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4/08/30晨語簡記

向下 
3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52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4/08/30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4/08/30晨語簡記   2014/08/30晨語簡記 Empty周六 8月 30, 2014 6:59 pm

感思靜思法益團隊分享
20140830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人世如戲 亦如過客
假名字相 依報緣牽
父執愛子 緣盡耽著
情繩纏綿 癡愛成迷


這就是凡夫,凡夫不瞭解人間的真相;在世俗人間來來去去,只幾十年時間而已,時間分秒流逝,累積是年、月,「年」在過也是很快,只在短短幾十年間,在這幾十年間,當人的兒子,開始在人間學習,長大成家立業,求財、求子,一輩子就開始打拼,得到財,得到子,這種「守護執著」,一輩子勞勞碌碌,愛恨情仇,就在這期間不斷累積,就像在舞台上演出的戲一樣,有的人演得很精彩,轟轟烈烈;有的人是一場教育人生的戲劇;有的是兇險殘暴,驚心動魄的一場戲,但是這場戲,總有結束的時候,人生就像這齣戲,長短不知道,就如在路上走的過客,有人「匆匆忙忙」,哇!走的很快,這樣子一下就過去了,在這條路上,沒有看到什麼,瀏覽到什麼;但有的人就在這條路上,「留戀不去」,但再怎麼樣,「還是過客」,不過人都沒有體會到這點,在這世間,「過客」是一名字,「舞台如戲」也是一名稱,在舞台上所演出的,是我們的情愛、我們的仇恨、我們的孩子、我們的父母、我們的最愛,男男女女、卿卿我我,「什麼樣角色都有,那些都是名稱」;父母的名稱、愛人的名稱、孩子的名稱,親屬等等,各有名稱、各有分別。在路上走,遇到人打招呼,這是「過客」;所走過的地方,就只是這樣過,不是我們家庭(一員),就這樣就過去了。這都是「路」(過客)和「家」(家人),「過客」打招呼,和「家裡面的人」等等,名稱都不一樣。


所以「依報緣牽」,光是這樣一個過路,在某種的因緣相遇到,有時候這樣遇到認識的人,說不定就牽引進來這個家庭,牽引進這劇場中,成為你戲中、生命中很重要的角色,也說不定,這都是依報緣牽。我們「受業所牽引,來到這個人間」,不管是父母所生、兄弟相聚,或者是與生命中牽連到的人,或者是我們要延續下去的,這都是依著我們的因緣,這樣牽引過來。就如父親疼子,這個父親不知道,人間到底是如何,但是世俗的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總是一世,一代要傳一代,有兒子的時候很歡喜;多子多孫,叫做「福祿壽」。但是緣盡了,還是貪著,捨不得啊!緣若盡就離開了,不管是生離或死別,都是苦不堪!人間就是這樣,用情、用繩索將我們纏住,纏綿不休,這都是癡愛成迷,這都是人間凡夫俗子的一場戲,有的戲演得很精彩,不過都沒有離開愛恨情仇,轟轟烈烈,但是能夠(有)多久呢?


  就像佛經中有一段的故事,佛在世的時候,在王舍城裡,有一位大長者,他屬婆羅門種族,是一位很有錢的長者,他老來得子,生了一個兒子很可愛,小時候就是人見人愛,父親疼這孩子,就像父親愛自己的生命一樣。但孩子七歲時,突然間有一天,呼吸停止,就這樣往生了。這個父親(感到)痛撤骨髓,那種的痛讓他「死去活來」;他這樣疼兒子,兒子去世了,自己昏了過去,醒來還是抱著孩子再哭,哭到再昏過去,驚醒起來還是繼續哭,過了幾天,這個孩子還被他抱在懷中,不肯放下,很多人都來勸,孩子的身體快爛掉了,要發臭了,放棄吧!放棄吧!但怎樣勸他都不願放棄,後來親戚朋友不管他如何執著,還是從這父親身上,將孩子抱過來,把孩子埋了。


  這個父親很痛苦,因孩子離開他的身邊;他說,「我一定要把他找回來,我一定要把我的兒子帶回來。」每天在家中啼哭,有一天他想,我這樣啼哭,孩子也不會回來,我應該要出去找,所以就出門了,天涯海角,要去找他的孩子。有一回來到一叢林,是婆羅門梵志在修行的地方,他就去問、去求,梵志修行清淨,你跟我說,我的孩子在哪裡?要如何才能將我的兒子找回來?梵志聽了他的敘述,因對孩子的執著,久久停留在那個地方,就是只想找兒子回來,梵志被他纏到沒辦法,就跟他說,你往南走,一直走、一直走,走到有河,大河中間有一個小島,那個地方每一年,有一些仙人都會從那地方經過,停留在那小島,你若要找你的孩子,閻羅王會經過那裡,你去找閻羅王討回你的孩子吧!這父親覺得,只要能找回自己的孩子,不管是哪裡,閻羅殿我也要去。


  他就這樣沿路一直走,到處詢問:閻羅殿在哪裡?平常的人覺得說,看這個人穿著這樣體面,難道是精神錯亂嗎?閻羅殿就是死去的人去的地方,活的人要怎麼去閻羅殿呢?就是問不出來!
他就再問:南方一直走有河嗎?到底南方一直走,那條河在哪裡?
有人就向他報路,往南一直就是。果然一直走經過了很多天,有一條大河,遠遠看過去有一小島,很多人從那地方經過,這就是(梵志)所說仙人所在。
老父:哪一位是閰羅王呢?
其中有一位問:你找閻羅王有什麼事情嗎?
老父:你是不是閻羅王?我要我的孩子,請把我的孩子還我。
閻羅王就說:看你找孩子這樣殷切,好吧!有一個『叫遊樂園』的地方,你去找,那裡有很多孩子,若他要跟你回去,你就將他帶回去。父親聽到很歡喜,閻羅王要放人,他就又再向前,果然裡面有一個園區,裡面有很多孩子,認出了他的孩子,趕快抓著孩子。
老父:來我們趕緊回去,你知道你這一走,父母就是多麼痛,那種痛徹心扉,你知道還是不知道,日思夜盼,茶飯不想,你知道這是多痛苦,無法形容,來,我們回去吧!
這個孩子看到父親,就把手甩開,很憤怒的形象,臉發怒的說:父親,你這個無知愚癡的老翁,我只不過在你家當過客而已,我還有我未來的父母,你要帶我去哪裡?這樣把他推開,他就這樣走掉了。父親在這一大群孩子中,要怎麼找?心頭所聽到的,「是愚癡的老翁,孩子不回去」,我這個愚癡的老翁要去哪裡?後來就想,有一尊佛,常常聽佛在人間有求必應,我應該去找佛,於是回王舍城,到佛陀的祗園精舍。見到佛,從他內心;那分找孩子的心向佛陀說,(好不容易)看到他的孩子,孩子卻說,他是愚癡的老翁,也這樣述說出來。
佛陀就說:你確實是愚癡老翁,人生就像是過客,來人間只是一場的緣,受業牽引,緣長緣短,都是過去生的緣;「緣盡、緣滅、緣散」,既然緣盡、緣滅、緣散,表示人間就是一段的路程,凡夫就是在這段路程,來來往往,就像這樣的愚痴,貪著那個愛,所以業力就越造越多,不顧一切,這種追求都是苦。


  佛陀就開始跟他分析,「苦集滅道」,向這位「求子不得,愚痴老翁」解釋。總於聽清楚了,是啊,一輩子庸庸碌碌,錢賺很多又怎樣?有孩子很歡喜,也是短暫的七年,七年的時間孩子往生,想盡辦法,用盡生命,經歷到閻羅殿,還被孩子罵,罵我是愚癡老翁,我這輩子就只是這樣的目的嗎?佛陀所說苦集滅道,有道理!所以他醒悟過來,成為一位虔誠的佛教徒,擁護佛法,瞭解人間不過是一場戲,不過是過客而已,只不過依這個緣,名稱不同,生生世世,愛恨情仇,這樣不斷牽連著,心痛、心苦,就因為人的關係,所以做父親,為什麼這樣執著,緣盡了!還要再貪著什麼呢?佛陀開示後,他瞭解了,要不然,情的繩子這樣纏迷著,癡愛成迷,人生就是這樣。佛陀苦口婆心,為我們不斷開示,但我們還是這樣。


  就像須菩提等,譬喻他們過去,過去那種「幼稚無知,捨父逃逝」,其實在十、二十至五十歲,在這六道中,不斷輪迴,一直到受盡了苦難,好不容易才遇到佛法,但遇到佛法,還沒辦法真正開啟這心門,接納大乘佛法,所以心裡很懺悔、懊惱,同時向佛陀告白,告白他的心態,像是一幼稚的孩子,這樣無知,「捨離了本來清淨的佛性,沈迷在五道裡面」,就像剛剛所說,那位長老在找孩子,哪怕孩子死了,找到閻羅殿,也要去找,這種執著的人生,也是經歷過,這麼的無知,這種「背覺合塵」,在這「煩惱、無明、塵沙惑」裡面,經歷了「四生五道」,這些都經歷過,所以表示「窮困」。哪怕來到人間有這個因緣,有這難得因緣聽聞佛法,還是自己內心的法沒很充足,表達自己的後悔。前面所譬喻,是在凡夫境界,在五道四生裡面,都經歷過了,現在已遇佛法。所以現在開始,內心的法(昨天說過了),欠缺了「七聖財」;要「信」、要「精進」,要時時有懺悔心,要「慚愧」,我們要知道,不要以為求到一點法,就很「自大」,我們要時時慚愧,我們所求的法還不夠,我們對人人要尊重,人人在我們的心中,都是一本大藏經,我們若能從人人所經歷的,做為我們的借鏡,「如一面鏡子,如一本書」,若能夠這樣縮小自己、尊重他人,這樣可以吸收到很多法,所以現在開始,就是要求法的時刻,下面再說


經文:「馳騁四方,以求衣食。漸漸遊行,遇向本國。其父先來,求子不得,中止一城。」


經文簡釋:
「以求衣食」;為貧窮所困著缺衣乏食,喻為生死煩惱所逼迫,甚求解脫。


  「馳騁四方,以求衣食」,就是要求得能活命,冷的時候需要衣服穿,肚子餓的時候需有飯吃,「以求衣食,漸漸遊行,遇向本國,其父先來,求子不得。」好好用心聽,須菩提他們就這樣說,就像是被「貧窮所困」,就像用「繩子把他綁住」,所欠缺的就是這些;「欠衣服穿、欠飯吃」;這譬喻「生死」。以修行者來說,還是一樣在生死中,我們雖然在修行,雖然知道不可起貪欲,要去除欲念,但我們煩惱未除,同樣還是在「生老病死」中,這些煩惱、塵沙無明還沒有去除,生死我們還是很怕,何時會病?何時會死?都還是在生死中,我們現在就是「要求」;「求得去來自在,求得斷除種種煩惱,再來人間是乘願來,乘願人間,就是要入人群度眾生,這是無煩惱的生死。」不過我們現在還有煩惱的生死,所以生死煩惱,我們還是很怕,我們法還沒入心,要怎樣去?怎樣來?都是隨業安排,所以我們還會煩惱。


  所以「譬為生死煩惱所逼迫」,一旦病來的時候,誰不會煩惱?病來的時候,真是苦不堪,要怎麼治病?要有正確的方向,有病要正式找醫生,但有的人會怕,很多人就會給他很多意見,「逃避了正確的治療,延誤了治病的時間,到了病真正發作的時候,那就來不及了。」我們現在常聽到,有人要去治病,有人就說不要!你若是開刀,你若是….等等,就沒辦法治了,還是去找秘方,還是找那種….等等,什麼樣都有。我們應該知道,若有人生病,現在科學這麼發達,要循正途去檢查,過去是因醫學很不發達,只有中醫、巫醫;中醫在中國,是華人祖先所傳下來,這是世界所沒有,唯有中國,有這種「精髓」,古代中國看病用藥是這樣,醫生只要把脈,就可以分辨出,我們身體是火較盛,還是濕氣較重,最起碼他能把出這樣的脈。在佛經理面,《藥師經》也是這樣說:「天下無不是藥」。有種種的藥,只要你懂得藥性,對症下藥。但「連華陀在世,也無法治療真有病的人」,所以過去的人常說:「真病無藥醫,真藥醫假病」。


  現在科學發達,真病靠著儀器檢查,檢查出來是最真的,也有辦法看到裡面的內臟,看有沒有起什麼樣的變化,趕快及時割除掉,這樣應該還有機會恢復健康,但有的人明明可以,趕快把它拿掉,卻趕緊去找、去吃漢藥(民間偏方)。是啊!中藥有很多可讓我們精神很好,體力拻復,但是那個病,已經是真正的病,是不是可以割除掉?不可能!因會被誤導成,我現在身體已很有元氣,它可能讓你增加了力氣,但真正的病還是隱藏著,病隨病發展,人就只是害怕,以為這樣就可以,耽誤了治病的機會,這樣的人也很多。不過要怪什麼呢?業力啦!本來就可趕緊治病,只是有人跟我們說一下,身體是自己的,我們就準備這樣做,無奈!過去社會未發達,無奈的事情很多,現在科技發達,應該可以趕緊治療。


  但是生命;顧著生命要做什麼呢?「利益人群」,為了要利益人群,所以要顧好生命,「要利益人群,要求佛法」;將生命顧好,要趕快把握健康精神好,還有體力可做事情的時候,讓佛法清楚入心、懂得道理,(懂得)這樣的法;「七聖財」,這個「法」,我們要好好「精進」,我們要好好「用心信仰」,要懂得「信」,要怎樣「慚愧」,要怎樣去「忍辱」,在人間、在人群中如何忍,要怎樣入人群,而不受人群影響我們的正念,這都是我們要修行的地方。所以「為求衣食」,就是「要求這些法」,「七聖財」我們要豐富起來,要不然我們還是被「生死煩惱所逼迫」。想要求解脫,這個時候須菩提等,現在最需要;雖然是老邁,但是現在已經聽到真實的妙法,他們現在要趕緊「求」;求解脫,要怎麼樣脫離生死的方法,在生死中去除煩惱,該治療的要治療,「生死中,要怎樣讓未來有所依正,不要受業牽引」,再來時,是我們自己自願心來,就是為度眾生來,要度眾生就要準備好,我們自己心中要有法,現在有因緣接受法,要趕緊法入心,這樣才能夠「漸漸遊行」。


經文簡釋:
「漸漸遊行,即喻始覺」;謂本覺心源之體,從真起妄,若能返妄歸真名始覺。因是漸漸薰習既久,由聞思慧心,漸漸生善名始覺。


  「漸漸遊行」,就是表示,在六道,四生五趣中,慢慢有這因緣成熟,所以他漸漸遊行,就是譬喻「始覺」;開始啦!我們人人本具真如、人人本具佛性,現在接觸到佛法,開始因為人人本覺的「心源之體,從真起妄」,我們本來與佛同等,人人本具的佛性,就是因為煩惱無明,所以「本覺的心源之體」,這真如本性,慢慢就生起了妄念,外來的煩惱不斷累積進來,所以讓我們真如本性,煩惱無明不斷生起。若能「返妄歸真,這樣叫始覺」,我們過去的煩惱,一層一層趕緊減少,過去我們習氣不好,趕緊改過;「改過我們的習氣,去掉我們的煩惱,這樣就漸漸回歸我們的本覺,這表示我們在修行,我們已往回家的路程接近,這叫做始覺」,開始要再接近我們的「本覺」。瞭解了,瞭解過去原來一念無明,流落在生死中,現在知道了,要趕緊看要如何去除生死無明煩惱,這就是修行的目標。「因」;「因」是漸漸薰習,開始修行的路,不是這樣簡單,要很長久的時間,不斷在佛法中薰習,所以「法界蒙薰,…..誠意方殷」,爐香讚不都是這樣念,我們拿出誠意,我們的信仰要誠意,打從內心的誠心來薰法香,所以「漸漸薰習既久」。


  須菩提等他們從無始劫以來,與佛有緣,生生世世隨佛修行,這若在《本生經》差不多都是佛陀與弟子的故事。所以聽法一定要用心聽,「要聞思修,才能得智慧」,「慧」就是心、佛、眾生都平等,就是眾生的心與佛已貼近,所以「漸漸生善名為始覺」。開始修行了,不計較,人人之間退一步海闊天空,對眾生的習性,我們就要忍。大家都有佛性,只是人人有他的習氣,我們瞭解道理,所以要退一步,「我們的習氣要改,要改的人是我們,要修行的是我們自己」,所以我們寬人一吋,就心包太虛,所以漸漸生善,我們的心培養善念,這叫做「始覺」。開始瞭解善惡,因為「一十是天堂,二十是人間」,人間有善、有惡,可造十善業、造十惡業,所以我們慢慢將十惡業去除,十善業增長,這就是漸漸,這樣就叫「始覺」。


經文簡釋:
「遇向本國」;本國即本覺,一切眾生,自性清淨,離諸妄念,故名本覺。


  「遇向本國」,「本國」就是「本覺」,如來清淨本性人人本具,所以本國就是我們的本性、本覺,人人都有成佛的覺性在,所以「一切眾生,自性清淨」,本來大家的自性都是清淨,都是因為後天人間世事迷惑我們。看孩子初生時,多純真!現在的小菩薩「人之初,性本善」,我們就能證實,人的本性都是清淨。我們修行就是要「離諸妄念,妄想」。人生就像一場戲,人生就如過客,我們要很清楚,不要在人群中「生出非份的妄念」,若有非份的妄念,就像那位父親,一直要去找兒子,找到閻王殿去,再來被兒子罵「愚癡老翁」,這就是妄念。所以「本覺」,我們要離開妄念,就慢慢能回歸本覺,清淨本性才是我們的本覺。


*「無漏法性地」:始覺漸漸增上,趣向於究竟覺名遇向本道。


  「始覺是漸漸增上」,我們開始瞭解的事,做善的事,要一直增加,求法的心;道心,我們要加緊求法的道心,善事我們不要放棄,「聞法行善」,這是七法財的「最根本」。所以,「始覺漸漸增上,趣向究竟覺」;「究竟覺就是本覺」,這樣叫做「遇向本國」,開始慢慢向著我們原來清淨真如的本性接近。


*「年幼:捨父逃逝,喻背真逐妄。至五十:遇向本國,喻返妄歸真。」


  所以下面的文就說,「年幼,捨父逃逝」,這是須菩提等,譬喻自己過去在很長久時間,經五趣四生,好不容易才能隨佛修行,但在這期間還是「執在小乘」,這叫做「捨父逃逝」,意思就是「背真逐妄」,真實的,被我們違背掉,就是向這妄念,人間假相去追逐,在四生五道,就是這樣「背真逐妄」。多久了?經歷了「五十」,就是善、惡道,慢慢才有這機會,向著佛開始「返妄歸真」。「遇向本國」就是已經瞭解那些都不是真的,一輩子在六道中造種種的業,造六道四生的業,現在知道了,漸漸知道了,開始「返妄歸真,回歸真如本性。」


經文簡釋:
「其父先來,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喻佛本教子以大乘,故於大乘中求之;求之不得,乃示現應化於三界。」


*「其父」:喻佛慈愍不捨眾生。


*「先來」:佛念眾生,出入三界,示生示滅,由來以久。


*「求子不得」;佛由本跡之應化身,雖先來已化導此輩眾生,教化大心;而眾生自退,流落於六道生死,故曰求子不得。


  「其父先來,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孩子已開始慢慢向本國來,孩子的父親呢?孩子離開後,父親也一直在找孩子,但這父親一直找,來到這個地方,已經來到這城中。這是「譬喻佛本來教子於大乘」;如佛陀教導弟子,本就用大乘法,希望人人能瞭解大乘法;所以佛陀永遠就是在大乘法中,永遠都在這城中,希望所說的話弟子能接受,但是弟子對大乘法沒興趣。所以「求之不得」,所以他就要現「應化於三界」,因為佛陀教導眾生,已經很久很久了,從無始劫以來,生生世世,但眾生就是無法接受,所以佛陀不得不示現人間,或者是示現五道四生,在三界中。佛陀是應化示現,所以「其父」就是譬喻佛,「佛慈愍不捨眾生」;「先來」就是「佛念眾生」,出入於三界,佛陀是為眾生出入三界,倒駕慈航啊!所以「示生死」或者是「示入滅」,生在人間八十歲,示入滅,這已經很久了,不是這次而已,是生生世世都是如此。是因緣成熟,這回(名稱)叫做「釋迦牟尼佛」,「化成佛的相,化入滅的相」等等,來教導我們。其實佛陀的本性,來來回回人間,但是眾生無法體會,這種「求子不得」,所以不得不,「本跡示化人間」;先來已經化導這些人(此輩眾生),已經很久了,只一期待,期待人人能發大心,眾生自己退掉(發心),就如〈序品〉五千人禮佛而退,自己沈淪六道生死,這就是「求子不得」。


  學佛真的要用心,佛陀的慈悲愛心,偏偏我們一念無明,在六道輪轉,偏偏要做那位癡迷的老父,無知的老翁,我們應該要好好面向我們的真如本性,慚慚接近,要時時多用心。


末學國氣感恩分享合十
(感恩世明師兄;淑貞、宛琪師姊提供筆記草稿;誼謙師姊提供經文內容)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62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2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4/08/30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08/30晨語簡記   2014/08/30晨語簡記 Empty周日 8月 31, 2014 6:36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四年八月三十日星期六)

 

今天上人花了一些時間講了一個佛經中過客的故事,「過客」這個概念很重要,連佛陀也講,肯定是很重要的。大家也理解,人與人,甚至是親人間,也是過客。

 

上人的偈,一開始很難與經文連結,還好,我心中一直有要做經文與上人開示對照表的念頭,特別是這幾集,有譬喻在其中,又有將譬喻還原或對應到佛法,很是精彩,不用表格還看不清楚。

 

今天的經文如下:

經文:「馳騁四方,以求衣食。漸漸遊行,遇向本國。其父先來,求子不得,中止一城。」

上人也寫了一些逐句的解釋重點(字卡),整理時,發現,獨漏馳騁四方。表格中的「匆匆忙忙,到處跑來跑去」是我簡單翻譯的,原來,上人的偈就是在講「馳騁四方」,結果就是成了「過客」。

後面的始覺與本覺,我覺得講的太好了,大家就自己看上人的開示吧!

 


經文

語譯/大意/重點

上人開示

馳騁四方,

匆匆忙忙,到處跑來跑去。

 

人世如戲 亦如過客
假名字相 依報緣牽
父執愛子 緣盡耽著
情繩纏綿 癡愛成迷



人生就像這齣戲,長短不知道,就如在路上走的過客,有人「匆匆忙忙」,哇!走的很快,這樣子一下就過去了,在這條路上,沒有看到什麼,瀏覽到什麼;但有的人就在這條路上,「留戀不去」,但再怎麼樣,「還是過客」,不過人都沒有體會到這點,在這世間,「過客」是一名字,「舞台如戲」也是一名稱,在舞台上所演出的,是我們的情愛、我們的仇恨、我們的孩子、我們的父母、我們的最愛,男男女女、卿卿我我,「什麼樣角色都有,那些都是名稱」;

以求衣食

為貧窮所困著缺衣乏食,喻為生死煩惱所逼迫,甚求解脫。

()

漸漸遊行,

「漸漸遊行,即喻始覺」;謂本覺心源之體,從真起妄,若能返妄歸真名始覺。因是漸漸薰習既久,由聞思慧心,漸漸生善名始覺。

()

遇向本國

「遇向本國」;本國即本覺,一切眾生,自性清淨,離諸妄念,故名本覺。

「無漏法性地」:始覺漸漸增上,趣向於究竟覺名遇向本道。

「年幼:捨父逃逝,喻背真逐妄。至五十:遇向本國,喻返妄歸真。」

()

其父先來,

「其父」:喻佛慈愍不捨眾生。

「先來」:佛念眾生,出入三界,示生示滅,由來以久。

 

求子不得,

「求子不得」;佛由本跡之應化身,雖先來已化導此輩眾生,教化大心;而眾生自退,流落於六道生死,故曰求子不得。

 

中止一城

(參見明天開示重點)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海文
無量光曜心
無量光曜心



文章總數 : 402
來自 : 馬來西亞吉隆坡
威望 : 16
注冊日期 : 2013-10-04

2014/08/30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08/30晨語簡記   2014/08/30晨語簡記 Empty周日 8月 31, 2014 9:51 pm

30/8 晨鐘起,薰法香摘要:
人世如戲    亦如過客    假名字相    依報緣牽
父執愛子    緣盡耽著    情繩纏綿    癡愛成迷
(人生如戲,要如何演好自己的劇本,是件不容易的事,生命中遇到的一切,都只是旅途上的過客,人事物也不過是個假名字相,一切都依隨過去的業報和因緣而牽引。好比父親執著於對孩子的愛,因為緣盡始終無法放下而耽著 ,讓自己受感情的繩索所纏繞綿延,幷為癡愛而沉迷,無法自拔)

● 以求衣食
○ 為貧窮所困著缺衣乏食,<比>喻為生死煩惱所逼迫,甚<為><追>求解脫。

● 漸漸遊行
○ 即<是比>喻始覺,謂<表示>本覺心源<頭>之體<相>,從真<如>(至) <生>起妄<念>,若<是 > 能<夠>返<還>妄<念><回>歸真<如>,名<為> "始覺"。

○ 因<為> 是漸漸 (受)薰習既久<一段時日>, 由<從> <聽>聞(而) <省>思 (幷生起) 慧心,漸漸生善<念>,名<為> "始覺"。

● 遇向本國
○ 本國即本覺,一切眾生(的)自性(本來就) 清淨,<遠>離諸<各種> 妄念,故名<因此名為> "本覺" 。(於) 無漏<煩惱> 法性地,<開>始覺 <悟>漸漸增<加><向>上趣向於究竟覺<悟> , 名 "遇向本國" 。

○ 年幼<稚幼無知>:
捨<棄>父逃<離><消>逝,<比>喻 <違>背真<如本性> (而去) <追> 逐妄<念>。
○ 至五十<直至經歷五趣五道>:
遇向本國<回到原本的地方(覺)>,<比>喻返 <還> 妄<念><回>歸真<如>。

● 其父先來求子不得
○ 其父先來求子不得,中止一城^。
^久遠時期,某位富有的婆羅門長者因愛兒驟逝,心力交瘁,四處奔走追查孩子下落,後來聽從修行人去南方一條大河的島嶼上見閻羅王 ,得指點至遊樂園,雖找到孩子,可是卻被調侃為愚癡的老翁,百思不得其解的他最後來到舍衛城佛陀修行的祗園精舍,聽佛說四聖諦, 恍然大悟。

○ <比>喻佛<陀>本<向來> (都) 教<導><弟>子以大乘<法>,故於(希望弟子能在) 大乘中求之 (得佛法);(弟子卻無意) <追>求之(因此) 不 <能> 得<法>,(佛陀) 乃<於是> 示現應化<身> 於三界 (希望能廣度眾生一乘大法)。

○ 其父:<比> 喻佛<陀> 慈愍不<忍>捨<棄> (苦難的)眾生。 (佛陀為四生慈父)
○ 先來:佛<陀> <愍> 念眾生 (無明煩惱偏多) ,(而) 出入<來去> (於) 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示生示<寂>滅,由來已久<已是很久的事>。

○ 求子不得:佛<陀><藉>由本<身的事>跡之 (來) 應<順>(而) 化身,雖先<前>來<世間> 已<經> <度>化 <教>導此<這一>輩 (的) 眾生 ,教<以><度>化(的) 大<乘>心;<然> 而眾生 (卻)自<起> 退<心>,(進而) 流落於<至>六道生死,故曰<因此說>求子不得。

★ 人生恍如一場戲    劇本好壞看自己
     為求不得執著苦    選擇放下獲自在

(弟子任海文 <濟勖> 摘錄證嚴上人 30/8/2014 薰法香開示。若有偏頗,歡迎不吝賜教。無限感恩)
回頂端 向下
 
2014/08/30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