要信解入我們的心,「現在的發心,也要立願長久的情,與開闊的愛,入菩薩道路,上求下化,不斷上求下化,不斷下化眾生,這是長情大愛,這樣走入菩薩道。」法度一切,度得一切眾生,希望眾生能夠「消弭苦厄」,想到天下四大不調,大小三災難重覆不斷發生,若想到這樣,覺得我們要把握時間,一直都是來不及,心很急,要趕緊用法來度一切,才有辦法消弭掉苦厄。要如何消解災厄?唯有用佛法淨化人心,要啟發人人愛心,每一個人都把人人當成自己親人一樣,我們願意去付出,就像是鄰居,願意跟師兄師姊說,你們的愛我們很感動,你們不用常來,平時我們可以照顧,如果每個地方都有這樣的人,鄰居互相疼惜,互相照顧,這是啟發人的愛心,這是我們的目標。

 
另外,有一段須菩提的心聲如下:「何況我等四人須菩提等;今已老朽衰邁,於佛教化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對於佛所說大乘法。教化菩薩如何修六度萬行,上求下化,事非我所,亦非我所,是故不起希求,無一好樂之心。」
事非我所,亦非我所願,這兩句引起我的注意,因為我在教領導時,有一個理論指出,領導者要根據部屬的能力意願來採取不同的領導型態。
原來,早在兩千多年前,佛經就有這樣的記載,只是我們有沒有用心聽聞、用心信解、用心行證罷了。
佛陀除了善於領眾外,還會激勵須菩提等弟子,縱使他們年已朽邁,而且原來又不生一念好樂之心,這已經是激勵管理的最高境界。
我當然知道,佛陀的智慧是超越管理學甚多的。我只是想表達,把佛法學好,很多世間法自然具足。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在線
海文
無量光曜心
無量光曜心



文章總數 : 402
來自 : 馬來西亞吉隆坡
威望 : 16
注冊日期 : 2013-10-04

2014/08/22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08/22晨語簡記   2014/08/22晨語簡記 Empty周三 8月 27, 2014 11:27 pm

22/8晨鐘起、薰法香摘要:
實諦理觀忘情執    長情大愛菩提道
法渡一切弭苦厄    慈悲等觀正道行

(一乘實相大法的道理,需要用心深入觀察, 不執著你我,不計較得失,就不會有愛恨情愁 。拉長情擴大愛,要廣結善緣,接引眾生一起來行菩薩道。眾生皆平等,要以父母心看待他人,以菩薩心看待親人,付出無所求。把握當下,用心修習,以佛法度化一切眾生,啓發人人的愛心和善念,進而消弭眾生的苦難災厄。 慈悲等觀為修行方向,引導大家朝正確的菩薩道前行)

●  又今我等年已朽邁   
   於佛教化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生一念好樂之心

○ 以<老>朽<衰>邁故(為理由),以<致對>佛 <陀>所說(的)大乘法,<以>為(在)教化(其他的)菩薩(覺得)與<自>己無關故,此所以不 <生>起希<望>求<道>之意<念>。

○ 何況我<們>等四人,須菩提等(包括當時在靈山會裡的其它弟子)

○ <如>今已<經>老朽衰邁,<對>於佛<陀>教化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
對於佛<陀>所說(的)大乘法,教化菩薩如何 (去)修六度(在人群裡修)萬行,上求下化(的)事 <并>非我所能<做到>,亦<并>非我所<心>願 ,是故<因此>不<生>起希<望>求<道>(的心), 無<沒有>一<念>好樂之心。

(須菩提以年老朽邁向佛陀表白,就當時情況 ,情有可原。然而嚴格來說,還是消極。畢竟 ,生命的長短,並非我們能掌握,如何擴展生命的寬度,才是重點。因此要把握生命,精進修行,以累積慧命的道糧。

證嚴上人希望弟子能將經文裡所學到的佛法, 應用在現今社會。佛法的道理恆古不變,改變的是人心,因此,必須讓佛法普及化,用它來對治五濁惡世的種種現象。

上人讚歎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預想到未來世界大小乾坤的不調,而要弟子們力行一乘實相大法(菩薩道),投入人群身體力行。如今上人感同身受,著急的要不斷去說法,希望弟子能法入心。)

★ 眾生平等何須執        把握人生來修持
    佛法應用於現世        行大乘法為要義

(弟子任海文<濟勖> 虔心摘錄註解證嚴上人 22/08/14於薰法香開示。若有偏頗,歡迎不吝指教。無限感恩)
回頂端 向下
 
2014/08/22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