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4/09/09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62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2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4/09/09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4/09/09晨語簡記   2014/09/09晨語簡記 Empty周二 9月 09, 2014 9:29 pm

20140909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依事觀因緣 所生之事相

就理觀萬法 真實性觀法

雖值佛慈悲 同體共實法

未入佛正慧 妙覺法海中



聽來,感覺事理之間,分別在哪裡?事和理;人日常生活,都是在思想中,所以我們要從事中去觀察因緣。因緣所生的事項,這是人人在日常生活中,要事事用心,譬如,佛陀在世的時候,在王舍城中,有一個長者,他有一個孩子,這孩子還幼稚,才五六歲,正是最可愛的時候,父親很歡喜,希望這孩子可以平平安安、健健康康長大成人。但是有一天,一位算命師,看到這孩子,就跟長者說,你這孩子,看來很有福,可惜!可惜!長者很緊張,問這位算命師,我的孩子是什麼事情可惜?算命師就說,可惜命很短!長者一聽,每天都很煩惱,每次看到孩子這麼可愛,又健康,為什麼他會命短呢?心每天煩惱,要怎麼辦?後來他想,應該趕緊去祈求,什麼人可以讓我的孩子長壽?他就帶著孩子到處去求,印度的六師梵志,聽到他這樣求,要求孩子長壽,大家都同樣,嘆一口氣,搖搖頭,沒辦法!人命的長短,沒有什麼人可給什麼人長的壽命,這是不可能的事情。長者很失望,更加煩惱,要怎麼辦?後來聽說佛在精舍,應該去求佛,就帶著他的孩子去求佛。



佛陀,聽到長者這樣說,看到長者,這麼憂愁,這麼著急,真的很焦慮,佛陀用慈悲的態度,向長者說,「生命不是任何一個人,可以為任何一人說命長、命短;生命的長短,是要看自己。」長者就說,我自己能怎麼辦?他是我的孩子,這麼小他又能做什麼呢?我是他的父親,我可以為孩子做什麼事情?佛陀就說,先不要著急,不要生煩惱的心,應該生起信心,把握當下,要相信時間能成就一切。是啊!我現在就是求,求我的孩子,生命能夠長一點。佛陀就說,先不要著急,不要煩惱,你只要能把握時間,到城外有很多貧窮困難的人,你要一一用歡喜的心,與你的兒子一同去布施,且在城外,看到人要用很恭敬的心,向人人頂禮膜拜,讓人人看到你這樣的恭敬,讓人向你的祝福。長者聽後只好相信,因煩惱也沒用,就把握時間布施。布施是好事情,尤其是貧窮的人,正需要有人布施給他們,讓他們能生活下去,所以他就準備很多東西,來到城外,果然,貧窮困難的人是這麼多,於是他打從內心忘記,是為兒子求壽、求福,就這樣全心與孩子一一布施,不只布施,還打從內心生起恭敬,向貧窮的人付出,還向他頂禮。



  路過的人,他們就向每一位過路的人鞠躬、頂禮,是這樣的虔誠;每一次頂禮,就是向每一個人祝福,同樣的,每一個人回饋他的,也都給他祝福,尤其是貧困的人受到布施,一樣祝福你「長壽、大福」,就這樣,每天都在那地方,做這樣的事情,每天有很多人入城,同樣向人人頂禮祝福,變成了他們父子最歡喜的動作,也是每天最甘願去付出的事情,已經變成他們父子共同的興趣。有一天,同樣很多人從那地方過,其中有一位也接受他膜拜、頂禮、祝福,接受他膜拜頂禮祝福的這個人,也脫口而出,「我也祝福你長壽、增福」。過了之後,這個人再回過頭來,是啊!我的任務,就是要來找這個孩子,其實這個人是誰呢?就是「無常鬼」,但是他在那個地方,已開口跟他說,「我祝福你長壽大福」,他有一規則,就是說出去的話一定要做到,但是今天他的對象,就是要來找這個孩子,竟然自己開口向他說長壽大福,這時要如何取他的命呢?罷了,放他去吧!就如剛才用虔誠的心為他祝福,祝福他長壽大福,孩子果然就這樣平安長壽。



  這是佛陀在世時,遇到的「人事」;有人、有事,來求佛,佛陀向他這樣說,生命長短,不是別人有辦法可賜給你,要靠自己。這長者想,孩子還小,自己能做什麼?我是他的父親,我能為孩子做些什麼?佛陀要他「無得失心」,不要有「煩惱心」,要「歡喜的心」,能去「布施」,能對人人「尊重恭敬」,他聽佛這樣說,沒說什麼大道理,只是隨著佛的話做,看不知覺中,做出了他的歡喜,他的興趣,最後不只是無常來「向他祝福」,他自己不知不覺也已經變成了一位歡喜布施,開口就向人祝福的人,這樣一輩子長壽,一輩子受人為他祝福,這是因緣,「依事觀因緣」,我們人人若能在日常生活中,一切所生的事項,若抱著那份歡喜甘願,時時為人付出,時時為人祝福,這樣互相對待,這就是「事」。你對人好,人對你好,這是「所生之事項」,我們日常生活,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發生,我們的態度,對人好就是與人結好緣,自然所得到的,人也對我們好,一樣對我們起歡喜心,這都是「人事形象」,這都是事。所以我們要「觀因緣」,我們「如何種因,如何造緣」,這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自己做得到的事情。



  就「理」,若是來說道理,就「理觀萬法」,我們既然修行,就要好好修行,一定要聽法;不是只是說,剛剛師父說那個故事,我就去「布施」,給人祝福就好,要知道這是事項;但是我們學佛,要「求得道理」,除了「人事圓滿」,我們也要「道理圓」滿,難得人生,難聞佛法,所以我們除了人事外,一切都有道理存在,開口動舌,起心動念,舉手投足,我們身體所行動的一切,無不都是與境界會合,「所造作一切的善惡業,全部都是法」,剛才(所說)從事行善,這善種子歸八識田中,不是只說人人給我們祝福,這樣而已,其實人人給我們祝福也是一粒種子,我們行動付出,種因造緣,這種子、這意識所造作,全歸入八識田中,萬法在世間有很多很多,我的聲音,鳥叫的聲音,你們現在聽得很清楚,是師父說話,這一段故事我瞭解,但鳥也是「一句一句慢慢說話」,牠的話你聽不懂。所以我們現在知道的,光是在「人事」,能夠聽進去。



  「耳識與聲塵會合,這就是理」,而我們懂的,是這樣的境界;聲塵,耳識。若沒跟你們說這是聲塵,若沒說這是耳識,我們也是空空過去,就你說我聽,原來這裡面,「聽」有他的「識」;還再有識,如耳神經,叫「耳識」;耳根的識,所以耳識也是塵,因為有這境界聲音出來,這已經有「聲」;這就叫塵。聽在你耳朵中,用意識去聽,聽得歡喜,我瞭解了!原來「五根五塵含著五識」,這樣接受於第六識,之後就入第七識。法我要修,要好好思考,聽過之後,是不是記在心中?若記在心中,就知道我們對人所做的一切,對我們未來的人生,就是有因與緣結合,已經生種子,已經歸納了,所以我們應該再加強精進,這是人對人的法,總而言之,「做人若圓,就是人圓;做事若圓,就是事圓,若這樣人圓、事圓,就是道理圓,這叫做『圓滿』;圓滿的覺悟、瞭解。」我們若事事都圓,都瞭解,天地萬法無不都圓,所以理要圓,一定要事圓,我們想看看,到底對人對事,人人都圓了沒有?什麼叫圓知道嗎?圓滿啦!我們對人都有圓滿嗎?我們對做事有圓滿嗎?每天的人事物,事事都圓滿,這樣我們就是照著道理走,所有的道理都圓滿了,這就是「覺圓」。



  我們「就理觀萬法」,就是在人事中,看一切的人事物我們都要很清楚,所以「真實性觀法」,要用我們的真心、細心、用心去觀察世間萬物的法,所以人,無不都是因有很多的法,擾動了人的心,法有善惡法,我們在追求的是善法,但天下有很多惡法,來擾動人心,這惡法,無不都是由人心引出。東西好好在那裡,偏偏我們要起一貪心,為了這貪欲,就要去創造、去破壞,才能得到你所要求,所創造出來的東西,這樣夠嗎?不夠!還要知道,所創造出來、生產出來的東西「有用」,人類就為了這些東西,起貪的心就消費,消費的人越多,創造的人就越多,創造的人越多,破壞就越多。天地萬物,無不都在天地間、大地上,原來的景觀,原來的物質,各不相同,但人類將不同的物質,破壞後取得,再去合成,所以招攬很多人的欲念,這種起動,無不都是人類擾動了萬法,很多成為惡法,人類就受災秧,這叫是循環,所以人人要從事,開始要好好觀因緣,從道理好好來觀萬法。



  就如金銀財寶人人愛,在哪裡?在山礦、大地裡,就要人去挖,挖出來就要提煉,除了不斷破壞破壞,用什麼來提煉?要用火,火從哪裡來?就是從木頭,樹就一直砍,用火來提煉,或者是造成了,再瞭解地裡的熱,很多金屬類的物質,或者是地熱,變成了(硫)磺,磺就變成了瓦斯等等,這樣互相相剋,互相破壞,才把它粹煉出來,說是很價值的東西。我們知道,破壞來自人的心,人的心就是因這些物質,物質受人的破壞,天地萬物無不都是理,理歸理時,我們就看不到,人有了這分識,就開始去造作,所以這就是人的心,和外面的境界會合時,善惡兩邊。



  所以雖「遇佛慈悲,同體共實法」,其實人人皆有與佛同等的佛性,我們發心修行,去掉惡法,追求善法,雖然我們在追求善法,也要瞭解佛的慈悲,我們也要學佛有慈悲心,我們和佛同體慈悲,也共同將這真實的法回歸回來,法歸於自然。法若能歸於自然,我們瞭解這法,他的自然是什麼?是我們的真如本性,我們和佛「有一同體共實法」。佛陀的慈悲,我們也有與佛一樣的慈悲,因為人人與佛同等,只是「未入佛正慧」。我們有這慈悲,但佛正知覺這個慧;平等慧,我們尚未得到,我們還有你是你,我是我,彼此之間還有個人的分別,我們還沒辦法與佛平等;天地萬物真理都是平等,回歸自然。我們若有與佛同等的正慧,就得到「妙覺法海」,我們就立於妙覺法海中,智慧任憑我們使用。凡夫所有的智慧,都是有限量的智慧,說一項瞭解一項,還無法從一而十、而千、而萬、而無量,同樣的法,不斷輪流反覆來說,但慧還是有限量,回歸凡夫的日常生活,還是有無明在。所以我們一定要用心在日常生活中,要用心於法,所以我們若說,只要做善事就夠,這樣不夠!我們要透徹佛陀的道理,瞭解道理,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如佛陀說,不煩惱,歡喜心,在人事中入,人群中去付出,付出到這分的歡喜,付出到成自然,付出到真實的歡喜,這樣甘願;人人平等,這種的愛,這就是我們在人事中,要體會的道理,這很重要!



經文:「復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財物,坦然快樂,無復憂慮。」



  最近這段文,無不就是要慢慢接近佛的境界,貧窮子已在外面流浪,漸漸與佛同止在同一城中,我們學佛,也要慢慢體會佛的心,要快接近佛心,文說「復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財物,坦然快樂,無復憂慮。」這是須菩提在描述為父的心理,孩子跑出去了,財產這麼多,要怎麼辦?若孩子能快回來,這日日夜夜所思念的孩子能快回來,所以常常這樣想,我的孩子若回來,財產就有所付託,事業就有人傳了,這樣我就很歡喜,沒有憂愁。這是描述一位做父親的心,孩子跑出去平安否?希望孩子要趕緊回來,時間過這麼久,我的孩子若回來,我一切就滿足了,這是事相,世間的人無不都是這樣。 下面再說:



經文:「世尊,爾時窮子,傭賃展轉,遇到父舍,住立門側。」



經文簡釋:

「世尊!爾時窮子」;此明父子相見譬,即領解方便品中所說五濁,譬喻品所說三界如火宅。



  可見須菩提的譬喻到此段,能得到孩子就很歡喜了,傳家財、傳事業,說到此,回歸回去,須菩提再稱「世尊!爾時窮子」。那個貧窮的孩子,現在開始回歸的說,就是表示父子將相見的譬喻,因為那位貧窮子,開始接近父親的宅舍,已經領解<方便品>中所說之五濁。就像這孩子,就像佛陀的弟子,這段時間還是流浪在它國、在外地、在五濁,心未清淨、煩惱還未去除,就像這時聽法,煩惱還未除,還是凡夫的習氣,所以譬喻在五濁。<譬喻品>裡說「三界如火宅」,在<譬喻品>已一直說過了,三界濁氣還是很重,除了欲界的濁,無色界還有煩惱,還是在色界、無色界中,雖然修行去除了欲界,卻是還在色界中,還有思想,第六識離開這環境,還有思想的煩惱,還在色界、無色界。這三界中如火宅,他們還有很多觀念、煩惱、無明還是捨不去。 雖然出家了,雖然聽法,聽很久了,以為大法是向大乘者說,和自己無關,所以自己的煩惱也沒去除。



經文簡釋:

「傭賃展轉」;由此厭苦斷集,慕滅修道,漸積出世善根,故言傭賃展轉。

傭賃:傭工取賃,喻樂小法。



  因為這樣,所以他「傭賃展轉」,傭賃展轉是很辛苦的事。就是一直用功,這「苦要斷,要斷集,慕減修道」;知道現在有這人生,我知道法,人間佛陀所說的,「苦」的道理,我瞭解,也認真來斷「集」的因緣,要如何斷?也欣慕,看是否將煩惱因緣都斷滅,好好修道,漸漸累積出世的善根,所以「傭賃展轉」。這就是說他們修行也很努力,我知道苦,我要斷集,要趕緊滅除一切,他所說「滅」就是「畏懼和眾生攀緣」,這是他滅的方向,所以他會怕,不敢入人群,就沒辦法展開大乘的法,他們只是一直修道,所修的行就是修善法,欠缺這分,立大志、發大心,這樣也很辛苦。不過,也累積了出世的善根,已經將煩惱慢慢斷盡,只是還未發弘誓願的「大心」,所以叫做「傭賃展轉」。「傭」就是「傭工取賃」,即去做工,一天價值多少就領多少,這譬喻只是「樂小法」,只是獨善其身,樂小法。我就是修行,修這樣的行,我所得到的,就是只瞭解這樣的範圍而已,這傭賃展轉,就是你付出多少工,得多少工資。



經文簡釋:

「遇到父舍」;眾生勤修出世大小善業,都能契佛慈悲。眾生有感佛之因,佛即有應眾生之緣,皆為成佛資糧,將到成佛寶所。



《法華經》說:「如來室者,大悲心是。」眾生能契佛心修大乘,便是入到佛慈悲室。



  「遇到父舍」, 一直在被人請,應該更加接近,這是譬喻「眾生勤修出世大小善業,都能契佛慈悲」,不論是修善法,也知道佛陀的慈悲,修大乘法,更能體會,「眾生有感佛之因」,大家都能瞭解,大小乘的弟子,都能瞭解佛的慈悲,「佛即有應眾生之緣」。因為眾生若能有感於佛的因,佛陀就應眾生的緣,佛應眾生緣是無窮盡,生生世世不斷,因為與眾生有緣,他就要不斷來人間。眾生知道佛的慈悲,也會向佛接近佛,這也是「成佛的資糧」。這必定要相應,有感有應,「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所以無緣的眾生就不能度,必定要有緣。佛入人間度眾生的時間這麼久,所以佛陀應眾生機,眾生在佛陀教化中,也慢慢接受到慧命的資糧,「將到成佛的寶所來」。如《法華經》文中說,「如來室者,大悲心是」。「什麼是如來室?大慈悲心即如來室,如來室就是真如的本性」,佛陀的覺悟,就是因為真如本性都啟發,安住於如來室,如來室就是大慈悲心,也是人人所俱足,我們必要邊修行才能邊接近。「眾生能契佛心修大乘,便是入到佛慈悲室」,就是我們要不斷培養我們的心。





*「約事說:遇到父舍」;喻遇見:體解佛成無上正覺,最初於菩提場,說華嚴勝會。



  約事來說:「遇到父舍」。「遇」就是「得到」,「遇」就是得到佛住的邊緣,譬喻「遇見」,已經遇到了,來到父親所住的邊緣來,就是「體解佛成無上正覺,最初的菩提場」。應該慢慢已經體會到了,佛陀覺悟那時,覺悟的那個境界,應該開始瞭解佛所說的教法,「什麼是覺悟?覺悟就是佛陀與天地宇宙會合一起,那剎那間覺悟的境界,在『華嚴會』菩提場已經接近了。 」



經文簡釋:「住立門側」

*「門側」:喻大乘教門之側。

*「二乘人執偏空理,不悟中道,唯有一門。」



  「住立門側」,這貧窮子,雖然到父親所住的地方來,就是在「門側」;這是譬喻「大乘教門的旁邊」,就是已經來到大乘教門的邊緣,這就是「二乘人執空的偏理,不入中道,不知中道僅有一門可進去」,但是他還是執於偏理,才會來到門側;在門的旁邊,不會走到門的中間來。這是譬喻小乘人、二乘人;聲聞、緣覺就是執著於偏空。過去就是這樣,一切皆空,因為「苦集滅」,我已經斷「集」、滅「苦」了,所以我就不與人群會合,一切皆空,我為何還要和人群會合?所以他就是偏了,「執偏於空理,不悟中道,不知空可透徹真空,其實他就是妙有,空要空掉一切煩惱,還有妙有。」那種付出無所求,變成一真正的歡喜,很自然回歸我們真如本性,這事情他還不清楚,所以就是偏空,「不悟中道,唯有一門」。



*「此輩二乘人過去已種大乘善根,但少修因,未能證果,故曰住立門側」



  這都是二乘的人,過去所種,有大乘的根;過去有大乘的根,初發心時就是要學佛,與佛一樣可以成佛,起初是這樣,但若越來越變成了攀緣,就有業報。所以他選擇不攀緣,斷除一切的業報,他就是獨善其身,這二乘人,過去已經「種大乘的善根,但少修因」;缺少將這種子好好培養,就是沒修因,所以未能證果,這種子還沒辦法集種種的緣來成就他;缺緣。雖有「因」,缺「緣」來成就,常譬喻說,種子要入土才能得到水分、得到空氣、得到陽光,才能成為大樹。他只是二乘人,只是保護這顆種子,就是欠缺緣,所以未能證果,故曰「住立門側」。



*「窺看」,不得進入大乘賢聖之門內。



  「窺看」;就偷偷看,在門邊偷偷看,在那裡探門,不敢大方進來,所以稱窺看。不得進入大乘賢聖之門,這些人住立於門側。譬喻孩子出去外面,不知家在哪兒?就是回到自己的家裡,他也不敢入門,他不知這房子是他的。同樣的道理,我們修行二乘的人-「聲聞、緣覺」,就是自己斷了緣,只保護種子,這樣一直無法成就。這裡須菩提已經都瞭解了,所以說出這段,就是這孩子;「爾時窮子,傭賃展轉,遇到父舍,住立門側。」已經到位了,但就是不敢進入。這我們要好好用心,觀事很重要,「我們人間事若做不好,要如何瞭解天下道理」,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62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2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4/09/09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09/09晨語簡記   2014/09/09晨語簡記 Empty周二 9月 09, 2014 10:26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四年九月九日星期二)

 

今天先來看上人的結語(最後一段)

 

「窺看」;就偷偷看,在門邊偷偷看,在那裡探門,不敢大方進來,所以稱窺看。不得進入大乘賢聖之門,這些人住立於門側。譬喻孩子出去外面,不知家在哪兒?就是回到自己的家裡,他也不敢入門,他不知這房子是他的。同樣的道理,我們修行二乘的人-「聲聞、緣覺」,就是自己斷了緣,只保護種子,這樣一直無法成就。這裡須菩提已經都瞭解了,所以說出這段,就是這孩子;「爾時窮子,傭賃展轉,遇到父舍,住立門側。」已經到位了,但就是不敢進入。這我們要好好用心,觀事很重要,我們人間事若做不好,要如何瞭解天下道理」,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上人常常說要我們多用心,用心在那裡?事事用心,處處用心,時時用心。所以上人說「觀事很重要,『我們人間事若做不好,要如何瞭解天下道理』」,觀事很重要,就是把事情想清楚,就不會做錯,不會困擾,不會煩惱,因為想通了。先做好一件事,了解事相與因緣,再把每一件事都做好,這就是法,就是智慧。

 

第二段很重要,佛的真正智慧與法海,不是用求的,用要的,不是遇到佛,靠他的慈悲就可以得到的。要靠自己,要入人群,要自己去做,要做對的事,要與人結好人緣,才有自己的妙覺。上人用一個佛陀時代的長者要替他短命的獨子求長壽的故事來說明這個重要的道理。

 

這時候再來看上人的偈就比較容易明白。

依事觀因緣,所生之事相。就理觀萬法,真實性觀法。

雖值佛慈悲,同體共實法。未入佛正慧,妙覺法海中。

 

上人開示的時候,想到心理學的ABC理論,這是理情學派的重要理論,可以用在治療,用在紓壓。原來,佛法早就有講,因果觀加上事相事理,層次更深。

本應畫圖,為了方便貼文我以表格為之。

 


A

B

C

無常的事件

信念

結果

因緣/無常的事件

理念/理性/信念

命運/身心/不同的結果

布施/祝福()造福緣

善念/善業()

快樂/長壽(果報)

善因,從六識入七識(種子),人圓,事圓,理圓

 

 

經文:「世尊,爾時窮子,傭賃展轉,遇到父舍,住立門側。」

 


經文

語譯/大意/重點

上人開示

爾時窮子

此明父子相見譬,即領解方便品中所說五濁,譬喻品所說三界如火宅。

可見須菩提的譬喻到此段,能得到孩子就很歡喜了,傳家財、傳事業,說到此,回歸回去,須菩提再稱「世尊!爾時窮子」。那個貧窮的孩子,現在開始回歸的說,就是表示父子將相見的譬喻,因為那位貧窮子,開始接近父親的宅舍,已經領解<方便品>中所說之五濁。就像這孩子,就像佛陀的弟子,這段時間還是流浪在它國、在外地、在五濁,心未清淨、煩惱還未去除,就像這時聽法,煩惱還未除,還是凡夫的習氣,所以譬喻在五濁。<譬喻品>裡說「三界如火宅」,在<譬喻品>已一直說過了,三界濁氣還是很重,除了欲界的濁,無色界還有煩惱,還是在色界、無色界中,雖然修行去除了欲界,卻是還在色界中,還有思想,第六識離開這環境,還有思想的煩惱,還在色界、無色界。這三界中如火宅,他們還有很多觀念、煩惱、無明還是捨不去。 雖然出家了,雖然聽法,聽很久了,以為大法是向大乘者說,和自己無關,所以自己的煩惱也沒去除。

(我的心得:薰法時沒有很明白,剛剛仔細看一遍,上面上人開示是貼給我自己看的。現在懂了,早上心想爾時窮子就四個字,還呼應到方便品中所說五濁,譬喻品所說三界如火宅。這是什麼意思呢?剛好,一位學生回了一封信給我,他的學習心情就如須菩提,就如上人所開示的一模一樣,就懂了,感恩。

傭賃展轉

由此厭苦斷集,慕滅修道,漸積出世善根,故言傭賃展轉。

傭賃:傭工取賃,喻樂小法。



遇到父舍

眾生勤修出世大小善業,都能契佛慈悲。眾生有感佛之因,佛即有應眾生之緣,皆為成佛資糧,將到成佛寶所。

《法華經》說:「如來室者,大悲心是。」眾生能契佛心修大乘,便是入到佛慈悲室。

「約事說:遇到父舍」;喻遇見:體解佛成無上正覺,最初於菩提場,說華嚴勝會。

 

住立門側

「門側」:喻大乘教門之側。

「二乘人執偏空理,不悟中道,唯有一門。」

「此輩二乘人過去已種大乘善根,但少修因,未能證果,故曰住立門側」

「窺看」,不得進入大乘賢聖之門內。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海文
無量光曜心
無量光曜心



文章總數 : 402
來自 : 馬來西亞吉隆坡
威望 : 16
注冊日期 : 2013-10-04

2014/09/09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09/09晨語簡記   2014/09/09晨語簡記 Empty周二 9月 09, 2014 11:40 pm

9/9 晨鐘起、薰法香摘要:
依事觀因緣    所生之事相
就理觀萬法    真實性觀法
雖值佛慈悲    同體共實法
未入佛正慧    妙覺法海中
(事相,可以透過在日常生活,用心去依照事件,來觀察其因緣的生成 ,并自我反省,對人對事是否都理圓、事圓、人圓,若都能事事圓滿且按照道理進行,理圓即覺圓—就理觀萬法。即能以真心、用心、細心來觀察—真實性觀法。凡夫雖然與佛同樣具有慈悲心,同等的智慧與佛性,能共同將法回歸自然(真如本性) –同體共實法。卻因智慧有限,講一只能知一 ,無法知十、百、千或無量,加上無明煩惱, 為很多事情的擾動,引起貪念以致生惡法,而未能進入佛的正知覺、平等慧—未入佛正慧, 唯有透過生活中無私的付出,在付出中生歡喜 ,在歡喜裡增長智慧,妙覺於法海中。)

● 世尊! 爾時窮子
(須菩提向佛陀說道:世尊,當時窮困潦倒的孩子)
○ 此<處><說>明父<親>(與)<孩>子相見(的)譬 <喻>,即(弟子們)領<受><體>解(法華經) “方便品” 中所說 “五濁”<惡世>,“譬喻品” 所說 “三界如火宅”
 
● 傭賃展轉
(為此展轉經歷了被雇傭差遣)
○ 由此<由於這樣>(雖)厭<離><諸>苦(并) 斷 <除><所>集,(但不)<仰>慕滅<掉>(與眾生攀緣的)修<行><之>道,<逐>漸<累>積出世(的) 善根,故言<因此說> 傭賃展轉
○ 傭賃*:傭工取賃,<比>喻樂<於>小法(獨善其身)
*賃(lin4) = 租借

● 遇到父舍
(遇到父親所住的房舍)
○ 眾生勤修出世<間>大小善業,都能契<合> 佛<陀>(的)慈悲<心>。眾生有感<受>佛<陀>之因,佛<陀>即有<順>應眾生之緣,(這些)皆為 <都是>成佛(的)資糧,<快>將<達>到成佛(的) 寶所<境地>

○ <正>如法華經文中(所)說:
  如來室<真如本性>者,大悲心是。
○ 眾生能契<合>佛<陀>心(而)修大乘<法>,便是<進>入到佛<陀>慈悲室<心門>
○ 約<略>事說: 遇到父舍 (遇到父親所住的房舍)
○ <比>喻遇見:體解佛<陀>成<就>無上<正等> 正覺,(就如)最初於<在>菩提<道>場<宣>說華嚴勝會

● 住立門側
(站立在門邊)
○ 門側:<比>喻大乘<法>教門之側<邊>,二乘 <聲聞、緣覺>人執偏<一切皆>空<道>理 ,不 <無法>悟<得>中道,(成佛之道)唯有一門

○ 此<這>輩二乘<聲聞、緣覺>人過去已種<下> 大乘<法>(的)善根,但<很>少修(成佛)因,(也因少緣成就而)未能證<得>果<位>,故曰<所以說><駐>住<站>立門側<邊>窺<偷>看,不得 <不能>進入大乘聖賢之門內。

★ 用心觀事明相理        理圓即證真實相
     人間事故若難解        怎能悟得真道理

(弟子任海文<濟勖> 虔心摘錄註解證嚴上人 09/09/2014 薰法香開示。若有偏頗,歡迎不吝賜教。無限感恩)
回頂端 向下
 
2014/09/09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