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4/09/15晨語簡記

向下 
3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99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4/09/15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4/09/15晨語簡記   2014/09/15晨語簡記 Empty周一 9月 15, 2014 7:20 pm

感恩靜思法益團隊分享

20140915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大乘實法非小乘得益之處

竊念力不堪小機不受大化

自認無分非我等所能領受

不如向小法二乘空有隨心



  有時候覺得人生很感慨!自己都會常常小看自己、輕視自己、沒想到自己。佛陀跟大家說,人人本具佛性;人人具有真如本性,但我們卻常常疏忽,自己也能成佛,也忘記了自己,原來我們也已經入佛門、修佛法,依教修行。常常在修行過程中,總是放棄自己修行的目標,所以我們要常常自我警愓;「第一要常常記得真如本性,自我即得,不用向外怎樣追求。」只要我們能知道,自己原來就有這真如本性,只是長久時間被「煩惱塵勞」埋覆,我們一時不知,但真如本性,永恆都在;只是我們不知,它永遠都在我們心中。現在已入佛法門來,我們要常常記得,佛陀來人間引度我們,能夠與他一樣,將「無明」;被埋掉的真如,能夠一分一分去掉無明,真如本性一分一分現前。他用法水,不斷來洗滌,讓我們在法水中,浸潤著;讓我們不受無明風,稍微吹一下,這塵埃就「漫天飛」。他時時用法水來滋潤我們,時時教我們,要如何將這塵埃垢穢擦去?用種種方法來教我們,但我們在學的過程,到半路,覺得說擦過了,清掃乾淨了,怎會風吹沙又來?一回一回的擦,怎麼擦,灰塵還是再來,不知道灰塵來自外面周圍,就是外面周圍的灰塵,就是土堆沒清。我們就是不知道,外面的土堆沒清,所以從外飛來的灰塵。



  沒去瞭解,就如我們在修法,佛陀邊在教我們,也讓我們知道,不只外面有骯髒東西,在更外面的地方,還有沙漠,所以要讓我們怎樣從乾淨一直清,而且要有水,去洗滌外面,滋潤外面的沙漠,讓那片沙漠,也能成為綠洲。就如「聲聞」,教他擦;用水來擦。擦乾淨,再進一步讓他知道,外面那些土堆也要清除,這就如「緣覺」;又再講,遙遠的地方有沙漠,那裡的沙漠,若能用水去滋潤,讓泥土變得溼潤,下了種子,它也能變成一片綠洲,這就是「菩薩道」。我們人人懂得,「除小我煩惱」,不知「心外的塵沙」,更加不知道,「外面的沙漠」,這就是我們凡夫地,只在自我的範圍。



  「大乘實法非小乘得益之處」,這就是譬喻,貧窮子不知道,他是這家庭主人的孩子,從小就在外面流浪,「一十、二十到五十多歲」才回來,回到這房子的旁邊,在房子旁邊的門外,向裡面探看,這好像是國王的地方,或者是什麼樣大臣的宅舍,這不是我想要求、想要分的地方,要叫我做裡面的工作,我沒辦法!這種自我輕視自己,不知原來他也是這間房子的主人,所以大乘實法,非小乘得益之處。就像是這位貧窮子,也像我們在修行的時候,光想要「獨善其身」,我們的心胸就是這麼窄、這樣小。本來大乘法是人人本具,只是自己心門還打不開,還不能入這「大室」來,「所以非小乘得益之處」。不是那貧窮子,這裡面有這麼堂皇的寶物,他有份;他好像感覺,這跟他一點關係都沒有。



  所以「竊念力不堪小機不受大化」,就像是修行者自己這樣想,感覺力不堪,要我修大乘行,要我行菩薩道,這我怎有辦法?我顧自己都來不及,怎還能去顧別人?人生苦短,我自己修行都還不清楚要如何修、如何得;自己不知道,到底有得,還是沒得,要叫我去度眾生,我沒辦法!自己覺得不堪接受,這種去救度眾生的責任。所以自己不敢承擔,這分發大心、立大願,度眾生的願不敢發。這就像是自己評估自己,「竊念」,就是「自己自私來想」,自己知道力不夠,因為不肯去用功,只是一直想不夠力,這是自己懈怠,所以「不受大化」;這種一直自己感覺我沒這力量,我不敢承擔責任,這是種不受大化,不願意承擔責任的人。



  「自認無分非我等所能領受」,這好像,佛陀在跟大家說法,說到「大乘法」時,他認為,這是佛在向大乘菩薩講話,這跟我沒有關係,所以「自認無分」;「菩薩道」不是我的「分內事」,跟我無關,所以「非我等所能領受」,這不用我去領受這大法,因佛陀是向菩薩說話,沒關係!就像那貧窮子,在旁邊看的時候,感覺這麼威風,「這就如小根、小智的人,覺得說,若要叫我去領眾,叫我去度眾生,叫我發大心,叫我入人群眾去,這樣我不如向小乘法」,我回過頭來,「聲聞」有法我就聽,想,道理也會通徹,多瞭解一些無常法,瞭解無常法,看能不能斷苦,不要再攀緣,這輩子能這樣過就好,這種「不如向小法二乘空有隨心」,看是要向「空」的法去思考;一切皆空,斷盡與眾生攀緣,就不會再來人間,有這種緣的交纏,我這一輩子過後,就不用再來生。都是這樣想,想因緣果報,想世間一切皆是空,何必這麼辛苦?所以他隨心所欲,不管要修空法、修有、假法,這些都是道理,我就這樣來修就好,這都是為自己畫一「很小的局」,自己走不出這框的外面。



  佛陀用心教化,大家還是沒有發心立願的意向;這都是在大乘法中,自己輕視自己的小根基,沒有想佛陀常常這麼說,人人本具佛性,佛性有甚深無量的智慧,每一個人的佛性、真如都是內含著的,就是無限量,常常一句話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人人都有,只要你打開你的心門。就像我們人,兩個眼睛小小的,但只要你睜開眼睛,看一下,這視覺可以看這麼遠。這麼小,這一點點的眼睛,竟可以看到這麼寬,看到這麼高的天空,看到那麼開闊的大地,只要你張開我們的肉眼,開了你的眼睛,自然就可以看這麼遠;除非是眼根損壞了,如有的老人,年老了,視力模糊了,不然人人眼睛這麼小,看出去,卻能看這麼廣闊,這樣我們就知道,我們真如本性,心眼藏在真如的裡面,我們有很開闊的智慧,和佛陀一樣,與宇宙天體合一,這是人人本具,偏偏我們就是這樣瞇著眼睛,看低低的,看矮矮的,這樣很狹窄、很狹小,這是我們自己畫這樣境界。不然打開你的心胸,心包太虛,光兩眼就能看得這麼大,何況你的心眼打開,何況你的真如展現出來,這樣心包太虛與天體合一,這有什麼困難?因這是人人本具有。



  所以我們對自己要有信心,對自己有信心,佛法才能深入,對自己沒信心,佛陀所說法我們就無法深入,我們永遠都在「空有隨心」,讓你說修得再好,也是空有,一切假有,差不多是這樣而已,所以我們應該要再進步,不要向小法二乘,我們應該要再發大心,能夠法入心,將法成為水,水能滋潤一大片的沙漠,在沙漠上,能撒播種子成為綠洲。我們要行菩薩道,不要自己有自卑感,將自己縮在小小的範圍,我們要開展心胸,透徹宇宙萬法真理。佛陀這樣用心教育我們,我們就要很用心的接受。所以前面說:



經文:「竊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傭力得物之處,不如往至貧里,肆力有地,衣食易得。」



經文簡釋:

「不如往至貧里」;貧里:喻但空諦理,不含萬德,或喻二乘之行獨善自了,無化他之功德。非如來藏,故言:不如往至。



  那位貧窮子在那裡看,感覺這麼威風的地方,不是我在這有辦法的,因為裡面的人,都是很威嚴的人,不敢接近。所以作這個念,「不如往至貧里」;不如再回到貧窮的土地,就是回到過去的生活,不就是還在小乘中;再回到從前,不就是在「聲聞、緣覺」;再回到從前,不就是在「因緣果報」,不就是在「假空的法」,在那兒一直繞?繞在周圍。這是譬喻修行者的心,譬喻貧窮子的心,他不如回去那種貧困、無拘束,不被人束縛的地方,他可以隨心所欲。雖然很貧困,但他不受規矩拘束著,這種貧窮放蕩的孩子,這就是「譬如但空諦理」;只在空諦的道理,在空或有的道理裡。「不含萬得」,自己認為自己沒能力。像這樣的小乘人,沒去行善、沒去修慧,昨天也大概說過,這譬喻二乘行的人,只會獨善其身,就不願意去感化,去度化他人,就沒有化他的功德,不願意去度人,只想要獨善其身,不願入人群去度人。



  所以這非如來藏,這些修行者,應該尚未到發現如來藏,還是在真如本性外面,還是有段距離。這距離是差在哪裡?差在這段,「行菩薩道」。過去的無明、煩惱有在去除,也瞭解人間的苦難,也知道十二因緣,一念無明動,「隨緣」;隨著這業力,到有緣人的家庭。「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就一直緣下去,這些道理都瞭解。雖修行到這種程度,但是欠了「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行菩薩道入人群中,這段他就是沒接近。所以「非如來藏」,在那麼遙遠,從凡夫的起點一直走,好不容易走到「緣覺」,瞭解一切道理只欠缺「菩薩道」,這段路若再走過來,那「如來藏」就與我們「真如本性」會合了,所以就是「這段路走不出去」;「不如往至」真理,不如就再回去,只是這段路走不過來。



經文簡釋:

「肆力有地」;喻進修有方偏空稱於小智,不受大法。肆力勤苦身心,用力修道。



  「肆力有地」,要用我們的力,用我努力的力,「這喻進修有方偏空稱於小智」,這樣就是原地踏步,再回到從前,又回到小智,「不受大法」,不如歸去;就不想再接受大法,不願意入如來門。要「入如來門」,就是要經過「菩薩道」,就是不願意,所以甘願再走回頭路,回到小智中,不受大法;不肯接受大法。這種「肆力勤苦身心,用力修道」,他甘願做這些事,不願入人群中。



 *「有地」:是依止生長聖道之處。



  「有地」,就是依止生長聖道的地方。同樣再回到從前,這也是佛所說法,我瞭解,我願在這裡用功,再繼續用功,卻不願意修大法,甘願還在小乘的範圍繼續,繼續佛陀所教化的聖道,在原地踏步,很可惜!明明走到「菩薩道邊緣」,過了這條路,就能入如來藏地,但還是再回歸到小乘中。



經文簡釋:

「衣食易得」;偏空稱於小智,依此小智,得有餘涅槃。善行名衣,慧行名食。小果福慧皆易求之,故言衣食易得。



  所以「衣食易得」,因為在這裡面覺得習慣了,所以偏空小乘,願意在偏空小乘,依這小智。「我們若修小乘法,智慧就打不開,我們智慧還是這樣窄,只為自己的範圍這樣在轉,這叫做小智」。「得有餘涅槃」,所得到的,一樣會「滅度」,因為人生老,終歸就是要死,所以他「甘願從少年到老,只守在獨善其身,這叫『有餘涅槃』」;這是斷了小小的煩惱,不是塵沙完全斷除,只是斷無明、斷煩惱,後面還有塵沙,就如沙漠一樣。在那沙漠,還沒這能力,用法水去滋潤它,只是顧在自己的範圍裡,若只守於自己小小範圍,得有餘涅槃。



  「善行名衣,慧行名食」,意思就是說,在這有餘涅槃,同樣也在修行,修的是善行。是什麼善行?獨善其身的善行!我們「用這樣獨善其身的善行,作為我們的衣服」。慧就是修小智,瞭解生老病死,瞭解苦集滅道,知道世間無常,這些事情的這種智慧,只知道到這裡而已,這就是道糧,他的道糧就只是這樣。這種「小果福慧」;這是小乘者所能吸收到的道糧,所吸收的衣食,就是這種獨善其身的善行,得到這樣的智慧而已。所以「小果福慧皆易求之」,這小果的福慧較好求,因為這樣,他甘願「不如往至貧里,肆力有地,衣食易得。」這樣好像簡單的多,這是貧窮子感覺,我不如都不要被人管,都不用受規矩,還回到我從前的生活,有衣可穿、有飯可吃就好,趕緊要再回去。這就是譬喻修小乘法的人,都是到此為止,不願再向前前進。後面再說:



經文:「若久住此,或見逼迫,強使我作。作是念已,疾走而去。」



  已經知道這裡是這樣威嚴的地方,不是我求衣食地方。所以我若再這裡,再停留下去,「若久住此,或見逼迫」,說不定被人抓到,或者是被人看到,叫我在這地方,驅使我勞作,說不定做我不願意做的事,所以想到這樣就很怕,趕緊「疾走而去」;趕快離開,這是貧窮子的心態。



經文簡釋:

「若久住此」,如是從初發心行大乘道,經無量劫,故云久住。



  「若久住此」,如是從初發心行菩薩道,經無量劫,叫做「久住」。我們開始,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們已發心,在過去若沒發心,這輩子不會這樣湊巧遇到佛法,這輩不會發大心想修行,接近佛法。這必定是,過去很久以前就發心了,初發心是行大乘道,才有這個因緣,讓我們這輩子,真的下勇猛心出家修行,清修等等。過去若沒這因的種子,這輩子光要叫你清修就困難了,哪有可能說願意出家?所以過去一定要有這因緣,從初一直到現在,所經歷的時間應該是很久了,所以叫做久住。「若久住此」,這表示已經是很久以前,我們有發這念心的時候。



經文簡釋:

「或見逼迫,強使我作」;我本厭怖生死,若修大乘必入生死。廣學萬行,故言:或見逼迫。

我本樂小,而今令我發大乘心,是為強使我作。



  「或見逼迫,強使我作」。就是我自己,本來「厭怖生死」;本來要修行,就知道生死很苦,人生苦短,短短幾十年就是「生老病死」,短短幾十年,要經歷多少苦難。經過了「苦集滅道」等等,我們很不容易能發心進來,開始知道要如何滅苦,怎樣滅掉「來生不由自己」,因為這樣,我們才要修行。本來我們是這樣想,「我本厭怖生死」,須菩提等這些小乘修行者,覺得我開始發心時,就是因為厭生死輪迴,「若修大乘行必入生死」;我若再修大乘行,我就要再入生死;因為「修大乘行就是要『度眾生』,生生世世要『再來人間』,這種要再來人間,就要很大的功夫,才能入人群,不受人群污染,能夠來去自如。這就要『廣學萬行』,還要學很多,所以「或見逼迫」,不得不去學很多的法,不得不走入人群中,這種好像被強迫的感覺。



  因為這樣,「我本樂小,而今令我發大乘心,是為強使我作。」我本來只要「斷生死」而己,現在佛要我們要「修菩薩道」,所以好像「強迫你要做菩薩」一樣。所以修行者到這地方,他就開始起懼怕的心,以為強迫他做,本來斷生死就好,其它都與我沒關係,何必再入人群?何必再學這麼多度人的功夫?這是小乘人的心態。



經文簡釋:

「作是念已,疾走而去」;見父力勢怖悔走去者,喻此退失大乘心之人,作是念已。捨大取小,故言疾走。



  「作是念已,疾走而去」,因為這樣,所以有這心念,就如貧窮子看到大莊嚴室內的長者,他還不知是他父親,看到這位大長者的勢力這麼大,因為周圍還有多人圍繞,有婆羅門、居士;還有很多國王、大臣都在旁邊,覺得這人很威風,威勢力大,看到就怕。只是看到就怕,這威嚴德行,所以他會怕。怖悔;很怕(的意思),也很後悔怎會走來這地方,所以想離開。「作是念已,疾走而去」,想要趕緊離開,因為在這樣威風威德的地方,很不自在,趕緊要離開了,這譬喻退失大乘心的人,「本來修行,叫做學佛」,忘記了「修行的名稱叫做學佛,就是要學會成佛」,卻是「看到就怕了」,因為這樣「作是念」,內心看到這樣威風德行他就怕,所以要離開。



  「捨大取小,故言疾走。」捨大取小;我們人就是這樣,我們在修行,是「自了漢」,覺得說「我在這裡生活,吃穿沒煩惱,還有法可聽,我獨善其身這樣就好,不要去跟人攀緣,這樣就行了,怎麼還要我行菩薩道?」如貧窮子,明明已經走近了,要找到自己的家了,父親已經在他的面前,他看到父親的威風,看到父親的德行,看到周圍的勢力,所以他起了恐怖的心態,要趕緊離開。我們修行者和這些一樣,修小乘,認為獨善其身就好,這樣我可以了生死。「我們知道了生死,是到哪裡去呢?」每一個人都是有生有死,「這輩子雖然修行修得好,最後也是要往生」;這輩子沒和人結惡緣很好,沒結惡緣,但是獨善其身,只是這樣而已,佛陀認為這善還是帶去來世,沒有做惡,沒結惡緣,「但是帶去來世,在來世雖然在人群中,煩惱還未完全盡,雖去了無明、斷了煩惱,但無明的惑仍在,那種塵沙無明惑仍在。」所以來人間,就是在人群中,「萬一外面的境界來誘引,受到外面境界污染,同樣重新又去污染到,一念無明起,一樣會再去造業,所以這是『有餘涅槃』。 」



  這是說,現在這輩子,已經修善無造惡,來生是一個好的人,但是「你沒有堅定斷惑的心念」,定力不夠,外面「新的緣再來時,這樣一念起,無明生,就又開始。」我們若能「現在就開始」,在「人群中不斷練」,人群中不管什麼樣的「聲」,什麼樣的「面相」,什麼樣的「事」,來到我們的心裡,我們都不受影響,道心堅定,一心付出,不受眾生的聲色、事等等,來困擾我們的心。我們若能做到這樣,道心才叫堅定。「堅定的道心,我們這輩子若完成後,這『種子就很堅固』,來生就是『有願』。有願的來生,就叫做『乘願再來』。」



  我們都常說,「要記得來生,乘願再來,這就我們的願」,在這輩子,我們要趕緊在人群中不斷(付出),不但不造惡,我們還要眾善奉行;不只是眾善奉行,我們還要再訓練到,什麼樣的逆境來時,我們「安住不動」,到這樣的程度,我們再繼續這「願心不斷再堅固」,堅固我們的道心;所以「安住不動,堅固道心」,這就是在此生就要做得到,這樣才能說「乘願再來」。就是「再來的人生」是「有目標」的;若是不行菩薩道,再來人生,就沒有目標,那是隨業而來,什麼樣的境界誘引,我們就又再受污染。各位!學佛我們真的要學在真實,從內心,大乘法要入心,不要再向小乘回歸,這樣才是真修行者,才是真佛學者,所以要時時多用心!
回頂端 向下
海文
無量光曜心
無量光曜心



文章總數 : 402
來自 : 馬來西亞吉隆坡
威望 : 16
注冊日期 : 2013-10-04

2014/09/15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09/15晨語簡記   2014/09/15晨語簡記 Empty周一 9月 15, 2014 11:39 pm

15/9 晨鐘起,薰法香摘要:
大乘實法非小乘得益之處
竊念力不堪小機不受大化
自認無分非我等所能領受
不如向小法二乘空有隨心
(一乘實相大法,並非是修行小乘者得以獲益 。因此小乘者在暗自思忖,覺得念力不能堪忍 ,自覺小根機,而不能也無法接受大乘的教化 。更自認佛陀所宣說的大乘法只是對菩薩開示 ,自己沒份亦事不關己,覺得並非自己所能領受者。最後想想,還是回到小乘法,在二乘裡隨心所欲於追求空和有。)

 (證嚴上人說:修行=學佛,就是要向佛陀學習他的德行,接受并信解他所說的法,也本該修習大乘法。可是凡夫卻輕視自己“會有成佛的一天”,不相信自身的真如本性能被啓發。 入了佛門,卻放棄自我積極修習的機會,害怕承擔大法、畏懼入人群與眾結善緣。既然知道人生苦斷,這一世若是獨善其身,在此身終結後,還是帶著業報去到下一世。因此,學佛必須發心立願勤修菩薩道,并在道心堅固下,懷抱願力去面對來生。)
 
(補充昨日經解)
● 不如往至貧里
(還是回到貧困的鄉里去)
○ <比>喻(因為)但<著>空<無>(的)諦理,(所以)不含<藏>萬<種>德<行>,或<比>喻二乘
<聲聞,緣覺>之<修>行只為獨善<其身>自 <我>了<斷> ,無<沒有><度>化他<人>之功德 。非如來藏,故言<因此說>:不如往<返>至 (貧里)。

● 肆力有地
(肆意在自己的地方勤修)
○ <比>喻進修有方<成果,>(不過還是)偏<執> 空<無>(,因此)稱<為><處>於小智<慧>,不 <敢接>受大<乘>法<教導>。(而)肆<意>力勤 <修><離>苦身心,用(自身的)力<量>修道。有地:是依<著>止<處>生長聖道之處。

● 衣食易得
(衣服和食物也比較容易得到)
○ 偏<執>空<無>稱<為><處>於小智<慧>,依 <著>此<這個>小智<慧>,<修>得有餘涅槃*, 善行名“衣”,慈行名“食”。小<乘>果<位>(的) 福慧皆<都><容>易求<得>之,故言<所以說> :衣食易得。
*有餘涅槃=小乘涅槃。即貪瞋癡慢疑等煩惱已盡,生死之因永斷,但還餘下有漏的色身,以及微塵般的見思惑。

● 若久住此
(若是在這裡住久了)
○ 如<此><說>(來,當初學佛)是從初<次>發 <願>心<修>行大乘道,(而且有緣)經<歷>無量劫<數>(與佛同修),故云<因此說>:久住。

● 或見逼迫        強使我作
(或許會受到威逼,強迫我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
○ 我<須菩提/弟子>本<來>厭<棄>怖<畏>(於) 生死,若<是>修<習>大乘<法,>必<須><落> 入生死<輪迴>,(還要)廣<泛>(的)學<識>(和修)萬<種><德>行,故言<因此說>:或見逼迫 。

○ 我<須菩提/弟子>本<來>樂<於>小<乘>。而今<現在><諭>令我<須菩提/弟子>(去)發大乘心,<只>是為<了>強<行><迫>使我<須菩提/弟子> (去)作(出)。

● 作是念已,疾走而去
(想到這裡,還是趕快離去)
○ 見<到>父<親/佛陀>力<量>(是如此)<強>勢 (而心裡)<恐>怖(和)<後>悔(來到自己的地方, 而決定)走<離>去者,<比>喻此<這些>退失大乘心之人,作<出>(了)是<這個>念<頭>已, <就是>捨<棄>大<乘>(而)取<向>小<乘>,故言<因此說>:疾走(而去)。

★ 修行學佛大乘法        入得佛門當信解
    皆成佛道莫自輕        乘願來生道心堅
 
(弟子任海文 <濟勖> 虔心摘錄證嚴上人 15/9/2014 薰法香開示 。若有偏頗,歡迎不吝賜教。無限感恩)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64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2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4/09/15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09/15晨語簡記   2014/09/15晨語簡記 Empty周二 9月 16, 2014 9:50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四年九月十五日星期一)

 

今天有感觸的點特別多,上人針對以下重點均有開示,僅以粗體字標出。

 

「真如本性,菩薩道,不敢承擔責任,心眼打開,有餘涅槃,乘願再來。」

 

有時候覺得人生很感慨!自己都會常常小看自己、輕視自己、沒想到自己。佛陀跟大家說,人人本具佛性;人人具有真如本性,但我們卻常常疏忽,自己也能成佛,也忘記了自己,原來我們也已經入佛門、修佛法,依教修行。常常在修行過程中,總是放棄自己修行的目標,所以我們要常常自我警愓;「第一要常常記得真如本性,自我即得,不用向外怎樣追求。

 

沒去瞭解,就如我們在修法,佛陀邊在教我們,也讓我們知道,不只外面有骯髒東西,在更外面的地方,還有沙漠,所以要讓我們怎樣從乾淨一直清,而且要有水,去洗滌外面,滋潤外面的沙漠,讓那片沙漠,也能成為綠洲。就如「聲聞」,教他擦;用水來擦。擦乾淨,再進一步讓他知道,外面那些土堆也要清除,這就如「緣覺」;又再講,遙遠的地方有沙漠,那裡的沙漠,若能用水去滋潤,讓泥土變得溼潤,下了種子,它也能變成一片綠洲,這就是「菩薩道」。我們人人懂得,「除小我煩惱」,不知「心外的塵沙」,更加不知道,「外面的沙漠」,這就是我們凡夫地,只在自我的範圍。

 

所以「竊念力不堪小機不受大化」,就像是修行者自己這樣想,感覺力不堪,要我修大乘行,要我行菩薩道,這我怎有辦法?我顧自己都來不及,怎還能去顧別人?人生苦短,我自己修行都還不清楚要如何修、如何得;自己不知道,到底有得,還是沒得,要叫我去度眾生,我沒辦法!自己覺得不堪接受,這種去救度眾生的責任。所以自己不敢承擔,這分發大心、立大願,度眾生的願不敢發。這就像是自己評估自己,「竊念」,就是「自己自私來想」,自己知道力不夠,因為不肯去用功,只是一直想不夠力,這是自己懈怠,所以「不受大化」;這種一直自己感覺我沒這力量,我不敢承擔責任,這是種不受大化,不願意承擔責任的人。

 

佛陀用心教化,大家還是沒有發心立願的意向;這都是在大乘法中,自己輕視自己的小根基,沒有想佛陀常常這麼說,人人本具佛性,佛性有甚深無量的智慧,每一個人的佛性、真如都是內含著的,就是無限量,常常一句話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人人都有,只要你打開你的心門。就像我們人,兩個眼睛小小的,但只要你睜開眼睛,看一下,這視覺可以看這麼遠。這麼小,這一點點的眼睛,竟可以看到這麼寬,看到這麼高的天空,看到那麼開闊的大地,只要你張開我們的肉眼,開了你的眼睛,自然就可以看這麼遠;除非是眼根損壞了,如有的老人,年老了,視力模糊了,不然人人眼睛這麼小,看出去,卻能看這麼廣闊,這樣我們就知道,我們真如本性,心眼藏在真如的裡面,我們有很開闊的智慧,和佛陀一樣,與宇宙天體合一,這是人人本具,偏偏我們就是這樣瞇著眼睛,看低低的,看矮矮的,這樣很狹窄、很狹小,這是我們自己畫這樣境界。不然打開你的心胸,心包太虛,光兩眼就能看得這麼大,何況你的心眼打開,何況你的真如展現出來,這樣心包太虛與天體合一,這有什麼困難?因這是人人本具有。

 

所以我們對自己要有信心,對自己有信心,佛法才能深入,對自己沒信心,佛陀所說法我們就無法深入,我們永遠都在「空有隨心」,讓你說修得再好,也是空有,一切假有,差不多是這樣而已,所以我們應該要再進步,不要向小法二乘,我們應該要再發大心,能夠法入心,將法成為水,水能滋潤一大片的沙漠,在沙漠上,能撒播種子成為綠洲。我們要行菩薩道,不要自己有自卑感,將自己縮在小小的範圍,我們要開展心胸,透徹宇宙萬法真理。佛陀這樣用心教育我們,我們就要很用心的接受。所以前面說:

 

「衣食易得」;偏空稱於小智,依此小智,得有餘涅槃。善行名衣,慧行名食。小果福慧皆易求之,故言衣食易得。

  「捨大取小,故言疾走。」捨大取小;我們人就是這樣,我們在修行,是「自了漢」,覺得說「我在這裡生活,吃穿沒煩惱,還有法可聽,我獨善其身這樣就好,不要去跟人攀緣,這樣就行了,怎麼還要我行菩薩道?」如貧窮子,明明已經走近了,要找到自己的家了,父親已經在他的面前,他看到父親的威風,看到父親的德行,看到周圍的勢力,所以他起了恐怖的心態,要趕緊離開。我們修行者和這些一樣,修小乘,認為獨善其身就好,這樣我可以了生死。「我們知道了生死,是到哪裡去呢?」每一個人都是有生有死,「這輩子雖然修行修得好,最後也是要往生」;這輩子沒和人結惡緣很好,沒結惡緣,但是獨善其身,只是這樣而已,佛陀認為這善還是帶去來世,沒有做惡,沒結惡緣,「但是帶去來世,在來世雖然在人群中,煩惱還未完全盡,雖去了無明、斷了煩惱,但無明的惑仍在,那種塵沙無明惑仍在。」所以來人間,就是在人群中,「萬一外面的境界來誘引,受到外面境界污染,同樣重新又去污染到,一念無明起,一樣會再去造業,所以這是『有餘涅槃』。 」

 

這是說,現在這輩子,已經修善無造惡,來生是一個好的人,但是「你沒有堅定斷惑的心念」,定力不夠,外面「新的緣再來時,這樣一念起,無明生,就又開始。」我們若能「現在就開始」,在「人群中不斷練」,人群中不管什麼樣的「聲」,什麼樣的「面相」,什麼樣的「事」,來到我們的心裡,我們都不受影響,道心堅定,一心付出,不受眾生的聲色、事等等,來困擾我們的心。我們若能做到這樣,道心才叫堅定。「堅定的道心,我們這輩子若完成後,這『種子就很堅固』,來生就是『有願』。有願的來生,就叫做『乘願再來』。」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在線
 
2014/09/15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