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4/10/01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99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4/10/01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4/10/01晨語簡記   2014/10/01晨語簡記 Empty周三 10月 01, 2014 3:56 pm

感恩靜思法益團隊分享

20141001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人生何價應知自評估

莫要自懹寶藏投糞坑

今生不自珍視成貧窮

懈怠散慢墮落應慚愧



  人生價值在哪裡?我門自己該要知道,我們自己要好好評估,人生價值在哪裡。我們這輩子怎麼來?來人生應該要做什麼事?且我們未來的歸向又是什麼?再未來我們的人生,又要投向何處?這過去、現在、未來,我們的人生,應該要很用心,要「自知」;自己好好來評價,評估我們自己,到底這輩子,是為自己?為家庭?為社會?或者是為無所事事?瞭解了之後,只有我們自己最瞭解,別人無法瞭解。但是凡夫,有幾個能自己瞭解?唯有學佛之後,自己多反省,反省我們過去的人生。我們人生方向,找到什麼樣的方向,是我們應該做;找到的道理,是不是有照這軌道走,還是沒有?這實在是很重要,其實佛陀跟我們說的很清楚,人人都自懷寶藏,人人本具佛性,人人都有跟佛同等,跟佛一樣的智慧;跟佛一樣能夠體會,天地宇宙萬物真理,「智慧同等、覺性同在」,為什麼佛陀已經覺悟了,而我們凡夫,還是還是一場的糊塗?還在人生,隨著境界、心念的起落,無法清楚我們到底方向在哪裡。儘管我們學佛,也聽了,也相信了,人人本具佛性,卻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在外面的環境製造了煩惱,埋覆我們的佛性,智慧光明透不出去,外面境界一片糊塗,我們就像「懷著寶藏投在糞坑一樣」,不知道要好好「即時精進」。「今生不自珍視」,我們永遠就像《法華經》譬喻的貧窮子,還是回歸貧里,這樣不是很可惜?



  明明人人都是富家子,只是一念無名,就在外面放蕩流浪,好不容易回歸到父親所住的地方,又因看到裡面這麼堂皇,自己認為若,在這個環境中無法生活下去,所以他害怕又離開了。父親還是日日夜夜思念他的孩子,儘管離開很長,但孩子的身影,還是清楚!孩子又再往後退,要退回貧里。長者趕緊叫人追,但這孩子迷糊了,不知道父親的用心,不知道有貴人來到他身邊,還要帶他回去,卻在那個地方,大聲喊叫,害怕而昏過去。父親遠遠看到,知道孩子根機還不夠,還不堪一下接受家財的富有,還是要用方法,慢慢誘引,才可以再帶他回來。長者就要用其它方便法,派人去接近他,已經慢慢帶回來了,現在帶回來,脫離了貧窮,要怎樣讓他能夠把貧窮的觀念,這樣的生活,如何誘引,讓他知道貧窮是苦,應該要發大心,所以說「懈怠散漫墮落應慚愧」,如果沒有慚愧,永遠就是在懈怠中,永遠就是退歸貧里。學佛要常常有慚愧心,學來要在我們心中,心裡若清楚,外面的境界才不會糊塗了。



  就像佛經譬喻品(《百喻經》卷四(八二)比種田喻),有一個人,他有一塊田,很大塊的田,但自己就是很散漫,久來,那塊土地放著荒蕪了,有時候自己會想,看人家每片田園都種植得很漂亮,時間到都豐收,自己的田放著荒蕪,實在可惜!自己這念心起,就去看別人造園整地,就問人家說,「你這塊田地,看你每年收成很好,你到底是用什麼方法,來經營這片田園?」這片田園的主人,就這樣跟他說,「我們的土地,我們要珍惜它,要知道土地的性,平時要『養地』;土地要保養。要耕作的時候,要將土地翻鬆,土地鬆了之後,同時還要平,要又平又鬆,這個時候,我們才可以播種子。」這樣教他。



  同時若要「種田」,要有水分,水跟土地要經過「牛犁過」,翻過土,土地還要「耙平」,才開始栽秧種稻,這樣不管是旱田的方法跟他說,水稻的方法也跟他指導。這個人聽後,這樣我都知道,開始要「種田」,就要先整理土地,果然一片雜草叢生的土地,他已經叫人整理好了,土地也鬆了、平了,所以他很歡喜,這這個方法沒錯,開始就要灑種子了。他就這樣想,我如果去灑種子,這片田地又平又鬆,我腳踏下去撒種子,這片田不是又變硬了,經過我踏過就又硬了,要怎麼辦?我這塊土地;這片田種子灑下去後,收成一定要比別人好,人家常常說我無法耕作,這回我的田一定要耕得很好,有很好的收成。現在這片田又鬆又平,我如果下去灑種子,兩隻腳踏下去,土地踏硬了,要怎麼辦?



  自己想,我應該坐在椅子上,請四個人抬著我,我就在椅子上灑種子,這樣土地我就不會踏到了。他真的找四個人來抬,一個人坐在椅子上撒種子,很多人看到,這是在做什麼?他就很得意說,「你看我的土地,都不用用我的腳下去踏,就可以灑種子,土地還是很鬆,地就不會變硬。」大家就在哪裡笑,兩隻腳怕把土地踏硬,竟然增加八隻腳,在那土地上踏。這就是凡夫,修行的人,應該要聽指導,指導的人所教他的,不管是旱田、水田的方法,都把他教得很清楚,自己卻自作主張…。這種譬喻就是「戒」,我們「戒、定、慧」一定要有,這是學佛最根本,不管出家、在家;「在家」人有「五戒、十戒」,我們「出家人」,有三百五十幾戒,甚至五百戒。「戒就是規矩」,戒師是這樣教我們,叢林就是要有這樣的規則,要「慇勤精進」,我們若是一念懈怠,或是自作聰明,就像那片土地一樣,沒去耕作,整塊田都荒廢;要去耕作,沒有好好守規矩,反過頭來還違反規戒。這樣就是大錯特錯,犯了很多煩惱戒律,這是錯誤的。



  人生的價值,好不容易可以聽聞到佛法,這是人生的價值,我們有沒有用功?是不是聞法信受奉行,自己最知道。所以要自評估,我們自己是不是分秒不空過,是不是步步在法的規戒中前進,我們自己最知道,不要「自己身體懷者寶藏,還投入糞坑中」。「大家要懂得自愛,一失足成千古恨,時間過去就不會再回來,業如果造下去,就永遠隨身。」所以今生「不自珍視」,那就是「成貧窮」。我們若是「懈怠散漫墮落」,還不知道要慚愧,不知道要懺悔,永遠就是墮落,可怕啊!「三途苦難、六道輪迴、四生沒辦法自己」,這實在是苦不堪言!「佛慈」,佛陀慈悲來人間,「一大事因緣」無不都是要來指導我們,如何走在這條路,方向正確,找回我們清靜佛性。常常說人間事,人間路要先鋪平,才有辦法入菩提道,我們人跟人之間,人人的心,要真正合和互協,這個世間不就是真善美,「真」就是「虔誠」,「善」就是「整齊」,人與人之間「互相和睦」的整齊,如果可以這樣,看起來就很「美」,這是我們人生方向的價值,「自己懂得自愛,跟人群會合,就是真善美。」



  眾生有苦難我們即時投入,拔除他的苦難,不受眾生習氣所污染,而且「苦既拔已,復為說法」,這是佛陀教導我們的菩薩道。最近這段《法華經》,一直在說貧窮子的故事,貧窮子的故事,是「須菩提」自己形容,這就是他已經瞭解了、懺悔了、慚愧了。從他們過去修行過程的心態,跟佛陀用心、用愛的付出,跟那貧窮子,不知道佛心的愛,是一樣的道理,這樣放蕩在外面。這長者或是佛,佛如長者,不忍心浪蕩子、不忍心眾生還在迷糊中,所以要設種種方便,派遣兩個人,這兩個人昨天說過了,一個是「菩薩」,譬喻菩薩;一個是「法」,唯有「菩薩應用法,投入人群度眾生」,所以前面文這樣說:



經文:「時二使人,即求窮子,既已得之,具陳上事。」



  已經跟他接近了,接近之後,邀他一起來去那個地方做工;在那個地方做工,我們的生活可以穩定,那邊工資不錯,你要去我就陪你去。用這種方便法,去接近貧窮子,用方法把他找回來,這是父親的智慧。派遣他的傭人,這也是佛陀慈悲,派遣的是菩薩與法,用菩薩,啟發菩薩心,菩薩受了道理去廣度眾生,用種種方便法,一樣的道理,下面接著這段文說:



經文:「爾時窮子,先取其價,尋與除糞,其父見子,愍而怪之。」



經文簡釋:

「爾時窮子,先取其價」;慕滅方肯修道,故云先取其價。領解前述適其願故,爭出火宅。



  那個時候,窮子;貧窮這個人,他來到這個地方,就要先問:我做這工作,到底代價多少?做這樣的工作,可以得多少錢?所以「尋以除糞」,我做這項工作可以得多少錢,孩子在討價還價,父親遠遠看,「其父見子,愍而怪之」;在外面流浪,很不容易,回到這環境中還在計較,我要做這個工作,到底代價是什麼?父親還是很慈悲,遠遠看孩子,孩子就是這樣根機,父親慢慢觀察兒子動作行為,就像佛陀觀察眾生的根基,用什麼方法可以投眾生的根機,所以我們一舉一動,佛陀就「看在眼裡,慈愍在他的內心,用心設法,應機投教。」



  所以也就是說,那個窮子要「先取其價」,就是「慕滅方肯修道」,他覺得說人生我聽到了,佛陀開始講苦!「苦集滅道」,這樣我知道,我修行就是為了要「去除苦」,要去除苦,要先讓我「滅」;滅掉我的煩惱,滅掉了我跟人的因緣。因為一切「苦的來源」,無不都是與人這樣的「攀緣」。見境,看到外面境界,心去緣那個境,就造作很多業,這個道理我知道。所以我要先取得的,就是不要跟人再攀緣,我的心不要跟外面「緣境」,我要先取得,再來不會生在六道中,我可以取得「斷滅」;於六道輪迴的代價。



  我的修行就是要修在這裡,所以他「先取其價,領解前述,適其願故」,先要去領受,四諦、十二緣法,過去佛陀所施教,因為眾生聽不懂,佛陀第一項要讓大家知道;「人間苦難」,聽後,我已得到了,接下來知道因緣,「一念妄生,十二緣起」,就這樣一直來生,再造業等等。他不要,他(以為)這個價值已得到,所以說「領解前述」;就是前面所說的法,也是佛陀初轉法輪,他們覺得這樣已經夠了。所以「適其願故」,就是這樣,就像那些孩子在火宅中,長者看到很危險,趕緊外面設「三車」;有「鹿車、羊車、大白牛車」等等,看到趕緊出來。但他不是只要他們(孩子)脫離火宅,在火宅中他們也不知道苦,一直到覺得,外面有好玩的車,才趕緊出來,就是要爭取那些車。出來到外面,「四車道上」,就是在平坦的土地上,長者才開始說,這三台車的價值在哪裡,「羊車只是這樣,只是可以玩而已,鹿車只是一個人,只可以拖一個人而已,大白牛車裡面裝滿一切寶物,還可以帶很多人,裡面有主人,還有很多可跟隨的人,你看這麼多人可跟著這台大白牛車,向前前進,逍遙自在。」



  大家看,才知道原來我追求鹿車、羊車「太小」,我應該來取這台「大白牛車」,(之前)還不瞭解大白牛車的意義,大家取向的只是羊車、鹿車而已,大家「爭出火宅」,只是為了「小乘」;羊車、鹿車而已。所以他也是大乘,現在聽到佛陀跟菩薩講話,說大乘法,佛陀並沒說,「你是小乘,你是大乘,你是大乘根機,我向你說菩薩法」,佛陀沒這樣說,卻是自己自我評估,感覺我就是修這樣的行,我就是在這裡,佛陀在鼓勵菩薩入人群度眾生,這跟我沒關係,所以他「沒有去取著」,因「不好樂」,前面的文也講過了,「不好樂,所以只是守在小乘。」



經文簡釋:

「尋與除糞」;猶云先問其價,取價是適願。除糞是爭出,二乘慕滅修道,所以先取其價,即先取滅道之價,後除苦集之糞。又先發二乘出離心,名為取價。



  這「猶云先問其價,取價是適願」,取這個價值,這樣我已經滿意了。「除糞爭出」,這種工作,我就甘願做這種的工作,這樣我願意,這樣可以領到錢,樂哉!樂哉!苦力出去,粗工作出去,我就可以領到這樣的錢,這樣生活,這與「二乘慕滅修道」同樣,所以「先取其價,即先取滅道之價」。若是「菩薩」,就沒這樣了,「菩薩就是救人就對了,投入人群中度眾生,這就是目標!」不收回饋,就是「付出不收回報,付出他就很歡喜,付出就是他看到眾生得救的代價」。但是「小乘」的人,就是要讓我得到,「得到斷除來生的苦難,這樣討價還價,這樣在計較。」



  這就是大、小乘差別;小乘心量狹窄,大乘心量開闊,大乘心量心包太虛,心繫眾生,眾生的苦就是菩薩的悲,所以大小乘不一樣。其實菩薩、佛跟我們眾生都是平等的佛性,都有一樣的寶藏。只是我們小乘的人,在小根機,只守在自己自得,這種獨善其身,所以「又先發二乘出離心」,普通人就是這樣,二乘;聲聞、緣覺,這叫做取價。我先「二乘」好好修,「取好這種,不要跟眾生攀緣,生活樂哉、悠哉沒有責任,這樣過日子,這種的代價。」



*「後方作四念處觀,伏斷見思煩惱,名為除糞。」



  後方作四念處,知道佛陀這樣說,你這樣修行,就不用再來輪迴,所以因為這樣,他就開始「四念處觀」,除了「四聖諦」,還有「四念處」。四念處大家知道,「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開始要用心仔細去瞭解,這「人身」真的是「不淨」身,而且「法」,一切法都是「無常」,我們的「心」生住異滅,道心要堅固也是很難,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觀身不淨、觀受是苦」,真正日常生活,十有八九是不如意,這實在是「苦」,何況「老病死」的苦,何況「愛別離、怨憎會」種種,我們身體又是五蘊熾盛,這種身體的不淨,裡面就包含這麼多的道理,「到底我們有沒有在用心,有沒在瞭解,知道苦的源頭?」



  從四念處中,光是在我們身體,「觀身不淨、觀受是苦」,這都是在「集」,從集中來到苦,這「集」再「細膩」,「一切唯心!」因為心,生住異滅,發一個心修行,願意修行;沒多久的生活,懈怠散漫,這全部都是我們修行的過程。要怎樣降伏?要斷,「要降伏這個心,就要斷!要斷見思煩惱」。累了!是不是今天累了,人不舒服,所以不是今天稍微休息,稍微懈怠一下,「默默耕耘大平林」比較舒服,是不是這樣?這一念心,「精進心降伏煩惱」,一念精進,斷除煩惱的心,這樣不是很簡單的事情,這見解入人群中,要和大眾生活,這樣才是「虔誠和睦」,才是「真正的修行」,才是真正「合群」,這樣這個人生,我們的選擇才是「美」的,才是圓滿的人生。所以要「伏斷見思煩惱」,在人群中「簡單的生活」,名為「除糞」,我們要用功,要除掉種種煩惱。不要說,「怎會修行譬喻成除糞,光是在清垃圾而已。」其實「外面垃圾應該清,我們內心的垃圾才是真功夫,到底內心垃圾有沒有除?我們光只是看到在除外面垃圾,無法看到人人在除內心的垃圾。」



經文簡釋:

「其父見子,愍而怪之」

「愍」,佛見二乘子,愍其無好樂福德莊嚴相。

「怪者」,怪其無求大之心,得小失大,豈不可憐可愍。



  所以「其父見之,愍而怪之」。「愍」,這是佛對眾生的「愍念慈悲」,佛見二乘子,「愍其無好」,沒有起歡喜心。要入人群造福業,沒有入人群,沒有想去造福業;那福德莊嚴相,是二乘弟子「不好樂」;不好樂的心,不願意入人群去結福緣,所以他就沒有「福德相」。人與人都要「互相」,你不願意互相,不願意與人家合齊,自然人家看你不歡喜;你看人不可愛,人家看你不歡喜,這樣就沒有福德莊嚴相,所以福是在人群中修。「怪」,「愍而怪之」;怪其無求大之心,你既然修行,為什麼不發大心?這是「怪」,得小失大。同樣要修行,現在既得到佛法,既得佛法為什麼不發大心?豈不可憐可愍!



  各位學佛我們要好好愛惜自己,自己人生的價值,是自己要提升,生命的價值,我們要先去做,人家生命中的貴人,自然人人都是我們「生命中、慧命中」的貴人。因為外面,人人就是我們成長慧命的貴人,「我們願意付出,是人間生命中貴人」,若能「互相付出」,就是我們生命價值,所以我們若要問,生命何價?「應知自評估」;是自己最知道。自己好好想,我們到底是「慇勤精進」,還是「懈怠、散漫、墮落」,假如我們有「懈怠、散漫、墮落」,要趕緊慚愧。須菩提就是在佛前先懺悔,先慚愧,然後告別了他過去,敘述過去他接觸佛法過程,就如那貧窮子一樣。何況是我們!所以我們要好好自我反省,也自我懺悔、慚愧,要時時多用心呀!



【補充說明】:《百喻經》卷四



(八二)比種田喻

  昔有野人,來至田里,見好麥苗生長鬱茂,問麥主言:「云何能令是麥茂好?」其主答言:「平治其地,兼加糞水,故得如是。」彼人即便依法用之,即以水糞調和其田下種於地,畏其自腳蹋地令堅其麥不生,「我當坐一床上使人輿之,於上散種,爾乃好耳。」即使四人人擎一腳至田散種,地堅逾甚為人嗤笑,恐己二足更增八足。凡夫之人亦復如是,既修戒田善芽將生,應當師諮受行教誡,令法芽生;而返違犯多作諸惡,便使戒芽不生,喻如彼人畏其二足倒加其八。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64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2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4/10/01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10/01晨語簡記   2014/10/01晨語簡記 Empty周三 10月 01, 2014 8:32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四年十月一日星期三)

 

前天,聽到上人開示,原來斷除見思惑取證涅槃才是除糞而已,很震憾。以前想斷見惑與思惑取證有餘涅槃就不簡單,現在才知這是除糞。相對於大乘的修行妙不可言,小乘充其量只是除糞。感恩上人直接帶領眾弟子直走大乘菩提大道。

 

今天又講「懷著寶藏投在糞坑一樣」,貧窮子就是這樣,我們是凡夫,如果不趕快覺醒,難到要一直待在糞坑嗎?

 

前天已經很震撼,糞還可以除掉,今天更震撼,不走菩薩道就是「懷著寶藏投在糞坑一樣」,還好,我們已經走在菩薩道。接下來是要有法去度眾生,也才不會被污染。今天附近有小火警,看到一群消防隊員全副武裝,有頭盔、護目鏡、防火衣褲、安全鞋,身上還有很多救火及維生設備。我們如果要當菩薩,進入糞坑或火宅,要不被污染,不被火燒害,看來要好好修練一番。

 

上面是自行體會的心得,心得如摘錄段落,特別是粗體字,。

 

 

生價值在哪裡?我門自己該要知道,我們自己要好好評估,人生價值在哪裡。我們這輩子怎麼來?來人生應該要做什麼事?且我們未來的歸向又是什麼?再未來我們的人生,又要投向何處?這過去、現在、未來,我們的人生,應該要很用心,要「自知」;自己好好來評價,評估我們自己,到底這輩子,是為自己?為家庭?為社會?或者是為無所事事?瞭解了之後,只有我們自己最瞭解,別人無法瞭解。但是凡夫,有幾個能自己瞭解?唯有學佛之後,自己多反省,反省我們過去的人生。我們人生方向,找到什麼樣的方向,是我們應該做;找到的道理,是不是有照這軌道走,還是沒有?這實在是很重要,其實佛陀跟我們說的很清楚,人人都自懷寶藏,人人本具佛性,人人都有跟佛同等,跟佛一樣的智慧;跟佛一樣能夠體會,天地宇宙萬物真理,「智慧同等、覺性同在」,為什麼佛陀已經覺悟了,而我們凡夫,還是還是一場的糊塗?還在人生,隨著境界、心念的起落,無法清楚我們到底方向在哪裡。儘管我們學佛,也聽了,也相信了,人人本具佛性,卻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在外面的環境製造了煩惱,埋覆我們的佛性,智慧光明透不出去,外面境界一片糊塗,我們就像「懷著寶藏投在糞坑一樣」,不知道要好好「即時精進」。「今生不自珍視」,我們永遠就像《法華經》譬喻的貧窮子,還是回歸貧里,這樣不是很可惜?

 

人生的價值,好不容易可以聽聞到佛法,這是人生的價值,我們有沒有用功?是不是聞法信受奉行,自己最知道。所以要自評估,我們自己是不是分秒不空過,是不是步步在法的規戒中前進,我們自己最知道,不要「自己身體懷者寶藏,還投入糞坑中」。「大家要懂得自愛,一失足成千古恨,時間過去就不會再回來,業如果造下去,就永遠隨身。」所以今生「不自珍視」,那就是「成貧窮」。我們若是「懈怠散漫墮落」,還不知道要慚愧,不知道要懺悔,永遠就是墮落,可怕啊!「三途苦難、六道輪迴、四生沒辦法自己」,這實在是苦不堪言!「佛慈」,佛陀慈悲來人間,「一大事因緣」無不都是要來指導我們,如何走在這條路,方向正確,找回我們清靜佛性。常常說人間事,人間路要先鋪平,才有辦法入菩提道,我們人跟人之間,人人的心,要真正合和互協,這個世間不就是真善美,「真」就是「虔誠」,「善」就是「整齊」,人與人之間「互相和睦」的整齊,如果可以這樣,看起來就很「美」,這是我們人生方向的價值,「自己懂得自愛,跟人群會合,就是真善美。」

 

經文:「時二使人,即求窮子,既已得之,具陳上事。」

  已經跟他接近了,接近之後,邀他一起來去那個地方做工;在那個地方做工,我們的生活可以穩定,那邊工資不錯,你要去我就陪你去。用這種方便法,去接近貧窮子,用方法把他找回來,這是父親的智慧。派遣他的傭人,這也是佛陀慈悲,派遣的是菩薩與法,用菩薩,啟發菩薩心,菩薩受了道理去廣度眾生,用種種方便法,一樣的道理。

 

我們身為佛子,就要做菩薩,法入心,法入行。

 

「後方作四念處觀,伏斷見思煩惱,名為除糞。」

  後方作四念處,知道佛陀這樣說,你這樣修行,就不用再來輪迴,所以因為這樣,他就開始「四念處觀」,除了「四聖諦」,還有「四念處」。四念處大家知道,「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開始要用心仔細去瞭解,這「人身」真的是「不淨」身,而且「法」,一切法都是「無常」,我們的「心」生住異滅,道心要堅固也是很難,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觀身不淨、觀受是苦」,真正日常生活,十有八九是不如意,這實在是「苦」,何況「老病死」的苦,何況「愛別離、怨憎會」種種,我們身體又是五蘊熾盛,這種身體的不淨,裡面就包含這麼多的道理,「到底我們有沒有在用心,有沒在瞭解,知道苦的源頭?」

  從四念處中,光是在我們身體,「觀身不淨、觀受是苦」,這都是在「集」,從集中來到苦,這「集」再「細膩」,「一切唯心!」因為心,生住異滅,發一個心修行,願意修行;沒多久的生活,懈怠散漫,這全部都是我們修行的過程。要怎樣降伏?要斷,「要降伏這個心,就要斷!要斷見思煩惱」。累了!是不是今天累了,人不舒服,所以不是今天稍微休息,稍微懈怠一下,「默默耕耘大平林」比較舒服,是不是這樣?這一念心,「精進心降伏煩惱」,一念精進,斷除煩惱的心,這樣不是很簡單的事情,這見解入人群中,要和大眾生活,這樣才是「虔誠和睦」,才是「真正的修行」,才是真正「合群」,這樣這個人生,我們的選擇才是「美」的,才是圓滿的人生。所以要「伏斷見思煩惱」,在人群中「簡單的生活」,名為「除糞」,我們要用功,要除掉種種煩惱。不要說,「怎會修行譬喻成除糞,光是在清垃圾而已。」其實「外面垃圾應該清,我們內心的垃圾才是真功夫,到底內心垃圾有沒有除?我們光只是看到在除外面垃圾,無法看到人人在除內心的垃圾。」

經文簡釋:
「其父見子,愍而怪之」
「愍」,佛見二乘子,愍其無好樂福德莊嚴相。
「怪者」,怪其無求大之心,得小失大,豈不可憐可愍。

  所以「其父見之,愍而怪之」。「愍」,這是佛對眾生的「愍念慈悲」,佛見二乘子,「愍其無好」,沒有起歡喜心。要入人群造福業,沒有入人群,沒有想去造福業;那福德莊嚴相,是二乘弟子「不好樂」;不好樂的心,不願意入人群去結福緣,所以他就沒有「福德相」。人與人都要「互相」,你不願意互相,不願意與人家合齊,自然人家看你不歡喜;你看人不可愛,人家看你不歡喜,這樣就沒有福德莊嚴相,所以福是在人群中修。「怪」,「愍而怪之」;怪其無求大之心,你既然修行,為什麼不發大心?這是「怪」,得小失大。同樣要修行,現在既得到佛法,既得佛法為什麼不發大心?豈不可憐可愍!

  各位學佛我們要好好愛惜自己,自己人生的價值,是自己要提升,生命的價值,我們要先去做,人家生命中的貴人,自然人人都是我們「生命中、慧命中」的貴人。因為外面,人人就是我們成長慧命的貴人,「我們願意付出,是人間生命中貴人」,若能「互相付出」,就是我們生命價值,所以我們若要問,生命何價?「應知自評估」;是自己最知道。自己好好想,我們到底是「慇勤精進」,還是「懈怠、散漫、墮落」,假如我們有「懈怠、散漫、墮落」,要趕緊慚愧。須菩提就是在佛前先懺悔,先慚愧,然後告別了他過去,敘述過去他接觸佛法過程,就如那貧窮子一樣。何況是我們!所以我們要好好自我反省,也自我懺悔、慚愧,要時時多用心呀!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在線
 
2014/10/01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