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4/09/17晨語簡記

向下 
3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99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4/09/17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4/09/17晨語簡記   2014/09/17晨語簡記 Empty周三 9月 17, 2014 6:01 pm

感恩靜思法益團隊分享

20140917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佛為一大事因緣恒伺子機

今機來稱慈懷子雖不識父

父卻識子事與願諧而歡喜

於法中起大悲明拔除大苦

法中明大慈與樂故大歡喜



  已經都知道,佛陀慈悲視眾生為一子,這我們要常常記得,因為在經文中,譬喻父與子,其實父是指佛,子是指所有眾生為佛的弟子,我們若能很清楚,就能瞭解,佛陀大慈悲與眾生平等觀,佛為一大事因緣,時時來人間,在眾生界,無不都是要來教化眾生,期待眾生能徹底瞭解,接受承擔佛法,能發大心立大願承擔法脈,這樣往前前進,度化眾生。這是佛陀一大世因緣, 不是二千多年前的悉達多太子,應該說來是空無邊際,修行者釋迦佛,生生世世就是這樣在修行,就是這樣期待,這個法能夠找到有緣人,這稱為「一大事因緣,恒伺子機」,能夠得到有緣的人,有這樣的機會,法能夠很投機,能很瞭解這樣的人,這是生生世世,佛都在度有緣人。



  「今機來稱慈懷,子雖不識父」,這時候,他看見了,開始發心了,這些眾生、凡夫迷茫顛倒,在五道四中,輪轉不休,漸漸心開始接近佛法,好像是看到了,所以叫「今機來」,現在看到這機會來了,有這根機因緣,已經接近過來了,所以稱「慈懷」,就如父親見孩子身影般,內心;慈父之心,一直起了歡喜心,雖然子與父親接近,但子不識父,子雖不識父,但父識子,這表示父與佛心一樣,不斷記掛眾生,不論眾生是老、是幼、是人道,或者是在其它的道,佛都一樣可認得眾生,就是在等時機,這機緣接近時,佛陀認為,已經是接近過來的孩子,生生世世不捨離,就好像父親,一輩子在找孩子,好幾十年,雖然時間一直過,人一直老去,但在父親心目中,孩子的身形還是很明朗在他的心,所以父與佛的心共同,子流浪在外面,不認識父親,但父親認識孩子,所以看見這身影很歡喜,因他一直以來的心願,希望孩子能接近回來,這跟佛陀心願一樣,期待弟子的心能慢慢體會佛法的機,這機與法能慢慢接近,這是佛陀的心願,所以既然看見這身影,表示認識孩子,我的孩子到了,表示這根機開始要啟發了,所以「事與願諧」,事與願要和諧起來了,所以歡喜,因為這樣,根與法若能會合起來,這就是讓佛最歡喜的事。就像父親看見孩子,快要接近了,他很歡喜,只要孩子還在,總是想辦法將孩子找回來,只要弟子願意發心,總是想方法,將這大根機,發大心、立大願,救濟眾生,這種大根機的菩薩,法就有傳了。



  因為這樣歡喜,在法中起大悲;同體大悲,父子本來就是一脈,所以同體大悲,好像血脈傳統已經這樣接近。看見孩子在外流浪,生活是這樣難過,就如佛陀看見弟子,還守在聲聞、緣覺中,法所知這樣有限,執空、執有,在偏見的範圍中,還無法將「有」透徹瞭解,是「假有」,「是因緣會合才有的東西」,也還未「透徹講空」,空中有的是妙有,只是知道空,不知裡面的奧妙,這讓佛陀很慨嘆,要如何從「假有」中「透徹真空」,從「真空」又再回歸「妙有」,這「最妙有的因緣果報」,我們若沒好好入人群中,沒有好好去鍛鍊,見境不動心,我們若在這環境中,沒動搖我們的心,既然發心修行,什麼樣的環境來,都不動搖我,我就是堅定一心,克服種種的困難,若能到這樣的程度,這是盡斷煩惱者。



  所以佛陀期待眾生能體會佛心,常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人與人間不只是菩薩同體大悲,其實佛要教我們的,就是人人都要有同體大悲,所以我們常說,與天地共生息,我們要到這樣的程度,這就是與天地共一體,天地風調雨順、大地平安。大地平安,眾生就平安,為何天地不調和?就是眾生心不調和,這是佛陀用很微小,很透徹的智慧,要讓我們都瞭解,我們人若沒同體大悲,你的苦就是我的痛,我們若沒此心態,學佛都是無法體會佛的心懷,我們過去這段時間,一直跟大家說,佛的本懷,佛一直一直就是要暢演本懷,就是一直要向眾生,從他內心一直想要說的話,他自己所體會到,感覺到這心境一直要讓大家知道,但眾生無法體會,佛陀就不得不,要用很多的方法,三藏十二部經說這樣多,現在我們根據三藏十二部經,「戒律論」,無不都是佛的精神,都是經過大家一知半解,這樣知道佛陀是這樣的心,描述一部份。



  「經」,瞭解佛陀的心意,要弟子如何去修行,瞭解再寫下來。「律」,要有這樣的規矩,這樣夠了嗎?大家再來「討論」,從佛經的內容來討論,每個人讀經的心得,包括翻譯經典,光是一本法華經有好幾種版本不一樣,但是我們現在都是採取鳩摩羅什所譯的這部經,所以說同樣譯經就有不同的版本,何況說有很多經典隨個人理解去翻譯,這樣的經典,大家都是無法去體會佛陀的真心懷,不過佛陀所說的話實在是很多,所以集起經典瞭解,佛陀要人人順這個軌道,若沒有規矩,佛法會散掉,所以很多人就來論,各宗派的論調都不一樣,這些是不是三藏十二部經?是不是全部都是佛的本懷?還是沒有辦法去體會,佛陀的心境,我們怎麼講都無法體會到。



  不要說佛陀,就像我在講話,「我也想把我的心境說出來,但是要從哪裡講起?」我講「我的心境」,什麼人聽懂,瞭解得到?部份的人瞭解,什麼人做得到?這就是很困難,法要傳這麼困難;佛的遺教經,佛最後到底是傳給什麼人?阿難呀!如是我聞,這是阿難的責任,如是我聞,是大迦葉尊者,接到佛的衣缽,到雞足山去,封山在裡面,到底這是不是傳說?或者現在,迦葉尊者還在雞足山等待彌勒菩薩成佛?那個時候來付衣缽?彌勒菩薩離成佛還有五十六億七千萬年的時間,這麼長久,佛法這樣一直傳,是不是可以體會到釋迦佛的心懷呢?可以,絕對可以!怎麼會?因為佛佛道同,佛心懷道理都是一樣,所以我們過去也常常說,佛佛道同,只要覺性會合,道理就是這樣,我們這個時候就是說,我們的道理還沒有很透徹,我們都還在「學地」,我們都還要「再學」,修行的規律是這樣,這樣的規律,在現在的凡夫,要受這個規律,就是這麼困難,那種起心動念,心沒辦法定下來,若這樣我們就跟道理無法會合。所以現在我們的經文到此處,佛看到那個孩子,他知道這是「今機」,可以跟法會合的時候,這是與佛的心來形容,以父親的心,來形容看到孩子,看到孩子了,不用擔心了,財產這麼多有人可以傳了,人間的父親,有這樣的執著,我的財產就要傳給我的孩子,但佛是覺者「不執著」,需要找大根機的人願意,願意把這個心,完全付出,為天地眾生去付出,而且通徹大機,瞭解大乘法的人,這是佛陀生生世世在人間,想跟這些眾生結好這個緣,找好這個根機,一直到成佛。因緣成熟,成佛了,年紀老邁了,法要怎麼傳?這個時候心已經有一點急。



  在講法華經,舍利弗也開始表達,過去所以無法瞭解,「非是魔做佛嗎?」佛陀所講的大法,他還有疑心,這是什麼魔?自己的心魔,他也瞭解這是一個形容,他自己的心魔來擾亂自己的心,認為他應該是修獨善其身,佛陀的大機說法,覺得這跟他沒有分,但來到法華會,佛陀不斷在讚歎,<序品>現相,「文殊、彌勒」對談,僧團中大智慧者舍利弗領頭,當機開始,他對自己也後悔過去,只是顧自己,還沒有想到天下眾生,開始起念,發心求懺悔,佛陀開始為他授記,目前還有須菩提等四位,又再開始表白他們的心,過去確實是無心想要行菩薩道,所以現在用這種譬喻,過去就是在外面流浪,還無法入佛的心懷,沒有入到佛的中心,都還在佛法的外面遊蕩,還沒有來到中心,但慢慢已要進來。探一個頭,佛陀「哪怕你來探一個頭,佛陀都覺得有希望」,就像父親看到身影,就覺得有希望,孩子還在,沒有不見,所以父親歡喜,就是表示佛也歡喜,「於法中起大悲」,這同體大悲表示了拔除大苦,眾生六道輪迴,四生六道或是四生五道,這樣在輪轉。好不容易,已經發心修行,修行過程中,幾十年的時間,也受很多身心的折磨;修苦行,也要控制他的心,僧團中也有困擾人的六群比丘,他們心也要很堅定,所以這種「於法中」,「起大悲明拔除大苦」,這修行的過程也掙扎過。



  「法中明大慈與樂」,這個法中,可以讓他更瞭解,要「開大心入人群中」,讓大家可以「幸福快樂」,這樣這是「大歡喜」。希望弟子可以「與大地共生息,與眾生共一體」,這是「大悲」,希望人人起「大慈」,讓眾生都可以得到「幸福平安」。大小乾坤可以都平安,這需要佛法,佛法需要我們大家,就是佛的弟子,要有責任,為天下淨化人心,才有辦法「安定天地」,佛法要來救世人間,這是佛陀的心懷。但是修行者二千多年來;若講到二千多年,在地球人生的兩千多年,還不及在其它星球上,有的我們的一天是他們的四個月,比其它星球時間還長一點,還有最遠的冥王星那個地方,他們的一年等於地球248.53年,這在天體科學中可以看到。我們人間的二千多年,在佛法來說四天王天中,一天是我們五十年,忉利天一天,是我們的一百年,雖然佛滅度後,對忉利天來說還不到一個月;才二十幾天。所以講起來我們應該要用心,佛陀離開我們沒有很遠,只要法在心中,我們日日與佛同住,現在雖然在人間叫做末法,就是因為眾生的心離法越離越遠,所以叫做末法,如果我們的心可以越接近佛法,這叫做正法,很期待正法住世,希望正法不斷延續下去,未來的後代的後代,佛法同樣還在,而且是很健康的佛法。



  佛法傳來到現在,二千多年也慢慢在變形,現在很多人推動,因為氣候,不燒金紙,不要再製造污染,在今年看到那個行天宮;香火鼎盛的一間廟。每天若到那間廟就一片霧,光是香就是茫煙散霧,何況每一個人,就拿著一大把金紙去燒,這是多大的污染,今年金爐收起來,供三牲、五牲的供桌也都收起來,讓大家知道,用虔誠的心雙手合掌這樣拜,一樣是虔誠的禮拜,這已讓我們很歡喜,聽到這樣的訊息,在電視上看到,同樣看到很多人,在那樣的環境去拜,用虔誠的心,這我們已經推動多久了?一直用現在的科學,天地受污染,「撥除迷信」,人人用虔誠戒慎的心,慢慢看出曙光。講是「末法」,應該是也看到「正法」。



  佛陀在世的時候就是這樣,「哪需要拿香對拜」,不用呀!「要用心聽法」呀!若講到「供燈」,因為佛陀時代沒有(電)燈,晚上要聽法黑漆漆的,所以要看到佛身,要藉著燈光,佛經中才有「獻燈」。有燈與花,這是表示要來「莊嚴道場」,可以照著佛的身影,聽佛說法,所以有燈來供養,現在我們都有「電燈」了,就不用說點「油燈」,點油燈也是污染,所以說時代不一樣,現在時代要傳正法,這我們要很瞭解,心不用驚惶,要正信,法要傳呀!前面文說



經文:「時富長者,於師子座,見子便識,心大歡喜。即作是念:我財物庫藏,今有所付。」



  父在「師子座」已經看到孩子,「見子便識」,光是看到身影知道是自己孩子,「即作是念」:我「財物庫藏、今有所付」。這樣我的財產有傳了,這表示佛陀,看到「小機已經轉為大機了」,佛法有傳了,有人願意發心,這個正法有傳了。下面看到,



經文簡釋:

「見子便識」;喻佛本懷教化眾生唯以一大乘為心念。見曾發大心者,即能識為佛子。知是往昔結緣眾生。



  譬喻「佛本懷教化眾生,唯以一大乘為心念」,佛陀從成佛剎那間那個心,跟天地宇宙會合起來,那種心境,就是這個心懷,希望這個心境,人人可以瞭解,因為第一句話,佛陀跟境界接觸時,第一個覺悟;「人人皆有佛性」。這是第一個覺悟,覺悟的第一句話:「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識……。」這是佛陀第一覺悟所接觸到,這就是佛陀本懷,佛陀相信人人都有成佛的機緣,因人人都有成佛的機緣,所以他的心懷中,想要教化眾生的,就是為「一大乘的這念心」!所以他在《法華經》,那就是「會三歸一」,把「三乘法合為一個菩薩道」,這就是佛陀心懷。



  「見曾發大心者,即能識為佛子」;看到開始發大心的人,就覺得這真的佛的孩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這是真的佛子。因為知道「往昔結緣的眾生」,現在可以發大心,發心傳承法脈,這不只是今生此世,這是往昔,往昔就是很久很久之前,生生世世以來,佛陀尋尋覓覓,這樣一直在找,希望能夠找出大根機的人,生生就是這樣教化,我們知道人間的時間很短,要造就一個人可以成佛,不簡單,所以就要生生世世,在「天」的時間,「佛陀」的時間、「覺者」的時間,不是用我們地球的時間來算,我們的時間,只不過是他們過一個小時,過一天,說不定只是這樣而已。所以要用大覺者的時間、或者是天的時間,這樣尋尋覓覓,就是要找出了,能夠接受大法。在彌勒還沒有成佛之前,要把法一直傳,傳到彌勒成佛,繼續再下去,這樣未來還是繼承彌勒成佛之後,再成佛,大家會想說,這這麼久的時間,就是要用這麼長久的時間來磨練,與天地宇宙合一,這種的覺性,所以發現到,這種的覺性已經開始發現了,



經文簡釋:

「心大歡喜」;佛恒常尋機伺緣度眾生因緣,慈悲等觀視如一子,今見機緣成熟,如見子來稱暢慈懷,是故:心大歡喜。



  「心大歡喜,佛恒常尋機伺緣」,就是生生滅滅在等待這根機的人,可以接近過來度眾生,他就是這樣不斷,找出這樣的根機,有這樣的因緣不斷培養這樣的因緣,這樣根機的人,這種「慈悲等觀,視如一子」,佛陀對所有眾生都是當成一個孩子,看看羅睺羅在僧團中修行,他也是將羅睺羅交給舍利弗,舍利弗這孩子讓你教導,所以舍利弗是羅睺羅的老師,在僧團中生活一律平等。同樣的道理,佛陀對弟子都是一樣,只是等待機跟因緣成熟的人,可以把法再傳下去,佛陀的慈悲,真的是視眾生如一子,是他的平等觀。「今見機緣成熟,如見子來稱暢慈懷」,看到機緣成熟,有這個根機可以跟法,一直要與法接近,這樣接近大法的人,所以就像父親看到孩子一樣,稱暢慈懷,是故心大歡喜。



*「今有可度機發故言而忽自來彌大悲心,故言甚適我願。曠劫所修證大菩提,未見大機不妄與人,法無委付。」



  現在已經有「可度的機發」,可以真正體會入心的根機開始,所以「忽自來」,這孩子已忽然間出現了,這種的機緣忽然間出來,就像舍利弗在這麼多人中,他開始發心,這也是忽然間出現,現在須菩提四位開始,忽然間也體悟了,所以這是他很歡喜的事情,已經「忽自來」,這樣忽然間已經四五位出來了,所以這是一件讓佛陀很歡喜,覺得同體的大悲心,天地間為一體,這種大悲心已經一一開始,開始已經同體合而為一,這種的心,所以說「甚適我願」,我的希望就是這樣,希望人人合和互協,希望人人心志共一,這就是最歡喜的事情,叫做甚適我願。



  佛陀看到舍利弗、須菩提等等,開始已經啟發這念心,對法已經開始要入法中心來,那「曠劫所修證大菩提」,曠劫這個時候說,不是今生此世,那是很久很久,「曠劫是無邊際」,從之前時間開始,就是一直尋覓,可以修大行、發大心、證大菩提這樣的人,這就是佛陀一直要找的。很久很久,「未見大機不妄與人」,若還未看見大根機成熟,不能隨便付託給人。所以我們前面<譬喻品>,這樣的人不可為說,這樣的人不可為說,這就是那個機還沒成熟不可為說,還沒有透徹菩提,用心,長久的心,沒有受過考驗,這樣的人還是不可為說,因為還沒有看到他的大根機發現出來,還沒有,所以不妄與人,不能輕易傳出去,如果傳錯人就很麻煩了!所以法要付託實在是很困難,法無委付,若沒有這大根機,無辦法委託的人。



*「今明與樂,故言歡喜。今日機來,稱心如意,暢大慈心懷。我財物庫藏,今有所付。」



  「今明與樂」,現在已經看到了,歡喜了,大機心開了,開始可以發心,與天地眾生為幸福,願意去付出,讓人人心中有法,讓人人能入法的軌道,生活的平安,「我們若不要做錯事就很平安,不要造惡業就不會來人間受苦,這需要教法」,這教法已經有人願意,慈心普被眾生,這叫慈心,平安時我們教育他;有苦難時,我們要同體大悲去拔他的苦難,這都需要大機大因緣,「今日機來」,今天看到願意接受這個大根機入法的中心,願意擴大他的心胸,教化眾生,願意擴大他的悲懷,來救度眾生,這種根機今天看到了,已來了!「稱心如意,暢大慈心懷」,佛陀的慈心本懷,已經暢通了,要不然佛陀那念心還是很煩惱,現在已經看到大機出現,佛陀的心開始歡喜,「我財物庫藏,有所付託」,有人可以傳,意思是說法有人傳。



經文簡釋:

「即作是念,我財物庫藏,今有所付」;因見子適願,昔見眾生退大之後,馳騁四方以求衣食,傭賃展轉常欲與財,無機不得。

今日機來,一乘大法有所傳授,稱大慈心,故言庫藏有付。



  「即作是念,我財物庫藏,今有所付」,就是看到孩子,已經「適願」,讓我的願圓滿了,看到大機弟子,開始要發心的弟子.我的願圓滿了,因為《法華經》是佛陀最後說法,所以看到這四五位開始願意,後面緊接著就一直來,有人願意發心,發大心弟子就越來越多,因「見子適願」,看到孩子就滿他的願。「昔見眾生退大之後,馳騁四方」,過去本來就是發大心的人,後來又退轉了,退轉之後,馳騁四方,就是四生五道等等這樣在輪轉,「所以修行不是現在發心之後,就很安全。發心之後,我們還有很多退轉的機會,心如果沒有顧好,真的就是傭賃展轉,還要求衣食就很困難,」所以講人生把握機會,那個時候看到貧窮子想要幫助他,就沒有機會,一樣的道理,佛看到眾生在「退大取小」,心很痛,大心退掉,還願意回到凡夫心,真的是很煩惱,他還退回去,是「貧里求食,資生艱難,常欲與財」,常常想要讓他富有,但是「無機不得」,沒這機緣沒辦法得到。「今日機來,一乘大法有所傳授」,現在這根機開始發了,開始可傳授,所以「稱大慈心,故言庫藏有付」。



  各位菩薩,既發菩薩心我們就不要再退失,佛陀為眾生尋尋覓覓,一直要找,找出大根機人,發大心是這麼困難,我們的根機可以跟佛心相契合,這樣才可能夠稱佛心意,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呀!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回頂端 向下
海文
無量光曜心
無量光曜心



文章總數 : 402
來自 : 馬來西亞吉隆坡
威望 : 16
注冊日期 : 2013-10-04

2014/09/17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09/17晨語簡記   2014/09/17晨語簡記 Empty周三 9月 17, 2014 10:28 pm

17/9 晨鐘起,薰法香摘要:
佛為一大事因緣恆伺子機
今機來稱慈懷子雖不識父
父卻識子事與願諧而歡喜
於法中起大悲明拔除大苦
法中明大慈與樂故大歡喜
(視一切眾生為己子的佛陀,為一大事因緣來人間度化眾生,希望能從中找到有緣的大根機弟子,以便將佛法傳授。<法華經> 信解品裡 ,長者<父親/佛陀>苦苦尋找離家多時,在外流離浪蕩、潦倒窮困的孩子<也比喻一直沒機會接觸到大乘法的弟子>。如今有了這個機緣 ,孩子倦鳥知返,來到父親所住的城鎮,雖然不認得父親,但是父親卻始終記掛著孩子,一眼就認出孩子<比喻佛陀愍念沒能聞得佛法的眾生>。
如今看到孩子出現并且圓滿父親的心願,讓父親好生歡喜 <指弟子終於體悟佛陀的心意,接受教誨,讓佛陀心裡歡喜,得以暢言本懷>。佛陀希望弟子不再執著於 “假有真空” 的獨善其身,投入一乘大法,在佛法裡升起大悲心,以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的心懷,來拔除眾生的苦難,并從中體會慈心和付出不求回報的快樂)

● 見子便識 (看到孩子一眼就認得)
○ <比>喻佛<陀>本懷(是要)教<導><度>化眾生(,佛陀的)唯<一>(教理,就是)以一大乘 <法>為(其)心念。<看>見曾<經>發大心者, 即<就>能識<別>為佛子。知<道><那>是往昔<過去>結緣(的)眾生。

● 心大歡喜 (心裡很是歡喜)
○ 佛<陀>恆<經>常尋<找>機<會>,伺<察><機 >緣度<化>眾生(的)因緣,(并秉持)慈悲<平> 等觀視(眾生)如一<孩>子,<如>今見<到> 機緣成熟,<就>如<看>見<孩>子(終於)<歸> 來 (而)稱<謂>(,終於可以)暢<演>(我的)慈 <悲> <本>懷,是故<因此說>:心大歡喜。

○ <如>今有<了>可<以>度<化>(的)機<會>(得以)發<揮>,故言<因此說>而忽<然>(看見)<不請>自來彌<滿>大悲心<願>(的弟子),故言<因此說>甚<為> 適<從>我<的><心>願。

○ 曠<久遠>劫<數>所修證<得>大菩提,<還>未 <遇>見大<根>機<者>不妄<非分><教>與<他> 人,(因為這樣)<佛>法無<法>委<派>付<託>。

○ <如>今明<瞭><給>與(的)<快>樂,故言<所以說>歡喜。今日(因)機<緣><到>來,稱心如意,(終於可以)暢<演>大慈<悲>心懷。(表示) 我<的>財物<倉>庫<寶>藏,<如>今有所付< 託>。

● 即做是念:我財物庫藏,今有所付
(隨即心裡想道:我的財物和寶庫裡的珍藏 ,現在總算可以付託他人了)
○ 因<看>見<孩>子適<從><心>願,(好比)昔 <過去><看>見眾生退大<乘法>之後,馳騁<奔忙>四方<四生>以求<得>衣食<資糧>,傭賃 <受雇被遣(不由自主)>展轉<來去>常欲<想> <施>與財<物>,(可是)無<沒有>機<緣>不得 <要領>。

○ <看>見眾生退<離>大<乘>(而)取 <向>小 <乘>,(好比回到)貧<窮鄉>里<以>求<衣>食 ,資生<起>艱難,常欲<想><施>與財<物> ,(可是)無<沒有>機<緣>不得<要領>。

○ 今日機<緣><到>來,一乘<實相>大法有所傳授,稱<表示>大慈<悲>心(得以傳承),故言 <因此說>:庫藏有付

★ 今世難得有佛緣        發心立願莫退轉
    棄小取大為正道        弘揚大法為己任

(弟子任海文 <濟勖> 虔心摘錄證嚴上人 17/9/2014 薰法香開示 。若有偏頗,歡迎
不吝賜教。無限感恩)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64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2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4/09/17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09/17晨語簡記   2014/09/17晨語簡記 Empty周三 9月 24, 2014 10:40 a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四年九月十七日星期三)

 

因為這樣歡喜,在法中起大悲;同體大悲,父子本來就是一脈,所以同體大悲,好像血脈傳統已經這樣接近。看見孩子在外流浪,生活是這樣難過,就如佛陀看見弟子,還守在聲聞、緣覺中,法所知這樣有限,執空、執有,在偏見的範圍中,還無法將「有」透徹瞭解,是「假有」「是因緣會合才有的東西」,也還未「透徹講空」,空中有的是妙有,只是知道空,不知裡面的奧妙,這讓佛陀很慨嘆,要如何從「假有」中「透徹真空」,從「真空」又再回歸「妙有」,這「最妙有的因緣果報」,我們若沒好好入人群中,沒有好好去鍛鍊,見境不動心,我們若在這環境中,沒動搖我們的心,既然發心修行,什麼樣的環境來,都不動搖我,我就是堅定一心,克服種種的困難,若能到這樣的程度,這是盡斷煩惱者。

 

佛陀以大悲心引導弟子進入真妙有,而真空妙有要在人群中得,所以:「入人群中,好好鍛鍊,見境不動心」的修練很重要,這幾天也一直與大家分享這一句話,彼此勉勵。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4/09/17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