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靜思法益團隊分享
20140911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大乘之機當門正見
志滯偏空意念小乘
偏真慧眼側門窺看
雖契佛慈悲
未入佛正慧
各位!學佛要用開闊的心胸,要用心接受佛教法,我們若用「大乘心」隨佛受教,我們的見解方向就沒有偏差,就能「當門正見」,我們若是「志滯偏空意念小乘」,修行若只是為自己修行,這種意志,就是狹小的意志,心門沒打開,只有自己,就是欠缺開闊眼界,沒有看見更寬、更闊的境界。所以不要只停滯在小小的心,就會停於偏空,意念都在小乘中,同樣的時間,我們應該將心開闊,把愛自己的心,同時也愛大家,愛大家的心自然就回向回自己,那心胸就開闊了,「偏真慧眼」,我們若是用眼睛看東西,我們若是用一眼看,多數都是那門很窄,用二眼看不清楚,他就用一眼看,這樣看得清楚,其實我們用二眼看不是較寬闊嗎,就是因門狹小,就只好閉一眼,靠得很近用這樣來凝視,用這樣窺看,用側面來看,或者是很小的縫,這樣來看,我們怎不用二眼開闊來看,不知大家是否瞭解這樣的形容,二眼我們就是福慧,一眼可看福、一眼可看慧,福慧平齊這鏡界就能夠很開闊,我們若閉一眼來看東西,這樣就有差了。
「雖契佛慈悲,未入佛正慧」,佛陀的慈悲,不是只向外度眾生,他心心念念,不只是一生一世來人間,他是曠劫無邊際來人間,心是從過去、現在,到無量的未來,這是佛的慈悲與智慧,我們既然要學佛,必定要學這樣,不要等待時間空過,不要等到年邁時;不過到了年邁、老了,我們也不要失志,老只要我們精進,也不輸年輕人。<信解品>裡都是與老邁有關,表示過去時間空過,表示過去佛陀所說的教法,我們沒完全接受,只是偏小來接受,佛陀的《阿含時》,我們所接受的,就只是很膚淺的因緣果報,沒有真正深入這因緣果報,是很深很微妙的道理,沒有去推廣到,佛陀無始以來那念慈悲正慧。佛陀已經在<序品>,在文殊、彌勒,那時的對答中,我們就應該能體會到,佛陀是曠劫,無始劫以來,為眾生生生世世用很長的時間,累積因、累積緣;他能累積很多的因,「因」就是要自修,要恆久的時間,發大乘心,永遠沒退轉,這是自己本身,叫做因。若是「緣」,就是要生生世世投入人群中,為人群付出,以人群大眾為念,所以他一定要不斷修行,成就自己,不斷在人群中付出造福他人,時間不是短,時間是長遠以來;這種從時間、空間,「自修的因,付出的緣」,這種生生世世因緣果報,他的「依、正」二報,就是做人群的典範。再來,不論是在任何環境中,就是利益人群,所以說因緣果報,這是多麼微細,多麼奧妙!但我們卻只用「偏」,知道「苦集滅道」,這個道就是偏執一邊,斷煩惱、不攀緣,這就是「執在假有中」,瞭解這人間就是「假名相」,他瞭解了,所以他要斷了一切「假名相」,這種的煩惱。聽佛講《方等》、《般若》,瞭解了,一切會合離開就是「空」呀!他瞭解了,有人斷空,有人斷有,所以用這種「偏空」在修,就是「片段」在修行,所以這都是「偏真慧眼」,就是偏離了,沒有完全瞭解。
你要知道空的道理,沒錯,這種「真諦」本來「無體、無形」就是空。但是我們如果執著這樣,空中有妙有,就像我們在地球上,每天是怎樣的二十四小時在運轉?在四季的裡面,現在是秋天,現在早上出門的時候,外面已經慢慢「日夜對分了」,現在五點多出來時,抬頭看天,天還沒亮,遠遠的東方才開始看見,那曙光一層一層;橘子色的光才出來。到了「秋分,日夜對分」,那是多麼微妙,如果在夏天,一樣五點多出來了,已經看到太陽在海面上了,太陽已經浮出來了,這一年的時間,不知覺中,到底在這宇宙間的星球裡面,它如何輪轉,就在我們不知覺中,存在著妙有;天體、空間的妙有呀!時間雖然無聲無息過去,它卻有它的定律在,分秒的定律就是沒有偏差,你看它是空,你看它不到,但我們感覺分秒這樣在過,你沒有辦法去注意,到底是如何過,這就是在「妙有」,也是在「真空」,若光是執在空,沒去體會奧妙輪轉的道理,這叫做「偏」。
就像佛陀他說很多法,過去我們都沒有想到,在佛經中用種種譬喻、言教,讓我們體會人間的法,在你不知覺中,體會瞭解之後,開啟了我們的智慧;不只是智識,還是智慧。所以我們必定要用「福慧眼」;用雙眼來看天下,用雙眼福慧來體會道理。所以我們不要只「偏真慧眼」,不要只光看有;「假有」,不要只光看「空」,就是完全就是空,應該在假有中,他有假合的形象,但這假合的相,分析到最後,當然是空;若在空的裡面,你用心體會就有妙有呀!我們一個人活著的時候,就有很多讓我們身體無法體會到的,母親生下我們的時候,還記得嗎?母親生下我們時為什麼哭?那時候的感覺,原本在母親懷胎中,十個月到了,時間到了,我們生下來那剎那間,在哭的時候,人人都一樣,同樣都是生的那時候,我們不知道;忘記了!那個時候,才是真正的苦呀!「怎樣苦呢?痛徹骨髓的苦」,全身赤裸裸,在母親懷胎時,是一團的赤肉,當時間一到,就是這樣生出來,全身赤裸裸的肉,接觸到空氣,全身完全是刺痛,痛徹骨髓,所以刺激你哭,哭出來!是因為那時候不堪忍,全身非常的痛。
這樣從幼小慢慢長大,到底真的是一暝大一吋嘛?嬰仔、嬰仔乖乖睡,一暝大一吋。是晚上在長大嗎?我們也不知道?到底我們的身體是什麼時候一直長大?從幼到少年、青年的時候,問我們自己,什麼時候身體有變化,問自己看看,也不知道,都是在不知覺中,這是不是很奧妙的空。因為我們不瞭解,所以我們什麼時候都空空的,因沒有瞭解,但在這不瞭解中,這假合的相,在不知覺的改變,嬰孩的相、幼童的相、少年的相,同樣的一個人,卻有不同的相,自己再想,一個人就有不同假合的形體,在這種不知覺中;「不知覺就是空幻」,在這不知覺的空幻中,它就有「假相變遷」,現在是怎樣老呢?最希望青春永駐,世間有青春永駐嗎?這也是假名;假的名字。祝你青春永駐,這樣的祝福我們,我們真的就有辦法嗎?除非,就在那時候就「結束了」;這樣就「永駐了」,其實這樣就是「滅去了」。再繼續下去,就是老的時候,這都是假名相,如張三、李四,我們都是人,只是不一樣的名字,所以是不一樣的人。「人」是一樣,為什麼說「不一樣的人」?因為你有你的名字、他有他的名字,這樣就叫做「不同人」。自己真實的本體,我們在眾生中叫做「人類」,同樣都叫人,但到了「名相的分別」就都不同,不同人,就不同名,不同人、不同名、也不同體;你是你、我是我,我們都屬有自己個體的人,所以如果要用心體會,道理很深、很闊,我們每件事情都應該要用心、細心好好思考,我們這個人生的來龍去脈,到底是怎樣來?
佛陀就是一直要跟大家說,我們怎麼來!所以「四諦、十二緣」,這個緣是十二種來人間,這道理也是要很微細來分析,分析到從人,一念無明生三細開始,一念動起來,就變成名色,名色就六入這樣一直來;從你還沒有投胎以前,佛陀就開始跟我們說,「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這業識一動,那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就這樣一直去了,佛陀的智慧,連現在的醫學,也都還無法分析到這樣,但是佛法可以這樣跟我們分析,所以「佛陀的正慧」,我們更要瞭解,不要用偏真慧眼,不要用一隻眼睛,我們要用雙眼,就像我們有兩隻腳、兩隻手,兩隻手做事情很俐落、方便;兩隻腳走路很健康,走路很方便,這是一樣的道理。天生、自然的人體,讓我們這樣適用,我們也有天生自然的真如本性,佛陀就是要啟發我們真如本性,讓我們福慧雙修,所以必定要用福、慧來看人生,雖然我們「契佛慈悲」;已經瞭解佛陀心是慈悲,我們更要去體會佛陀的智慧,這個智慧我們真的要很用心,去細細思考,好好思量,所以「雖契佛慈悲,未入佛正慧」,這樣就很可惜。前面那段文說:
經文:「遙見其父踞師子床,寶几承足,諸婆羅門,剎利居士,皆恭敬圍繞。」
那位貧窮子,一直靠近來了,靠近到父親的房子,甚至也靠近門邊了,在那個地方,他已經看到;看到父親坐著的椅子,很大、很闊、很莊嚴。「師子床」就是「師子座」,就是「大張的椅子」,不只是這樣,連桌子、墊腳的、疊腳的地方,全部都是這樣的莊嚴,無不都是寶器!尤其是周圍還是很多人伺候,在旁邊有婆羅門,有高貴的種族,還有剎帝利,有人間的人王、大臣,還有虔誠學佛的人,因學佛人人平等,都恭敬圍繞在周圍,這是那位貧窮子在門邊所看到的。下面接著說:
經文:「以真珠瓔珞,價值千萬,莊嚴其身。吏民僮僕,手執白拂,侍立左右。」
經文簡釋:
「以真珠瓔珞」:喻經教大小乘,戒法如線串珠成網。以一切種智,法音方便,陀羅尼:稱總持門,總一切法,持一切善。能使一切善増長不滅;令使一切惡除滅不生。
「以真珠瓔珞」,這是在譬喻「經教大小乘戒法」,就像線在穿珠,珠就要用線串連起來,這樣叫做「珠簾」,這珠才不會散掉,這是在譬喻,粒粒就是「寶珠」;「真珠瓔珞」粒粒都是寶。所以他就用線串起來,這表示「譬喻佛陀的教法」;法法都是寶,不管是大、小乘法,就是應我們的根機來說法,投我們的根機來教育,所以全部都是寶,我們一定要將粒粒的寶珠,好好串連,不只是教我們瞭解「世間」、「出世間」道理,最重要還教我們要「戒、定、慧」;這些法粒粒都是寶,這樣串起來「就像網」,就像珠串,串連起來、結起來就像網;捕魚的網、種種的網,都是這樣一條一條線,將它連結起來,這樣粒粒都是寶。「真珠瓔珞」串連起來,譬喻「一切智」,用「一切種智,法音方便」,佛陀是用他的智慧,一切智就是佛智,佛智經過了他對眾生根機分析之後,他就適應根機說法,所以「法音方便」,在《阿含》那個時候,就是方便法,適應眾生根機的方便法。
這個方便法是叫做什麼?「陀羅尼」。陀羅尼就是稱為「總持門」,佛陀從方便法(開始),講方便法就是《阿含》的時代,開始他就給我們一個方向,「總一切法,持一切善」,他先讓我們瞭解,因緣果報觀,讓我們很清楚「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就做「陀羅尼」,這叫做總持,總持一切善;眾善奉行、諸惡莫作,能使一切善增長不滅。總持一切的善法;能使一切善法不斷的增長,讓我們發心,發廣大心,為人間付出,日日增長,這分「慈悲的愛念」越來越增長,這是總一切善,有增無減。他還能「再令使一切惡,除滅不生」,這叫做總持門。總持門我們在佛經常常看到,就是陀羅尼;陀羅尼翻譯成中文,意義就是「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善,意思就是說,不管是《阿含》、《方等》、《般若》,或是《法華》甚至《華嚴》,這些法我們都完全可以瞭解體會,這叫做總一切法,這些法都瞭解、信解,就可以持一切善,發大心、立大願,為人群去付出,我們能「持戒無漏」;戒定慧無漏,自然就沒有惡,在我們善法中產生出來,這是總持門。
經文簡釋:
「價值千萬,莊嚴其身」;喻所修無量功德,得無漏清淨之戒定慧。價值無量,以莊嚴法報身。
「價值千萬,莊嚴其身」,所看到的這位長者,不只室內環境很莊嚴,每一樣都是寶,用的東西都是珠寶瓔珞,這些珠寶瓔珞不只是莊嚴室內,這位父親(長者)全身「價值千萬,莊嚴其身」;看起來非常富又貴的型態。這就是譬喻,「所修無量功德」;所修的功德很多。當然是很多,佛陀是無始劫以來,這樣長時間的修行,佛陀入人群中,生生世世在人群中,應眾生所需要,無不都是在付出,這樣就是「功德」,這種「內修外行」會合,長久的時間累積起來,就是「修無量功德,得無漏清淨之戒定慧」。修行這麼久,所以「戒定慧堅持」,所以他的「本性」;佛陀的真如本性,永遠就是明朗。大圓鏡智與天體合一,「覺海遼闊」,永遠就是這麼「開闊」,永遠就是這麼明朗,因緣所修來的無量功德,那念心是這樣清淨明朗,「價值無量」;譬喻用他的德行來莊嚴他的身,所以「莊嚴法報身」。
*「始從初住,終至妙覺極果,智聚方圓;由智契理,報得此身,故云:莊嚴法報身。」
什麼是莊嚴法報身?那就是「始從初住」,從初發心那時開始發大心,「眾生無邊誓願度」。「始從初住」,當然解釋起來「(時間)很長」,從他初發心那時候開始,那念心的境界開始,「終至妙覺極果」,這心都沒有變。常常說,「我一輩子只有一樣,自己很歡喜,從發心一直到現在,心都沒有變過!就是堅定的一念心。」這種始從初住,就是初發心那個時候,常常跟大家說,「發心如初,成佛有餘」,這念初住的心,開始發心,就在我們內心中,但我們凡夫心就是「生、住、異、滅」,我們發一念心,住在我們心,卻是不用多久就會變,因為這樣,我們雖然過去也曾與佛同世,受佛的教育,我相信人人都是與佛有緣過,就是發心住,但卻變了,「異滅法」;在我們的內心變異、遷變了,「從善變惡,從真如變煩惱」,因為這樣這個法在我們內心就滅掉,這就是我們凡夫,有生住異滅的心,如果我們可以「發心永遠堅定,住在初發心」,這樣自然我們在受法,把法收入我們的心,我們就可以一路依照法來走,這樣就可以到「妙覺極果」;就是覺悟的時刻,跟佛陀一樣,心與佛與天體合一,這就是極妙的果報,妙覺極果。所以「智聚方圓」,這智慧就這樣凝聚起來,不管「方」是十方界,「圓」就是圓融,由這個智契理,因為智可以遍十方界,對道理就可以很圓融,所以「由智契理,報得此身」,此身是什麼身?就是「莊嚴法報身」,這個法很豐富,在佛的身上,就像在那個舍宅的長者,貧窮子所看進來,是這樣莊嚴的法寶身。
經文簡釋:
「吏民僮僕」;喻佛方便波羅蜜,內與實智同,外與機緣契,如吏民僮僕,有奉侍之職責。
所以「吏民僮僕」譬喻佛陀用「方便波羅蜜,內與實智同,外與機緣契」,這是佛陀的方便波羅蜜,波羅蜜就是「度彼岸」,用種種的方法,要如何讓眾生去除煩惱,到達清淨的彼岸,這就是波羅蜜,波羅蜜有「六波羅蜜」、有「十波羅蜜」,六波羅蜜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是六波羅蜜,若十波羅蜜就再加上「慈、悲、喜、捨」,這樣成為十波羅蜜,如果可以這樣十波羅蜜緣聚,就可以從此岸到彼岸,這是佛陀開始用種種方便法,應我們根機可以接受的方法去除煩惱,增長智慧,這必定要內與實智同,就是要自己內修,然後外要與緣相契,這是佛的內心,他有很豐富的智慧,向外有很豐富的緣,所以他有這樣的智慧,跟眾生有這樣的緣,才可以「機緣相契」,「無緣的人說話半句就多了,有緣句句都是法,若無緣的句句都是煩惱,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修行,結好緣!」就是這樣,「內修外行,內修真實智,外行就是要應根機來契機」,這是佛陀的智慧、莊嚴來度眾生,如「吏民僮僕,有奉侍之職責」,很多人願意追隨,願意這樣付出,人人有這樣的責任,這就是緣,就像現在志工菩薩去付出,無所求的付出,這是三輪體空,付出無所求還要說感恩,大家這會這樣甘願做,這是責任,責任要承擔做到完,這就是我們真的是很用心負責任在做事情,這是與佛法有緣,接受著佛法,很甘願歡喜去付出,這就是機緣內修外行。
經文簡釋:
「手執白拂」;白拂:拂是拂塵,喻無漏方便智之用,右譬空智,拂去無明煩惱障。左譬假智,拂除假名相塵沙惑業障。
經文簡釋:
「手執白拂」,白拂就是古早擦不到東西,用竹子綁布,這樣撢一撢,沙塵擦一擦就乾淨了,這叫做拂,「拂就是拂塵」,把髒東西撢一撢,髒的東西就不見了,「譬喻無漏方便智之用」,我們用戒定慧,這個方法來修行,時時去除我們的煩惱,把心勤拂拭,常常撢一撢,擦一擦,我們的心可以很清淨,所以「右譬喻空智,能去無明煩惱」,若是「左譬假智」,將他去除了「假名相的塵沙煩惱」,這就是「左、右」,一邊去除無明煩惱,就是執空,一邊去除假名相的塵沙煩惱障礙,我們如果可以「福慧雙具」,三無漏學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自然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塵沙煩惱就去除無障礙,
「侍立左右」;以此二智:空智及假智,為方便,故言侍立左右。又喻如來實智、權智二智圓滿之意。
所以「侍立左右」,就像智慧一樣,兩邊都有,這是譬喻「二智;空智及假智」,「空」瞭解空的道理,那就是「真空」,「假」就是瞭解一切假合名相,全都瞭解這二種的智慧,用這樣來修行每項都瞭解,這叫做侍立左右,這樣在修行,又譬喻如來「實智、權智」,權智跟實智,「權實二智並用,這樣就是圓滿的意思」。佛陀在人間,就是用他的智慧,用他的「真實智、方便智」會合起來,譬喻左右、譬喻我們兩隻手、譬喻我們兩隻腳、譬喻我們兩隻眼睛,全部都可以應用自如,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佛的法寶,價值很多,真正的莊嚴,不要看到這些寶,只是遠遠看,其實原來他是富有的兒子,我們人人心中都有很莊嚴的室,人人都有這主人翁,那就是真如本性,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呀!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