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4/09/27晨語簡記

向下 
4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4/09/27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4/09/27晨語簡記   2014/09/27晨語簡記 Empty周六 9月 27, 2014 2:59 pm

感恩靜思法益團隊分享
20140927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佛智施教 半滿字 分大小教
大法施實 教滿字 總持一切
二乘小教 稱半字 隨他機教
暢本懷 隨自語意 談理滿足


  好像,大家看這些字很陌生。確實,因為過去不曾分享過這個法,其實這是我們平常在說的話,佛的智慧所施的教,不離開「半」、「滿」;半字和滿字的教法,就是分成「大、小乘教」。「半字」,叫做小教;「滿字」,叫做大教,這是佛法中的術語。佛陀教育眾生,是觀機逗教,本來佛覺悟,那念心,就是希望他的心境,與眾生的心境,可以會合於宇宙萬物心,這樣會同一體,希望他所覺悟的境界,大家都體會的到。不可能啊!所以,若可以這樣「暢演他的本懷」,這叫做「圓滿」,圓滿的教育。不過,無奈啊!眾生,沒有辦法體會到這樣的境界,所以就用「半字」,那就是「小教」,施小教,沒辦法一下就用「圓滿」的教育,就要「從小而大」,就是「佛智施教半滿字,分大小教」,這樣漸次,給我們教育。


  「大法施實」,這個「教」,叫做「滿字」,這是大法,是圓滿的教育。從開始一直到最後會合起來,無不都是希望,人人可以回歸真如本性,這是最圓滿的,這圓滿的教法,那就是「總持一切法」,就是要「持出世間的善法」,都要總持。不是只持小善的善法,不是只持獨善其身的小乘,需要到出世的善法,那就是自利還要利他,自覺還要覺他,這是我們最近常常常說的法,這叫做大圓滿的教法,也就是總持一切出世的善法,這就是大法。


  但是「二乘小教」,舊稱為「半字教」,意思就是說,佛陀覺悟之後,本來要將他的心境跟大家分享,暢演本懷,卻瞭解眾生的根基沒有辦法,所以就回過頭來,「隨他語意」;「隨他」就是所有眾生的根機,照眾生的根機來跟他們說話,這叫做隨他。隨著眾生的根機,所能瞭解的,來跟他們說話,這樣叫做「隨他語意」,也就是「隨他機教」,隨他的「根機」來為他教育,也可以叫隨他語意,隨他的根機來講話。最重要的,是大圓滿的教育,那就是「暢演本懷」;「暢本懷隨自語意,談理滿足」,這才是真正佛想說的話,暢他內心,想要對眾生說的話,那就是隨自語意,本來就是他要說的,只是眾生根基太差了,就是說了也無法體會,不只是無法體會,反過來,還會被傷害到。因為眾生的心,心態,被無明覆蓋,很複雜,法聽不進去,煩惱卻不斷產生,所以眾生才會在五道、四生一直輪轉,轉不出來,眾生也叫做凡夫,凡夫就是糊塗,不管是無明、煩惱、塵沙種種,覆蓋了我們人人本來具有的真如本性、心地風光。


  其實,大家的心地,都是「靜寂清澄」,與宇宙會合在一起,是一片「華嚴」的境界,只是我們墮落入凡夫,善惡在互相拉扯。善法將要入心,惡法煩惱就來阻擾,來阻礙、擾亂,人人的心,就自我擾亂,自己的無明來困擾自己,所以常常在凡夫心,善惡在拔河,我們才會這麼辛苦。常常想,確實!為什麼天地會不調和呢?光是說人,一個人的心,自己自我心靈的境界,就難去調和,要怎麼說到人與人之間,可以和合互協呢?要怎樣可以再說到天地萬物,或者是大氣體、大氣象,地水火風,怎樣可以和調呢?我們若光是自己的心境就難調和,何況,天地四大,要怎麼樣能調和?一想,就會很煩惱。


  今天這個時間,若想到五年前,菲律賓凱莎娜颱風,這個四大不調。那時候風、雨很大,所以在那期間,水淹,火災也發生,所以大風、水災、火災同時,滿目瘡痍,很久的時間。幾天之後,我們去勘災,坐在直昇機上面往下看,全都是水,(只見)屋頂,樹稍,剩下的都是水。思賢居士去勘災之後,就跟馬利僅那市長說,「你打算要如何救災,這個災難要怎麼處理?」這位市長,雙手一攤,「我不知道要怎麼處理?」從這樣開始,慈濟開始「大動作」起來,台灣跟菲律賓,用現在科技視訊,一直跟他們建議,你們該怎麼做,怎麼做。「以工代賑」這樣開始,跟他們一同做,雖然一開始他們沒辦法明白,卻仍用耐心說服了他們,用這個方法去做,果然七、八天後,光是那個市,就動員一萬多人(次),一開始才只有幾百人,慢慢就幾千人,這樣一直到最後,(一天)有八千多人,這樣全部動員起來,幾天後就完全清好了。


  從這因緣,(當地)志工開始召集(本土)志工,來投入做志工,或者是長期讓他們可維持生活,照顧那個市,可以做環保,繼續一直做下去。這次五年後,在九月十九那一天,(鳳凰)颱風,輕輕的颱風,卻帶來了重重的雨水,很大的雨水,他把一個月的雨水當一天下,所以水漲的很快,那一天昇航去勘災的時候,寫回來的報告說,「往年若那個地方發生水災,沒有一個月這個水不會退,但這回,三天水就退了。」怎會差這麼多呢?那就是,過去都被垃圾塞住了,水要退很難,慢慢、慢慢退;但這次三天就退了,而且街道一開始就(較為)乾淨,因為志工多了,他們跑出來的時候,連志工服也帶出來,水開始退,他們就開始動員清掃,三天後,那個地方就乾淨了。


  尤其是,有一項不可思議,因為這幾年來做環保,廢物利用,他們也開通了這個廢物,「保特瓶」,已經是人家不要的東西,他們用智慧,用一千一百三十八支的保特瓶,慢慢組成「一艘船」。在今年年初,回來向我說,「師父,我們這些環保志工很天才喔!」
上人:怎麼說?
志工:「他們發明了,用保特瓶做成一艘救生船。」
上人:真的嗎?你們若董事會回來,就拿回來給我看。
志工:那很大艘!很大艘!
上人:你們就將那個東西比例縮小,拿回來給師父看。


  他到底是如何做?果然四月董事會的時候,把那艘船拿回來,有這麼的大(約40公分長),「比例縮小」;他們用「玩具保特瓶」,這樣小的寶特瓶,把尺寸比例縮小拿回來,我就想說,這真的有用嗎?但在這回是「大利用」,可以載十五個人.那個時候,水忽然漲起來的時候,他們用這艘船,來來回回,一次載十五人,這艘船不知道救多少人。好像是幾年前,「慈恩、慈愛」這對連體嬰,來我們這裡,(花蓮慈院順利)將她們分割之後,(回到馬尼拉,慈濟人)讓他們父母,從山裡搬到市區來住,給他們一個安頓的地方,給他們一項穩定的工作,那就是「做環保」。那時候做環保,是將保特瓶裝在大袋子裡。(凱莎娜颱風那天)突然水漲起來,慈恩、慈愛這兩個孩子的父親,就把這麼大包的保特瓶袋子;裡頭裝很多寶特瓶,丟進水中,再把他妻子與孩子,抱到袋子上。因把這大袋子,兩個綁在一起,這樣母子,就(抓住)這兩個大袋子漂浮,這樣被救出來!


  這回,這艘船就是運用那個觀念,發揮了(創意),他真的造一艘船,而且做得很整齊、很美,這回發揮了很大(良能),(成為)救人的工具,這就是「智慧」,這就是在人群中,在天下有災難的時候,他有這個智慧,去發揮他的「良能」。天下怎會四大不這樣不調和呢?五年前的凱莎娜颱風,讓菲律賓有這麼大的災難,所以才讓我們有那構想,「以工代賑」,這樣之後,馬利僅那長期以來,能夠保持著,環保做很好,垃圾減少了,又再啟發了智慧,這實在是很不簡單,「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在人群中造福,為人群帶來平安,這是佛法教育我們的世間法。


  我們學佛,離開了世間就沒佛法,所以一直說,「大乘法一定要入人群」,你若「獨善其身」修自己,像這樣大的天災來時,個人若只顧自己,沒有這麼大的大量,天下四大不調,光是自己一個人,可以顧多少呢?顧自己,不堪天災的威力,若是大家能夠群策群力,大家的力量集合在一起,這樣「不是自掃門前雪,而是要兼顧他人的瓦上霜」,若能這樣,大家共同(來做),我們就能對世間做一番事。佛法可以不斷引導人生向善,人人生活中,向善的方向,那就會慢慢歸回,我們人人的本性。所以一段時間常跟大家說,「人間路要舖平」,那就是人跟人的心境;自己的心境要調適好,調適自己的心境,我們也要調適別人的心境。彼此之間,小小的煩惱,凡夫的心境,若能互相將心路舖平,這就是舖人間路,心路若都舖平了,我們互相利益,互相付出,這樣就已經接近了菩提道。所以人間法,「善」,那就是佛法,希望我們人人要用這分的「教」,不管是「滿字教」,或者是「半字教」,不論是大法、小法,最重要還是要回歸,合在一起,合在人群,人人可以和睦,人人可以彼此之間心路相通,若可以這樣,那就是與天體宇宙會合在一起,若是只顧自己,那就沒辦法;你是你、我是我,這樣人生永遠就是各自的人生,個人心中都有煩惱,個人都有分別你我等等。「煩惱很麻煩,學佛就是要去除煩惱。」


經文:「爾時長者,將欲誘引其子,而設方便,密遣二人,形色憔悴,無威德者。」


經文簡釋:
「爾時長者,將欲誘引其子,而設方便」;此明機教既不合,即時深慮,隨順根機誘引,漸息大化,不容孤棄,擬設方便,誘小入大。


  「爾時長者」;那個時候長者,「將欲誘引其子」,因為孩子在外面,已經回來了,長者看到孩子,孩子已跑掉了,趕緊叫人將孩子帶回來,但孩子就是這樣掙扎,不願意回來,長者就要人放他走,再來設方便,這是前面的文。這時候長者開始要設法了,「將欲誘引其子,而設方便」,開始就要「誘引」,要用什麼樣的方法,來誘引孩子?讓孩子可以安心,可以接近,長者開始想辦法。這就是表示,「機與教不合」,因為明明已經來到門口了,又跑掉,要趕快叫他們回來,卻仍是在那地方,不願意回來,所以只好放他走。好不容易父親才找到孩子,怎可以讓他在外面,「回歸貧里」的地方,父親不忍心,這是表示「佛的教法」,這圓滿的教法,希望他可以趕快見到「佛性」。這是佛的心態,覺悟之後人人本具佛性,希望他可以趕緊體會到,但竟然他無法體會,還會怕!這就是機和教不合。


  凡夫的根機,與已經覺悟的根機,要怎樣能合呢?覺悟的境界是天地宇宙萬物那樣的遼闊,種種的道理,那怕是很小,「無體無形」,也要將這道理體悟,何況說這有體有形的東西。但是凡夫就是在有體有形的東西,在互相衝突、在互相矛盾,在互相煩惱、在互相爭執,這就是凡夫心。佛陀要怎麼樣,能把這麼大;「無體無形,宇宙萬物這種大的道理,這樣圓滿的道理,讓凡夫眾生能瞭解呢?」眾生的根機與所要的教法,實在是無法符合。


  所以「即時深慮」,就要用心,要深深來考慮,所以三七日的時間來考慮,要怎麼樣來「施教眾生」,用什麼樣的方法來施教呢?只好「隨順根機誘引」,這是佛對眾生,只好就要用這樣的方法,慢慢來接近。就像釋迦佛成佛之後,在「鹿野苑」他選擇這五個人,是他的「對機」;要施教的人。他遠遠走來的時候,將要接近時,這五個人遠遠的看到佛的身影來到,就會怕!那個怕,他用「厭棄」,覺得說,「太子已經放棄了苦行,他已經不是修行者」,用這樣的懷疑,來面對這「已經覺悟」的人,用懷疑的心,來面對已經覺悟之後的人。


  佛越是走近,大家就議論,就說,「既然他已經不是修行者,到我們的面前,大家都不要理他!」就是「唆使遠離」,不過佛的德;「慧德、福德,福慧二德圓融」,他越是靠近過來,這五個人不由自己,本來說好要避開,不要理他,但是佛越走近時,五個人不約而同一個動作,就是屈膝跪下去,原來已經是跟過去不同的「形相」,是讓人「從內心起了尊敬」。所以佛陀開始坐下來,來、來、來,我想要從,我最近對修行這條路,我的心境,我所感覺到,體會到的,來跟大家分享,用這樣平凡的口吻,來向這五個人說話。五個人坐下來,佛陀就開始隨順根機,來誘引他們,「先探(討)苦」,苦他們能夠體會。是啊!雖然出生在皇宮享受富貴,但這段時間出來「修苦行」,確實也是苦,但是瞭解所要聽「苦的道理」,竟然「不只是修行生活過程的苦」,原來是「生命真諦的苦」,生命中的身理、心理,所造成生活中的苦,所以苦諦,「這個『苦諦』,不只是這輩子,還有過去生、未來生;不只是人生,還有四生,還有五道、六道等等的苦。」慢慢聽,慢慢體會,但是,是不是大家都能同時接受這個「苦諦」;苦集滅道的道理呢?


  聽,瞭解!一知半解,或者是一知連半解都沒有。佛陀就要「三次」,叫做「三轉四諦法輪」,這是常常說過的,我還要不斷反覆說給大家瞭解。知道佛陀教育眾生,五個人,開始「漸教」,所以說「漸息大化,不容孤棄」;漸息大化就是,暫時將他的心懷,將他所覺悟的心境,暫時隱埋下來,對眾生用「漸教」;漸漸的教育。所以他說「四諦法」,五個人要說三次,那就是「不容孤棄」,連一個還不瞭解,他都不放棄,不厭其煩,為五個人,同一個法說三次,五個人都要知而解,才會三轉四諦法。就是說這個小乘法,從四聖諦開始,也就是我們學佛,入佛門的基礎,開始「不容孤棄」,連一個都沒有要放棄。所以這「擬設方便,誘小入大」,將他誘引,從小乘教開始來讓他接近,來誘引他,讓他們漸漸入大乘法,這叫做「圓滿的教育」,這叫做「滿教」。


*「此即正明鹿野苑時,既息大化,初以四諦法為題,欲設方便,不容孤棄,言將欲誘引其子。」


經文簡釋:
「而設方便」;明法中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此體外方便。


「方便」有體內、體外之二種,圓教所說之方便為體內方便,餘教所說之方便為體外方便。


即領解前述,擬用三車之譬,故云將欲誘引其子而設方便。為一說三,是設方便。


  「此即正明鹿野苑時,既息大化」,暫時大法的教化,暫時先隱息下來,所以「初以四諦法為題」,這個「欲設方便,不容孤棄」,剛剛都說過了,所以叫做「將欲誘引其子」。「而設方便」,這就是他的方便法,所以「明法中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為什麼要用這方便力呢?那就是「佛佛道同」,這幾天一直跟大家說佛佛道同,「三七日」的思維,他成道之後,要如何將大法普及人間?人間根機小,沒辦法接受,要怎樣呢?三七日的思維,過去佛,也是這樣,要用方便法,所以叫「佛佛道同」,心念就是「再回顧過去的佛」,就是「行方便力」,這叫做「體外方便」。


  其實「方便教法」,有分「體內」與「體外」的方便;「體內的方便,叫做圓教」;所說方便,這叫體內的方便。就像從「四諦法」、「十二因緣」,一直說到「六度」,這才是很「圓滿的教育」,從小機小法,將他教育到大機,用大法,行菩薩道,這叫做體內的方便,小根機慢慢教,他也會成大器,這叫體內的方便。


  若是「餘教所說方便,叫做體外方便」,那就是其它,譬如說我們教有四時,「藏、通、別、圓」;「藏的教,通的教,別的教,圓的教」,它有四教,五時四教,有這樣種種的教法,不過體內就屬於圓教。這樣圓滿的教育,眾生沒有辦法一下子就接受進來,所以就要從小而大。現在「佛陀」所使用的就是「體內方便」,但也不能離開「體外方便」,體外方便就是「用世間法」來譬喻,用世間來譬喻佛精妙的教法,這是我們前面所說的,「三車」的譬喻,我們前面在說大長者在火宅,要怎麼樣把孩子叫出來,明明「三界火」已經燒起來了,但在三界中的眾生,還是在裡面為所欲為,還在玩火,就像一間大房子裡,一群幼稚的孩子,還在在那地方玩火,叫不出來,只好在外面「設三車」,這就像是「體外方便」。因為要用世間種種的方便法來譬喻,在<譬喻品>也是用種種的「生態」來譬喻,這也就是「體外的方便法」。


  佛陀要從內心,要怎樣讓人人,「心」可以啟發真理,跟真理可以會合,這叫「圓教」。「一切唯心造」,一直跟我們說一切唯心造,「佛、心、眾生三無差別」,這都是體內的方便,要怎麼樣能讓人人內心,與這個法接近,但是若無法接近,就要用外面所有的形相,這「無形的理」,已經構成了「有形的合」,「會合」起來就成為「有形」,所以這種「合成」,煩惱合成有形的法來譬喻,這就是體外方便。所以內外方便,佛陀都是這樣來施教,因為眾生的根機沒辦法,所以必定要用這樣的方法,所以叫做「將欲誘引其子而設方便」,這「為一說三」,明明就是「一乘法」,佛陀卻要說「三乘法」;「聲聞、緣覺、菩薩」,這樣設三乘法。明明就是這麼簡單,人人本具佛性,卻要用這麼多的方法,來教育,來譬喻言詞等等。


經文簡釋:「密遣二人」
*「密遣」:理通一乘,此未明言,隱實施權。


*「二人」:喻二乘之教義。
約人:即聲聞、緣覺。
約法:即四諦、十二因緣。


  「密遣二人」;密遣二個人,就是理通一乘,不管是體內方便,還是體外方便,同樣就是「統於一乘」的道理,聲聞的教法,與獨覺、緣覺的教法,全部都可通達「菩薩道」,菩薩道就是「回歸如來本性」,所以理通一乘。不過開始,「未明言」,還沒開始表明,「隱實施權」,因為將這「實法」,這樣隱,漸息大化,暫時隱沒,隱下來,外面施用方便教法,所以這「二個人」,就譬喻「二乘的教義」,對「法」來說,這二人就表示二乘的教法,本來是一乘,但是我們沒辦法體會,他就要用二乘的教義。


  若「約人」呢?從這人事,從人來說,就是「聲聞、緣覺」,他在這個法,可以接受的,就是「四諦、十二因緣」,這個法他們可以接受,這樣的人,接受這樣的法,一乘分成了三乘。「人」;就是聲聞、緣覺,他們所能接受的「法」,就是四諦、十二因緣;還沒辦法接受六度,所以這法是這樣「循循善誘」。


*「又喻」:內秘菩薩行一乘實法為密,外現是聲聞小乘法為遣,是謂:密遣二人


  又再譬喻,「內秘菩薩行一乘實法」,這叫做「密」。其實須菩提他們已經瞭解了,他們已瞭解「菩薩道」。但是,他們同樣也是「隱藏著」,就像「佛」,他體會之後,將這「實法心境隱藏起來」,所以說「內秘菩薩行」,裡面都有「度眾生的心」,只是還是將這「實法」,這樣「隱密」起來。「密」就是「隱」的意思。「外現是聲聞小乘法為遣」;「遣」就是「用」的意思,就是長者「用」人要帶他的孩子回來,就像是佛陀「用」法來教化眾生,同樣的道理,「遣就是用的意思」,所以叫密遣二人。其實是一乘法,他用三乘教,用聲聞、緣覺來施用四諦、十二因緣這樣的道理,這是佛的智慧,如何來圓滿教育。


經文簡釋:
「形色憔悴」;二乘教中,不修相好,但說苦、無常、無我、不淨,故言形色憔悴。


  所以「形體憔悴」,意思就是說,二「乘教中,不修相好,但說苦、無常、無我、不淨。」所以這就是二乘所修的法,他沒有修「形、相」圓滿,剛剛說過,釋迦佛覺悟之後他的「福慧圓具」,自然,本來想要遠離的人,他越走越靠近,由不得自己。五個人看到佛陀的形相,自然「相好」;好的相就會降服人。但是「聲聞」就沒有,所以不具「福慧四無畏」,就是「還沒有修福,還沒有智慧」,因為「要修福與慧」,一定要入人群,造福人群。「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就像在菲律賓,用保特瓶,他也有辦法造出船,這艘船載十五人,一趟一趟一直載人出來,這就是經一事,長一智,就是要入人群中,才有辦法真的福慧兩具。


經文簡釋:
「無威德者」;不具福慧四無所畏,故言無威德者。憔悴無威德,喻小乘功德缺乏莊嚴之相。


  「四無畏」就是,「法無畏、辭無畏、義無畏、樂說無畏」。就是對佛「法」很透徹瞭解,裡面所含的道理都很清楚,所說的「話」、「言辭」都很符合道理,還要很歡喜「一直要去說」,這叫做「四無畏」。故言,因為這些都沒有,也沒有跟眾生結好緣,也沒有法完全入心,道理怎麼說,都不願意去投入人群,去說話,所以因為這樣,叫做「無威德者」。無威德,你不在人群中,所以形容是「憔悴無威德,譬喻小乘功德缺乏」,所以「沒有莊嚴相」。總而言之,學佛我們要很用心,不論是滿教,「滿字教」或是「半字教」,佛陀體內方便、體外方便,「內外方便法」他都具修、兼備,所以我們應該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回頂端 向下
惟禪
金剛勇猛心
金剛勇猛心



文章總數 : 131
年齡 : 67
來自 : 大甲溪左岸部落
威望 : 35
注冊日期 : 2009-03-01

2014/09/27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09/27晨語簡記   2014/09/27晨語簡記 Empty周日 9月 28, 2014 12:41 pm

眾生迷茫泥泽間  煩惱無明糾纏深

由小向大一念間  圓滿教法佛接引

生死疲勞苦眾生  開權顯實耀人間

威德震撼攝心法  妙法妙行觀自在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clearwatertour.com/0426224018/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4/09/27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09/27晨語簡記   2014/09/27晨語簡記 Empty周一 9月 29, 2014 4:49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四年九月二十七日星期六)

 

心得如摘錄段落,特別是粗體字

 

大家的心地,都是「靜寂清澄」,與宇宙會合在一起,是一片「華嚴」的境界,只是我們墮落入凡夫,善惡在互相拉扯。善法將要入心,惡法煩惱就來阻擾,來阻礙、擾亂,人人的心,就自我擾亂,自己的無明來困擾自己,所以常常在凡夫心,善惡在拔河,我們才會這麼辛苦。

 

我們學佛,離開了世間就沒佛法,所以一直說,「大乘法一定要入人群」,你若「獨善其身」修自己,像這樣大的天災來時,個人若只顧自己,沒有這麼大的大量,天下四大不調,光是自己一個人,可以顧多少呢?顧自己,不堪天災的威力,若是大家能夠群策群力,大家的力量集合在一起,這樣「不是自掃門前雪,而是要兼顧他人的瓦上霜」,若能這樣,大家共同(來做),我們就能對世間做一番事。佛法可以不斷引導人生向善,人人生活中,向善的方向,那就會慢慢歸回,我們人人的本性。所以一段時間常跟大家說,「人間路要舖平」,那就是人跟人的心境;自己的心境要調適好,調適自己的心境,我們也要調適別人的心境。彼此之間,小小的煩惱,凡夫的心境,若能互相將心路舖平,這就是舖人間路,心路若都舖平了,我們互相利益,互相付出,這樣就已經接近了菩提道。所以人間法,「善」,那就是佛法,希望我們人人要用這分的「教」,不管是「滿字教」,或者是「半字教」,不論是大法、小法,最重要還是要回歸,合在一起,合在人群,人人可以和睦,人人可以彼此之間心路相通,若可以這樣,那就是與天體宇宙會合在一起,若是只顧自己,那就沒辦法;你是你、我是我,這樣人生永遠就是各自的人生,個人心中都有煩惱,個人都有分別你我等等。「煩惱很麻煩,學佛就是要去除煩惱。」

 

「密遣二人」;密遣二個人,就是理通一乘,不管是體內方便,還是體外方便,同樣就是「統於一乘」的道理,聲聞的教法,與獨覺、緣覺的教法,全部都可通達「菩薩道」,菩薩道就是「回歸如來本性」,所以理通一乘。不過開始,「未明言」,還沒開始表明,「隱實施權」,因為將這「實法」,這樣隱,漸息大化,暫時隱沒,隱下來,外面施用方便教法,所以這「二個人」,就譬喻「二乘的教義」,對「法」來說,這二人就表示二乘的教法,本來是一乘,但是我們沒辦法體會,他就要用二乘的教義。

 

「又喻」:內秘菩薩行一乘實法為密,外現是聲聞小乘法為遣,是謂:密遣二人

  又再譬喻,「內秘菩薩行一乘實法」,這叫做「密」。其實須菩提他們已經瞭解了,他們已瞭解「菩薩道」。但是,他們同樣也是「隱藏著」,就像「佛」,他體會之後,將這「實法心境隱藏起來」,所以說「內秘菩薩行」,裡面都有「度眾生的心」,只是還是將這「實法」,這樣「隱密」起來。「密」就是「隱」的意思。「外現是聲聞小乘法為遣」;「遣」就是「用」的意思,就是長者「用」人要帶他的孩子回來,就像是佛陀「用」法來教化眾生,同樣的道理,「遣就是用的意思」,所以叫密遣二人。其實是一乘法,他用三乘教,用聲聞、緣覺來施用四諦、十二因緣這樣的道理,這是佛的智慧,如何來圓滿教育。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海文
無量光曜心
無量光曜心



文章總數 : 402
來自 : 馬來西亞吉隆坡
威望 : 16
注冊日期 : 2013-10-04

2014/09/27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09/27晨語簡記   2014/09/27晨語簡記 Empty周三 10月 01, 2014 5:02 am

27/9 晨鐘起、薰法香摘要:
佛智施教    半滿字    分大小教
大法施實    教滿字    總持一切
二乘小教    稱半字    隨機施教
暢本懷    隨自語意    談理滿足
(覺悟後的佛陀,以他的智慧來應對眾生的根機而施以大乘或小乘教理,即<半滿>;若眾生能接受一乘實相大法,幷總持於一切,而修菩薩道,即 <圓滿>;為能暢演本懷,佛陀透過宣說「法華經」,希望能隨順語意,將真實的道理全部告訴弟子,即已滿足)

● 爾時長者    將欲誘引其子    而設方便
(這時候,長者雖然放走了孩子,還是要想方設法來誘引他進來,而決定設方便法門)
○ 此<這裡><說>明機<緣>教<導>既<然>不合 <時宜>,即時深<思><熟>慮,(決定)隨順(他的)根機(來)誘引,(而)<逐>漸<隱>息大<乘> <教>化,(卻)不容<許>孤<立><遺>棄(根機鈍劣者),擬<想>設<下>方便<法>,(來)誘<引> (將)小<乘><轉>入大<乘>

○ 此<這裡>即正<說>明(佛陀在)鹿野苑(轉法輪)時,(知道弟子無法接受實相大法,) 既 <隱>息大<乘><教>化,<最>初以四<聖>諦法為題,欲<想>設<下>方便<法>,(卻)不容<許> 孤<立><遺>棄(根機鈍劣者),(才)言<說>將欲<想>誘引其子

○ 當設方便:<說>明(了)<設>法<從>中尋念過去<諸>佛所<實>行方便力, 此<這就是>體外方便

○ 方便有體內體外之二種,"圓教" 所說之方便為體內方便。餘教所說之方便為體外方便

○ 即<是>領<受><理>解<之>前<講>述擬<想> 用三車<羊車,鹿車,大白牛車>之譬<喻>, 故云<因此說>:將欲<要>誘引其子而設<下> 方便<法>。為一<乘>(而)說三<乘>,是設方便

● 密遣二人
○ 密遣:理<解>通<透>一乘<法>,此<這裡> <幷>未明<確>言<說>,(因此)隱<藏><一乘>實 <相大法>(而)施<以>權<巧方便>。二人:<比> 喻二乘<法>之教義
○ 約人:即聲聞,緣覺;約法:即四<聖>諦十二因緣
○ 又<比>喻,內 "秘" 菩薩行一乘實法為 "密" (修), 外 "現" 是聲聞小乘法為 "遣" (行),是謂:密遣二人

● 形色憔悴
○ 二乘<法>教<義>中,不修<持><莊嚴>相好, 但<只>說苦,無常,無我,不淨。故言<因此說>:形色憔悴

● 無威德者
○ 不具<足>福慧四無所畏*,故言<因此說>: 無威德者。憔悴無威德,<比>喻小乘<者>功德缺乏莊嚴之相
*四無所畏:一切智,漏盡,說障,說盡苦道

★ 不再自掃門前雪    更顧他人瓦上霜
    半滿圓滿都是法    內外方便皆兼修

(弟子任海文<濟勖>虔心摘錄證嚴上人 27/9/2014 薰法香開示。若有偏頗,一律以台灣宗教處為準,歡迎不吝賜教。無限感恩。)
回頂端 向下
 
2014/09/27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