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靜思法益團隊分享
20140914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由於癡迷 無有智慧
半覺不知 不安疑怖
由有恐怖 不生信解
信解不深 不求解脫
我們稍微瞭解,瞭解我們自己,是否還在痴迷中?還是在佛法中?在一知半解中?或者是在半信半疑中?我們有什麼樣的疑,什麼樣害怕的地方沒?或者是信解還沒有很深?我們自己要常常自問自己,我們已經學佛了,也在聽法;到底我們聽法有沒有很精進?若有精進,我們就會知道,凡夫本來就是痴迷,「就是因不甘願做痴迷的凡夫,所以才想來修行」,要修行我們就要專心一志,真的要「信解」,我們若沒有信解,信心不深,常常就在「半疑信中」,這樣我們學佛,實在是徒然,白白浪費了人生的時間。
但若沒學佛,更可怕!我們不知佛法之前,隨著業力輪轉,在「六道輪迴」;地獄、餓鬼的可怕;人間苦難偏多,不知覺中造業、惡行,這樣一輩子比一輩子更強烈,我們若想到,古時候的人,人倫道德、社會家庭、大小次序,還有廉恥,維持在人與人之間。現在的人,越來越沒有「大小次序」,現在的人,人口越來越多;現在社會、家庭關係,越來越混亂,這樣眾生的業力,是不是越造越多?越造越重呢?想到還是很怕。難得人身,難聞佛法,我們應該要趕緊把握,要精進,不要半路停下來,停下來,比向前精進更加累,所以要用心。
過去,經典中有一段這樣的故事,就是有一位年輕人,他聽經,聽到說,人生;要脫離人生很困難,人生想要解脫很困難,就算是聽佛法,要能夠體會佛法,深心信解更加難,就譬喻有一木頭,木頭中間破一個洞,在大海上漂浮著,有一隻瞎眼的龜,在大海裡游阿游,抬起頭來,剛好鑽進那個木頭的洞裡;木頭上那個洞,頭剛好鑽出來。經典的譬喻,就是在大海中,那隻烏龜剛好頭抬起來,剛好從那個洞出來,實在是很不簡單。就像是我們人,要遇到佛法,尤其是「正法」;要能在人生遇佛法,這實在是很困難,要聽到正法更加困難,就如這木頭的譬喻。
這個年輕人就想,有這麼不簡單嗎?他想要試驗看看,他就拿一塊木頭,鑽一個洞,這個洞剛好讓頭鑽得過去;比頭稍大一點的洞。他就帶著這木頭,到一大水池,將木頭丟進大水池中,然後人跳進水池中,開始游,人在游水就起波瀾,他越游,水就越起波瀾,木頭就越漂動,越漂動就離他越遠,年青人在那裡鑽很久,一直鑽,光要追那木頭,或頭到那木頭下面,想要從洞鑽出來,這樣,很累啊!他鑽了大半天,還是在那個地方,木頭還是一直漂動,他的身體在水中一直游,弄了大半天,光是要從這個洞鑽出來,就是鑽不出來。
他就這樣想,是啊!在汪洋大海中,那個木頭剛好漂在大海中;無涯無際的大海,只有這塊木頭在漂,這隻烏龜,眼睛還瞎了,在那裡游,怎麼會這麼湊巧,頭抬起來,就剛好穿過了那木孔,這實在很難。我有明亮的眼睛,這個池子也不是很大,我想要從這木孔鑽出來,就這麼困難,大半天的時間,就是鑽不出那個洞,何況是那隻烏龜在大海中,且還瞎了眼,有辦法剛好抬頭鑽出那個洞。原來,要「得遇人身,色遇佛法,是這麼困難!」尤其是他在讀經時,看到佛的慈悲,用恆河沙劫的時間,不斷來人間,芸芸眾生,要在哪一世遇到佛,也是這麼困難。儘管佛陀常常來人間,累生累世而來,但是真正的,我們能夠得到人身,遇佛在世,是更加困難。若想到人間苦難這麼多,不如意的事情,十有八九;又想到,人生有很多事情,都沒辦法「預知」,一件事情要發生之前自己先知道。更無法瞭解自己生命的方向,更無法體會生命的長短有多少?這都不知道。
所以萬一,若墮入地獄、餓鬼、畜生道,從佛經瞭解到的,就是這麼的苦,地獄的苦層層疊疊;畜生的苦,我們看得到,這樣沒尊嚴的生命;餓鬼的苦,人生的飢餓,就苦了,何況餓鬼道中的飢餓。深信佛法,知道很多的苦難,體驗到,真的要徹底瞭解佛法,是這麼的困難,在大海中眼盲的龜,有辦法能突然間鑽出木孔,「這是一個機會」,想到自己,難得我可以得人身,我可以聽聞佛法,我若沒趕緊把握時間、這個人生,好好精進,佛所教的教法,能夠趕緊將今生此世所教菩薩道,身體力行在菩薩道上,所以我應該要趕緊即刻精進,這樣,這年輕人就出家了,成為一位「菩薩僧」,雖他已出家,但樂於入人群中,回來就是聽法,出去就是說法,這是一段經文裡面的小故事。
現在,佛沒住世,但佛法在人間,我們已經瞭解了「苦集滅道」,每天都在說的話,提醒我們自己,昨天聽到清修士在互相分享,有時候(聽得)也很歡喜,有的人有心得,心得很好,但也有人還是茫然;沒關係「總是要有心,在人群中體驗,人群是我們的道場」。「因緣」,自己要爭取這因緣,自己要能夠知道,要如何脫離「癡迷」,癡迷沈淪在這個人間,在人間若是跟凡夫一樣,完全脫離佛法的團體,在人間難免一念心動,那「生死就沒了期」了,人間再富有,還是在無常苦難中,現在這社會,我們難道沒感覺到危機四伏?看看,社會越發展,其實埋伏的危機陷阱是越大,光是科學家就很擔心,何況我們學佛者。科學家對「天文、地理」,有的專門研究天文學,有的專門研究地理學,他們很憂心,「溫室效應」(嚴重性),是越來越密切(緊張),這種的氣候,這種的人間,人類的人口越來越多,整個地球是這樣的擁擠,尤其是幾天前,美國的科學家發出了警訊,「宇宙間有兩顆星球爆炸了,這會影響到電波」,開始提出警告,若要是電腦有什麼樣的訊號,要很注意,在太空中,有這樣的訊息傳出來。
經典這在科學、天文、星球,現在大家都應用科技在研究,他們可以研究有物質的東西,但人間會造成到這樣;從空氣中一直到地質,天與地之間,會變成這樣不調和,用佛法的觀點來看,這是很自然的事情,都是人類一念心,貪欲的心。男歡女愛,造成了人口這麼多,而且,越來越多的人口,有的人煩惱社會老化,年輕人越來越少,越來越不敢生;若越生越多,那還得了,這難道不是人間的矛盾嗎?真的,現在人間的矛盾是越來越多,所以這都是癡迷,沒智慧!若是學佛了、發心了,不過開始學佛,都是「急功」,希望看能不能現在修行,就能很有「成就感」。佛經一直跟我們提醒,(修行)是無數劫以來,一劫是多久的時間?長時間。這長時間,是沒辦法去算計的時間,(從人壽十歲開始,每過)一百年加一歲,加到八萬四千歲,再從八萬四千歲開始,每一百年減一歲,減到人壽十歲,這樣一增一減為一小劫。想看看,光一小劫時間就這麼多,沒辦法去算數的年,人間這個年,聽起來好像很長,其實要幾劫才能遇到一尊佛,你們想,佛法能留在人間有多久?「有正法、有像法、有末法」,我們現在是「末法的時代」,所以現在,佛法若沒能好好趕緊用心,口口相傳,我們若沒有好好用心,那是要等什麼人來用心?
所以說修行要經過了數十劫,要很久的時間,要無量數劫,才有辦法成佛,成佛要這麼久,我們也不知道,自己過去修多久再來,總是不斷不斷乘著佛法,這樣一直將它傳下去就對了,總有一天,我們自己「上求下化」,向下一直結廣大善緣,向上不斷追求,那「出入、出內」;這兩天一直都在說,「出去,就是向眾生布大法;若是進來,就是心裡頭要不斷求入,佛法要入心」,所以薰法香,法要不斷入我們的心,入到得「法香、德香」,這要看我們是否精進,要不然我們「半途而癈,半解不知」,好像瞭解,又好像不瞭解,還是依我自己的人生,自由慣了,所以我要自由,我不要在這樣的團體受束縛。
像這樣,短短的人生,有辦法能夠遇到佛法;短短的人生「怕束縛」,當「未來的人生,業引我們走,帶業而去,這無形的束縛,由不得自己的苦,更不知道要怎麼辦?」所以不要已在佛法中,還是「半覺不知」,自然心就不安,心沒辦法安住心來,真正聽到佛法,還會「疑、怖」,要這麼久!到底我這樣修下去,佛法真的有辦法對我的來生,對我的此生,有什麼樣利益?對你的此生,就是可以多瞭解一些道理。過去生中所寫的劇本,這輩子都要按照過去生的劇本走,但是這輩子我們藉著這場戲,我們可以體會戲中的劇情,常常聽大愛劇場裡的一些演員(分享),因為演慈濟人的角色,這樣感動,因此進來慈濟,開始培訓、授證;這些藝人、表演者,已不少人進來我們這裡,且開始培訓、授證的也不少位了。所以在戲中可以體會人生的道理,可以被感動,何況我們在佛法中,不要半覺不知,不要心不安,生出了疑與驚,這種的心情。我們心要安住,在佛法中。
「由有疑怖」,因為我們心中有疑,不安定,所以不生信解,現在我們一直在說<信解品>,那就是從第一品的<序品>開始,第二品的<方便品>,一直要讓我們「心生信」,若是疑的,他就禮佛而退,所以既然已安住在這裡面,我們一定要一心,不要有疑,一定要生出信解來,至少我們學佛,不再造業;至少我們學佛,是行一切善,斷一切惡緣。我們結好緣,最少我們可以斷惡緣,我們生起信解,不可「由有疑怖,不生信解」,信解不深就不求解脫,甘願再跳入「俗」的範圍,不想每天好好去除煩惱,脫離人跟人之間,互相煩惱的牽絆,我們應該要趕緊、即刻生出信解,信解要深。我們要「求得解脫」,不要不求解脫,要求得解脫,什麼時候可以求得解脫?「每天都可以!」每天都可以跟人結好緣,這幾天不是有說過,很簡單啊 ,每天跟人結好緣,「布施、利行、愛語、同事」,這不就是每天跟人結好緣,我們就沒有煩惱,這樣每天都平安過,每天都歡喜心,都是解脫,解脫了煩惱,增加了福緣,這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用很簡單的生活,在佛法中。所以前面的經文說
經文:「窮子見父,有大力勢,即懷恐怖,悔來至此。」
像是這樣,已經流浪在外面,好不容易才靠近父親的本家,站在門外,看到裡面,他自己起了驚怕的心,「即懷恐怖」,覺得這樣有勢力,氣這樣的旺,自己起驚怕,「悔來至此」;後悔怎麼會走來這?心不安。後面再說
經文:
「竊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傭力得物之處,不如往至貧里,肆力有地,衣食易得。」
經文簡釋:
「竊作是念」;機中潛藏理性,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或深埋泥蓮中善種子,冥頑中竊作是念。
看到,讓人很慨嘆!來到富有的家庭裡,反過頭來「會怕」,甘願想;想說要再回去,再回去那貧窮的地方,就是沒有佛法等等,「甘願要再在去做凡夫」,這真的人間都是這樣。「竊作是念」,這意思就是說,我們常常跟大家提醒,人人本具佛性,真如在我們人人的內心,很深的埋覆,很多的無明煩惱,將我們覆蔽住,所以說「機中潛藏理性」,我們的真如本性,就是這樣深藏埋覆,其實這真如的本性,就是說「理性」,它應該「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這是多麼強有力,其實他被隱藏著,假使能夠讓他的真如啟發出來,就像釋迦牟尼佛覺悟了,他的心、腦、觀念,與天地宇宙而合一,「大覺慧海」在那個地方啟開,所以與天地宇宙合一,這不就是,「心有辦法上到天地宇宙間去,飛騰於天地宇宙間,這是我們的覺,我們心靈的本覺,真如本性與天地宇宙合一。」
「隱起來的時候,在汪洋大海裡,『潛伏於波濤之內』,隱伏著無形無踪,風若起,這浪就很大,它的力量也有這麼大,這是表達出了,我們人人本具有真如,但是被埋覆了。」被埋覆在哪裡?「或深埋泥蓮中善種子」,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其實收回來就是這樣,在泥蓮中,「在沼泥中的蓮花,出淤泥而不染」,但是在那種子的裡面,冥頑中還是讓無明這樣一層一層,埋覆著。所以就是這樣,在這知道與不知道中間,明明看到佛法,卻是「竊作是念」,還是「隱伏著那分的無明在,無明中含藏著泥蓮中的善種子」,因為有善種子,所以有接觸佛法,但慢慢來到大乘法的時候,他會怕!這(譬喻)跟這些一樣。所以竊作是念,自己就會懷疑,生出了懷疑的心,人說「道高一呎,魔高一丈」,所以說來,這「無明的力量,比我們真如的力還大,真如本性一直受埋沒,無明不斷來覆蓋」。而這「無明」是出在哪裡?在「本覺」的裡面,他就是善與惡,所以叫「善惡無記」,也是在我們真如中,真如裡面被善惡無記埋覆,所以有這懷疑的心,竊作是念,就懷疑了!
經文簡釋:
「此或是王,或是王等」;謂波旬:魔王,或是王等,今聞法說,尚疑魔作,況昔日乎。所說法相,二乘不解,小智薄德,雖身在法中,猶未曾見聞,便謂是魔,或魔徒輩。
「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這「王」他就懷疑是「魔王」;波旬就是魔王。學佛者,聽到佛陀說,人人可以成佛,自己還有懷疑,不太相信,真的有辦法成佛嗎?這到底是佛說的,還是魔王化身來說話?這就是懷疑,這個貧窮子,來到門邊看進去,他看到這麼的莊嚴,心想這個人到底是不是王?身邊這麼多人追隨著,這是譬喻他到底是魔王跟魔軍,這麼多,勢力這麼大,所以起懷疑。修行者起懷疑,就像貧窮子在門外,看到這是不是國王,有大勢力,我若萬一被他懷疑,是不是會把我抓起來,跟這樣(的譬喻)是一樣的道理,以為是魔王。
現在「今聞法說,尚疑魔作佛」,就懷疑,現在須菩提已經跟著佛這麼久,但是他拿這樣來譬喻,他們在修小乘法時,聽到大乘法,也同樣有懷疑,所以講很多的法,也用譬喻來說話,佛陀已經這麼的用心了,所說「法相」;法本來無相,可以將法「用形相」來譬喻,用「因緣果報」有形有相,這樣拿來說法,讓大家瞭解這個道理。但是「二乘不解」,佛陀要說,過去已經說這麼多,說有談空,現在要跟你們說,空中有妙有,回歸真如本性,就能成佛,但是小智的人,二乘不能瞭解,小智的人薄德,因為欠修行,小智慧的人欠修行,有修行的人,還守在聲聞、緣覺裡,若是小智沒行的人,就薄德沒修行,所以就沒德,沒辦法瞭解,「雖然身在法中,猶未曾見聞」,雖然在法的裡面,每天都在聽法,但是有聽跟沒有聽是一樣,就像我們在看經,眼睛若沒看到,經放在你的眼前,法也沒有入你的心,就如耳朵聾了,或重聽聽不到。所以雖然在法中,同樣沒有聽到沒看到沒,生活在法的裡面,這個法跟他,好像一點關係都沒有,這樣沒辦法起信解心,懷疑佛法,當做是魔,「便謂是魔或魔徒輩」,或是魔軍、魔子,這就是沒有智慧,智慧不夠,這種的懷疑。二乘人的根基,就是守在自己的小乘獨善其身,小智的人沒有那個福德,不想要來接受,雖然在佛法中,跟沒聽到、沒有看到一樣。「聽到、看到自己也會起了恐懼、煩惱的心,這就是業障,有這個業來障礙他的心,這就是煩惱覆蔽,煩惱的力量也很大,相也會通到空中宇宙去,有時興風作浪起來,也如波濤一樣,其實污泥中是含著蓮花的善種子,卻是無明,惡,也是這麼大的力。」
且如今開三,顯一之時,舍利弗尚自狐疑:將非魔作佛,嬈亂我心耶?況復初成道時,設用大擬施小教,能不疑佛為魔?
何況,「且如今開三」,今就是現在,佛陀開始講法華經四十多年已經過去了,現在佛陀開始要講法華經,就是「開三顯一」,已經沒有聲聞乘、沒有緣覺乘,沒有什麼大乘,其實小乘、中乘歸納,就是一大乘而已,沒有說小乘、中乘,其實小、中歸納為一,所以開三顯一,過去是「聲聞、緣覺、菩薩」,現在將它收回來,人人都菩薩,沒有聲聞、緣覺,大家都可以當菩薩。這個時候就是舍利弗,他還有懷疑,所以舍利弗在經文中也說,「將非魔作佛,嬈亂我心耶?」還記得嗎?在《法華經》有讀到,聽到這個大乘法,他懷疑,懷疑這真的是佛所講的嗎?不是我心中的魔來擾亂我?真的是佛說的嗎?不是魔來現身作佛嗎?這就是自己有這個懷疑,是不是魔現相來擾亂我的心,連舍利弗智慧第一,聽到《法華經》,人人可成佛,人人都是菩薩,他心中就懷疑,前的經文中已說過了。
「況復初成道時」,佛陀初成道,那心靈的境界,他心所想的,希望人人可以跟佛一樣,可以體會到這境界,佛陀本來希望眾生人人能聽到,這種境界的感覺,人人都能體會,不過佛陀觀機,眾生無法體會,「設用大擬施小教」,用這個大法,轉變成適應眾生根基,投眾生所能接受的教法,佛陀的法是浩大無邊際,但為適應這迷劣眾生的根機,這樣施用小教,如舍利弗這麼有智慧的人都沒辦法去體會,人人都能夠成佛,真的有辦法?佛陀所表達出來這種的心境,我們真的有辦法嗎?這是懷疑,連舍利弗的大智慧都會懷疑,將非魔作佛,嬈亂我心耶。舍利弗都會這樣想了,何況現在四位長者,他們用窮子來譬喻,看到室內的大老者還有周圍圍繞的人,他們也會起了懷疑,所以「竊作是念」,也是有懷疑的念。
經文簡釋:
「非我傭力得物之處」;大乘法報,非是小乘得益之處,故云非我傭力得物之處。喻小機不能受大化也。
「非我傭力得物之處」,自己感覺自己的力量,這我沒辦法,自己的力量,要如他們一樣,叫我的力量去做他們那樣的事情,我應該是沒辦法,所以這不是我的力量能做得到,要讓我能安穩生活也很難,所以「非我傭力得物之處」,這不是我有辦法得到的地方,所以這就是大乘法,這法報身所看到的,佛法是這麼莊嚴,這麼豐富,像那位大長者的德相,與佛的德相,是這樣的莊嚴,佛陀是已經修了多麼久,無量數劫,他所得的法,是這樣的豐富,很富有,現相在人間,身相莊嚴,這叫做法報身,「非是小乘得益之處」,這能如佛這樣有福報,這不是小乘者所能得到的,自己自我懷疑,這是須菩提這樣的懷疑,舍利弗也這樣懷疑過,所以,「故非我傭力得物之處,這譬喻小機不能受大化」,小根機的人沒辦法!
經文簡釋:
「不如往至貧里」;貧里:喻但空諦理,不含萬德,或喻四見:常樂我淨之四顛倒,稱為四見之境。二乘之行只為自了,無化他之功德。
「不如往至貧里」;還是要再回去貧里的所在;貧困的地方,還是願意過著流浪的境界,「譬喻空諦理,不含萬德」,一切皆空,最近都一直跟大家說,既然都空了,我就不願跟眾生結緣,才不會因緣再來跟我牽拖,萬般帶不去,又是這因緣再來拖,所以他們「守在空理中,所以不含萬德」,因為沒在人群中去造福人群,沒有與眾生結緣,所以就「不含」,就沒修萬德,很多啦,在人群中付出種種,這善就沒有做到,這就是「譬喻四見」;很多的見解,就是「常樂我淨」;執常、執樂、執我、執淨,這種四見是顛倒,你沒有辦法行菩薩道,起了顛倒心,以為這樣小小的解脫,就可以永遠解脫嗎?不是喔,我們要解脫,佛陀是跟我們說「大涅槃」,不是生死的涅槃喔,是要大涅槃!但是小乘的人就執在,只要不跟人攀緣、結緣這樣而已,所以「有四見之境」。「二乘之行只為自了」,自己自了漢,「所以無化他之功德」,很多的力量,修小乘法無法體大乘法。
經文簡釋:
「肆力有地」;喻偏空稱於小智,或喻四見,稱為四智。
*「地」:是依止生長聖道之處。
*「肆力」:勤苦身心,用力修道。
所以「肆力有地」,若再回去貧窮的地方,隨我去做,什麼都做得出來,都可以做,沒有人束縛住,這是「喻偏空稱於小智,或喻四見,稱為四智」。只有「世智辯聰」,沒辦法真的得到佛的真理,「地」:是依止生長聖道之處。「肆力」就是「勤苦身心,用力去修道」,只是願意這樣而已。
經文簡釋:
「衣食易得」;衣喻行:福行,食喻慧行。
衣食易得:喻能得有餘涅槃無漏衣食,或喻能得世間。
所以這樣「衣食易得」;以為這樣較快,這就是我們人間顛倒,顛倒的人生,我們要趕緊向前精進,譬喻修福修慧,我們一定要趕緊身體力行,要不然只是在得到「有餘涅槃」,但是我們所要得的是無漏,「無漏的智慧」,不是有漏的小智,有餘的涅槃,我們必定要用心,不要再貪著在這種小乘的範圍,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