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4/09/26晨語簡記

向下 
3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99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4/09/26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4/09/26晨語簡記   2014/09/26晨語簡記 Empty周五 9月 26, 2014 10:08 am

感恩靜思法益團隊分享

20140926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二乘根機小無大志意願

畏因怕果守獨善護規戒

不樂一乘大法入群眾中

畏五趣苦持四諦緣為足



  小根小機,沒有大志願,就是發心不起,這是佛陀當初,心最放不下,很煩惱的事。佛陀年齡已年年接近老邁時,人間化緣也將盡,但佛法誰來擔當?誰願意承擔傳承?這讓佛陀最擔心,也最煩惱,但所看到的(弟子),多數還停在「二乘根機,都很小」,有心要立大志願,這誰願意?芸芸眾生、苦難眾生偏多,放不下這麼多苦難眾生,佛法是否因這樣就斷了?擔憂啊!因為學佛者,說要學佛修行,修行他瞭解了,瞭解了因緣果報,知道人與人之間愛恨情仇,製造很多煩惱,覆蓋很多的無明,(這些都)很知道。所以就開始「畏因怕果」,很怕再去交結到眾生的因緣果報,這是他們很怕的。在修行的這個期間,他們的煩惱,為自己,只想「守獨善,護規戒」,我自己「規戒」能守得住,不去跟人人攀緣,因為人間五濁惡世,人生不調,很可怕,所以眾生剛強難調伏,這就是小乘人,要與眾生隔絕,只想獨善其身,只想自己守護戒律,就這樣而已。



  所以「不樂一乘大法」,這一乘的大法就是,再入人群去度化眾生,這他沒興趣,不願意入人群中,這是他所畏懼的,不敢!他所畏懼的,就是在「五趣的苦」。五趣大家都知道,「五趣」就是「五道」-「天、人、地獄、餓鬼、畜生道」,這種真的是凡夫迷茫,就是在五趣中輪迴。既然修行瞭解了,他就不願再去輪迴,擔心在人間,一不小心,一念無明起,八萬四千煩惱生,這種一念若起,自己的無明就很多了。不管,就算是生命中的貴人在眼前,同樣無明就是壓制不下來,隨著無明,很強盛地就將他拉進去,「濁群」中不由自己,再複製煩惱,製造這種糊里糊塗,隨著惡因惡緣,在五趣中,在四生中由不得自己,他怕!所以趁著現在都清楚,瞭解法,斷煩惱,這些都還清楚的時候,他就不敢發入人群的心(願),擔心被誘引,那一念;惡的一念,煩惱無明的一念,若生出來,就很麻煩,自己沒辦法再回來,這就是修小乘行的人所畏怕。



  所以「畏五趣的苦」,甘願,持四諦、十二因緣為足,他們只想,我若能堅持四諦,我若知道,永遠要自己警愓,人間苦、苦、苦,「有苦苦、有壞苦、有行苦」,前面說過了,人生的苦實在是很多,他們趁著現在瞭解佛法,趁著現在我會持戒,所以他們只要持在「四諦」,如何集斷;斷苦的集。要如何滅掉,煩惱不要再生出來,滅就是修行於道,修在小道中,聲聞、緣覺,這樣我就很滿足了,我若能永遠瞭解這些法,就好了!這樣永遠保得我身心清淨,不再受外界來污染,我就不用再入「五趣四生」。



  他不知這是佛陀的「權巧教育」,難道真的是這樣,就能入滅?就能完全不在五道四生嗎?天地宇宙,其實所有的眾生,就是這樣在輪轉,還有一個真的「極樂世界」。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彌陀經》是如何說?「一七日、三七日、七七日,這期間,心念都不能有一念的動」,有辦法嗎?「七七是四十九日,這心要完全靜止不動」,有可能嗎?「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在這「人間無明」,就只是這樣「念佛」,沒有「善根」;尤其是「不可以少善根」呢!這就是跟我們說,要有「大善根、大根機」的人,才有辦法「得生彼國」。假如說《彌陀經》的世界,若真的有,我們也要「大根、大機、發大心」,真的把心都清除,沒一點煩惱,沒有一絲絲動搖,這條件我們做得到嗎?



  最好的就是,我們此刻知道,不管將來是在什麼世界,我們現在,在現實人間的菩薩道,現在就能成菩薩,我們能即時去救人,人群中多造福人群,在人群中,人人都是我們的善知識,人人都是我們的一部經,人人都能讓我們提高警覺。修行如何修,什麼樣的境界來,無明一起,什麼事都阻擋不住,是不是我們要有警覺,學佛就是希望把握當下,佛陀來人間就是要我們行菩薩道,菩薩道不用等來生來世,在今生此世,你就要開始身體力行,真正造福人群,真正在人群中得智慧,這是真佛法。我們應該要時時時提高,提高我們這分,為人群付出的心,這叫做「菩薩」。



  前面我們看的(經)文,還是一樣,這位貧窮子,人要趕緊招他回來,勉強要帶他回來,他很掙扎,怕到昏過去,長者只好將他放寬,把他叫醒,不用他來,放他去吧!這是前面,貧窮子(譬喻),一個父親,為了只一個孩子,這分「生離」,離開的時候,父親的掛心,為了孩子還是心心念念,他的孩子,很不簡單看見子的身影,希望子能入門來,父子相會,還子還是不認識父親,但父親這孩子永遠在心中,父親一看到就知道,世間的父親就如此了,何況出世的大覺者,只是一心念,為了芸芸眾生,一大事因緣,任何一個眾生都是他的孩子,希望眾生都能接受佛法,能夠體悟佛法。人人能瞭解佛法真理,不在身外,是在人人心內,因為人人本具智慧,人人本具佛性,「法」他只是來啟動一下,我們應該要知道。既然「法性」已經啟動起來,就要慇勤精進,在人群中開始要覺悟,因為在人群中,有很多很多的法,已經合成的法讓我們看。所以常常說,「天堂無法可聽,無佛可修,唯有人間」;因為天堂都是在享受,無有人真想來聽法,唯有少「數的天主」來護法,其餘的都無法可聽。



  常常一句話說「富貴學道難」,就如天堂,要學道很困難,因為人人都在富有中,你跟他說「苦」,不投機!他都在享樂,哪有苦?所以佛法,為苦難眾生設佛法,也是因苦難眾生,才需要佛陀來人間,所以佛是「為一大事因緣」而來,將眾生當作一子,希望眾生人人找回自己的本性。就如那位貧窮子,就如我們在修行,聽法;「知道、知道」,聽到要進入真實法,從小路要牽引他到「大路」;「菩提大直道」,就如孩子一直靠近來,接近到如此豪華的宅舍,他一看到就嚇到,轉頭就走。同樣,我們在修行,也是獨善其身,我只顧我自己就好,悠哉悠哉過日子。但是你現在說,「修行一定要行菩薩道」,我沒興趣,我就是不要,就是沒興趣,不要和人群會合。因為我怕,怕我自己這一念守不住,就一念動起來,無明再產生,「我知道這道理,所以我不要,我沒興趣」,轉頭就要走,沒有利益他人的心意。



  長者看到孩子,入內有畏懼,只好先讓他放鬆,佛陀也是一樣,眾生如此,無法直接接受大乘法,佛陀只好先放鬆一下,慢慢再設法,如何再叫回來?總是看到身影了,就如佛生生世世,此生度不到,來世我也要度你。所以我們要常常記得,從<序品>一直到<方便品>,一直到<譬喻品>,和現在的<信解品>,我們應該要很瞭解。從<序品>就警惕我們,「文殊」、「彌勒」就已經先向我們說時間很長,修行時間很長,且每一尊佛「佛佛道同」,就是不斷再來,不斷再來,此生若度不到,來世還會再來;這就是佛陀的慈悲,要生生世世,一直到後來的「佛」;彌勒菩薩成佛的那個時間。但是未來的眾生,這種的心越來越複雜,因為在五濁惡世中,來就受污染,來就受污染,污染越來越嚴重,必定要很多人來護持。看看釋迦佛來人間,多少菩薩來護持;「文殊、彌勒、普賢、地藏、觀音」很多的菩薩,都跟著釋迦佛來度化人間。所以我們現在說,「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但「有難」的時候,就「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若想說要「開智慧」,就求「文殊菩薩」等等,這全都是隨著「佛」-釋迦牟尼佛,「來娑婆造道場」。「觀世音菩薩」也稱為「倒駕菩薩」,這都是菩薩再度來人間。隨著我們眾生迷茫,此生度不到,來生再度,來世的來世,反正要等到你成佛,要等到你發菩薩心,你能再度人。



  看看「日月燈明佛」、「八王子」,日月燈明佛若入「靜室」時,八王子就會復講《法華經》。不只日月燈明佛是這樣,未來我們要講的,「大通智勝佛」的「十六王子」也是一樣,佛若入靜室時,他們就是再復講《法華經》。不管何時,法要入心;不管何時,要啟動人人發菩提心、菩提道。「傳法」很重要,因為有人傳法,就有人接受這個法,「受法」身體力行,就能接近人群。世間需要「僧團」,有了僧團才有辦法將佛法延伸於人群中。僧團也要接近人群說法,這樣才能領群眾行菩薩道。



  就如我們現在的世間,一直都看到很多的菩薩,最近也都一直聽,很多國家,已經從聯合國看到「以工代賑」,這是一種方法,現在聯合國與一些慈善機構也已經開始採用「以工代賑」。也開始開闊做救人的工作,甚至現在,很多國家的軍人,哪個地方有災難,軍方就發動「送熱食」,同樣煮熱食來幫助,受災難時及時讓他們肚子能吃飽;不只是發米、乾糧給他們而已,現在已慢慢看到了。印尼也是這樣,軍方出來幫忙煮熱食,趕緊送熱騰騰的飯菜,給這些受災難的人,不讓他們挨餓受凍。時代不同了,只要將這個「法舖出去」,好的法人人都能運用。所以我們要知道,「法」,天下的法,無不都是「為苦難人」,人間有很多「苦的法」,已經「合成」下來,有形有相,讓我們看得到、聽得到,「人間」是一個很好「修行菩薩道」的地方,只要我們「發心」。



經文:「所以者何?父知其子志意下劣,自知豪貴,為子所難。審知是子,而以方便,不語他人,云是我子。」



  所以上面的經文說,為何要將孩子放掉?「所以者何?父知其子志意下劣,自知豪貴為子所難,」不是時機啦!「審知是子,而以方便」,知道孩子在何處,開始再設方便。「不語他人,云是我子」,不要跟人家說那是我的孩子,我來設方便,親身來接近他,這是那位父親的愛與慈悲,佛陀不也就是這樣。下面接下來再說,



經文:「使者語之:『我今放汝,隨意所趣』。窮子歡喜,得未曾有,從地而起,往至貧里,以求衣食。」



  使者語之:「我今放汝,隨意所趣。」使者聽到長者說,放他走吧!用水洗臉,讓他清醒,讓他自由離去。使者只好放他走,跟他說:「我要放你走了,讓你自由,隨意所趣,讓你自由」。「窮子歡喜」,既然放我走,我很歡喜。「得未曾有,從地而起,往至貧里,以求衣食」。這實在是很悲哀,但是窮子很高興。好不容易才能接近父親,父親財產這麼多,才開始能享受,自己卻不知道,甘願再回去「貧里」,就是貧民的地方,想吃再去外面乞食,甘願過著這樣辛苦,挨餓受凍的日子,很悲哀呀!



*「正明於菩提場中本覺融入華嚴覺海,悟眾生皆有佛性,急欲施大教。覺非機宜,故施用權教,漸息於大化。」



  但是(經)文中的意思就是表明,「菩提場中本覺融入華嚴覺海,悟眾生皆有佛性,急欲施大教。」這是再次描述,釋迦牟尼佛「覺悟」的那個剎那間,在「華嚴覺海」,他與宇宙天體合一,瞭解的道理是如此的開闊,這時他馬上就覺悟到,第一個覺悟就是「眾生皆有佛性」。這種「大道理」,其實人人本具,這是佛陀的第一個覺悟。所以本來他的心懷,就是趕緊要讓大家知道,你們也能和我一樣,是這樣的境界,但是沒辦法(眾生無法接受)。知道了,自己再思考,「三七日」的思考,「覺非機宜,故施用權教,漸息於大化」。像這樣,瞭解現在的眾生,這時機無法接受這樣的大法,所以此時用大法不是時機。要用什麼方法?後來才設法,「施用權教」,開始用「方便法」。這因為「覺悟」之後,知道「過去的佛」也是這樣,所以常說「佛佛道同」,既然覺悟後,知道眾生的根機如此,很難得將法說出去,他們就接受得到,過去諸佛也是這樣,要施用權教。



  來看看現在世間,是用什麼法,能趕緊解除眾生的苦?那就是「苦」啦!要「解除眾生的苦」,就是要先讓他們「瞭解苦」。所以回到「鹿野苑」,「苦集滅道」四諦法,還是要從五個人三轉;少少的五個人,要讓他們瞭解世間的苦,是怎樣苦。光要讓他們知道苦的道理,這五人都是從皇宮出來,隨太子修行的人,說來也是太子的父王最信任的人,很「能言善說」的人,很「有智識」的人,能說很多道理,能言善道,很會說話。像這種有知識的人,來跟隨太子修行,竟然「這五人」,太子成佛了,來為他們說「苦」,他們無法瞭解,因為從皇宮出來。但是五、六年的時間,跟著修苦行也應知道苦,但這五個人,就要經過「三次」;第一次一人懂了,第二次二個人,第三次再二人,看這五個人,就要用三次來說話,才知道苦的道理。



  五個人瞭解了「苦集滅道」,這道理聽懂了,是否「真的入心?」但是他們總是這樣開始,僧團完成了,這樣開始度化眾生;就是要說很多法,就是不離「人間苦難」,說很多的道理,就是不離人間「十二因緣法」,要讓大家知道因緣果報觀。在這期間一直一直經過了十二年,大家才開始對法能瞭解,開始就是《方等》、《般若》,要破「有」的執著,所以開始說「空」。說空之後,大家知道「一切皆空」,我什麼都不用做,只要煩惱斷除,我就能入涅槃,我就能永遠入滅。佛陀認為這樣也不對,應該是「空中妙有」,那妙有的真法,要趕緊讓大家瞭解。這個時候「妙有」,如何去除煩惱之後,入菩提道中去度眾生。妙哉,保持我們的本覺,真的是妙有,能吸收很多度眾生的法,上求下化這道在眾生中。



  所以眾生一切的煩惱,對菩薩來說,「是空!」一切是「虛有空幻」,所以這虛有空幻,他就不受這些煩惱來著身。也會知道,聽到,為何會煩惱,最近就有這樣的感覺,「人與人的接觸,就是虛虛假假」,對啊!本來人生就是虛假,就是知道虛假,這叫「出世的精神」,出世的精神,但是這「虛假合成,就變成真實有的苦」;這真「實有的苦」才需要「菩薩」,出世的精神,入世的志業。人就是很難教化,只好在真真假假中,「借力使力」,讓眾生有苦的能得救,希望人人能瞭解真的道理,也能知道人生不用執著,因為一切皆空。「但是空,是否是叫解脫?」時間不留給人,到最後還一樣會「往生」,你「沒與眾生結緣,沒有道糧」,只是空空的去,將來再來時,那「一念妄念」,因為你沒有「真」,那種「妙的覺」入心,所以還是在「虛妄中」,到人生往生之後,同樣還是「輪迴來人間」,不與人結好緣,那就能看到「世間既合成的苦難」。



  尤其是,我們在慈善志業中,有的人出生「五根不具」,全身彎彎曲曲,整個手啊、腳啊,可能若大家較有在關心,大愛電視有看到,看到天下間,人間菩薩在居家關懷,探訪貧困苦難的人,我們不是有看到,唉唷,「那不是地獄嗎?」人一生下來,一輩子不會說話,手腳彎曲,彎了好幾彎,骨瘦如材,貧窮苦難,這是在人間的地獄。這誰能救他們呢?一輩子的辛苦無人救,偏偏就要等到菩薩出現。在他的生命中,又能怎奈何?只能去同情、憐憫他,有辦法,為他設法來幫助他,但幾十年已經成形的身體也是無奈。這都是沒有造福業,沒有在人群中得到智慧,來到人間,他就是無奈,就是沒辦法入人群中,因為自己生下來就是在這樣的環境,這也很多。所以說,我們若是學佛,應該要聽「大法」,佛陀有這個心,將這麼好的法留在人間,我們應該要「信受奉行」,否則佛陀的「覺悟瞭解」;「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就是知道人人都能成佛,但是我們的根機就是「沒法度」。有時「業」若起時,你向他說很多好話也是勸不了他,這就是一念無明,要向他說大法,他更不能接受,這樣的「眾生難調伏」。



經文簡釋:

「我今放汝,隨意所趣」;是知大機弱小,不堪持大法,故云我今放汝。



  「我今放汝,隨意所趣」,這也就是說「大機弱小」,雖然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的智慧,人人都有潛能去幫助人,但是「弱小」,很微弱,要發這心很微弱。大小根機,不是本來他就是「小根機」,其實他「本有的也是大根機」,有這個潛能在,就是他「發心微弱」,這念心不願意投入人群中。這種的「機」微弱,他本來就有,就是不願,不願投入。你就有力去扶那個人,就是不願去伸出雙手,將這個人扶起來,你就是不要,這樣叫做「大機弱小」。有力不肯出,這種人雖有力也沒有用,所以「不堪持大法」,這種人怎會願意受持大法,就是不願意。所以「我今放汝」,稍微將你放掉,這大法暫且不用,就是「施予小教」,因為他尚未發大心。



 *「是知小善,小機志求滅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故曰隨意所趣。」



  所以佛、菩薩,真實法的智慧,暫時與這樣的小機,稍微先放鬆,還是「施用小善」;小善就是獨善其身。「小機志求滅生死因果」。以為說我不和人接觸,就能「滅生死的因果」,我就不會再來。同樣還要再來,是這輩子斷煩惱,不要再去造惡,但是你不與人結緣,像這樣,一樣還會再來;「此生一定會滅度」,就是死,一定會!下輩子還是會再來。不過他們現在「執著」在,我若沒有煩惱,我就不會再來「六道輪迴」,所以「渡生死之瀑流」;這種我就不會再來生死,我自己自度,這種生死的瀑流很可怕。所以他自己「獨善其身」,只要度過了自己的生死,不度他人。別人也是在生死中,不願伸個手牽著說,「來我們一起去。」



  若讀到這段文,就想到幾十年前,過(台東)初鹿到都蘭山,從初鹿要到都蘭山,中間那溪流.也要一個拉一個,總共六個人,腳踏不到底,橫渡過初鹿那條大溪,這樣渡過去,才會從都蘭山的後面,初鹿這邊,翻過了都蘭山,來到都蘭港。讀到這篇,自己就會想到,五十多年前了,那時也實在很幼稚,但也想到,是人牽人才有辦法渡過去,若一人,也許已被沖到海中;茫茫大海。同樣的道理,所以小根機的人,只求「滅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只是單獨一人,這實在是很危險,但是他就是要獨善其身,「隨意所趣」,隨他自己的心意走。



經文簡釋:

「窮子歡喜,得未曾有」;喻順小機,投其所好遂其本願,故隱實以施權。不為大教所逼,投其好樂,故云窮子歡喜,得未曾有。



  「窮子歡喜,得未曾有」。窮子就是「譬喻如順小機」,他已經願意了,我就是歡喜;就是願意修小乘法就好。「順小機,投其所好遂其本願,故隱實以施權」,佛陀無奈,只好隨順他們的根機,他們只願意現在在小乘中,所以「隱實以施權」。這也是在敘述,佛陀初成佛那時,眾生的根機這樣的小,所以他只好「隱實」,然後「施權教」,「不為大教所逼」;不想要說,用這大教,去壓迫他們。你要趕緊瞭解,自己也有成佛可能,他們就是聽不懂,一直跟他說這件事,當然壓迫力很大。所以「投其所樂」,才說這麼多「三藏十二部經」,真的很辛苦。「故云窮子歡喜,得未曾有」,隨便我,我就歡喜了,最好就是無人管我最好,這就是我們眾生最放縱的的習性。



經文簡釋:

「從地而起」;投順其機之以小,可得醒悟,故言從地而起。



  「從地而起,投其根機,意思就是「投順其根機之以小,可得醒悟」,讓他慢慢起來,讓他的「小根機」最起碼也能斷煩惱,慢慢醒悟起來,「故言從地而起」,慢慢起來了!



 *「機教相合,得修正行,從生死中,發趣二乘,故曰從地而起。」



  「機教相合,得修正行,從生死中,發趣二乘」,用這「教」與他的「根機」互相契合,這是「投機」,觀機逗教。慢慢引導他「入正行」,最起碼因緣果報,正確的道理讓他瞭解,「得修正行,從生死中,發趣二乘」,「聲聞、緣覺」這樣叫「從地而起」,總比「凡夫走邪道」較好!



經文簡釋:

「往至貧里,以求衣食」;即用小法修行,謂於空理,求正助道,或於四聖諦法。

故言往至貧里以求衣食。又前聞大教,如聾盲不解,迷茫臥無明地。今聞小教,可得醒悟,故言從地而起。



  所以「往至貧里,以求衣食;那就是用小法修行」,就是在「空理」,就是在那個「空」,從破「有執而入空的道理」,或於「四聖諦法」;入四聖諦法來,這就是回歸用四聖諦法,執持在那地方。前面所聽的大教,就如聾或盲都無法瞭解,佛陀若在說大法,他們就想這都是為菩薩說的,聽不懂,也看不懂,人間已成的苦相,他們也是沒辦法去體會,所以現在,聞小教,能醒悟,對這小教慢慢讓他醒悟,故言從地而起。



  各位!學佛總是我們..,佛法是如此深,要解是如此困難,我們必定要好好老實用心來修行。雖然佛陀慈悲,用小法來適應小根機,但佛陀的內心十分期待,佛法要行在菩薩道上,佛法要傳在人間,這是佛的本懷。「所以我們既然發心,學佛就要往『成佛』的方向,『非行菩薩道』不可」,所以人人時時要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回頂端 向下
海文
無量光曜心
無量光曜心



文章總數 : 402
來自 : 馬來西亞吉隆坡
威望 : 16
注冊日期 : 2013-10-04

2014/09/26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09/26晨語簡記   2014/09/26晨語簡記 Empty周五 9月 26, 2014 4:46 pm

26/9 晨鐘起、薰法香摘要:
二乘根機小無大志意願
畏因怕果守獨善護規戒
不樂一乘大法入群眾中
畏五趣苦持四諦緣為足
(佛陀在行將入滅前,最放不下的是,弟子的慧命是否得以延續,法脈能否得到傳承。在說法四十多年後,自知時日無多,決定開三顯一 ,宣說一乘實相大法的 “法華經” ,可是弟子的根機始終弱小,聲聞緣覺二乘也沒意願和志向去發大心,反而畏懼因緣害怕果報,寧願獨善其身,守護規矩戒律,更因不接近人群去攀緣而行一乘大法,擔憂道心不堅固而落入五趣/五道的苦海中,覺得只要修持四聖諦,就很滿足。)

 (須知修行並非只為這一世,而是生生世世, 倘若這一世不把握機會,投入人群結善緣,廣度眾生長智慧,累積道糧,即使下一世上天道 ,還是會有享盡褔報,墮入輪迴的時刻。此世若能勤修行,哪怕年事已高,慧命卻不因壽終而斷去,反而會延續至生生世世。) 

● 使者語之:
(使者向清醒後的貧窮子說道:)
○ 正<是><說>明(佛陀)於<在>菩提<道>場中(突然體悟宇宙萬物的真理,佛陀的)本覺融入(於) 華嚴(的)覺海,(第一個)<體>悟(的道理,即是 )眾生皆有佛性,(於是)急<著>欲<想>(給眾生) 施<以>大<乘>教<法>。(可是在看到眾生根機鈍劣,也覺悟到久遠劫之前諸佛也面對同樣的情況,佛佛道同) 覺<得><并>非(是)<契>機 <適>宜(的時刻),故<此>(決定先)施用權<巧方便的>教<法>,(而)<逐>漸息<止>於大<乘> <教>化。

● 我今放汝,隨意所趣。
(我現在就放了你,你要到哪裡,就請隨便)
○ (長者/佛陀)<正>是知<道>(貧窮子/弟子本來就具備)大<根>機(,卻因後天的無明覆蓋,令根機變得)弱小,不堪<忍>(於)<修>持大<乘> 法 ,故云<因此說>:我今放汝。

○ (長者/佛陀)<正>是知<道>(貧窮子/弟子本來就具備)小善<根>,小<根>機志求(於)滅<除> 生死之因果,渡<脫>生死之瀑<布><洪>流, 故曰<因此說>:隨意所趣。 

● 窮子歡喜,得未曾有
(貧窮子得知後,心生歡喜,因為太出乎意料)
○ <比>喻<隨>順(弟子的)小<根>機,投其所好 <順>遂其本<來>(的)<意>願,故<因此>(只好) 隱<藏>(起)<一乘>實<相大法>(而)以<便>施 <於>權<巧方便法>。

○ (明白對方)不<能>為大<乘>教<法>所逼<迫> ,(唯有)投其好樂,故云<因此說>:窮子歡喜 ,得未曾有。 

● 從地而起,
(於是從地上站起來)
○ 投順其<根>機之以小,可得醒悟,故言<因此說>:從地而起。機<緣>教<化>相<應>合(觀機逗教),(才)得<以>修<持>正行,從<度脫> 生死中,發<露>趣<向>二乘<法>,故曰<因此說>:從地而起。 

○ 又<再><之>前(曾經)<聽>聞大<乘>教<法>, (卻)<彷>如聾<失聰>盲<目>不<能><理>解, (而)迷茫臥<處身於>無明地。<如>今<聽>聞小<乘>教<法>,<才>可得<以>醒悟,故言<因此說>:從地而起。 

● 往至貧里,以求衣食。
(決定回到所處的貧困鄉里,需要時才去向他人乞求衣物和食物)
○ 即<指>用小<乘>法(來)修行,謂<表示><只在>於(追求)<真>空(的)<道>理,(不)<追>求正<確><有>助<益>(的)道<理>,<抑>或(只是專注)<在>於四聖諦法。故言<因此說>:往至貧里,以求衣食。 

★ 知曉二乘無志意        強教大法生抗拒
     投其所好看時機        一乘終究為修持

 (弟子任海文<濟勖>虔心摘錄證嚴上人  26/9/2014 薰法香開示。若有偏頗,一律以台灣宗教處為準,歡迎不吝賜教。無限感恩。)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64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2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4/09/26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09/26晨語簡記   2014/09/26晨語簡記 Empty周六 9月 27, 2014 7:02 a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四年九月二十六日星期五)

 

他不知這是佛陀的「權巧教育」,難道真的是這樣,就能入滅?就能完全不在五道四生嗎?天地宇宙,其實所有的眾生,就是這樣在輪轉,還有一個真的「極樂世界」。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彌陀經》是如何說?「一七日、三七日、七七日,這期間,心念都不能有一念的動」,有辦法嗎?「七七是四十九日,這心要完全靜止不動」,有可能嗎?「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在這「人間無明」,就只是這樣「念佛」,沒有「善根」;尤其是「不可以少善根」呢!這就是跟我們說,要有「大善根、大根機」的人,才有辦法「得生彼國」。假如說《彌陀經》的世界,若真的有,我們也要「大根、大機、發大心」,真的把心都清除,沒一點煩惱,沒有一絲絲動搖,這條件我們做得到嗎?

 

最好的就是,我們此刻知道,不管將來是在什麼世界,我們現在,在現實人間的菩薩道,現在就能成菩薩,我們能即時去救人,人群中多造福人群,在人群中,人人都是我們的善知識,人人都是我們的一部經,人人都能讓我們提高警覺。修行如何修,什麼樣的境界來,無明一起,什麼事都阻擋不住,是不是我們要有警覺,學佛就是希望把握當下,佛陀來人間就是要我們行菩薩道,菩薩道不用等來生來世,在今生此世,你就要開始身體力行,真正造福人群,真正在人群中得智慧,這是真佛法。我們應該要時時時提高,提高我們這分,為人群付出的心,這叫做「菩薩」

 

長者看到孩子,入內有畏懼,只好先讓他放鬆,佛陀也是一樣,眾生如此,無法直接接受大乘法,佛陀只好先放鬆一下,慢慢再設法,如何再叫回來?總是看到身影了,就如佛生生世世,此生度不到,來世我也要度你。所以我們要常常記得,從<序品>一直到<方便品>,一直到<譬喻品>,和現在的<信解品>,我們應該要很瞭解。從<序品>就警惕我們,「文殊」、「彌勒」就已經先向我們說時間很長,修行時間很長,且每一尊佛「佛佛道同」,就是不斷再來,不斷再來,此生若度不到,來世還會再來;這就是佛陀的慈悲,要生生世世,一直到後來的「佛」;彌勒菩薩成佛的那個時間。但是未來的眾生,這種的心越來越複雜,因為在五濁惡世中,來就受污染,來就受污染,污染越來越嚴重,必定要很多人來護持。看看釋迦佛來人間,多少菩薩來護持;「文殊、彌勒、普賢、地藏、觀音」很多的菩薩,都跟著釋迦佛來度化人間。所以我們現在說,「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但「有難」的時候,就「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若想說要「開智慧」,就求「文殊菩薩」等等,這全都是隨著「佛」-釋迦牟尼佛,「來娑婆造道場」。「觀世音菩薩」也稱為「倒駕菩薩」,這都是菩薩再度來人間。隨著我們眾生迷茫,此生度不到,來生再度,來世的來世,反正要等到你成佛,要等到你發菩薩心,你能再度人。

  看看「日月燈明佛」、「八王子」,日月燈明佛若入「靜室」時,八王子就會復講《法華經》。不只日月燈明佛是這樣,未來我們要講的,「大通智勝佛」的「十六王子」也是一樣,佛若入靜室時,他們就是再復講《法華經》。不管何時,法要入心;不管何時,要啟動人人發菩提心、菩提道。「傳法」很重要,因為有人傳法,就有人接受這個法,「受法」身體力行,就能接近人群。世間需要「僧團」,有了僧團才有辦法將佛法延伸於人群中。僧團也要接近人群說法,這樣才能領群眾行菩薩道。

 

 

「是知小善,小機志求滅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故曰隨意所趣。」

  所以佛、菩薩,真實法的智慧,暫時與這樣的小機,稍微先放鬆,還是「施用小善」;小善就是獨善其身。「小機志求滅生死因果」。以為說我不和人接觸,就能「滅生死的因果」,我就不會再來。同樣還要再來,是這輩子斷煩惱,不要再去造惡,但是你不與人結緣,像這樣,一樣還會再來;「此生一定會滅度」,就是死,一定會!下輩子還是會再來。不過他們現在「執著」在,我若沒有煩惱,我就不會再來「六道輪迴」,所以「渡生死之瀑流」;這種我就不會再來生死,我自己自度,這種生死的瀑流很可怕。所以他自己「獨善其身」,只要度過了自己的生死,不度他人。別人也是在生死中,不願伸個手牽著說,「來我們一起去。」



  若讀到這段文,就想到幾十年前,過(台東)初鹿到都蘭山,從初鹿要到都蘭山,中間那溪流.也要一個拉一個,總共六個人,腳踏不到底,橫渡過初鹿那條大溪,這樣渡過去,才會從都蘭山的後面,初鹿這邊,翻過了都蘭山,來到都蘭港。讀到這篇,自己就會想到,五十多年前了,那時也實在很幼稚,但也想到,是人牽人才有辦法渡過去,若一人,也許已被沖到海中;茫茫大海。同樣的道理,所以小根機的人,只求「滅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只是單獨一人,這實在是很危險,但是他就是要獨善其身,「隨意所趣」,隨他自己的心意走。

 

(上人這一段開示可以參考菩提心要--20131130慈濟的故事 () - 尋找身心依止之處https://neptuner.666forum.com/t7324-topic)

 

 

各位!學佛總是我們..,佛法是如此深,要解是如此困難,我們必定要好好老實用心來修行。雖然佛陀慈悲,用小法來適應小根機,但佛陀的內心十分期待,佛法要行在菩薩道上,佛法要傳在人間,這是佛的本懷。「所以我們既然發心,學佛就要往『成佛』的方向,『非行菩薩道』不可」,所以人人時時要多用心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在線
 
2014/09/26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