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4/08/24晨語簡記

向下 
3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4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4/08/24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4/08/24晨語簡記   2014/08/24晨語簡記 Empty周日 8月 24, 2014 12:43 pm

感恩靜思法益團隊分享

20140824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多求人心多不足

無求而得喜足多

忽然得聞記成佛

豈能不喜樂慶幸



  我們已知道了,人生這種不足的心,實在是很多;越求越多越不足,現在我們看天下,很多的大企業家,你問他們,「已經足夠了嗎?」 還沒啊!現正在擴展中,世界排名還是第一,希望可以第一再更大,不要被別人拼過變第二,所以就覺得還不夠。第一不夠,怕被第二拼過去,所以第二的人更感不足,因為前面還有排名第一的在,第三的就更不用說了。所以越求越多,心就越不足,何況我們一般的人,「這是人生苦難的狀態」。人生苦偏多,真正一無所有的人,生活已苦不堪,加上天災人禍的苦,更難當,真的是苦不堪,這是人生!若是能「無求而得喜足多」;無所求啦!但是在無所求中,所得到的就會很歡喜,意外的歡喜。人生有很多人少欲知足,這種常常很滿足,得到一點就覺得很高興、很滿足,人生就是這樣,若我們有一念心,只想付出,付出是一件很高興的事,付出不一定是有錢人的權利,有力的人可以付出,有心的人可以付出,有辦法付出的人,都是無所求,無所求能夠得到他的目的,那就已經很歡喜,很滿足了!



  聽聽今天早上,在慶祝「地藏菩薩的聖誕」,其實地藏菩薩應化身來人間,他本身是應化,依報在韓國,在韓國出生,傳說中他也是王子之一,王族中的一位王子,他喜好佛法,所以真正的無欲,生活很淡泊,他無所求,一心只盼能求得真理,真理要去哪裡追求?那時中國佛法很昌盛,所以他自己一個人,在傳說的故事中,他帶著一隻狗,那隻狗的名字叫做「善來」,跟這位王子,用一艘很簡單的竹笩小船,從韓國走海路往中國,船在海上到安徽省時,忽然間船觸礁,所以不能再前進,他覺得這就是緣,我的緣在此,他就棄船,帶著「善來」往山路走,來到「九皇山」,也叫九子山,因它有九個峰,在那地方選一平坦地方,找一山洞,就這樣安住下來在那裡生活、修行。修行期間,有一群詩人喜愛遊山玩水,那邊的山景很美,這群詩人見這山,大家來吟詩作對,忽然間看見一修行者相貌莊嚴,但看起來不是在地人,也不是中國人,於是向前,問答間才知道他來自韓國,喜愛佛法,故想找一安生能探討佛法的地方。這群詩人,與他相談很投機,從這樣開始,這群詩人常常來,而且一直將佛法與中國詩人哲學會合,且常常帶人來。



  消息傳開後,山主覺得說很光榮,我的山地有這樣的修行人,很歡喜,於是去探望,果然是一位很有德行的修行者,但是覺得住得太簡陋,我是山主,住得這樣簡陋,愧對修行人,就跟他說,你在此安心修心,土地要多大隨你說,你需要到哪裡,我就撥到哪埋的土地給你,讓你在此建道場。

這位修行者說,土地不用多大,只要一件袈裟大小即可。

山主:袈裟這樣小怎會夠?

修行者:只要我的袈裟能遮蔽得到太陽的地方,這樣就夠用了。

山主:只要這樣就好嗎?

修行者:是的!只要袈裟能遮蔽太陽的影,袈裟所遮蔭下來的影,能遮太陽就好!三遍都這樣說

山主:若這樣就可以,你實在無欲很好!



  待這袈裟一展開,太陽受雲全都遮住,整個九皇山全沒太陽,這山主就說,既然這件袈裟展開,太陽全被袈裟遮蔽住,所以整座山都是你的,就將九皇山送給修行者。這消息一傳出去,大家一直慕名而來,發心在此地蓋道場,雖然簡單,但很滿足!很多人聽法以後,慕名而來,遠途的人也願意來這道場修行,這道場亦改名為「九華山」;本來有二個名,稱九皇山、九子山,因為他有九個峰,後來這些詩人說,九皇、九子都不合佛法的道氣,將它當成是「九朵蓮花」,叫做「九華山」,這樣改名過來。就這道場越來越多人,山主的孩子也來出家,所以地藏菩薩的身邊,有些漆畫畫出,一位老人是在家居士,與一出家年輕人,這對父子跟隨他修行,孩子叫做「道明」(法師);是地藏菩薩的侍者。



  遠方來的人越來越多,糧食不足,修行者多了,所以那時有人說,這群修苦行的僧眾,大家修行修得很瘦,所以稱為「枯槁的修行人」(註當時稱「枯槁僧」),大家修得又瘦又黑,所以得此一名稱,表示這道場大家刻苦修行,修苦行!這是地藏菩薩他應化人間,在在韓國,人在中國,所以依正二報,就是依韓國而生,報在中國,顯達他的名稱,人人稱他為「地藏菩薩」。因為他教育的道場,就是一直教育「救苦救難」,尤其在傳說中,「地藏菩薩白天對人說法,晚上就在地獄教化眾生」。《地藏經》就是佛陀在晚年時,對「地藏菩薩」的稱讚。因為佛陀晚年為報母恩,所以到「仞俐天」為母說法,講《地藏經》,那時結夏安居三個月時間,佛陀到仞俐天講《地藏經》,一直讚歎地藏菩薩,久遠劫來,這樣度眾生,甚至他度的眾生有多少?「塵沙數,『一沙為一劫』,那時間的長,一粒沙當成一劫,甚至草木『稻麻竹葦』,也是一樣一草一木,將他當作是『所度的眾生與時間』,用這來的譬喻,表達出地藏菩薩,他『生生世世發願,度化人間,淨化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是一位發大心、大願,很特殊的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雖然菩薩很多,但唯獨地藏菩薩願意到地獄,而且一定要將地獄眾生度盡,才要成佛,很不簡單。



  所以我們眾生的心,都是多求心不足的人,在人間就是一直求,求私己私利,求名大、產業大,這輩子這樣庸庸碌碌,沒去想人生無常短暫,業多!事業做越大,破壞越大,造業就越多。地藏菩薩就是在地獄中,度這種多貪多求心不足之人,地藏菩薩多辛苦啊!地藏菩薩度眾生無求,只要眾生受法得度,他就歡喜,他的歡喜,是眾生離開地獄,得佛法能夠淨化眾生,這樣他就很歡喜,這是地藏菩薩無求,但是他是多付出,他的歡喜,喜在眾生得聞佛法,這是地藏菩薩的大願。



  但是我們說的,在《法華經》裡,在佛陀的弟子中,已經慢慢開始將心開擴了,開始法接受大法,開始反省過去守在獨善其身,現在已經瞭解,人人都有成佛的機會,開始要發心,因為歡喜也可以得佛授記,將來也能成佛。所以忽然間,聽到聲聞也能成佛,這非常微妙的法,怎會不歡喜呢?大家很歡喜!這是須菩提在表達他們,忽然得聞聲聞得授記,將來可以成佛,這種的歡喜,但是地藏菩薩他就不管何時能成佛,就是接受佛法,就是為眾生付出,不管什麼時候,是不是可以成佛,我就是為眾生付出就對了,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叫做發大心、立大願,從開始他就有這樣,大心大願的付出,所以他時時在歡喜中,甘願、歡喜的付出。修行我們應該向地藏菩薩看齊,不過我們過去既然還沒發大心,現在須菩提;「解空第一」,或者是「慧命第一」什麼都第一,修行中不過還是在「小乘」,現在開始發心,「我等今於佛前,聞授聲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甚歡喜,得未曾有。」我們昨天說過,所以這段文表達出他們心的歡喜,得未曾有。接下來的文說,



經文:「不謂於今,忽然得聞,希有之法,深自慶幸,獲大善利,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佛四十餘年未說,今日始說真是忽然得聞,聲聞成佛,昔所未聞,今得聞之,所以心甚歡喜。



  「不謂」就是說,表示從他內心,其實過去不敢想,心一直認為我這樣我就夠了,但現在已經知道,「聲聞發大心修菩薩行,同樣可以成佛」。過去不敢想,現在開始表達出來,聲明已經開始,把他內心的話說出來,這分的歡喜,過去沒感覺,現在很歡喜,那種慶幸,因為現在忽然得聞這法。「若有求而得,則不為希有。」因為他之前覺得,這是佛向菩薩說話,那怕佛陀是在仞俐天為母親說法後,從仞俐天回歸娑婆世界,將這個法再次流傳人間,讚歎地藏菩薩,這他們也都有聽到,但是他們覺得,這是向地藏菩薩說的話,讚歎地藏菩薩久遠劫來,長久的時間發大願,這說的是地藏菩薩,跟我沒有關係!所以過去都是「心無希求」,現在忽然間佛陀講《妙法蓮華經》,稱讚人人本具,具有甚深甚深無量甚深的智慧,人人本具,人人都能成佛,何況舍利弗已經受佛陀授記,我們雖然過去無所求,但我們同樣有希望,也可以接受佛陀所授記,因為這樣,「過去不敢求,現在不求自得,就是很歡喜,這種的歡喜從內心無法形容,就是歡喜!」我們大家還要透徹瞭解,佛陀四十多年來,還不曾說的,今天開始說,是這樣嗎?佛陀從說《阿含》,就一直涵蓋著「微妙法」,只是還不能說,大家都能成佛;因為大家還沒辦法體會。所以佛陀的心懷,人人可以成佛,佛陀一直含藏在內心,想要說的,一直就想說,只是因緣還沒到,現在已經到了,時間來不及了,不能再「留下來」,所以在這時間,他開始說,「真實」。「忽然得聞」,忽然間得到、聽到,聲聞也可以成佛。「昔所未聞」,過去不曾聽過,現在已經聽到了,佛陀向舍利弗受記,所以「今得聞之」,心也很歡喜。



經文簡釋:

「忽然得聞,希有之法」;忽聞此開三顯一,唯是一乘之希有之法,如是所獲實堪深欣慶稱幸,如不求而得無量珍寶。



*「希有之法」:即是妙法,亦即本經所說三乘即是一乘聲聞皆當作佛,真是希有事,從來未聞佛說。



  這就是「忽然得聞」,「忽聞此開三顯一」,所說的法,來到《法華經》時,開除過去小乘、中乘,會合成一乘。佛陀跟大家說,「過去所說的是小乘法,其實人人應該具有大根基,受大法,這叫做開三顯一。」其實佛陀並不是要說三種法,佛陀一心一意,就只想說一種法,就是要「人人能夠成佛」,就是人人共同一條路,那就是菩提道,要行菩薩道,入人群廣度眾生,這是佛陀的目標。要人人可以瞭解,就像是在讚歎地藏菩薩一樣,地藏菩薩長遠劫以來,同樣如此在度眾生,用恆河沙來譬喻,時間與所度的眾生,那無量數的時間,度無量數的眾生,這是佛陀要向大家說,人人開始,應該要發這樣的心願,可惜不是人人有這樣的根基,所以佛陀的本懷,無三就是一,來到這地方(時刻),佛陀完全把方便法撥開,大家唯有一乘,一條路走,那就是菩提道,所以說「唯是一乘,希有之法」,這實在是很希有,佛陀開頭就不是這樣說,來到《法華經》完全收攝,沒有其它路,只有一條,所以感覺很歡喜,聽到這個法,「心歸一、法歸一」,大家能專心向這條路走,所得到的真的很歡喜。那種「深」的歡喜,不是「浮」的歡喜,浮的歡喜是淺淡的歡喜,歡喜一下子就過了,不是!他是甚深,透徹瞭解,歡喜的信解,已經深入到整個生命的細胞裡面,真的是透徹歡喜!



  這樣的「欣慶稱幸」;大家很幸福,這種從內心發出,如「不求而得,無量珍寶」,世上的人就是以珍寶為貴,經典就用像是得到無量的珍寶。無量的珍寶,要如何比喻,內心所有的細胞都踴躍歡喜起來?細胞會笑,你們曾聽過嗎?過去我也說過,整個身體的「細胞都踴躍歡喜」,為什麼歡喜到會跳起來,為什麼歡喜到這樣輕鬆這樣自在呢?因為透徹,身心慶幸那種歡喜。這不是如我們凡夫,這樣的譬喻,一陣歡喜就過,是「永生永劫」。就像地藏菩薩都無所求,就是不斷不斷的付出,不斷看到眾生能離開地獄,這就是他最歡喜的;而他最心痛,就是看到眾生又墜落(地獄)。所以我們才說,他替眾生「擋在地獄門」;人間淨化,自然就不再墮地獄,所以佛那時將所有眾生都付託給地藏菩薩,未來要真正救苦,就要期望地藏菩薩。這是佛陀說,「將來他若滅度,這麼多的眾生,唯有付託給地藏菩薩。」但是來到《法華經》,就是期待人人能成佛,不是只有地藏菩薩,所以人人都有這使命行菩薩道,行菩薩道這使命,不只是地藏菩薩。所以「希有之法,即是妙法」,希有;真的人人能成佛這是很希有的法,也就是《法華經》所說的「三乘即一乘,聲聞皆當作佛」,這是《法華經》最微妙的法,所以是「很希有」的事。從來還未聽過,過去佛陀講過很多經,來到《法華》正式宣說,人人都能得授記,人人都能成佛,但是要成佛,要下定決心,長久的時間要發菩薩心,行菩薩道,所以用地藏菩薩來鼓勵很多人。



經文簡釋:

「深自慶幸,獲大善利」;深自慶幸:過去認為不可得者,今日能得已得,慶獲善利,幸能領悟,怎不深心自慶自喜呢?



  「深自慶幸,獲大善利」,這種深自慶幸,是過去認為不可得,但是今日已經得到;過去認為沒有成佛的機會,我若能斷除煩惱,取入涅槃,就不會再來六道輪迴,過去只想到這樣而已。沒想到說煩惱去盡,得入涅槃,不受六道的業力牽引,不再有這心願,倒駕慈航來人間,沒有想到有這心願,自願再來人間,這過去都沒想過。佛陀的鼓勵、佛陀的證明,所以他們願意,現在是「慶獲善利」。原來我們也能成佛,領悟到佛陀的教化,人人可成佛、人人可以發大願,人人都可以乘願再來人間,不受業力驅使,是自己自願能來,能來人群中度眾生,這種深心自慶自喜,這是人人應該要有。



經文簡釋:

「無量珍寶,不求自得」;無量珍寶:即大乘因果,過去在般若時,領受大法是為轉教菩薩,以為菩薩方可作佛。



  「無量珍寶,不求自得」,無量的珍寶是世間人人所追求,但是修行者所追求的,是比珍寶更珍貴就是法;其實珍寶是世間有形的物資,有形的物資也有消失的時候,有形的物質帶不來,也帶不去,但是唯有真實妙法,才是真正在我們生命中,成長慧命,我們的慧命才能將煩惱業力全都斷除。但是要用什麼來譬喻,最價值最珍貴、最歡喜,沒法再來形容,只好用無量珍寶來形容。就是「大乘因果」,這是很重要的,過去就一直跟大家說,要深信因果,人人要瞭解,尤其是大乘因果,就剛才說斷除煩惱,發大心立大願,過去在《般若》的時代,一切皆空,所領受的大法,就是只說一切皆空,還是偏空,現在應該領受到的是大法,就是轉《般若》一切皆空,要再增加「妙有」,妙有就有大乘因果,我們若能相信大乘因果觀,這就是妙有。我們凡夫的因果是隨業去來,「萬般帶度去,唯有業隨身」,帶著業來,帶著業去,這是小乘因果,也就是凡夫因果。我們現在要重視的是大乘因果,他能從《方等》、《般若》空的道理一轉成為了大法、妙法,這種妙有的道理,現在已經領受到了,轉為菩薩,教菩薩法。佛陀講法就是有這樣的次序,現在他們已經領解,領悟體會,體解大道,所以開啟了他們的智慧,這時發大心要來統領大眾,在人群中來去自如,這就是大乘的因果。這就是以為菩薩才能作佛,要行菩薩道才能成佛,這是必然的道理。



*「豈知於今法華法會,全蒙等賜大事,故曰不求自得。真是千生難逢,萬劫難遇,荷佛深恩,慶幸何如!」



  「豈知於今法華法會,全蒙等賜大事」,到這時,佛陀一大事的因緣,坦然都已展現出來,讓人人能去體會。佛陀原來的本懷,人間一大事,莫非就是要讓人人,「從小」,凡夫心那種因果觀,慢慢善誘,從小乘聖人的因果,一轉是大乘因果,這大乘因果,就是要從大《般若》智慧的空法一轉加上了妙有,這樣心就很自在,去除一切煩惱入人群中來去自如,這是佛陀完全舖設出來,完全教化,所以「等賜大事」,一大事因緣來人間,所以叫做「不求自得」。今天所聽到的法,完全是佛陀內心本懷,全都舖設出來,坦然讓大家瞭解,真是千生難逢,這是真實;真實法是千生難逢,不知要再幾生幾劫才能再遇到佛。要遇到佛不是這樣簡單,我們說過,釋迦佛與將來要成佛的彌勒佛,現在稱為彌勒菩薩,他未來成佛還要六十七億這樣久的時間(考:具足五十六億七千萬歲下生。根熟方下成道。」)

真的還很長,時間這樣長,千劫難逢。要遇到佛,將佛的本懷真實道理,六十七萬劫的時間才能再遇到,所以這是千劫難逢,不是千劫,是六十七萬劫這麼長的時間,這段期間,實在是佛陀他的恩惠,未來就是要承擔如來的家業,佛陀的晚年就是要人人擔起(如來)家業。現在常聽慈青發願:「要挑起天下的米蘿」。我們就是要「荷擔如來的家業」,就是天下事,天下人有責任,何況我們修行成佛教化,我們一定要有這樣的責任,所以我們要用心,在每一個時間,我們能聽到佛法,尤其是到現在體會一大事因緣,佛陀很坦然將他內心本懷,敘述讓大家瞭解,我們應該要深解。



  人生庸庸碌碌所,所求何物,讓你求到很多,你還是不滿足,所求的就算是讓你得到,瞬息無常,還能帶走什麼?沒辦法!唯有法入心,活絡在我們全身的細胞,都能很快樂、歡喜,能助長我們的慧命,這種無求快樂,付出無所求,這樣的人生,不就是最快樂嗎?所以「佛法是千生萬世難逢」,我們現在能得這樣甚深微妙的法在生活中,能不好好用心,守住這念「信解甚深妙法」?所以要時時多用心!



【參考資料】:

佛滅度一千五百年。地藏降跡新羅國家。姓金。號喬覺。永徽四年,年二十歲。祝髮。攜白犬善聽,航海而來。至江南池州府東青陽縣九華山。端坐九華山頭,七十五載。至開元十六年七月三十夜成道。計年九十九歲。時有閣老閔公,素懷善念。每齋百僧,必虛一位,請洞僧(即地藏也)足數。僧乃乞一袈裟地。公許。衣遍覆九峰。遂盡喜捨。其子求出家。即道明和尚。公後亦離俗網。反禮其子為師。故今侍像。左道明,右閔公,職此故也。菩薩入定二十年,至至德二年七月三十日顯靈起塔。至今成大道場。(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九華山】為四大名山之一。清一統志八十二曰:「九華山在青陽縣西南四十里。顧野王輿地志:上有九峰,千仞壁立,周圍二百里,高一千丈。太平寰宇記:舊名九子山,唐李白以九峰如蓮華削成,改為九華山。」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普陀山為觀音菩薩的道場,五台山為文殊菩薩的道場,峨眉山為普賢菩薩的道場,九華山為地藏菩薩的道場。(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三世佛】三世者,過去現在未來也。過去佛,為迦葉諸佛。現在佛,為釋迦牟尼佛。未來佛,為彌勒諸佛。此即佛經所云三世諸佛也。(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贊》卷1:「菩薩處胎經說。具足五十六億七千萬歲下生。根熟方下成道。」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62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2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4/08/24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08/24晨語簡記   2014/08/24晨語簡記 Empty周一 8月 25, 2014 7:37 a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四年八月二十四日星期日)

 

今天是地藏菩薩的聖誕,上人開示時,講了地藏菩薩成道的故事。原來是要我們學習地藏菩薩的菩薩精神、願力、行動。

 

今天的重點,剛好在下面這一段可以含蓋,我有感觸的以粗體字呈現。

 

「希有之法」:即是妙法,亦即本經所說三乘即是一乘聲聞皆當作佛,真是希有事,從來未聞佛說。

 

這就是「忽然得聞」,「忽聞此開三顯一」,所說的法,來到《法華經》時,開除過去小乘、中乘,會合成一乘。佛陀跟大家說,「過去所說的是小乘法,其實人人應該具有大根基,受大法,這叫做開三顯一。」其實佛陀並不是要說三種法,佛陀一心一意,就只想說一種法,就是要「人人能夠成佛」,就是人人共同一條路,那就是菩提道,要行菩薩道,入人群廣度眾生,這是佛陀的目標。要人人可以瞭解,就像是在讚歎地藏菩薩一樣,地藏菩薩長遠劫以來,同樣如此在度眾生,用恆河沙來譬喻,時間與所度的眾生,那無量數的時間,度無量數的眾生,這是佛陀要向大家說,人人開始,應該要發這樣的心願,可惜不是人人有這樣的根基,所以佛陀的本懷,無三就是一,來到這地方(時刻),佛陀完全把方便法撥開,大家唯有一乘,一條路走,那就是菩提道,所以說「唯是一乘,希有之法」,這實在是很希有,佛陀開頭就不是這樣說,來到《法華經》完全收攝,沒有其它路,只有一條,所以感覺很歡喜,聽到這個法,「心歸一、法歸一」,大家能專心向這條路走,所得到的真的很歡喜。那種「深」的歡喜,不是「浮」的歡喜,浮的歡喜是淺淡的歡喜,歡喜一下子就過了,不是!他是甚深,透徹瞭解,歡喜的信解,已經深入到整個生命的細胞裡面,真的是透徹歡喜!

 

「豈知於今法華法會,全蒙等賜大事,故曰不求自得。真是千生難逢,萬劫難遇荷佛深恩,慶幸何如!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海文
無量光曜心
無量光曜心



文章總數 : 402
來自 : 馬來西亞吉隆坡
威望 : 16
注冊日期 : 2013-10-04

2014/08/24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08/24晨語簡記   2014/08/24晨語簡記 Empty周一 8月 25, 2014 11:35 pm

24/8晨鐘起、薰法香摘要:
多求人心多不足    無求而得喜足多
突然得聞記成佛    豈能不喜樂慶幸
(人心貪婪,越求越是不能滿足,也越自私自利,因而升起更多煩惱,造就更多業力。若能少欲知足,在付出無所求中達到目標,無求而得,那種知足常樂的歡喜,非筆墨能形容。現在聽聞〈法華經〉,接受一乘實相大法,若能反省過去,發心立願,除卻貪婪而投入人群, 時時得以感受法喜,為能得無上喜樂而慶幸。 )

● 不謂於今*    突然得聞    希有之法    深自慶幸    獲大善利    無量珍寶    不求自得
○ 佛<陀>(說法)四十餘年(來)<從>未說<這個大法>,今日始<才>說,真是突然得聞,聲聞 <乘者>(因此)成佛,昔<過去>(我們: 須菩提等弟子)所未<曾><聽>聞,<如>今得<以> <聽>聞之,所以心甚歡喜。
*不謂於今:過去所不敢想的,現在表達出來。

● 突然得聞,希有之法:
○ 忽<然><得>聞此<這個> 開三<乘>顯<露> 一<乘>,唯<有>是一乘<實相>之希有<未曾有>之法,如是<因此>所獲<得>實<在>堪<可> 深<感>欣喜稱<知為><有>幸,<猶>如不求而得無量珍寶。

○ 希有之法:即是妙法,亦即本<法華>經所說三乘即是一乘,聲聞<乘>皆<都>(因此)當作佛,真是希有(之)事,從來未<曾><聽>聞佛<陀>說(這個妙法)。

● 深自慶幸,獲大善利:
○ 深自慶幸:過去認為不可得者,今日能得已得,慶<幸>獲<得>善利,<慶>幸能領悟,怎不深心<由衷的>自慶自喜呢?

● 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 無量珍寶:即大乘佛果。過去在般若(宣說 “一切皆空”)時<代>,(須菩提等四弟子雖曾)領受大法,是為<了>(代替佛陀來)<輾>轉教<導> 菩薩,以為(只有)菩薩方<才>可<以>作佛。

○ 豈<怎>知於今日法華法會(裡),全<部>蒙 <受>等賜<於>大<乘一>事,故<因此>曰<說> 不求自得。

○ 真是千生難逢,萬劫難遇,荷<承>佛<陀>深恩,慶幸何如<無比>!

★ 得聞佛法真慶幸    百千萬劫難遭遇
    越求越是難滿足    不求而得真法喜

(弟子任海文<濟勖> 虔心摘錄註解證嚴上人 24/08/14 於薰法香開示。若有偏頗,歡迎不吝指教。無限感恩)
回頂端 向下
 
2014/08/24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