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4/09/30晨語簡記

向下 
3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4/09/30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4/09/30晨語簡記   2014/09/30晨語簡記 Empty周二 9月 30, 2014 10:24 pm

感恩靜思法益團隊分享



20140930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二乘人作諸觀以除塵垢

理即智諦相資共教理行

以同事人修行攝法導人

菩薩入群無染不相妨礙



  大家稍用心,不只是要稍用心,要大大用心,這是修心。人人既發心修行,我們要發大心、立大願,一開始,我們就要把握時間,雖然大乘要從基礎開始,法要從耳聞,聽入後,要聞而思而修。聽法法後,我們要好好思考,這法與我們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等等,我們是不是有如法?是不是平時,做事情,舉手投足、開口動舌、起心動念,有沒有照佛陀教法這樣走?要時時用心在我們生活中,這樣從耳聞,從思考中在生活。當然生活中所接觸到的人事物,我們是不是有發心,願意在人群中嗎?若有,就已經是「三乘歸一」。按照佛陀所教育,聽法用心思考,身體力行,這樣就很具足。但是我們平時在修,多數就是「聽」,這是「聲聞」。問大家,你們有在聽法嗎?有啊!都有在薰法香;好像很普遍,人人都有在聽法。聽之後,是不是有用心思考?若有,我會覺得很歡喜!因為每天早上都要這麼早,走很遠的路,集中在一個地方來精進,這比在寺院中精進的,還要再精進;聽法還很用心,當然我會很感動,很歡喜!



  接下來人事中有「善解」嗎?最近一直聽到,回來都說的很歡喜,師父我們現在在薰法香,對我們幫助很大,彼此之間,聽之後還會互相分享,如讀書會一樣,再討論一下。我們討論的很歡喜,不只是在法歡喜,人更加和合了,我回到家中,日常生活跟人在一起時,就會想起,師父早上才說過,不要計較,態度要對人好一點,「愛語、利行、同事」;不要緊啦!「布施」幫助人,這樣會很歡喜。類似這樣的話,最近就常常這樣聽到,這是「法入心」。但如果我們只光在「二乘修行」,真正我們修行,若只是光「固守自身」、「獨善其身」,那就很可惜;「時間」在「獨善其身」中消逝去了。看到大眾很用心、整齊,願意耐心聽、用心看,要怎樣在我們的團體中,展現出修行者的「合和互協」?能這樣,看到同樣會很歡喜。但是如果看到,怎會中間有缺席的人,缺席的人為什麼缺席?是身體不好嗎?還是懈怠?在默默耕耘在「大平林」?不知道人在哪裡?心也會這樣想!什麼是「大平林」?你們知道嗎?講這個故事給你們聽。



  好幾十年前,不,應該是二、三十年前,就是很早期,我們開始要建醫院的時候,有這樣的菩薩,就開始來發心,(當時)我們的地方還很窄,她一來就珠光寶氣。其實那時候,我們早期的辦公室,也是早期我們的寮房,在(同樣)那地方接待她。來之後,我就用一些要建醫院的資料;這樣掛著,就是這樣狹窄的地方。她來的時候珠光寶氣,很陽光、很樂觀,說話也很幽默,這樣開始第一次來、第二次,並開始慢慢帶人來,這位很資深的委員;現在應該是說很資深的委員。她初來的時候,是這樣珠光寶氣,而且每一回都穿不一樣的衣服。有一回她就說,「師父,看妳這樣,要蓋醫院,實在很辛苦!我最近常常來,就是想要多瞭解,妳們這樣的克難,是要怎樣蓋醫院?」因為比較熟了,她就又說,「樣這樣50、20元這樣收;100塊妳就說很多了。這樣子,妳要收到什麼時候?」



  那個時候,我們的月刊還有(刊登)人家發心(捐款的資料);不管30、50元,我們要登載在月刊上。所以她坐在那裡,翻開來看,這樣要募到何時?她就用手摸著自己所穿的衣服,像我這件衣服要七千元。一件衣服要這麼貴?她就說:沒辦法就是愛漂亮!我就說:師父蓋醫院這麼辛苦,你看人家30、50元我就很感恩!她說:我知道,所以才跟師父說,所以這不是就叫「懺悔」?我知道穿這件衣服不自在,我回去決不再買衣服。從那次回去,她一直、一直勸募,常常來,經過幾年,她已對幫助蓋醫院,廣度眾生,很有力道!後來,有一回來,我就問她,「為什麼早上沒看到妳起來課誦?」她說,「不好意思,師父,我就還在默默耕耘。」我就問:「去哪裡默默耕耘?」她說那就是……。我知道妳去「大平林」。你怎知道我去「大平林」!



  「大平林」在哪裡?早期我們的寮房,若是居士來,就睡「大通舖」,大家早上都起來做早課,唯獨她,那張大床(通舖),就她一個人睡。所以她說,「她在默默耕耘。」我回答說「知道妳在大平林,默默耕耘。」就是這個典故。現在說還在「默默耕耘」,還在「大坪林」,就知道是在「懈怠」!



  各位學佛不要懈怠,「在家人」就可以「一直來、漸漸來」,越來「越瞭解、越體會」,越來對自己生活起「懺悔心」;平時的浪費,珠光寶氣,穿的衣服講究名牌,她自己常常來之後,自己對自己的生活,慢慢起了「懺悔的心」。開始就精進,常常回來,常常帶人來,常常來「捐款」;不只自己捐,還邀人來捐。到現在還是很慇勤精進,現在要說是老菩薩了,很資深的老菩薩。這種一心精進不退轉,過去家境這樣好,現在家境還是這樣好;過去很浪費,現在,這二、三十年來,所看到的就是三件衣服,一件是旗袍、一件是八正道,再一套是藍天白雲,這就是平時我所看到的她。這是「聽法」,開始「先從菩薩道走」,也是從聽法來,聽來瞭解了,身體力行去做,做了之後,心歡喜,這樣就是一心一志,到現在,到處去「傳法」;「師父這樣說,我們要如何做,把心得說給別人聽。」現在全省,都請她去講話,尤其是國外,也請她出去。



  最近她來跟我說,「師父我都這麼多歲了,還叫我去美國,我應該去嗎?」

師父:「去啊!妳兒子不是在那裡?妳應該去。」

委員:「但他們說我去就要講話。」

師父:「當然啊,(除了)去你兒子家,我們有我們的大家庭,(也要)去看一看,去分享有什麼不好?」委員:「師父,我這麼老了」。

師父:「妳哪裡老,妳的心永遠都是這樣樂觀,在我眼中妳並不老。」

  這就是數十年如一日,從菩薩道用心再聽法,這是「從菩薩門進,再來瞭解法」,她就是這樣做來。



  我們最近在《法華經》一直講,就是那個「貧窮子」;原本他是富有的孩子,富家人子弟。因一念無明,放蕩跑出去,幾十年後,那種落魄流浪,這是在向我們警惕,是用法來譬喻,用事來譬喻法,譬喻我們人間,就像這樣,浪蕩子出去,不知道要回來,在外面吃苦,生活很困難,譬喻在這個法中,我們一不小心,無明覆蔽起來,開始善惡業做下去,就流浪在五道;或是六道中,在四生六道中輪迴。一落到凡夫來,那是苦不堪呀!但人人本具佛性,應該都是與佛有緣,有的「緣深」,有的「緣淺」,「緣深」的應該是「累世」都有聽到法,但是「煩惱未除、惑念未斷」,所以就不斷在「六道中」。但有的人,較深入的,法深入了,現在瞭解了,一下子就「聽法入菩薩道」,或是「遇到境界,他一轉念就『發心』了」,這就是「無明較淺,緣較深」,所以無明很快就撥開,緣啦!



  法的緣已經成就起來,他就聞法受用,身體力行。這樣很快就可以入佛門來,我們現在說的二乘,就是這些較有緣的人,不過有緣,他聽法之後,尤其是佛陀的時代,可以親近佛,實在是不簡單,要多久?多少劫?無量數劫,才可以遇到佛出世人間,與佛同世實在很不簡單,就像大海中,那塊破一個洞的木頭,那隻瞎眼的龜,在大海中這樣抬頭鑽出來。就是這樣不簡單,「適遇木孔」;像這隻盲眼的龜一樣,適遇木孔。這實在很不簡單,所以我們實在是很有福。



  雖然佛已離開我們二千多年,但是他的「法身」存在,「法身」就是「經典」,我們不要光只當「二乘人」;現在「二乘」,只是「聽法在修心」,我們還要做「諸觀」,好好把心收進來,好好來想,我們應該要用功。因為大長者,開始叫人去找回來,但孩子沒辦法,開始要用方便,要「除糞穢」的東西,現在應該要下定決心,我們要乖一點,回來了,真正甘願,有什麼工作,我們都做,認真「做就對了」!所以「以除塵垢」。我們內心的垃圾,要趕緊除,不要還再想,自己獨善其身,「默默耕耘」在「大平林」裡,真正一念心一轉,我們就慇勤精進。「在家人」行菩薩道,有的人身體坎坷、身體有病,他還是帶著病投入。這回高雄,一聲氣爆,氣爆起來,看看一個月的時間,31天都在裡面,甚至40多天。已做完成,已經告一段落,但他還繼續,去(拜訪)那些當初沒遇到的人,因為師父說,「家家戶戶都要去看」,(之前)不在的人,他們要再去補看。



  還有,從澎湖就開始投入去做,在氣爆這個時間,31天不停歇,總共37、8天,這樣一直(付出),有的人身體有病,沒有停一天,就一直做下去,總而言之,我們學佛「一念間」,時時「這念懈怠心」會起,我們也是時時「這念精進心生起來」,「要用精進心,去除懈怠的念」,這樣我們才有辦法。養成了「精進」,走在精進的路很平坦,把這條路造的很平;不要自己用「懈怠的心」,來障礙我們修行的道路。所以我們應該時時「作諸觀」,作種種觀念,不管是現在精進的人,我們要向他看齊,現在人間苦難偏多,既然修行人壽苦短,我們還有多少時間,才要專心來修?現在人間,真的是五濁惡世,天災人禍這麼多,正是人人要合心、精進,鋪好這條康莊菩提道的時刻,所以這條路要鋪好,要去除路的坎坷,很坎坷的路我們要鋪平,骯髒的東西要撿乾淨,這就是我們要好好用心,以除塵垢,這是我們的心路,心路我們要自己好好清理好。



  「理即是智諦相資」;「理」就是一切道理,這一切的道理,我們要入人群中。「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所以在人群中,這樣來幫助人,叫做「相資」,理即是智諦相資,「諦」的道理要在人群中得,我們入人群,人群每一個人都是一部精妙的藏經,在他們的身上,我們可以得到很多的道理,所以「共教理行」。教理行證,修行我們一定在教理行證果之中,我們若是受教之後,道理沒入心,道理要怎樣才可以入心?你要身體力行,才可以跟道理會合。所以要「教理行證」,有聽到「教」,這個「理」我們要「體會」,我們要「身體力行」,才有辦法真正體會,原來這是法,法入我們心,付出之後法喜充滿,這叫「證」;證明說付出是這麼快樂的事情。



  人間的苦難,原來我們是這麼有福的人,所以要「以同事人修行」;要在人與人之間,「同事」來修行。我們時時用「四攝法」,我們就能度人;「布施、利行、愛語、同事」,這不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從字面上看起來,怎麼這麼深?其實就只是這樣而已,「菩薩入人群無染」,一直跟大家說,行菩薩道要入人群中,在「人群中不受染垢」,這樣我們就已經「證果」,這道理我們都已瞭解,我們願意付出,但不受眾生的煩惱來影響我們的心,所以「不相妨礙」,在「人群中無染不相妨礙」,我們只有付出,我們不會去障礙別人,別人不會障礙我們,這都要在人群中學。前面文這樣說:



經文:「窮子若許,將來使作,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語之,雇汝除糞,我等二人,亦共汝作。」



  「窮子若許」,因為長者要叫孩子回來,交待這兩人去與他作伴,去誘引他,叫他來這地方工作,他若答應了,願意來這裡做。「若言欲何所做」,他如果要做什麼?「便可語之」,你應該跟他回答:「雇汝除糞」,因為他愛做粗工,他就是愛做這樣的工作,你就叫他來這裡做這樣的工作;你就跟他說,你們兩個人願意跟他作伴,一起來做,「亦共汝作」。這是長者用方法,要把孩子叫回來,這是用心之苦,是父親對孩子這份心!這「兩個人」,我們昨天就說過,是「菩薩跟法」;用菩薩入人群中,用聽來的法,在人群中。所以「人間菩薩招生」,就是菩薩要去「渡人間的人」,叫做菩薩招生。你要去度人,就要「有法」;如果沒有法,真的是「沒法度」。要度人就是要有法,菩薩在人間廣度眾生,一定要有法,這是「二人」;第一是人要發大心,入人群中;第二是要有法,法對人間。用方法引導他們,有苦難的,拔除他的苦難,要如何慢慢接引他進來。看我們的環保站,接引了多少人,從天地宇宙萬物,這樣匯集過來,我們將這些萬物資源,讓大家一一瞭解,要珍惜資源,從這堆資源,體悟了多少道理,這道門,也是一種「法門」,用這樣招進來的,我們現在不就是這樣嗎,再來下面這段文說:



經文:「時二使人,即求窮子,既已得之,具陳上事。」



經文簡釋:

「時二使人,即求窮子」;此明引入二乘,應化聲聞,承佛教命、依教奉行,此名即求窮子。



  這兩個人,進去,與這個孩子說,他願意來了,用長者所交代的(方式)對他說,所以「時二使人,即求窮子」,這就是表明,「引入二乘,應化聲聞,承佛教命」,這就是菩薩入人群中,去應化二乘的人,開始先讓他們「聽法」,讓他聽法瞭解,人生真的苦,如果不太相信苦的人,我們就帶去看,去家訪,去看真的有這樣的人生,這是從「聽來」的瞭解,「眼睛親身」看到,慢慢我們引導他們;來我們去打掃,用這個法門也度很多人。所有的委員慈誠,開始在培訓的時候,就是用這種方法,我們的靜思法脈、慈濟宗門,也是用這種方法,這樣引他入二乘,來聽法,聽了之後,自己要如何造福人群,我若這樣付出,我就是在造福,看這境界去體會道理,這就是聽法瞭解道理,這也是叫二乘。



  「應化聲聞,承佛使命」,這我們已經是菩薩了,就是有使命來接近人群,這就是常說的「倒駕慈航」,這樣來人間的菩薩也很多,過去有這樣的緣,我們不是常聽到說,我發願生生世世都在菩提中,不光是這輩子發願而已,也是前輩子也有這樣發願,我們前世也有這樣發願,生生世世在菩提中,有帶著這個願來,我們來人間,自然有這因緣遇到佛法。在這時代入慈濟的宗門;入慈濟宗門,入人群中,都是有使命來的,依教奉行,依照這教法這樣去走,「此名即求窮子」,用這種的方法,一般的凡夫,我們就要用這樣方法,去招喚他來,招入我們的人間菩薩道來。



經文簡釋:

「既已得之」;既得可化之機。審知有機,故言得之,領知子先心。



  「既已得之」,既得可化之機,可以接受我們感化的人,那就是「審知有機」,我們已經瞭解了,「人之初,性本善」,人人都有這「善心」,這分和我有緣,跟什麼人有緣,就什麼人去接引。我也常常聽到委員這樣說,「那一個人發心,不過我沒辦法,我知道誰跟他比較有緣,所以就請誰去接引他。」這也要瞭解,什麼人跟什麼人,有機有緣,較能契機,講話能投機,就是與他較有緣,去接引他。「故言得知」;既已得之,那就是有機緣、有契機、有緣。「領知子先心」,已經瞭解,那位還沒有接觸到佛法,還不瞭解如何為人付出,那份福與樂還沒瞭解,但知道他跟誰有緣,去接引他過來。



經文簡釋:

「具陳上事」;雇使共作,除苦集謂之除糞,教與滅道直向領歎三車。亦即喻以如來叮囑之言告之,代佛宣揚四諦法輪。



  「具陳上事」;就是雇用他,要與他一起,要陪伴他,資深委員就是要陪伴資淺的,尤其是我們現在都落實社區,多少人開始見習,我們就有人開始陪伴,你如何見習入慈濟門來,就陪伴他,零零總總…。慈濟人應該做的事情,我們有多少的活動,我們要如何合群付出,這都是要有人陪伴,所以「雇使共作」,要用方法跟他一起投入去做,常常說「『四合一』,合心要『陪伴』,也是『協力』,好好去完成。」同樣的道理,「除苦集謂之除糞」,知道苦集,這個苦,是如何苦?我們就要聽法,「聽法才能夠斷苦」,苦就是因為無明,人與人之間結仇連怨,就是心打不開,不知道理,愛計較等等。佛法在我們宗門裡,大家都瞭解了,不要計較,我們就要善解,我們有方法引導他,天天都在聽,聽到本來在「計較很苦」,計較到「憂鬱症」等等,這種煩惱毛病都一直浮現出來。有機會接觸慈濟,慈濟人如何用心,去陪伴、去開解,他內心的垃圾就去除。人生的苦,生活雖然沒有改變,但是「心」,那念心,煩惱心轉為菩薩心。若這樣就即刻解脫,那個心解脫了,自然環境慢慢就會變,人與人之間互相就會變。



  「除苦集叫做除糞」,把那些骯髒的東西都去除,把我們的煩惱,心的苦都去除。「教與滅道直向領歎三車」,緩緩的教,用方法要如何行道,就像譬喻品,在火宅中,很多人還不知道火來燒身,長者就要「設方便」,三車誘引,讚歎三車,然後再展示「大白牛車」,用這樣,同一方法來誘引,這就是譬喻如來,他所教導我們;叮嚀、囑咐,讓我們後來的眾生就是這樣。大家要代替佛去宣揚「四諦法輪」,我們真正要用心,各位菩薩,學道就是要用心,我們應該在法中聞思修,在日常生活中,心靈的塵垢要去除,我們教理行證在人群中,人和人之間互相接觸,那就是用「四攝法」,四種的方法「布施、利行、愛語、同事」,這樣去度人不困難,所以「菩薩入群無染不相妨礙」,我們大家要用心,心路自己要鋪好,不要「默默耕耘」,我們要在大眾中「共同耕耘」,不要單獨一個人默默耕耘,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回頂端 向下
惟禪
金剛勇猛心
金剛勇猛心



文章總數 : 131
年齡 : 67
來自 : 大甲溪左岸部落
威望 : 35
注冊日期 : 2009-03-01

2014/09/30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09/30晨語簡記   2014/09/30晨語簡記 Empty周二 9月 30, 2014 10:54 pm

感恩靜思法益團隊分享

20140930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二乘人作諸觀以除塵垢
理即智諦相資共教理行
以同事人修行攝法導人
菩薩入群無染不相妨礙

  大家稍用心,不只是要稍用心,要大大用心,這是修心。人人既發心修行,我們要發大心、立大願,一開始,我們就要把握時間,雖然大乘要從基礎開始,法要從耳聞,聽入後,要聞而思而修。聽法法後,我們要好好思考,這法與我們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等等,我們是不是有如法?是不是平時,做事情,舉手投足、開口動舌、起心動念,有沒有照佛陀教法這樣走?要時時用心在我們生活中,這樣從耳聞,從思考中在生活。當然生活中所接觸到的人事物,我們是不是有發心,願意在人群中嗎?若有,就已經是「三乘歸一」。按照佛陀所教育,聽法用心思考,身體力行,這樣就很具足。但是我們平時在修,多數就是「聽」,這是「聲聞」。問大家,你們有在聽法嗎?有啊!都有在薰法香;好像很普遍,人人都有在聽法。聽之後,是不是有用心思考?若有,我會覺得很歡喜!因為每天早上都要這麼早,走很遠的路,集中在一個地方來精進,這比在寺院中精進的,還要再精進;聽法還很用心,當然我會很感動,很歡喜!

  接下來人事中有「善解」嗎?最近一直聽到,回來都說的很歡喜,師父我們現在在薰法香,對我們幫助很大,彼此之間,聽之後還會互相分享,如讀書會一樣,再討論一下。我們討論的很歡喜,不只是在法歡喜,人更加和合了,我回到家中,日常生活跟人在一起時,就會想起,師父早上才說過,不要計較,態度要對人好一點,「愛語、利行、同事」;不要緊啦!「布施」幫助人,這樣會很歡喜。類似這樣的話,最近就常常這樣聽到,這是「法入心」。但如果我們只光在「二乘修行」,真正我們修行,若只是光「固守自身」、「獨善其身」,那就很可惜;「時間」在「獨善其身」中消逝去了。看到大眾很用心、整齊,願意耐心聽、用心看,要怎樣在我們的團體中,展現出修行者的「合和互協」?能這樣,看到同樣會很歡喜。但是如果看到,怎會中間有缺席的人,缺席的人為什麼缺席?是身體不好嗎?還是懈怠?在默默耕耘在「大平林」?不知道人在哪裡?心也會這樣想!什麼是「大平林」?你們知道嗎?講這個故事給你們聽。

  好幾十年前,不,應該是二、三十年前,就是很早期,我們開始要建醫院的時候,有這樣的菩薩,就開始來發心,(當時)我們的地方還很窄,她一來就珠光寶氣。其實那時候,我們早期的辦公室,也是早期我們的寮房,在(同樣)那地方接待她。來之後,我就用一些要建醫院的資料;這樣掛著,就是這樣狹窄的地方。她來的時候珠光寶氣,很陽光、很樂觀,說話也很幽默,這樣開始第一次來、第二次,並開始慢慢帶人來,這位很資深的委員;現在應該是說很資深的委員。她初來的時候,是這樣珠光寶氣,而且每一回都穿不一樣的衣服。有一回她就說,「師父,看妳這樣,要蓋醫院,實在很辛苦!我最近常常來,就是想要多瞭解,妳們這樣的克難,是要怎樣蓋醫院?」因為比較熟了,她就又說,「樣這樣50、20元這樣收;100塊妳就說很多了。這樣子,妳要收到什麼時候?」

  那個時候,我們的月刊還有(刊登)人家發心(捐款的資料);不管30、50元,我們要登載在月刊上。所以她坐在那裡,翻開來看,這樣要募到何時?她就用手摸著自己所穿的衣服,像我這件衣服要七千元。一件衣服要這麼貴?她就說:沒辦法就是愛漂亮!我就說:師父蓋醫院這麼辛苦,你看人家30、50元我就很感恩!她說:我知道,所以才跟師父說,所以這不是就叫「懺悔」?我知道穿這件衣服不自在,我回去決不再買衣服。從那次回去,她一直、一直勸募,常常來,經過幾年,她已對幫助蓋醫院,廣度眾生,很有力道!後來,有一回來,我就問她,「為什麼早上沒看到妳起來課誦?」她說,「不好意思,師父,我就還在默默耕耘。」我就問:「去哪裡默默耕耘?」她說那就是……。我知道妳去「大平林」。你怎知道我去「大平林」!

  「大平林」在哪裡?早期我們的寮房,若是居士來,就睡「大通舖」,大家早上都起來做早課,唯獨她,那張大床(通舖),就她一個人睡。所以她說,「她在默默耕耘。」我回答說「知道妳在大平林,默默耕耘。」就是這個典故。現在說還在「默默耕耘」,還在「大坪林」,就知道是在「懈怠」!

  各位學佛不要懈怠,「在家人」就可以「一直來、漸漸來」,越來「越瞭解、越體會」,越來對自己生活起「懺悔心」;平時的浪費,珠光寶氣,穿的衣服講究名牌,她自己常常來之後,自己對自己的生活,慢慢起了「懺悔的心」。開始就精進,常常回來,常常帶人來,常常來「捐款」;不只自己捐,還邀人來捐。到現在還是很慇勤精進,現在要說是老菩薩了,很資深的老菩薩。這種一心精進不退轉,過去家境這樣好,現在家境還是這樣好;過去很浪費,現在,這二、三十年來,所看到的就是三件衣服,一件是旗袍、一件是八正道,再一套是藍天白雲,這就是平時我所看到的她。這是「聽法」,開始「先從菩薩道走」,也是從聽法來,聽來瞭解了,身體力行去做,做了之後,心歡喜,這樣就是一心一志,到現在,到處去「傳法」;「師父這樣說,我們要如何做,把心得說給別人聽。」現在全省,都請她去講話,尤其是國外,也請她出去。

  最近她來跟我說,「師父我都這麼多歲了,還叫我去美國,我應該去嗎?」
師父:「去啊!妳兒子不是在那裡?妳應該去。」
委員:「但他們說我去就要講話。」
師父:「當然啊,(除了)去你兒子家,我們有我們的大家庭,(也要)去看一看,去分享有什麼不好?」委員:「師父,我這麼老了」。
師父:「妳哪裡老,妳的心永遠都是這樣樂觀,在我眼中妳並不老。」
  這就是數十年如一日,從菩薩道用心再聽法,這是「從菩薩門進,再來瞭解法」,她就是這樣做來。

  我們最近在《法華經》一直講,就是那個「貧窮子」;原本他是富有的孩子,富家人子弟。因一念無明,放蕩跑出去,幾十年後,那種落魄流浪,這是在向我們警惕,是用法來譬喻,用事來譬喻法,譬喻我們人間,就像這樣,浪蕩子出去,不知道要回來,在外面吃苦,生活很困難,譬喻在這個法中,我們一不小心,無明覆蔽起來,開始善惡業做下去,就流浪在五道;或是六道中,在四生六道中輪迴。一落到凡夫來,那是苦不堪呀!但人人本具佛性,應該都是與佛有緣,有的「緣深」,有的「緣淺」,「緣深」的應該是「累世」都有聽到法,但是「煩惱未除、惑念未斷」,所以就不斷在「六道中」。但有的人,較深入的,法深入了,現在瞭解了,一下子就「聽法入菩薩道」,或是「遇到境界,他一轉念就『發心』了」,這就是「無明較淺,緣較深」,所以無明很快就撥開,緣啦!

  法的緣已經成就起來,他就聞法受用,身體力行。這樣很快就可以入佛門來,我們現在說的二乘,就是這些較有緣的人,不過有緣,他聽法之後,尤其是佛陀的時代,可以親近佛,實在是不簡單,要多久?多少劫?無量數劫,才可以遇到佛出世人間,與佛同世實在很不簡單,就像大海中,那塊破一個洞的木頭,那隻瞎眼的龜,在大海中這樣抬頭鑽出來。就是這樣不簡單,「適遇木孔」;像這隻盲眼的龜一樣,適遇木孔。這實在很不簡單,所以我們實在是很有福。

  雖然佛已離開我們二千多年,但是他的「法身」存在,「法身」就是「經典」,我們不要光只當「二乘人」;現在「二乘」,只是「聽法在修心」,我們還要做「諸觀」,好好把心收進來,好好來想,我們應該要用功。因為大長者,開始叫人去找回來,但孩子沒辦法,開始要用方便,要「除糞穢」的東西,現在應該要下定決心,我們要乖一點,回來了,真正甘願,有什麼工作,我們都做,認真「做就對了」!所以「以除塵垢」。我們內心的垃圾,要趕緊除,不要還再想,自己獨善其身,「默默耕耘」在「大平林」裡,真正一念心一轉,我們就慇勤精進。「在家人」行菩薩道,有的人身體坎坷、身體有病,他還是帶著病投入。這回高雄,一聲氣爆,氣爆起來,看看一個月的時間,31天都在裡面,甚至40多天。已做完成,已經告一段落,但他還繼續,去(拜訪)那些當初沒遇到的人,因為師父說,「家家戶戶都要去看」,(之前)不在的人,他們要再去補看。

  還有,從澎湖就開始投入去做,在氣爆這個時間,31天不停歇,總共37、8天,這樣一直(付出),有的人身體有病,沒有停一天,就一直做下去,總而言之,我們學佛「一念間」,時時「這念懈怠心」會起,我們也是時時「這念精進心生起來」,「要用精進心,去除懈怠的念」,這樣我們才有辦法。養成了「精進」,走在精進的路很平坦,把這條路造的很平;不要自己用「懈怠的心」,來障礙我們修行的道路。所以我們應該時時「作諸觀」,作種種觀念,不管是現在精進的人,我們要向他看齊,現在人間苦難偏多,既然修行人壽苦短,我們還有多少時間,才要專心來修?現在人間,真的是五濁惡世,天災人禍這麼多,正是人人要合心、精進,鋪好這條康莊菩提道的時刻,所以這條路要鋪好,要去除路的坎坷,很坎坷的路我們要鋪平,骯髒的東西要撿乾淨,這就是我們要好好用心,以除塵垢,這是我們的心路,心路我們要自己好好清理好。

  「理即是智諦相資」;「理」就是一切道理,這一切的道理,我們要入人群中。「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所以在人群中,這樣來幫助人,叫做「相資」,理即是智諦相資,「諦」的道理要在人群中得,我們入人群,人群每一個人都是一部精妙的藏經,在他們的身上,我們可以得到很多的道理,所以「共教理行」。教理行證,修行我們一定在教理行證果之中,我們若是受教之後,道理沒入心,道理要怎樣才可以入心?你要身體力行,才可以跟道理會合。所以要「教理行證」,有聽到「教」,這個「理」我們要「體會」,我們要「身體力行」,才有辦法真正體會,原來這是法,法入我們心,付出之後法喜充滿,這叫「證」;證明說付出是這麼快樂的事情。

  人間的苦難,原來我們是這麼有福的人,所以要「以同事人修行」;要在人與人之間,「同事」來修行。我們時時用「四攝法」,我們就能度人;「布施、利行、愛語、同事」,這不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從字面上看起來,怎麼這麼深?其實就只是這樣而已,「菩薩入人群無染」,一直跟大家說,行菩薩道要入人群中,在「人群中不受染垢」,這樣我們就已經「證果」,這道理我們都已瞭解,我們願意付出,但不受眾生的煩惱來影響我們的心,所以「不相妨礙」,在「人群中無染不相妨礙」,我們只有付出,我們不會去障礙別人,別人不會障礙我們,這都要在人群中學。前面文這樣說:

經文:「窮子若許,將來使作,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語之,雇汝除糞,我等二人,亦共汝作。」

  「窮子若許」,因為長者要叫孩子回來,交待這兩人去與他作伴,去誘引他,叫他來這地方工作,他若答應了,願意來這裡做。「若言欲何所做」,他如果要做什麼?「便可語之」,你應該跟他回答:「雇汝除糞」,因為他愛做粗工,他就是愛做這樣的工作,你就叫他來這裡做這樣的工作;你就跟他說,你們兩個人願意跟他作伴,一起來做,「亦共汝作」。這是長者用方法,要把孩子叫回來,這是用心之苦,是父親對孩子這份心!這「兩個人」,我們昨天就說過,是「菩薩跟法」;用菩薩入人群中,用聽來的法,在人群中。所以「人間菩薩招生」,就是菩薩要去「渡人間的人」,叫做菩薩招生。你要去度人,就要「有法」;如果沒有法,真的是「沒法度」。要度人就是要有法,菩薩在人間廣度眾生,一定要有法,這是「二人」;第一是人要發大心,入人群中;第二是要有法,法對人間。用方法引導他們,有苦難的,拔除他的苦難,要如何慢慢接引他進來。看我們的環保站,接引了多少人,從天地宇宙萬物,這樣匯集過來,我們將這些萬物資源,讓大家一一瞭解,要珍惜資源,從這堆資源,體悟了多少道理,這道門,也是一種「法門」,用這樣招進來的,我們現在不就是這樣嗎,再來下面這段文說:

經文:「時二使人,即求窮子,既已得之,具陳上事。」

經文簡釋:
「時二使人,即求窮子」;此明引入二乘,應化聲聞,承佛教命、依教奉行,此名即求窮子。

  這兩個人,進去,與這個孩子說,他願意來了,用長者所交代的(方式)對他說,所以「時二使人,即求窮子」,這就是表明,「引入二乘,應化聲聞,承佛教命」,這就是菩薩入人群中,去應化二乘的人,開始先讓他們「聽法」,讓他聽法瞭解,人生真的苦,如果不太相信苦的人,我們就帶去看,去家訪,去看真的有這樣的人生,這是從「聽來」的瞭解,「眼睛親身」看到,慢慢我們引導他們;來我們去打掃,用這個法門也度很多人。所有的委員慈誠,開始在培訓的時候,就是用這種方法,我們的靜思法脈、慈濟宗門,也是用這種方法,這樣引他入二乘,來聽法,聽了之後,自己要如何造福人群,我若這樣付出,我就是在造福,看這境界去體會道理,這就是聽法瞭解道理,這也是叫二乘。

  「應化聲聞,承佛使命」,這我們已經是菩薩了,就是有使命來接近人群,這就是常說的「倒駕慈航」,這樣來人間的菩薩也很多,過去有這樣的緣,我們不是常聽到說,我發願生生世世都在菩提中,不光是這輩子發願而已,也是前輩子也有這樣發願,我們前世也有這樣發願,生生世世在菩提中,有帶著這個願來,我們來人間,自然有這因緣遇到佛法。在這時代入慈濟的宗門;入慈濟宗門,入人群中,都是有使命來的,依教奉行,依照這教法這樣去走,「此名即求窮子」,用這種的方法,一般的凡夫,我們就要用這樣方法,去招喚他來,招入我們的人間菩薩道來。

經文簡釋:
「既已得之」;既得可化之機。審知有機,故言得之,領知子先心。

  「既已得之」,既得可化之機,可以接受我們感化的人,那就是「審知有機」,我們已經瞭解了,「人之初,性本善」,人人都有這「善心」,這分和我有緣,跟什麼人有緣,就什麼人去接引。我也常常聽到委員這樣說,「那一個人發心,不過我沒辦法,我知道誰跟他比較有緣,所以就請誰去接引他。」這也要瞭解,什麼人跟什麼人,有機有緣,較能契機,講話能投機,就是與他較有緣,去接引他。「故言得知」;既已得之,那就是有機緣、有契機、有緣。「領知子先心」,已經瞭解,那位還沒有接觸到佛法,還不瞭解如何為人付出,那份福與樂還沒瞭解,但知道他跟誰有緣,去接引他過來。

經文簡釋:
「具陳上事」;雇使共作,除苦集謂之除糞,教與滅道直向領歎三車。亦即喻以如來叮囑之言告之,代佛宣揚四諦法輪。

  「具陳上事」;就是雇用他,要與他一起,要陪伴他,資深委員就是要陪伴資淺的,尤其是我們現在都落實社區,多少人開始見習,我們就有人開始陪伴,你如何見習入慈濟門來,就陪伴他,零零總總…。慈濟人應該做的事情,我們有多少的活動,我們要如何合群付出,這都是要有人陪伴,所以「雇使共作」,要用方法跟他一起投入去做,常常說「『四合一』,合心要『陪伴』,也是『協力』,好好去完成。」同樣的道理,「除苦集謂之除糞」,知道苦集,這個苦,是如何苦?我們就要聽法,「聽法才能夠斷苦」,苦就是因為無明,人與人之間結仇連怨,就是心打不開,不知道理,愛計較等等。佛法在我們宗門裡,大家都瞭解了,不要計較,我們就要善解,我們有方法引導他,天天都在聽,聽到本來在「計較很苦」,計較到「憂鬱症」等等,這種煩惱毛病都一直浮現出來。有機會接觸慈濟,慈濟人如何用心,去陪伴、去開解,他內心的垃圾就去除。人生的苦,生活雖然沒有改變,但是「心」,那念心,煩惱心轉為菩薩心。若這樣就即刻解脫,那個心解脫了,自然環境慢慢就會變,人與人之間互相就會變。

  「除苦集叫做除糞」,把那些骯髒的東西都去除,把我們的煩惱,心的苦都去除。「教與滅道直向領歎三車」,緩緩的教,用方法要如何行道,就像譬喻品,在火宅中,很多人還不知道火來燒身,長者就要「設方便」,三車誘引,讚歎三車,然後再展示「大白牛車」,用這樣,同一方法來誘引,這就是譬喻如來,他所教導我們;叮嚀、囑咐,讓我們後來的眾生就是這樣。大家要代替佛去宣揚「四諦法輪」,我們真正要用心,各位菩薩,學道就是要用心,我們應該在法中聞思修,在日常生活中,心靈的塵垢要去除,我們教理行證在人群中,人和人之間互相接觸,那就是用「四攝法」,四種的方法「布施、利行、愛語、同事」,這樣去度人不困難,所以「菩薩入群無染不相妨礙」,我們大家要用心,心路自己要鋪好,不要「默默耕耘」,我們要在大眾中「共同耕耘」,不要單獨一個人默默耕耘,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clearwatertour.com/0426224018/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4/09/30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09/30晨語簡記   2014/09/30晨語簡記 Empty周三 10月 01, 2014 10:55 a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四年九月三十日星期二)

 

心得如摘錄段落,特別是粗體字。

 

大家稍用心,不只是要稍用心,要大大用心,這是修心。人人既發心修行,我們要發大心、立大願,一開始,我們就要把握時間,雖然大乘要從基礎開始,法要從耳聞,聽入後,要聞而思而修。聽法法後,我們要好好思考,這法與我們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等等,我們是不是有如法?是不是平時,做事情,舉手投足、開口動舌、起心動念,有沒有照佛陀教法這樣走?要時時用心在我們生活中,這樣從耳聞,從思考中在生活。當然生活中所接觸到的人事物,我們是不是有發心,願意在人群中嗎?若有,就已經是「三乘歸一」。按照佛陀所教育,聽法用心思考,身體力行,這樣就很具足。但是我們平時在修,多數就是「聽」,這是「聲聞」。問大家,你們有在聽法嗎?有啊!都有在薰法香;好像很普遍,人人都有在聽法。聽之後,是不是有用心思考?若有,我會覺得很歡喜!因為每天早上都要這麼早,走很遠的路,集中在一個地方來精進,這比在寺院中精進的,還要再精進;聽法還很用心,當然我會很感動,很歡喜!

 

「理即是智諦相資」;「理」就是一切道理,這一切的道理,我們要入人群中。「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所以在人群中,這樣來幫助人,叫做「相資」,理即是智諦相資,「諦」的道理要在人群中得,我們入人群,人群每一個人都是一部精妙的藏經,在他們的身上,我們可以得到很多的道理,所以「共教理行」。教理行證,修行我們一定在教理行證果之中,我們若是受教之後,道理沒入心,道理要怎樣才可以入心?你要身體力行,才可以跟道理會合。所以要「教理行證」,有聽到「教」,這個「理」我們要「體會」,我們要「身體力行」,才有辦法真正體會,原來這是法,法入我們心,付出之後法喜充滿,這叫「證」;證明說付出是這麼快樂的事情。

 

人間的苦難,原來我們是這麼有福的人,所以要「以同事人修行」;要在人與人之間,「同事」來修行。我們時時用「四攝法」,我們就能度人;「布施、利行、愛語、同事」,這不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從字面上看起來,怎麼這麼深?其實就只是這樣而已,「菩薩入人群無染」,一直跟大家說,行菩薩道要入人群中,在「人群中不受染垢」,這樣我們就已經「證果」,這道理我們都已瞭解,我們願意付出,但不受眾生的煩惱來影響我們的心,所以「不相妨礙」,在「人群中無染不相妨礙」,我們只有付出,我們不會去障礙別人,別人不會障礙我們,這都要在人群中學。

 

「具陳上事」;雇使共作,除苦集謂之除糞教與滅道直向領歎三車。亦即喻以如來叮囑之言告之,代佛宣揚四諦法輪

 

「除苦集叫做除糞」,把那些骯髒的東西都去除,把我們的煩惱,心的苦都去除。「教與滅道直向領歎三車」,緩緩的教,用方法要如何行道,就像譬喻品,在火宅中,很多人還不知道火來燒身,長者就要「設方便」,三車誘引,讚歎三車,然後再展示「大白牛車」,用這樣,同一方法來誘引,這就是譬喻如來,他所教導我們;叮嚀、囑咐,讓我們後來的眾生就是這樣。大家要代替佛去宣揚「四諦法輪」,我們真正要用心,各位菩薩,學道就是要用心,我們應該在法中聞思修,在日常生活中,心靈的塵垢要去除,我們教理行證在人群中,人和人之間互相接觸,那就是用「四攝法」,四種的方法「布施、利行、愛語、同事」,這樣去度人不困難,所以「菩薩入群無染不相妨礙」,我們大家要用心,心路自己要鋪好,不要「默默耕耘」,我們要在大眾中「共同耕耘」,不要單獨一個人默默耕耘,要時時多用心!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4/09/30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