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4/09/28晨語簡記

向下 
3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99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4/09/28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4/09/28晨語簡記   2014/09/28晨語簡記 Empty周日 9月 28, 2014 12:31 pm

感恩靜思法益團隊分享
20140928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是諸法身菩薩伴作二乘
與聲聞緣覺用同事攝化
隱實施權循機柔善徐語
大乘明理真實迂隱小教


  度人、度眾生很辛苦!諸佛菩薩來人間,為了度眾生,真是不惜辛苦。不捨眾生;將「所有」眾生,當成「一個」孩子一樣,這樣「平等心」的疼惜。但是眾生有體會到嗎?有瞭解嗎?若沒有體會,不能瞭解,這樣這個人生就很苦,苦不堪!苦在什麼地方呢?苦在「心」。生活很現實,我們人間現實的生活,真的很多,看到這種現實的生活,形形色色,有富貴、有名利統統都有;有名、有利、有財,有富又是貴,這樣的人生快樂嗎?一點都不快樂,現在能夠聽到的,常常聽到人說,「某某人,很辛苦!」是這樣嗎?我看他生活就沒問題。回答的就說:當然沒有問題,他的事業有多大多大!既然事業這樣大,家財富有,他有什麼苦?不知!你不知道啦!原來,他有很多不為人知的苦,聽起來,真的很慨嘆!


  從表面上來看是這麼富有,竟然內心的世界,卻有這麼多不如人意的事情,實在是苦不堪,甚至是不為人知。苦的不能說,說出來整個家庭、名望等等…。他會變成怎樣呢?「憂鬱症」。這要怎麼辦?就是要很多朋友,要用心,尤其是法親,一群的菩薩,時時去陪伴他,時時跟他說,「我們師父說什麼話」,或是「靜思語」,拿到他家跟他說,「來,我們來做個遊戲,看書的遊戲」,讓他把書翻開,你也翻、我也翻,大家輪流翻靜思語。對方翻到的靜思語,「人要知足,知足的心最大富;人要善解,善解的心最幸福。」那個時候大家都說,唉呀,這兩句是對你說的。他,停下來(想)。是啊,我應該知足,表面上來看,我有哪一樣不滿足呢?只是「內心」,有這樣這樣的感覺,「不甘願」所以不滿足。


  法親就開始跟他說,「是啊,不是又說要善解?善解才是幸福。」對啊,從表面上來看,大家還是很尊敬我,所以我怎麼可以不善解呢?一群人你一句、我一句,我的故事,他的故事,大家拿出來跟他分享,分享之後,他聽,若這樣聽起來,我真的很幸福,只是「心」,心打不開啦!慈濟人就開始跟他說,「我們什麼時候去看個案,來啦,我們一起去看個案;看!外面也有風景可看。出去走走,看看個案,看看別人的人生。我過去跟你一樣,但我去看過之後,心境完全不同,過去我要吃藥,還睡不著,現在已經很好睡,很好過日子,每天我都很快樂!」這位,聽到了,好啊!不然你們看什麼時候要去,我也去參加;約我,我就跟你們一起走。慈濟的路,他是這樣進來的,現在看他與人相處歡喜,看他心無罫礙,無罫礙故,所以心沒有煩惱,現在的他,人就是「善解」,每天都「知足」,他專心「聽法」,專心「做慈濟」,成為人間菩薩。


  這就是世間,這樣的人間,應該很多,尤其是看個案,真的,這境界的苦,內心的苦;這種現實擺脫不了的苦!不過,看得開也是快樂。很多年前,花蓮有這樣的個案,這個個案現在還在,一對的老夫妻,單獨一個女兒,這個女兒在很年輕的時候,發生一場車禍,女兒的腦筋因此完全退化,住院住很久,父母好不容易,照顧她幾個月之後清醒,但是世事全變了。這女兒的智商變成只有三歲,從這個時候開始,父母一直照顧,從十幾歲一直抱上抱下,到現在三十多歲,這女兒身材又很胖,父母親照顧三十多年,從年輕一直顧,顧到現在,已經是老年了;應該父母是中年的時候,顧到現在已是老年;父母都八十多歲。


  這麼大的體態;這麼胖、這麼大。現在連(這對)夫妻要幫忙翻個身都很困難,何況過去都是父親抱上抱下。很多年前,父親還在抱他,但現在已經沒辦法了。但每次我們的志工若去,父母親都是這樣樂觀(的說),不然要怎麼辦?就把她當做是活的玩具;活生生的玩具。雖然她沒辦法做事情,雖然她現在接近四十歲,但是還是跟三歲小孩一樣,不過跟她說話,她也會笑,跟三歲小孩一樣,天真無邪。就常常聽師姊(說),這麼久了,十幾年來,師姊常常來看我們,叫我們要善解,叫我們把她當作「活的伴」,跟我們作伴,我們也不會覺得無聊。反正現在跟她說話,她都會笑!若身體髒了,就幫她洗一下,把她當作三歲小孩來照顧,不然要怎麼辦?


  母親最近就會說,「比較擔心的是,我們都沒有力氣了,以後不知道怎麼辦?」慈濟人就會再跟她說,「看現在就好了,不要去想以後,以後自然會有人照顧她。」對喔!所以不用擔心太多。像這樣一對老夫妻,家庭就靠著政府的幫助,兩個都老了,一個還是殘疾,靠著老人年金及殘疾的補助,這樣在過生活。不過每個月我們若去,有時候帶東西去,他們都說,我們不用錢的幫助,因還有比我們更辛苦的人,我們不用錢的幫助,你們來看我們就很歡喜,就好像有個大家庭一樣,這樣我們就很高興了!同時,他們也可以當「會員」;一個家庭三個人,就是三個會員。早期十幾年前,(接受)我們幫助,幫他們走過來,不僅是那時候的生活,那時候這個家庭的心態,真的就要這樣陪伴過來。但十多年來,心放開了,生活也算安定,每天都歡喜,看到女兒笑,女兒也不會變壞啊,也「壞不了」了,每天都跟父母「作伴」,這也是一種人生。看,不管是富有、貧困,或者是人間無常意外所造成的,都需要人間菩薩跟他作伴。


  所以說,「自發心菩薩,伴作二乘」,這是在形容「修行者」。《法華經》這段文一直在說「貧窮子」,這是用「修行者」來譬喻那「貧窮子」。看看那貧窮子,有這樣富有的家庭,不懂得享受,一時放蕩出去,生活如此顛沛,真的辛苦。不過幾十年來,慢慢靠近,這就是在表示,「我們凡夫,一念心『偏差』,一念心動『無明起』,就墮落,複製很多,製造很多的『業』。」這業力一造,行善生天堂,造惡墮地獄,這在「五道、四生」中輪轉,很不容易。我們人人本具善根,過去聽了佛法,有了善的種子,加上人人本具佛性,因緣成熟可以遇到佛法,接受了佛法,慢慢接近,我們親近佛法,周圍就有菩薩來牽引,所以我們對每一個人,時時都要用「感恩心」。感恩很多種的境界,現境界讓我們做「善知識」;「逆緣的境界,警惕我們要注意」,我們的心「一念無明生」,可能周圍的菩薩來,都沒辦法!


  「煩惱無明一起,業力還大過須彌山。」有人會向佛陀這樣問,「佛啊,佛陀說眾生業力,所以受了很多苦,佛陀你已經成佛了,應該『有神通可以化度』;佛陀的神通可以化度,這種無明造業受苦的眾生。」佛陀就說,「我也有不能的地方,『眾生業如須彌山』,『無緣』不能度,眾生『業重』不能轉,我只是能把『法』講出去,修行就在他本身,人人本具佛性,人人都有善的種子,人人對心地要自耕耘,沒辦法用佛的力量去轉變他。」是啊!人生是這樣,所以我們看到種種的境界,「煩惱的境界」,我們要趕快「自我警惕」;「精進的境界」,我們要「趕緊把握」,這樣我們才有辦法,轉聲聞、緣覺,入菩薩道來。


  「與聲聞緣覺用同事攝化」,菩薩要度眾生,他也要「倒駕慈航」來到人間,同樣的生活,同樣入叢林裡面,跟大家一起修行,《法華經》裡面,「常不輕菩薩」應該大家都知道,雖然經文還沒說到那裡,不過過去我也常常跟大家說起,常不輕菩薩的故事,經過累劫的修行,同樣他也化作這樣的身份,人罵他,他沒關係;打他,他就跑遠遠地,再向人頂禮,我不敢輕視你,因為將來人人都會成佛。這是菩薩來人間,化度人間,所以「同事攝化」,菩薩來跟聲聞、緣覺,在聲聞、緣覺中一起修行,「同事攝化」,用同事來攝度。


  「隱實施權循機柔善徐語」,好好跟你說,這個「實」,我雖然「知道很多」,但還是要「聽你說,順你的語意」,先來安撫你,然後再向你開導。這就像佛陀成佛之後,沒辦法將他內心境界,完全移轉給大家,因為大家的心境,還沒辦法接受這樣的境界,所以佛陀他就要「隱實施權」,用種種的方法,四十多年的過程陪伴大家,走過修行的道路,用種種方法來跟我們說教。我們到底到什麼時候,教法才能入心呢?到什麼時候,可以施法在人群中呢?佛陀就要用耐心等待,所以隱實施權,這樣慢慢接近,柔善的態度,跟大家好好說話。


  「大乘明理真實迂隱小教」,本來這個「大法」,一下就能說出去,但是這麼明確的道理,真實的法,卻要這樣繞了一大圈,彎彎曲曲,用這個「小教」來順小根機的人,來接引他,這實在是很辛苦;諸佛菩薩在人間度眾生,真的是很辛苦。看現在人間的菩薩,要做救濟的工作,也是很辛苦,尤其是現代,現代五濁惡世,天地之間四大不調,災難偏多,人禍偏多,要用什麼方法,能即刻去幫助這麼多的苦難人?現在這時代,「很多菩薩,隱實施權在救濟眾生」,應該也要對人人起「恭敬心」,他們也是一樣,「有願」來人間。前面的文這樣說


經文:「爾時長者,將欲誘引其子,而設方便,密遣二人,形色憔悴,無威德者。」


  還記得這段故事,窮子這樣就跑掉,要抓也抓不回來,只好又放他回去,又回歸到貧窮苦難的生活。長者捨不得,沒放棄孩子的念頭,還是先放他去,然後開始設方便法,要怎麼誘引他的孩子,可以回來。跟他的孩子接近,這要設方便,所以「密遣二人」;派兩個人去接近,這兩個人,若穿得很體面、很整齊、很華貴,這孩子一看到,一定又會閃避,所以這兩個人,一定要「換成跟貧窮人一樣的形態」,就是「形色憔悴,無威德者」,這種的形態,這時就開始說….


經文:「汝可詣彼,徐語窮子,此有作處,倍與汝直,窮子若許,將來使作。」


經文簡釋:
*「汝可詣彼」;派遣人力往至窮子處為詣彼,佛遣菩薩教化二乘,身同其人其事,是為詣彼。
用緩和愛語攝,是為徐語。


*「汝可詣彼,徐語窮子」;遙見小根無大志宏願,漸施以權小教而擬宜小機。


*「徐語窮子」;小教明理迂隱,不同大乘直走往捉。


  現在開始,你們兩個人要去接近這個孩子,要慢慢跟他說,慢慢接近他,不要嚇到他喔!慢慢接近他,慢慢跟他說話,跟他說,「我們大家生活這樣辛苦,那個地方有工作讓我們做,我們有賺錢的機會,我們的生活就會穩定,我們大家一起去,你去我也陪你去,我們去找那地方的工作來做,讓我們穩定生活。」那個窮子,若願意來的時候,就陪他進來,陪他做工作,這是父親的用心。這裡面「法」的意思,「派遣人力往至窮子處」,這稱為「詣彼」,那「佛遣菩薩教化二乘」,這是譬喻「佛拜託菩薩,你要用心,這些小根機的人,你要陪伴他們,陪伴他們『轉小為大』,發心在獨善其身,用菩薩道慢慢來接引」。「身同其人其事」,要跟那個人接近,你的身形就要跟他一樣,那怕是在乞食,你也要像乞食的人一樣,你要扮成這樣的形態,身同其人其事,是為「詣彼」。


  就是用這樣去接近,用這個法,去接近這樣的人,所運用的比較「緩和」,用愛語,我們「四攝法」-布施、利行、愛語、同事。這是佛教行菩薩道要使用的法,也是現代人生,不管是上班族,或者是一般跟大家接近,「布施、利行、愛語、同事」,這樣大家合在一起,好好向法的道路走,用這樣來度人,這很重要。所以叫做「徐語」,慢慢的說,慢慢來接引他。所以,「遙見」,意思就是很遠,很遠,因為「小根小機沒有大志宏願」。表示「根機還很小」,表示「距離還很長」;「聲聞、緣覺」跟「菩薩」的距離還很長,因為小根機的人,沒有大志宏願,不肯發願,不願意入人群中,他沒有這個願,所以我們就要漸漸,用「漸教」;漸漸的教育,慢慢牽引他。


  「施」,就是施作,我們用這樣的方法,這叫做「布施」,用跟他親近的方法,「擬宜權小的教法」,來教育他來接近他,準備這樣的心,慢慢用適當他的根機,適應他的根機來教育他,所以「權小教而擬宜小機」,跟小根機的人,觀機逗教,這樣適應他,說他愛聽的話,我們跟他接近,他愛接近的人,說他愛聽的話,用這樣的方式,「徐語窮子」,這樣跟這貧窮子接近在一起。「小教明理迂隱」,還是要隱藏,人人都是菩薩,或者是佛,這樣隱實下來,與他接近的方法,「不同大乘直走往捉」,過去是「一下就用大乘法」,看到這個窮子,趕快派人把他抓回來、叫他回來,他趕緊用強勢將他拉回來,所以那個窮子,掙扎,怕呀,就昏倒了。現在不要直接他抓回來,現在就慢慢接近,與他在一起,說他愛聽的話,慢慢的陪伴。


經文簡釋:
「此有作處,倍與汝直」;見修,斷盡見修二惑,而證真理,出離三界。斷除一切貪瞋痴等煩惱是斷惑作處,故言此有作處。


見惑與修惑,見道之理不解之惑,謂之見惑。
修道之事不解之惑,謂之修惑。


今修諦緣,則能斷惑,出生死海,故言倍與汝直。


昔修五戒十善,出三途,今修四諦因緣,能出三界,是為加倍。
今修四諦,則能斷惑,得至涅槃,是為二倍。


  所以「此有作處,倍與汝直」,意思就是「見修」,我們在修行,有「見修」的過程,這「見」,「要斷盡見修二惑」,我們的見解,過去已說過,有「十使」。十使;有「五鈍使、五利使」。五鈍使,就是我們的「貪、瞋、癡、慢、疑」,這些東西我們要斷。還有修行的時候,還有「偏見、邪見」等等,這我們都要斷。修行的過程,有「見惑」,有「修惑」,這種的「惑就是無明」,所以「見修的二惑要斷;斷盡見修二惑,而證真理,出離三界。」這個「惑」就是「無明」,無明若沒斷,我們沒辦法離開三界。「證理」,這道理我們沒辦法真正去體會,我們要體會道理,才能出離三界。我們在<譬喻品>就說,出「三界火宅」,這些道理大家都知道了,我們要斷除一切「貪、瞋、癡」等煩惱,這叫做「斷惑作處」,這個地方就是要讓我們「用功」;修行,我們就要用功,我們的「皈依處」就是「佛法的道場」,佛法的道場就是要讓我們,斷盡了貪瞋癡等等的煩惱,這些的煩惱一定要斷除,這樣就是見修惑,惑就是無明,要斷除這些無明。


  所以說這裡有可以讓我們做工作的地方,其實是「我們的道場,是讓我們修學佛法的道場,不是說寺院才叫做道場,佛法都是我們的道場。」因為我們有佛法在心中,心裡的道場,知道法之後,我們就會知道要怎麼斷除五利使,五鈍使。五鈍、五利我們都要斷,前面的貪瞋癡,這是我們平時就要斷。所以這個「見道之理,不解之惑」,我們修行,雖然是說在修行,我們的見解若偏差,就容易往邪道去,所以我們要斷這種的煩惱,修行,我們就老實修行就對了,在這個正道的道場,正知、正見,不要再偏離這個法。「常常聽到,某某,哪一個人怎麼沒看到?唉,因緣!已經去改跟其他了。」很可惜!是什麼因緣?當然有種種不同的因緣。所以這就是「差之毫釐,失於千里」,或者是「意氣用事」等等,這見解「一偏差」;差毫釐,這見解就不同了。所以「見道之理,不解之惑」,這樣就偏去了,這叫做見惑。在修行的路上,若這樣稍微差,無明煩惱惑就跟著我們心來。


  「修道之事,不解之惑」,我們在修行的過程,沒辦法瞭解,修行必定要很用心,光聽還不夠,要身體力行才能體會。若光是聽,你說的有道理,他說的也有道理,你說的「要漸漸來」,他說的是「馬上就能得道」。世間有辦法「馬上就得道」,有不勞而獲的事嗎?但是凡夫心總是要「取快速、取便宜」,修行也有「貪」喔!所以「能夠不用修而不勞而獲,這樣是很危險的道路。」我們若是在佛法中能夠瞭解,要用什麼方法來瞭解呢?那就是佛陀所運用的,「漸漸誘引」,漸漸教育的「諦緣」-「四諦、十二緣」,這我們都一直說過,真的,佛陀就是用這樣的法,讓我們知道世間苦。剛剛說富貴的人苦,貧窮的人也苦,無常一來時更是苦!很多苦要怎麼辦?佛陀先讓我們知道,人生的因緣果報觀,若能夠瞭解,這無明惑才能斷,所以「用四諦、十二緣,才能夠出生死海」。在人間,生與死這段時間,真的是苦,所以才說,來這個地方修行「價值啦!」有你增倍、再增倍的價值,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


  過去修「五戒、十善」,若能夠「出三塗」;我們人若能修五戒、修十善,「十善具足生天堂,若是五戒受持的住,就再來人間,就不會墮落地獄、餓鬼、畜生」,這就是,我們若能「瞭解四諦因緣」,自然就「不會墮落三塗」,能出三界,再進一步來修。「斷盡煩惱」,就能「出離三界火宅」,我們在<譬喻品>說得很清楚,這就是「加倍」。現在所修的行,比在凡夫,這樣起起落落的辛苦,好很多了。有了佛法,比起凡夫來說,已有人生的價值,是加倍的價值。瞭解「佛法的智慧」,跟「凡夫的知識」絕對是不同,所以是加倍的價值。這就是因為「修四諦,則為斷惑,得至涅槃」,這是「二倍」,加倍大!


  所以學佛要時時用心,用在人間,用在人與人的之間,我們要怎麼樣用心,跟人人結好緣呢?佛陀要我們,人人要去除了自私的我見,哪怕是修行也是一樣,有這分的見解,我自己獨善其身,或者是我修行,目標在哪裡?「真正修行目標若不知道,就是連我們平時自己的身份都不知道喔!」所以我們一定要常常用心,修行者的身份,該做的功課,該聽的法,一定要很精進。該做的功課若不會做,該聽的法若不會聽,聽若是這樣漏掉,實在的說,修行說要加倍的價值,也很困難!


  法一定要入心,法若沒入心,還是漏掉。所以,不論是在家修行,要受持五戒、十善;而我們修行者,入道場來修行,要幾百戒,大家都要很用心。個人的身分;「在家」的身份,「出家」的身份,我們真的都要用心,雖然菩薩「隱實施權」,在我們的人群中跟我們在一起,我們就要培養那分,看人時時「感恩、尊重、與愛」,我們若能對人時時感恩,感恩你來跟我作伴,我們共同一心,為人間事投入,那就是「修真實法」;感恩人間的「菩薩法」,有你、有他來跟我作伴。所以我們要對人人感恩,因為「感恩周圍都是菩薩」,所以我們就要「尊重」,像常不輕菩薩一樣,大家共同感恩、尊重,就只是為了一項,「清淨無私的大愛」,那就是佛無染的本性,我們人人「真如本性」,就是「清淨無染的大愛」,能夠這樣就是真修行者,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64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2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4/09/28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09/28晨語簡記   2014/09/28晨語簡記 Empty周一 9月 29, 2014 5:00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四年九月二十八日星期日)

 

心得如摘錄段落,特別是粗體字

 

煩惱無明一起,業力還大過須彌山。」有人會向佛陀這樣問,「佛啊,佛陀說眾生業力,所以受了很多苦,佛陀你已經成佛了,應該『有神通可以化度』;佛陀的神通可以化度,這種無明造業受苦的眾生。」佛陀就說,「我也有不能的地方,『眾生業如須彌山』,『無緣』不能度,眾生『業重』不能轉,我只是能把『法』講出去,修行就在他本身,人人本具佛性,人人都有善的種子,人人對心地要自耕耘,沒辦法用佛的力量去轉變他。」是啊!人生是這樣,所以我們看到種種的境界,「煩惱的境界」,我們要趕快「自我警惕」;「精進的境界」,我們要「趕緊把握」,這樣我們才有辦法,轉聲聞、緣覺,入菩薩道來。

 

經文簡釋:
「此有作處,倍與汝直」;見修,斷盡見修二惑,而證真理,出離三界。斷除一切貪瞋痴等煩惱是斷惑作處,故言此有作處。

見惑與修惑,見道之理不解之惑,謂之見惑。
修道之事不解之惑,謂之修惑。


今修諦緣,則能斷惑,出生死海,故言倍與汝直。

昔修五戒十善,出三途,今修四諦因緣,能出三界,是為加倍。
今修四諦,則能斷惑,得至涅槃,是為二倍。


  所以「此有作處,倍與汝直」,意思就是「見修」,我們在修行,有「見修」的過程,這「見」,「要斷盡見修二惑」,我們的見解,過去已說過,有「十使」。十使;有「五鈍使、五利使」。五鈍使,就是我們的「貪、瞋、癡、慢、疑」,這些東西我們要斷。還有修行的時候,還有「偏見、邪見」等等,這我們都要斷。修行的過程,有「見惑」,有「修惑」,這種的「惑就是無明」,所以「見修的二惑要斷;斷盡見修二惑,而證真理,出離三界。」這個「惑」就是「無明」,無明若沒斷,我們沒辦法離開三界。「證理」,這道理我們沒辦法真正去體會,我們要體會道理,才能出離三界。我們在<譬喻品>就說,出「三界火宅」,這些道理大家都知道了,我們要斷除一切「貪、瞋、癡」等煩惱,這叫做「斷惑作處」,這個地方就是要讓我們「用功」;修行,我們就要用功,我們的「皈依處」就是「佛法的道場」,佛法的道場就是要讓我們,斷盡了貪瞋癡等等的煩惱,這些的煩惱一定要斷除,這樣就是見修惑,惑就是無明,要斷除這些無明。


  所以說這裡有可以讓我們做工作的地方,其實是「我們的道場,是讓我們修學佛法的道場,不是說寺院才叫做道場,佛法都是我們的道場。」因為我們有佛法在心中,心裡的道場,知道法之後,我們就會知道要怎麼斷除五利使,五鈍使。五鈍、五利我們都要斷,前面的貪瞋癡,這是我們平時就要斷。所以這個「見道之理,不解之惑」,我們修行,雖然是說在修行,我們的見解若偏差,就容易往邪道去,所以我們要斷這種的煩惱,修行,我們就老實修行就對了,在這個正道的道場,正知、正見,不要再偏離這個法。「常常聽到,某某,哪一個人怎麼沒看到?唉,因緣!已經去改跟其他了。」很可惜!是什麼因緣?當然有種種不同的因緣。所以這就是「差之毫釐,失於千里」,或者是「意氣用事」等等,這見解「一偏差」;差毫釐,這見解就不同了。所以「見道之理,不解之惑」,這樣就偏去了,這叫做見惑。在修行的路上,若這樣稍微差,無明煩惱惑就跟著我們心來。

 

法一定要入心,法若沒入心,還是漏掉。所以,不論是在家修行,要受持五戒、十善;而我們修行者,入道場來修行,要幾百戒,大家都要很用心。個人的身分;「在家」的身份,「出家」的身份,我們真的都要用心,雖然菩薩「隱實施權」,在我們的人群中跟我們在一起,我們就要培養那分,看人時時「感恩、尊重、與愛」,我們若能對人時時感恩,感恩你來跟我作伴,我們共同一心,為人間事投入,那就是「修真實法」;感恩人間的「菩薩法」,有你、有他來跟我作伴。所以我們要對人人感恩,因為「感恩周圍都是菩薩」,所以我們就要「尊重」,像常不輕菩薩一樣,大家共同感恩、尊重,就只是為了一項,「清淨無私的大愛」,那就是佛無染的本性,我們人人「真如本性」,就是「清淨無染的大愛」,能夠這樣就是真修行者,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在線
海文
無量光曜心
無量光曜心



文章總數 : 402
來自 : 馬來西亞吉隆坡
威望 : 16
注冊日期 : 2013-10-04

2014/09/28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09/28晨語簡記   2014/09/28晨語簡記 Empty周三 10月 01, 2014 5:03 am

28/9 晨鐘起、薰法香摘要:
是諸法身菩薩伴作二乘
與聲聞緣覺用同事攝化
隱實施權循機柔善徐語
大乘明理真實迂隱小教
(為讓聲聞,緣覺二乘弟子得大法,菩薩唯有隱藏身份與之相伴,以四攝法之一的 ‘同事’ 來攝化對方。將一乘實相大法隱遁,而施以權巧方便,同時以柔善徐緩的語氣來勸說,大乘法明理真實,不像小乘教法迂迴隱晦)

● 汝可詣彼 徐語窮子
(佛陀/長者 向 菩薩/使者 說:你們可以到 修行者/貧窮子 哪兒,好聲好氣的向他說項)
○ 派遣人力往至窮子<住>處為 "詣彼",佛<陀> <派>遣菩薩(前去)教化二乘<者>,<委>身(與) 同其人其事,是為詣*彼
*詣(yi4) = 到某人所在之處
○ 用緩和(的)愛語(來)攝<化>(對方),是為 “徐語”

○ 遙見小根<機>無<沒>大志宏願,<逐>漸施以權<巧方便>小<乘>教(,) 而(只)擬<想>宣<導> (於) 小<根>機

● 徐語窮子
○ 小<乘>教<法>明<白><道>理(只是)迂<迴>隱 <晦>,不同大乘<法>直走往捉<直截了當>

● 此有作處 倍與汝直
(這裡有能有所作為的地方,你如果直接前去 ,將能得到加倍的好處)
○ 見修。斷盡見修二惑,而證<得>真理,出離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斷除一切貪瞋癡等煩惱是(為)斷惑作處, 故言<因此說>:此有作處

○ 見惑與修惑。見道之理(的)不解之惑,謂之 "見惑" ,修道之事(的)不解之惑,謂之 "修惑"

○ 今<日>修<持>諦<理><因>緣,則能斷惑,出 <離>生死海,故言<因此說>:倍與汝直

○ 昔<日>修<持>五戒十善,出<離>三途<地獄 ,餓鬼,畜生>;今<日>修<持>四<聖>諦 <十二>因緣,能出<離>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是為加倍。今<日>修<持>四<聖>諦, 得<以><達>至涅槃<境界>,是為二倍

● 窮子若許 將來使作
(貧窮子要是允許前來,將來定有所作為)
^明日有待證嚴上人註解

★ 愍念弟子根機鈍 委託菩薩投其好
欲度難度終須度 大乘佛法來傳承

(弟子任海文<濟勖>虔心摘錄證嚴上人 28/9/2014 薰法香開示。若有偏頗,一律以台灣宗教處為準,歡迎不吝賜教。無限感恩。)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64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2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4/09/28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09/28晨語簡記   2014/09/28晨語簡記 Empty周三 10月 01, 2014 11:01 am

20140928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是諸法身菩薩伴作二乘
與聲聞緣覺用同事攝化
隱實施權循機柔善徐語
大乘明理真實迂隱小教

  度人、度眾生很辛苦!諸佛菩薩來人間,為了度眾生,真是不惜辛苦。不捨眾生;將「所有」眾生,當成「一個」孩子一樣,這樣「平等心」的疼惜。但是眾生有體會到嗎?有瞭解嗎?若沒有體會,不能瞭解,這樣這個人生就很苦,苦不堪!苦在什麼地方呢?苦在「心」。生活很現實,我們人間現實的生活,真的很多,看到這種現實的生活,形形色色,有富貴、有名利統統都有;有名、有利、有財,有富又是貴,這樣的人生快樂嗎?一點都不快樂,現在能夠聽到的,常常聽到人說,「某某人,很辛苦!」是這樣嗎?我看他生活就沒問題。回答的就說:當然沒有問題,他的事業有多大多大!既然事業這樣大,家財富有,他有什麼苦?不知!你不知道啦!原來,他有很多不為人知的苦,聽起來,真的很慨嘆!
  從表面上來看是這麼富有,竟然內心的世界,卻有這麼多不如人意的事情,實在是苦不堪,甚至是不為人知。苦的不能說,說出來整個家庭、名望等等…。他會變成怎樣呢?「憂鬱症」。這要怎麼辦?就是要很多朋友,要用心,尤其是法親,一群的菩薩,時時去陪伴他,時時跟他說,「我們師父說什麼話」,或是「靜思語」,拿到他家跟他說,「來,我們來做個遊戲,看書的遊戲」,讓他把書翻開,你也翻、我也翻,大家輪流翻靜思語。對方翻到的靜思語,「人要知足,知足的心最大富;人要善解,善解的心最幸福。」那個時候大家都說,唉呀,這兩句是對你說的。他,停下來(想)。是啊,我應該知足,表面上來看,我有哪一樣不滿足呢?只是「內心」,有這樣這樣的感覺,「不甘願」所以不滿足。
  法親就開始跟他說,「是啊,不是又說要善解?善解才是幸福。」對啊,從表面上來看,大家還是很尊敬我,所以我怎麼可以不善解呢?一群人你一句、我一句,我的故事,他的故事,大家拿出來跟他分享,分享之後,他聽,若這樣聽起來,我真的很幸福,只是「心」,心打不開啦!慈濟人就開始跟他說,「我們什麼時候去看個案,來啦,我們一起去看個案;看!外面也有風景可看。出去走走,看看個案,看看別人的人生。我過去跟你一樣,但我去看過之後,心境完全不同,過去我要吃藥,還睡不著,現在已經很好睡,很好過日子,每天我都很快樂!」這位,聽到了,好啊!不然你們看什麼時候要去,我也去參加;約我,我就跟你們一起走。慈濟的路,他是這樣進來的,現在看他與人相處歡喜,看他心無罫礙,無罫礙故,所以心沒有煩惱,現在的他,人就是「善解」,每天都「知足」,他專心「聽法」,專心「做慈濟」,成為人間菩薩。
  這就是世間,這樣的人間,應該很多,尤其是看個案,真的,這境界的苦,內心的苦;這種現實擺脫不了的苦!不過,看得開也是快樂。很多年前,花蓮有這樣的個案,這個個案現在還在,一對的老夫妻,單獨一個女兒,這個女兒在很年輕的時候,發生一場車禍,女兒的腦筋因此完全退化,住院住很久,父母好不容易,照顧她幾個月之後清醒,但是世事全變了。這女兒的智商變成只有三歲,從這個時候開始,父母一直照顧,從十幾歲一直抱上抱下,到現在三十多歲,這女兒身材又很胖,父母親照顧三十多年,從年輕一直顧,顧到現在,已經是老年了;應該父母是中年的時候,顧到現在已是老年;父母都八十多歲。
  這麼大的體態;這麼胖、這麼大。現在連(這對)夫妻要幫忙翻個身都很困難,何況過去都是父親抱上抱下。很多年前,父親還在抱他,但現在已經沒辦法了。但每次我們的志工若去,父母親都是這樣樂觀(的說),不然要怎麼辦?就把她當做是活的玩具;活生生的玩具。雖然她沒辦法做事情,雖然她現在接近四十歲,但是還是跟三歲小孩一樣,不過跟她說話,她也會笑,跟三歲小孩一樣,天真無邪。就常常聽師姊(說),這麼久了,十幾年來,師姊常常來看我們,叫我們要善解,叫我們把她當作「活的伴」,跟我們作伴,我們也不會覺得無聊。反正現在跟她說話,她都會笑!若身體髒了,就幫她洗一下,把她當作三歲小孩來照顧,不然要怎麼辦?
  母親最近就會說,「比較擔心的是,我們都沒有力氣了,以後不知道怎麼辦?」慈濟人就會再跟她說,「看現在就好了,不要去想以後,以後自然會有人照顧她。」對喔!所以不用擔心太多。像這樣一對老夫妻,家庭就靠著政府的幫助,兩個都老了,一個還是殘疾,靠著老人年金及殘疾的補助,這樣在過生活。不過每個月我們若去,有時候帶東西去,他們都說,我們不用錢的幫助,因還有比我們更辛苦的人,我們不用錢的幫助,你們來看我們就很歡喜,就好像有個大家庭一樣,這樣我們就很高興了!同時,他們也可以當「會員」;一個家庭三個人,就是三個會員。早期十幾年前,(接受)我們幫助,幫他們走過來,不僅是那時候的生活,那時候這個家庭的心態,真的就要這樣陪伴過來。但十多年來,心放開了,生活也算安定,每天都歡喜,看到女兒笑,女兒也不會變壞啊,也「壞不了」了,每天都跟父母「作伴」,這也是一種人生。看,不管是富有、貧困,或者是人間無常意外所造成的,都需要人間菩薩跟他作伴。
  所以說,「自發心菩薩,伴作二乘」,這是在形容「修行者」。《法華經》這段文一直在說「貧窮子」,這是用「修行者」來譬喻那「貧窮子」。看看那貧窮子,有這樣富有的家庭,不懂得享受,一時放蕩出去,生活如此顛沛,真的辛苦。不過幾十年來,慢慢靠近,這就是在表示,「我們凡夫,一念心『偏差』,一念心動『無明起』,就墮落,複製很多,製造很多的『業』。」這業力一造,行善生天堂,造惡墮地獄,這在「五道、四生」中輪轉,很不容易。我們人人本具善根,過去聽了佛法,有了善的種子,加上人人本具佛性,因緣成熟可以遇到佛法,接受了佛法,慢慢接近,我們親近佛法,周圍就有菩薩來牽引,所以我們對每一個人,時時都要用「感恩心」。感恩很多種的境界,現境界讓我們做「善知識」;「逆緣的境界,警惕我們要注意」,我們的心「一念無明生」,可能周圍的菩薩來,都沒辦法!
  「煩惱無明一起,業力還大過須彌山。」有人會向佛陀這樣問,「佛啊,佛陀說眾生業力,所以受了很多苦,佛陀你已經成佛了,應該『有神通可以化度』;佛陀的神通可以化度,這種無明造業受苦的眾生。」佛陀就說,「我也有不能的地方,『眾生業如須彌山』,『無緣』不能度,眾生『業重』不能轉,我只是能把『法』講出去,修行就在他本身,人人本具佛性,人人都有善的種子,人人對心地要自耕耘,沒辦法用佛的力量去轉變他。」是啊!人生是這樣,所以我們看到種種的境界,「煩惱的境界」,我們要趕快「自我警惕」;「精進的境界」,我們要「趕緊把握」,這樣我們才有辦法,轉聲聞、緣覺,入菩薩道來。
  「與聲聞緣覺用同事攝化」,菩薩要度眾生,他也要「倒駕慈航」來到人間,同樣的生活,同樣入叢林裡面,跟大家一起修行,《法華經》裡面,「常不輕菩薩」應該大家都知道,雖然經文還沒說到那裡,不過過去我也常常跟大家說起,常不輕菩薩的故事,經過累劫的修行,同樣他也化作這樣的身份,人罵他,他沒關係;打他,他就跑遠遠地,再向人頂禮,我不敢輕視你,因為將來人人都會成佛。這是菩薩來人間,化度人間,所以「同事攝化」,菩薩來跟聲聞、緣覺,在聲聞、緣覺中一起修行,「同事攝化」,用同事來攝度。
  「隱實施權循機柔善徐語」,好好跟你說,這個「實」,我雖然「知道很多」,但還是要「聽你說,順你的語意」,先來安撫你,然後再向你開導。這就像佛陀成佛之後,沒辦法將他內心境界,完全移轉給大家,因為大家的心境,還沒辦法接受這樣的境界,所以佛陀他就要「隱實施權」,用種種的方法,四十多年的過程陪伴大家,走過修行的道路,用種種方法來跟我們說教。我們到底到什麼時候,教法才能入心呢?到什麼時候,可以施法在人群中呢?佛陀就要用耐心等待,所以隱實施權,這樣慢慢接近,柔善的態度,跟大家好好說話。
  「大乘明理真實迂隱小教」,本來這個「大法」,一下就能說出去,但是這麼明確的道理,真實的法,卻要這樣繞了一大圈,彎彎曲曲,用這個「小教」來順小根機的人,來接引他,這實在是很辛苦;諸佛菩薩在人間度眾生,真的是很辛苦。看現在人間的菩薩,要做救濟的工作,也是很辛苦,尤其是現代,現代五濁惡世,天地之間四大不調,災難偏多,人禍偏多,要用什麼方法,能即刻去幫助這麼多的苦難人?現在這時代,「很多菩薩,隱實施權在救濟眾生」,應該也要對人人起「恭敬心」,他們也是一樣,「有願」來人間。前面的文這樣說
經文:「爾時長者,將欲誘引其子,而設方便,密遣二人,形色憔悴,無威德者。」
  還記得這段故事,窮子這樣就跑掉,要抓也抓不回來,只好又放他回去,又回歸到貧窮苦難的生活。長者捨不得,沒放棄孩子的念頭,還是先放他去,然後開始設方便法,要怎麼誘引他的孩子,可以回來。跟他的孩子接近,這要設方便,所以「密遣二人」;派兩個人去接近,這兩個人,若穿得很體面、很整齊、很華貴,這孩子一看到,一定又會閃避,所以這兩個人,一定要「換成跟貧窮人一樣的形態」,就是「形色憔悴,無威德者」,這種的形態,這時就開始說….
經文:「汝可詣彼,徐語窮子,此有作處,倍與汝直,窮子若許,將來使作。」
經文簡釋:
*「汝可詣彼」;派遣人力往至窮子處為詣彼,佛遣菩薩教化二乘,身同其人其事,是為詣彼。
用緩和愛語攝,是為徐語。

*「汝可詣彼,徐語窮子」;遙見小根無大志宏願,漸施以權小教而擬宜小機。
*「徐語窮子」;小教明理迂隱,不同大乘直走往捉。
  現在開始,你們兩個人要去接近這個孩子,要慢慢跟他說,慢慢接近他,不要嚇到他喔!慢慢接近他,慢慢跟他說話,跟他說,「我們大家生活這樣辛苦,那個地方有工作讓我們做,我們有賺錢的機會,我們的生活就會穩定,我們大家一起去,你去我也陪你去,我們去找那地方的工作來做,讓我們穩定生活。」那個窮子,若願意來的時候,就陪他進來,陪他做工作,這是父親的用心。這裡面「法」的意思,「派遣人力往至窮子處」,這稱為「詣彼」,那「佛遣菩薩教化二乘」,這是譬喻「佛拜託菩薩,你要用心,這些小根機的人,你要陪伴他們,陪伴他們『轉小為大』,發心在獨善其身,用菩薩道慢慢來接引」。「身同其人其事」,要跟那個人接近,你的身形就要跟他一樣,那怕是在乞食,你也要像乞食的人一樣,你要扮成這樣的形態,身同其人其事,是為「詣彼」。
  就是用這樣去接近,用這個法,去接近這樣的人,所運用的比較「緩和」,用愛語,我們「四攝法」-布施、利行、愛語、同事。這是佛教行菩薩道要使用的法,也是現代人生,不管是上班族,或者是一般跟大家接近,「布施、利行、愛語、同事」,這樣大家合在一起,好好向法的道路走,用這樣來度人,這很重要。所以叫做「徐語」,慢慢的說,慢慢來接引他。所以,「遙見」,意思就是很遠,很遠,因為「小根小機沒有大志宏願」。表示「根機還很小」,表示「距離還很長」;「聲聞、緣覺」跟「菩薩」的距離還很長,因為小根機的人,沒有大志宏願,不肯發願,不願意入人群中,他沒有這個願,所以我們就要漸漸,用「漸教」;漸漸的教育,慢慢牽引他。
  「施」,就是施作,我們用這樣的方法,這叫做「布施」,用跟他親近的方法,「擬宜權小的教法」,來教育他來接近他,準備這樣的心,慢慢用適當他的根機,適應他的根機來教育他,所以「權小教而擬宜小機」,跟小根機的人,觀機逗教,這樣適應他,說他愛聽的話,我們跟他接近,他愛接近的人,說他愛聽的話,用這樣的方式,「徐語窮子」,這樣跟這貧窮子接近在一起。「小教明理迂隱」,還是要隱藏,人人都是菩薩,或者是佛,這樣隱實下來,與他接近的方法,「不同大乘直走往捉」,過去是「一下就用大乘法」,看到這個窮子,趕快派人把他抓回來、叫他回來,他趕緊用強勢將他拉回來,所以那個窮子,掙扎,怕呀,就昏倒了。現在不要直接他抓回來,現在就慢慢接近,與他在一起,說他愛聽的話,慢慢的陪伴。
經文簡釋:
「此有作處,倍與汝直」;見修,斷盡見修二惑,而證真理,出離三界。斷除一切貪瞋痴等煩惱是斷惑作處,故言此有作處。

見惑與修惑,見道之理不解之惑,謂之見惑。
修道之事不解之惑,謂之修惑。

今修諦緣,則能斷惑,出生死海,故言倍與汝直。
昔修五戒十善,出三途,今修四諦因緣,能出三界,是為加倍。
今修四諦,則能斷惑,得至涅槃,是為二倍。

  所以「此有作處,倍與汝直」,意思就是「見修」,我們在修行,有「見修」的過程,這「見」,「要斷盡見修二惑」,我們的見解,過去已說過,有「十使」。十使;有「五鈍使、五利使」。五鈍使,就是我們的「貪、瞋、癡、慢、疑」,這些東西我們要斷。還有修行的時候,還有「偏見、邪見」等等,這我們都要斷。修行的過程,有「見惑」,有「修惑」,這種的「惑就是無明」,所以「見修的二惑要斷;斷盡見修二惑,而證真理,出離三界。」這個「惑」就是「無明」,無明若沒斷,我們沒辦法離開三界。「證理」,這道理我們沒辦法真正去體會,我們要體會道理,才能出離三界。我們在<譬喻品>就說,出「三界火宅」,這些道理大家都知道了,我們要斷除一切「貪、瞋、癡」等煩惱,這叫做「斷惑作處」,這個地方就是要讓我們「用功」;修行,我們就要用功,我們的「皈依處」就是「佛法的道場」,佛法的道場就是要讓我們,斷盡了貪瞋癡等等的煩惱,這些的煩惱一定要斷除,這樣就是見修惑,惑就是無明,要斷除這些無明。
  所以說這裡有可以讓我們做工作的地方,其實是「我們的道場,是讓我們修學佛法的道場,不是說寺院才叫做道場,佛法都是我們的道場。」因為我們有佛法在心中,心裡的道場,知道法之後,我們就會知道要怎麼斷除五利使,五鈍使。五鈍、五利我們都要斷,前面的貪瞋癡,這是我們平時就要斷。所以這個「見道之理,不解之惑」,我們修行,雖然是說在修行,我們的見解若偏差,就容易往邪道去,所以我們要斷這種的煩惱,修行,我們就老實修行就對了,在這個正道的道場,正知、正見,不要再偏離這個法。「常常聽到,某某,哪一個人怎麼沒看到?唉,因緣!已經去改跟其他了。」很可惜!是什麼因緣?當然有種種不同的因緣。所以這就是「差之毫釐,失於千里」,或者是「意氣用事」等等,這見解「一偏差」;差毫釐,這見解就不同了。所以「見道之理,不解之惑」,這樣就偏去了,這叫做見惑。在修行的路上,若這樣稍微差,無明煩惱惑就跟著我們心來。
  「修道之事,不解之惑」,我們在修行的過程,沒辦法瞭解,修行必定要很用心,光聽還不夠,要身體力行才能體會。若光是聽,你說的有道理,他說的也有道理,你說的「要漸漸來」,他說的是「馬上就能得道」。世間有辦法「馬上就得道」,有不勞而獲的事嗎?但是凡夫心總是要「取快速、取便宜」,修行也有「貪」喔!所以「能夠不用修而不勞而獲,這樣是很危險的道路。」我們若是在佛法中能夠瞭解,要用什麼方法來瞭解呢?那就是佛陀所運用的,「漸漸誘引」,漸漸教育的「諦緣」-「四諦、十二緣」,這我們都一直說過,真的,佛陀就是用這樣的法,讓我們知道世間苦。剛剛說富貴的人苦,貧窮的人也苦,無常一來時更是苦!很多苦要怎麼辦?佛陀先讓我們知道,人生的因緣果報觀,若能夠瞭解,這無明惑才能斷,所以「用四諦、十二緣,才能夠出生死海」。在人間,生與死這段時間,真的是苦,所以才說,來這個地方修行「價值啦!」有你增倍、再增倍的價值,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
  過去修「五戒、十善」,若能夠「出三塗」;我們人若能修五戒、修十善,「十善具足生天堂,若是五戒受持的住,就再來人間,就不會墮落地獄、餓鬼、畜生」,這就是,我們若能「瞭解四諦因緣」,自然就「不會墮落三塗」,能出三界,再進一步來修。「斷盡煩惱」,就能「出離三界火宅」,我們在<譬喻品>說得很清楚,這就是「加倍」。現在所修的行,比在凡夫,這樣起起落落的辛苦,好很多了。有了佛法,比起凡夫來說,已有人生的價值,是加倍的價值。瞭解「佛法的智慧」,跟「凡夫的知識」絕對是不同,所以是加倍的價值。這就是因為「修四諦,則為斷惑,得至涅槃」,這是「二倍」,加倍大!
  所以學佛要時時用心,用在人間,用在人與人的之間,我們要怎麼樣用心,跟人人結好緣呢?佛陀要我們,人人要去除了自私的我見,哪怕是修行也是一樣,有這分的見解,我自己獨善其身,或者是我修行,目標在哪裡?「真正修行目標若不知道,就是連我們平時自己的身份都不知道喔!」所以我們一定要常常用心,修行者的身份,該做的功課,該聽的法,一定要很精進。該做的功課若不會做,該聽的法若不會聽,聽若是這樣漏掉,實在的說,修行說要加倍的價值,也很困難!
  法一定要入心,法若沒入心,還是漏掉。所以,不論是在家修行,要受持五戒、十善;而我們修行者,入道場來修行,要幾百戒,大家都要很用心。個人的身分;「在家」的身份,「出家」的身份,我們真的都要用心,雖然菩薩「隱實施權」,在我們的人群中跟我們在一起,我們就要培養那分,看人時時「感恩、尊重、與愛」,我們若能對人時時感恩,感恩你來跟我作伴,我們共同一心,為人間事投入,那就是「修真實法」;感恩人間的「菩薩法」,有你、有他來跟我作伴。所以我們要對人人感恩,因為「感恩周圍都是菩薩」,所以我們就要「尊重」,像常不輕菩薩一樣,大家共同感恩、尊重,就只是為了一項,「清淨無私的大愛」,那就是佛無染的本性,我們人人「真如本性」,就是「清淨無染的大愛」,能夠這樣就是真修行者,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在線
 
2014/09/28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