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4/09/02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4/09/02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4/09/02晨語簡記   2014/09/02晨語簡記 Empty周二 9月 02, 2014 9:38 pm

20140902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因信解入佛法教海
修行能持無量法門
欲從凡夫入聖境域
信為先導直至願心

  我們大家能夠信解,若是能「深心信解」,自然就能「依教奉行」,信解、依教奉行,需要一心一志,我們心志要堅定,保持初發那一念心;若能夠從初發心,那分的殷勤精進,保持一念的信解,自然就一步一步,入佛法的教海中。佛陀智慧如海,要入這教海,必定要殷勤精進;然殷勤精進,若缺了那分信解,就不知方向要去哪裡,而信解更需要那念初發心,這要很完整,我們的心才會專一。專一的心,才能入佛法的覺海中修行,修行能持無量法門,因為要入法的教海裡,那就是無量數,這叫是教海,我們必定要心專意堅,好好修行、好好堅持,我們若沒有好好修行,沒好好堅持,一段時間就會累,開始心就起了厭煩,我們這幾天不是一直在說嗎?須菩提,表明了他們的心態,聞法已久,聽法聽久了,真的疲勞。

  在佛的時代,佛陀面前的弟子,就有這樣的表態,何況說是我們現在呢?所以修行,要能夠堅持,才有辦法入佛法教海,佛法的教海是無量的法門,因為我們修行,我們開始都發心,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法門無量誓願學,這也是我們自己,當要修行時,那念心、那念信解、那念願力如初,一直堅持下來;無量法門,我們才有辦法好好受持。所以說「欲從凡夫入聖境域」,大家修行,都希望能去除凡夫心,我們在凡夫的境域,就是羨慕聖人、佛的境域,所以我們很想要從凡夫,入聖人的境域,當然這條路很長、很遠,雖然我們步步向前進,但是路途還是很遙遠,若是眼睛看著遠遠的路,還有這麼遠,路這樣一步一步走,什麼時候會到達?就會起「疲倦的心」,所以我們要趕緊提起了這分的「信」,「信為先導」,只要我們有信心,只要想要到那目的地,腳步踏出來,也已走了一段的路程,應該要再向前精進;前面那個目的地,是我們「信心」,那個目的地定是一步一步一接近, 這是「信」。

  所以我們若有堅持的信心,不管路是多麼遠,只要兩隻腳向前踏步,踏一步、進一步;二隻腳我們都這樣譬喻,佛陀是「兩足尊」,兩足尊是「福和慧」,我們要修福和修慧,日常生活中,我們事事為人設想,從他的心;我們體會他的心,「將彼心,來體會己心」,知道對方的心態是怎麼樣?他為什麼會這麼歡喜?他的歡喜一定有緣故,是有所得,是歡喜。得到了什麼呢?得到世間的財物嗎?得到人跟人的感情嗎?得到…喔!世間人所求很多,無量數,所求皆得,就歡喜!但是,所求的到底是對還是不對?我們要瞭解,多去瞭解他的歡喜。對的,我們讚歎,他所求是道,他所求是法,為法歡喜,為道歡喜,我們要讚歎。但他所求是欲,所求的是迷情,我們就要起一念心,跟他作伴,好好來對他開導,「差毫釐、失千里」的方向,要如何轉回來,讓他可以有「正確的念,有正信的方向」。這樣才不會說,現在「錯誤追求,得的歡喜」,這樣一時的歡喜,說不定,是「未來錯誤的懊惱」,也不一定!所以人跟人的之間,要多關心,你要關心別人,就要先關心自己,自己有歡喜嗎?先問自己,我歡喜什麼呢?聽法歡喜。哪一句讓你這麼歡喜,讓你受用,我聽到瞭解,「菩提大直路在我的面前」,方向對正,開始發大心、立大願,我願意付出,今天我真的付出了,某某人他正在起煩惱的時候,把早上聽到的法,再次跟他分享,提醒他,瞭解了,是啊!煩惱就在一念間,這一念間,若能糾正過來,煩惱就能及時消失。所以我們要有「信心」,這信心,要一直堅定到我們的願心,這樣我們在「道上」,才會很穩定。

  就如佛陀在世時,遊行到一個國家,這個國家名叫做「南方山」,走到一聚落,一村莊中。那一天,佛到達時,見大家歡喜作樂,因有一個節日,大家在那裡慶祝,歡喜作樂,人人就喝酒,喝到酩酊大醉,就在大家歡喜作樂、酒醉時,忽然間那火堆「翻來攪去」,火就燒起來,大家還在作樂,還在迷醉中,但有的人被火嚇醒,開始就向大家喊,看!火真的燒起來,已經快燒到房子,已向靠近我們村莊的方向而去,連酒醉的人也醒了,要往哪裡跑呢?雖然看到火已知道害怕,不過醉意猶存,要跑到哪裡去?火已經燒過樹林,往村落去了,正在慌張時,佛陀剛好在那個地方,安然走來,有人看到佛,大聲喊,看!佛陀已經在我們的前面,大家趕緊用虔誠的心,向佛陀祈求,求佛帶出一條,能夠逃離林火的路,雖然佛陀還在遠遠地方站著,但大家已虔誠求佛,帶他們走出一條路,佛陀也慢慢向這群人走近,且向大家說,「人生不光只是這樣的火而已,有『三種火』,什麼樣的三種火呢?那就是『貪、瞋、痴』,這貪欲的火,會使星星之火燎原;這念癡;癡迷的心,容易引火燒身,這念瞋的心,是火的種,狂妄啊,不知是火,還是玩物。大家因有這三種的火,就容易引起外在,毀滅一切的大火。」大家要離開這個火的一條路,就是「心要冷靜下來」;向這個路走,離開、避開這個火,大家聽佛這樣說,無形中心大家冷靜下來了,那片樹林的火,也已經慢慢熄滅了。佛說的話,大家冷靜聽,不知覺中,這場火也熄滅了,好在還沒有燒到村莊、聚落裡面。大家看到火都消滅了,房子沒被燒到,心起了那分感恩歡喜的心,向佛陀膜拜頂禮,佛陀就再勸他們,要「持五戒,滅三火」,大家歡喜信受,皈依佛!
  
  阿難等跟隨佛身邊的弟子,看到明明是一場大火,佛陀怎有辦法,這樣冷靜,讓大家安靜下來呢?這醉意,不醒人事的心,看到火惶恐受驚,大家互相推擠,在怕、在逃,佛陀有辦法讓大家冷靜下來,心冷靜下來時,這場火也慢慢滅了,不可思議!(阿難)請問佛陀。佛陀跟大家說,修行要長遠的時間,修行不要輕視開口動舌的「口德」;不要輕視,就是要「修口德」,修行要重視身行,要時時行在菩提大直道上,要有這分的行儀,心要時時熄滅貪瞋癡,不要輕視起心動念。(佛陀)就再舉一個例子,過去過去長遠劫以前,一隻鸚鵡(名叫歡喜首),(山中)一片竹林,因風吹,兩竹子相互摩擦,乾竹因相磨而起火,火一起,裡面很多飛禽走獸很慌恐,這隻鸚鵡就趕緊用牠二翅膀沾水,要這樣一滴一滴來滅火,真的很疲倦,來來回回、來來回回,帝釋天看到了,你這兩片翅膀才多大?能沾的水又有多少?這樣來來回回,疲勞啊!這隻鸚鵡說,不管我是多麼疲勞,我願意,因我不忍心看到這片大林,火燒得這麼大,飛禽走獸這麼的惶恐,無處可躲避。所以雖然力小,也希望用我這樣的心,盡分心力,帝釋天聽到,感動了,化一片烏雲,降下大雨,讓這片竹林的火熄滅了。佛陀說到這裡,就說剛剛那些人,過去我也用這樣的方法救過他們,是一念真誠的心,如我剛才向他們說話,也是用這片真誠的心;所以由這樣的故事,我們就不要輕視,日日修行,所累積的這念心,「身口意業,就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累積的德」,所以我們要用心。

經文:
「多有僮僕,臣佐吏民,象馬車乘,牛羊無數,出入息利,乃遍他國,商估賈客,亦甚眾多。」

經文簡釋:「象馬車乘,牛羊無數」
*「象馬」:力大喻佛之身口意三業輪施教,能碾摧眾生之惑業。

*「輪即車輪,有摧碾之用。」譬如來身業現通、口業說法、意業鑑機,而能摧碾眾生煩惱惑業,是故名為三輪也。

  最近這段文,一直表達,須菩提他的譬喻,「窮子」已經流浪在外面,慢慢回歸到,長者在找子的路,慢慢在接近了,入這個城,那長者早在城中,他很富有,「多有童僕,臣佐吏民」,很多人都是這長者的臣佐吏民,這段文是形容長者的富有。在這城內,長者富有,除了身邊這麼多人,還有看得到的財產也很多,「象馬車乘,牛羊無數」,還有很多財產,出入、貿易做很大的生意。這裡譬喻的「象、馬」,象和馬力氣很大;象力氣很大,若在山林裡,有很大的樹,樹砍下來後,沒車可搬運,象用牠的鼻子捲起來,就有辦法將整棵樹搬運過去,可見象的力氣很大。馬的力氣也很大,一隻馬可拖很大台的車,車上還能放很多東西,馬不只是載人,還可以拖車,這表示力大。就是譬喻「佛之身口意三業輪來施教」,身口意三業輪是什麼?輪就是輪子,象和馬拖的車很重,這麼重的車的輪子,當然也很大,這車輪,它有「摧碾之用」,車輪「可摧碾」很多東西,要摧碾什麼呢?這是「譬喻如來身業的通達」,他有辦法「身業現通」,他有辦法「口業說法」,聽聽剛才那個小故事,以佛口來說法,可以安撫、安慰、膚慰大家的心,這是用口說法,讓那些醉茫茫的人,也可冷靜下來,讓被火驚嚇惶恐的人,也可以冷靜下來,所以這「口」,以佛陀「口德」力量來說法。「意的業力,那就是鑑識」,他能讓大家瞭解這根機,「能鑑識眾生根機」,大的根機,應機逗教就用大法,小根機就隨機說法,這樣應機逗教,應機說法,這就是鑑識眾生的根機。這是佛的智慧,心的智慧,而且有辦法用身體,現出莊嚴的形象,可以「摧碾」,把「眾生的煩惱摧掉,惑業把它碾破」。

  眾生的業力實在很大,若不是有大力,如象、馬,若沒有很大的輪子,就無法摧碾眾生的無明;眾生的無明,必定要用三法輪,「三法輪就是佛陀的身口意」;大家見到佛身體的莊嚴,當大家無計可施,要往哪裡跑?見到佛,大家心就向佛,這是佛的身形莊嚴、穩重,讓人看到就有了依靠,這是「身德」;身的德業。佛開口說法,大家聽到佛的聲音,哪怕是喝醉的人,心也會靜下來好好聽。佛陀他的意、他的身,常常就是這樣穩定,看看這些人,該用什麼法,才能讓他們心冷靜下來。這是佛的三業輪,這「三業輪就是清淨,已經完全去除煩惱」,人說:「人到無求品自高」,這是平常在形容,若無貪瞋癡,自然品格就高。佛陀的品格就是具足三輪,身口意三業輪都很清淨,用這樣來施教,所以摧碾眾生的惑業;眾生滿身都是煩惱迷惑,唯有用佛陀身口意三輪來施教,才能去除我們的煩惱。

*「車乘」:喻三乘化,說五乘法

  所以「車乘」:車乘譬喻「三乘」;聲聞、緣覺、菩薩。來說「五乘」,就是加上「天和人」,佛陀向出家弟子說三乘法,向天、人同樣也說法,所以不只「出家弟子」;有聲聞、緣覺、菩薩;還有「天、人」,天要修十善法,人要修五戒,這就是「五乘法」,佛陀愛的力量,他就是發揮到這樣。

*「牛羊無數」:喻世間有形相以顯耀財富之多,如牧民牛羊計財富。
又牛羊無數:喻萬行莊嚴,佛有八萬四千法藏及行藏。
*「八萬四千」:形容數目很多,這是印度人所常舉的一種習慣語,佛經上亦習用此形容數目之多。

  「牛羊無數」,表示「世間有形的相」,他能夠「顯耀財富之多」,就像牧民;放牧的人。我們若在蒙古牧場,這家人有多少牛羊,就知是有多富有的人,他們隨四季遷移,所以有蒙古包;蒙古包就是他們的家,走到哪裡移到哪理,家可隨時移動,因這地方有水有草,我能養多少牛羊,這就是我的財產,這是古代放牧的生活,牛羊就是他們的財產。所以這種譬喻,有多少的數字,有多少的形象;是牛、是羊等等,他所飼養的東西,都以他的財富來計算。

  「牛羊無數」在佛法,就是譬喻佛陀的萬行莊嚴,佛陀的智慧,佛陀的身行,用他的智慧,莊嚴一切。佛有多少的智慧,有多少的莊嚴,無法去算計,無法算計就用「八萬四千」。這「八萬四千」是形容「數目很多」,古代印度的習俗,若很多很多時,就無法計算,就用「八萬四千」來形容數字之多,這是印度人常常舉例,計算很多東西的習慣語言,所以在佛經上常常就有「八萬四千」。

  其實,「我常將它比喻,一天的時間有多少?八萬六千四百秒。我們平常在一日的時間,一念的時間,說不定一念就是一輩子,『一心念』起,決定我們『一輩子』的事,何況說我們一天,有多麼多的念頭,一秒鐘我們已經轉過了多少念了,何況說很多!一天二十四小時,認真算起來八萬六千四百秒,『一念間就決定我們一輩子的方向』,何況說八萬六千四百秒,多少的念?」所以我們說,「修行無量數劫」;應該要在每天、每天,因每天都有八萬多劫。「人說瞬間,一念間就是我們的一輩子,也許讓我們一輩子『堅定道心』,也許這一念間是讓我們『墮落的開頭』。所以說起來,我們用數字來形容,就不用執著是多久。」多久、多久都是形容,八萬四千劫,佛經常常是這樣說,表示數字很多,要說很長?還是要說很短?同樣都是數字,所以「數字用在我們的生活中,就要好好用心修行,每一念就是要修行,每一秒鐘都是在修行,我們若一天都在修行,等於八萬六千四百劫,念念無不都是在修行中,所以我們應該要用心。」

經文簡釋:
「出入息利,乃遍他國」;喻成就自利、利他功德,遍於九法界之國。

經文簡釋:「商估賈客,亦甚眾多」
*「商估」:行商,以此地所有估易彼地所無。
*「賈客」:坐賈,待客來買其貨物。
*「商賈」:喻宣揚佛法之三乘聖眾。
有本土者,有他方來者,有於此土化眾者,有於他方弘傳者,其數無量,故曰亦甚眾多。

  「出入息利,乃遍他國」,所以我們用「八萬四千劫」當作是「法藏」來修行。看到這個人,我起一念歡喜的心,我願意聽他的話,這輩子我的方向正確。所以「每一個人都是我們生命中的法藏」,同樣的道理,佛陀也同樣用這樣的心態,他的覺悟,與天地宇宙萬物,他的法入他的心,所有天地宇宙萬物的生命,都是與他同生命;共生存的生命。所以「佛陀對眾生的愛,是大生命的愛」,這是表示佛陀那分心,富有愛的心。所以「出入息利」,就是「遍他國」;進進出出,普遍了其它的國家,如做生意的人,他有進、有出,且不只在這個國進出而已,其實也有在其它國家作貿易,所以叫做「出入息利」,出去做為的就是要賺錢,進來就是利益。「乃遍他國」,表示在做生意,大富長者就是做很大的生意;現在不也是這樣,全球都有連鎖公司分行,連鎖企業,這表示世間人的大富。

  可是「佛陀的大富,就是天下眾生!」譬如「成就自利」,來來去去,成就自利,或是利他的功德。度眾生是利我們自己,還是利他人?其實來來回回,利己又再利人。像這樣遍於「九法界」,佛陀在度眾生遍於九法界,九法界大家應該清楚了,有「十法界;四聖六凡」,記得嗎?四聖有「聲聞、緣覺、菩薩、佛」,六凡有「天、人、地域、餓鬼、畜生、阿修羅」,這是六凡;佛陀就是在「佛」的境界,對九界之國來教化,這是對不同的眾生,不同的根機來做教育。

  「商估賈客」,很多做生意的,難免就很多人,「行商」就是將土地所有的東西,送去沒有的地方,「商」就是貿易,將此地生產送到其他地方去。若是「賈客」,就是坐在店裡買賣的人,若店開的大,我們坐在店裡,來來去去的人也是很多。「商估」就是貿易,「賈客」就是開店,就是做買賣的人。「商賈就是譬喻宣揚佛法」,三乘;聲聞、緣覺、菩薩,用三乘法來教育眾生。這三乘聖人應該傳揚佛法,凡是有聽到佛法的人,都要去宣揚。「有本土、有他方」;即有本土的人、有他方的人,從十方來的人就是來此地取經;就如十方的人都來此地貿易一樣,這就是「本土」。或者是到他方去弘法,去推展我們所有的法,這樣也很多,看到國外的宗教,也是來到台灣,及到每個國家去傳教,傳教士很多,這樣就如在貿易一樣。

  我們慈濟宗門也開展到全球,看看現在多少國家,多少發心菩薩,將種子、精神理念,從臺灣帶到很多國家,播愛的種子,在那地方發揮救人的精神。這樣也如「商估賈客」一樣,在貿易的「亦甚眾多」,這就是我們要用心,法聽入心後,要將法再推動到其它地方。我們在「本居的道場」,就要很堅固,再將本居道場的法,散播到各個地方,各國就要有很多發心的菩薩,在那地方接引;或者是「取經」,常常回來取經,拿到那地方再宣揚,這就是「法的推展」,所以人人要用心!

末學國氣感恩分享合十
(感恩世明師兄;淑貞、宛琪師姊提供筆記草稿;誼謙師姊提供經文內容)

【補充資料】:

佛典故事:《雜寶藏經》:佛以智水滅三火緣

  有國名南方山,佛欲往彼國,於中路至一聚落宿。值彼聚落造作吉會,飲酒醉亂,不覺火起燒此聚落。諸人驚怕靡知所趣,各相謂言:「我等唯依憑佛,可免火難。」便白佛言:「世尊!願見救濟。」
佛言:「一切眾生,皆有三火:貪欲、瞋怒、愚癡之火。我以智水,滅此三火。此言若實,此火當滅。」作是語已,火即時滅。諸人歡喜,信重於佛,佛為說法,得須陀洹道。

  諸比丘疑怪:「世尊出世,甚奇甚特!為此村落作大利益,聚落火滅,心垢亦滅。」
佛言:「非但今日為作利益,於過去世,亦曾為彼諸人,作大利益。」
諸比丘問言:「不審世尊過去利益,其事云何?」

  佛言:「過去之世,雪山一面,有大竹林,多諸鳥獸,依彼林住。有一鸚鵡,名歡喜首。彼時林中,風吹兩竹,共相揩磨,其間火出,燒彼竹林,鳥獸恐怖,無歸依處。爾時鸚鵡,深生悲心,憐彼鳥獸,捉翅到水,以灑火上。悲心精懃故,感帝釋宮,令大震動。釋提桓因,以天眼觀,有何因緣,我宮殿動?乃見世間,有一鸚鵡,心懷大悲,欲救濟火,盡其身力,不能滅火。釋提桓因,即向鸚鵡所,而語之言:『此林廣大,數千萬里,汝之翅羽所取之水,不過數滴,何以能滅如此大火?』鸚鵡答言:『我心弘曠,精懃不懈,必當滅火;若盡此身,不能滅者,更受來身,誓必滅之。』釋提桓因,感其志意,為降大雨,火即得滅。

  「爾時鸚鵡,今我身是也。爾時林中諸鳥獸者,今大聚落人民是也。我於爾時,為滅彼火,使其得安,今亦滅火,令彼得安。」
又問:「復以何緣得見諦道?」
佛言:「此諸人民,迦葉佛時,受持五戒,由是因緣,今得見諦,獲須陀洹道。」

【簡要翻譯如下】

  有一個國家,叫做南方山,佛陀正前往這個國家而去。行至途中,夜宿一個聚落,這個聚落正好舉辦宴會,全村落狂歡,飲酒亂醉。就在不知不覺中,眾人酒酣耳熱之際,村裡燒起大火,村人睜開迷醉的雙眼,一望,處處火海猛焰,驚嚇得不知要往何處奔逃,哭喊著:「我們只有依靠佛陀救濟,才能免去災難。」

   眾人默默禱告:「慈悲的世尊啊!祈願您救救我們,逃脫這祝融之災吧!」佛的身影突然出現到火場,莊嚴的聲音霎時令現場一片清涼:「一切眾生皆有三種火:貪欲之火、瞋怒之火、愚癡之火。我當用無上的智慧之水,熄滅這三火。如果,我所說的是真實的,這場大火應當瞬間消滅!」佛說完之後,大火隨即熄滅。

   眾人見狀,心甚歡喜,對佛陀生起甚深的信心和感激。此時,佛陀更為大眾宣說妙法,眾人聞法,當下悟解,證得須陀洹果。隨侍佛陀左右的比丘們,目睹事情發生的始末,都覺得不可思議,請問佛陀說:「世尊!為甚麼村民有這種殊勝的因緣?世尊為這村落作了這麼大的利益,滅了這個聚落的大火,村民的心垢也跟著滅除了。」   

    佛說:「我不只是今日利益這些村民,在過去世也曾經為他們作大利益。」
   比丘們問:「世尊!請您說一說,過去您為這些村民以及這個村落做了甚麼利益之事呢?」
    於是,佛陀緩緩道來,過去與村民們結下善緣的故事:「過去世,雪山的另一面,有一片大竹林,竹林裡面有很多的鳥獸,他們都依著這片竹林而住。那時,也住了一隻鸚鵡,名字叫做歡喜首。有一天,風勢猛烈,令竹林相互磨擦而起火,焚燒了竹林,鳥獸們相當驚恐,望著大火,無處可歸。這時,歡喜首鸚鵡,生起悲心,哀愍大眾因怖畏大火而爭相飛逃,於是,振翅高飛,往返山海之間,以牠微小的雙翼,沾著海水,一次又一次灑向漫天火海。如此悲心、精懃,感動帝釋天起了震動。   

      釋提桓因用天眼觀察,是甚麼因緣,令我宮殿震動?看見世間,有隻鸚鵡,心懷大悲,救火救急,無奈使盡全身之力,也無法滅火。釋提桓因於是出現在歡喜首之前,詢問牠道:「這片竹林如此廣大,遍達數千萬里,以你小小的羽翅,所取之水,不過數滴,何以能滅如此大火?」

      歡喜首鸚鵡回答說:「我的心意比火勢更寬闊啊!只要精勤不懈,一定能熄滅大火。如果我今生滅不了,發誓來生一定把它撲滅!」釋提桓因深深受到感動,施展神通,降下大雨,霎時大火即得消滅,解救全山的生靈。佛說:「這隻歡喜首鸚鵡就是我的前身,當時林中的鳥獸,就是現在聚落裡面的村民。我除了在那時候為他們滅火,免除災難,令他們得到安穩之外,在今世,我亦為他們滅火脫困,讓他們得到安樂,遠離禍難。」

     比丘們又請問佛陀:「世尊!是甚麼樣的因緣,村人能夠立刻證得初果的果位?」佛陀答道:「這個村落的人民,是因為在迦葉佛出世的時候,發心受持五戒,由於持戒的殊勝因緣,今天才能徹見真理,證得初果須陀洹的果位!」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4/09/02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09/02晨語簡記   2014/09/02晨語簡記 Empty周二 9月 02, 2014 10:02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四年九月二日星期二)

 

經文:
「多有僮僕,臣佐吏民,象馬車乘,牛羊無數,出入息利,乃遍他國,商估賈客,亦甚眾多。」




經文

語譯/大意/重點

象馬車乘

「象馬」:力大喻佛之身口意三業輪施教,能碾摧眾生之惑業。

「輪即車輪,有摧碾之用。」譬如來身業現通、口業說法、意業鑑機,而能摧碾眾生煩惱惑業,是故名為三輪也。

「車乘」:喻三乘化,說五乘法。

所以「車乘」:車乘譬喻「三乘」;聲聞、緣覺、菩薩。來說「五乘」,就是加上「天和人」,佛陀向出家弟子說三乘法,向天、人同樣也說法,所以不只「出家弟子」;有聲聞、緣覺、菩薩;還有「天、人」,天要修十善法,人要修五戒,這就是「五乘法」,佛陀愛的力量,他就是發揮到這樣。

牛羊無數

「牛羊無數」:喻世間有形相以顯耀財富之多,如牧民牛羊計財富。

又牛羊無數:喻萬行莊嚴,佛有八萬四千法藏及行藏。

「八萬四千」:形容數目很多,這是印度人所常舉的一種習慣語,佛經上亦習用此形容數目之多。

出入息利,乃遍他國

喻成就自利、利他功德,遍於九法界之國。

九法界,有「十法界:四聖六凡」,四聖有「聲聞、緣覺、菩薩、佛」,六凡有「天、人、地域、餓鬼、畜生、阿修羅」,這是六凡;佛陀就是在「佛」的境界,對九界之國來教化,這是對不同的眾生,不同的根機來做教育。

商估賈客

「商估」:行商,以此地所有估易彼地所無。

「賈客」:坐賈,待客來買其貨物。

「商賈」:喻宣揚佛法之三乘聖眾。

亦甚眾多

有本土者,有他方來者,有於此土化眾者,有於他方弘傳者,其數無量,故曰亦甚眾多。
 

今天的偈文如下:

因信解入佛法教海
修行能持無量法門
欲從凡夫入聖境域
信為先導直至願心

主要的關鍵是信解,因為這一品是信解品。

昨天提到其家大富,要人人不要追求世間財,要做法王。上面的偈就是如何得到法財做法王的修行途徑,起點是信,終點是願心。早上薰法香的時候,對於「信為先導直至願心」很有感觸。因為信是基本的,也是必要的。除了信,就是願要先,所以說信願行,一直做,一直修,直到願心圓滿為止。Good!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海文
無量光曜心
無量光曜心



文章總數 : 402
來自 : 馬來西亞吉隆坡
威望 : 16
注冊日期 : 2013-10-04

2014/09/02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09/02晨語簡記   2014/09/02晨語簡記 Empty周二 9月 02, 2014 11:41 pm

2/9 晨鐘起、薰法香摘要:
因信解入佛法教海    修行能持無量法門
欲從凡夫入聖境域    信為先導直至願心

(學佛,要一心一志,保持初發心、慇懃精進和對佛法的信解無疑,即能進入佛陀的智慧法海;修行,必須心專意堅,以無量法門,四弘誓願為宗旨,不輕易言累,雖說要從凡夫地進入聖人境域,看似遙不可及,但只要秉持無比的信念,終究會引導我們達致願心,趣向菩提大直道)

● 象馬車乘
○ 象馬:力大<無窮>,<比>喻佛之<的>身口意 “三業輪”施教,能碾<碎>摧<毀>眾生之惑業。 (象能搬重物、馬能拉動車)

○ 車乘:<比>喻(對)三乘<聲聞、緣覺、菩薩> <度>化,<宣>說(給)五乘<聲聞、緣覺、菩薩 ,天、人>(聽的)法
○ 輪即<指>車輪,有摧<毀>碾<碎>之<作>用。

○ 譬<喻>如來(以)身業現<示><神>通、(以)口業<宣>說<佛>法、(以)意業鑑<定><根>機,而能摧<毀>碾<碎>眾生(的)煩惱惑業。

● 牛羊無數
○ <比>喻世間(用)有形相(的東西)以顯耀財富之多,如牧民(以)牛羊(的數目來)計<算> (他的)財富。

○ 又<以>牛羊無數:<比>喻萬<多種> <修>行莊嚴,佛有八萬四千<佛>法<寶>藏及行<儀> <寶>藏。

○ 八萬四千:形容數目很多,這是印度人所常舉<例>的一種習慣語,佛經上亦習<慣>用此 <它>(來)形容數目之多。
(數字,只是“多”的意思,無須過於執著。把握瞬間的一念心,是堅定道心,還是趨於墮落 ,就看自己。念念無不在修行,即使一秒,也能斷定志向)

● 出入息利,乃遍他國
○ <比>喻成就自利、利他功德,遍於九法界 <四聖六凡,除了佛以外,其它為:聲聞、緣覺、新發意菩薩、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之國。

● 商估賈客,亦甚眾多
○ 商估:行商<貿易>,以此地所有(的貨品) 估<算>(并)易<移>(至)彼<別>地所無<沒有的> 。
○ 賈客:坐賣<開店>,<等>待客<人>來買其貨

○ 商賈:<比>喻宣揚佛法之三乘<聲聞、緣覺 、菩薩>聖眾。
○ 有本土<地>者,有他方來者,有於<在> 此 <這裡><本>土<度>化(的)眾<弟子>者,有於 <在><其>他<地>方弘<揚>傳<法>者,其數無量,故曰“亦甚眾多”。
 
★ 難行能行不言累        菩薩道上步履堅
    八萬四千為譬喻        瞬間轉念需慎行

(弟子任海文<濟勖> 虔心摘錄註解證嚴上人 2/9/14 薰法香開示。若有偏頗,歡迎不吝指教。無限感恩)
回頂端 向下
 
2014/09/02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