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4/09/13晨語簡記

向下 
3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4/09/13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4/09/13晨語簡記   2014/09/13晨語簡記 Empty周六 9月 13, 2014 6:50 pm

感恩靜思法益團隊分享
20140913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菩薩立願運六度
上求下化稱大乘
斷見思惑轉法輪
佛乘大智無畏力


  發心,就要發菩薩心;立願,就要行菩薩願。菩薩行願必定要運六度行,六度大家都知道了,「布施」要有開闊的心胸,且無所求願付出,這種心情,付出後還是很歡喜、甘願,有這種心,才能繼續不斷在菩薩道上前進,所以叫運六度。第一個是布施,布施還要「持戒」,要照規矩,行菩薩道本來就在修行,「戒規」我們一定要守。有人以為,我是能布施的人,我就是有錢布施,我就是有力量去救人,我若做得到這樣,其它就沒再去用心。我們學佛,除了「付出」以外,我們還要再「收入」,是什麼要來收入?是「法」。我們昨天不是說過了「出內」;出內就是出入的意思。就是有付出-「布施」,但是還要學法,要不斷聞法、內修,法能入心,還要「三無漏;戒、定、慧」。要「戒」;戒就是規矩,我們修行佛法,規矩一定要守好,學佛決對不能「脫規」,這樣我們的心才能專,才定得下來。


  這念心,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在這個菩提道上,要規規矩矩在這大道上走,我們行菩薩道,要自修菩薩道,而行菩薩行,「行」是向外走,「修」是向內入。「向內,法要用心;向外,菩薩道要精進」,所以這叫「運」。布施、持戒還要「精進」;不斷精進、不退轉。「忍辱」,世間要做好事,不是這麼簡單,有時候我們要去付出,人家還把門關起來,讓我們在那地方等,叫了門,說盡了很多好話,還是不願來開門,甚至在裡面罵人。外面要幫助人的人,在外面要站著,要忍受很多不好聽,被罵的話,這是常常有的事。而且開門出來那種形態、形象,就如見到仇人一樣,還要低聲下氣,一再解釋,也會常遇到這樣的人。慈濟人在人群道上,不是常常遇到,說這樣的心得;現在師父這樣說,可能大家內心都想,這我們也遇過,但還是在菩薩道上走。所以我都說,讚歎!真佩服!在現代就有這樣不退轉的菩薩。所以佛經所寫的,這不是「形容詞」,是真的讓我們人走得出去,做得到的事情。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不退轉,這菩薩道有不好走嗎?只要人與人之間,互相勉勵,真的接觸到苦難人,我們發現到,不忍之心一起,就是同體大悲,這種同體大悲既發起來;無緣大慈,雖然他跟我們無緣無故,不過我們不忍心,所以成為「大慈無悔、大悲無怨」,無尤、無悔、無怨,這樣願意去付出,甚至家裡面很髒的東西,不怕臭去清、去洗;甚至老鼠、蟑螂,更可怕的是蛇,大家看見這樣,雖然還是怕,但怕過之後,還是(做得)很高興,這畫面我們也常常看過。下一回再去,又有一地方,那家庭更髒,更需要,不只房子要整理,人的身體也要洗等等,你上一回遇到,這回還敢去嗎?敢啊!怎會不敢!我上次做完回來,自己很歡喜。你歡喜什麼?我歡喜竟然也有辦法做得到;不知竟然我也做得到!所以這一回,當然還要再去。像這樣去接觸到、體會到後,他沒退轉再向前精進,這更令人讚歎!


  所以菩薩立願發心,就要身體力行,運作在這六度中,這樣才能有「禪」。常常說禪不是在那裡坐,禪是在日常生活中,喝茶、吃飯、出坡、挑柴、運水無不是禪;我們昨天也說過了,天天在我們生活中,「四攝法」開始要布施,是用什麼布施?看到人,我們先笑一下,這是歡喜的面容;真正友善的態度,我們先布施出去,看誰較先,彼此之間友善的笑臉,問一句好,早安!「愛語」就出去了,這種布施不困難,從我們很友善的態度,就能讓人先高興一下,今天我第一個看到的,就是友善的好人,他會覺得我今天會很好運。「利行」,今天看到第一個人,我就已經佷歡喜,這也是利行,人與人之間,講話互相勉勵,「同事」間做事情,你幫助我,我幫助你,彼此互相幫助,這樣的生活有困難嗎?一點困難都沒有。佛陀教育我們的,無不都是菩薩在人間,生活在佛法中;即「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這種「四攝法」在佛法中叫「四悉檀」,這也是菩薩行之一,也是讓我們在生活中,更加簡單,培養我們這個人,要如何在人群中,完成我們的人格,這麼簡單。


  同時行菩薩道、發菩提心,這是我們學佛者的本分,佛陀的教育無不都是希望我們能做到「上求下化」,這就是菩薩道,「上求就是收入」,我們昨天就是說「出內」,就是我們要「收入」。學法,不斷吸收佛法,這就是上求;下化就是我們要付出,付出為眾生,是法的布施,財的布施,力量的布施,或者是跟他作伴,陪伴他這是無畏施;「財施、法施、無畏施」等等,這我們都做得到,「上求下化,這樣叫大乘法」,我們以為大乘法是有多麼難修,其實就是這樣簡單。不過我們要「斷見思惑」,這個斷見思惑,真的是要下功夫,人人都是這「煩惱」,讓我們看不開;就是這個煩惱,讓我們的「大道」,無法開朗起來,就是有這「煩惱無明」。我們「臉色很難看,這都是煩惱未斷,習氣未改」,這就是煩惱難斷,所以我們必定要好好修行。


  要如何來改變?佛陀才需要我們,常入人群中,去「四悉檀」、去「六度行」,自然我們自我磨練,來磨練出,「上求佛道,如何來『斷無明』;下化眾生,如何願意去『付出』,在人群中不受人群影響」,這種的「見思惑」;「見就是我見,思就是思想,惑就是無明」。我們要斷去「我見」;那個人不開門,讓我們一群人,站在門前叫門!開門後,很不好看的臉色給我們看,像這樣,我們的見解是如何想?我來幫助你,你門遲遲不開,人在家裡又不肯開門,這樣我還在這裡等什麼,我是要幫助你的人,你不肯開門,為何我還要站在這裡?


  一定要打破見解,因為我們知道,「門內的人」是我們的「目標」,是我們的「道場」;他需要我們幫助,我們要先瞭解,有何辦法解除他的苦難,所以他是我們的道場。我要在這地方,我要再等待,我要放下「我見」;我的見解,我要行菩薩道,所以要再等下去,輕聲細語呼喚他開門。開門後是這樣的形態,我們看到之後,雖然臉色不好,聲色很差,對我們沒信心、抱懷疑,以為我們是來騙他的;我們還要用何種方法呢?這眼前所見,要用什麼方法去說服他呢?「要用智慧」。怎樣的誠意,怎樣愛的形態,怎樣的智慧,講到他願意回答我們,現在他所需要,我們能幫助他什麼;像這樣,要我見先斷,若人人有我見,我是能幫助的人,你怎會用這樣的態度,你若不接受我何必..,這就是凡夫;若是菩薩,這才是我們的道場,是要讓我們修忍辱行的,是要讓我們精進的道場,要啟發我們的慈悲,去付出的力量。這(二者)見解不同;菩薩的見解與凡夫的見解(不同)。「菩薩的見解是『清淨無染,向前前進』;凡夫的見解是『無明煩惱斷善根』,這就是凡夫的見解。」所以我們要如何來「斷見思惑」,我們的「見解」,我們的「思想」,我們的「無明」要斷!「煩惱無明若沒斷,那怕起一善念,很快就消滅掉了。」所以我們必定要有很堅定的心,來行「戒定慧」;堅定的心,來運用「六波羅蜜」。「六度」、「四攝法」,行在日常生活中,若這樣才可以「轉法輪」。見思惑若沒斷,我們就無法將佛所說的法,用來下化眾生,我們必定要學法,「要好好身體力行,要改變過去的習氣,降服我們的無明,斷見思惑,才有辦法轉法輪,法入心,再轉給眾生。」


  「佛乘大智無畏力」,我們要學的就是「佛乘大智」,佛乘就是大乘法,為眾生而修行,為眾生而成佛,再倒駕慈航不斷來人間,這就是「佛乘大智」。「不怕」(就是)無畏力,不管眾生是什麼樣的態度,就是難不倒菩薩,菩薩不受眾生這種的形態而退轉,這樣無畏力,這都是我們要修的行。所以佛講《法華經》,轉「二乘」而入「大乘」,我們已看到舍利弗,也看到須菩提等,他們對法的瞭解,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了,他們過去修行,幾十年聽法,這大乘法好像跟他們沒關係,到現在才知道,「大乘法才是與我們修行習習相關」,雖然老邁了,還是要趕緊啟發這分大乘法。所以行大乘法,要趕緊積極,要好好認真,把握當下!所以前面須菩提用譬喻,來解釋他們過去的心;雖然父親很富有,但孩子放蕩,就這樣離開了,輾轉經過了多少國家,年紀已經到「十、二十、五十餘歲」,這是表示什麼?曾經過了「十善」天人的享受,享受福盡,就再來「人間」;人間善惡業,「修善再生天堂,造惡再墜地獄、餓鬼、畜生、修羅」,這種的境界,又是再回凡夫的境界,這是一形容譬喻,本來有一很富有的父親,但卻流落在外鄉它里,變成了為求衣食就很辛苦,光要求吃得飽、穿得暖,就很困難,這樣一輩子貧窮,「慢慢遊行」,開始接近父舍,差不多要來到父親的故鄉,已經到了,但是站在門外看。所以前面那段文


經文:「覆以寶帳,垂諸華旛,香水灑地,散眾名華;羅列寶物,出內取與,有如是等,種種嚴飾,威德特尊。」


  「覆以寶帳」,因為看到長者在裡面,他還不認得這位是他父親,但看到他那麼享受,這麼多人圍繞在身邊,周圍的東西都是寶物,所用的東西,「覆以寶帳,垂諸華旛,香水灑地,散眾名華;羅列寶物,出內取與,有如是等,種種嚴飾,威德特尊。」看到嗎?「出內取與」,「出」就是我們要「布施」,「內」就是我們要「收入」,就是要不斷修行,上求下化,我們要取進來,還要再付出,法入我們的心來,行在菩薩道中,人群中去付出,這叫「出內取與」。這長者這麼富有,他這樣出入無量數,如這樣「種種嚴飾」,這是一種的表達,譬喻很多人在身邊,都是這樣在付出、收入,這樣在修行;莊嚴的團體,這樣在付出,為人群造福,這是一個很堂皇、富有的大團體。所以種種嚴飾,這大團體,大房子內,就是讓人看了這麼歡喜,譬喻菩薩群中,全都是這樣嚴飾,就是這樣莊嚴,尤其是「威德特尊」,讓人看了非常敬愛,敬愛但是讓人「肅然起敬」,這種的尊重,讓人尊重。這是前面,也是譬喻但是裡面是法,外面譬喻是長者,但是所含的道理是佛法,是我們的本性;我們的真如本性。人人都有佛的身宅,記得嗎?「菩薩是從諸佛身宅中來」,其實我們就是在這很莊嚴的大宅中,我們裡頭有一主人,有很豐富,與佛同等的大智慧,大乘的智慧,這人人本具,我們人人都應該可以付出,在付出中,還不斷在收入,因為人群中,每個人都是我們的大藏經,每個人都是我們智慧的道場,這不就是很莊嚴的道場。這就是菩薩的道場,就是菩薩已經在本家,從原來如來室走出去的人,他要回來也很容易,出去很自如,這就是一很莊嚴、很大的團隊,富有的法。下面再說  


經文:「窮子見父,有大力勢,即懷恐怖,悔來至此。」


經文簡釋:
「窮子見父」:子幼稚時背離父本家,數十餘年顛沛窮困,漸近父所止處。
其實華嚴會上,二乘有眼不見,今四子自陳,已蒙開示,皆是菩薩,故云窮子見父。


  這地方是說,這位貧窮子,他在門外的門邊,這樣來窺看;只在門邊,不敢從正門看。在門邊看,看到裡面這麼莊嚴,其實這長者是他父親,他還不知道,感覺到裡面的人「有大力勢」,所以看了,自己「心起驚怕」,後悔我為何來到這裡?


  子幼稚時背離父本家,我們前面說過了,因子幼稚,「捨父逃逝」;就是他幼稚時,他捨去了父親,往外出去,父親為了孩子很辛苦,也是到處找孩子,孩子背離父的本家,數十餘年,就是「十,二十、五十餘年」,這麼多的十年,就是這樣「顛沛在窮困的生活」,這樣到處流浪,生活很困難,所以在乞食,為了生活,到處流浪,到處乞食,衣食很困難。這樣出去了,但慢慢又再「漸近父所止處」,出去為了生活好幾十年,不知覺中又走回來,其實這是在表示「我們人人本具佛性,但是我們看不到自已的佛性」,就如佛陀他「覺悟菩提場」,是在「華嚴會」上,佛陀已經體會到這菩提場,在菩提場中的華嚴會,那覺悟與宇宙天體合一,那種的「大道理、大道場」很莊嚴,在那華嚴會上,佛陀體會到。其實我們人人也一樣有這個「會場」,只是我們,「二乘有眼不見」,那怕佛陀,他體悟,覺悟後,要將這法讓我們知道,但是凡夫煩惱,見思惑,無明實在是很重,要怎樣說話,大家才聽得懂;不只是聽懂,還要接受;不只要接受,還要向著自己菩提場向內自照,回過來看自已,但是我們還是轉不過來,看不到自己,這是「有眼不見」。


  「今四子自陳」,這四位就是「須菩提、摩訶迦旃延、摩訶迦葉、摩訶目犍連」,這四位已經開始體會到,當時從群眾中站起來,來到佛前,很恭敬,跪在佛陀前,向佛陀懺悔、表白;告白他內心。過去四十多年間,聽佛所說的法;佛陀說大乘法,以為這是講給菩薩聽,跟我沒關係,且經聽這麼久了,佛陀說法這麼久了,我們也聽久了,也很疲倦了,現在年紀也大了,像這樣的表達,再譬喻貧窮子,這種很深的懺悔,也是很深的後悔,告別了他內心,那時間光陰逝而去,人也老了,這種很後悔的心態,所以「今自陳」,自己來說,過去「已蒙開示,皆是菩薩」;過去佛陀所說的法,那些都是菩薩,所以覺得說那些都不是我的,他們沒有去接觸到佛豐富的大乘法,因為這樣,將自己譬喻為「貧窮子」,接下來說;


經文簡釋:
「有大力勢」:明假諦之義,諸法各無實體,假借他名相而有。如借諸蘊而有眾生,借棟梁而有家屋。
虛妄不實之義,故名假,智大明諦,故名有大力勢。


  「有大力勢」,看到了裡面那麼的堂皇,周圍這麼多人圍繞著,所以有大力勢。這表示已經很明顯,過去那個「假諦」,前面也說過了,「假諦」就是假名字相的意思,所以人的勢力,人見到有勢力的人都會怕,會畏懼,這是表示,「諸法各無實體」,其實佛陀所說的法,我們能很瞭解,諸法各無實體,偏偏凡夫就要用假名字相來做分別,佛陀所說的諸法,實在是各無實體,是真理,那是因為眾生的執著,所以才複製煩惱,複製煩惱是用種種匯集起來,所以才有形相,本來道理是空無所有,「假借他名相而有」,是假借,用借來的名相,如張三、李四這名字,都是人取出來的,就是同樣都是人,但人有你、他、我,再分人的名相,這種假名字相而有,這種有煩惱,有你、有他、有我;他我不愛,你我很愛,這種愛與不愛,怨與愛,愛恨情仇都是在假名字相中發出來。


  「如借諸蘊」,有很多蘊,「蘊」就是「集」,蘊除了集外,還有「運作」,五蘊已跟大家解釋過了,五蘊就是匯集,就是很微細的運作,就像我們人,就是這樣在「漏失」,如東西這樣在衰退,所用的東西,用久了,所以裡面機器已經老舊了,以前買來是新的,但是用久了;人也是一樣,生下來是嬰兒,就是因活久了才變老,這些都是名字相,就「借諸蘊而有眾生」,這個蘊,蘊就是「行為」,昨天也說,一念心,這種貪欲的心,男貪女愛,交合起來,這種稱為「有了」,有了什麼?有了我們「人」,這種精血交合,有了帶不去的業,但是帶來了一輩子;「萬般的過去,什麼東西沒帶來,只帶著業的種子來」,再跟這對父母結合起來,所以這對父母交合,才有我們這身體,這都是借諸蘊而有眾生,這種很深的理,就是這樣的東西,將它會合起來,這樣在運作,很微細的運作,所以有了眾生。


  又再「借棟梁而有家屋」,如蓋一間房子,一間房子有棟與梁;有柱子、有梁,才可以蓋起一間房子。什麼是柱子?「柱子的前身」是木材、樹。樹砍下來稱為木,這木選擇好材料,整理好,叫棟、梁,同樣是木材,卻因用在什麼地方,就用什麼名稱,這是經常在譬喻的法,這樣說大家應該能清楚。又再「虛妄不實」,其實這些東西若再回歸回來,「梁就是木,木就是樹,樹再回溯到過去,就是種子;種子若沒有土份、水份,什麼都沒有,所以一切原來是虛妄不實的道理。」所以「名為假」,本來是沒有的,就是藉很多很多的因緣會合,變成了有人、有物資,因為「人有一念心」,因為「外面有物資」,所以再這樣會合起來。很多這些事情,我們過去都不知道,那時的須菩提等,只是知道佛陀在說「這一切皆假」,自己在假的名相沒剖析開,沒有真實去體會,所以被這形相執著住,因為有這些形相,我們會再來生死。


  所以我們要斷除這些名相,一切的假名相都要斷除,所以他不要和眾生會合,希望能取入涅槃,不要再來生死,不要再帶業來與這對父母,不要與這父母結緣,因我們若跟他們結緣,就是我們的父母,好、壞緣,男貪女愛這種子,我們就不必帶這種子去和眾交纏,就不用了!所以他們就是到這裡,他們對大乘法沒有興趣。所以「智大明諦」,佛陀大智慧,對這些智慧都透徹明瞭,不只是假諦、真諦,就是「空諦」,也全都透徹「真空妙有」,這些佛陀都瞭解後,叫做「智大明諦」,佛陀的智慧,是宇宙天體道理完全都瞭解,道理都清楚,這叫智大明諦,所以譬喻「有大力勢」,一切全都包括,什麼都很瞭解了,不論是空諦、假諦,空的道理、有的道理,都完全透徹清楚,這種大智慧,所以稱為「大力勢」。


*「道理如此;今云子先見父威德莊嚴相,及所處堂煌華屋處等,只約機應,具述始末受化元由而已。」


*「父子相見,雖譬喻感應道交,不可思議。然約化事論之,則父先見子,是如來鑑機。」


  道理就是這樣;「今云子先見父威德莊嚴相」,這子已經來到門邊,看到父親這樣莊嚴的形相,還有所處的地方,是這樣堂皇的裝飾,其實,「會理」來說,這表示是「機」;他的機緣,根機開始。那時候他的根機沒體會到佛陀的教法,明明在場聽經,明明佛陀是說這樣的法,卻是「機應到,沒有感應到」,就像站在門邊,看門內一樣。這是這四位僧中的領導者;須菩提,他們自己「具訴始末」,開始他們如何跟佛,如何聽法,聽法的心理,以為佛陀是在跟菩薩說法,跟自己沒關係,所以沒興趣的由來是這樣。好幾十年的時間,其實父子相見,雖然是「感應道交」,此時用「父子相見是感應道交」的時刻,到底是子先見到父?還是父看見孩子?應該是父不斷在找孩子,也已經看到孩子了,再下去還有一段,父親先認到孩子,這孩子已來到門邊,看見父這樣威嚴,孩子受驚就跑了,所以應該是父親先看到子,這是「約事」來論,這「感應道交是不可思議」,是父先見子,就是「如來鑑機」,因為佛也知道,這些弟子還沒辦法接受大法!


經文簡釋:
「即懷恐怖,悔來至此。」
*「即懷恐怖」:小機劣弱,怯懼大道。非小乘機能修能證,於菩薩道,心懷恐怖。


  「即懷恐怖」,因為孩子看到父親這麼威風,那地方是這樣莊嚴,所以自己會怕,「即懷恐怖,悔來至此」。小根機的人,就是「小機劣弱」;根較弱,前面的文叫幼稚,根機較弱。所以「怯懼大道」,很怕!怕這大道,怕入人群中,「非小乘機能修能證,於菩薩道」,這菩薩道不是小根機的人可以修,可以證悟的事情,因為這樣,所以心懷恐怖。


*「悔來至此」:佛本欲以大法擬之施與教法,因應不稱機,但有退大之意。
大法不契小機,故有退悔之意。


  「悔來至此」,後悔!我為何來到這裡,裡頭這樣的威嚴,我怎會來到這理?這表示「佛本欲以大法擬之施與教法」,本來覺悟之後,就想把大法給眾生,但就是知道「因應不稱機」,這些人的根機都很微弱,所以不堪接受。佛陀才要用四十多年的時間,因為他們聽到大法,絕對會退道心,這就是佛袉所考慮的,所以他才要用這麼長久,講《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才回歸到《華嚴》的世界裡,這是佛陀的用心,「怕大法不契小機」,所以他會有「退悔」的感覺。有的人發心容易,恆心難,這我們都常在說,很快就發心,但是根機還不夠,所以常常都說,你多瞭解,慢慢的瞭解,多瞭解再來開始發心,這話我也經常說,但慢慢來,要等到何時呢?還是希望大家真實的用心,好好用心,把握當下,已經來不及了,所以人人要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4/09/13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09/13晨語簡記   2014/09/13晨語簡記 Empty周六 9月 13, 2014 9:27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四年九月十三日星期六)
 
上人今天有把六度再簡單講一遍,因為第逼句就是菩薩立願運六度。
菩薩立願運六度
上求下化稱大乘
斷見思惑轉法輪
佛乘大智無畏力

 
我也喜歡付出與收入要平衡的觀念,這好像會計學的借貸法則,有借有貸,借貸平衡。上人說:
我們學佛,除了「付出」以外,我們還要再「收入」,是什麼要來收入?是「法」。我們昨天不是說過了「出內」;出內就是出入的意思。就是有付出-「布施」,但是還要學法,要不斷聞法、內修,法能入心,還要「三無漏;戒、定、慧」。要「戒」;戒就是規矩,我們修行佛法,規矩一定要守好,學佛決對不能「脫規」,這樣我們的心才能專,才定得下來。

我喜歡另一個觀念是對於修行的開示,上人說:

  這念心,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在這個菩提道上,要規規矩矩在這大道上走,我們行菩薩道,要自修菩薩道,而行菩薩行,「行」是向外走,「修」是向內入。向內,法要用心;向外,菩薩道要精進」,所以這叫「」。布施、持戒還要「精進」;不斷精進、不退轉。「忍辱」,世間要做好事,不是這麼簡單,有時候我們要去付出,人家還把門關起來,讓我們在那地方等,叫了門,說盡了很多好話,還是不願來開門,甚至在裡面罵人。外面要幫助人的人,在外面要站著,要忍受很多不好聽,被罵的話,這是常常有的事。而且開門出來那種形態、形象,就如見到仇人一樣,還要低聲下氣,一再解釋,也會常遇到這樣的人。慈濟人在人群道上,不是常常遇到,說這樣的心得;現在師父這樣說,可能大家內心都想,這我們也遇過,但還是在菩薩道上走。所以我都說,讚歎!真佩服!在現代就有這樣不退轉的菩薩。所以佛經所寫的,這不是「形容詞」,是真的讓我們人走得出去,做得到的事情。
 
佛陀的教育無不都是希望我們能做到「上求下化」,這就是菩薩道,「上求就是收入」,我們昨天就是說「出內」,就是我們要「收入」。學法,不斷吸收佛法,這就是上求;下化就是我們要付出,付出為眾生,是法的布施,財的布施,力量的布施,或者是跟他作伴,陪伴他這是無畏施;「財施、法施、無畏施」等等,這我們都做得到,「上求下化,這樣叫大乘法」,我們以為大乘法是有多麼難修,其實就是這樣簡單。
 
不過我們要「斷見思惑」,這個斷見思惑,真的是要下功夫,人人都是這「煩惱」,讓我們看不開;就是這個煩惱,讓我們的「大道」,無法開朗起來,就是有這「煩惱無明」。我們「臉色很難看,這都是煩惱未斷,習氣未改」,這就是煩惱難斷,所以我們必定要好好修行。
 
有大力勢」:明假諦之義,諸法各無實體,假借他名相而有。如借諸蘊而有眾生,借棟梁而有家屋。
虛妄不實之義,故名假,智大明諦,故名有大力勢。


  「有大力勢」,看到了裡面那麼的堂皇,周圍這麼多人圍繞著,所以有大力勢。這表示已經很明顯,過去那個「假諦」,前面也說過了,「假諦」就是假名字相的意思,所以人的勢力,人見到有勢力的人都會怕,會畏懼,這是表示,「諸法各無實體」,其實佛陀所說的法,我們能很瞭解,諸法各無實體,偏偏凡夫就要用假名字相來做分別,佛陀所說的諸法,實在是各無實體,是真理,那是因為眾生的執著,所以才複製煩惱,複製煩惱是用種種匯集起來,所以才有形相,本來道理是空無所有,「假借他名相而有」,是假借,用借來的名相,如張三、李四這名字,都是人取出來的,就是同樣都是人,但人有你、他、我,再分人的名相,這種假名字相而有,這種有煩惱,有你、有他、有我;他我不愛,你我很愛,這種愛與不愛,怨與愛,愛恨情仇都是在假名字相中發出來。

  「如借諸蘊」,有很多蘊,「蘊」就是「集」,蘊除了集外,還有「運作」,五蘊已跟大家解釋過了,五蘊就是匯集,就是很微細的運作,就像我們人,就是這樣在「漏失」,如東西這樣在衰退,所用的東西,用久了,所以裡面機器已經老舊了,以前買來是新的,但是用久了;人也是一樣,生下來是嬰兒,就是因活久了才變老,這些都是名字相,就「借諸蘊而有眾生」,這個蘊,蘊就是「行為」,昨天也說,一念心,這種貪欲的心,男貪女愛,交合起來,這種稱為「有了」,有了什麼?有了我們「人」,這種精血交合,有了帶不去的業,但是帶來了一輩子;「萬般的過去,什麼東西沒帶來,只帶著業的種子來」,再跟這對父母結合起來,所以這對父母交合,才有我們這身體,這都是借諸蘊而有眾生,這種很深的理,就是這樣的東西,將它會合起來,這樣在運作,很微細的運作,所以有了眾生。

  又再「借棟梁而有家屋」,如蓋一間房子,一間房子有棟與梁;有柱子、有梁,才可以蓋起一間房子。什麼是柱子?「柱子的前身」是木材、樹。樹砍下來稱為木,這木選擇好材料,整理好,叫棟、梁,同樣是木材,卻因用在什麼地方,就用什麼名稱,這是經常在譬喻的法,這樣說大家應該能清楚。又再「虛妄不實」,其實這些東西若再回歸回來,「梁就是木,木就是樹,樹再回溯到過去,就是種子;種子若沒有土份、水份,什麼都沒有,所以一切原來是虛妄不實的道理。」所以「名為假」,本來是沒有的,就是藉很多很多的因緣會合,變成了有人、有物資,因為「人有一念心」,因為「外面有物資」,所以再這樣會合起來。很多這些事情,我們過去都不知道,那時的須菩提等,只是知道佛陀在說「這一切皆假」,自己在假的名相沒剖析開,沒有真實去體會,所以被這形相執著住,因為有這些形相,我們會再來生死。

  所以我們要斷除這些名相,一切的假名相都要斷除,所以他不要和眾生會合,希望能取入涅槃,不要再來生死,不要再帶業來與這對父母,不要與這父母結緣,因我們若跟他們結緣,就是我們的父母,好、壞緣,男貪女愛這種子,我們就不必帶這種子去和眾交纏,就不用了!所以他們就是到這裡,他們對大乘法沒有興趣。所以「智大明諦」,佛陀大智慧,對這些智慧都透徹明瞭,不只是假諦、真諦,就是「空諦」,也全都透徹「真空妙有」,這些佛陀都瞭解後,叫做「智大明諦」,佛陀的智慧,是宇宙天體道理完全都瞭解,道理都清楚,這叫智大明諦,所以譬喻「有大力勢」,一切全都包括,什麼都很瞭解了,不論是空諦、假諦,空的道理、有的道理,都完全透徹清楚,這種大智慧,所以稱為「大力勢」。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海文
無量光曜心
無量光曜心



文章總數 : 402
來自 : 馬來西亞吉隆坡
威望 : 16
注冊日期 : 2013-10-04

2014/09/13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09/13晨語簡記   2014/09/13晨語簡記 Empty周六 9月 13, 2014 10:16 pm


菩薩立願運六度    上求下化稱大乘
斷見思惑轉法輪    佛乘大智無畏力
(行菩薩道,要發心立願,好好在生活中運用六度波羅蜜和落實四懾法,上求佛道<內修> ,下化眾生<外行>的修行,這就是大乘法 <一乘實相大法>。在修行中斷除無明煩惱<我>見 ,思<惟>,<疑>惑,進而得以轉法輪來利益眾生,而佛乘<大乘法>智慧的深廣,隨順眾生根機而教化的力量,可是毫無畏懼難不倒)

● 窮子見父
(在外頭因浪蕩而貧窮孩子見著了父親)
○ <孩>子<年>幼稚<小>時(就)背離<棄>父<親> 本<來的>家,(在外頭)數十餘年(一直的過著) 顛沛<流離>窮困<潦倒>(的生活),(最後)<漸> 漸<接>近父<親>所止處<居住的地方>。

○ 其實(在)華嚴會上(一直到說「法華經」) ,二乘<聲聞與緣覺>(雖然跟隨在側聽佛說法 ,卻是)有眼不見<有眼無珠>(以為佛陀在說其他人,與自己無關),<如>今四<大弟>子 (須菩提,迦旃延,摩訶迦葉,摩訶目犍連) 自<我>
陳<述>,<現>已<承>蒙(佛陀)開示(而覺悟), 皆<都>是菩薩,故云<因此譬喻說> 窮子見父 。

● 有大力勢 (具有財富人脈等勢力)
○ <說>明假<名字相><真>諦<道理>之<涵>義 ,諸<佛>法各(都)無<沒有>實<際>(的)<行>體 ,(眾生卻去造作幷)假借他(的)名<堂><外>相而(讓他變)有,如<好比>借<助>諸<各種> 蘊 <育>而<生>有(的)眾生,借<由>棟樑而(表示)
有家屋。

○ 虛妄不實之<涵>義,故名<所以說> "假",智大明諦<佛陀具備大智慧和明確清淨的道理> ,故名<所以說>有大力勢。

○ <按照>道理如此。<如>今云<說><孩>子先 <看>見父<親>(的)威德莊嚴相,及所<身>處堂 <皇><輝>煌(的)華<麗>屋<宇>處等,只約 <為 >(說)機<緣><相>應,具<體><敘>述<初>始(至)末<最後>受<教>化(的)元<始><因>由而已 。

○ 父子(最終)相見,雖<是>譬喻感應道<上> (的)交<集>,(如此)不可思議,然<而>約<略> <消>化<此>事(來)<討>論之,則<是>父<親>先見<到><孩>子,(那)是如來鑑<定><契>機 (的情況)。

● 即懷恐怖 (隨即心懷惶恐畏怖)
○ 小<根>機<鈍>劣<薄>弱,怯<怕><畏>懼(於修習)<菩薩>大<直>道。<幷>非小乘<根>機 (者)能修<得>能證<悟>,於<是>(對)菩薩道, 心懷恐怖。

● 悔來至此 (覺得後悔到來這個地方)
○ 佛<陀>本<來>欲<想>以大<乘>法擬<定>之 (如何來)施與教法,因<為><感>應(到有)不 <相>稱(的)<根>機 ,但有退<轉>大<乘>之意 。大<乘>法不契<合>小<根>機,故<因此> 有退悔之意。

★ 根機鈍劣應勤修        六度四懾來運用    
    菩薩道上勇猛行        佛乘大智無畏懼

(弟子任海文 <濟勖> 虔心摘錄證嚴上人 13/9/2014 薰法香開示 。若有偏頗,歡迎不吝賜教。無限感恩)
回頂端 向下
 
2014/09/13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