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4/09/19晨語簡記

向下 
3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99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4/09/19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4/09/19晨語簡記   2014/09/19晨語簡記 Empty周五 9月 19, 2014 5:23 pm

感恩靜思法益團隊分享

20140919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覺父見子迷途漸近父城

如來法身居室嚴飾堂煌

真諦無畏之境明照群機

是見子處法中無復憂慮



  父親找孩子很辛苦,就如佛要度眾生,很困難!身心度化,到底多少眾生能夠體解佛意?就如老師很有心要教好學生,到底學生有沒有用心修學,這父親與孩子一樣,父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哪一位父親,不希望孩子能在身邊,好好幫助他的事業,哪怕送他去遠方留學,也期待有朝一日,能回來接他的事業,這就是世間父親的心。那出世的慈父呢?四生慈父,佛佛出現人間,就是為了要救度眾生。眾生;有四生、有五道或者是六道的眾生,佛陀就是這樣的期望,期望四生的眾生,也能夠蠢動含靈皆有佛性。「四生」都可以成佛,何況「遊化在人間」,人能夠聽人的話,直接表達、直接教化,所以「佛陀生生世世遊化人間,就是要找真正有因緣的人,願意接受佛陀的教法,可以傳承,再救度眾生。」



  世間要一尊佛成,是很遙遠的事情,從釋迦佛到彌勒佛時代,實在是很遙遠,這期間要什麼人來度?什麼人可以將佛法不斷延續下去?讓這麼長的時間中,還有佛法來淨化人心,這是佛陀到年老的時候,很煩惱的事!佛法,有什麼人願意發心來傳?佛在世的時候,學佛的人很多,但願意接受廣度眾生的人卻不多,而且有真切的心,要承擔這責任的人還是沒有,這種的根機,實在不簡單!



  何況我們聽到須菩提說,佛陀講經這麼久了,我們聽經也聽得很累了;所以我有時候看到很多人,到底是累還是不累?累的人很多!若三不五時看到,「大家全部都出來了(聽經)」,我就感恩、歡喜,這些全部都整齊出來的,他們竟然還沒疲倦;而那些每天都看得到的,覺得很感恩。在「六成就」;「經頭序」的六成就中,如果沒有「大眾成就」,講經的人要講給誰聽?聽的人如果聽不懂,或是不契機,再講下去,還有什麼利益呢?所以佛陀有一回跟阿難說,「眾生若有需要,佛可住世一劫」;佛壽可以住世一劫,連續講三次,阿難沒什麼反應,佛陀就慨嘆跟阿難說,「一期壽命八十歲,就是取人間壽命,這樣八十歲。」所以講起來,聽經沒有很投機,有興趣,再講下去還有什麼用?就算佛陀也期待人人都要接觸佛法,最少「心地」,心的這片田,最少也有「灑下種子」,儘管說「心地雜草很多」,雜草中也有「好的種子」在,若是人人把心地,放著讓雜草一直生長,雜草的種子一直擴散,像「臭頭香」(香附子)一樣,「好的種子不下」,這片田就會變成荒廢的田;越是荒廢,就譬喻人生,迷啦!不斷一直迷下去,煩惱無明雜念,就是這樣一直一直複製。



  這就是「覺父見子在迷途中」,心就是不捨,明明看到孩子的身影,但孩子看到父親這麼堂皇的房子,所用的東西,都是很好的東西,都是寶物,伺候在身邊的人,人人都這樣「莊重」;莊嚴威風。所以迷途的孩子,他驚怕了,要趕緊離開。像這樣,父親看到了,已經很不容易;在迷途中流轉,在流浪的孩子,已經「漸漸來到父城」,跟父親所住的地方,已經漸漸接近了。只是這個孩子,看到「如來法身居室」,就是看到這麼堂皇、威嚴的地方,看到自己心生害怕。這種形容,我們應該要能體會,修行不就是這樣,我們生生世世,累世!一輩子過了一輩子,說不定我們還有「小見善根」,生生世世都接觸佛法,這小善根,我們一直都在,有接觸到,有這個因緣,不知道經過幾生幾世,說不定也有人接觸過佛法,發大心立大願,但是慢慢在人間,一生一世這樣不斷,受到後天的污染,一時發大心,就慢慢退失了,但是還有小小的善因緣,沒有離開佛法,聽到佛法歡喜、相信;親近佛法,拜佛、禮佛全都願意,但是要發大心承擔大法,好像是大心退失般,要再重新發出大願,實在是困難。



  常常看到我們人間有很多,很發心的菩薩,昨天在志策會的時候,聽到人文志業「草根菩提」節目的同仁,出來報告,他說在製作草根菩提,他們都很感動,已經十幾年了,所接觸到的老菩薩,在這個時候,自己再想到說,十幾年前,有幫他們製作節目,現在老菩薩過得怎樣?已經過十幾年,他們想回頭找這些老菩薩,他們現在的生活如何?現在還有沒有繼續做環保?他真的就回頭找,在2001年所製作的節目,一對老夫妻,那年先生76歲,太太71歲,兩夫妻很同心,聽到師父說,「大地是我們大家共有,現在大地氣候,受人類不斷破壞,人應該要回饋大地;我們生活在地球上,靠大地五穀雜糧來養我們生命,我們吃住生活,都在這片大地上,看到現在氣候不調和,大地受損傷,人類的貪心,不斷在破壞大地,這個時候,我們要趕緊照顧大地,而照顧大地,唯一就是人人要有環保的觀念。」



  兩個夫妻聽到就說,「我們其它無法照顧,做環保我們可以!」所以從一、二十年前開始,兩個夫妻就投入在環保中,十幾年前,我們就把這對夫妻做環保(的故事),製作成節目。那時候看到他們的節目,兩個夫妻投入環保,先生76歲,長得很強壯;太太也是,人長的挺挺的,71歲,動作很敏捷。看到先生騎腳踏車,就知是出門要做環保了,看著太太推著一台兩輪車,跟著先生在後面走,開始撿人家丟掉的東西,兩個邊撿,就邊鬥嘴鼓(伴嘴),兩個夫妻做環保,做得很歡喜!



  但是十幾年了,2001的節目,現在是2014年,經過了十三年後的現在,再去看阿嬤,「老菩薩已經是84歲了」,看到完全不一樣了,跟十幾年前那時候,推者那兩輪車用跑得,這樣挺挺的,在爬坡時推車用跑的,現在已經不是了,一樣是推那台車,但頭髮都白了,人身體已經彎九十度了,看到十三年前的景象,與十三年後的現在,她的年齡已經84歲。先生已經沒有了,現在她單獨一人,女兒已嫁出去了,但她還是很樂觀,雖然身體多病痛,厝邊頭尾鄰居看到她出門,妳又要出門了?妳身體不是不好?不會啦!我如果扶著這台車,身體都輕鬆起來,這樣每天就推著這台車出門,尤其這位老菩薩,她就這樣說,「我過去生應該是很富有,用東西很浪費,所以我這輩子才會看到東西就想撿,過去生就是這樣浪費,這輩子我要惜福一點,看到東西我就很歡喜,就一直想把它撿回來」,她說出內心的話,自己說自己過去生應該很享福,浪費很多東西,現在自己看到東西很歡喜,就想要撿回來,而且我們同仁看到阿嬤已經九十度彎曲,問阿嬤你這樣不會很辛苦?不會啦!讓我做環保,推這台車,我就很歡喜!



  我也遇過兩次車禍受傷,其中有一回,救護車來到我身邊等,我翻身站起來,跟他們說我沒事,不用救護車,這樣很自在的跟她們分享。又說有一回遇到狗,軍用的狗很大隻,快到我肩膀高,我在撿(東西),就這樣突然撲過來,咬傷我肩膀,還好那個時候穿很多,冬天穿很多衣服,從肩膀咬下去,一個客人的孫子,跟我女兒說,我女兒很緊張,趕緊回來看我,說要帶我去打破傷風(狂犬病疫苗)。阿嬤就說不用啦,只是這樣而已;肩膀的傷打開給她看,只是瘀青,不用啦!不過過了幾天,骨頭都硬去了,她自己也開始擔心,是不是被狗咬到,讓我骨頭硬掉了?就趕緊念佛。她說,我就趕緊念佛,「佛呀!讓我骨頭可以動,讓我可以做環保,讓我可以平安」。她說再幾天後,忽然間肚子不舒服,這樣一直瀉,一直瀉…;她說:「可能我因一直瀉,瀉完了,肚子好了、我的骨頭也好了。」她說就是要虔誠,有病痛就交給佛祖,我沒要希望什麼,我只希望可以做環保,就很歡喜!甚至「她現在唯一的心願」,她這樣說,「我都還沒有看過師父,都不曾遇到師父,只是一直想要問師父,我如果這樣一直做,做到不能做的時候,師父不知道要不要讓我回到她的身邊?」我昨天聽到這句話,我趕緊說,「叫他們趕緊寫下老菩薩的名字,幫我寫下來。她是住在哪裡?」就在台南東山,現在84歲。



  她就說,我就是一直做,做到這口氣斷後;我很希望,「若我身體不能吸吸了,就像垃圾掉在地上,就這樣自然不見了,不要讓人幫我收,我只希望,不要麻煩別人,就是這樣的菩薩。」她最後的心願就是,她不曾遇到師父,「不曾遇到師父的老菩薩,竟然心心念念,師父說要做環保要疼惜大地,從兩個夫妻一起做,做到剩下一個,從60幾歲開始做,做到現在80多歲。」2001年為她製作的影片,現在看到她頭髮白了,臉上都皺了、身體已經彎九十度了,我們的同仁這樣說,「看到她的身影,好像『老僧問訊』,像是位老的出家人,這樣在問訊,『向大地問訊』,這是我們同仁的形容」,形容從背影看起來,「像一位修行者,向大地問訊」,看到東西就彎腰下去撿。



  甚至阿嬤每一天,要去環保站時;東西撿好就去環保站。她會去菜市場買很多菜,都自掏腰包,她說,我中午就要在那裡吃,多買一些青菜跟師兄師姊結緣。看!這樣的修行,有輸我們嗎?這種單純的心「一心一志」,還「沒有見過師父,竟然這樣愛師父」;只是一個心願,沒有遇到師父,若環保做到不能做,可以回到師父身邊嗎?就是這樣。想想看,這位還沒跟師父見過面的弟子,在外面,好像讓我發現她的身影一樣?所以我想,應該要去找那裡的委員,去找師父這位老弟子,帶回來讓師父看一看,或者是等等…。這種已經接近過來,我要趕緊把她找來,這是「世俗的情」,也是「她這分虔誠愛大地的心」,所以這樣誠的情;覺有情,期待這位老菩薩,可以來看到師父。



  道理就是這樣,「真諦無畏之境,明照群機」。這位「覺父」;不管是父親或者是佛,他們就像已經瞭解道理,這個「覺父」,是形容我們人人的「本覺」,我們人人都有覺父存在,我們「每個人都有本覺存在」,本覺就是「真諦道理」,道理永遠存在,看到那位老菩薩,雖然八十多歲,已經這樣彎腰老邁了,雖然人生自然法則,總有離去一天,她再來的時候,一樣天真可愛,這個「覺」;現在的覺、未來的覺,這都是本覺,這麼單純純真的覺。這種「真諦無畏」,在表面上來看,「生老病死」,其實最深處,「人人本具這個本覺,沒有『老』、沒有『少年』,永遠都是一樣。」所以真諦無畏的境界,我們如果可以徹底了悟,其實只是看我們的根機。



  我們已經接觸佛法,我們若沒好好把握現在,趕緊將法入我們的心,可能來生來世,連這位老菩薩,這麼純真的機會都沒有!因為現在都在「懈怠」,何況「來生來生不會放縱嗎?」還是一樣,流浪在四生、六道中,所以我們應該要很謹慎,要好好找回來本覺,真諦無畏的境界在我們自己內心中。「明照群機」,不只是我們,其實我們跟佛一樣有這樣智慧,我們可以度眾生、也可以觀機逗教,把握機會,都可以。所以就像覺父,「見子處法中」,覺父看到這孩子已經在法中,說不定過去發大心,說不定大心退失,退了!變成了小根機,不過還在法中,所以「無復憂慮」,只要還在裡面,總有一天,也能夠啟發自己的良知。「修行者不聽法,要怎麼樣當修行者?既然是佛教徒,不聽法,要如何能接近佛法?」總有一天,我們應該要很透徹瞭解,知道「佛陀在找眾生的根機,是多麼辛苦!為了要傳法,是多麼辛苦,為了要度眾生,生生世世,如父親在找孩子一樣,我們應該自己也要找出自己的真如本性,我們的本覺,也要好好多用心來找,應該是孩子來找父親了,不要一直讓父親來找孩子。前面的文這樣講:



經文:「我常思念此子,無由見之;而忽自來,甚適我願,我雖年朽,猶故貪惜。」



  這就是佛在尋找眾生的根機,現在看到弟子也已經開始慢慢發心,舍利弗已經受記,須菩提等也開始發心了,還有很多,在法華會上還有很多,應該人人也都要啟發這念心。所以下面接下來就說



經文:「即遣傍人,急追將還。爾時使者,疾走往捉。窮子驚愕,稱怨大喚,我不相犯,」



經文簡釋:

「即遣傍人」;傍人:喻佛之大乘教義。

以佛自證於大乘之理,故理即大乘之主,而教法即為大乘之傍人。



  看到孩子身影,「即遣傍人,急追將還」。現在已經看到了,要趕緊不要再讓他走遠了,趕緊去追回來,很不容易看到,所以要趕緊「即遣傍人」,這是譬喻「佛之大乘教義」,過去弟子都執著在「小乘法」,現在看到他們開始在發心,很快要用「大乘教義」,要趕緊讓他們知道,「以佛自證於大乘之理,故理即大乘之主」,這就是常常在描述,在跟大家說,佛陀他「初覺」那境界,初初覺悟的那境界,印證著天地宇宙萬物真理。那個時候的境界在心中,一直希望這個道理,人人都可以全部知道,這個道理就是「大乘之主」,這個道理就是發現:「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性」,這「如來智性」,就是「大乘的道理」,也就是我們人人心裡的主人翁,就像那位覺父坐在室內。那個主人;其實坐在室內的主人,在我們每一個人「本地」;「菩薩從諸佛宮宅來」,《無量義經》大家都曾讀過,如何稱為「菩薩」,「菩薩從哪裡來?從諸佛宮宅來;要去哪裡?要去眾生的地方,要去度眾生。」這就是「道理」,也就是我們的「本覺」。所以「而教法即為大乘」;用這個法,「法」本來我們人人本具,但「本具的法,我們要啟發出來,啟發出來就要用出去」,所以常常跟大家說,「法入心」,行在法中,所以這個「法就是讓我們用的」,佛陀也是用法來說法,來教化眾生,我們接受法,入我們的心來,也是要用法去教導別人,所以這個「法」;「教法即為大乘之傍人」,意思就是「即遣傍人」;「應用付託,將這個法來付託,用這個法去度人的意思」。所以人人本具佛性,我們的佛性啟動起來,就能夠發揮去度人,這就是要有法,才有辦法度人。



*「約事說,菩薩為佛之傍人,稟承佛教化眾生,名之為遣:受托付。」



*「約理說,智是能遣,教是所遣;從佛所說一切法編成謂經,故云:即遣傍人。」



  「約事」的方面來說,「菩薩為佛之傍人」,菩薩就是佛用法教化,發菩提心要行菩薩道的人。佛把法付託給菩薩,菩薩就要入人群度眾生,「菩薩是稟承佛的教化,所以要去化度眾生」,因為這樣,「名之為遣」。「遣」就是「付託」的意思,拜託你去。我們常常說,若要去勘災、去救災,就要有好幾個人先去,他們都叫這是「先遣」;先去的人。先遣去看場地等等,這是先遣,就是先去的人。這就是用法,用法這樣付託,我們人用這法要入群中。那「教」呢?就是「所遣」。「教」就是要教育所用的法,「道理」是可以教化的「理」;「法」就是能夠去教育人群,那就是從佛所說一切法,編成了所謂的「經」,我們現在說「講經」,如果經典沒有編輯起來,要怎麼講道理?佛陀所說的法,雖然佛已經不在人間,也說不定他還是在人間,但是兩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所說教法,編成了經典,就如我們現在也在集,集我們慈濟宗門所經過、所說的話,也是要將它編輯起來,這些所編輯的經典,就是要用於現在,入人群中去度眾生,所以叫做「即遣傍人」。



經文簡釋:

「急追將還」;機緣在即怎可放縱逃逝,故用急追將還。喻頓教大法擬宜勸教大乘善法。



*「佛法唯誡與勸,明諸惡莫作,謂之誡。勸則眾善奉行,明勸善行急追將還。」



  「急追將還」,就是這樣趕快,這機緣已在面前,因緣即將要成熟,還能夠再放縱嗎?不能再讓這孩子逃走了,很不容易已經接近過來,不敢入門,就要趕緊付託,趕緊將他找回來,跟這樣的意思一樣,「機緣在即,怎可放縱逃逝,故用急追將還」。趕緊去追,追回來,這譬喻「頓教大法」,準備要趕緊去向他「勸教」,這「大乘善法」,要趕緊將法;已經準備好了的這個大法,應該要趕緊讓他瞭解,佛法唯有「誡和勸」這二樣。「誡」就是「教誡」,讓大家瞭解,名「諸惡莫作」。「勸」呢?就是「眾善奉行」。馬勝比丘度到舍利弗、目犍連,就是時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佛陀所說的法,無不都是教育我們,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諸惡莫作就是『誡』,眾善奉行就是『勸』;勸教,要勸大家好好作善,好好精進,行六度萬行,輾轉相教,這就是佛的教法。」佛陀年齡也已經有了,還剩下不多的時間,所以很急,「急追將還」,要趕緊將這事讓大家瞭解。



*「佛悲心起」,即遣:付託。在傍的菩薩,說圓頓教法,以勸行大乘善法,教誡持庶漏法,化導入人群行菩薩道。



  佛的悲心,因為佛陀「同體大悲」這悲心永遠永遠都在。所以「即遣」,就是要趕緊「付託」;付託菩薩,已經發心的菩薩,希望菩薩要開始再很積極入人群中。所以說「圓頓教法」,這時不能慢慢來,要很完全的法,大小乘法會合成一大乘,要趕緊「勸行大乘善法」,要趕緊即刻,「教誡持無漏法」,去化度眾生。「要教、要誡」;要趕緊教,教大家趕緊行善,要「誡」,大家「不要再懈怠墮落」,法聽了就漏掉,要不然就是懈怠不肯受法,現在不可了。所以「教誡即無漏法」,不要再漏了,「化導入人群去行菩薩道」,這是很重要。



  各位菩薩,學佛真的要很積極,「時間已經是來不及了!」面對「時間」,「我只能一直向前走,無法回頭看,大家是不是有跟上,個人要跟的人,是自己要跟上,任何人都沒辦法回頭去看。」所以希望大家要「慇勤精進,慎勿放逸」,不要自己自我迷失,自己迷途不知法,辜負覺父,辜負我們的真如本性,所以人人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回頂端 向下
海文
無量光曜心
無量光曜心



文章總數 : 402
來自 : 馬來西亞吉隆坡
威望 : 16
注冊日期 : 2013-10-04

2014/09/19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09/19晨語簡記   2014/09/19晨語簡記 Empty周六 9月 20, 2014 4:05 am

19/9 晨鐘起、薰法香摘要:
覺父*見子迷途  漸近父城
如來法身居室    嚴飾堂煌
真諦無畏之境    明照群機
是見子處法中    無復憂慮

(覺悟的四生慈父<佛陀>,看見在修道上迷途的弟子<貧窮子>雖漸漸回到身邊,卻仿如貧窮子看到富麗堂皇的莊嚴裝飾,還有長者的威武和隨從的端莊,嚇得想落荒而逃。其實,真實的諦理<真如本性>就在無畏本覺的境地中 , 只要受到啓發,就能隨著群眾的根機而發光發亮。看到弟子<貧窮子>已經處在佛法當中,佛陀<長者>也不再有憂慮)
*覺父-人人都有的本覺

(透過經文的貧窮子,上人分享昨日同仁回報曾於2001年在“草根菩提”裡報導台南東山一對環保老菩薩的故事,這對當時七十多歲的同修 ,聽上人說大地受破壞,唯有透過環保才能救地球,於是夫唱婦隨 – 先生騎腳踏車在前、 太太推手車殿後沿街作回收。十三年後同仁再次採訪,老先生已往生,留下身軀佝僂,姿態如 “老僧向大地問訊” 似的老太太,雖百病纏身,卻依舊推著推車沿街收資源,老太太期間遇到兩次意外-被車撞被狗咬,還是堅持作環保,笑說前世應該是很會浪費的富貴人家,所以今世勤於拾資源。老人家希望做到生命盡頭時,將她遺體當垃圾丟掉即可,也期望有朝一日能見上人一面。上人說到這位如此聽話,堅持到底,卻始終沒機會親近的老菩薩,不禁哽咽...)

● 即遣傍人 (隨即派遣及委託傍在身邊的人)
○ 傍人:<比>喻佛<陀>之大乘教義。
○ 以佛<陀>自<我>證<悟>於大乘之<道>理,
故<因此><道>理即<指>大乘<法>之<教>主,
而教法即為大乘之傍人。

○ 約<略><就>事(來)說,菩薩為佛<陀>之傍人 ,秉承佛<陀>教<義>(來)<度>化眾生,名之為 “遣”:受<到>托付。(即是:佛陀派遣菩薩)

○ 約<略><就>理(來)說,智<慧>是(指) “能遣” ,教<導>是(指) “所遣”;從佛<陀>(開示)所說一切<佛>法編<輯>成<所>謂(的)經<文>,故云<因此說>:即遣傍人。

● 急追將還 (急忙去追,以便將他帶回來)
○ 機緣(已)在即<時,>怎<麼>可<以>(讓它)放縱逃逝,故<因此>用急追將還(的方式,把它帶回來)。
○ <比>喻頓<直接>教<以>大<乘>法 (,并) 擬
<打算>宣<導>勸<喻>教<以>大乘善法(,令他頓悟無上道法)。

○ 佛法唯<有>誠與勸,<說>明“諸惡莫作”,謂之<表示>誠<懇>。勸,則(表示)“眾善奉行”, <說>明勸<喻>善行急追將還。

● 爾時使者,疾走往捉。窮子驚愕,稱怨大喚,我不相犯,何為見捉。
(這時使者受到長者的派遣,趕快跑去將貧窮子抓回來,驚愕惶恐的貧窮子嚇得一直在喊冤:我沒做錯事,為何見到我就捉。)
*明日有待上人正解...

○ 學佛,要積極進取。上人再次慨歎“來不及” , 希望弟子能加緊學佛的腳步,因為上人現在只能一直向前行,不會再倒回頭看弟子能否追得上,弟子也只能靠自己一步一腳印的追隨 。“慇懃精進,慎勿放逸,不要自我迷失,迷走至沒了方向,也白白辜負我們本來就有的真如本性!”

★ 有緣學佛當珍惜        真如本性要疼惜
    莫待無緣而惋惜        自我迷失最可惜       

(弟子任海文<濟勖>虔心摘錄證嚴上人 19/9/2014 薰法香開示。若有偏頗,一律以台灣宗教處為準,歡迎不吝賜教。無限感恩。)

環保草根菩提相關報導:
在東山遇見傳奇 盧李綢阿嬤
http://tw.tzuchi.or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4587%3A2014-06-03-01-31-45&catid=77%3Ataiwan-volunteer&Itemid=362&lang=zh

八旬志工樂在付出 環保心不退轉
http://www.daai.tv/daai-web/news/content.php?id=48651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99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4/09/19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09/19晨語簡記   2014/09/19晨語簡記 Empty周二 9月 23, 2014 3:56 pm

小牛聽了9/19 的晨語譲他非常心酸. 他決定整理晨語筆記與大家分享.  


www.cowey.org


20140919
覺父見子迷途漸近父城  如來法身居室嚴飾堂煌  
真諦無畏之境明照群機  是見子處法中無復憂慮




與佛陀的緣,實在是難得。不是一生一次的因緣,也不是一劫一次,是無量數劫時間,佛才出世人間。能直接接受佛的教法,能在佛身邊、隨佛行,更是不可思議的因緣。但是不管我們在佛陀的時代,是多年、多劫後的時代,我們要知道,佛心、佛法永遠都在找我們,都在護我們的心。佛要找弟子,就如要找孩子,可以說是接引「四生」,所以佛就是我們的「四生慈父」。在《法華經》,不斷在比喻,就是在說父子情。這就是,佛陀與弟子,與眾生,是用對羅喉羅,佛陀的孩子,同樣的心來對待眾生,用對待眾生的心看羅喉羅,這就是真大慈悲、平等。若是有分別智、平等慧、我們的慈悲、智慧是普遍,每一念心都是轉三千世界向善。


其實,佛難得,不只是在警惕我們要把握因緣而已,也是佛陀所擔心,所擔心的,未來,在釋迦牟尼佛與彌勒菩薩成佛前的那一段時間,佛法能常住人心嗎?人能接受佛法嗎?誰能傳?若無人傳,不知道現在這個時代的世間是什麼樣子,一定是苦、苦跟亂會合,沒有一天平安、沒有一天平靜、沒有一天人心是調和的。


在佛陀時代,那時候的時代單純,但其實佛陀還是很辛苦。有多少人在那時候聽法疲倦,其實不只是為那個時代的那幾個人、還是為未來的現在,與現在的未來。有多少人能體會?有多少人能了解佛心?其實佛孤獨,也更是無奈,無奈眾生的迷迷不悟。


可想而知,在須菩提等大弟子,數十年後的那一天,在「法華會」、在那個時候,已經那麼長久的時間佛陀辛苦為眾生說法,卻他們還是說,聽法疲倦了,不歡喜。還有在最初五千人離座,佛陀多麼無奈?其實,不但是佛,  師公上人也好辛苦,我們能夠聽法不疲倦,做慈濟不退轉,我們能歡喜,那是真正讓佛,師公上人安心。


有一次,佛陀向阿難說,「眾生若需要,佛能住一劫」,重複說三次,但阿難都沒有回應。佛陀看到阿難這樣,很感嘆,不得說「若這樣,一期壽命八十歲」。為何?佛陀來人間一大事因緣就是度眾生,若眾生無興趣,聽法疲倦,為何要說?為何要繼續?聽不懂,再說,再讓他們聽,若入不了人心,還是無用。所以小小的善因緣,我們有注意到嗎,我們有把握嗎?還是讓他去。有善因緣,甚至微小得不起眼,沒有把握,偏差了,也是讓佛陀很無奈。其實,我們反觀自己,說不定累生累世、很多生世都是這樣執著小乘,這是因為小小的善種子,沒有用心看到因緣,沒有把握。其實,哪怕是小小的因緣,若趕快把握就可以成就大因緣,能夠改變很多。有了因緣,發大心立大願, 卻又離開,那真的是很難再回來,都是在一念間。有沒有把握因緣,可能因為自己不用心,不珍惜, 結果是差距很大。


有一位老菩薩,過去是夫妻兩位去做環保,老菩薩先生往生,女兒出嫁,卻還是歡喜做環保。她每天推一台車,十年前曾經上大愛台「草根菩提」,那一台車,到現在都沒有變,雖然年紀大了,背駝了,甚至九十度的駝背,還是堅持推那一台車不停地做環保。聽起來,做得這麼用心,卻是老菩薩從沒有親身見過  師公上人,沒有遇過,只是聽  師公上人說要做環保,就一直做了這麼久的時間。能夠做得這麼深,做得這麼歡喜。這個小小,剛發芽的因緣,老菩薩不但是把握,還持續成長。只是聽到一句話,就做了這麼多,何況是我們聽法聽了這麼久,有這麼大的啟發嗎?有這麼大的願嗎?所以「一偈成佛道」就是這樣,因為有清淨的心,啟發了大願、大行。老菩薩的付出無所求,那真的能讓  師公上人安心歡喜,這樣不但是不疲倦,更是做得這麼歡喜、做得這麼深入的弟子實在是很難得。


所以「覺父見子迷途漸近父城」,像老菩薩這樣的修行者好少。就算是在佛陀身旁,卻還是會疲倦,雖然這位老菩薩沒有見過  師公上人,她的心卻是貼著  師公上人的心。因緣難得,能夠親近,真的要把握,我們能親近,老菩薩還是在遠方付出,卻是不輸,這是學習的榜樣,是真的默默付出,不求自己的人。


這位老菩薩,能夠覺悟,轉很大的心念。但是想想看,覺悟,是在何時覺悟?其實不管未來,不管現在覺悟,都是回歸本覺 。這就是跟我們說,不管老年,不管年輕,覺悟就是本覺,不會不見。老,並不表示不能覺悟,年輕,並不表示我們無法覺悟。我們如果限制自己,不覺悟,我們哪一世才能夠覺悟呢?哪一世才能夠如老菩薩一樣清淨呢?本覺不生不滅,常常在說「文化」不是「人文」,「人文」不隨時代變化,本覺也不隨生老病死變化。只要我們肯、有心,如老師要教學生,學生要有心,我們本覺就可以回歸,這必定要修大乘行,經一事,長一智,就可以看到佛法真正應對自己,不會疲倦,真正有心解脫、不再流浪六道。這樣是真自在,真輕安自在,不是小覺悟,而能大覺悟。


修行,我們是不是覺得很辛苦呢?其實修行,要破除障礙、煩惱的確不簡單。但是想更深一點,我們難,佛陀更難,師公上人更難,菩薩更難。因為要度化眾生,所以那麼辛苦,要轉化剛強眾生的那一個辛苦, 剛強眾生要從煩惱轉菩提的辛苦。佛,就如父親五十年在找孩子,是生生世世在找孩子。我們現在是不是應該要找回本性,自己要去找父親,不要讓父親如此辛苦的來找我們? 是,這是時機了,我們已經看到方向,就要趕快去找父親。那時候,父親看到了孩子,要趕快找回來,找, 其實就是在跟我們說,這個時機,這個因緣,不容易,佛陀要接引眾生向大乘,要把握時機,把握因緣,眾生要發心,眾生要把握住這個因,就算好像微小,真的要用心,接引到大乘,就能成就佛緣。所以父親沖沖忙忙找孩子,趕快回來。其實,佛陀已經很久在等待了,等著這個時候。佛陀成佛後就有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性」,這個「如來智性」就是要行大乘。在度化眾生,不管是小乘、中乘還是都在用方法接引眾生向大乘,這是佛陀的大智慧。


小乘時,人就是執著要離開人群,怕污染。其實菩薩,要行菩薩道,是要到世間。不管我們聽多久多久的法,若是沒有入人群,怎麼用得到呢?怎麼啟發呢?怎麼大覺悟?我們能度人,就是「教法即為大乘之傍人」,這個就是跟我們說,教法,是我們能夠付託,度眾生,「遣」。也是在說,本性啟發,就可以度眾生,是「有法度」。「菩薩為佛之傍人」那就是佛陀付託法給眾生,眾生成為菩薩,菩薩再付託下去。這就是可以一直付託下去。所以我們現在在聽法,佛陀所說的法,編輯成經文,經過辛苦翻譯、傳法,到了現在。師公上人說,現在我們在這個時候,希望也要編輯慈濟宗門,這個法,現在、未來也要入人群運用。


所以付託,要付託給孩子,要趕快找孩子回來。佛陀在說《法華經》時間不久,心急,「急追將還」。我們為佛承擔,就應該要「教誡」,能教人行善,「誡」不要懈怠,跟大家一起不懈怠,精進不退。尤其這個時代,多少修行者?要趕快保護好這一念心,自己的心、眾生的心,未來佛法才能常住世間。


師公上人年紀大了,我們應該要開始自己照顧好自己。師公上人能回頭看我們的時間不多,師公上人只能向前行,已經很難回頭看弟子跟上了沒。我們要知道,自己內心的覺父,是我們永遠的覺父,我們就要跟隨他,佛陀在我們的心中,師公上人在我們的心中。到了這個時候,應該長大,應該自己行。自己要知道自己是不是有精進,若無精進自己要改,迷途時要自己知道如何自己回家,現在靠自己了,無人能回頭看我們。不要忘記了覺父,不要忘記了本性,不要忘記了  師公上人。我們現在不但是靠自己,最重要是靠自己的心。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64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2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4/09/19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09/19晨語簡記   2014/09/19晨語簡記 Empty周三 9月 24, 2014 11:47 a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四年九月十九日星期五)

 

今天在雪隆靜思堂薰法香,上人開示講了一個環保老菩薩一心一志做環保,現在八十多歲了,還沒有見過上人,仍然是一心一志的做下去。上人講的真切哽咽,我聽著聽著,悲從中來,眼淚就不聽使喚的留下來,每天薰法香,我都會帶一張面紙,今天換地方,竟然沒帶,只好淚眼茫茫的聽完上人開示。我看好多人都哭了,結束後有師姊跟我說,她哭的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

當時,是很自然的感動,但到底在哭什麼,感動什麼?

有很多角度可以探討,我想簡化成「一念心」,因為老菩薩有單純的「一念心」,這是很多人沒有的,包括我自己。

 

組織擴編我以「六成就」及「如何才能不看到污泥,可以看到種子,能夠看到希望,華開見佛?」及「生生世世都在菩提中」這首歌作開場。以「一念心」及「方向」這兩首歌作結尾。內容放很多上人的法,今天的開示也有很多的感應。

 

一念心 作詞:濟詠 作曲:濟詠

 

一念心 是一顆種子
一念心 是菩薩的心
師父引入門 門中好修心
心要定 心要定 不要因人亂了心

一念心 是一顆種子
一念心 是菩薩的心

繫緣修心 藉事鍊心 隨處養心
唯有一心 一心不亂 才能明心又見性

 

方向 詞:釋德寅,曲:曹俊鴻

擦乾了眼淚 抖落了紅塵
慈悲濟世利群生
一呼萬應回歸心靈的故鄉
看見苦難 膚慰陪伴
擎起永生無悔無怨的承擔

走過了山巔 渡過了河川
貧病交加的遺憾
激發施醫施藥的願望
串連愛心 會聚力量

無憂無懼照亮世界的黑暗
啊~  啊~
視病如親的震撼
推動教育人文的夢想
青山無爭 福田勤耕
心蓮萬蕊朵朵綻放
那是生生世世唯一的方向
心蓮萬蕊朵朵綻放
那是生生世世唯一的方向

 

其他心得

 

在「六成就」;「經頭序」的六成就中,如果沒有「大眾成就」,講經的人要講給誰聽?聽的人如果聽不懂,或是不契機,再講下去,還有什麼利益呢?所以佛陀有一回跟阿難說,「眾生若有需要,佛可住世一劫」;佛壽可以住世一劫,連續講三次,阿難沒什麼反應,佛陀就慨嘆跟阿難說,「一期壽命八十歲,就是取人間壽命,這樣八十歲。」所以講起來,聽經沒有很投機,有興趣,再講下去還有什麼用?

 

六成就:眾成就,主成就,處成就,時成就,聞成就,信成就。

 

今天除了那位環保老菩薩「一念心」的感動之外,最大的法喜是理解了什麼是「傍人」。

「即遣傍人」;傍人:喻佛之大乘教義

以佛自證於大乘之理,故理即大乘之主,而教法即為大乘之傍人

  看到孩子身影,「即遣傍人,急追將還」。現在已經看到了,要趕緊不要再讓他走遠了,趕緊去追回來,很不容易看到,所以要趕緊「即遣傍人」,這是譬喻「佛之大乘教義」,過去弟子都執著在「小乘法」,現在看到他們開始在發心,很快要用「大乘教義」,要趕緊讓他們知道,「以佛自證於大乘之理,故理即大乘之主」,這就是常常在描述,在跟大家說,佛陀他「初覺」那境界,初初覺悟的那境界,印證著天地宇宙萬物真理。那個時候的境界在心中,一直希望這個道理,人人都可以全部知道,這個道理就是「大乘之主」,這個道理就是發現:「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性」,這「如來智性」,就是「大乘的道理」,也就是我們人人心裡的主人翁,就像那位覺父坐在室內。那個主人;其實坐在室內的主人,在我們每一個人「本地」;「菩薩從諸佛宮宅來」,《無量義經》大家都曾讀過,如何稱為「菩薩」,「菩薩從哪裡來?從諸佛宮宅來;要去哪裡?要去眾生的地方,要去度眾生。」這就是「道理」,也就是我們的「本覺」。所以「而教法即為大乘」;用這個法,「法」本來我們人人本具,但「本具的法,我們要啟發出來,啟發出來就要用出去」,所以常常跟大家說,「法入心」,行在法中,所以這個「法就是讓我們用的」,佛陀也是用法來說法,來教化眾生,我們接受法,入我們的心來,也是要用法去教導別人,所以這個「法」;「教法即為大乘之傍人」,意思就是「即遣傍人」;「應用付託,將這個法來付託,用這個法去度人的意思」。所以人人本具佛性,我們的佛性啟動起來,就能夠發揮去度人,這就是要有法,才有辦法度人。

*「約事說,菩薩為佛之傍人,稟承佛教化眾生,名之為遣:受托付。」

*「約理說,智是能遣,教是所遣;從佛所說一切法編成謂經,故云:即遣傍人。」

  「約事」的方面來說,「菩薩為佛之傍人」,菩薩就是佛用法教化,發菩提心要行菩薩道的人。佛把法付託給菩薩,菩薩就要入人群度眾生,「菩薩是稟承佛的教化,所以要去化度眾生」,因為這樣,「名之為遣」。「遣」就是「付託」的意思,拜託你去。我們常常說,若要去勘災、去救災,就要有好幾個人先去,他們都叫這是「先遣」;先去的人。先遣去看場地等等,這是先遣,就是先去的人。這就是用法,用法這樣付託,我們人用這法要入群中。那「教」呢?就是「所遣」。「教」就是要教育所用的法,「道理」是可以教化的「理」;「法」就是能夠去教育人群,那就是從佛所說一切法,編成了所謂的「經」,我們現在說「講經」,如果經典沒有編輯起來,要怎麼講道理?佛陀所說的法,雖然佛已經不在人間,也說不定他還是在人間,但是兩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所說教法,編成了經典,就如我們現在也在集,集我們慈濟宗門所經過、所說的話,也是要將它編輯起來,這些所編輯的經典,就是要用於現在,入人群中去度眾生,所以叫做「即遣傍人」。



佛的悲心,因為佛陀「同體大悲」這悲心永遠永遠都在。所以「即遣」,就是要趕緊「付託」;付託菩薩,已經發心的菩薩,希望菩薩要開始再很積極入人群中。所以說「圓頓教法」,這時不能慢慢來,要很完全的法,大小乘法會合成一大乘,要趕緊「勸行大乘善法」,要趕緊即刻,「教誡持無漏法」,去化度眾生。「要教、要誡」;要趕緊教,教大家趕緊行善,要「誡」,大家「不要再懈怠墮落」,法聽了就漏掉,要不然就是懈怠不肯受法,現在不可了。所以「教誡即無漏法」,不要再漏了,「化導入人群去行菩薩道」,這是很重要。

 

今天的早課持誦法華經26-28品,剛好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有一段文:「爾時妙莊嚴王讚歎佛,如是等無量百千萬億功德已,於如來前,一心合掌,復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來之法,具足成就不可思議微妙功德,教誡所行,安穩快善。我從今日,不復自隨心行。不生邪見、憍慢、瞋恚諸惡之心。」

對於教戒(教誡)的作用與重要有所交代,感觸深刻。

 

上人結束開示前說:「各位菩薩,學佛真的要很積極,「時間已經是來不及了!」面對「時間」,「我只能一直向前走,無法回頭看,大家是不是有跟上,個人要跟的人,是自己要跟上,任何人都沒辦法回頭去看。」所以希望大家要「慇勤精進,慎勿放逸」,不要自己自我迷失,自己迷途不知法,辜負覺父,辜負我們的真如本性,所以人人要時時多用心!」

 

這一段話,以前有跟一部份的弟子說過,今天在薰法香對所有的弟子說,當然感觸良多。再搭配今天也提到:「修行者不聽法,要怎麼樣當修行者?既然是佛教徒,不聽法,要如何能接近佛法?」總有一天,我們應該要很透徹瞭解,知道「佛陀在找眾生的根機,是多麼辛苦!為了要傳法,是多麼辛苦,為了要度眾生,生生世世,如父親在找孩子一樣,我們應該自己也要找出自己的真如本性,我們的本覺,也要好好多用心來找,應該是孩子來找父親了,不要一直讓父親來找孩子

 

深願所有弟子明白上人的心與本懷,無限感恩。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4/09/19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