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4/08/26晨語簡記

向下 
3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4/08/26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4/08/26晨語簡記   2014/08/26晨語簡記 Empty周二 8月 26, 2014 7:13 pm

感恩靜思法益分享
20140826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法說譬喻領悟
對治求五利使
果報之增上慢
說三界火宅喻
復得大白牛車
再說窮子譬喻


  大概能夠回想過去,這麼久的時間,一直說的法,我們從<方便品>、<譬喻品>,佛一直用盡心機來誘引弟子,如何能去除過去所執著的小乘法,進入一實大乘法,佛陀的用心,我們要一直回想,現在弟子已開始慢慢體會到,體會到佛陀的用心,也啟發了自己過去所執持,獨善其身的不對!現在開始是懺悔、反省,將自己的心門打開,要讓自己心與佛本懷接近,真的是很不容易,人生的執著,煩惱無明要去除,實在是不簡單,這是佛陀一直用心,也要用四十多年時間,才真的能夠啟動弟子這念心,不過時間不留給人,人還是一樣,隨時間流逝,年紀也慢慢大了,所以會去想,現在知道了,但年齡也朽邁了,是否還有辦法接受佛陀的教法?還有辦法承擔嗎?這是最近一直在說,所以我們聽法,承先啟後,過去聽的不要忘記,現在聽的我們要用心接續於未來。


  「法說譬喻領悟」,這是佛用多少心機,說種種法,這「五時施教」,從覺悟那心靈境界,面對的是,發心菩薩所說成佛的法與心境,接下來就是面對凡夫,要如何引入佛法中,所以就用《阿含》,慢慢誘引,讓他們知道「因緣果報」觀,瞭解了「苦集滅道」,人間現實的苦難,與人間無常,生命短暫等等,煩惱累積由不得自己,受業力的牽引,六道輪迴苦不堪,這些法就要說十二年,然後大家用心瞭解,認真用心下功夫,要如何去除煩惱,要如何斷了攀緣、惡緣。佛陀認為這樣也不行,要趕緊再更上一層樓,說《方等》,破執著的心,趕緊讓大家瞭解,一切「空幻無常」,這樣也要說八年,二十年過去了,還是不行,因為只斷了「無明、欲」的煩惱;還未到斷「塵沙惑」的煩惱,所以訧說《般若》,已經說空啊!空、空、空,五蘊皆空!一切真的是很微細「空」的道理,也分析出來,這樣要二十二年時間,接下來就是《法華經》,從《般若經》的過去,一直到現在,從《般苦經》一轉,就在這空法的教法,又再加上了「妙有」,你要成佛,你還未啟發出真如本性,真如本性還未真正體會,「真正的真如本性,就是成佛境界,成佛境界就是回歸覺悟那時的華嚴海會,那種靜寂清澄,永恆無染的境界」。這時候,《法華經》就是要對人類說,成佛之後的境界,讓我們回歸如來清靜本性,所以過去所開的路,現在就要回歸一條大路。


  因為這樣,佛陀要用種種說法,法說過去,不管是《華嚴》三個七日,就是二十一日,一直到(阿含)十二年、(方等)八年、再二十二年的(般若),這麼長久的時間,這都是「法說」;也就是在法說的過程中,很多的譬喻含在法說中,一直到《法華經》時,他就獨立<譬喻品>,從說方便法四十幾年間,一直都在方便隨機投教,來到《法華經》,不斷用種種方法來譬喻,大家應該能體會,來對治這「求五利使」,有五利使,當然有五鈍使;這五利使就是「急著能趕緊得道」,五利使就是「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等,就是表示「心很急」,知道人間一切虛幻,人間一切還有六道輪迴所造作,所以要趕緊找一條較短的路,趕緊到達,所以很積極!這不是很正確,容易「差毫釐失千里」,五利使還是一樣回到果報,還是在「增上慢」,因為「他以為已得道了,已斷身見、斷邊見、斷邪見、斷見取見、斷戒禁取見等等,以為他全部都斷了,其實這才是他真正的毛病。」


  修行本就要一步一步來,方向要正確,真正將內心一切煩惱完全斷除,要如何於人群中,不受人群影響,這樣才是真正斷煩惱,若還是受人群誘惑,那就是有污染,修行的心若還有污染,還有「貪、瞋、癡、慢、疑」這五鈍使。五鈍使就是鈍,要斷欲,慢慢來呀!要改脾氣,慢慢來呀!這種慢慢來,這都是鈍,根基很鈍,所以要他改過,就沒那麼簡單。另外一種(五利使)卻是急,很急!想要很快可以修行,一步登天,這樣就容易偏差,偏差之後,他的果報就是增上慢,就是貢高驕慢,像這樣哪有斷煩惱。斷不去,所以佛陀開始在譬喻品,就說「三界火宅的譬喻」,在三界火宅,眾生就像幼稚無知頑劣的小孩,惹火燒身,在那裡玩火,儘管父親在外面一直叫,都還是不知道要出來,父親就再設方便,外面設三台車,要適應這些孩子所追求,所以門外設三車,等待小孩看到外面的車,適應他們想追求的,他們自然就跑出來,這個時候長者要再循循善誘,說出大白牛車的莊嚴,現出了裡面有這麼多寶藏,裡面很多珍玩寶物,若只是在羊車、鹿車,一無所有,看看大白牛車,這麼豐富,這麼多的珍寶,用這種方法,使這些在火宅中的孩子,懂得跑出來而得救,還可以親身看到大白牛車,裡面莊嚴的寶物,所以得到了,「復得大白牛車」。


  「再說窮子譬喻」,現在再下去,有故事了,窮子譬喻,聽經要記得,過去聽的、現在聽的,還有未來,到底佛陀用什麼方法。過去是佛陀用心,現在接下來是很多弟子的用心了;「須菩提、摩訶迦旃延、摩訶迦葉、摩訶目犍」連等四位弟子,他們同時的心聲,懺悔再表白他們內心,也表示自己歲數大了,現在開始要發心,「不會再想說,以為就是這樣而已」。


經文:「不謂於今,忽然得聞,希有之法,深自慶幸,獲大善利,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以上經文是在描述,出了火宅,看到那三台車,尤其是牛車,他們本來不知道,有這樣豐富的大白牛車,現在人人有份,所以之前不敢求,現在知道原來這也是我的,只要我「想要」,這東西就是我的,所以「深自慶幸」,這是很希有的寶物、很希有的法,這個法原來是這樣豐富,所以自己很慶幸,「獲大善利」;所得到的是很大的利益,就是「無量珍寶,不求自得」。下面文說:


經文:
「世尊!我等今者,樂說譬喻,以明斯義。」
*「須菩提等陳述領解佛說譬喻,亦以譬喻說明領解之意。因明如來慈悲循善誘誨,自己愚癡情滯於獨善。」


  現在這四位弟子,代表著所有修行者,要來敘說他們的內心,同樣他們也學佛用譬喻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的心,這個譬喻,要說明他們內心「過去的迷」,現在所得到的寶,「也用譬喻來說」,比較方便。接下來是須菩提等,開始來陳述表白,表白了「領解佛說譬喻」,他們現在再用譬喻來「回覆」,向佛陀表達他們的心意,因為佛陀本懷,大家無法瞭解,所以佛陀就用譬喻的方式,現在弟子要回答佛陀現在的心境,一樣用譬喻,譬喻內心的領解,所以「因明如來,慈悲循善誘誨」,就是要來表達感恩。這是再下去的文,現在只是大概述敘,因為要感恩佛陀慈悲,循循善誘,就是從佛陀成佛之後的境界,要讓眾生、世間的人,人人都可成佛,但考慮人人無法接受,所以佛陀慈悲,設種種教法,「說空談有,譬喻一切」,用這樣的方法,這叫做循善誘誨,慢慢接引眾生,教誨眾生,這是大家對佛陀的感恩,現在大家瞭解佛陀的本懷、佛陀的用心,表達出弟子「自己愚癡」,那「情」停滯於獨善其身中,弟子只是貪著於獨善其身中,為了「尊重」再請「釋尊」,表示出大家的誠意。


經文簡釋:
「世尊!」;誠敬應如禮,儉恭敬禮節,心有所決定領解受教,須先申明致誠。


  「世尊!誠敬應如禮」;應該就如世間的禮節,世間的禮節要表達我的心,我就要再稱「世尊啊!」就像我們常聽到馬來西亞(慈濟人)跟師父說話,先講「師父呀!」叫一下,表達他們要說話,講完一段就說「師父呀!、上人呀!」他們常常口頭上(這樣說),這就是表達他們的尊敬,「希望表達,他們內心的話,想要向師父講」,跟現在這段經文,須菩提按照人間的禮節,要表達前,再稱「世尊啊!」就是我現在要向你表白,這是「誠」,表示了「誠敬」,發自內心誠意;對佛陀的敬仰,就像世間人的禮節,用最謙恭禮敬的禮節,來向佛陀表達。這四位在佛陀的面前,在那地方,用虔敬的心與身,這身心的形態,表達他們真的很謙虛,很恭敬的禮節。心有所決定,從內心的決定,他們已經領解了,要接受佛陀教育,就要行菩薩道,他們已經開始體會、開始要接受了,所以要先申明他們內心,表達他們內心的「畢敬」(畢恭畢敬);這是描述佛與弟子之間,弟子要表達出他們內心的誠意。


經文簡釋:
「我等今者,樂說譬喻」;譬喻品以大富長者,比喻如來估量財富不匱,故曰等賜大白牛車。
今此;信解品四子說窮子喻以回應酬對回答,以喻說領解喻說。


  所以他們要說「我等今者,樂說譬喻」,我們現在要表達我們的內心,用譬喻來說,這段文就是說,「以大富長者,譬喻如來對眾生」,如來的智慧,可以體會眾生的根基,所以估量他有很大的智慧,因為<方便品>,佛一直一直讚歎佛陀智慧;「佛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等等甚深無量智,那就是適應眾生根基,這是佛陀估量他的智慧可以普及,讓一切眾生,財富無量,使用不完!


  譬喻長者,長者儘管財富很多,但這間舊房子已經舊了,已經破壞了,孩子還在裡面很危險。他還有很多財富,因此就這樣循循善誘,把孩子趕緊用種種方法,大白牛車,用三車在門外,來誘引孩子出來,「長者他的大富,就是佛陀的大智慧,所以佛陀在接引眾生,跟長者要把他的孩子叫出火宅,一樣的道理」。「今此」;現在<信解品>,「四子說窮子譬喻」,現在接下來<信解品>有很豐富的故事,這四位就是「慧命須菩提、摩訶迦旃延、摩訶迦葉、摩訶目犍連」,他們開始用這種譬喻來回應、回答佛陀,「佛陀用譬喻,弟子也一樣用譬喻來回應佛陀,表達他們的心,佛陀也表達了他的心,用種種譬喻來接引弟子,弟子知道自己愚癡,所以他們用過去內心所想,停滯在小乘,也用譬喻來回答,這就是現在他們開始領解,領解的心所要表達。」


*「二品皆以父子相稱者,佛於弟子有作成之德,故比之如父,弟子於佛有纘述傳承之功,故比之如子。」


  前面<譬喻品>,現在的<信解品>這兩品,都是以「父子相稱」,過去是父親在門外看孩子,不忍心所以設種種方法,現在窮子的譬喻,是孩子違背了父親,離開了家庭,這也是用父子來譬喻,用父子來相稱,跟佛與弟子所做的一樣,「佛德無量,弟子還是守在『小知、小見、小得』,所以佛與弟子之間還有這樣的舉例,就像大長者與他的孩子有舉例一樣,最後父親救孩子出來,現在佛陀用種種方法讓弟子慧命增長起來。」所以弟子與佛,有「纘述傳承之功」,因為「父子有財產相繼承的法,佛跟弟子他們也要承擔如來的家業」。所以呀!弟子跟佛之間,總是要有述敘,佛說法,弟子要傳法,孔夫子說「述而不作」,原本就有的道理,我就就是照這道理來敘說。佛陀發現這道理,要跟大家說,弟子應該要好好聽,聽完之後「如是我聞,把法傳說下去」,這就是「說法者、傳法者」應該要有的責任與功用。「故比之如子」,就像「世間父子事業相傳」,出世的「佛陀教育弟子,也要佛法相傳」,所以「弟子有此責任,擔起了天下的法,我們應該要把法普遍流傳在天下。」


*「此品以幼稚貧兒,比喻弟子無心希取,故言忽得如來寶藏之分。」


  此品就是<信解品>,<信解品>用「幼稚貧兒」,很幼稚的孩子,「原來他是富有長者的小孩,但是一念偏,跑出去玩,迷失了,不知道回家的路,所以變成貧窮。」這是後面要說的法,譬喻弟子無心吸取,明明佛陀跟我們說這麼多法,我們還迷在這法,還貪戀在小法中,就好像只貪戀在羊車、鹿車中,還不知道大白牛車,這就是弟子「無心希取」。法!佛陀是如此開闊心胸為我們說法,我們竟然一直停滯在凡夫地,或停滯在小乘獨善其身裡面。所以現在已知道佛陀從過去,他成佛的本懷,要讓人人可以成佛,這個心,知道眾生不堪受用,他就先放在內心,用種種方法來誘引我們,這時已經瞭解了、也體悟了,「佛德原來我也一樣能夠得到」,將來也能成佛,成佛實在離我不遠,雖然我年紀大了,但清靜本性在我自己心中,現在瞭解了,「忽得如來寶藏」,已經瞭解了,自己本來就已經有,「從佛所說法,我體會到、我發現到,原來我也有真如的寶藏在。」


*「前品述說如來慈愍如父為子之心最初,故云驚入火宅。此品寫弟子愚癡背父之事居多,故曰疾走而去。」


  所以「前品」,那就是《譬喻品》,敘說「如來慈愍」,就如慈父一樣,為了孩子,那種最懇切的心,這在《譬喻品》時火宅的譬喻,看到那些孩子,還是那麼頑愚,在裡面看到火不僅不害怕,還把火當作所要玩的東西,想到那些孩子在火宅中,就感覺我們現在的人,不也是這樣嗎?長者在火宅外很著急,要怎麼辦?就要施設種種方法,所以「慈愍」;佛陀慈悲愍念眾生,像父親為孩子,那種最懇切的心,那種父子情,跟世間人父子很懇切的情,現在的人,有多少人可瞭解父親對子的情?當功成名就時,不孝順父母的很多。而修行者,有幾個可真正體會,佛陀內心心懷的懇切,有多少呢?所以不管是修行的過程,或是世間人的心態,都還是在凡夫中,聽到佛陀跟他的弟子對答,我們可以瞭解,「佛陀辛苦了」。


  四十多年了,在晚年的時候,才能得到一群,也是年紀朽邁的弟子,開始敘述他們的內心,現在終於可以瞭解,師徒的情跟父子情一樣,那種救子的心這樣懇切,更入火宅,前面<譬喻品>就是這樣,長者看到孩子在火宅中,他也受驚進入火宅中,要叫大家出來,卻叫不出來!所以他就趕緊出來到外面,再想辦法設三車,這就是前面<譬喻品>,現在<信解品>,在描寫「弟子愚癡背父」的故事,這是之後要再講的故事,這種愚癡違背了父親這樣的事情很多啦!尤其是父親去找孩子,明明已經找到,但看到父親他跑得更快,不願意跟父親相認,他也不知道這大長者就是他父親,他自己內心已變的有自卑感,不知道原來他也是大長者的小孩,以為自己已是落魄的人很自卑,這是窮子的心態。


*「前品明如來引諸子出離欲、煩惱、塵沙惑三界門,故云父今在門外。此品明窮子恐怖疑父,不肯入門,故曰住立門側。」


  「前品」就是在譬喻,已經表明「如來引導諸子出離欲的煩惱,還有色的無明、還有塵沙惑,這三界的門」,這是譬喻品一直在說,要出離三界火宅,這前面也說很詳細,「故云父今在門外」,在火宅門外,循循善誘。現在這品,<信解品>,就是表了明「窮子恐怖疑父」,對父親的呼喚,心中還有疑。「就像佛陀與弟子之間,說你可以成佛,他還不太敢相信,同樣的道理不敢入門,前面是希望他出離『三界門,』現在是要他入『佛真如門』;真如本性的門,反過頭來現在是要他入門,但是孩子還是懷疑,遲疑不敢進去,這是種互相對照,故曰住立門側,就是不敢進來。」下面的文


*「父子各說出四十年中,許多施受教法曲折,今日始得父子投機,師資道合,故二喻各盡本懷。」


  父子各說出四十多年的時間中,真的是很多,「施教的是佛陀,受教的是弟子」,不論是「施或受」者,在這教法中有很多「曲折」,佛陀為了弟子的根基,就要想盡辦法,弟子從佛陀所說的法他來曲解,無法直接接受,所以這過程,四十幾年間,佛世的時代教育他的弟子,就這麼曲折,所以說佛很辛苦!一直到晚年,佛陀老了、弟子也老了,到現在「始得父子投機」,現在父親老了、兒子也老了,現在才說我理解,現在開始,弟子體會到佛陀的心,所以佛的本懷現在體會到了,故二樣的譬喻各盡本懷,佛已盡他的本懷,要施教於弟子,弟子也已經體會到了,他從佛陀教法已入心來。


經文簡釋:
「以明斯義」;斯義者,欲明如來慈悲循善誨訓。自己愚癡情態也,所謂智者以譬喻而得解。


  所以<信解品>,四子要再來敘述,他們用譬喻,「以明斯義」,這是要讓我們更瞭解,如來慈悲循善誨訓,來教誨我們,來訓示我們,「用經典、用戒律,讓我們能瞭解防非止惡,讓我們能知道,不要複製煩惱」,說盡了種種的法,弟子自己還是在「愚癡的情態中」,自己很後悔,這麼久的時間,實在是很後悔,所以他不斷不斷來用心,知道現在佛陀不斷的用心,弟子還是懼怕,一直在閃避,佛陀的用心,弟子無法體會,這就是愚癡,這種愚癡的情沒辦法解開。所以一直從少年、中年一直到老年,難免這四位佛陀座下;眾弟子的首座,這些大弟子要懺悔,他們要表達內心的後悔,現在是最誠意的表達,告白過去,那個錯誤就是偏差,所以沒有向前前進、懈怠,自己停滯。


  智者以譬喻得解,所以<譬喻品>不是說,他就是笨笨的,所以我要用其它的譬喻,「譬喻是用最高智慧來解釋這些道理,這些道理的型態,其實是最高道理敘述,所以要瞭解,這些譬喻也要用智慧,用智慧來述說這譬喻,也要用智慧來體會。所以「佛與弟子都是用智者的心態來施教,也要高智慧」,就像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他在<譬喻品>已經體會覺悟,得佛授記。現在接下來慧命須菩提;慧命就是已經有智慧、智慧已成長,這些都是智者。「智者從<譬喻品>中得到覺悟」,現在也要用譬喻向佛陀敘述他們內心過去的愚癡,及現在的體會。各位!學佛要從聽法開始,聽法不是說,聽過去就忘記了,今天再聽,又再重新,我們應該聽今天,就要體會過去,這樣經典這麼長才有辦法連貫,整體的法才可能入心,所以人人時時要多用心呀!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4/08/26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08/26晨語簡記   2014/08/26晨語簡記 Empty周二 8月 26, 2014 10:22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四年八月二十六日星期二)
 
今日上人開示,宛如一位精良的外科醫生,將病人斷成兩節的肢體接上去,縫合,再把血管與神經一條一條接好,讓肢體可以靈活運動。
 
因為現在開始在講信解品第四,可是如何與第三品譬喻品銜接,今天交代的很清楚,譬如這兩品都是以「父子相稱」即是一個重點。
 
前面<譬喻品>,現在的<信解品>這兩品,都是以「父子相稱」,過去是父親在門外看孩子,不忍心所以設種種方法,現在窮子的譬喻,是孩子違背了父親,離開了家庭,這也是用父子來譬喻,用父子來相稱,跟佛與弟子所做的一樣,「佛德無量,弟子還是守在『小知、小見、小得』,所以佛與弟子之間還有這樣的舉例,就像大長者與他的孩子有舉例一樣,最後父親救孩子出來,現在佛陀用種種方法讓弟子慧命增長起來。」所以弟子與佛,有「纘述傳承之功」,因為「父子有財產相繼承的法,佛跟弟子他們也要承擔如來的家業」。所以呀!弟子跟佛之間,總是要有述敘,佛說法,弟子要傳法,孔夫子說「述而不作」,原本就有的道理,我就就是照這道理來敘說。佛陀發現這道理,要跟大家說,弟子應該要好好聽,聽完之後「如是我聞,把法傳說下去」,這就是「說法者、傳法者」應該要有的責任與功用。「故比之如子」,就像「世間父子事業相傳」,出世的「佛陀教育弟子,也要佛法相傳」,所以「弟子有此責任,擔起了天下的法,我們應該要把法普遍流傳在天下。」
 
另外一個重點是,要有譬喻品的法,才會有信解,所以上人偈文寫道:
法說譬喻領悟
對治求五利使
果報之增上慢
說三界火宅喻
復得大白牛車
再說窮子譬喻

 
有譬喻的領悟,對治了五利使與增上慢,了解佛陀的本懷,要誘引我們(弟子)出三界火宅,得到大白牛車(大乘),再說到這個過程就如一位大富長者從小走失的孩子,變成貧窮子,經過幾十年才又找到父親的過程一樣。
 
現在<信解品>,「四子說窮子譬喻」,現在接下來<信解品>有很豐富的故事,這四位就是「慧命須菩提、摩訶迦旃延、摩訶迦葉、摩訶目犍連」,他們開始用這種譬喻來回應、回答佛陀,「佛陀用譬喻,弟子也一樣用譬喻來回應佛陀,表達他們的心,佛陀也表達了他的心,用種種譬喻來接引弟子,弟子知道自己愚癡,所以他們用過去內心所想,停滯在小乘,也用譬喻來回答,這就是現在他們開始領解,領解的心所要表達。」


平時,我持經就很喜歡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這一句,而上人對於這一句的開示很深刻。我以前只看到譬喻的重要,可以讓智者得解,上人更看到智者的深度。
 
智者以譬喻得解,所以<譬喻品>不是說,他就是笨笨的,所以我要用其它的譬喻,「譬喻是用最高智慧來解釋這些道理,這些道理的型態,其實是最高道理敘述,所以要瞭解,這些譬喻也要用智慧,用智慧來述說這譬喻,也要用智慧來體會。所以「佛與弟子都是用智者的心態來施教,也要高智慧」,就像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他在<譬喻品>已經體會覺悟,得佛授記。現在接下來慧命須菩提;慧命就是已經有智慧、智慧已成長,這些都是智者。「智者從<譬喻品>中得到覺悟」,現在也要用譬喻向佛陀敘述他們內心過去的愚癡,及現在的體會。各位!學佛要從聽法開始,聽法不是說,聽過去就忘記了,今天再聽,又再重新,我們應該聽今天,就要體會過去,這樣經典這麼長才有辦法連貫,整體的法才可能入心,所以人人時時要多用心呀!
 
今日的開示,如果沒有了解前後文,沒有整體觀,要有宏觀也要有微觀,就知道上人為什麼這樣說,他從宏觀的角度選擇這樣說,可是例子又說的很細膩,將兩品對照來看,仔細聽會很感動,原來如此,妙不可言。
 
我也是聽到最後,才想通的,感恩。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海文
無量光曜心
無量光曜心



文章總數 : 402
來自 : 馬來西亞吉隆坡
威望 : 16
注冊日期 : 2013-10-04

2014/08/26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08/26晨語簡記   2014/08/26晨語簡記 Empty周二 8月 26, 2014 11:11 pm

26/8晨鐘起、薰法香摘要:
法說譬喻領悟    對治求五利使
果報之增上慢    說三界火宅喻
復得大白牛車    再說窮子譬喻
(回想佛陀說法的用心,讓弟子們體會,并為過去對獨善其身的堅持而心生懺悔和反省,佛陀過去四十多年來所說的法,當中無不用譬喻來作說明,如今在<法華經>裡,久隨佛陀的四大弟子紛紛在 “譬喻品” 中體悟到佛陀的本懷;佛陀透過種種譬喻來對治凡夫五利使 <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的煩惱 ,因為修行必須循序漸進,若想一步登天,即得增上慢的果報;佛陀在〈法華經〉裡以三界火宅來作比喻眾生的愚癡,再以大白牛車來誘引火宅裡的眾生,如今弟子更以窮子作不同的譬喻。)

● 世尊! 我等今者,樂說譬喻,以明斯義。
○ 須菩提等陳述領<受><理>解佛說(的)譬喻。 亦(同樣)以譬喻說明領<受><理>解之<心>意。 因<為>(已經)明<白>如來慈悲<循>循善誘(的) <教>誨,(懺悔)自己愚癡情<願><停>滯於獨善<其身>。

● 世尊!
○ 誠敬應如禮,<勤>儉恭敬禮節,心有所決定領<受><理>解受敬,須<須菩提等弟子>先申明致誠。(向佛陀致以最虔誠的敬禮,以示領受教誨)

● 我等<弟子>今者,樂<以>說譬喻
○ 譬喻品以大富長者,比喻如來估量<長者(佛陀)>財富<資糧>不匱<乏>,故<此>曰<說> (為) 等(孩子們)賜<以>大白牛車<佛大智慧>。

○ 今此,信解品四子<須菩提、迦旃延、摩訶迦葉、摩訶犍連>(以)說窮子<譬>喻以回應酬 <往來>對回答,以<譬>喻說(來表示) 領<受> <理>解(佛陀的)<譬>喻說。
(譬喻,為最高智慧的道理)

○ 二品<譬喻品和信解品>皆以父子相稱者,佛於弟子有 作成<成全>之德,故<此>比<喻>之如父,弟子<對>於佛(來說)有纘* <繼承><陳> 述傳承之功<用>,故<此>比<喻>之如子
*纘 (zuan3)

○ 此品<信解品>以幼稚貧<無知>兒<子>,(來)比喻弟子無心希<望><求>取 ,故<此>言<說>,忽<然>得<到>如來寶藏之分。

○ 前品<譬喻品>述說如來(的)悲愍<心>,如父<親>為<了><孩>子之心最<懇>切,故<此> 云<說>驚<見>(孩子)入<於>火宅。此品<信解品>寫<道>弟子(的)愚癡,<違>背父<親>之事居多,故<此>曰<說>疾走而去<越是叫喚,越是逃離>。

○ 前品<譬喻品><說>明如來(以三車)<誘>引諸子出離‘欲、煩惱、塵沙惑’三界(的)門(真如本性之門),故<此>云<說>父<親><如>今在門外 。此品<信解品><說>明窮<途末路>(的)<孩> 子(心生)<惶>恐怖<畏>(并)<懷>疑父<親>(的居心),(而)不肯入門,故<此>曰<說><佇>住 <站>立(於)門側<邊>。

○ 父<佛陀>子<弟子>各<別>說出四十年中,許多施<與>(和)<接>受教法(上面對的)曲折,今日始<才>得<以>(看到)父子投機,師資道合 , 故<因此>(以)二<方>(的)<譬>喻各盡本懷。

● 以明斯義
○ 斯義者,欲<想>明<白>如來慈悲<循>循善誘<教>誨訓<示>。自己(卻顯露出)愚癡情態也 ,所謂<有>智<慧>者以<透過 >譬喻而得<以> <體>解

(學佛,要從聽經開始。聽經,不是聽了就忘 ,要讓它有連貫性,即是今天聽經,要重溫昨天或過去所聽,唯有這樣,正法才會入心來。 )

★ 種種譬喻法內藏      猶待弟子用心探
    若能聞法勤受持      遲早證得悟佛道

(弟子任海文<濟勖> 虔心摘錄註解證嚴上人 26/08/14 薰法香開示。
若有偏頗,歡迎不吝指教。無限感恩)
回頂端 向下
 
2014/08/26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