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40925《靜思妙蓮華》恭敬奉養勤精進(第400集)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80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4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40925《靜思妙蓮華》恭敬奉養勤精進(第400集) Empty
發表主題: 20140925《靜思妙蓮華》恭敬奉養勤精進(第400集)   20140925《靜思妙蓮華》恭敬奉養勤精進(第400集) Empty周三 9月 24, 2014 10:32 pm

20140925《靜思妙蓮華》恭敬奉養勤精進(第400集)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好修行勤供養,樂福田勤精進,身口意虔隨佛,深信受教奉行。」
⊙「若人散亂心,乃至以一華,供養於畫像,漸見無數佛;或有人禮拜,或復但合掌。」《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
⊙「乃至舉一手,或復小低頭,以此供養像,漸見無量佛。」《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
⊙乃至舉一手,或復小低頭:舉手動作、舉足動步、開口動舌無不皆是由心動念,乃至低頭虔誠禮敬。相從心生,外表禮敬,舉手低頭動作,即是內心虔誠表敬供養;承此善因緣,即得漸見無量佛。
⊙以此供養像,漸見無量佛:敬心奉養,對上含有親近、奉事、尊敬的意思,對下含有同理心、憐惜之情、愛護的意思,即心是佛。
 
【證嚴上人開示】
學法必定要「好修行勤供養,樂福田勤精進,身口意虔誠隨佛,深信受教奉行。」這是我們要用心。
 
好修行勤供養
樂福田勤精進
身口意虔隨佛
深信受教奉行
 
每天我們都不離開修行,修行,這是我們的本分事,日常的生活中無不都是在修行,不論是舉手動步,也是同樣在修行,或者是喝茶、吃飯也是同樣在修行,開口動舌無不是在修行。我們若能每天,每天在生活中,都是「發心如初」,下面還有一句,大家知道了,「成佛有餘」。
 
希望我們人人,我們發心是修行,雖然世間有各種的生態,我們所選擇的是,追求真理、修行的方向,所以我們要時時「好修」要很歡喜,對佛法,我們時時就是,用那分歡喜的心要去追求,這叫做「好」,不是唸「好」,要「好」,「好樂」兩個字,上面兩個字,排起來叫做「好樂」,那就是要「好修行」,我們要常常很歡喜在修行。
 
修行就要「勤供養」。這個「供養」,過去常常告訴大家了,物質的供養,就像前面一段(經)文,一直在說,建塔、造廟、雕塑佛像等等,或者是奉花、敬花種種,(供)水果等等,這全都是叫做供養,這是眼睛看得到的,這叫做供養。
 
還有「敬」,「敬的供養」,敬比物質的供養更重要。表態出了那分虔誠的形態,而且禮拜、恭敬,這是在我們的身的形態,表達出來的,所以這叫做「敬的供養」。
 
另外一種更重要,就是「行的供養」。「行」,不只是就地禮拜而已,我們要依教奉行,身體力行,行在菩薩道中,如此這種「行的供養」。
 
所以,供養有分這三種。有形的物質供養,這是有錢就能買;但是「敬的供養」,比物質的供養又更重要,禮拜、恭敬;但是「行的供養」比「敬的供養」又更重要,這是學佛者不可缺少,所以這是「行的供養」。自行、教他,為眾生付出,「三輪體空」無所求,這就是「行的供養」。
 
我們要「樂福田勤精進」。這就是福田,不只是福田,有形的供養的福田,我們還有敬與行的福田,所以必定要精進,所以,身、口、意要很虔誠,隨順著佛所說的教法,「深信,受教奉行」。
 
只要我們真正「發心如初」,道理就是我們的真如,我們的真如,要去找道理,就是這麼簡單,回歸入我們的真如。這樣就要用很多的方法來循循善誘,種種方法來回到我們的心。
 
所以,前面我們也有說過,「若人散亂心,乃至以一華,供養於畫像,漸見無數佛;或有人禮拜,或復但合掌」。這就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來表示如何的供養。
 
若人散亂心
乃至以一華
供養於畫像
漸見無數佛
或有人禮拜
或復但合掌
《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
 
我們人就是因為後天,人的生活,那種生態不同,所以使人心散亂了。不過,也是有心,想要如何來供養。入佛塔、寺院,看到佛像,他雖然心散亂,卻也是要表態他的供養,所以「乃至舉一手,或復小低頭,以此供養像,漸見無量佛。」
 
乃至舉一手
或復小低頭
以此供養像
漸見無量佛
《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
 
這這麼簡單,從這念心舉個手,雙手合掌,這樣輕輕一舉,只要是虔誠的心,只是這樣點個頭,只要那個心開始,生起了恭敬的心,這樣也是供養。有的人他覺得:「我不是佛教徒,我去見你們的師父,要我和你們同樣頂禮,我不行喔!因為我跟你們信的教不同。」但是,一起來了,大家在頂禮,他站在那裡,不由自己也隨人合掌、不只是合掌,連頭也會低下來,只要有這念心,這個虔誠,這樣的態度,這也算是供養。看到人家這麼虔誠,他的心也有隨喜的心。
 
「以此供養像」,就是有形,在佛像前,不論是佛,或者是僧,在佛像前,或者是僧伽的面前,這樣的合掌、低頭,這都算是供養。因為他內心有尊敬,所以「漸見無量佛」。
 
看看,「乃至舉一手,或復小低頭」,舉手的動作,或者舉足動步,或者是開口動舌,無不皆是由心的動念。他的心若沒有動念,你要他合掌,不可能。你為什麼合掌?我就,我就很恭敬,所以說出內心的話,因為他的心動念了,大家在頂禮膜拜時,看到佛像,雖然他認為,我不是佛教徒,站在旁邊,卻也是不由自己的合掌。
 
就像我年輕時,自己在修行,要撿柴,會走到山上撿柴,或者是要去拖竹子,會走往佳民村進去。到山上,山上有好幾間教堂,有長老教(會)、有基督教、有天主教。這樣沒有多遠的距離,有好幾種教堂,從那裡經過,我也會站在教堂前面,向教堂這樣點個頭,表示恭敬。這既然是有宗教的教主,那就是他有德,有那分的德行,值得我們向他尊重。哪怕它是一個十字架,同樣的,這既然是一個,宗教信徒所尊重的,我們也是要同樣跟著他尊重,這都是從心起的恭敬。
 
所以乃至低頭,虔誠禮敬,這全部也是歸納於我們的心。
 
乃至舉一手
或復小低頭:
舉手動作
舉足動步
開口動舌
無不皆是由心動念
乃至低頭虔誠禮敬
相從心生
外表禮敬
舉手低頭動作
即是內心虔誠
表敬供養
承此善因緣
即得漸見無量佛
 
所以「相從心生」,這個相,我們的形態,這個相,那是相,從我們的心生。有的人在頂禮,不是只有合掌,要五體投地禮拜。還有一種是真正的五體投地,整個身體都拜下去,這在藏傳,藏傳的佛教,在喜馬拉雅山那個地方,有的人一輩子就是只繞那個山,就是這樣五體投地在禮拜。這也是從心生的虔誠。或者像我們是跪拜,這樣在禮佛,這也是從心生,從心生這個相就表達出來。
 
所以說,「相由心生」,外表的禮拜,不論是我們的動作一切,都是內心虔誠,所表達出來的供養,這都叫做供養,這就是善因緣。我們既然要學佛,我們要恭敬禮拜,這也是在培養善的因緣,這個因緣要不斷培養,種好因、得好緣。你動一念初心,那就是要敬重佛法,所以這念初心要敬重佛法,你就是要禮拜、念誦佛的經典。所以,前面也說過,唸,要唸出來,很美妙的韻律,我們將每一句的偈文,我們唸出來,這是虔誠。這是我們的初發心,藉文字、藉聲音,來表態我們的恭敬。
 
所以,誠意表敬供養,我們的虔誠,表態我們的敬心來供養,這全都是「因」,成佛之因。因為你一心向佛,而我們要學佛,所以我們用虔誠的恭敬、禮拜、歌誦,這樣這全都是善因,成佛之因。也是造成這分的緣,我們能有這樣的環境,讓我們禮拜,讓我們讚誦經文,這全都是善因緣。若能夠這樣,就「漸見無量佛」了。
 
以此供養像
漸見無量佛:
敬心奉養
對上含有親近、
奉事、尊敬的意思
對下含有同理心
憐惜之情
愛護的意思
即心是佛
 
所以,「以此供養像,漸見無量佛」。這是我們的敬心奉養,我們用心來供養。供養的是敬心,奉就是恭敬的意思,不是說:「給你。」把它丟過去;不是。東西要給人,我們也要捧高高,這是表示尊重的形態。
 
看看我們慈濟人,那分「感恩、尊重、愛」,五個字,在行動中都同時表達出來。那分的大愛無國界,不分種族,哪個地方有災難,人間菩薩對眾生還是恭敬。你將來同樣會成佛,現在受苦難,我就在這個時候,藉這個因緣來供養。抱著這種心,所以要給他東西,要彎腰、鞠躬、捧高高的,這是來表示布施是一種供養。
 
所以說,這個敬心奉養。對長輩,我們也是叫做奉養。我們侍奉長輩,就是要用虔誠的心,奉,奉養,不是說:「幫你準備好了,你再去吃。」同樣是在養父母,但是,幫你準備好了,你再去吃,你想,這樣是不是有在奉養呢?不敬!這樣就像,在養一般(寵物)一樣,在養其他的動物,快來,快來,很好吃。頭,還摸一摸,甚至抱到身上。對父母,竟然就是說:「準備好了,你去吃。」這就只是養而已,沒有恭敬。所以,不敬,跟養動物有什麼差別呢?
 
所以對父母,或者對師長,都要用恭敬心。何況對平輩,我們也是一樣,看看布施出去,都是用恭敬心,何況對我們大家,周圍的同修者,我們也要恭敬心。何況對我們的長輩者,更要奉養。這個「奉」字,就是很恭敬的心去付出,這叫做敬心奉養,含有親近、奉事,我們對長輩、對師長、對老師等等。
 
以前的人當學徒,你就要幫我做事,三年四個月,幫我打掃家裡、幫我燒茶水,幫我…,很多,以前的人要學人家的功夫,就是要去親近,要奉事。何況我們要求佛法,我們要成長我們的慧命呢?我們希望道理能夠入心,所以我們就要用這種恭敬、親近、奉事,這分態度。敬,尊敬的意思,這是尊敬。
 
若是對下,就是說對晚輩,我們也要有同理心;哪怕是我們在救濟、幫助他的人,我們也要有同理心,要有尊重心。所以這種憐惜的情,同理心、憐惜,這一分心,這叫做愛護的意思。
 
看看我們慈濟人,看到老人就趕緊去牽、扶,這是我們在幫助的人;不只是牽扶,還要幫他洗、清掃房子等等,這就是同理心。雖然我們是幫助他的,看到這樣的環境,將心比心,所以我們會幫助他,幫他清掃得很乾淨。用這個同理心,我們來憐憫、疼惜他,這就是愛護的意思。你愛他、你保護他,所以這念愛護的心,即心即佛。
 
我們若能常常用這念心,對上奉事,對下要有同理之心,要有這分憐惜之心。大悲,同體大悲,這就是叫做同理心,這就是同體大悲。他的感受、我的感受,我的感受、他的感受,合而為一體。我們要怎麼樣的生活,我們想要怎麼樣的感覺,對方就是同樣要這樣的生活、要這樣的感覺,他與我們一樣。
 
他的痛苦,我們也要有這分心,與他一樣,這種的環境苦不堪,他無力去整理,我有力,我要將環境,整理到我所要的,這樣來給他。這都叫做同理心,這叫做憐惜之情。用這分愛,來保護眾生,這種那就是佛的心,佛心是大慈悲心。
 
各位菩薩,學佛本來就是為眾生而付出,所以我們必定要有,這分用愛、用敬之心,這對大地眾生與佛平等的,這個道理就會合了。這個心,會合,佛、眾生,全都平等,這就是道理。這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本性,我們的本性就是道理,我們本性的道理——佛與眾生平等,我們如何去付出,這樣就對了。
 
所以,「發心如初,成佛有餘」,所以我們要顧好這念心,福德,好好地,我們修行,「好修行勤供養,樂福田勤精進」,這都是在我們,我們的心中所表達出來的,所有形象,所以大家時時要多用心。


月亮 在 周四 9月 25, 2014 8:29 am 作了第 1 次修改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801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4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40925《靜思妙蓮華》恭敬奉養勤精進(第400集)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0925《靜思妙蓮華》恭敬奉養勤精進(第400集)   20140925《靜思妙蓮華》恭敬奉養勤精進(第400集) Empty周四 9月 25, 2014 7:01 am

回頂端 向下
海文
無量光曜心
無量光曜心



文章總數 : 402
來自 : 馬來西亞吉隆坡
威望 : 16
注冊日期 : 2013-10-04

20140925《靜思妙蓮華》恭敬奉養勤精進(第400集)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0925《靜思妙蓮華》恭敬奉養勤精進(第400集)   20140925《靜思妙蓮華》恭敬奉養勤精進(第400集) Empty周五 9月 26, 2014 11:59 pm

25/9 大愛台靜思晨語摘要:
學佛本份為修行
發心如初自成佛

修行是學佛人的本分事,日常生活的舉手投足 、開口動舌
都是修行,若能每天都『發心如初 』,自然就『成佛有餘』。
選擇追求真理為修行的方向,所以要時時『好修』,
和用歡喜心追求佛法--『好樂』。

修行要勤供養:物,敬,行。還要『樂福田勤精進』,不只有
形供養的福田,還有『敬』與 『行』福田,所以要精進,
身口意要虔誠,隨順著佛陀教法,而『深信受教奉行』。
 
『發心如初』的道理,就是回歸真如,要用很多方法
循循善誘。

人雖因後天生態的不同而心散亂,不過只要有心供養。
即使『乃至舉一手,或復小低頭,以此供養像,漸見無量佛』。
或者看到人家虔誠 ,而升起隨喜心,也算是供養。

『相由心生』-- 形態上的相從心生起,比如頂禮跪拜。
不論是動作或其它舉止, 只要發自內心的虔誠,都叫供養,
即善因緣。學佛的恭敬禮拜,也是在培養善的因緣。
『內心誠意表敬供養』,虔誠表態對佛的敬心來供養,
這都是成佛之因。一心向佛而學佛,虔誠恭敬、 禮拜、歌誦,
都是成佛的善因,造就這份緣,才有這樣的環境讓人禮拜、
讚誦經文,因此也就『漸見無量佛』。

敬心奉養,對上(父母師長)帶有親近、奉事和尊敬,對下
(同輩同修) 則有同理心、憐惜與愛護。就如慈濟人那分
『感恩、尊重、愛』的大愛無國界,不分種族,哪裡有災難,
人間菩薩還是以恭敬心面對眾生。那就是佛心,也是
大慈悲心。所以給東西時,要彎腰、鞠躬、捧高,這種布施
即是一種供養。
 
『發心如初,成佛有餘』,所以需要顧好這一念心,從而
『好修行勤供養,樂福田勤精進』 。
回頂端 向下
 
20140925《靜思妙蓮華》恭敬奉養勤精進(第400集)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