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4/08/28晨語簡記

向下 
3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52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4/08/28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4/08/28晨語簡記   2014/08/28晨語簡記 Empty周四 8月 28, 2014 5:29 pm

感恩靜思法益團隊分享
20140828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業累備歷五道
無明常在三界
善惡升沉不定
瞬息在一念心
一動五陰俱生
即共具五十惡


  用心好好來思考,我們這一輩子,到底這個心,這樣浮浮沈沈,自己反省,自己計算每天我們的心思,到底在想什麼呢?跟著什麼樣的環境,起什麼樣的念?一天的時間,或者是累積一個月、一年、一輩子,到底我們心境跟著外境,啟動了我們的心,到底心態是什麼?好好來思考,多數凡夫「業累備歷五道」,我們所做起心動念,所造作的業,一直累積累積起來,善業、惡業若來分類,到底我們是善業多?或者是惡業多?人跟人之間,我們覺得不如意較多呢?或者是覺得歡喜情投意合的人較多?或者是違背我們,他做他的,我做我的,不管是什麼事,意境無法會合,我們到底是起什麼樣的心呢?光說人事,到底是歡喜的多?還是不如意的多?何況說做事情,到底善事做多少?不經意所造惡業又是多少?說起來這樣的業,「分類累積」,我們應該遍於五道,五道就是;天道為善結好緣,一輩子都沒有做壞事,都是為善,所以十善俱足,就是到「天道」。若是人與人之間,善惡雜柔,有惡有善,有跟人結好緣,有跟人結不好緣,看看我們結多少善惡緣,就隨業來「人間」,人間是富還是貧?是貴還是賤?那就看我們過去生,跟人相處的緣。除了人道,同樣還有「地獄、餓鬼、畜生」共為五道,都沒有離開我們所造作的「業」。


  業;善惡分類,全都在五道的條件,凡夫都是這樣在五道輪轉,就是因無明。「欲界」;就是我們「欲念的心」;欲起心動念,對一切一切的欲,「一念無明生三細」,就是「貪、瞋、癡、慢、疑」,真的是那種很細膩「貪瞋癡」一起,就「我慢、懷疑」,這是欲心開頭。知道不可起貪欲,所以修行要過很清淡的生活,但人跟人之間,煩惱無明,我們有斷除嗎?過去、現在、未來,我們雖然無欲,「瞋與癡」是還有或沒有?若還有!那就還在「色界」中,雖我們沒貪欲,但是卻還有瞋與癡;我們還有塵沙無明,你們說我瞭解、我盡量,盡量(去除)貪瞋癡,盡量改脾氣,盡量把習氣改過來,但我們內心,還是有很微細,細到如塵沙,就如沙子一樣,像這樣的惑還很多,很多的迷惑。很多我們聽的道理,知道了,但沒透徹瞭解,這種心還沒很明朗,這樣就還在「無色界」中,雖然看不到,無形中還有塵沙惑,所以「無明常在三界中」,不是貪瞋癡的煩惱,欲的煩惱,便是無明,人我是非,過去、現在、未來,煩惱還有很多,煩惱就是有塵,還有很多迷惑不解的事情,因為這樣我們會在三界,這全都是善惡。


  善和惡,起一念心,起善心,我們這輩子都在做善事,但煩惱無明沒有去除,雖十善具足,煩惱還沒除,所以我們「生在天上,享天福」,因為你人間造很多福業,不過過去有惡或沒有?善若享盡,還是要「再下來」,不管「人間、餓鬼、地獄、畜生」;就是天人天福享盡,還是要墜落其它的四道,人間、地獄、畜生、餓鬼,所以善跟惡,就是這樣在「升沈」。不是升天,就永遠永遠(在天道),福享盡還是會再墜落,因為「天道」無佛法可修,只是在那享福而已,福若享盡就墮落。因為天界沒有苦難,「菩薩所緣,緣苦眾生」,善事,就是因有苦難人,我們才有機會做善事,「天堂人人都在享福,就無善好修,也沒有法好聽,享完要再下來,還要再墜落,這就是升沈。」


  「瞬息在一念心」,善惡升沈在瞬息之間;(例如)本來這人跟你很好,只是聽到一個人說,你怎跟他這麼好?這是我的好朋友。是這樣嗎?我何時才聽他說,說你對他如何,他給你多少好處等等,聽到的瞬息一念間,開始對這很好的朋友排斥,心就有怨有恨,這種過去很好,只是聽到幾句話,瞬息生變。(又如)本來在做好事,同樣被人講幾句話,念頭一轉停止了善,就開始造惡,這都在瞬息之間,就是一念心而已,所以說心要顧好。


  「一動五陰俱生」;「色、受、想、行、識」這是五陰,善(念)一動,這色身做好事,身體力行行十善業;假如我們惡念一動,一樣這個色身,我們的身體,就去行十惡業,所以只要一動,「一蘊就一識」,不管是「色」,或還是「受」,我的感受,歡喜的感受,利益人群的感受很好;但若惡念一動,為什麼要去付出?為什麼要被人家佔便宜?這樣一念惡一動,有這種感受,十惡就生出來,總而言之,「善、惡,善一動五陰俱善,惡一動五陰俱惡」,所以這「五陰就生出『五』、『十』;『五、十善』或是『五、十惡』,這是一念心,所以學佛要好好學,要知道好好觀好我們這念心。


  這心「本覺」,名叫做「父」,用這樣來譬喻這念心,人人本具,本具真如本性,這就是如父親,人人本具。「始覺」就像一顆種子,我們父親原來本有,既然我們發覺人人本具佛性,好好修行,修行要行菩薩道,去行善修行,這叫做在我們本性中,這顆種子開始要發芽了。但是在這種子裡,如初善一發的時候,那芽很幼小;我們在種菜時,看種子剛發芽的時候,豆子剛長出豆芽的時候,你若不小心碰到,就會斷掉,這顆種子就損掉了。所以初發心的時候,道心還不很堅固,這就像「子」,其實人人本具真如本性,就是我們的「本覺」,本覺不斷希望種子可以不斷發芽、成長,但種子一出來芽就斷了,這樣譬喻幼稚,所以我們要把心顧好,如果我們背覺,違背我們的本覺,就起無明,本覺起無明,就是不覺,「不覺就是捨父逃逝」,就像我們不覺,就開始違背我們的良知,違背我們良心,開始去做一些不對的事情;或者是修行者,我們的真如本性,被隔離了,被煩惱無明覆蔽,就是無明,看不到原來的本性,看不到原來的本覺,前面的文這樣說:


經文:「譬若有人,年既幼稚。捨父逃逝,久住他國,或十二十、至五十歲。」


  這個譬喻,人雖然發心,一念心發起,但道心還不很成熟,有的初發心,很快就受外面境界,將這初發心、初念磨滅掉,如果是真正在修行,只自己停滯在自己範圍,就像種子停在剛發起芽來,如幼樹一樣,還沒辦法強壯起來,就是比較幼稚,這樣譬喻作幼稚。「捨父逃逝」,就像人就是這樣,如果自己放蕩、愛玩的時候,離開家庭,就不知道要回來,出去外面,就不知道回家的路,所以久住他國,「或十、二十、至五十歲」。


*「捨父」:父譬如來應身,於過去二萬佛所,教我等無上道,已成父子。佛應身息化之後,我等退大心而習小故,名為捨父。


  接下來這段文,我們昨天說過,「捨父」就是譬喻「如來應身」,佛陀有「法身、化身、應生」三身。應化身在人間,「應身就是,『應與人間因緣成熟』,他下兜率降皇宮,現相在人間,八相成佛來度眾生,這是應世間因緣成熟,所以佛來人間出生。」這也跟人一樣,一對的父母,小時候在那個環境中,但他所感覺,跟我們平常人就不一樣,平常人在皇宮中享受快樂,只會玩、娛樂、享受,但是悉達多太子,他與其他同年齡孩子不同,看到他的國家,有這種不平等的制度,看到貧困的人可憐,看到老病死這樣的人生,所以他去求解脫修行,他要將這個道理找出來,找出了道理,才有辦法拯救眾生,這是他應身來人間。所以「他」,過去我們在<序品>中,日月燈明佛,二萬日月燈明佛,同一個名,二萬尊佛出世。


  一尊佛要出世人間,不是那麼簡單,要經過二萬尊佛出世,就知道時間是多長,在這麼長的時間,在現在「如來應身人間的釋迦牟尼佛」,在過去「二萬佛所」,就已經在那個地方修行,生生世世不斷修行,同樣這時間這麼長久。一世的佛世之後,聽法之後他就要應人間,跟人間一樣,在人間說法,菩薩要跟佛一樣,生生世世倒駕慈航人間,這樣行菩薩道,跟眾生結很多眾生緣,經歷二萬尊佛,在這時間全部在人群中教化眾生,所以這期間,所教化的那個時期,須菩提所說,這麼長久的時間,生生世世就這樣教化我們,不知道大家理解嗎?這麼長久的時間;像現在「釋迦佛」到未來「彌勒佛」,還有很長的時間,佛陀經二千多年,雖然說是「入滅」;名稱入滅,還是不捨眾生,一樣不知道經歷幾十世在人間,經歷幾百世在六道中,這樣來跟我們教導,這樣很多應化身的佛菩薩在人間,所以須菩提終於瞭解了。


  所以他說「教我等無上道」,生生世世釋迦佛來人間;無數世,無法去計算,因為經歷這麼多尊佛,每一世就是應化身,這樣來教育我們。所以這就是「以成父子」,說不定我們做過釋迦佛的父母,說不定我們也做過釋迦佛的子孫也不一定,說不定我們做過他的學生,說不定我們做過他的好朋友,說不定我們做過苦難的眾生,受過他的解救,這是生生世世的因緣不一樣,用各種不同因緣來救拔我們,所以用很簡單,用最親父子的關係來譬喻,所以說「佛應身息化」之後,就像這樣的應身,我們稱他為釋迦佛;悉達多太子成佛那個時候的釋迦牟尼佛,我們現在也還是稱「本師釋迦牟尼佛」,名稱還在。這應化因為「彌勒菩薩」還沒有出現,所以這段時間,釋迦佛還是我們的本師,雖然名稱還是我們的「本師」,但是在這兩千多年「化緣已盡,已經入滅」,從那時開始,那時候一直來的眾生,就是「退大而失小」,那時候「佛陀捨離」,再來的人間,我們已經失去,過去發大心,生生世世,這是譬喻二萬日月燈明佛的時候,須菩提也是生生世世接受釋迦佛教化,但是「緣」,應化的時間盡了,要離開了,個人隨個人的緣去了,同樣發心又消失,又是從小開始,這樣叫做「捨父」!將我們本來本具有的「真如本性」,我們「再捨離了」,又再開始重新找回本覺。我們常常說「人生苦短」,我們修行都還沒有完成,什麼時候無常又來到,我們半途而廢,再來生的時候又要重新開始,無明再覆蔽,就像這樣生生世世,期待我們「今生不向此身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逃逝」:無明自我覆藏曰逃,趣向六道生死曰逝;是背離師教,縱逸己意,即是背覺合塵之義。


  所以我們就要把心顧好,不然我們常常就是「逃逝」,還是「背覺」;違背我們的本覺。這樣逃逝,無明自我覆藏,我們原來的真如本性,我們不斷起無明,將自己的真如本性覆藏起來,這樣是越逃、是違背、是背覺,我們清靜本性,一直向無明的方向去,所以跟清靜本性越離越遠,這樣叫做「逃」。趣向哪裡?趣向六道生死,我們應該不要再去六道中;「天、阿修羅、人、地獄、餓鬼、畜生」,我們還是在六道輪迴生死,都是我們背覺,「合塵去了」,因為這樣跟無明混在一起,所做的都是無明,這叫做「逝」;遠離去了,因為「無明」所以遠離我們的本性本覺,所以離開了,背離師教。因為本師釋迦牟尼佛所教育我們的,卻這樣一直違背,越離越遠,「縱逸己意」;自己隨心所欲,你說你的,你教你的,我就是做我的,我們日常生活是不是也是這樣?聽法也有聽,但你講你的,我聽我的,法聽了之後,又遇到「逆意」,我不高興的事,就跟人家算帳算到底,有沒有這樣?這就是背離師教,我們每天聽,有沒有每天進步,有沒有每天改過?如果沒有,那就是「縱逸己意」我做我的,盡我自己的心念,就去做!盡我自己想要怎麼做就怎麼做,我就是不要聽你的,就是我自己很自大,這樣就是「背覺合塵」,跟無明纏在一起;很不容易才脫離了塵,去了煩惱,但是我們如果欲心再起,或者是無明又起等等,我們就又縱逸,放縱自己,違背了師教,就跟煩惱無明合一,這種背覺合塵,違背了教育去做錯誤的事情。


經文簡釋:
「久住他國」;喻退轉以流浪於生死之三界輪迴三界五趣,而不安住於大乘心淨佛之本國。


  這樣開始就「久住他國」,這樣永遠都在外面。幼稚的小孩,從小時候就出去,不知道回家的路,在外面幾十歲了,還是過得很辛苦、滿心煩惱、污垢的人生。這是譬喻我們已經逃離了本家,避開父親,在外面流浪,就在生死三界中,輪迴在五處,剛剛開頭就說過,「善惡升沈」,讓我們來來回回在五趣六道中,或者是煩惱無明在三界中流轉,這都是我們的煩惱,自己的業力由不得自己,在三界在五趣中,沒辦法自己作主,這就是不安住在大乘。心淨佛國中,我們人人本具,本具「淨佛國土」,前面說過了,我們要發大心,才能淨佛國土,我們若沒發大心,無法淨佛國土,無法淨佛國土,我們跟眾生所結的緣,將來要度的眾生還是度不到,我們必定要發大乘心接近人群,成佛前結好人緣,我們都是要安住在大乘,這淨佛的本國中,要找回我們本具真如的本性,我們的本覺,現在的初覺、始覺,都是從人人本具的佛性,我們內心若本不具有善念,怎麼有辦法發揮本能功德,所以我們人人要會合本覺。


  「本覺就是父親、始覺就是子」,佛陀一直強調,強調他只是教育我們,教育我們找回自己的本覺、自己的本性。要找回自己的本覺,唯有好好修行大乘法;在人群中,不受人群人我是非染著,這樣你的本質、本性才會很清靜,很清靜就是健康。看看蚯蚓,現在的人住大都市,要看到蚯蚓很難了,牠的身體若健康,牠若從污泥或泥土中鑽出來,身體都不會沾到骯髒,還是「亮晶晶」(很光潔);但如果這隻蚯蚓有病,身體上會沾泥沙,就知道這隻蚯蚓生病了。同樣的道理我們的心有心病,無明污染就開始「卡住了」,所以現在要如何修得「心健康」,入我們的本覺很清楚,不會受人群人我是非將我們污染?我們要如何預防,這樣的人做事情,我們有信心,還是沒有信心?他有某些優點,就要讓他有機會發揮他的優點,若他有這樣的缺點,我們對他的缺點,如何讓他不要再犯,不讓他的缺點繼續錯誤下去,要如何教?教不來時,要暫時先避開,避開這個缺點不要用他,但他有這個優點,讓他趕緊發揮,「因沒有我不原諒,原諒他的缺點;沒有我不愛,就要疼惜他的優點」,人和人之間總是無法十全十美,我們講道理,希望缺點快點改過來,那就是十全十美,這就是我們要學的地方。


經文簡釋:
「或十、二十,至五十歲」;十:喻天道;二十:喻人道;五十歲:喻五道五趣。


  所以說去外面流浪,多久的時間,或十、二十、至五十歲,「十就是比喻天道」,你要行十善,這善心浮起,就是行十善,那就在天道,天道福享盡就又到人間,人間又再善惡浮沈,在五蘊中;色、受、想、行、識。「一念惡起,在我們身體這色身就具足十種的惡,這樣每一蘊就是十個惡,五蘊中有五十惡」,所以我們在人間呀!要好好藉我們「色、受、想、行、識」,要如何來修,在人群中如何與人相對待,別人的錯誤我們的感受,是不是心寬念純來對待他,如果我們都能這樣,就不會去造惡,不會說「以牙還牙」;你既然這樣對我,我就對付你這樣,就不會有這種事情發生。「在色、受、想、行、識,五蘊看得開,一切皆空,就是五蘊皆空,不計較,就沒有人我是非發生,我們心寬念純這樣就有五十善」,所以說來修行就是在這裡,有時候行善在天堂,有時候在人間,這善惡雜揉,有時候是善,有時候是惡,沒離不開五陰,離不開日常生活的感受,互相的反應。


*「眾生業造萬端備歷五道,常在三界,升沉不定,當知,諸佛常念眾生,而眾生不念佛,故曰捨父逃逝。」


  所以說「眾生業造萬端」,眾生除了天人在那享受以外,「人間、地獄、餓鬼、畜生」還不斷造業,尤其是人類的業力更強。眾生業造萬端,眾生本身就是業,就有煩惱無明塵沙惑,再加上人群這種結怨連仇,這樣在纏,真的是造業萬端,愛恨情仇不斷這樣轉,所以「備歷五道」;這樣就是在五道中,常常在三界中,這樣浮沈不定,所以我們要用心,開頭是這樣講,現在還是也要再這樣叮嚀。「諸佛常念眾生」,諸佛就是一直為眾生,要救度眾生他要修行,要用很長時間修行才能成佛,成佛的願就是要來救眾生,救我們的心,讓我們能透徹瞭解,讓我們人人可以回歸本性,能夠回歸我們的真如,所以用盡心機來教育,就像釋迦佛他就要用這麼久時間,就是不捨眾生,不光是這輩子,他從涅槃一直到現在還在人群中,這就是「倒駕慈航」,他永遠都不捨離,「但是眾生不念佛,佛常念眾生」,但眾生不念佛,所以就「捨父逃逝」,父親心心掛念孩子,但是孩子放蕩愛玩,出去就是離去了,沒有想到父親在掛念,這是眾生的毛病。


*「或有人問:佛捨應化後,眾生起惑,是父離子,何云子捨父耶?」
*「答:佛應世化度,由於眾生不感受用,佛則應世緣盡取滅,還成子捨父意。」


  有人這樣問,「佛捨應化」,就是說離開世間之後,「眾生起惑」,這應該就是說「父離子」,因為父離開了孩子,因為「佛陀已經在應化世的世緣盡時」,他就離開了,「應該是要說『父離子』,為什麼須菩提說『捨父逃逝?』回答:佛陀應世化度,因為眾生不認真。」記得跟大家說過;佛陀跟阿難說,「眾生如果需要,佛壽可以住世一劫,眾生如果不是很需要,壽命八十。」但是阿難呀!他沒有即時「勸佛住世」,佛陀連續說,世間的眾生是不是需要佛住世?三次阿難就都沒有回答,佛陀就說那這樣我就住世八十歲,就這樣而已。這個時候迦葉尊者就說,「阿難,為何佛陀這樣跟你說,你不會勸佛住世,留佛住世?」阿難說,「因為那個時候,我聽到佛能住世一劫,我很歡喜,一直想說,佛應該眾生很需要,但是心像是被魔蓋住,要回答的話無法回答」,所以佛就說,這樣我住世八十,就是八十年,因為眾生沒有感受到佛需要住世。如果阿難可以趕緊回答,眾生都需要,我們現在佛陀還在住世,一劫是多久你們知道嗎?是很久的時間,這就是眾生不需要,若沒需要,這樣沒事情了,沒事我走了!世間法跟佛法一樣,所以變成子捨父的意思,因為眾生不重視佛,是有住世還是沒住世,所以佛陀八十就圓寂捨報。


  總而言之,我們人離開本覺的種子,自己的種子如果出來的時候,那時還很幼稚,就是初發心那個心念還很幼稚,希望人人用心,難得佛法,「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一念心升起,無明就出來,無明出來外面境界助長我們這念心,就造很多煩惱,總而言之,學佛要找回我們的本覺,不要從很遠找,自己的心每天好好多用心!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62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2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4/08/28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08/28晨語簡記   2014/08/28晨語簡記 Empty周四 8月 28, 2014 8:57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四年八月二十八日星期四)
 
今天上人要繼續開示這一段文,經文:「譬若有人,年既幼稚。捨父逃逝,久住他國,或十二十、至五十歲。」
昨天提到,他會逃逝,是因為幼稚、無知、放逸等等。今天更深入告訴我們,最後的決定是如何形成的,原來是一念心。


這個譬喻,人雖然發心,一念心發起,但道心還不很成熟,有的初發心,很快就受外面境界,將這初發心、初念磨滅掉,如果是真正在修行,只自己停滯在自己範圍,就像種子停在剛發起芽來,如幼樹一樣,還沒辦法強壯起來,就是比較幼稚,這樣譬喻作幼稚。「捨父逃逝」,就像人就是這樣,如果自己放蕩、愛玩的時候,離開家庭,就不知道要回來,出去外面,就不知道回家的路,所以久住他國,「或十、二十、至五十歲」。
 
上人開示舉種子做例子,剛好以前多次看過豆子或植物剛長出來的苗,一不小心,碰到就斷了,印象很深刻。


在這種子裡,如初善一發的時候,那芽很幼小;我們在種菜時,看種子剛發芽的時候,豆子剛長出豆芽的時候,你若不小心碰到,就會斷掉,這顆種子就損掉了。所以初發心的時候,道心還不很堅固,這就像「子」,其實人人本具真如本性,就是我們的「本覺」,本覺不斷希望種子可以不斷發芽、成長,但種子一出來芽就斷了,這樣譬喻幼稚,所以我們要把心顧好,如果我們背覺,違背我們的本覺,就起無明,本覺起無明,就是不覺,「不覺就是捨父逃逝」,就像我們不覺,就開始違背我們的良知,違背我們良心,開始去做一些不對的事情;或者是修行者,我們的真如本性,被隔離了,被煩惱無明覆蔽,就是無明,看不到原來的本性,看不到原來的本覺,
 
了解這個背景,就可以理解,上人為什麼這樣寫
業累備歷五道,無明常在三界
善惡升沉不定,瞬息在一念心
一動五陰俱生,即共具五十惡

 
他是要告訴我們,一念心受到無明的影響,一念心有善有惡,共有五十惡。
 
五十惡(名數)金剛三昧經曰:「一念心相故皆名心王,淨中心動五陰具生,五陰生中具五十惡。」五十惡者,識陰有八,即是八識,受想二陰隨識各有八。行陰有九,八與想相應,一與想不相應,所謂不相應法也。色陰有十七,十七者,受想行識能通之四與五根,五塵,及法處所攝色之律儀色,不律儀色,自在所生色也。
FROM:【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名相有點複雜,我覺得,顧法自己的一念心,天天以法水滋潤就夠了。
 
不要捨父逃逝,搞清楚自己的家,堅定的走在菩薩道上最重要。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海文
無量光曜心
無量光曜心



文章總數 : 402
來自 : 馬來西亞吉隆坡
威望 : 16
注冊日期 : 2013-10-04

2014/08/28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08/28晨語簡記   2014/08/28晨語簡記 Empty周四 8月 28, 2014 11:11 pm

28/8晨鐘起、薰法香摘要:
業累備歷五道    無明常在三界
善惡升沉不定    瞬息在一念心
一動五陰俱生    即共具五十惡
(凡夫造業不斷,日積月累,而在五道裡輪轉 ,為無明的貪落入欲界、人我是非的瞋淪落色界、和塵沙惑墜進無色界,身造善業心卻生惡念,一念心在瞬息萬變,在善惡裡乍浮乍沉, 初發心好比一顆萌芽的種子,若不小心守護, 就會很快被摧毀,或停止生長,要知道,一個起心動念,會導致五陰<色受想行識> 的生成 ,加上十惡<身三、口四、意三>,共造就五十惡,因此,顧好自己的念心,極其重要)

● 捨父逃逝,久住他國,或十二十,至五十歲。

● 捨父
○ 父譬<喻>如來應<化>身,於過去二萬(日月燈明)佛所<處>,教<導>我等<弟子們>無上<正等覺>道,(儼然)已成父子。(然而隨著)佛(的) 應<化佛>身息<滅>化之後,我等<弟子們>(也跟著)退<轉>大<乘>心,而(回到)<修>習小 <乘>,故名<所以稱為>捨父。
(學佛,需道心堅固,立定志向就勇往直前, 即使佛身不在,佛法仍舊恆存)

● 逃逝
○ 無明<煩惱>自我覆藏曰“逃”,趣向六道生死曰“逝”;是背<棄><遠>離<導>師(的)教<誨>, 縱<情>逸<樂>(於)<自>己(的)意<向>,即是背<離><菩提正>覺<契>合<五欲六>塵*之義。
*眾生貪戀塵世,不思解脫,甘願輪迴
(緊記佛陀教誨,不隨心所欲,自甘墮落)

● 久住他國
○ <比>喻(有了)退轉<心>,以流浪於生死之三界輪迴(與)三界五趣,而不安住於大乘心(的) 淨佛之本國<淨佛國土>。

● 或十、二十,至五十歲。
○ 十:<比>喻天道
二十:<比>喻人道
五十:<比>喻五道五趣

○ 眾生業造萬端<極多>備<受><經>歷五道 <天 、人、畜生、餓鬼、地獄>,常在三界<欲界 、色界、無色界>,升沉不定,<應>當知<道> (叮嚀),諸佛<時>常<愍>念眾生,<然>而眾生(卻)不念<及>佛,故曰<因此說>捨<棄>父 (佛)

○ 或<許>有人問:佛捨<棄>應化<身>*後,眾生<生>起<疑>惑,(應該)是父離<開>子,何云<怎會說是>子捨<棄>父耶?

○ 答:佛應<隨順>世<間>(而來)<教>化度<眾> ,由於眾生不感<覺>受用,佛則應<隨順>世 <間><因>緣<已>盡<自>取滅<度>,還<反而> 成<了>子捨<棄>父意。
*應化身:佛三身之一,即應衆生機緣而變現出來的佛身,另外二身為法身、報身

一念無明生三細 ,境界為緣長六粗。
三細:
無明業相、能見相、境界相 (細微的貪瞋痴)
六粗:
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 、業繫苦相。

★ 學佛,要找回自己的本覺,向內心修持, 而非往外修。心寬念純,待人以誠,不心隨境轉,人云亦云。

★ 瞬息萬變一念心        守護自心往內修
    佛身不在法常住        知法如法佛弟子

(弟子任海文<濟勖> 虔心摘錄註解證嚴上人 28/08/14 薰法香開示。若有偏頗,歡迎不吝指教。無限感恩)
回頂端 向下
 
2014/08/28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