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4/09/06晨語簡記

向下 
3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4/09/06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4/09/06晨語簡記   2014/09/06晨語簡記 Empty周日 9月 07, 2014 7:21 am

感恩靜思法益團隊分享

20140906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本覺佛性淨慧 至誠為啟導

然此對機之語 入心猶有障

眾生心念時時 聞法常有漏

諸佛心慈念念 眾生成道種



能夠瞭解,佛的心懷,是多麼殷切,很期待眾生能受法,眾生受法能信解,這是佛的心懷,所以「本覺佛性淨慧」,人人都有,我們一定要記得,不只是釋迦牟尼佛,他可以成佛,釋迦佛一直跟我們說,人人有本覺佛性,所以人人都具有本覺佛性淨慧,但佛陀他覺悟,他的本覺佛性淨慧,一直就用「最至誠的心」,希望人人可以體會、接受、理解,這是佛陀的心願。雖然佛要將他的心,與眾生的心,引導會合入清淨本性,儘管他「至誠」;很誠意,要普及眾生。用盡心機來「啟導」,希望開啟我們的心門,引導我們回歸到清淨的本性,用種種的方法,但是「對機之語,入心猶有障」,說法我們若是「用心對機」,什麼樣的眾生,大、小根機,佛陀就是用大、小的法來應對眾生。但是眾生還是一樣,「法有聽,聽入心,但還是有障礙」,凡夫心不就是如此,聽法很歡喜,這句我受用,要改,好啦,慢慢來!這都是凡夫,很普遍!



  常常聽到,「師父,靜思語我聽到哪一句我很歡喜,我剛好翻到哪一句話,就是在說我,我要改啦!」這種也是很歡喜,也很對機,他也很想改。不是一句;一本書拿在手裡,很簡單的一句話,但是(看了)歡喜,要改,其實不是這麼簡單,因為有障礙,什麼來障礙他呢?「習氣、煩惱」;習氣和煩惱障礙他。要發脾氣時;「生氣,就是對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快要生氣了,就想到這句話,我就吞下去、忍下來,忍下來表達出和和氣氣,這樣他就很歡喜,會來跟我說,師父我做到了。因為「這一句話」,我和氣對待,他很快氣就消了,我也常常聽到這樣的話。



  靜思語到現在,已二十五年了,從一九八九年那時候,就已經翻譯成幾十種的語言,已經普及到很多地方、很多國家,大家對這短短的一句話,都能很對機,也能入心,想到那一年,靜思語開始發行的因緣,就是因為(慈濟)護專要啟用,開始招生,那年的招生一百零八位來報名,一百零七位來報到,那年開學的時候,有兩萬多人很歡喜,來參加開學典禮,因為那個時候,是佛教在社會上,尤其是在東部,開護士學校,知道多少人關心嗎?點點滴滴累積起來,要蓋這間學校,是委員、慈濟人,磨破了腳皮,走到腳起水泡,這樣發大心、立大願,不怕錢少,怕招不到人,所以大家很用心勸募,才能讓我們在花蓮蓋一所學校,學校將要開學,大家很踴躍、很歡喜,招募人來參加,小小的「花蓮」;這個地方湧進兩萬人,那是多麼盛況的事情。



  那年,我希望可以給他們一個禮物,很感恩那時候,何國慶居士很發心,介紹他的朋友,就是什麼人?「高信疆」(先生),大家還記得!其實是在這之前,我們開(榮譽)董事會時,何居士就邀請高先生來參加,參加我們「榮譽董事會」,他很發心,聽到師父說,「護專準備要啟用,我希望能送人人一個禮物,到底要送什麼禮物呢?」大家就去想,高先生就說:「師父說了很多話,可以把它集結起來,成一本書,用這本書來送人。」從這樣開始,他們就再去開會,何居士向資深委員問,師父說的哪一句話你最感動?大家就說,對喔!師父跟我說這句話,讓我很感動,高信疆就趕緊把它寫下來;和我對談的時候,他也同樣這樣記錄,然後又說,應該從很多師父說過的話;月刊裡面很多,應該可以一句一句,把它集結起來,就在那年,讓我做為開學典禮的禮物。大家看了很歡喜!開始,何居士跟一出版社;叫做「九歌」,高信疆先生跟他介紹九歌,與何居士見面,他就說,「這本書你可看一下,大家看了很歡喜,是不是可以出版?」要出版幾本?他就說兩萬本。怎有可能!兩萬本已經是暢銷書,怎有可能。他說,我差不多就盼這樣(數量),你幫我出版。要出版的人,抱著懷疑的心,但他就說,你安心幫忙出版,就這樣九歌出版了。(之後),何國慶把出版稅,拿回來給師父,二十萬,我當時覺得怎麼可能?我沒有看過這麼多錢,還是屬於我的,我不敢相信!我要怎麼辦?所以從那時候開始,一九八九年,終於師父自己有錢了,那年歲末祝福;慈濟人就是從那年開始,(有了)六十元的「福慧紅包」。所以現在有歲末祝福福慧紅包,就是這樣來!現在這本靜思語,何居士去加拿大也帶去,加拿大這國家的中學,也用靜思語作為教科書之一。最近,他們再(推動)一遍,還是一樣,這法感覺能讓人受用,所以他們很重視!



  幾天前我看到大愛新聞報導,加拿大慶祝慈濟日,年年加拿大都有慈濟日的慶祝,因為慈濟在加拿大,「慈濟人是移民的典範」,所以每一年移民局法官,若要宣布任何一國家的人,成為加拿大公民,就要經過法院宣布,每一年若要宣布新移民,就以慈濟人為典範,慈濟人一定列席,因為法官會邀請慈濟人列席,甚至向新的居民說,慈濟人同樣送他們靜思語,有的(慈濟)人,再跟他說話(分享),看到一位,也是慈濟人接受訪問,因為靜思語,我們很受用,依照裡面每一句話,落實在生活中,光是這五個字就很好用,哪五個字呢?「感恩、尊重、愛」。其實感恩、尊重、愛,是後來的靜思語,第一本沒有。光是這五個字,我就受用很多,待人接物落實在生活中,光是這樣,就可以做這個國家最優良移民的代表。所以「法對機」,若能夠受用,沒有障礙,這樣,法入心,待人接物等等,這就是我們學法真的要用心。



  「眾生心念時時,聞法常有漏」,這就很可惜,真正聽法,短短幾句話,可以落實在生活中,這就是心有所得。若有人常常在讀,但是遇到境界時,同樣讓它漏失;短短幾句話,若遇到境界,有時候也會漏失,不能受用。有的人會提醒,「不是說,生氣是短暫的發瘋!」他就說,已氣起來,壓不下去了,再改啦!再改啦!你是不是跟他道歉一下?風火頭上(氣頭上)!慢慢來,慢慢來。也知道,一時間讓它漏失掉,旁邊有善知識提醒一下,不過生氣已發作,再來就是慢慢來,過之後是不是道歉一下?還在「風火頭上」,過後再去道歉!這道理都懂,知道、知道,但若是讓它漏掉了,想要補回來,「還要時間」,這就是眾生,就是凡夫。所以說「眾生心念是時時,在聽法,也時常會漏掉。」



  「諸佛心慈念念」;諸佛的心慈悲,他也是「念念」,念念什麼?「眾生成道種」。這是諸佛,不是只有釋迦佛,是所有的佛有心,念念就是希望眾生可成道種。「種」;一生無量,有心的人;在我們現在,有心的人不斷,要如何將法傳出去?到大街小巷處貼「靜思語」,希望讓人人眼睛看牆壁時,都可看到一句話;這也是有心的人,這種有心的「人」,也是有心的「佛」;「佛心為己心」,這種佛心為己心,期待人人在任何一個地方,都有一句好話來警惕他,讓他可以接受受用。希望人人「一生無量,成為道種」,將法一個傳過一個,能夠成為道種。《無量義經》這樣講:「一生無量,無量從一生」,一粒稻種,若將它埋入土中,稻子長出來,稻穗累累,有幾百粒稻穀產生出來,這幾百粒,再播種,又從秧苗,又是幾百粒,這樣百而千,千而萬,至無量無數。一棵水果樹(也是),一顆種子,年年(長出)累累的果實,這棵果樹,能年年、累累的生,從一個種開始。這就是佛所期待,有心人播種,這有心人要把「法的種子播下去」,這也是「佛心」,也是「大慈悲心念念」,所以「本覺佛心」都是在人人內心,只要我們用心,用至誠來啟導人人;若對機,對人人應機來引導,要用心聽法,不要漏掉,不要讓煩惱障礙我們,這樣人人都是佛心,我們人人能夠接引眾生,難道這樣不是無量數嗎?其實佛就是這樣度眾生,希望「眾生能啟發大心」,我們這念大心發出,若再退失,這顆種子就又「不飽滿」了,前面的文….



經文:「自念老朽,多有財物,金銀珍寶,倉庫盈溢」



  這是昨天我們說過的,弟子也這樣想,來形容佛陀年齡也大,弟子年齡也大,所以「自念」;

自念自己,並想到佛陀年紀也大了。佛陀的內心充滿了智慧;這裡是用財物(譬喻),自古以來,財物是世間最好的寶,所以所有的「寶」,就是用這樣表達。「多有財物,金銀珍寶,倉庫盈溢」,表示這個「法就是寶」,就是很充足,「佛陀的智慧,倉庫盈溢」,在佛陀的腦海中,還是有很豐富的智慧,用這樣來表達;但是下面這段文接下來說….



經文:「無有子息,一旦終沒,財物散失,無所委付,是以慇勤,每憶其子。」



經文簡釋:

「無有子息,一旦終沒」;無有子息:佛以一切眾生具出世大乘心,若無傳持大法者:喻無有子息。



  很慨嘆,因為年紀已大了,這麼多財產又能奈何?因為沒有孩子可傳。「無有子息」;佛以一切眾生,具出世大乘心。佛陀就是希望,希望「一切眾生」都可以「具足出世大乘心」,因為佛陀覺悟之後的那個境界,眾生也同樣有這樣的「本領」,有這樣的「潛能」,眾生的「潛能就是真如本性」,人人都深藏在內心深處,就是期待,人人將內心深處的本能「出世」;就是要趕快浮現出來。「要出世這個大乘心,就是真如本性」,不忍眾生受苦難,以眾生為他的道場;在這眾生的道場中,才有辦法真正淨化我們的煩惱無明,若沒有在眾生中磨,沒有辦法真正將煩惱去除。就像鑽石,夾雜在礦石裡面,在礦石裡要找出鑽石,一定要磨,要用比石頭更硬的石頭來互磨,才能有鑽石出來,之後還要在很多石頭裡面「打磨」,打磨出光明燦爛,很有價值的鑽石。所以這「真如本性」,我們要發出世的大乘心,要在人群中,若沒有這樣的人,「若無傳持大乘法者」,若沒有這樣的人,願意抱著「出世的精神,承擔大乘的志業」,若沒有,這等於法沒有人可傳、沒有人可持、沒有人可負擔這大乘法,這是譬喻「無有子息」,雖然佛陀弟子這麼多,最少常隨眾,也都有千二百人這麼的多,竟然須菩提;包括對著自己向佛說,像這樣,沒人願意發大心,就像沒有傳承的人一樣,所以很慨嘆!



*「一旦終沒」:若佛一旦滅度,法道斷滅,無所付託,心印無傳,是以心懷悔憾,喻殷勤憶子,所謂老朽益覺情濃念兒。今已發大乘心者既已退轉,故如無子息,以小乘人不能擔荷佛法。



*「一旦終沒:示入涅槃。」



  「一旦終沒」,假如佛滅度時,就會「法道斷滅」;沒有人願意傳承,法要怎樣才能住世?這條路沒人繼續開下去,這條菩提道到底有多長?大菩提道要從凡夫地,直達到佛的境域很長,要代代不斷開,所以需要有人傳,「佛陀一旦滅度之後,法若沒人傳,道就會斷掉,法就滅」,這是那個時候,須菩提煩惱的事情,不只是佛煩惱,也是須菩提等,知道佛陀的煩惱,擔心未來法沒人傳。那時候他也「啟悟」,但是年紀朽邁,「法無所付託,心印無人可傳」,要如何傳佛心?慈濟人口口聲聲會說,「以佛心為己心」,到底口頭上說的,佛心為己心,「佛的心印」有沒有傳入我們的心?說要以「師志為己志」,是不是願意承擔慈濟的志業?這用說得很快,行動表達我們的心意,所以「心印」,到底有人傳還是沒有?「佛心己心,師志己志」,是不是有人,真正用身體力行表達出來,所以「是以心懷悔憾」,須菩提等等,也瞭解佛陀的煩惱,想到自己過去「守在小乘,獨善其身」,這個大乘心消失了,當初「皈依佛陀」時所發的心,慢慢停滯在「小乘偏空,執著在自己,虛度了時光」,現自己也已年老了,難免心也懷著「悔與遺憾」,也懺悔,也很遺憾,年紀也有了,佛陀也歲數大了,這個法要如何傳下去?所以就譬喻,譬喻世間人,年紀大了,孩子跑出去放蕩,不管孩子是多麼放蕩,但是父親年老了,還是期待孩子可以回來,所以譬喻,「殷勤憶子」,老了還是希望孩子能回來,不然財產這麼多要怎麼辦?這是世俗的人。世間法;佛法不離世間法,所以「老朽益覺情濃念兒」,這個「情」,念子的情越來越殷切,這是世間人,人老的時候,越會思念他的孩子,因為離他很遠,什麼時候才會再回來?所以佛陀的心態,一直將「佛心」譬喻「父心」,佛陀一直視眾生為己子,如一子;如羅睺羅,這也是佛心、父心,也是一樣年老了,所以須菩提自己就是這樣的慚愧。



  「今已發大乘心者既已退轉」;今已發大乘心,表示他們當初皈依佛,當初學佛的心,希望可得大覺悟,跟佛一樣可成佛,但是發大乘心的人,卻已退轉,就是停在小乘裡面,這樣,就是「如無子息」,有孩子跟沒有孩子一樣;孩子「不會守家財,不會持家業」,這樣有孩子跟沒有孩子不是一樣?常聽人說,這孩子這麼放蕩,我這麼年紀大了,我事業這麼大,他還沒辦法來承擔、來繼承,我有孩子跟沒有孩子差不了多少,常常聽到很多大企業家的慨嘆。須菩提他也有這樣的慨嘆,已經發大心,本來有心,卻慢慢退轉。「想看看,我們的初發心,那時要學佛的時候,我們的初發心,我們要皈依那時的心願,我們再回憶那時的心願,回憶看看,再來檢討,一路一直走下來,我們的心志、心願、行動,現在又是在怎樣的程度?我們自己也可以回憶!」須菩提就這樣做自我檢討,做自我回憶,也是替佛陀「很悔憾、很遺憾」的地方,這跟沒有孩子不是一樣?難怪佛陀年老後,一直不斷在嘆息。「以小乘人不能擔荷佛法」,沒辦法荷擔佛法,這小乘的人,哪有辦法承擔起大乘法,入人群中度眾生呢?光是固守在自己,自己的本分有時候都沒辦法顧好,要怎麼樣承擔這大志業,入人群去度眾生,因為小乘人不可能,「一旦終沒」,那就是「入涅槃以後」,要怎麼辦?



經文簡釋:

「財物散失,無所委付」;若無弟子傳持大法,一旦滅度,法道斷滅,無所付託。



  「財物散失,無所委付」,到那個時候要怎麼辦?若沒有弟子願意傳承下去,沒有要發大心,沒有願意承擔,這樣「一旦滅度」;法就滅了,就是「法道斷滅」,全部都斷和滅掉,道斷法滅,「無所付託」,實在是很感傷。



經文簡釋:

「是以殷勤,每憶其子」;殷勤憶子,心印不傳。何時可得為二乘人,授記傳燈,為一切眾生指示,衣裡明珠呢?



  「是以殷勤,每憶其子」,就是這樣,有這麼多的財產,年紀大了,若是臨終時,這些財產要怎麼付託呢?因為這樣「所以殷勤,每憶其子」,這種「殷勤憶子的心態很殷切」,因為「心印」無法傳下去,什麼時候,才可以「可得為二乘人受記傳燈?」這二乘人,什麼時候才有辦法體會佛心,真正可以接受佛的授記,將這佛燈光明,燈燈相傳下去,提燈照路,讓人可以走下去,這是佛很擔心的事。所以於一切眾生,要指引眾生的道路,佛陀的心就是這樣跟我們說,「人人身上有,一顆寶珠」,再下去還有一段譬喻,就是「人人都有一念清淨的本性,就像是貧窮子,其實他的袋子,原來就有一顆寶珠」,因為他本來是富家子,帶著寶珠,到處流浪,以求衣食,這樣飢寒交迫,卻不知道自己的身上,藏著一顆寶珠,這是我們眾生的迷。佛陀已經年老了,什麼時候能夠得到孩子,真正回頭?浪蕩子,能夠回頭是岸;流浪出去的孩子,要怎麼樣能慢慢回歸,到佛、長者的身邊來呢?



  但是前面文就已經看到了,看到那位貧窮子,流落到他國裡,求衣食很困難,但慢慢已經接近了,慢慢接近、到達長者的城裡;父親住的城。父親這麼富有,整個城裡很多人,這些人都跟隨在父親身邊,父親從事貿易的生意,除了在本城「開行坐店」以外,還貿易到國外,財產是這麼多,但卻是,有孩子如沒有孩子,孩子流浪在外面,流浪的孩子,在外面求衣食,吃不飽、穿不暖,在外面流浪。一直不斷提醒大家,我們人人本具佛性,我們卻流落在四生六道,因為在人間善惡雜揉,聽到佛法,懂得修行,修十善,願意付出,但卻「沒去修慧;沒修慧,就是掛著無明的善,還在煩惱,還是凡夫的善。」行十善;還是在凡界裡面,「天」還是在凡夫界裡面,只是他已經修十善,有福升天堂;但有人,我就是守我的本分-「修五戒」,持五戒還是帶著層層煩惱,所以起心動念有善、有惡,就開始從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等等,這就是表示我們在外面,這個窮子;貧窮的孩子,在外面他國一直流浪,這也就表示我們凡夫無知,流落五道四生,所以五十餘歲,包括修羅道,阿修羅等等。我們都要常常記得,才不會「佛陀至誠傳法」,給我們教育,給我們啟導,而我們卻是,「偏偏法入心,又還有障礙」,或者是「聽法之後,又再漏掉」,違背了佛陀的「心念」;念念為眾生!希望人人都可以成為「道種」,要多跟眾生結緣,一生無量,作為「成佛的道糧」,這是我們所要用心的,很多都是很遺憾的事情,須菩提也已經覺察了,何況我們大家,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4/09/06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09/06晨語簡記   2014/09/06晨語簡記 Empty周日 9月 07, 2014 8:08 a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四年九月六日星期六)

 

今天接續昨天的主題,開示「法入心」的問題,講法為什麼不能入心,入心猶有障,聞法常有漏。

 

本覺佛性淨慧 至誠為啟導
然此對機之語 入心猶有障
眾生心念時時 聞法常有漏
諸佛心慈念念 眾生成道種

 

面對這種情形,佛陀還是至誠啟發與教導我們,保有慈悲的心,播下種子,等待種子成長,成熟的一天。

 

能夠瞭解,佛的心懷,是多麼殷切,很期待眾生能受法,眾生受法能信解,這是佛的心懷,所以「本覺佛性淨慧」,人人都有,我們一定要記得,不只是釋迦牟尼佛,他可以成佛,釋迦佛一直跟我們說,人人有本覺佛性,所以人人都具有本覺佛性淨慧,但佛陀他覺悟,他的本覺佛性淨慧,一直就用「最至誠的心」,希望人人可以體會、接受、理解,這是佛陀的心願。

 

了解佛的本懷是學佛最重要的一件事,這樣修行才不會走錯路。上人也是天天殷勤教誨。今天我最有感觸的是「道種」。

一開始,上人舉靜思語25年為例,有人以「感恩尊重愛」,才五個字,很受用,上人說靜思語就是道種。可是上人在結語的時候說,希望人人成道種

 

我們都要常常記得,才不會「佛陀至誠傳法」,給我們教育,給我們啟導,而我們卻是,「偏偏法入心,又還有障礙」,或者是「聽法之後,又再漏掉」,違背了佛陀的「心念」;念念為眾生!希望人人都可以成為「道種」,要多跟眾生結緣,一生無量,作為「成佛的道糧」,這是我們所要用心的。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海文
無量光曜心
無量光曜心



文章總數 : 402
來自 : 馬來西亞吉隆坡
威望 : 16
注冊日期 : 2013-10-04

2014/09/06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09/06晨語簡記   2014/09/06晨語簡記 Empty周日 9月 07, 2014 11:38 pm

6/9晨鐘起、薰法香摘要:
本覺佛性淨慧       至誠為啟導
然此對機之語       入心猶有障
眾生心念時時       聞法常有漏
諸佛心慈念念       眾生成道種
(本師釋迦牟尼佛覺悟到佛性清淨的大智慧,想以至誠的心來教化眾生,希望能開啟和引導眾生趣向大乘,找回隱藏內心深處的真如本性 ,然而即使遇到對機者,向其開示讓法得以入心,卻還是碰到障礙而無法完全悟道。<好比慈濟人對某句 “靜思語” 很受落,可是境界一來,還是習氣再現,打回原形,無法真正改變> 眾生雖然常用心聞法念佛,但也不時被無明煩惱所困惑;諸佛慈悲念念不忘眾生苦難,希望能以佛法啟發眾生善念,望眾生能修成佛種,證得一生無量的大乘法)

(上人今早也分享已有二十五年歷史,并已譯成十多種語言在全球廣傳的 “靜思語” 由來, 帶大家回朔 1989年,原本作為花蓮慈濟護專開課典禮紀念品的書籍,在何國氣師兄引薦作家高信疆居士負責統籌,交由九歌出版社發行 ,結果收到一筆二十萬台幣版權稅,最後將它轉換成一封封六十台幣的福慧紅包,在每年 <歲末祝福> 與眾結緣的經過。“靜思語” 更成了加拿大中學的教科書,也間接讓慈濟人成為該國新移民的典範。)

● 無有子息
(沒有孩子的消息 – 比喻弟子修行的心已退轉至了無聲息)
○ 佛<陀>以<認為>一切眾生(都)具<備>出世 (的)大悲心,(卻又擔心以後)<倘>若無<沒有人>(來)傳<授><護>持大<乘>法者:<比>喻無 <沒>有<孩/弟>子<消>息。

● 一旦終沒
(一旦有日終老離 – 比喻一旦佛陀滅度)
○ <倘>若佛<陀>一旦滅度,<佛>法(的)道<路> 斷滅,無所<沒人可以>付託,心<裡>(的) 印 <記>無<沒法>傳<承>,是<所>以心懷<後>悔 <遺>憾。

○ <比>喻殷勤<無時不刻>(在)<追>憶<孩>子 ,所謂老朽<年紀越老>益<發>覺<得>情濃念兒<對孩子的思念和感情越見濃厚>。

(須菩提有感而發)
○ <如>今(過去跟隨佛陀修道并且)已<經>發大乘<願>心者(現在)既<然>已<經>(有)退轉<心> ,(用)故如無子息(來作比喻),<若是>以(修) 小乘人(確實)不能<承>擔<負>荷佛法。一旦終<老><隱>沒:示入涅槃<境>。(該怎麼辦?)

● 財物散失       無所委付
(所有的財產寶物都因為沒人可以付託而散失掉 – 比喻佛陀豐沛無窮的法藏將因後繼無人而被荒廢)
○ <倘>若無<沒有>弟子傳<承><護>持大<乘> 法,一旦滅度<涅槃示寂/離世>,<佛>法(的) 道<路>斷滅,無所<沒人可以>付託

● 是以殷勤       每憶其子
(所以才會無時不刻都憶念起離多時的孩子 – 比喻佛陀不斷期盼弟子能捨小取大)
○ 殷勤<無時不刻>憶<念>(著)<孩>子,心<裡> (的)印<記>不<能>傳<承>。何時<才>可得<以> 為二乘<聲聞,緣覺>人,授記傳<遞><心>燈 (為他人照路),為一切眾生指示衣裡<內心>明珠<真如本性>呢?

★ 學佛莫學貧窮子           法寶在心仍不知
    聽法有漏真遺憾           莫待老朽方感慨

(弟子任海文<濟勖> 虔心摘錄證嚴上人虔心摘錄註解證嚴上人 06/09/14 薰法香開示。若有偏頗,歡迎不吝賜教。無限感恩。)
回頂端 向下
 
2014/09/06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