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靜恩法益團隊分享
20140929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一切煩惱唯心動妄,隨緣而起
思慮事物依緣而起,合成煩惱
以是本覺真如,隨緣如來藏性
唯心對境緣法,而生還是自心
這都是一「緣」字,我們要用心,「心」,日常生活「緣」在周圍的境界,我們每一天,每一時刻,有時歡喜,那就是外面的境界讓我們歡喜;有時不如意,很煩惱會生氣;有時讓我們起了善念,要去做好事;有時就想到一念的貪心,或者是一念的癡、瞋。瞋的時候,就與人互相競爭,我不要輸你,輸你我就很生氣。很多的事情,就是在「爭與瞋」;也是因為一念的「癡迷」,所以有貪與瞋。這種「貪、瞋、癡」其實是來自「癡」。「癡」也叫「無明」,這無明緣著周圍的境界,將我們的心,引出去外面,跟外面「緣」的境界,又再起心動念,造作是善、是惡等等,就是心與外境的接合,就是一字「緣」,一字「心」與外境結合的緣。是「癡」或是「智」,就要看我們到底有沒有修行,有沒有正知正見看事物。
我們要用心,一切煩惱唯心,一切的煩惱就在我們一念心,是「癡心」或是「覺的心」,我們要看,若是「癡迷的心」就是妄動,我們的「心妄動」了,就起了「癡迷的心」,隨者外面的境界,去緣、去造作,引起了很多的煩惱,煩惱從「思慮」中,從外面的事物,「緣」這境界,外面的事,外面的物等等,來誘引我們的心,就這樣開始(造作)起來,「外面的境,裡面的心,合成起來」,造就了很多「煩惱」,煩惱動作就成了我們的「業」,這就是愚癡。
就像過去《百喻經》中,有這樣一段譬喻,有二個人是好朋友,二人作伴,在印度冷時冷,熱時熱,反正他們外面穿的衣服,最外面一件就如毯子般,晚上冷時,將毯子裹在身上,整身包得很密實。這二位好友結伴,走過了沙漠,在曠野中遇到賊匪,賊匪看見二人遠遠走來,這二人其中一人,很機警,看到有一堆草堆,在曠野中的草堆,就趕緊鑽進去。但另一個行動較鈍、較慢,賊匪接近時,就將這個人的毯子拉下來,他感覺到會冷、會寒,(心想)我不能失去這件毯子,就跟賊匪說,「拜託、拜託大哥,請你們還我那件毯子?你們若很需要,我是不是能用金子跟你們換這件毯子?」
賊匪:你的金子在哪裡?拿來!
那人就說:我的金子,縫在毯子的最前頭,我就縫在毯子裡。
強盜就隨著他的話,摸著毯子前頭的地方,真的有一塊金子。
那人就繼續說:我這塊金子是真的,是真的金子。
賊匪:誰可以證明這是真的金子?
他就說:你若不相信,在草叢中,躲著一位我的好友。不然你去問他,問看看這是不是真的金子,因為他是「鑑別金子」的師傅,你可以請他出來鑑定。
強盜就從草叢中,將這個人拖出來,也將身上所包的毯子搶走,二人都失去了毯子,較傻的那個人,還失去了金子,這就是愚癡。他在外面走時,明知道,經過了沙漠,經過了曠野,好不容易有綠草、有樹叢時,就是要到有人群的地方。聰明的人知道要躲,傻的站在那裡,毯子被拿走,不只是自己損失,甚至拖累別人也損失。所以不利自己,又連累他人損失,這是譬喻,我們修行的人,也是這樣!
人生,外面的境界多陷阱,而我們修行,若沒好好顧好這念心,不只是前面的東西失落,也失去了所有;後面順道說明,後面還有人,順道將他拖下去。修行不就是如此,自己不好好修,又再去影響別人,這心與外境界會合,這實在是…。我們修行過程中,就是有這樣一念心起,損失了自己,又斷了別人的道心,這我們要很注意!我們若一念癡迷,反過來就是覺性了,所以「以是本覺真如,隨緣如來藏性」;「唯心對境緣法,而生還是自心」。凡夫緣外面的事物,生起了很多的煩惱,若是學佛者,那就是用我們的本覺真如,隨境界在如來藏。這念好心,心去緣這個「法」,對境緣法,我們若看到,外面的境界,這真如本性,我們的本覺就起。
看人間苦難偏多,修行自利,要兼利他人,就像最近因為天下災難偏多,很多人合力,到災難最重的地方去救災等等,就如去年海燕颱風在菲律賓登陸,造成這樣大的災難,慈濟人醫;醫生。大家合同,有從台灣人醫會、還有從美國、還有從菲律賓馬尼拉,三個國家醫生會合,去菲律賓獨魯萬災區義診。每個人分區做義診,那期間,我們也同樣做「以工代賑」;有人做發放,有人做香積飯,有人去義診;義診有定點的義診,也有到社區,或是病人走不出來,醫生到那裡去。這一大群人間菩薩,走入重災區,各人發揮,緣著境界,用我們真如誠意的心投入人群,這「心對境緣法」,就是從我們的心起,還是回歸我們的真如本性,是我們自己,我們自己的心。
同樣是心,凡夫心癡迷,有時自己失去了道業,還拖累別人也失去道業,大家若知道我在修行,我們要互相成就,「道場的莊嚴是人人的整齊,道場的道氣是人人的精進」,若這樣,這念心是「對境緣法」,「生起」大家的整齊,這也是從我們的自心。所以「本覺真如隨緣如來藏識」,這就是我們平時要用的。我們平時所要追求的,應該是這條路,不是「一切煩惱唯心,妄動隨緣」這條路,我們要時時警愓,不要往這邊靠近,我們所要的是本覺真如,不是妄動的無明,這是同一念心,真如本性。煩惱覆蓋就是在凡夫心,我們若能慢慢去除凡夫無明,煩惱塵沙種種的惑,這樣自然如來清淨本性,就像一面心鏡,常常在擦,常常在擦,可擦出我們本覺真如現前,本覺真如現前,在人群中隨人群的緣,這我們應用的,都在如來藏;真如本性。是隨著對境,不管人間是何種境界,我們的心念就是正向,我們心念就是菩薩緣眾生,苦難眾生需要菩薩入人群中,用種種的方法,解除眾生的困難,入人群中,不受人群污染,反過來我們還能淨化人心。
就如美國陳福民醫師,他已經從外科醫生(退休),他年紀較大了,他本來就說,不用開刀我來教啦!所以常常發心去外面義診,有一回,我們去一國家(玻利維亞),現說不出他的名字,他們的醫療很落伍,雖然是國家級的醫院,雖然有外國的醫生在那裡,也有很多的患者,但是這些外國的醫生,只是待在那地方,沒去精進,也欠缺儀器。他就發心,因為慈濟去南美洲國家救濟之後,他再回去,回去美國帶儀器,小小的儀器,到那個地方,送他們的同時,教他們要如何開刀。像這樣,他已退休了,卻願意在慈濟團體,及國際救災任何一個地方,他都願意去,甚至他看到醫院,這種救人的工作很落伍,他自己私人,與他們外科醫生約好,我什麼時候再來,我會帶來東西,像這樣的小刀(小手術),教你們要怎麼開。
這回去菲律賓,除了義診外,他還要去體會什麼叫「貧中之富」,所以義診後,就投入發放,在發放時人很多了,雨在下著,看到大家都如如不動坐在那裡,菲律賓慈濟人虔誠帶動祈禱,祈禱後,有的人就用保特瓶,有的人就用塑膠袋,走入人群中,他們都知道那「小銅板」;一角、五角的小銅板。大家很歡喜的拿起來說,「我這裡有!我這裡有!」看到大家很歡喜,將銅板丟進去,所以他就跟著人拿著塑膠袋,一一去接,接一角、五角小銅板。看到每一個人的臉,就是滿臉笑容,雖然雨仍下著,他們坐在地上,如如不動,身上的零錢拿起來,我也要投,我也要投,那種貧中之富,他已體會到了。
人生有錢不一定很快樂;像這樣原來就貧困,又遇到大災難,可以以工代賑,同時接受幫助,這麼的歡喜,「他已失去一切,卻這樣歡喜」,身上零零散散的錢,他也願意捐出去。他們知道,這些人來自國外,是來自國外一片誠意的愛,這些物資都是人人點點滴滴捐出來,這道理已經在那裡一段時間,慈濟人跟他們分享,他們都知道了,「得來的是這麼多,但出去的是一角、五角這零散的錢」,大家用感恩心,來捐這零零散散的錢。他體會到了,原來「貧中之富」,在(生活)如此困難,當他要捐出來那時的歡喜,這是陳醫師他所體會到。有錢不一定很快樂,但是貧困再受災,苦中之苦,也能夠開懷,很開心的願意付出,這是他所感覺,所以說他的本覺真如,隨著環境中,緣著那境界接觸到他的如來藏,真的是他的本覺自性,去體會到人的心。
所以「唯心對境緣法」,就是我們這一念心,對這樣的境界,緣這樣的法,又再生起了這念愛心。所以這分清淨無染的大愛,就是來自於真如本性,這是覺悟的本性。「煩惱與本覺這是同一念心,只是外面境界的因緣來誘惑我們,看我們是否有修行?」有經過這一番洗鍊,有經過了洗鍊,當然「明明覺覺」,該做什麼,對的事,對的方向,向前走就對了。所以前面的文
經文:「汝可詣彼,徐語窮子,此有作處,倍與汝直。」
前面因為孩子(跑掉),我們趕緊再叫「二個人」去叫他回來,這「二人」譬喻「菩薩和法」;用菩薩心去誘引,用方法去勸導。看如何能接近,接近這孩子,看要如何讓他來,再好好跟他說。下面再說,
經文:「窮子若許,將來使作。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語之:『雇汝除糞。我等二人亦共汝作。』」
經文簡釋:
「窮子若許,將來使作」;則機教合會,是謂若許。
(這段)文看起來很簡單,用「方法」接近那個孩子,用方法與他相邀約,「那地方有讓我們謀生地方,你若要去,我與你作伴一同前往。」到底要做什麼?開始就要跟他說,「窮子若許,將來使作」。好啊!跟你去,但是要去做什麼?開始他會問。這「窮子若許,將來使作」,意思就是說,「機、教合會」,這「機」,我們的「大小根機」,因為用方法,用方便,若用華貴的身份,要走去窮子(那裡);這貧窮人的地方。這貧窮人一定還是會躲避,所以他就要換成,與那位貧窮人一樣的身分,用這樣的方法。也就是說,要叫他說,「你現在就能成佛」,這個法他聽不懂,所以要再用其它的方法;用較簡單,與他們根機較接近的人,這樣去誘引,去接近他,來跟他說,與他作伴。你餓我也餓,那地方,能讓我們吃得飽,能讓我們穿得暖的地方,有這樣的工作,能夠讓我們做,這就是機與教。這個「教」;是不是我們一起去?這就是方法。用這方法來接近那個人,所以「機教合會」,能讓機與教合起來;「話不投機半句多,話若投機,就能談得很合」,這叫「若許」;我答應你。我們可以一起去做事情,維持我們的生活,我答應你,就是這「機」,已經接受這個「教法」。
*「設若有教而無機則不許,既是機教合則許,將來使作。」
所以「設若有教而無機則不許」,僅管有這個「教」,很好!但是這「根機無法接受」,這樣就等於他不接受,叫「不許」。我不希望,我不答應你找我去那裡工作,我不要,就是不許。所以「有教」,也要「有根機」與他能合。要與一位幼稚園小朋友說話,那就要用媬姆的口吻;這種幼教的老師,去教幼稚園。若你叫大學教授去教幼稚園,那些孩子只是看到,這麼嚴肅的教授,他根本就不會聽,也會害怕。所以一定要「機教合一」,既是「機教合則許」,這「機」;教育合這根機,他就願意來。「將來使作」,就願意來了。
經文簡釋:
「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語之」;隱實施權,設教逗機,善誘契機立志,轉小向大之意。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語之。
「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語之」,這時已經「機教」會合起來了,開始可以接近,若問說,我要做什麼?現在方法就要用了。「隱實施權」,就如佛陀將一乘法隱下來,開三乘法,隨眾生根機,隨機逗教,所以就隱實施權。因為他的根機還是這樣幼稚,所以就要用小教。「設教逗機,善誘契機立志」;這樣好好慢慢跟他說,教育慢慢來,這叫「善誘契機」;慢慢的招呼,然後這教育他能接受,立志,讓他知道,從小教要懂得立大願,「轉小向大的意」。
這時《法華經》,佛陀已從二乘人要開始引入大乘法,這就是佛陀用方便的教育,這種的譬喻;窮子的譬喻。這根機微劣,要如何來教育,如何啟發他能夠發心,立大願,行菩薩道呢?這是佛陀要用心,「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語之」,可以這樣跟他說,慢慢來誘引,要他做什麼呢?一開始還是很微劣,雖然我們慢慢誘引,要轉小為大,現在就要從小開始,「從小」就是「最卑微」的工作讓他來做,因為這位窮子,以為他自己的能力,就只能做這些打掃等等…。
經文簡釋:
「雇汝除糞」;使除見思惑取證涅槃,不擬宜以淨佛國土等告之。
言除糞者,即是斷除煩惱,煩惱惑業,如糞穢心地
所以就跟他說 :「雇汝除糞」,就是請你來除這些骯髒污垢的東西,這就是「使除見思惑取證涅槃,不擬宜以淨佛國土等告之。」先跟他說,就像佛在教育,先用小教,讓他知道苦啊!苦啊!這苦,就是人間如「糞坑地獄」一樣,我們的心滿懷著煩惱。煩惱污濁在我們的心裡,佛陀開始用智慧來教育我們去除煩惱,那就要先知苦;苦集滅道等等方法。除去了煩惱,就能取入涅槃,大家以為這樣就永遠「滅度」,不用再來人間,只要「斷煩惱」,就不用再「六道輪迴」。「雇汝除糞」,用小教,最基本的教育,就如小學生,以前都要灑掃,要掃地等等,這也是在學校教,連掃地的方法也要教,現在就不知道了。佛陀教育也是這樣,從做人的基礎,要從周圍環境打掃開始,這就是一種的教育。而我們自己的心境,我們要從「一開始」,如何除去了我們心境的無明煩惱,這些垃圾也是要去除。所以沒有準備,沒希望,「不擬」,就是沒準備,不適當在此時跟他說「淨佛國土的法」。淨佛國士就是「行菩薩道」。菩薩道的事情,先將它「隱」起來,這種回歸真如本性的境界,先暫時不要說,只先說「除糞」這樣就好。「言除糞」,即是「斷諸煩惱」;煩惱業若完全斷除,那就是「除糞穢心地」,將我們心地骯髒的東西,先將它清除,這就是佛陀教育的初步。
*「二乘唯欲除惑取證,不擬宜論淨佛國土成就眾生,故言雇汝除糞。」
「二乘唯欲除除惑取證」,二乘的人只想除掉「惑」,就是除掉「無明」;只到無明,煩惱除了。無明要除,其實還有「塵沙的煩惱」,但他只想「取證於小果」,也沒有準備要聽「淨佛國土」,成就眾生的事,所以二乘的人,他也沒有心願,想要聽行菩薩道,成佛的大法。所以二乘的人也不想聽,他不想聽,我們就不要跟他說,這是佛陀觀機逗教的方法。
經文簡釋:
「我等二人,亦共汝作」;二乘教義本通大乘,二乘所作亦趨一乘,而教法之力亦能助斷煩惱,故曰:我等二人亦共汝作。
「我等二人,亦共汝作」,「二乘教義,本通大乘」,這就是表示,雖然佛陀說聲聞、緣覺,分做二乘;還有菩薩道,菩薩乘,這樣共為三乘。所以經過了二乘,二乘本來就通大乘,這路要從頭開始造起,所以要從小乘而中乘而大乘,路是通的,所以「二乘所作亦趨一乘,而教法之力亦能助斷煩惱」,大乘就是菩薩道,用這二乘過程,去斷煩惱,同樣也要入菩薩道來,「因為煩惱沒斷,入菩薩道就會被眾生影響」。一句話說,「本欲度眾生,反被眾生度」,「行菩薩道」必定要具備「了斷煩惱」,才不會再被眾生影響。 這是最近常常說的,所以菩薩道也要經過二乘,聲聞、緣覺,要聽法,聽後才能知道外面的境界,我們剛才已說過,「心是緣境」,一切的煩惱是心妄動起來的。我們現在聽法,瞭解了,周圍的境界我們清楚了,所以才能夠時時用本覺真如,隨緣、如法,這樣去投入人群。所以說,「菩薩道也要走過聲聞、緣覺之後,才能斷盡煩惱,行菩薩道。 」
*「菩薩應化聲聞,共修小法,故曰:我等二人亦共汝作。」
*「大覺世尊一代施教,大小雖殊不出教理行果,因教顯理,依理起行,由行得果。」
所以在「我等二人,亦共汝作」,就是「菩薩與法」,能夠接近二乘小教的人,所以這是「菩薩應化聲聞,共修小法」。因為長者派遣出去那「二人」,就是譬喻「菩薩與法」,這菩薩與法去接近小乘的人,這樣與他共同修行。所以說「我等二人,亦共汝作」,菩薩與小乘來混和,慢慢善誘他。「大覺世尊一代施教,大小雖殊不出教理行果。」雖然佛陀是一大施教,一生的教育都沒離開「大、小」;「大乘、小乘」。「根機較高施予大乘,根機較弱施予小乘法」,這大、小二乘,佛陀一輩子就是這樣觀機逗教;就是期待所教育,那就是教,教育用道理,就是真諦道理。教育要讓你知道理,你要身體力行,身體力行才能真實體會證果呀。
就如海燕颱風這段時間,這麼多國家,而且有這麼多醫師,幾個國家的醫師在那兒會合,醫師要去體驗「貧中之富」的人生,他除了付出之外,還要投入在人群中。看大家坐在那地方等著發放,雨在下著,虔誠在祈禱,祈禱之後,在那地方,大家很歡喜,瞭解;這些人都瞭解,所有救濟的東西都是來自點滴。那些人都已瞭解,很願意付出,也有這麼多的人間菩薩,自掏腰包,從遙遠的地方不惜辛苦投入進來,去體會人間無常,四大不調造成的苦難。像這樣,這些菩薩,投入人群去體會,這就是接受了教法,瞭解道理,身體力行,到那地方去體會那境界,所以叫做「教理行證」。這就是佛陀所給我們的教育,所啟發人人的心。「因教顯理」;因為接受了這教育之後,才顯出了人間真實的道理。幫助人是最快樂的事,這種真如清淨的本性,才是我們能在日常生活中,在境界裡善解、包容,大心面對人生,這全都是道理。我們瞭解之後「依理起行」,光聽沒辦法,境界來時,體驗我們自己是否能善解,體驗我們自己是否願意去包容?就是行。有這道理,我們自己去實驗,我們自己是否有善解,是不是有包容?
「由行得果」,就是因為有身體力行,結果效果很好,人與人之間互相善解,之後誤會解除了,我對你無成見,你對我很歡喜,這就是「結果」。我們若能夠,「道理是如此,我們身體力行,結果就是出來」。所以我們「行教法」,受教來實行,若能如此,我們的人生真正接近,接近了我們的本覺,本覺回歸真如,我們對外面的境界就能很清楚,不用受境界來妄動我們的心,用我們這妄動的心,去緣外面的境界,又生出了很多的煩惱,這樣再去造業。我們應該以本覺真如來緣,隨緣用法來投入人群,不受人群所影響。所以我們這念心,要時時用在我們的本覺、真如本性,面對外面的境界,這樣就是時時多用心啊!
※【參考資料】:
《百喻經》卷4:「(九七)為惡賊所劫失㲲喻
昔有二人為伴共行曠野,一人被一領 㲲 ,中路為賊所剝,一人逃避走入草中。其失 㲲 者先於 㲲 頭裹一金錢,便語賊言:「此衣適可直一枚金錢,我今求以一枚金錢而用贖之。」賊言:「金錢今在何處?」即便 㲲 頭解取示之,而語賊言:「此是真金,若不信我語,今此草中有好金師,可往問之。」賊既見[8]之,復取其衣。如是愚人 㲲 與金錢一切都失,自失其利復使彼失。凡夫之人亦復如是,修行道品作諸功德,為煩惱賊之所劫掠,失其善法喪諸功德,不但自失其利復使餘人失其道業,身壞命終墮三惡道,如彼愚人彼此俱失。」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